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鄭欽安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市場價】
    497-720
    【優惠價】
    311-450
    【作者】 汪劍潘桂娟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ISBN】978751321762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ISBN:9787513217620
    版次:1

    商品編碼:12197419
    品牌: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包裝:平裝

    叢書名: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
    開本:32開
    出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98
    字數:179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汪劍,潘桂娟


        
        
    "

    內容簡介

    鄭壽全,字欽安,生於清道光四年(1824),卒於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四川邛崍人,清代著名醫家。著有《醫理真傳》《醫法圓通》《傷寒恆論》等醫著。鄭欽安以擅用姜、桂、附等辛溫之品而名著於世,後世學者咸稱其為“火神派”開山鼻祖。鄭欽安的“扶陽理路”及靈活運用經方的“火神”心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臨床參考價值。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鄭欽安》主要內容包括鄭欽安的生平概況、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等。

    作者簡介

    汪劍,男,1979年出生,四川省峨眉山市人;雲南中醫學院副教授,醫學博士,中醫醫史文獻學專業;從事中醫各家學說教學及醫家學術思想研究。主編、主校《脈訣彙辨校釋》《談允賢<女醫雜言>評按譯釋》《目經大成》《肘後備急方》等。《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編委。

    潘桂娟,女,1953年出生,遼寧省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研究員,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中醫基礎理論重點學科帶頭人;國家“973”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繫框架結構研究”首席科學家;2002年至2013年期間,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中醫理論體繫框架結構研究、中醫痰證理論研究、中醫名家學術研究、日本漢方醫學研究。主編《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卷·中醫基礎理論分卷》《中醫痰病研究與臨床》等。著有《日本漢方醫學》。

    目錄

    生平概述

    著作簡介
    一、《醫理真傳》
    二、《醫法圓通》
    三、《傷寒恆論》

    學術思想
    一、學術淵源
    (一)師承
    (二)扶陽源流
    (三)理學源流
    (四)蜀醫源流
    二、學術特色
    (一)乾坤坎離說
    (二)真陽學說
    (三)萬病一氣學說
    (四)六經氣化學說

    臨證經驗
    一、陰陽辨證
    (一)陽虛證、陰虛證辨識法
    (二)陰陽認病捷要
    二、寸口一氣六經脈診
    (一)一氣盈縮為脈診宗旨
    (二)脈證合參辨陰陽虛實
    (三)寸口六經部位分候法
    三、治法特點
    (一)益火消陰
    (二)潛陽歸腎
    (三)寒涼補陰
    四、方藥特點
    (一)辛溫類方
    (二)寒涼類方
    五、五髒病證診治
    (一)心繫病證診治
    (二)肺繫病證診治
    (三)脾胃病證診治
    (四)肝繫病證診治
    (五)腎繫病證診治
    六、血證診治
    (一)血證辨析陰陽為綱
    (二)陰證出血獨重扶陽
    (三)祛邪止血不廢寒涼
    七、外婦兒科疾病診治
    (一)外科疾病診治
    (二)婦科疾病診治
    (三)兒科疾病診治
    八、眼科疾病診治
    (一)眼科六法分癥為綱
    (二)六綱之下參合髒腑
    (三)火神眼目方藥心法

    後世影響
    一、歷代評價
    (一)“火神”心法的立論基礎仍然是辨證論治
    (二)“火神”心法的根本目的是針砭時弊
    (三)“火神派”研究的學術價值
    二、學派傳承
    (一)盧鑄之
    (二)祝味菊
    (三)吳佩衡
    (四)範中林
    三、後世發揮

    參考文獻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鄭欽安》:
    3.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是中醫學的理論與臨床日趨成熟的時期。這一時期,既有《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難經》等經典著作,又有公乘陽慶、倉公(淳於意)、涪翁、程高、郭玉、張仲景、華佗等諸多名家。另一方面,儒家、道家、陰陽家等哲學對中醫學的影響日益突出,如西漢董仲舒儒學的興起,曾對中醫理論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董仲舒儒學主要包括天人合一、尊君、尊天法天等幾個內容,在記載董仲舒儒學思想的著作《春秋繁露》中多有體現。而“天人合一”“尊君思想”之根本又來源於“尊天思想”,即對天的崇拜。中國古代對“天”的崇拜,起源很早,早在儒學經典《周易》中便已十分明顯,而到了董仲舒時代,“尊天”思想愈演愈烈,“天”成為萬物發生的起源,自然萬物、社會人事無不是“天”所發生的結果。
    在“尊天”思想的指導下,董仲舒儒學表現出了“重陽”傾向的特點,他認為天為陽、天尊地卑、陽尊陰卑、陽主陰從。《春秋繁露·陽尊陰卑》雲:“陽常居於實位而行於盛,陰常居於空位而行於末。”董仲舒“重陽”思想根源於《周易》,雖然目的隻是為了確立社會生活中君臣父子之間的尊卑倫常關繫,但由於這一思潮對社會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從而輻射到醫學領域中。
    中醫理論的奠基之作《黃帝內經》中,也有“重陽”理論的體現。《內經》中絕大部分篇章都運用了陰陽學說。例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言“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而且全篇都在反復強調陽氣的重要性。《素問·陰陽應像大論》雲:“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雲:“故四時陰陽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陰陽是天地之道,陰陽是從自然界中抽像出來的規律,以對立統一或相反相成的屬性存在於一切事物之中,生命的根本在於陰陽二氣的協調統一。而對於陰陽二者,《黃帝內經》部分篇章對“陽”的一方尤為強調,如《素問·生氣通天論》《素問·陰陽應像大論》等篇。
    《素問·生氣通天論》指出:“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此言陽氣在人體中的作用如同太陽在天體中的作用那樣,不可或缺。天體中必賴太陽有規律地運行不息,纔能光明爽朗、萬物生化。人體中也有賴於陽氣運行暢通,纔能保持健康長壽。無論形體的強健、精神的聰慧,都以陽氣充沛、不失其常為前提。《素問·生氣通天論》還對陽氣受傷為病的因素進行了闡述,指出外邪對陽氣的損傷,以及陽氣不足容易招致外邪為病。同時也重視陽氣過亢為病的情況。其雲:“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人動則陽氣相對亢盛,但若過於“煩勞”,則使陽氣過亢,陽亢傷陰,久而不解則陰精衰竭,再逢夏季盛陽之氣,使陰陽脫離而為“煎厥”。其病危篤,以致目盲、耳閉、汗出不止,病呈水堤潰壩不可遏止之勢。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中醫理論肇始於《黃帝內經》《難經》,本草學探源於《神農本草經》,辨證論治及方劑學發軔於《傷寒雜病論》。在此基礎上,歷代醫家結合自身的思考與實踐,提出獨具特色的真知灼見,不斷革故鼎新,充實完善,使得中醫藥學具有繫統的知識體繫結構、豐富的原創理論內涵、顯著的臨床診治療效、深邃的中國哲學背景和特有的話語表達方式。歷代醫家本身就是“活”的學術載體,他們刻意研精,探微索隱,華葉遞榮,日新其用。因此,中醫藥學發展的歷史進程,始終呈現出一派繼承不泥古、發揚不離宗的繁榮景像。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自2008年起相繼依托2005年度國家“973”計劃課題“中醫學理論體繫框架結構與內涵研究”、2009年度科技部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項目“中醫藥古籍與方志的文獻整理”子課題“古代醫家學術思想與診療經驗研究”、2013年度國家“973”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繫框架結構研究”,以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中醫理論體繫結構與內涵研究室”建設規劃,聯合北京中醫藥大學等16所高等院校及科研和醫療機構的專家、學者,選取歷代具有代表性或學術特色突出的醫家,繫統地闡釋與解析其代表性學術思想和診療經驗,旨在發掘與傳承、豐富與完善中醫理論體繫,為提升中醫師理論水平和臨床實踐能力和水平提供參考和借鋻。本套叢書即是此繫列研究階段性成果總結而成。
    綜觀歷史,凡能稱之為“大醫”者,大都博覽群書,學問淹博賅洽,集百家之言,成一家之長。因此,我們以每位醫家獨立成書,盡可能尊重原著,進行總結、提煉和闡發。此外,本叢書的另一個特點是,將醫家特色學術觀點與臨床實踐相印證,盡可能選擇一些典型醫案,用以說明理論的實踐價值,便於臨床施用。本叢書現已列入《“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音像、電子出版物出版規劃》中的“醫藥衛生”重點圖書出版計劃,並將於“十三五”期間完成此項出版計劃,擬收載歷代102名中醫名家,總字數約1600萬。
    叢書各分冊作者,有中醫基礎學科和臨床學科的資深專家、國家及行業重點學科帶頭人,也有中青年教師、科研人員和臨床醫師中的學術骨干,分別來自全國高等中醫院校、科研機構和臨床單位。從學科分布來看,涉及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各家學說、中醫醫史文獻、中醫經典及中醫臨床基礎、中醫臨床各學科。全體作者以對中醫藥事業的拳拳之心,共同努力和無私奉獻,歷經數年成就了這份艱巨的工作,以實際行動切實履行了傳承、運用、發展中醫藥學術的重大使命。
    在完成上述科研項目及叢書撰寫、統稿與審訂的過程中,研究團隊暨編委會和審訂委員會全體成員,精益求精之心始終如一。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