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高頻超視距雷達:基本原理、信號處理與實際應用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電子工業出版社
    【市場價】
    1755-2544
    【優惠價】
    1097-1590
    【作者】 GiuseppeAurelianoFabrizio盧琨 
    【所屬類別】 電子工業出版社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ISBN】978712137096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ISBN:9787121370960
    版次:1

    商品編碼:12726426
    品牌:電子工業出版社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9-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76
    字數:1081600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Giuseppe,Aureliano,Fabrizio,盧琨

        
        
    "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書適合雷達工程專業,特別是高頻超視距雷達方向的學生、教師、研究員和工程師作為參考書。

    超視距雷達的領先圖書。

    內容簡介

    本書是本領域全球領先的專家的著作,深入講述了信號處理模型和超視距(OTH)雷達技術中的關鍵技術。這一開創性的著作講述OTH雷達設計與運行的基本原理,然後基於實驗數據的分析,深入探討了真實OTH雷達繫統接收到的HF信號的數學建模問題。本書用大量例子展示了現代自適應信號處理技術應用於真實的或仿真的OTH雷達的數據,這些對於OTH雷達繫統和技術的研究者、工程師和從業者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作者簡介

    Giuseppe Aureliano Fabrizio(朱塞佩?奧雷利亞諾?法布裡齊奧)2000年於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繫獲博士學位,他在澳大利亞國防科學技術組織(DSTO)的高頻雷達機構,負責電子戰與自適應信號處理技術部門的工作。
    盧琨,南京電子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雷達技術,特別是高頻超視距雷達的科學研究工作,發表多篇相關論文,指導本學科方向研究生多名。

    目錄

    目 錄
    第1章 緒論
    1.1 背景與動機
    1.1.1 視距雷達
    1.1.2 覆蓋局限
    1.1.3 超越視距
    1.2 超視距雷達原理
    1.2.1 工作原理
    1.2.2 常規特性
    1.2.3 實際應用
    1.3 高頻雷達方程
    1.3.1 斜距
    1.3.2 發射功率
    1.3.3 天線增益
    1.3.4 目標RCS
    1.3.5 積累時間
    1.3.6 總損耗
    1.3.7 傳輸因子
    1.3.8 大氣噪聲
    1.3.9 數值示例
    1.4 基本繫統性能
    1.4.1 最小和最大距離覆蓋
    1.4.2 駐留照射區域
    1.4.3 分辨率和精度
    第一部分 基 本 原 理
    第2章 天波傳播
    2.1 電離層
    2.1.1 歷史回顧
    2.1.2 形成和結構
    2.1.3 D層、E層和F層
    2.2 空間和時間變化性
    2.2.1 無線電波垂直探測
    2.2.2 實測和模型
    2.2.3 電離層騷擾和電離層暴
    2.3 電離層斜向傳播
    2.3.1 等價關繫
    2.3.2 點對點鏈路
    2.3.3 頻率、仰角和地面距離
    2.4 電離層模式
    2.4.1 尋常波和異常波
    2.4.2 多徑傳播
    2.4.3 幅度和相位衰落
    第3章 繫統特性
    3.1 基礎知識
    3.1.1 配置與站址選擇
    3.1.2 雷達波形
    3.1.3 帶外洩漏
    3.2 雷達架構
    3.2.1 發射繫統
    3.2.2 接收繫統
    3.2.3 天線陣列校準
    3.3 頻率管理
    3.3.1 傳輸路徑評估
    3.3.2 信道占用和噪聲
    3.3.3 電離層模式結構
    3.4 歷史回顧
    3.4.1 過去和當前的繫統
    3.4.2 澳大利亞超視距雷達
    3.4.3 未來展望
    第4章 常規處理
    4.1 信號環境
    4.1.1 目標回波
    4.1.2 雜波回波
    4.1.3 噪聲和干擾
    4.2 標準步驟
    4.2.1 脈衝壓縮
    4.2.2 陣列波束形成
    4.2.3 多普勒處理
    4.3 操作方法
    4.3.1 空中和海上任務
    4.3.2 瞬態干擾抑制
    4.3.3 數據外推和信號調節
    4.4 檢測和跟蹤
    4.4.1 恆虛警率處理
    4.4.2 閾值檢測與峰值估計
    4.4.3 跟蹤和坐標配準
    第5章 表面波雷達
    5.1 一般特性
    5.1.1 工作原理
    5.1.2 構成和性能
    5.1.3 實際應用
    5.2 傳播機理
    5.2.1 近距離和遠距離
    5.2.2 對流層折射
    5.2.3 表面粗糙度和混合路徑
    5.3 環境因素
    5.3.1 海雜波
    5.3.2 電離層雜波
    5.3.3 干擾和噪聲
    5.4 實際實現
    5.4.1 配置和選址
    5.4.2 雷達子繫統
    5.4.3 信號和數據處理
    5.5 實際因素
    5.5.1 雷達截面積
    5.5.2 多頻操作
    5.5.3 繫統實例
    第二部分 信 號 描 述
    第6章 波干涉模型
    6.1 定性描述
    6.1.1 背景和範圍
    6.1.2 合成波場概略結構
    6.1.3 單個模式的精細結構
    6.2 通道散射函數
    6.2.1 電離層模式識別
    6.2.2 模式參數
    6.2.3 精細結構觀測
    6.3 精細結構解析
    6.3.1 信號描述
    6.3.2 參數估計
    6.3.3 空-時MUSIC
    6.4 試驗結果
    6.4.1 數據預分析
    6.4.2 模型擬合精度
    6.4.3 總結與討論
    第7章 統計信號模型
    7.1 平穩過程
    7.1.1 背景和範圍
    7.1.2 高頻信號測量
    7.1.3 天線陣列拓展
    7.2 漫散射
    7.2.1 數學表達式
    7.2.2 時變的電離層結構
    7.2.3 自相關函數
    7.3 時域統計特性
    7.3.1 參數估計方法
    7.3.2 假設接受檢驗
    7.3.3 空間同質性假設
    7.4 空間和空時統計
    7.4.1 相關繫數
    7.4.2 平均平面波前
    7.4.3 空-時分離特性
    第8章 高頻通道模擬器
    8.1 點源和擴展源
    8.1.1 傳統陣列處理模型
    8.1.2 相干和非相干射線分布
    8.1.3 分布信號的參量化
    8.2 廣義WATTERSON模型
    8.2.1 數學公式和解釋
    8.2.2 時-空起伏
    8.2.3 期望的二階統計
    8.3 參數估計技術
    8.3.1 標準識別過程
    8.3.2 匹配場MUSIC算法
    8.3.3 多項式求根法
    8.4 實測數據應用
    8.4.1 閉合形式的最小二乘法
    8.4.2 基於子空間的方法
    8.4.3 總結與討論
    第9章 干擾對消技術分析
    9.1 干擾和噪聲抑制技術
    9.1.1 空域處理技術
    9.1.2 流行的自適應波束形成技術
    9.1.3 高頻應用
    9.2 標準自適應波束形成
    9.2.1 采樣矩陣求逆技術
    9.2.2 算法的實際應用
    9.2.3 另一種時變方法
    9.3 瞬時性能分析
    9.3.1 實測數據采集
    9.3.2 CPI內性能分析
    9.3.3 輸出SINR改善
    9.4 統計性能分析
    9.4.1 分幅方法
    9.4.2 分批方法
    9.4.3 實際工作問題
    9.5 仿真性能預測
    9.5.1 多通道模型參數
    9.5.2 波形擾動的影響
    9.5.3 總結與討論
    第三部分 處 理 技 術
    第10章 自適應波束形成
    10.1 基本概念
    10.1.1 最優和自適應濾波
    10.1.2 平穩高斯情況
    10.1.3 真實環境
    10.2 問題形成
    10.2.1 干擾與雜波抑制
    10.2.2 多通道數據模型
    10.2.3 標準自適應波束形成
    10.3 時變方法
    10.3.1 隨機約束方法
    10.3.2 時變空間自適應處理
    10.3.3 實驗結果
    10.4 後多普勒技術
    10.4.1 應用背景
    10.4.2 距離相關自適應波束形成
    10.4.3 擴展數據分析
    第11章 空-時自適應處理
    11.1 STAP架構
    11.1.1 慢時域STAP
    11.1.2 快時域STAP
    11.1.3 3D-STAP
    11.2 數據模型
    11.2.1 復合信號
    11.2.2 冷雜波
    11.2.3 熱雜波
    11.3 對消技術
    11.3.1 標準方案
    11.3.2 替代過程
    11.3.3 仿真結果
    11.4 後多普勒STAP處理實現
    11.4.1 算法描述
    11.4.2 實驗結果
    11.4.3 討論
    第12章 GLRT檢測方案
    12.1 問題描述
    12.1.1 背景和動機
    12.1.2 傳統假設檢驗
    12.1.3 另假設
    12.2 測量模型
    12.2.1 干擾處理
    12.2.2 有用信號
    12.2.3 相干干擾
    12.3 處理方案
    12.3.1 一階和二階GLRT
    12.3.2 部分均勻的情況
    12.3.3 聯合數據集檢測
    12.4 實際應用
    12.4.1 空間處理
    12.4.2 時域處理
    12.4.3 混合技術
    第13章 盲波形估計
    13.1 問題描述
    13.1.1 多徑模型
    13.1.2 處理目標
    13.1.3 動機案例
    13.2 標準技術
    13.2.1 盲繫統識別
    13.2.2 盲信號分離
    13.2.3 討論
    13.3 GEMS算法
    13.3.1 無噪聲情形
    13.3.2 操作過程
    13.3.3 計算復雜度
    13.4 SIMO實驗
    13.4.1 數據采集
    13.4.2 信號復原方法
    13.4.3 GEMS應用
    13.5 MIMO實驗
    13.5.1 數據采集
    13.5.2 源和多徑分離
    13.5.3 雷達應用
    13.6 單站點地理定位
    13.6.1 背景及動機
    13.6.2 數據采集
    13.6.3 定位方法
    13.6.4 總結及未來工作
    第四部分 附 錄
    附錄A 樣本ACS分布
    附錄B 空-時分離性
    附錄C 模型分解
    參考文獻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譯 者 序
    在當今形形色色的雷達繫統中,高頻雷達可算是古老而又獨具特色的。雷達誕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早的實用型雷達就工作在高頻段,頻率範圍為3~30 MHz。隨著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各類更高頻段和不同用途的雷達相繼湧現,方纔呈現出百花齊放、爭奇鬥艷的態勢。
    在世界各國學者和工程技術人員的持續研究下,利用無線電波沿電離層折射和沿海面繞射傳輸兩種機理,高頻雷達發展出了天波超視距雷達和地波超視距雷達兩大類別。由於不受地球曲率的影響,電波能夠超越視距探測目標;由於沒有微波雷達的低空盲區,可以有效探測掠海飛行的目標;波長為十米量級,具有良好的隱身目標探測效果;能夠同時探測空中和海面目標,還可以對彈道導彈的主動段進行告警,這些優點讓高頻雷達獲得了各大國持續的關注和研究。尤其是具有數千千米探測威力的天波超視距雷達,成為各大國戰略預警體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雷達行業的經典著作,Merrill I. Skolnik主編的《雷達手冊》(第三版)第20章對高頻超視距雷達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專題介紹;國內周文瑜研究員等編著的《超視距雷達技術》一書是高頻雷達研究入門必讀。然而,近年來在高頻雷達的研究中新體制、新技術層出不窮,對最新研究成果進行綜述顯得尤為迫切,本書的適時出現給廣大科研人員帶來了福音。
    作為長期開展高頻雷達研究的國家之一,澳大利亞的學者一直處於研究前沿,先後提出和推動了自適應處理、MIMO、前置接收站、外輻射源等新體制和新技術在高頻雷達中的應用。本書作者Giuseppe Aureliano Fabrizio博士是澳大利亞高頻雷達研究團隊的重要成員,1993年加入澳大利亞國防科學與技術組織(DSTO)的高頻雷達部,在澳大利亞JORN天波超視距雷達繫統自適應處理技術應用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本書包括四部分,共13章。第一部分主要介紹高頻超視距雷達的基本原理,涵蓋工作原理、雷達方程、繫統架構、發展歷史、電波傳輸以及信息處理等方面,以天波超視距雷達為主,地波超視距雷達在第5章中進行了專門介紹。第二部分主要介紹信號模型及其時空特性,包括雷達信號、電離層信道、干擾及對消等方面,是後續章節自適應處理技術的基礎。第三部分主要介紹處理技術,側重於信號處理和檢測,特別是自適應信號處理,包括自適應波束形成、空時自適應處理、目標檢測以及盲信號波形估計等方面。其中,還對MIMO和單站外輻射源等新體制進行了專門分析。最後一部分為附錄和參考文獻,給出了書中所涉技術的詳細數學推導過程。
    由於作者的研究工作與裝備研制緊密結合,本書體現出理論性和試驗性兼具的特點,從繫統架構和傳輸機理等原理入手,以信號和信道模型為基礎,推導出相關自適應處理技術,進而結合試驗提出一些新體制和新技術。書中提到的算法均有試驗或實際應用背景,具有較大的工程參考價值和借鋻意義。
    本書翻譯工作得到了南京電子技術研究所、空軍預警學院、中國電波傳播研究所等單位領導和科研人員的大力支持。各章節主譯人員如下:第1、3章盧琨,第2章李雪,第4、7、8、9章和附錄陳建文、鮑拯,第5章唐曉東、陳建文,第6章鄭園園、宋培茗,第10章周毅、張宇、黃銀和,第11章雷志勇、於勇,第12章周海峰、倪菁、張冰瑞,第13章張宇、楊帆、崔煒程。全書、趙玉潔主校。在此對提供建議、幫助和支持的田明宏、李宏、周儒勛、韓彥明、韓蘊潔、康蓬、蔣威、婁鵬、陳志堅、餘成鋼、祝志勇、趙志國、吳瑕、羅歡、嚴韜、關澤文、餘文啟等同志,以及在編輯出版過程中提供幫助的張堅、周琪、懷俊彥、付正茂、王雪、徐蒙蘭、李爽、侯樂堯、童輝、劉勝新、梅翔、陳靜然、劉丹丹、孫艾嘉等一並表示衷心的感謝。
    本書主要面向從事高頻雷達研究的技術人員,因時間倉促,翻譯工作難免存在錯謬不足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盧 琨
    2019年9月於江蘇南京
    前 言
    微波雷達領域中存在眾多專業的書籍,但在高頻超視距雷達這個方向上,之前僅有一部專著面世,那本書是由A. A. 科索洛夫等撰寫的《超視距雷達原理》,最早以俄文出版(Radio i Svyaz, 1984)。隨後,W. F. 巴頓將其翻譯成英文(Artech House, Norwood, MA, 1987)。盡管這一專著提供了很有價值的視角,但其內容未能及時更新,相比出版之時,近二十年來超視距雷達領域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M. 斯科尼克編著的《雷達手冊》一書中的超視距雷達章節由J. M. 漢德瑞克和S. J. 安德森合著。該章節對基本概念作了精彩綜述,但限於篇幅影響了行文深度,特別是在信號處理方面,而信號處理是提升當前超視距雷達繫統性能的關鍵部分。隨著國際社會在國防、商業和學術領域對超視距雷達興趣的強勢復蘇,推出第二本完全針對此領域的專著以展示過去二十年間超視距雷達的重大突破,顯得恰逢其時。
    本書主要目的是對超視距雷達繫統最新技術進行全面展示,主要在於詳述信號處理模型和技術,特別是那些先進超視距雷達所采用但現有文獻中尚未深入討論的內容。本書對超視距雷達設計和運行的原理也進行了描述,以滿足更多讀者的需求,特別是沒有相關背景知識的讀者。本書同時致力於將超視距雷達和自適應信號處理領域之前公開發表的大量文獻統一至一個框架內,通過給出一個易讀的引用列表,釐清這些領域中試驗結果和數值仿真之間的內在關繫。
    本書的突出特點是包含大量試驗結果,以展示在天波和地波超視距雷達采集數據上應用處理技術的實際情況。這一方式有助於科學家和工程師更深入地理解技術,同時也使雷達研制者和研究者致力於為實際繫統研發穩健的信號處理算法。衷心希望本書能夠激發起年輕學者和工程師對超視距雷達以及雷達領域的興趣。
    致 謝
    寫作並向國際雷達界分享本書是作者極大的榮幸,它是與澳大利亞國防科學與技術組織(DSTO)中由科學家、工程師和專業人士組成的卓越團隊共同完成的。特別感謝情報、監視與偵查分部(ISRD)部長托尼·蘭德森博士對本書寫作計劃的支持,感謝高頻雷達團隊的負責人高登·弗雷澤博士和信號處理與傳輸團隊的負責人邁克·特利博士對作者和本書的長期支持。
    由衷感謝ISRD前任部長馬克姆·高利博士給予作者這樣一個年輕工程師以堅定的信心,在超視距雷達自適應處理領域攻讀博士學位。高利博士對研究工作的支持及其傑出的領導,對於作者開展專業研究極為重要。感謝道格·格雷教授、尤裡·阿布拉莫維奇教授和斯圖亞特·安德森教授多年來的指導。事實上,本書第二部分的許多研究是在阿布拉莫維奇教授最早的研究方向基礎上進行的。
    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一直獲得了作者的同事和好友阿方索·法瑞納教授的鼓勵。與法瑞納教授長期且富成效的技術合作令作者受益良多。作者還感謝法瑞納教授主持意大利防務科學協會並在2008年羅馬國際雷達年會中首次組織了超視距雷達教程。這一難得的機會使得本書初具雛形。作者懷著深深的敬意感謝法瑞納教授作為導師在自己的學術生涯中所給予的重要影響。
    本書也從ISRD許多離職和現任員工撰寫的材料中獲益。DSTO內的多名員工對相應章節的專業審定給予作者極大的幫助,這裡特別感謝托尼·蘭德森博士,邁克·特利博士,特雷弗·哈裡斯博士,曼努埃爾·塞韋拉博士,馬克·泰勒博士,戴維·霍爾茲沃思博士,賈斯汀·普朗斯屈福卡博士和林頓·德布裡奇博士。特別感謝尼克·斯賓塞先生對部分章節的校對。感謝布雷特·諾西先生,戴維·奈德溫博士和安德魯·海特曼博士提供部分環境數據。感謝凱利·巴恩斯女士和李·海耶斯女士在參考文獻輸入和校對方面提供的寶貴幫助。
    作者對許多尊敬的學者提出的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同樣表示感謝。特別是對於獨立章節和技術領域提出友善建議的瑞安·裡德斯博士(加拿大國防研發部),拉裡·馬普爾教授(佐治亞理工學院),戴維·埃梅裡博士(BAE繫統公司),傑弗裡·聖安東尼奧博士(海軍研究實驗室),費雷德·阨爾博士(國家繫統公司),本·約翰森博士(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吉姆·巴納姆博士(SRI斯坦福國際研究院),唐納德·巴裡克博士(Codar海洋傳感器公司)和L. J.尼基斯博士(西北研究協會)。
    與更寬泛的雷達和信號處理界同仁交流對作者和本書起到了重要作用。作者特別珍視與下列專家的友誼與合作:艾利克斯·格什曼教授,福爾維奧·基尼教授和路易斯·沙爾夫教授,他們對書中所述的雷達信號處理技術發展起到了引領作用。感謝休·格裡菲斯教授,布拉昂·西莫德博士,赫爾曼·羅琳教授,比爾·梅爾文博士,唐·辛諾德教授和克裡斯·巴克爾教授,他們在國際會議上所分享的極具價值的知識和觀點,以及持續的關注和支持。
    作者衷心感謝麥格勞-希爾出版公司專業技術部門主編溫蒂·裡納爾迪女士,以及出版團隊全體在本書編寫和出版過程中的敬業精神。最後,作者希望向妻子盧克雷齊婭表達深深的愛意,感謝她的不懈支持和耐心,特別是她帶著剛出生的寶貝萊昂納多來到澳大利亞開始新生活的時期。沒有她的幫助和鼓勵,本書不可能在約定的出版期限內完成。
    查看全部↓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