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當代新聞報道教程(修訂版)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復旦大學出版社
【市場價】
419-608
【優惠價】
262-380
【作者】 林暉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913102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9131024
版次:2

商品編碼:12244547
品牌:復旦大學出版社
包裝:平裝

叢書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7-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04
字數:3270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林暉


    
    
"

內容簡介

《當代新聞報道教程(修訂版)》是對《新聞報道新教程:視角、範式與案例解析》一次較全面的修訂,突破了教材對寫作技巧和基本體裁的介紹,側重對記者判斷力等能力的培養,提出了全新的新聞報道和寫作的理念,即,深度解釋能力和全景報道能力,纔是新媒體環境下記者的核心競爭力。
《當代新聞報道教程(修訂版)》視角廣闊,案例豐富,對新聞傳播院繫的師生及媒介從業人員,均有很好的使用和指導價值。

作者簡介

林暉,復旦大學新聞學博士,復旦大學理論經濟學博士後。現為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助理,經濟新聞繫主任,教授,上海市曙光學者,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高級研究學者。
從事新聞傳播專業教育超過20年,擔任《新聞寫作學》《新聞評論學》《新聞學概論》等本科課程教學;2005年至今擔任《當代中國新聞媒體研究》《當代新聞實務研究》等碩士研究生課程教學。
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0多篇。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教育部第二批重點教材“新聞采訪與寫作”課題組主要成員。主持並完成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當代中國主流媒體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繫構建研究”;主持完成上海市曙光計劃項目“雙轉態勢下中國傳媒業發展戰略”。

目錄

代序 “慢報道”“求真相”:網絡時代傳統新聞媒體的核心價值
第一章 新聞報道和新聞專業理念
第一節 社會責任——新聞專業理念的核心
第二節 尊重受眾——新聞專業理念要求的工作態度
第三節 真實、全面、客觀、公正——新聞專業理念
對新聞報道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 新聞報道和新聞寫作的關鍵在於記者的判斷力
第一節 新聞價值
第二節 新聞的價值判斷
第三節 媒體的價值判斷

第三章 五W與新聞報道
第一節 五W的作用
第二節 五W與新聞體裁
第三節 五W與新聞源

第四章 新聞報道素:報道分析判斷
第一節 報道
第二節 分析
第三節 判斷
第四節 合理素

第五章 新聞報道的三種基本方式:客觀性報道用事實說話信息解讀
第一節 客觀性報道
第二節 用事實說話
第三節 信息解讀

第六章 新聞報道的三種視角:政府視角百姓視角專業視角
第一節 同一題材,不同視角
第二節 政府視角
第三節 百姓視角
第四節 專業視角

第七章 新聞報道的三種模式:信息模式故事模式意義模式
第一節 信息模式
第二節 故事模式
第三節 意義模式

第八章 新聞報道內容的兩大類別
第一節 硬新聞報道
第二節 軟新聞報道
第三節 硬新聞軟包裝

第九章 新聞報道的基本筆法
第一節 陳述筆法
第二節 夾敘夾議
第三節 散文筆法
第四節 煽情筆法
第五節 因“題”制宜,靈活運用

第十章 新聞語言
第一節 新聞語言裡的政治和法律
第二節 新聞語言的基本要求
第三節 新聞語言的特殊性

第十一章 新聞報道中的數字運用
第一節 數字裡藏有政治
第二節 數字必須完整、全面
第三節 數字運用的一致性
第四節 數字運用的其他要求

第十二章 動態消息
第一節 標題
第二節 導語
第三節 消息的背景
第四節 動態消息的結構方式

第十三章 綜合報道
第一節 綜合報道的基本要求
第二節 綜合報道的寫作要領

第十四章 通訊
第一節 通訊的簡要發展過程
第二節 人物通訊和典型人物報道
第三節 工作通訊

第十五章 特寫
第一節 特寫的類型
第二節 特寫的采寫要求和特點
第三節 大特寫

第十六章 深度報道
第一節 解釋性報道
第二節 調查性報道
第三節 精確新聞
第四節 數據驅動的研究型報道
結語 認識新聞報道的新趨向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當代新聞報道教程(修訂版)》:
例如,2004年9月俄羅斯北奧塞梯共和國別斯蘭市第一中學發生車臣分裂武裝綁架大批中學師生造成數百人傷亡的事件。俄羅斯和世界多數國家的媒體包括美國CNN、《紐約郵報》等在報道中大多使用“恐怖分子”一詞,表明了明確的貶義和譴責,而路透社和美聯社則使用“車臣反叛分子”,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使用“車臣武裝分子”,《華盛頓郵報》用的是“車臣分裂分子”“遊擊隊員”,《洛杉磯時報》的報道則說:“占領學校的是一些似乎與為車臣獨立而戰的遊擊隊員有關的武裝分子。”稱謂不同表明媒體對事件性質和當事者的定性不同。
再比如,2005年4月,日本文部科學省審定的教科書中把我國釣魚島稱為“尖閣諸島”,把韓國視為自己領土的“獨島”稱為“竹島”。報道中用“獨島”意味著可能同情或傾向於韓國的立場(如《獨島之爭,政治外衣下的經濟內核》,載《解放日報》2005年4月9日),報道中用“竹島”意味著傾向日本的立場,報道中避免使用單一或明確的稱謂意味著中立,如《南風窗》2005年4月1日的報道《韓流?寒流?》中這樣說:“事情的起因是兩國圍繞日本海中央一組火山島的主權爭議。”這時候,如何報道、如何措辭就成為判斷媒體立場和傾向的標杆。因此,日本及西方一些媒體與記者,在新聞報道中,把釣魚島稱為“尖閣諸島”,就是對我國主權的公然挑釁。如果我們的報道中也出現了“尖閣諸島”的用語,便是逾越了政治底線。不同的稱謂,不同的新聞語言,彰顯的立場截然不同。這便是新聞報道必須堅守的政治底線。
還有,如2005年4月圍繞日本修訂教科書歪曲侵略歷史的事件:我國《環球時報》頭版的標題是“右翼媒體顛倒黑白政府官員百般狡辯:日污蔑中韓干涉內政”(2005年4月8日),《參考消息》的標題是“日本歪曲歷史新版教科書出籠”,反對和斥責的態度非常堅決,表明中國政府和人民捍衛領土主權的堅定立場;而日本時事社東京4月5日電題是:“編撰會編寫的教科書經過大幅度修改被審定通過”“教科書審定重點突出日本領土表述上區別對待中韓”,明顯避開了中韓抗議的敏感話題,或佯裝不知或淡化爭議。路透社的報道導語是“日本文部省今天批準了一份被批評者斥之為粉飾該國軍國主義歷史的新版學校教科書,這一舉動令已經很緊張的日中、日韓關繫進一步惡化……”這體現的更多是旁觀者的心態。
在2014年開始的烏克蘭危機報道中,中國媒體在報道中使用的是“烏克蘭民間武裝”,英美有些媒體直呼其為“叛軍”,西歐有些媒體則稱為“反政府武裝”,不同的稱謂,立場截然不同:中國媒體最為中立,英美媒體最為負面,西歐媒體介於兩者之間。
對於中國新聞工作者而言,寫作中必須堅守政治底線。新聞語言決不能違反國家利益和主流價值觀。
這些現像表明,我們的記者在報道的語言運用中一定要“講政治”,清楚中國媒體所代表的立場和價值觀,不能背離、逾越政治底線。
所以,新聞寫作中具體的用語和用詞,都是政治立場和專業水平的體現。對記者,一支“生花妙筆”是必需的,但僅僅有良好的文字水平是不夠的,首先要有清醒的政治頭腦和過硬的政治素質。
比如,在每年一度的全國人大和政協“兩會報道”時,用詞用語都要符合我國的政治體制和法律規定,一字不妥當都可能導致嚴重的政治後果,為此,很多媒體都制定了嚴格的用語規範,如:
全國人大代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而全國政協委員“討論政府工作報告”。代表、委員同時進行這一活動,可並稱為“代表、委員審議討論政府工作報告”。
政府和法院、檢察院是由人大產生的,對人大負責,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正確的表述是“人大要依法解決或督促有關機關解決人民群眾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2012年6月25日《經濟觀察報》在頭版位置刊出向鐵道部致歉聲明,聲明稱“《籌組三大集團鐵道部政企分開》文章內容完全失實,據調查,記者沒有采訪,而是搜集以往有關專家言論和網絡論壇信息整合而來”。此前報道稱“本報從相關部委、鐵路建設繫統及相關大型國有企業的高層等多個消息渠道證實,鐵道部正在謀劃成立三大集團,分別為投資、建設、運營集團公司”。而實際直到2013年3月兩會期間,公布鐵道部改革方案方纔塵埃落定,“我國將實行鐵路政企分開,將組建國家鐵路局和中國鐵路總公司”。
無獨有偶,2012年8月,一貫以嚴謹著稱的財新團隊《新世紀》周刊就《危險的關繫》一文更正致歉,承認該刊“8月13日出版(2012年第32期)的長篇封面報道《危險的關繫》一文,因采編人員采訪不深入,未向權威部門核實,致使部分報道內容嚴重失實,造成了不良社會影響”。
如此短的時間內,兩家在業界頗具聲望的媒體在同一題材範圍內公開認錯,是極其罕見的!
報道事實是新聞媒體的核心價值所在。
我們的媒體怎麼了?是什麼讓媒體人的專業信念如此混亂?
網絡崛起時代傳播權力的個人化,使傳統新聞媒體喪失了兩大優勢:首發報道權、獨家新聞權。近年來,在網絡的擠壓下,一些媒體疲於應對,假新聞、煽情之風愈演愈烈。長此以往,傳媒的公信力將蕩然無存,職業記者將失去最大的競爭優勢。網絡時代的傳統媒體正面臨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