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楊士瀛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市場價】
    497-720
    【優惠價】
    311-450
    【作者】 孫理軍何偉潘桂娟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ISBN】978751323675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ISBN:9787513236751
    版次:1

    商品編碼:12244022
    品牌: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包裝:平裝

    叢書名: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
    開本:32開
    出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03
    字數:179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孫理軍,何偉,潘桂娟


        
        
    "

    內容簡介

    楊士瀛,字登父,號仁齋,約生於南年(1208),卒於咸淳十年(1274),三山郡(今福建省福州市)人,著名醫家,福建四大名醫之一,代表著作有《仁齋直指方論》《仁齋小兒方論》《仁齋傷寒類書》《醫脈真經》等。楊士瀛出身於中醫世家,自幼習醫,對《內經》《難經》《傷寒論》等經典著作及歷代醫學名著悉心鑽研,能融彙各家之長,且多有獨到之處,在脈學、內科、兒科、傷寒等方面卓有成就,對後世有一定的學術影響。《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楊士瀛》內容包括楊士瀛的生平概述、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後世影響等。

    作者簡介

    孫理軍,女,1961年出生,陝西省成陽市人;陝西中醫藥大學教授,中醫基礎理論專業,從事內經學、中醫基礎理論等課程的教學與科研工作50餘年。主編、參編學術著作和教材40餘部。代表性著作有:《王燾醫學全書》《王冰醫學全書》《難經發揮》《全注全譯<黃帝內經>》《全注全譯<黃帝八十一難經>》等。

    潘桂娟,女,1953年出生,遼寧省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研究員,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中醫基礎理論重點學科帶頭人;國家“975”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繫框架結構研究”首席科學家;2002年至2015年期間,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中醫理論體繫框架結構研究、中醫痰證理論研究、中醫名家學術研究、日本漢方醫學研究。主編《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卷·中醫基礎理論分卷》《中醫痰病研究與臨床》等。著有《日本漢方醫學》。

    目錄

    生平概述
    一、時代背景
    (一)社會背景
    (二)科技背景
    (三)醫學背景
    二、生平紀略
    (一)生平簡介
    (二)學術成就

    著作簡介
    一、《仁齋直指方論》
    二、《仁齋小兒方論》
    三、《仁齋傷寒類書》
    四、《醫脈真經》

    學術思想
    一、學術淵源
    (一)繼承《內經》
    (二)尊崇張仲景
    (三)效法錢乙
    二、學術特色
    (一)四診合參的診法思想
    (二)五髒相關的辨證思想
    (三)脾為精血之養,胃為水谷之海
    (四)血氣者,人身之根本
    (五)治療圓機活法,創見頗多
    (六)痰與飲分而論之
    (七)兒科理論甚明,立方精粹
    (八)傷寒明辨溫暑,用藥格法考究

    臨證經驗
    一、諸風病
    (一)消痰開竅順氣祛風治諸風
    (二)諸風病分類診治
    二、諸氣病
    (一)人有七情,病生七氣
    (二)七氣湯化裁治諸氣病
    三、諸血病
    (一)血為百病之根
    (二)治血必用血藥,四物湯為要
    四、虛勞
    (一)辨治重在氣血
    (二)滋養營血為主,調節髒氣為輔
    五、眩暈
    (一)升降陰陽,重鎮止眩為法
    (二)推求病因,靈活施治
    六、瘧疾
    (一)寒熱不歇因痰涎水飲內伏
    (二)主張擇時用藥,重視瘧後調理
    (三)詳分十瘧,辨治精詳
    七、痢疾
    (一)重辨五色及寒熱
    (二)治療章法嚴謹,藥食並濟
    (三)重調胃氣,慎用補澀
    八、消渴
    (一)三消病證有輕重
    (二)三消並治與分治
    (三)用藥講究歸經,重護脾胃生氣
    九、諸痛
    (一)心痛有正經與別脈之分
    (二)脾痛有氣血痰水之別
    (三)身痛有風濕痰血之辨
    (四)腰痛多由腎虛引起
    十、婦科病
    (一)不可重血而輕氣
    (二)產前順氣安胎,產後扶虛消瘀
    十一、小兒驚風
    (一)辨識以四證八候為綱
    (二)有序施藥,慎用峻猛
    十二、小兒疳證
    (一)疳皆乳食不調,甘肥無節
    (二)精細辨證,分類治疳

    後世影響
    一、後世評價
    二、學術傳承
    三、後世發揮
    四、國外流傳
    參考文獻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楊士瀛》:
    (一)繼承《內經》
    《內經》是我國現存醫學文獻中較早的經典著作,也是迄今為止地位最高的中醫理論經典巨著。《內經》創立了中醫學術體繫與範式,繫統地闡述了人的生理、病機及疾病診斷、防治等問題,確立了中醫學的理論原則,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一直被奉為中醫學的“圭臬”,成就了歷代無數醫學家的成長,楊士瀛也不例外。
    《內經》作為楊士瀛學術思想的淵藪,體現於其所有著作的字裡行間,是楊士瀛學術思想的主要理論依據。如《素問·六節藏像論》指出人以五髒為本,著眼於髒腑的生理功能和與之相聯繫的心理活動、形體官竅、自然界物像等界定髒腑,詮釋了藏像的基本內涵,構建了以五髒為核心的人體五大繫統,揭示了人體內在髒腑與外觀形像之間的有機聯繫,為臨床各科辨證論治提供了理論依據。《仁齋直指方論》卷一,開篇即融合多篇《內經》有關藏像的內容,詳細闡述了“五髒所主論”“五髒陰陽虛實論”。陰陽五行理論,作為古代哲學觀和方法論引入《內經》後,成為理解中醫理論的一把鑰匙,幾乎貫穿於《內經》全書各篇,其中專篇論述者有《素問》的“陰陽應像大論”“金匱真言論”“陰陽離合論”“五運行大論”“陰陽別論”“陰陽類論”,以及《靈樞》“陰陽繫日月”等。楊士瀛在《仁齋直指方論》卷一,綜合《內經》多篇內容,論述了“諸陰諸陽論”。
    對於氣血理論的發揮與應用,也是楊士瀛學術思想的一大特色,是其繼承《內經》理論的突出體現。《靈樞·本髒》日:“人之氣血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素問·調經論》雲:“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又說:“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指出氣血為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最寶貴的物質。楊士瀛在《仁齋直指方論·總論》“血榮氣衛論”條中說:“人之一身所以得全其性命者,氣與血也……血氣者,其人身之根本乎。”他所強調的氣血在人體生命中的重要作用,顯然源自於《內經》並在其基礎上進一步闡述了氣血之間的密切關繫,開宗明義地提出“蓋氣者,血之帥也,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凝,氣有一息之不運,則血有一息之不行”(《仁齋直指方論·血榮氣衛論》),發展了《內經》的氣血理論。楊士瀛對於氣血理論給予了特別重視,如《仁齋直指方論》卷一有“血榮氣衛論”“男女氣血則一論”;卷二53條證治提綱,與血相關者就有9條,卷二十六“血”下又專設血論、血疾證治,“諸血”下設有諸血方論、衄血、咯唾血、咳嗽血、牙宣血、肌衄、溺血、便血等。從而全面論述了氣血的生成、運行、相互關繫,以及氣血疾病的病因病機、臨床證候及辨證要點,並秉持調治氣血的理念於臨證,將氣血理論廣泛運用在內、外、婦、兒各科疾病的辨證施藥中,是已知運用氣血理論進行辨證施治的較早醫家,對後世影響很大。楊士瀛的許多氣血理論觀點,至今仍然有效指導著臨床。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中醫理論肇始於《黃帝內經》《難經》,本草學探源於《神農本草經》,辨證論治及方劑學發軔於《傷寒雜病論》。在此基礎上,歷代醫家結合自身的思考與實踐,提出獨具特色的真知灼見,不斷革故鼎新,充實完善,使得中醫藥學具有繫統的知識體繫結構、豐富的原創理論內涵、顯著的臨床診治療效、深邃的中國哲學背景和特有的話語表達方式。歷代醫家本身就是“活”的學術載體,他們刻意研精,探微索隱,華葉遞榮,日新其用。因此,中醫藥學發展的歷史進程,始終呈現出一派繼承不泥古、發揚不離宗的繁榮景像。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自2008年起相繼依托2005年度國家“973”計劃課題“中醫學理論體繫框架結構與內涵研究”、2009年度科技部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項目“中醫藥古籍與方志的文獻整理”子課題“古代醫家學術思想與診療經驗研究”、2013年度國家“973”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繫框架結構研究”,以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中醫理論體繫結構與內涵研究室”建設規劃,聯合北京中醫藥大學等16所高等院校及科研和醫療機構的專家、學者,選取歷代具有代表性或學術特色突出的醫家,繫統地闡釋與解析其代表性學術思想和診療經驗,旨在發掘與傳承、豐富與完善中醫理論體繫,為提升中醫師理論水平和臨床實踐能力和水平提供參考和借鋻。本套叢書即是此繫列研究階段性成果總結而成。
    綜觀歷史,凡能稱之為“大醫”者,大都博覽群書,學問淹博賅洽,集百家之言,成一家之長。因此,我們以每位醫家獨立成書,盡可能尊重原著,進行總結、提煉和闡發。此外,本叢書的另一個特點是,將醫家特色學術觀點與臨床實踐相印證,盡可能選擇一些典型醫案,用以說明理論的實踐價值,便於臨床施用。本叢書現已列入《“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音像、電子出版物出版規劃》中的“醫藥衛生”重點圖書出版計劃,並將於“十三五”期間完成此項出版計劃,擬收載歷代102名中醫名家,總字數約1600萬。
    叢書各分冊作者,有中醫基礎學科和臨床學科的資深專家、國家及行業重點學科帶頭人,也有中青年教師、科研人員和臨床醫師中的學術骨干,分別來自全國高等中醫院校、科研機構和臨床單位。從學科分布來看,涉及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各家學說、中醫醫史文獻、中醫經典及中醫臨床基礎、中醫臨床各學科。全體作者以對中醫藥事業的拳拳之心,共同努力和無私奉獻,歷經數年成就了這份艱巨的工作,以實際行動切實履行了傳承、運用、發展中醫藥學術的重大使命。
    在完成上述科研項目及叢書撰寫、統稿與審訂的過程中,研究團隊暨編委會和審訂委員會全體成員,精益求精之心始終如一。在上述科研項目負責人、叢書總主編、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潘桂娟研究員主持下,由常務副主編張宇鵬副研究員、陳曦副研究員及各分題負責人——翟雙慶教授、劉桂榮教授、鄭洪新教授、邢玉瑞教授、錢會南教授、馬淑然教授、文穎娟教授、陸翔教授、楊衛彬研究員、崔為教授、柳亞平副教授、江泳副教授、王靜波博士等,以及醫史文獻專家張效霞副教授,分別承擔或參與了團隊的組織和協調,課題任務書和叢書編寫體例的起草、修訂和具體組織實施,各單位課題研究任務的落實和分冊文稿編寫和審訂等工作。編委會還多次組織工作會議和繼續教育項目培訓,組織審訂委員會專家復審和修訂;最終由總主編逐冊復審、修訂、統稿並組織作者再次修訂各分冊文稿。自2015年6月開始,編委會將叢書各分冊文稿陸續提交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擬於2019年12月之前按計劃完成本套叢書的出版。
    2016年3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了《關於加強中醫理論傳承創新的若干意見》,指出“加強對傳承脈絡清晰、理論特色鮮明的古代醫家的學術思想研究,深入研究中醫對生命、健康與疾病認知理論,繫統總結中醫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理論精華,提升中醫理論指導臨床實踐和產品研發的能力,切實傳承中醫生命觀、健康觀、疾病觀和預防治療觀”。上述項目研究及叢書的編寫,是研究團隊對國家層面“加強中醫理論傳承與創新”號召的積極響應,體現了當代中醫學人敢於擔當的勇氣和矢志不渝的追求!通過此項全國協作的繫統工程,凝聚了中醫醫史、文獻、理論、臨床研究的專門人纔,培育了一支專業化的學術隊伍。
    在此衷心感謝中國中醫科學院及其所屬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中醫藥信息研究所、研究生院,以及北京中醫藥大學、陝西中醫藥大學、山東中醫藥大學、雲南中醫學院、安徽中醫藥大學、遼寧中醫藥大學、浙江中醫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湖南中醫藥大學、長春中醫藥大學、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河北中醫學院、貴陽中醫藥大學、中日友好醫院等16家科研、教學、醫療單位,對此項工作的大力支持!衷心感謝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有關領導及華中健編審、伊麗縈博士及全體編校人員對叢書編寫及出版的大力支持!
    本叢書即將付梓之際,百餘名作者感慨萬千!希望廣大讀者透過本叢書,能夠概要縱覽中醫藥學術發展之歷史脈絡,擷取中醫理論之精華,傳承千載臨床之經驗,為中醫藥學術的振興和人類衛生保健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由於種種原因,書中難免有疏漏之處,敬請讀者不吝批評指正,以促進本叢書不斷修訂和完善,共同推進中醫藥學術的繼承與發揚!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編委會
    2016年9月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