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醫溪絮語 名中醫治學心悟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中醫
    【市場價】
    276-400
    【優惠價】
    173-250
    【作者】 盧祥之 
    【出版社】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ISBN】978750468250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ISBN:9787504682505
    商品編碼:59694386895

    品牌:文軒
    出版時間:2019-08-01
    代碼:45

    作者:盧祥之

        
        
    "
    作  者:盧祥之 著
    /
    定  價:45
    /
    出 版 社: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9年08月01日
    /
    頁  數:290
    /
    裝  幀:平裝
    /
    ISBN:9787504682505
    /
    目錄
    ●第一部分 隨悟
    1.張山雷:肝膽火升,浮陽陡動,擾亂腦神經,此皆中風也
    2.鄭壽金:萬病總在陰陽之中
    3.張錫純:臨證調方,必細心斟酌,詳審病機,而後百用不至一失
    4.曹穎甫:中醫從源尋流,不舍本逐末,就在於仲景“經方”
    5.張生甫:拘守成法,何能治病
    6.章次公:有是證用是藥,其失在有偏有頗
    7.章次公:治濕溫,汗、潤、下“三禁”不可拘
    8.施今墨:八綱辨證氣血、表裡、虛實、寒熱,而陰陽實為總綱
    9.吳佩衡:臨證宜注重表證,宜在變中求治
    10.吳佩衡:老於臨床者,睿辨真假寒熱,當為首要
    11.吳佩衡:陰盛格陽,臨證不可不細審其因
    12.袁鶴儕:苓桂術甘湯、苓桂棗甘湯、茯苓甘草湯三方之有同有異
    13.孑L伯華:施治氣為主
    14.陸淵雷:《傷寒論》是治療之極則,學醫所必由
    15.張鏡人:治熱病,宜“表”“透”一統
    16.魏長春:學貴於疑,重證不驚,輕征不怠,用藥務精,切當忌龐
    17.張鏡人:慢性腎炎有內、外兩因
    18.張鏡人:紅斑狼瘡當責其風熱邪毒,氣陰已傷
    19.聶詠豐:肝病之治,重其濯斷無所,宜保肝胃而顧四髒
    20.金壽山:學如積薪,後來居上
    21.程門雪:施治宜細析治法,方藥宜細化活用
    22.秦伯未:比證活用,酌髒腑而擇藥,為立方之道
    23.張贊臣:高手治咽之道,在肺在胃
    24.陸南山:臨診治眼病,合參四診,不尚分型
    25.徐麗洲:治幼兒諸病,務求一透
    26.劉渡舟:抓主征,用經方;重六病,尚簡精
    27.汪逢春:治之王道者何?蓋輕可去實,溫脾益氣
    28.嶽美中:臨床診治之正途,就在於專方專藥與辨證論治結合
    29.黃竹齋:三陽三陰,本鈐百病
    30.趙心波:兒科證難在辨因,隻要有“準”,治易也
    31.張伯臾:論治雜病,訣在平調陰陽,培補脾腎
    32.張伯臾:心梗之根,多在陰陽兩虛,痰瘀互阻
    33.丁甘仁:風溫之疾,利在速戰,勿拘溫邪不投溫劑
    34.丁甘仁:濕溫治在三陽三陰,變在從陽入陰
    35.嚴蒼山:治溫病,切要在“三護”
    36.陳道隆:上控經,下承諸,悉推善策,是治疑難病之大旨
    37.路志正:治病求本。凡施治之初,宜深思,又宜持重
    38.祝味菊:八綱論雜病,五段論傷寒
    39.秦伯未:疑難雜病,治兼標本
    40.秦伯未:成方固可貴,臨證宜活不宜拘
    41.劉樹農:久瀉不忌通下
    42.張贊臣:瀉而防弊,務護正氣
    43.瀋自尹:中醫精華之所在,在乎證也
    44.程門雪:“化”字為先,治法、方藥化而用之
    45.張驤雲:“表”“透”兩法,是傷寒證治的中心
    46.陳蘇生:凡病多郁,治郁當以調氣為要
    47.金明淵:臨證辨宜謹守病機,治宜崇醇尚緩
    第二部分 雜札
    49.胡希恕:六經辨證有“三辨”
    50.蒲輔周:方有“王道”“霸道”
    51.蒲輔周:必先歲氣,毋伐天和
    52.蒲輔周:中、西醫結合,隻求“神”合,不求“形”合
    53.鄒雲翔:不講五運六氣學說,就是不了解祖國醫學
    54.何承志:無論內傷外感,貴在守法脾腎
    55.嚴世芸:調氣活血,百病乃安
    56.王輝萍:祛邪扶正,法在調中
    57.王輝萍:婦科之治,首重肝腎
    58.嚴蒼山:道之一端,各有短長,為醫須兼取百家,推陳致新
    59.陳道隆:理法者,不拘一格;方藥者,以簡馭繁;辨證者,去蕪存菁
    60.胡建華:臨證治腦神經諸病,重在治肝
    61.夏應堂:用藥難,識病知理更難,而臨證總宜舉重若輕,藥用輕靈
    62.夏墨農:癰疽瘡疔,形諸外而本諸內,正氣為御邪之本
    63.龐泮池:異病雖同治,本源自仲景
    64.顧伯華:疔瘡走黃,必以通下
    65.蔡小蓀:彰古參今,辨證辨病,衷中參西
    66.楊永璇:真正辨證而施治,秘而不傳者,在經在絡
    67.楊依方:藥物取歸經,執簡而馭繁,大揚闡醫理
    68.施杞:經隧不通,氣機逆亂,瘀阻經絡,從肝而治
    69.張重華:五官之病,多涉肝肺
    70.李濟仁:調理五髒可養生
    71.鄧鐵濤:博而不失其精,實而不失其高,近而不失其遠
    72.蘇榮扎布:以八戒安心,以四法調身
    73.金明淵:老於臨床者,辨在義理之得當,不在藥物之新奇
    74.王翹楚:腦屬髒器,而非奇恆
    75.邵長榮:中醫內涵的擴展,就在於辨證論治與西醫辨病相結合
    76.王靈臺:子母戚戚,肝腎息息,陰陽互根,乙癸同源
    77.葉景華:臨證有五要:主證、主次、共性、階段、整體
    78.奚九一:無因不成瘀,因邪而致瘀
    79.陸德銘:識病是關鍵,辨病與辨證相結合最重要
    80.陳筱寶:治氣為本,調血為主,調肝為本
    81.蔡柏春:治女科之經候,從氣從血而辨寒熱虛實
    82.陸瘦燕:五行氣法是針術取效之關鍵
    83.朱瑞群:小兒顧護純陽,滋補稚陰,溫陽而抑陰
    84.王子平:擒拿與點穴,正骨理筋於一爐;手法與藥物,練功相合於―體
    85.姚和清:眼科之治,分辨在陰在陽,證辨在髒在腑
    86.錢伯文:積聚之成乃氣滯之故,疏達理氣乃治本之法
    87.劉嘉湘:扶正求本,尤重脾腎,辨病祛邪,著眼局部,立足整體
    88.謝利恆:六淫重在於濕,治濕之法,惟辛惟燥
    89.王正公:辛透以疏風,清輕以洩熱
    90.夏少農:益氣養陰法為外科基本之法
    91.黃文東:久病不愈,與脾胃關繫最為密切
    92.費繩甫:步東垣,宗丹溪,從補陽,重補陰,治虛勞,長調理
    93.王慰伯:外感論治,六門三法最宜;新感、伏邪,隻在辨證,識分六氣
    94.姜春華:截斷扭轉,開一代溫病新法門
    95.王大增:女病重在治肝
    96.陳大年:承先人,繼素庵,明病理,調肝血
    97.黃鴻舫:先議病,後議穴
    98.董廷瑤:檢譜對弈弈必敗,拘方治病病必殆
    99.時毓民:治小兒病,重在健脾助運
    100.趙炳南:皮膚濕瘍為病,起於濕熱,主在心肝,惟以龍膽瀉肝
    101.陳健民:醫哲本相通,參合宜求索
    102.彭培初:不通乃百病之源,凡病惟求於通
    103.裘沛然:疑難病證因有五因,治有八法
    104.王左:解排熱毒散,氣血貴暢和
    105.徐仲纔:人若失其陽,則折壽不彰
    106.姚培發:人衰之本,腎精竭矣
    107.朱南孫:乙癸一源,肝腎相繫
    108.唐吉父:治學宜“熟”“博”“活”
    109.顧筱岩:瘡瘍形之於外,病源必根於內
    110.奚伯初:小兒之治,尤重滋陰
    111.徐蔚霖:兒科之治,重在調肺、脾、腎
    112.孟仲法:何為整體謂?陰陽平衡最
    113.朱子雲:喉疾之辨,源為髒腑經絡
    114.王仲奇:辨病證,溯經絡,酌盈虛,濟升降
    115.夏翔:脾腎為本,氣血為治,益氣活血為要
    116.徐小圃:小兒以陽氣為本
    117.陳作霖:情志致病,必取厥陰
    118.秦亮甫:和調五髒,辨識經絡,尤崇督脈
    119.哈荔田:臨床調經者有“五要”
    內容簡介
    本書繫統闡釋了近代中醫名家,如張山雷、鄭壽全、張錫純等多位對中醫學做出的重大貢獻。書中內容多為作者的學習所悟,涉書較多,對前哲、先賢著述做了相當摘錄、梳理和分析、論述。本書內容非富,而且緊密結合臨床應用,語言生動,可讀性強,相信能給廣大青年中醫師臨床思路與重要啟迪。也可作為臨床中醫師、中醫院校師生及廣大中醫愛好者研習參考。
    作者簡介
    盧祥之 著
    盧祥之,男,1953年出生,安徽阜陽人。有名中醫藥文化學者。早年畢業於上海中醫學院,後在山西大學讀研,畢業後留校教授中文。1984年創辦《中醫藥研究雜志》,1995年被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聘為研究員、編審。著有《中國藥酒譜》《中國藥湯譜》《中國藥粥譜》《醫海拾貝》《醫壇百影》《醫溪絮語》《醫苑散記》《醫窗夜語》等。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同作者商品】
    盧祥之
      本網站暫時沒有該作者的其它商品。
    有該作者的商品通知您嗎?
    請選擇作者:
    盧祥之
    您的Email地址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