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方劑學/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創新教材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市場價】
    254-368
    【優惠價】
    159-230
    【作者】 賈波李冀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ISBN】978751320488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ISBN:9787513204880
    版次:1

    商品編碼:10810550
    品牌: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包裝:平裝

    叢書名: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創新教材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1-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17
    字數:340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賈波,李冀


        
        
    "

    內容簡介

    《方劑學/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創新教材》是國內首次編寫的供中藥及藥學類專業使用的創新教材,旨在造就能從事中藥制劑生產、新藥開發、藥品經營等行業的專門人纔。《《方劑學》》共分四部分:緒言、總論、分論和附錄。其中,總論簡單介紹了方劑學的發展歷史,概述了治法和方劑;分論詳細介紹了15種中藥方劑。

    目錄

    緒言
    上篇 總論
    方劑學發展簡史
    治法概述
    方劑概述
    附 古方藥量考證
    下篇 各論
    解表劑
    瀉下劑
    和解劑
    清熱劑
    溫裡劑
    補益劑
    固澀劑
    安神劑
    開竅劑
    理氣劑
    理血劑
    祛濕劑
    祛痰劑
    消食劑
    治風劑
    附錄
    方劑歌訣
    方名索引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3 方劑概述
    3.1 方劑的分類
    為了臨證便於檢索,歷代醫家見仁見智,先後創立了多種方劑分類方法,其中主要的有病證分類、祖方分類、功效分類、綜合分類、筆畫分類等。
    病證分類病證分類便於臨床以病索方,此類方書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包括各科病證的方書,如先秦的《五十二病方》、漢代的《傷寒雜病論》、唐代的《外臺秘要》、宋代的《太平聖惠方》、明代的《普濟方》等書即是。二是按專科病證分類,如宋代的《婦人大全良方》、《小兒藥證直訣》即是。
    祖方分類此分類以明代的《祖劑》為代表。該書選《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以及後世醫家的部分基礎方劑,冠以祖方,用以歸納其他同類方劑。這種分類方法,立足於追溯諸方的衍化源流,對歸納病機、治法共性的類方研究具有一定意義,但其中尚存在始末欠清之弊。
    治法分類治法分類,亦稱功效分類。最早按治法分類的方書當推明代張介賓《景嶽全書》之“補、和、攻、散、寒、熱、固、因”八陣。清代程鐘齡在《醫學心悟》中所謂:“論治病之方,則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溫、補八法盡之”,明確提出了“以法類方”的思想,是對治法分類方法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綜合分類汪昂著《醫方集解》,依據方劑功效與治證病因,兼顧專科,將所載方劑分為補養、發表、湧吐、攻裡、表裡、和解、理氣、理血、祛風、祛寒、清暑、利濕、潤燥、瀉火、除痰、消導、收澀、殺蟲、明目、癰瘍、經產、救急22類,開創了綜合分類方劑的方法,被後世多數醫家所推崇,如清代吳儀洛的《成方切用》、張秉成的《成方便讀》都是借用汪氏分類的方法。
    筆畫分類現代大型方劑辭書,為檢索方便,以方名漢字筆畫分類,代表著作為《中醫方劑大辭典》。
    本教材遵循以法統方的原則,借汪氏分類法為基礎,將下篇所輯之方分為解表、瀉下、和解、清熱、溫裡、補益、固澀、安神、開竅、理氣、理血、祛濕、祛痰、消食、治風等15類。
    3.2 方劑的配伍
    3.2.1 配伍的概念
    配伍,是指針對病機,在治法指導下,根據藥物性能,選擇兩味或兩味以上的藥物配合使用。由於藥物的性能各有所偏,其功效既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隻有通過合理的配伍,調其偏性,制其毒性,增強或改變原有功能,消除或緩解其對人體的不良反應,發揮其相輔相成或相反相成的綜合作用,使各具特性的藥物合成一個新的有機整體。正所謂“藥有個性之專長,方有合群之妙用”(《醫學源流論.方藥離合論》)。
    3.2.2 配伍的目的
    藥物有利有弊,如何充分發揮藥物對治療疾病“利”的方面,同時又能盡可能控制、減少,或消除藥物對人體“弊”的方面,是方劑學運用配伍手段的根本目的。一般來說,方劑通過配伍,可以起到以下四方面的作用。
    增強藥力相近功效的藥物配伍,能增強治療作用,這種配伍方式在組方運用中較為普遍。如麻黃、桂枝同用,發汗之力增強;黃芪與升麻、柴胡同用,益氣升陽之功顯著。
    擴大治療範圍由於疾病可表現為數病相兼、或表或裡、或虛或實、或寒熱錯雜等復雜病情,隻有數味藥物配合運用方能切中病機,適應復雜病情的需要。如脾胃氣虛證常以人參配白術、茯苓、甘草(四君子湯)益氣健脾,若由脾虛生濕,阻滯氣機,以致胸脕痞悶不舒,則應配伍陳皮以行氣化濕,兼顧脾虛與氣滯;如果脾虛痰濕停滯,出現惡心嘔吐、胸脕痞悶、咳嗽痰多稀白,則須配陳皮、半夏以燥濕化痰,兼顧脾虛與痰濕。
    控制藥物的毒副作用“是藥三分毒”,中醫學在長期的醫療實踐過程中,既重視總結、提高方藥的療效,也不斷探索減輕,甚至消除毒副作用的方法。通過配伍以控制毒副作用,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直接控制,即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副作用,屬“七情”中“相殺”和“相畏”關繫的運用,如生白蜜能減輕烏頭的毒性、生姜能減輕半夏的毒性。二是間接控制,即相近功效藥物的配伍不僅具有協同增效作用,更具有減輕毒副作用的效果。這是因為功效相近的多味藥物同用,可以減少單味藥物的用量,而多味藥物之間,其副作用的發揮方向往往不盡一致。根據同性毒力共振,異性毒力相制的原理,就可以在保障治療效果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控制和減輕毒副作用。如十棗湯中甘遂、芫花、大戟的瀉下逐水功效相近,且單味藥習慣用量亦大致相似,在組成十棗湯時,以三味各等分為末,棗湯調服,其三味藥合用總量相當於單味藥的常用量。現代動物實驗及臨床觀察顯示,如此配伍,具有減輕毒副作用的效果。
    應當指出,控制毒副作用的方法,除配伍外,還包括其他方法,如道地藥材的選擇、藥物特定的炮制、恰如其分的劑量確定、適宜的煎服方法,以及恰當的劑型要求等。
    控制多功效單味中藥在復方中功效發揮方向大多數單味中藥都具有多功效的特點,在治療疾病時,需要發揮其中部分功效。況且,藥物既有其治療作用的方面,同時,由於其藥性的偏勝也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這就要求我們熟悉並把握對藥物功效(包括毒副作用)發揮方向的控制因素、控制方法及運用技巧,即所謂的配伍技巧。這些配伍技巧,在古今醫家以小生產方式積累的理論和實踐總結中有著豐富的內容。如桂枝具有解表散寒、溫經止痛、溫經活血、溫陽化氣等多種功效,但其具體的功效發揮方向往往受復方中包括配伍環境在內的諸多因素所控制。如前所述,在發汗解表方面,多與麻黃相配;溫經止痛作用,常與細辛相配;溫經活血功效,每與丹皮、赤芍相配;溫陽化氣功效,則與茯苓、白術相配。又如黃柏具有清熱瀉火、清熱燥濕、清虛熱、降虛火功效,但多以其分別配伍黃連、蒼術、知母為前提。可見,通過配伍,可以控制藥物功效的發揮方向,減少臨床運用藥物的隨意性。
    總之,配伍是方劑組方的基礎,合理的配伍,最終達到的目的是使所組方劑“主次分明,兼顧全面,揚長避短,療效確切”。
    3.2.3 常用的配伍方法
    徐靈胎說“聖人為之制方,以調劑之,或用以專攻,或用以兼治,或以相輔者,或以相反者,或以相用者,或以相制者。故方之既成,能使藥各全其性,亦能使藥各失其性。操縱之法,有大權焉,以方之妙也”(《醫學源流論。方藥離合論》)。因此,熟悉中醫藥有關配伍的基本方法,對體會方劑“合群之妙用”,掌握“操縱之法”,是十分重要的。
    相輔相成是方劑最常用的配伍方法,主要有兩大類型:一類為性能功效相近的藥物配合應用產生協同增效作用。如大黃配芒硝,可增強瀉熱通便之效;石膏配知母,能增強清熱瀉火之功。一類為藥物主要功效不同,但在針對病機方面,通過相互關聯的作用以增強治療效果。如治濕痰證,常以半夏配陳皮,既加強燥濕化痰之力,又可行氣以“氣順痰消”;治血虛證,常用熟地、當歸配人參或黃芪,目的是“補氣生血”。此類配伍方法多為中藥學“七情”配伍理論中的“相須”、“相使”。
    相反相成相反是指藥性(寒熱溫涼)、趨向性(升降沉浮)、功效(開闔補瀉)等性能相反的藥物配合應用。相成是指藥物的配伍一方面通過互補或相助以增強其療效,或產生新的功效;另一方面通過互相牽制而制約藥物的某種偏性。如胃寒腸熱所致之心下痞滿,嘔吐、下利,以干姜、半夏溫以祛寒,黃芩、黃連寒以清熱,合用則平調寒熱;治陽虛出血的黃土湯,以黃土溫中止血,白術、附子溫陽健脾的同時,又配苦寒之黃芩制約術、附溫燥之性。常見的配伍方法有寒熱並用、補瀉同施、散收同用、剛柔相濟、升降並調等。
    引經報使指某些藥物能引導其他藥物的藥力到達病變部位或某一經脈,起“向導”的作用,而使全方對髒腑經絡發揮更好的療效。如治上部病癥的方劑可配伍桔梗以載藥上行,治下部病癥的方劑可配伍牛膝以引藥下行。
    顧護脾胃中醫治病尤為重視脾胃之氣,遣藥組方常配伍護胃之品。例如以寒涼藥清熱,每配用粳米、甘草健脾益胃,以防寒涼敗胃;以人參、黃芪補氣,常配用陳皮、木香之類,避免補藥獃滯脾胃。這是因為脾胃為後天之本,“若脾胃有病,或虛或實,一切飲食藥餌,皆不運化”(《醫權初編》)。凡治病,則必須時時顧護胃氣,為疾病的緩解及治愈提供條件。
    3.3 方劑組成的基本結構
    方劑由多味藥物組合而成。要組織好一首有效方劑,必須重視兩個主要環節,一是熟練的配伍技巧;二是組方的基本結構。一般而言,一首方劑的基本結構包括“君、臣、佐、使”四部分。“君、臣、佐、使”的組方理論,首見於《黃帝內經》,其《素問.至真要大論》說:“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明代何伯齋對其具體職能作了進一步的闡述:“大抵藥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輔治者,臣也。與君藥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經及治病之藥至病所者,使也”(《醫學管見》)。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緒言
    方劑,是在辨證審因,確定治法之後,依據組方基本結構,選擇合適的藥物,酌定用量、劑型及用法,配伍而成的藥物組合。“方劑”一詞,始見於《梁書。陸襄傳》,書雲:“襄母卒患心痛,醫方須三升粟漿……忽有老人詣門貨漿,量如方劑。”
    考“方劑”之義,“方”既有醫方、藥方的含義,如《論衡.定賢》雲“譬醫之治病也……藥行”;又有規定、規矩的意義,如《孟子.離蔞上》雲“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劑”,古文通“齊”,有整齊、整合、排列之義,表明一定的規定性、有序性;此外,“劑”還有調配、調和之意。《禮記。少儀》雲“凡齊,執之以右,居之以左”,鄭玄注“齊,謂食羹醬飲有齊和者也”,《後漢書.劉梁傳》亦雲“和如羹焉,酸苦以劑其味”。可見,方劑是按一定的“規矩”和方法將藥物組合而成的。
    方劑學是研究治法與方劑理論及其臨床運用的一門基礎應用學科,是理、法、方、藥的重要組成部分。方劑學的任務是通過一定數量方劑的講授,引導學生掌握組方原理和配伍規律,培養學生分析、運用方劑及臨證組方、研制新方的能力。
    方劑學是以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等課程的內容為基礎,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時善於聯繫已學基礎知識,互相印證,使已學的基礎理論為加深理解本課程的內容服務,又能通過有目的的聯繫,進一步加深理解已學的基礎理論。
    學習方劑應掌握一定數量的基礎方、代表方及常用方。基礎方是指起源較早,組方精簡,臨床較少單獨使用,後世在此基礎上衍化出繫列附方的方劑;代表方是指反映歷代具有較大學術影響的流派、名家的學術特點的名方,以及體現類方組方思路的方劑;常用方是指組方藥物較多,配伍全面,療效確鑿,臨證稍作加減即可據證應用的方劑。學習時應重點熟記方劑的組成、功效和主治,深刻理解其組方原理、配伍規律及常用配伍技巧,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背誦一定數量的方劑歌訣,是學好方劑的基本功。對組成和功效、主治近似的方劑,應注意比較,從中掌握其特點和異同,這樣簡馭繁、事半功倍之效。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