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五代十國卷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復旦大學出版社
    【市場價】
    1491-2160
    【優惠價】
    932-1350
    【作者】 李曉傑周振鶴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910523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9105230
    版次:1

    商品編碼:11599774
    品牌:復旦大學出版社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4-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133
    字數:1196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李曉傑,周振鶴

        
        
    "

    內容簡介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五代十國卷》研究自先秦至民國時期的中國行政區劃變遷史。這一研究不僅是傳統的關於歷時政區沿革的考證(縱向),而且對同一年代各政區並存的面貌作出復原(橫向),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相關的復原以詳細至逐年為尺度。全書在總論外,分為十三卷,依次是先秦卷、秦漢卷、三國兩晉南朝卷、十六國北朝卷、隋代卷、唐代卷、五代十國卷、宋西夏卷、遼代卷、明代卷、清代卷及中華民國卷。
    在掌握傳世與出土歷史文獻的基礎上,《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五代十國卷》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力求反映歷史真實。全書以重建政區變遷序列、復原政區變遷面貌為主要內容,而由於歷史時期中國行政區劃的變化很大,在正式政區以外又有準政區的形式存在,加之政區層級、幅員及邊界在不同時期的變遷程度不一,因此各卷又獨立成書,其考證過程和編寫結構有各自的側重點。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五代十國卷》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部學術意義上的行政區劃變遷通史。各卷作者在相關領域有長期的學術積累,全書的寫作也傾注了十餘年之功,希望能成為中國行政區劃變遷史研究的重要參考著作。

    內頁插圖

    目錄

    五代十國時期南北各政權與割據勢力興衰示意圖表

    緒言
    一、本卷研究的學術基礎
    二、五代十國時期行政區劃單位與層級概說
    三、本卷研究的基本框架
    四、本卷的撰寫凡例
    五、本卷所附政區圖組編繪體例

    第一編 五代十國時期政區沿革概述

    上篇 五代轄境政區沿革概述
    第一章 後梁[附:岐王、燕王(燕國;含盧龍)、趙王、北平王、定難、歸義(含西漢金山國)]
    第一節東都留守(附:崇德軍)、宋州宣武軍、滑州宣義軍、郓州天平軍、兗州泰寧軍、青州平盧軍、徐州武寧軍、許州忠武軍(匡國軍)諸節度使
    第二節 西都留守、陝州鎮國軍(保義軍)節 度使、孟州河陽節度使
    第三節 大安府永平軍(佑國軍)、同州忠武軍(匡國軍)、華州感化軍、鄜州保大軍、延州保塞軍(忠義軍)、靈州朔方諸節 度使[附:耀州義勝軍(崇州靜勝軍)節 度使、邠州靜難軍節度使]
    第四節 河中府護國軍節 度使[附:晉州定昌軍(建寧軍)節 度使、潞州匡義軍節度使]
    第五節 荊南、山南東道(襄州)、鄧州宣化軍、安州宣威軍諸節 度使
    第六節 魏州天雄軍(附:相州昭德軍)、邢州保義軍、鎮州武順軍、定州義武軍、滄州義昌軍諸節度使
    附:岐王
    燕王(燕國;含盧龍)
    趙王
    北平王
    定難
    歸義(含西漢金山國)

    第二章 後唐(晉王)
    第一節 汴州宣武軍(東都留守)、宋州歸德軍(宣武軍)、滑州義成軍(宣義軍)(附:鄭州)、郓州天平軍、兗州泰寧軍、青州平盧軍、徐州武寧軍、許州忠武軍(匡國軍)諸節度使
    第二節 東都(洛京)留守、陝州保義軍(鎮國軍)節 度使、孟州河陽節度使
    第三節 西京留守(大安府永平軍)、耀州順義軍(崇州靜勝軍)(附:耀州)、同州匡國軍(忠武軍)、華州鎮國軍(感化軍)、邠州靜難軍、鄜州保大軍、延州彰武軍(忠義軍)、靈州朔方諸節度使
    第四節 山南東道(襄州)、鄧州威勝軍(宣化軍)、安州安遠軍(宣威軍)諸節度使
    第五節 北京(西京、北都)留守(太原府河東)、潞州安義軍(昭義軍)、河中府護國軍、晉州建雄軍、雲州大同軍、應州彰國軍、朔州振武軍諸節度使[附:豐州天德軍都團練防御使
    (節度使)]
    第六節 興唐府(魏州)天雄軍[東京(邺都)留守]、邢州安國軍、鎮州成德軍(北都留守)、定州義武軍、滄州橫海軍、幽州盧龍、新州威塞軍諸節度使
    第七節 鳳翔節度使、涇州彰義軍節度使
    第八節 劍南西川、劍南東川、遂州武信軍、夔州寧江軍(附:夔州、忠州、萬州、雲安監)、山南西道(附:鳳州)、利州昭武軍、閬州保寧軍、洋州武定軍、鳳州武興軍、秦州雄武軍、黔州武泰軍諸節度使
    附:潭州武安軍、朗州武貞軍(武平軍)、桂州靜江軍諸節度使

    第三章 後晉
    第一節 汴州宣武軍(東京留守)(附:鄭州)、宋州歸德軍、滑州義成軍、郓州天平軍(附:曹州威信軍)、兗州泰寧軍、青州平盧軍(附:青州、登州、萊州、淄州)、徐州武寧軍、許州忠武軍(附:陳州鎮安軍)諸節度使
    第二節 東都(西京)留守、陝州保義軍節度使、孟州河陽軍節度使

    第三節 西京留守(京兆府晉昌軍)(附:金州懷德軍、耀州)、同州匡國軍、華州鎮國軍、邠州靜難軍、鄜州保大軍、延州彰武軍、靈州朔方諸節度使
    第四節 山南東道(襄州)(附:復州、襄州)、鄧州威勝軍、安州安遠軍(附:安州)諸節度使
    第五節 北京留守、潞州昭義軍、河中府護國軍、晉州建雄軍、雲州大同軍、應州彰國軍、朔州振武軍諸節度使
    第六節 興唐府(廣晉府)天雄軍(邺都留守)(附:貝州永清軍、相州彰德軍、澶州鎮寧軍)、邢州安國軍、鎮州成德軍(恆州順國軍)、定州義武軍、滄州橫海軍、幽州盧龍、新州威塞軍諸節度使
    第七節 鳳翔、涇州彰義軍、秦州雄武軍諸節度使(附:鳳州)

    第四章 後漢
    第一節 東京留守(附:鄭州)、宋州歸德軍、滑州義成軍、郓州天平軍、兗州泰寧軍、青州平盧軍、徐州武寧軍、許州忠武軍諸節度使
    第二節 西京留守、陝州保義軍節度使、孟州河陽節度使
    第三節 京兆府永興軍(晉昌軍)(附:耀州)、同州匡國軍、華州鎮國軍、邠州靜難軍、鄜州保大軍、延州彰武軍、靈州朔方諸節度使
    第四節 山南東道(襄州)、鄧州威勝軍、安州安遠軍諸節度使
    第五節 北京留守、府州永安軍(附:府州、勝州)、潞州昭義軍、河中府護國軍、晉州建雄軍諸節度使
    第六節 大名府(廣晉府)天雄軍、貝州永清軍、相州彰德軍、澶州鎮寧軍、邢州安國軍、鎮州成德軍、定州義武軍、滄州橫海軍諸節度使
    第七節 鳳翔節度使、涇州彰義軍節度使

    第五章 後周
    第一節 東京留守(附:鄭州)、宋州歸德軍、滑州義成軍、郓州天平軍(附:濱州)、曹州彰信軍、兗州泰寧軍(附:兗州、沂州、密州)、青州平盧軍、徐州武寧軍、許州忠武軍、陳州鎮安軍諸節度使
    第二節 西京留守、陝州保義軍節度使、孟州河陽節度使
    第三節 京兆府永興軍(附:耀州)、同州匡國軍(附:同州)、華州鎮國軍(附:華州)、邠州靜難軍、鄜州保大軍、延州彰武軍、靈州朔方諸節度使
    第四節 山南東道(襄州)節度使、鄧州武勝軍(威勝軍)節度使(附:安州安遠軍節度使、安州、申州、蘄州、黃州、漢陽軍)
    第五節 府州永安軍(附:府州、勝州)、潞州昭義軍、河中府護國軍、晉州建雄軍諸節度使(附:代州靜塞軍節度使、汾州寧化軍節度使)
    第六節 大名府天雄軍(邺都留守)(附:貝州永清軍)、相州彰德軍、澶州鎮寧軍、邢州安國軍、鎮州成德軍、定州義武軍、滄州橫海軍諸節度使(附:莫州、瀛州、雄州、霸州)
    第七節 鳳翔、涇州彰義軍、秦州雄武軍諸節度使
    第八節 揚州淮南、壽州忠正軍、廬州保信軍諸節度使

    下篇 十國轄境政區沿革概述
    第六章 前蜀
    第一節 直隸地區、梓州武德軍(劍南東川、梓州天貞軍)節度使、遂州武信軍節度使、雅州永平軍節度使
    第二節 金州雄武軍(附:巴渠開都團練觀察使)、夔州(暨忠州)鎮江軍、黔州(暨涪州)武泰軍諸節度使
    第三節 山府天義軍)、利州昭武軍(利閬、利州都團練觀察使)、洋州武定軍、秦州天雄軍、鳳州武興軍諸節度使

    第七章 後蜀
    第一節 直隸地區、梓州武德軍(劍南東川)節度使、遂州武信軍節度使、雅州永平軍節度使
    第二節 夔州寧江軍節度使、黔州武泰軍節度使
    第三節 山南、利州昭武軍、閬州保寧軍、源州武定軍、鳳州(鳳州威武軍)、秦州雄武軍諸節度使[附:鳳翔(岐陽軍)節度使、果州永寧軍節度使]

    第八章 南平(荊南)
    荊南節度使

    第九章 楚國(楚王)(附:武貞、寧遠、湖南)
    第一節 潭州(長沙府)武安軍節度使、朗州永順軍(武貞軍、武順軍、武平軍)節度使[附:楚王(國)羈縻州]
    第二節 桂州靜江軍節度使、容州寧遠軍節度使
    附:武貞
    寧遠
    湖南

    第十章 吳國(吳王)(附:江西、百勝)
    第一節 直隸地區(揚州淮南節度使)(附:泗州靜淮軍節度使)、壽州(暨濠州)清淮軍節度使、廬州德勝軍節度使(廬州都團練觀察使)
    第二節 金陵府(昇州、江寧府)(暨潤州)鎮海軍節度使、宣州寧國軍節度使(附:宣州都團練觀察使)
    第三節 鄂州武昌軍節度使(鄂嶽都團練觀察使)
    第四節 洪州鎮南軍、撫州昭武軍、江州奉化軍、虔州百勝軍諸節度使
    附:江西、百勝

    第十一章 南唐(附:清源)
    第一節 直隸地區一、壽州清淮軍節度使、濠州觀察使(濠州定遠軍節度使)、廬州德勝軍節度使、舒州永泰軍節度使
    第二節 直隸地區二、潤州鎮海軍節度使、宣州寧國軍節度使、池州康化軍節度使
    第三節 鄂州武昌軍節度使
    第四節 洪州鎮南軍(直隸地區三)、撫州昭武軍、江州奉化軍、饒州安化軍(永平軍)、虔州百勝軍諸節度使
    第五節 潭州武安軍節度使、建州永安軍(忠義軍)節度使(附:福州威武軍節度使、朗州武平軍節度使)
    附:清源

    第十二章 吳越
    第一節 杭州鎮海軍、蘇州中吳軍、湖州宣德軍諸節度使
    第二節 越州鎮東軍、溫州靜海軍、婺州武勝軍、福州彰武軍(威武軍)諸節度使

    第十三章 閩國(閩王)(含威武;附:殷國)
    第一節 直隸地區(福州威武軍節度使)
    第二節 建州鎮武軍(鎮安軍)節度使
    附:殷國

    第十四章 南漢(大彭王、南平王、南海王、大越)(附:邕管、新州、高州、靜海)
    第一節 直隸地區(廣州清海軍節度使暨瓊州管內招討遊奕使)、禎州節度使、韶州雄武軍節度使(附:齊昌府興寧軍節度使)
    第二節 容州寧遠軍節度使、邕州建武軍節度使(附:桂州靜江軍節度使)
    第三節 交州刺史
    附:邕管(嶺南西道節度使)
    新州
    高州
    靜海

    第十五章 北漢
    第一節 直隸地區
    第二節 雁門節度使、汾州節度使

    第二編 五代十國轄境政區考證

    上篇 北方政權轄境政區沿革

    第一章 後梁(暨後唐、後晉、後漢、後周)轄境政區沿革(上)
    第一節 東都(東京)留守(汴州宣武軍節度使)(附:崇德軍)
    第二節 宋州宣武軍(歸德軍)節度使
    第三節 滑州宣義軍(義成軍)節度使(含鄭州)
    第四節 郓州天平軍節度使[附:曹州威信軍(彰信軍)節度使、濱州]
    第五節 兗州泰寧軍節度使(含兗州、沂州、密州)
    第六節 青州平盧軍節度使(含青州、登州、萊州、淄州)
    第七節 徐州武寧軍節度使
    第八節 許州匡國軍(忠武軍)節度使(附:陳州鎮安軍節度使)
    第九節 西都(洛京、東都、西京)留守
    第十節 陝州鎮國軍(保義軍)節度使
    第十一節 孟州河陽節度使

    第二章 後梁[承岐王(部分區域);暨晉王(部分區域)、後唐、後晉、後漢、後周]轄境政區沿革(下)
    第一節 大安府(京兆府)永平軍(佑國軍、晉昌軍、永興軍)節度使(西京留守)
    第二節 崇州(耀州)靜勝軍(義勝軍、順義軍)節度使(含耀州)
    第三節 同州忠武軍(匡國軍)節度使(含同州)
    第四節 華州感化軍(鎮國軍)節度使(含華州)
    第五節 邠州靜難軍節度使
    第六節 鄜州保大軍節度使
    第七節 延州忠義軍(保塞軍、彰武軍)節度使
    第八節 靈州朔方節度使
    第九節 河中府護國軍節度使
    第十節 晉州建寧軍(定昌軍、建雄軍)節度使
    第十一節 山南東道(襄州)節度使(含復州、襄州)
    第十二節 鄧州宣化軍(威勝軍、武勝軍)節度使
    第十三節 安州宣威軍(安遠軍)節度使(含安州、申州;附:漢陽軍)

    第三章 晉王[暨後梁(部分區域)、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附:北漢]轄
    境政區沿革(上)
    第一節 太原府河東節度使[西京(北都、北京)留守][附:代州靜塞軍節度使、汾州寧化軍節度使、府州永安軍節度使(含府州、勝州)]
    附:北漢
    第二節 潞州昭義軍(安義軍、匡義軍)節度使
    第三節 雲州大同軍節度使(附:應州彰國軍節度使)
    第四節 朔州振武軍節度使
    第五節 豐州天德軍節度使(都團練防御使)

    第四章 晉王[承後梁(部分區域)、盧龍(暨燕王、燕國)、趙王、北平王;
    暨後唐、後晉、後漢、後周]轄境政區沿革(下)
    第一節 魏州[興唐府(廣晉府、大名府)]天雄軍節度使[東京(邺都)留守][含貝州永清軍節度使;附:相州昭德軍(彰德軍)節度使(含澶州鎮寧軍節度使)]
    第二節 邢州安國軍(保義軍)節度使
    第三節 鎮州(真定府、恆州)成德軍(武順軍、順國軍)節度使[北都(中京)留守]
    第四節 定州義武軍節度使
    第五節 滄州橫海軍(義昌軍、順化軍)節度使
    第六節 幽州盧龍節度使(含新州威塞軍節度使、莫州、瀛州;附:雄州、霸州)

    第五章 岐王[暨後唐、後晉、後漢(部分區域:暨後蜀)、後周]、定難、歸義
    (承西漢金山國)轄境政區沿革
    第一節 鳳翔(岐陽軍)節度使(附:隴州保勝軍節度使)
    第二節 乾州威勝軍節度使
    第三節 涇州彰義軍節度使
    第四節 夏州定難軍節度使
    第五節 沙州歸義軍節度使(暨西漢金山國)

    下篇 南方政權轄境政區沿革

    第六章 前蜀[承岐王(部分區域);暨後唐、後蜀(部分區域:暨後晉、後周)]轄境政區沿革
    第一節 直隸地區(劍南西川節度使)
    第二節 梓州武德軍(天貞軍)節度使(劍南東川節度使)
    第三節 遂州武信軍節度使
    第四節 雅州永平軍節度使
    第五節 金州雄武軍節度使(含巴渠開都團練觀察使、金州懷德軍節度使、金州)
    第六節 忠州(暨夔州)鎮江軍(含夔州寧江軍)節度使(含夔州、忠州、萬州、雲安監)
    第七節 山南(西道府天義軍)節度使
    第八節 利州昭武軍節度使(利閬節度使、利州都團練觀察使)(附:閬州保寧軍節度使、果州永寧軍節度使)
    第九節 洋(源)州武定軍節度使
    第十節 鳳州武興軍節度使[含鳳州(威武軍)節度使、鳳州]
    第十一節 秦州天雄軍(雄武軍)節度使
    第十二節 黔州(暨涪州)武泰軍節度使

    第七章 荊南(暨南平)、楚王(暨楚國、南唐、南漢、湖南)轄境政區沿革
    第一節 荊南節度使
    第二節 潭州(長沙府)武安軍節度使
    第三節 朗州永順軍(武貞軍、武順軍、武平軍)節度使
    附:楚王(國)羈縻州
    第四節 桂州靜江軍節度使
    第八章 吳國[承吳王、江西、百勝;暨南唐(部分區域: 暨後周)]轄境政區
    沿革第一節 直隸地區(揚州淮南節度使)[含泗州靜淮軍節度使、濠州定遠軍節度使(濠州觀察使)]
    第二節 濠州(暨壽州)清淮軍(忠正軍)節度使
    第三節 廬州德勝軍(保信軍)節度使(含廬州都團練觀察使;附:舒州永泰軍節度使)
    第四節 金陵府(昇州、江寧府)(暨潤州)鎮海軍節度使(含直隸地區)
    第五節 宣州寧國軍節度使(含宣州都團練觀察使、池州康化軍節度使)
    第六節 鄂州武昌軍節度使(鄂嶽都團練觀察使)(含蘄州、黃州)
    第七節 洪州鎮南軍節度使(直隸地區)[含撫州昭武軍節度使、江州奉化軍節度使、饒州永平軍(安化軍)節度使]
    第八節 虔州百勝軍節度使

    第九章 吳越、閩王(承威武;暨閩國、殷國、南唐、吳越、清源)轄境政區沿革
    第一節 杭州鎮海軍節度使(含湖州宣德軍節度使)
    第二節 蘇州中吳軍節度使
    第三節 越州鎮東軍節度使(含溫州靜海軍節度使、婺州武勝軍節度使)
    第四節 福州威武軍節度使(直隸地區)[含福州威武軍(彰武軍)節度使;附:建州鎮安軍(鎮武軍)節度使、建州永安軍(忠義軍)節度使、泉州清源軍諸節度使]

    第十章 南漢[承大彭王、南平王、南海王、大越;寧遠、楚王(部分區域)]、靜海[暨南漢(部分區域)]轄境政區沿革
    第一節 直隸地區[廣州清海軍節度使暨瓊州管內招討遊奕使(含齊昌府興寧軍節度使)]、禎州節度使、韶州雄武軍節度使
    第二節 容州寧遠軍節度使
    第三節 邕州建武軍節度使(嶺南西道節度使)
    第四節 靜海軍節度使暨安南都護府

    附錄
    一、 政區示意圖
    Ⅰ. 總圖
    Ⅱ. 區域圖
    二、 政區沿革表
    Ⅰ.五代十國方鎮建置沿革表
    Ⅱ.五代十國時期政區沿革表
    Ⅲ.五代十國時期“軍”建置沿革表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五代十國卷提要
    本卷依據相關傳世與金石考古資料,全面而繫統地逐年復原了五代十國時期(907—959)中原地區先後更替的後梁、後唐(晉王)、後晉、後漢、後周等五個王朝政權與在此期間南北方所出現過的前蜀、後蜀、南平(荊南)、楚(楚王)、吳(吳王)、南唐、吳越、閩(威武、閩王)、南漢(大彭王、南平王、南海王、大越)、北漢等十個地域政權的行政區劃的演變過程。同時,兼論其時曾存在過的岐王、盧龍(燕王、燕)、趙王、北平王、定難、歸義(西漢金山國)、武貞、寧遠、邕管(嶺南西道)、江西、百勝、高州、新州、靜海、殷、湖南及清源等或大或小的各割據政權(勢力)的轄區範圍的變遷。其中對存在於這一時期諸多紛繁復雜、懸而未決的政區地理相關問題,作了迄今為止最為詳盡、完整的揭示與廓清。
    全卷除緒論與附錄外,分為概述編與考證編兩大部分。
    概述編繫綜合考證編的所有結論撰寫而成。此編又分為上、下篇,以政權為視角,劃分章節進行敘述。上篇析為五章,簡述後梁、後唐(晉王)、後晉、後漢及後周等五代所設置的行政區劃的沿革;下篇分為十章,略敘前蜀、後蜀、南平(荊南)、楚(楚王)、吳(吳王)、南唐、吳越、閩(威武、閩王)、南漢(大彭王、南平王、南海王、大越)及北漢等十國政權所設置的行政區劃的沿革。其中主要涉及這些政權所置節度使(留守)及其屬州、直屬京(直隸)州(軍)的各自轄區的逐年變化。另外,曾與五代十國在不同時期並存過的岐王、盧龍(燕王、燕)、趙王、北平王、定難、歸義(西漢金山國)、武貞、寧遠、邕管(嶺南西道)、江西、百勝、高州、新州、靜海、殷、湖南及清源等或大或小的各割據政權(勢力)的轄區演變,亦按地域與出現時間附入此編相應各章節之中加以概述。
    考證編繫對五代十國時期的政區地理所作的逐年詳盡考述,為全卷的重心所在。此編參十五道的分野,按地域劃分考證區域,以後梁貞明六年(920)為斷,將其時所存在的各割據政權(北方:後梁、晉王、岐王、定難及歸義;南方:前蜀、荊南、楚王、吳、吳越、閩王及南漢)所轄的高層政區與統縣政區的置廢分合及其各自轄境的盈縮作了繫統而詳贍的考訂,共計十章,分置於上、下篇之中。此年之前或之後在南北方區域內出現的各割據政權(勢力) [北方:盧龍(燕王、燕)、趙王、北平王、西漢金山國及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漢;南方:吳王、威武、大彭王(南平王、南海王、大越)、武貞、寧遠、邕管(嶺南西道)、江西、百勝、高州、新州、靜海及後蜀、南平、楚、南唐、閩、殷、湖南、清源] 所轄的政區建置與領域的變動,則納入上述相應考證區域的章節之中進行論述。
    此外,為了便於讀者的閱讀與理解,本卷還編繪了大量的圖表(其中圖53幅、表45項),試圖從時間與地域上直觀而形像地展現論述的結論。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