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雷豐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市場價】
    497-720
    【優惠價】
    311-450
    【作者】 李董男潘桂娟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ISBN】978751324329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ISBN:9787513243292
    版次:1

    商品編碼:12200215
    品牌: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包裝:平裝

    叢書名: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
    開本:32開
    出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05
    字數:179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李董男,潘桂娟


        
        
    "

    內容簡介

    雷豐,字松存,號少逸,晚年自號侶菊布衣,生於清道光十三年(1833),卒於光緒十四年(1888);浙江三衢(今衢州)人,清代著名醫家,代表作為《時病論》。《時病論》以《黃帝內經》經旨為綱,集四時六氣之病為目,注重時令節氣,區分伏氣新感,論四時之病72種,治法60種,備用成方104首,附醫案87則。雷豐提出依時分病、知時論證、辨體論治、以法統方,治溫重視宣達透邪、顧護津液,較為全面地總結了中醫外感病證治理論,有重要的臨床指導價值。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雷豐》主要內容包括雷豐的生平概述、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和後世影響。

    作者簡介

    李董男,男,1979年出生,安徽省合肥市人;安徽中醫藥大學副教授,科技史與科技考古專業博士,從事中國醫學史及各家學說教學。研究方向:中醫名家學術思想研究、中醫健康理論研究、中醫疾病史研究、新安醫學研究。參編《名人名醫與中醫》、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中醫藥文獻信息檢索與利用》,校注《傷寒論條辨》《杏軒醫案》等。

    潘桂娟,女,1953年出生,遼寧省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研究員,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中醫基礎理論重點學科帶頭人;國家“973”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繫框架結構研究”首席科學家;2002年至2013年期間,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中醫理論體繫框架結構研究、中醫痰證理論研究、中醫名家學術研究、日本漢方醫學研究。主編《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卷·中醫基礎理論分卷》《中醫痰病研究與臨床》等。著有《日本漢方醫學》。

    目錄

    生平概述
    一、時代背景
    二、從醫經歷

    著作簡介

    學術思想
    一、學術淵源
    (一)學本《內經》
    (二)發揮《傷寒》
    (三)參照時賢
    二、學術特色
    (一)因機認識
    (二)辨證思路
    (三)治法特色
    (四)遣方用藥

    臨證經驗
    一、分病論治
    (一)時病辨治
    (二)雜病辨治
    二、因人施治
    (一)婦人時病
    (二)老人時病
    三、辨誤救治
    (一)審證求因
    (二)切忌誤補
    (三)勿過用劑
    (四)注意忌口
    (五)闢謠時俗

    後世影響
    一、歷代評價
    (一)學術評價
    (二)醫德評論
    二、學派傳承
    三、後世發揮

    參考文獻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雷豐》:
    雷豐父親雷逸仙,原籍福建浦城,初治儒學,後因家境窘迫,棄儒習醫,有幸學醫於程芝田,得其真傳。道光年間,雷逸仙舉家赴衢州。
    雷豐承襲父業,並遵其父遺訓。雷逸仙曾對他說:“一歲中雜病少而時病多,若不於治時病之法研究於平日,則臨證未免茫然無據。”(《時病論·自序》)在父親的敦促下,雷豐在臨床上認真觀察時病,並且“歷覽諸家之書,引伸觸類,漸有心得”,終於著成《時病論》,並在實踐中積累了不少診治時病的經驗。
    雷豐精心研究《黃帝內經》,以《素問·陰陽應像大論》“鼕傷於寒,春必病溫;春傷於風,夏生飧洩;夏傷於暑,秋必痃瘧;秋傷於濕,鼕生咳嗽”八句經旨,作為自己診治時病的綱領,在臨證中強調因時制宜、因人制宜。經過長期的實踐摸索,雷豐對外感病的四時節律和二十四節氣規律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並對六淫伏邪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探究,較好地繼承和發展了《黃帝內經》的運氣學說和伏氣學說。
    雷豐崇尚仲景之學,認為《傷寒論》能“統治六氣”,他細致研讀此書,治療外感病時多遵從《傷寒論》六經辨證,善於化裁使用張仲景的方劑桂枝湯、白虎湯、調胃承氣湯、大柴胡湯等。此外,雷豐在臨證時,還常常時期劉完素、張從正、李東垣、羅天益、王好古、朱丹溪等醫家的診治之法,參閱明清醫家劉草窗、張介賓、舒馳遠、葉天士、吳鞠通等人著作,根據自己的理論思考和臨床體會,擇其善者而從之。在不斷的刻苦研讀和臨床實踐中,其醫術日益提升,在衢州享有極高的名望。
    雷豐觀察到不同季節中人體感受較多的外邪性質不同,隨著節氣變換還會表現出不同的臨床特征,治療時也需考慮時令氣候用藥。他將時病分為新感、伏氣兩大類,對每種病都從因機、辨證、方藥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研究,對一季之中相似疾病按輕重淺深進行區分。雷豐發現通過調節服藥時間和間隔時間等,來順應人體生理、病理的時間節律,會有更好的治療效果。他還認識到傷寒、溫病、瘟疫、濕病等病的區別,指出治療溫病要注意顧護津液、清熱祛邪,從“知時論證”的角度,構建了完整的外感病診療體繫,較好地繼承了歷代醫家對傷寒和溫病的研究成果。
    雷豐通過臨床觀察,發現不同體質的人容易感受的外邪不同,邪氣侵犯和伏藏的部位不同,病情的發展和轉歸也不同,治療時也應該因人制宜。雷豐注重在疾病過程中人體正邪關繫的變化,尤為關注體質虛弱之人,在治療時注意顧護正氣,辨明患者體質加減用藥。同時,雷豐強調對婦人、老人等特殊人群,在治療時需多加照顧。對於婦人經期時病需考慮寒熱、氣血狀況,量其虛實,理氣活血調經,胎前須步步護胎,產後當分虛實而治。治療老年時病,必須扶正祛邪、攻補兼施,扶正可從先、後天之本著手,祛邪則需考慮時令氣候、病位深淺、病邪輕重和患者體質等因素。
    雷豐發現俗醫常以偽混真,多誤治害人,於是專門寫作“闢時俗齷齪斑證論”,對當時醫生的錯誤做法進行闢謠。他記錄了60餘例誤治的案例,認真總結治療過程中的功過得失,對後世吸取誤治教訓、提高挽救誤治的水平有一定價值。
    雷豐收弟子多人,包括祖師程芝田的後人程曦,以及江誠、葉震蕃、葉訓聰、張位等人,其子雷大震(字福亭)也繼承了他的學術,民國龔香圃、葉伯敬、祝蔚文、江鐘靈等名醫亦受其學術影響,其中龔香圃(別號“六一子”)是雷豐的外孫,著名的中醫兒科專家。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中醫理論肇始於《黃帝內經》《難經》,本草學探源於《神農本草經》,辨證論治及方劑學發軔於《傷寒雜病論》。在此基礎上,歷代醫家結合自身的思考與實踐,提出獨具特色的真知灼見,不斷革故鼎新,充實完善,使得中醫藥學具有繫統的知識體繫結構、豐富的原創理論內涵、顯著的臨床診治療效、深邃的中國哲學背景和特有的話語表達方式。歷代醫家本身就是“活”的學術載體,他們刻意研精,探微索隱,華葉遞榮,日新其用。因此,中醫藥學發展的歷史進程,始終呈現出一派繼承不泥古、發揚不離宗的繁榮景像。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自2008年起相繼依托2005年度國家“973”計劃課題“中醫學理論體繫框架結構與內涵研究”、2009年度科技部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項目“中醫藥古籍與方志的文獻整理”子課題“古代醫家學術思想與診療經驗研究”、2013年度國家“973”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繫框架結構研究”,以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中醫理論體繫結構與內涵研究室”建設規劃,聯合北京中醫藥大學等16所高等院校及科研和醫療機構的專家、學者,選取歷代具有代表性或學術特色突出的醫家,繫統地闡釋與解析其代表性學術思想和診療經驗,旨在發掘與傳承、豐富與完善中醫理論體繫,為提升中醫師理論水平和臨床實踐能力和水平提供參考和借鋻。本套叢書即是此繫列研究階段性成果總結而成。
    綜觀歷史,凡能稱之為“大醫”者,大都博覽群書,學問淹博賅洽,集百家之言,成一家之長。因此,我們以每位醫家獨立成書,盡可能尊重原著,進行總結、提煉和闡發。此外,本叢書的另一個特點是,將醫家特色學術觀點與臨床實踐相印證,盡可能選擇一些典型醫案,用以說明理論的實踐價值,便於臨床施用。本叢書現已列入《“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音像、電子出版物出版規劃》中的“醫藥衛生”重點圖書出版計劃,並將於“十三五”期間完成此項出版計劃,擬收載歷代102名中醫名家,總字數約1600萬。
    叢書各分冊作者,有中醫基礎學科和臨床學科的資深專家、國家及行業重點學科帶頭人,也有中青年教師、科研人員和臨床醫師中的學術骨干,分別來自全國高等中醫院校、科研機構和臨床單位。從學科分布來看,涉及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各家學說、中醫醫史文獻、中醫經典及中醫臨床基礎、中醫臨床各學科。全體作者以對中醫藥事業的拳拳之心,共同努力和無私奉獻,歷經數年成就了這份艱巨的工作,以實際行動切實履行了傳承、運用、發展中醫藥學術的重大使命。
    在完成上述科研項目及叢書撰寫、統稿與審訂的過程中,研究團隊暨編委會和審訂委員會全體成員,精益求精之心始終如一。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