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陳修園/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市場價】
    497-720
    【優惠價】
    311-450
    【作者】 崔為潘桂娟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ISBN】978751323691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ISBN:9787513236911
    版次:1

    商品編碼:12200223
    品牌: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包裝:平裝

    叢書名: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
    開本:32開
    出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0
    字數:205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崔為,潘桂娟


        
        
    "

    內容簡介

    陳修園,名念祖,號慎修,一字良友;生於清乾隆十八年(1753),卒於道光三年(1823),福建長樂人,清代醫家。著有《靈素節要淺注》《金匱要略淺注》《傷寒論淺注》等十幾部著作。陳修園主張《內經》為體,張仲景方為用,強調中醫經典為臨證的基礎,集諸賢之大成,繼承發展了“六經氣化學說”。陳修園一生致力於醫學普及教育,其著作在後世產生了廣泛影響。《陳修園/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內容包括陳修園的生平概述、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後世影響等。

    作者簡介

    崔為,女,1965年出生,吉林省長春市人長春中醫藥大學教授。文學碩士,古典文獻學專業。從事醫古文和中醫文獻學教學及中醫古籍整理研究。主編《黃帝內經素問譯注》《老子譯注》《<老老恆言>白話解》《長白山文化攬草》等。《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編委。

    潘桂娟,女,1953年出生,遼寧省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研究員,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中醫基礎理論重點學科帶頭人;國家“973”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繫框架結構研究”首席科學家;2002年至2013年期間,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中醫理論體繫框架結構研究、中醫痰證理論研究、中醫名家學術研究、日本漢方醫學研究。主編《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卷·中醫基礎理論分卷》《中醫痰病研究與臨床》等。著有《日本漢方醫學》。

    目錄

    生平概述
    一、時代背景
    (一)書院歷史
    (二)鼇峰書院
    (三)書院教育
    (四)書院影響
    二、生平紀略
    三、從醫經歷

    著作簡介
    一、《傷寒論淺注》
    二、《時方歌括》
    三、《景嶽新方砭》
    四、《時方妙用》
    五、《神農本草經讀》
    六、《醫學三字經》
    七、《長沙方歌括》
    八、《醫學實在易》
    九、《醫學從眾錄》
    十、《金匱要略淺注》
    十一、《女科要旨》
    十二、《傷寒醫訣串解》
    十三、《金匱方歌括》
    十四、《傷寒真方歌括》
    十五、《靈素節要淺注》
    十六、《十藥神書注解》
    十七、《家藏心典》

    學術恩想
    一、學術淵源
    (一)幼承庭訓,家傳醫術
    (二)上溯靈素,問道長沙
    (三)博采眾方,尤重錢塘
    (四)尋源辨疑,師事茗莊
    二、學術特色
    (一)啟迪後學,普及中醫
    (二)尊經崇古,師法仲景

    臨證經驗
    一、臨證特點
    (一)崇古不泥古,擷各家精粹
    (二)臨證以“脾腎為中心”
    (三)辨證施治,治病求因
    二、診斷經驗
    (一)望診
    (二)辨五音
    (三)張節修訂《十問歌》
    (四)脈診
    三、內科雜病診治
    (一)中風
    (二)虛癆
    (三)腫癥
    (四)脹癥
    (五)噎嗝反胃
    (六)痰飲
    (七)咳嗽
    (八)哮癥
    (九)心腹諸痛
    (十)血證
    (十一)消渴
    (十二)瘧病
    (十三)痢疾
    (十四)疫癘
    (十五)暑癥
    (十六)頭痛
    (十七)洩瀉
    (十八)霍亂
    四、婦人病
    (一)調經
    (二)種子
    (三)安胎
    (四)“四物湯”的應用
    (五)產後雜病
    (六)婦人乳病
    五、醫案荟萃

    後世影響
    一、歷代評價
    二、學術傳承
    (一)子孫後人
    (二)師友生徒
    三、後世發揮
    參考文獻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陳修園/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
    (1)節要經文,類編成書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由於《內經》文簡而義博、理論深奧,閱讀起來非常困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歷代醫家采用多種方式來類分這部著代滑壽《讀素問鈔》分為12類:髒像、經度、脈候、病能、攝生、論治、色脈、針刺、陰陽、標本、運氣、荟萃。明代張景嶽合《靈樞》《素問》亦分為12類:攝生、陰陽、髒像、脈色、經絡、標本、氣味、論治、疾病、針刺、運氣、彙通。陳修園劃分為道生、髒像、經絡、運氣、望色、聞聲、問察、審治、生死、雜論、診脈、病機12類。
    從這12類的劃分來看,陳修園與前代張景嶽等醫家一樣,都強調養生的重要性,所以把攝生放在首位,次列藏像、經絡、運氣等中醫學理論內容,最後詳細解讀診斷諸法,詳述病因病機。可見陳修園的《靈素節要淺注》都是以臨床實用為去取原則,剝離了純粹理論論述的內容,這樣分類如教科書一般,幫助初習醫者迅速了解讀懂《內經》,並能很好地應用到臨床實踐中。
    (2)注釋淺易,圖文並茂
    陳修園不愧為醫學科普大家,他編著著作時總是既要遵循經典,又要考慮如何將晦澀難懂的理論轉難為易。
    在“經絡”類中,陳修園首先列《經脈》篇原文,然後隨文夾注,如:
    “《經脈》篇日:人始生,先成精,(先天水火之精,而先生兩腎)精成而腦髓生。(腦為精髓之海,腎精上注於腦而腦髓生矣)骨為干,(骨生於水髒,如木之干也)脈為營,(營者,猶營舍之所,以藏血氣也)筋為剛,(筋之強勁也。肉生於土,猶城牆之外衛也)皮膚堅而毛發長。(發為血餘,血氣充盛故長也)谷人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營衛血氣,先於後天水谷之精也。此篇論髒腑十二經脈之生始出入。營血營行脈中,六氣合於脈外,始於手太陰肺,終於足厥陰肝,周而復始,循度環轉之無端也)”(陳修園《靈素節要淺注》)
    上文的括號內的文字,就是陳修園的注。用“先天水火之精,而先生兩腎”,簡潔明了地詮釋了“先成精”的含義。解釋“骨為干”時,先解釋了與骨相關聯的髒,然後用描述方式解釋了骨如同樹干一樣。同樣淺顯易懂的解說,還有對“營”的解釋。營,如同可以居住的地方,所以能夠藏血氣。陳修園在解釋了這些詞語之後,用淺近的語言為全篇文章做一個題解,總結全篇的主要內容。這種注釋去掉了繁瑣的考證語言,一看便可了然於心。如“合谷,穴名,俗呼虎口”“膊內肱處謂之臑”。(陳修園《靈素節要淺注》)
    醫人不僅要讀懂經絡是什麼,更要記誦經絡的循行及相關的腧穴。陳修園為了幫助醫人記憶,在每一經脈後附“諸穴歌”。為了更直觀,陳修園索性繪十二經圖形,根據古籍的記載,陳修園的這部分畫出了肺、脾、心、腎、心包絡、肝、小腸、膀胱、膽、大腸、胃等五髒六腑的圖形。如:他用圖形解釋了“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脊之第五椎,是經常少血多氣”“心像尖圓,形如蓮蕊,其中有竅,多寡不同。心導引天真之氣,下無透竅,上通乎舌,隻有四繫,以通四髒頭”(陳修園《靈素節要淺注》)。形像的十二經脈循行圖,再配以分寸歌,易懂易記。
    陳修園專列“十二經圖形”一卷,較直觀形像地描繪出人體五髒六腑的藏像圖示及十二正經與任督二脈的經穴圖示。大量引用了《靈樞》《難經》有關藏像理論的記載,在滑壽《十四經發揮》的基礎上,較全面準確地記載了人體髒腑的生理解剖位置及生理功能,標出經腧的分寸位置,注解各經絡腧穴的分寸歌訣。這在當時的條件下,是難能可貴的,極大地方便了後學。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中醫理論肇始於《黃帝內經》《難經》,本草學探源於《神農本草經》,辨證論治及方劑學發軔於《傷寒雜病論》。在此基礎上,歷代醫家結合自身的思考與實踐,提出獨具特色的真知灼見,不斷革故鼎新,充實完善,使得中醫藥學具有繫統的知識體繫結構、豐富的原創理論內涵、顯著的臨床診治療效、深邃的中國哲學背景和特有的話語表達方式。歷代醫家本身就是“活”的學術載體,他們刻意研精,探微索隱,華葉遞榮,日新其用。因此,中醫藥學發展的歷史進程,始終呈現出一派繼承不泥古、發揚不離宗的繁榮景像。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自2008年起相繼依托2005年度國家“973”計劃課題“中醫學理論體繫框架結構與內涵研究”、2009年度科技部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項目“中醫藥古籍與方志的文獻整理”子課題“古代醫家學術思想與診療經驗研究”、2013年度國家“973”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繫框架結構研究”,以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中醫理論體繫結構與內涵研究室”建設規劃,聯合北京中醫藥大學等16所高等院校及科研和醫療機構的專家、學者,選取歷代具有代表性或學術特色突出的醫家,繫統地闡釋與解析其代表性學術思想和診療經驗,旨在發掘與傳承、豐富與完善中醫理論體繫,為提升中醫師理論水平和臨床實踐能力和水平提供參考和借鋻。本套叢書即是此繫列研究階段性成果總結而成。
    綜觀歷史,凡能稱之為“大醫”者,大都博覽群書,學問淹博賅洽,集百家之言,成一家之長。因此,我們以每位醫家獨立成書,盡可能尊重原著,進行總結、提煉和闡發。此外,本叢書的另一個特點是,將醫家特色學術觀點與臨床實踐相印證,盡可能選擇一些典型醫案,用以說明理論的實踐價值,便於臨床施用。本叢書現已列入《“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音像、電子出版物出版規劃》中的“醫藥衛生”重點圖書出版計劃,並將於“十三五”期間完成此項出版計劃,擬收載歷代102名中醫名家,總字數約1600萬。
    叢書各分冊作者,有中醫基礎學科和臨床學科的資深專家、國家及行業重點學科帶頭人,也有中青年教師、科研人員和I臨床醫師中的學術骨干,分別來自全國高等中醫院校、科研機構和臨床單位。從學科分布來看,涉及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各家學說、中醫醫史文獻、中醫經典及中醫臨床基礎、中醫臨床各學科。全體作者以對中醫藥事業的拳拳之心,共同努力和無私奉獻,歷經數年成就了這份艱巨的工作,以實際行動切實履行了傳承、運用、發展中醫藥學術的重大使命。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