[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音樂美學基礎/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教材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上海音樂出版社
【市場價】
464-672
【優惠價】
290-420
【作者】 宋瑾 
【出版社】上海音樂出版社,人民音樂出版社 
【ISBN】978780751086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上海音樂出版社,人民音樂出版社
ISBN:9787807510864
版次:1

商品編碼:12899514
品牌:上海音樂出版社
包裝:平裝

叢書名: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教材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08-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86
字數:246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宋瑾


    
    
"

內容簡介

《音樂美學基礎/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教材》內容的結構按性質不同分三個部分:緒言,是關於音樂美學學科的知識;第一章,是關於中西音樂美學思想的歷史;餘下各章,是音樂美學學科知識主體。音樂美學學科知識主體部分又分三個模塊:第二章到第六章,是關於音樂自身的美學規律,包括音樂的功能與價值、音樂的感性樣式類別、音樂的特殊性、音樂的意義和音樂的存在方式;第七章到第十章,是關於音樂審美的規律,包括音樂審美能力與趣味、音樂審美條件與審美關繫、音樂審美規律以及音樂審美標準;第十一章到第十三章,是音樂實踐中的美學問題,即創作、表演、教育中的美學問題。最後一章雖然談的是音樂教育中的美學問題,由於涉及許多美學理論,是美學的應用,因此其他各章的一些重要內容在這章中都有所“再現”。
《音樂美學基礎/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教材》可供各大專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目錄

導言
緒論:學科知識
一、學科的建立
二、學科的性質
三、研究對像
四、研究方法
五、學科發展問題

第一章 中西音樂美學思想史概要
第一節 歐洲音樂美學思想史概要
一、古希臘、羅450年前)
二、中世紀(450-1450)
三、文藝復興(1450-1600)
四、巴洛克(1600-1750)
五、古典主義(1750-1820)
六、浪漫主義(1820-1910)
七、現代(20世紀以來)
第二節 中國音樂美學思想史概要
一、萌芽時期: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前8-前6世紀)
二、百家爭鳴時期:春秋末年至戰國末年(前5-前3世紀)
三、兩漢時期(前2世紀)
四、魏晉至隋唐時期(3-10世紀)
明清時期(10-19世紀)
六、現代(20世紀以來)

第二章 音樂的功能和價值
第一節 音樂的功能
一、藝術功能
二、實用功能
三、混合功能
第二節 音樂的價值
一、獨有價值
二、特殊工具的價值
三、混合價值

第三章 音樂感性樣式的類別
第一節 美的音樂
一、有序
二、豐富
三、可感
第二節 反美的音樂
一、解構主義
主義
三、廣場音樂
四、媒體音樂
第三節 不美的音樂

第四章 音樂的特殊性
第一節 音樂與文學的比較
一、相同之處
二、不同之處
第二節 音樂與美術的比較
一、相同之處
二、不同之處
第三節 音樂與文學美術的進一步比較
一、一度創作與二度創作
二、物理時間與心理時間
三、實體存在與虛擬存在
四、具像性與語義性

第五章 音樂的存在方式
第一節 物質性存在方式
一、樂譜文本
二、表演文本
三、錄制文本
第二節 精神性存在方式
一、審美理想
二、創作構想
三、審美感受
四、審美記憶
第三節 主體與客體、精神與物質的統一

第六章 音樂的意義
第一節 外觀信息
第二節 結構信息
一、材料的意義
二、組織的意義
第三節 內部信息
一、蘊含性內容的自然方面
二、蘊含性內容的社會方面
第四節 聯結信息
一、指向性內容
二、作曲家的用意
三、文化意義

第七章 音樂審美能力與趣味
第一節 音樂審美能力
一、審美能力的構成
二、審美能力的形成
三、審美能力的差異
第二節 音樂審美趣味
一、審美趣味的含義
二、審美趣味的形成
三、審美趣味的差異

第八章 音樂審美條件與審美關繫
第一節 音樂審美條件
一、審美目的或欲望
二、合適的音樂類型
三、直接的感性接觸
第二節 音樂審美關繫
一、音樂審美對像
二、音樂審美方式
三、音樂審美狀態

第九章 音樂審美規律
第一節 從深入理解到深刻感覺
一、感性與理性的總體關繫
二、審美活動與認識活動的比較
第二節 審美飽和
一、初次飽和與再度飽和
二、對單一作品的飽和與對同風格作品的飽和
三、個體飽和速度的差異
四、群體飽和與審美參照
五、常見的誤區
第三節 音樂美的不可比性
一、不同審美趣味產生不同選擇
二、審美偏愛的合理性
第四節 審美等價性
一、各取所需的音樂審美
二、各人審美滿足的等價性

第十章 音樂審美標準
第一節 主觀標準
一、主觀標準的概念
二、主觀標準的形成與變、化
三、主觀標準的意義
第二節 客觀標準
一、客觀標準的概念
二、客觀標準的建立
三、客觀標準的意義
第三節 音樂審美評判常見問題分析
一、聽眾數量與審美評判
音樂文化與客觀標準
三、科學性

第十一章 音樂創作的美學問題
第一節 音樂創作的規律
一、音樂創作的美學性質
二、制約音樂創作的因素
三、音樂創作行為的特點
第二節 音樂創作的美學原則
一、技術與藝術的結合
二、理性與感性的結合
三、繼承與創新的結合
第三節 音樂創作常見的美學問題
一、自律他律問題
二、個性和民族性問題
三、聽眾和雅俗關繫問題

第十二章 音樂表演的美學問題
第一節 音樂表演的功能與特點
一、音樂表演的美學功能
二、音樂表演的美學條件
三、音樂表演的行為特點
第二節 音樂表演的美學原則
一、忠實性與創造性結合
二、技術性與藝術性結合
三、個人體驗與集體交流結合
第三節 音樂表演常見的美學問題
一、音樂表演的質量判斷
二、音樂表演的教學難點
三、表演者的角色定位

第十三章 音樂教育中的美學問題
第一節 音樂美育存在的問題
一、重善輕美的歷史與現狀
二、唯情感論的教育
三、具體教學的失誤
第二節 如何改進音樂審美教育
一、制約與順應的關繫處理
二、音樂“綠色食品”的選擇
三、“親歷的知”與“學理的知”的結合
參考書目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二、特殊工具的價值
盡管音樂的獨有價值在於它能為人們呈現的特殊的感性世界,在實用中,音樂作為手段為非音樂目的服務,和其他工具一樣具有可替代的,但是它畢竟具有特殊功效。也就是說,音樂具有特殊工具的價值。工具的價值哲學上稱為“外在價值”,即依附於目的的價值。作為工具的音樂的外在價值具有特殊性。
解決戰爭盡管可以使用通常的武器和方式,但是使用音樂這樣的“武器”可以不流血或少流血。音樂可以在空氣中傳播,聲波的衍射可以繞過障礙物。兩軍對壘,往往要避開對方的視線因此靠聲波來傳遞信息是最佳方法。這就是音樂作為特殊武器的價值所在。古代有“四面楚歌”的功用事例,現代也有類似的例子。在解放戰爭期間,敵人被圍困在碉堡裡,人們除了喊話之外,也曾采取音樂的“攻心戰”,瓦解敵人軍心,令其不戰而降。當然,已經構成的圍困是前提條件;沒有這樣的條件,僅靠音樂的力量將不足以解決戰鬥。
在作品分析教學中,被選擇的作品通常具有典型意義;作為標本,雖然可替代,卻具有特殊性。每個音樂作品都是特殊、獨特的。就獲得曲式結構等等知識而言,可以選擇不同的作品來分析,但是“這一個”依然有其特殊價值。例如為了讓學生掌握樂隊變奏手法,教師選擇肖斯塔科維奇《第七(列寧格勒)交響曲》第一樂章的展開部,這個部分采用了一個“侵略”的主題,有11次力度逐漸增強的變奏。這個主題自身幾乎沒有變化,依次出現在不同聲部,主要靠配器產生變化。因此它在讓學生掌握管弦樂隊變奏寫法上具有特殊價值,盡管從根本上說是可替代的。
音樂在教化上的特殊價值恰恰在於它具有“潛移默化”的功效。由於音樂是非語義性的,可以直接抵達人的內心深處,而且感性上具有吸引人的魅力,人們喜聞樂見,因此可以悄悄影響聽者的精神。對比之下,直接的說教雖然明確,卻未必收到足夠好的功效。因為直接說教具有“良藥苦口”的特點。音樂被用於教化時,是“裹著糖衣的藥”,人們在接受時不會產生抵觸。古今中外統治階級和知識分子都看到了音樂的影響力,留下許多相關言論,從中可以看到利用音樂來感化人心一直是很普遍的事情。但是過去的人們認為音樂有好壞之分;接觸好的音樂能使人變好,反之使人變壞,就像和好人或壞人交朋友一樣。宗教界更是利用音樂來創造氛圍,影響人心。根據不同的目的,人們選擇不同的音樂樣式。中國先秦時期,人們以平和為最高價值,因此要求音樂具有平和的樣式。反過來,人們認為平和的音樂能使心靈獲得和諧——使虛弱者充盈,使煩躁者平靜。今天看來,是由於音樂的時間性、過程性,音樂和情感起伏的“異質同構”關繫,使聽者可以在和音樂接觸的過程中心隨音動,因此逐漸被音樂感化。
宣洩內心淤積,人們如果采用音樂的方式,將獲得特殊效果。搖滾廣場是典型事例。巨大的聲場、繁復的色光、強勁的律動,令所有在現場的人們處於亢奮、迷狂狀態。隨著臺上歌星的歌唱和扭動,臺下的人們也一邊吼叫一邊扭動。在巨大的體能輸出過程,內心淤積得到宣洩。搖滾廣場是非常特殊的,盡管它依然可替代。首先它不是日常生活中有害的發洩,如醉酒發癲,或打砸東西,甚至自虐性瘋狂工作。其次它不似民間狂歡的隨機性,沒有導演,也沒有預演,完全即興。搖滾廣場中,人們畢竟是在音樂中沉醉,而且有群體效應,有身心雙重安全感。在那個現場,你不用擔心受傷,也不用顧慮行為舉止是否規範。這就體現了音樂手段的特殊性。實際上僅僅聽音樂就能撫慰心靈。很多普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在心煩時聽自己喜愛的音樂。內心淤積的“板結”隨著音樂的流動而松動。
顯然,音樂作為工具的特殊價值和它自身的特殊性直接相關。關於音樂的特殊性,將專.門闡述,不在此展開探討。總之,音樂能夠較好地滿足某些非音樂目的的需要。盡管如此,音樂在滿足各種實用的需要時,畢竟不能體現自身不可替代的價值。三、混合價值音樂往往具有混合功能,相應地,也具有混合價值。有時人們對音樂的需要本身就是多重的而並非單一的。例如人們可能既需要審美又需要抒發內心思想情感,或者既需要審美又需要掌握相關知識,既需要休閑又需要道德完善,等等。總之,當音樂滿足多種需要時,就具有混合價值。
概括起來,由思想家提出的“真善美的統一”,可以作為追求音樂的混合價值的經典表述。這種混合價值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待,一個是前文所述的混合功能實現過程所體現的真善美混合的價值,一個是音樂的內容與形式所承載的真善美所混合的價值。前者無須贅述,後者需要進一步闡述。音樂中所具有的真善價值,在哲學上稱為“內含價值”,即音樂自身能夠包含的價值,它是人們從音樂中可求的東西。內含價值和“內在價值”的區別在於,它是內含於音樂的,卻不一定是音樂獨有的。因此,音樂的混合價值即內在價值(它自身不可替代的審美價值)和內含價值(非音樂獨有卻能為它所包含的真善價值)的混合。
追求真善美是人類普遍的思想行為。追求真理,是為了獲得對世界的正確認識,以利於改造世界,提高人類的生存質量,特別是改善物質生活。哲學和科學是追求真理的典型。“真”關注的是“是/不是”。追求道德完善,是為了獲得人自身心靈與行為的合理規範,以利於心靈和諧、社會和諧。宗教和倫理是倡導道德完善的典型。“善”關注的是“好/不好”。追求感性完善,是為了獲得充分的感性體驗,以利於身心的愉悅和滿足,在實現精神的自由和升華的同時,體現身心和諧的人性。文學藝術是追求感性完善的典型。“美”關注的是“美/不美”。有人曾經將三者彼此等同,那是因為三者都追求“和諧”,即理性的和諧(真)、觀念的和諧(善)和感性的和諧(美)。黑格爾將三者做了區分。他的邏輯起點是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念”,認為理念的顯現有三種方式,即概念的方式、觀念的方式和感性的方式,分別對應哲學、宗教和藝術。盡管他將三者劃分了等級(理性形態的哲學最高級,其次是觀念形態的宗教,最低級的是感性形態的藝術),但三劃分依然有貢獻,因為它至少清理了過去的混淆。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音樂教師教育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小學藝術教育賴以發展的基礎,是決定藝術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音樂教師教育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本世紀初開始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教育思想、教育觀念、課程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方面,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對音樂教師教育提出了新的課題。為滿足我國教育事業不斷發展對師資隊伍建設的需求,應對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呼喚,適應高等院校音樂學(教師教育)專業改革的需要,教育部組織有關專家,經過充分調查研究和反復征求意見,研制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指導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和《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必修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這兩個重要的教學指導文件。
《方案》和《綱要》進一步明確了音樂學(教師教育)的培養目標和人纔規格,對專業課程體繫建設及主干專業課程的教學實施,提出了具體的指導意見,對於我國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的專業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方案》和《綱要》頒發後,與之配套的教材建設隨即被提上了工作日程。這是實施《方案》的重要環節,也是為落實《綱要》提供必要的課程資源。我們本著“先主干課(全體學生的共同必修課),後選修課;由點帶面,分批推出;精心組織,注重質量”的原則,對教學急需而又實際緊缺的11門專業主干課程,在全國範圍內組織力量進行了教材編寫。
這套教材由長期從事高等師範院校音樂教學工作的專家編寫,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緊扣音樂學(教師教育)的辦學方向和培養目標,強化音樂教師教育的專業化要求。這套教材是在21世紀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推進的大背景下編寫的。“為基礎教育服務”是《方案》和《綱要》著力突出的理念,並正逐步成為高校音樂學(教師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在這一教育背景下,教材編寫者根據不同專業課程的特點,在教學材料組織、範例選取、活動設計、練習要求等方面,力求突出教材的“師範性”。
二、教材體現了不同課程自身的邏輯體繫,教材構架和教學內容體現了基礎性與時代性的兼容。“師範性”與“學術性”不應該是對立相斥的。這套教材突出強調了教師教育的培養目標,但並不是以降低、削弱課程應有的學術含量為代價。這裡的關鍵在於從什麼角度、用什麼標準來衡量音樂學(教師教育)專業課程教材的學術性。這套教材的編寫者以培養高素質音樂教育工作者的培養目標為出發點,精選本課程最重要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同時關注本課程的發展前沿,將與本課程相關、並在學術界有定評的最新知識成果納入教材中。
三、這套教材具有綜合性的特點,體現了不同學科課程的交叉與融合。《方案》對以往音樂教師教育的傳統課程做了必要的整合,這樣的整合,雖然在一些高師院校已有不同的教學實踐基礎,但一直缺少公開出版的成型教材。這次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樂理與視唱練耳》、《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中國音樂史與名作賞析》、《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合唱與指揮》等教材,都是相關學科課程交叉與融合的產物。即便是像《鋼琴》、《聲樂》這樣的傳統教材,也新增了“歌曲伴奏實踐”、“自彈自唱”等教學內容,不同課程內容相互滲透、結合,突出體現了注重教學實效性的編寫理念。
“十年磨一劍”,教材編寫要接受教學實踐的客觀驗證,有一個不斷修改、不斷完善、不斷提高的過程。這套教材的編寫者已經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但是由於許多教學內容尚無成熟的先例,加之編寫、出版的時間十分倉促,難免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和不足。希望選用這套教材的教師們能從各地、各院校的教學實際(如本院校的教學傳統、師資條件、生源狀況、教學設備等)出發,因地制宜,創造性地使用這套教材,並及時總結和反饋教材使用的情況,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見和建議。
在這套教材出版之際,衷心感謝付出辛勞的各位編寫者,感謝人民音樂出版社和上海音樂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我們相信,在廣大教師和各界人士的關心、支持及編寫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普通高校音樂學(教師教育)的教材建設一定會提高到新的水平。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