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100個企業所得稅爭議問題解析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稅務
【市場價】
376-544
【優惠價】
235-340
【作者】 馬澤方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市場出版社
ISBN:9787509216668
商品編碼:27277907651

品牌:文軒
出版時間:2018-04-01
代碼:60

作者:馬澤方

    
    
"
作  者:馬澤方 著作
/
定  價:60
/
出 版 社:中國市場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8年04月01日
/
頁  數:334
/
裝  幀:平裝
/
ISBN:9787509216668
/
主編推薦
100個典型爭議案例↓100次觀點踫撞↓100個高頻風險事項↓100條超實用風險提示!■ 疑難問題不一定有爭議,但爭議問題一定很疑難。這些爭議稅官和納稅人都很頭疼:對於所得稅政策解讀,該堅持“原則派”還是“條款派”?自產產品視同銷售是否一定有補稅?次年彙算清繳後發放的工資在哪年扣除?補充保險中的“全體員工”是否一個都不能少?所有企業的股權投資是否都可以作為業務招待費稅前扣除基數?隻有發票纔是合法有效的稅前扣除憑證?以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能否在稅前扣除折舊?……■ 不怕有等
目錄
●01  收  入  爭議1  先開具發票是否就要確認企業所得稅收入  爭議2  自產產品視同銷售是否一定有補稅  爭議3  視同銷售收入是否含稅  爭議4  外購資產視同銷售的公允價值按何時確認  爭議5  企業自產產品用於食堂是否視同銷售  爭議6  過期預付卡內未消費金額是否確認收入  爭議7  財政性資金未按規定用途使用是否還能作為不征稅收入  爭議8  集團公司將財政性資金撥付給成員單位使用,後者能否作為不征稅收入  爭議9  “後補助”專項資金是否可以作為不征稅收入  爭議10  管網建設費一次性確認收入還是分期確認收入  爭議11  如何判斷企業的應付未付款項確實無法償付  02  稅前扣除  爭議12  如何理解支出與收入直接相關  爭議13  企業發生的支出是否款項實際支付纔能稅前扣除  爭議14  跨年取得憑證的支出在哪年稅前扣除  爭議15  跨年實際發生的支出在哪年稅前扣除  爭議16  未做會計處理的支出能否稅前扣除  爭議17  視同銷售中調增視同銷售成本是否重復扣除  爭議18  分期收款方式銷售貨物的成本是否也分期確認  爭議19  次年彙算清繳後發放的工資在哪年扣除  爭議20  掛職人員工資能否稅前扣除  爭議21  職工辭退補償是否屬於工資薪金支出  爭議22  福利性質的支出是否都屬於稅法上的職工福利費  爭議23  扣繳了個稅的福利性補貼是否就屬於工資薪金支出  爭議24  職工福利是不是普惠的  爭議25  組織職工旅遊支出能否稅前扣除  爭議26  職工食堂和職工宿舍的折舊是否屬於職工福利費  爭議27  企業給員工報銷通訊費能否稅前扣除  爭議28  外出學習過程中發生的差旅費和住宿費是否屬於職工教育經費  爭議29  補充保險中的“全體員工”是否一個都不能少  爭議30  企業為投資者支付的補充保險費用能否稅前扣除  爭議31  企業自行管理補充保險的相關支出能否稅前扣除  爭議32  企業通過外地名單中的公益性社會團體進行捐贈能否稅前扣除  爭議33  會議費與業務招待費的區分  爭議34  業務招待費與業務宣傳費的區分  爭議35  所有企業的股權投資是否都可以作為業務招待費稅前扣除基數  爭議36  籌建期發生的廣告費開始生產經營後如何稅前扣除  爭議37  “三費”計算稅前扣除基數是否包括納稅調整  爭議38  公司法修訂後,投資未到位而發生的利息支出能否據實稅前扣除  爭議39  企業為投資發生的利息支出是否應資本化  爭議40  委托貸款是否適用金融機構貸款規定  爭議41  支付給小額貸款公司的利息能否參照金融企業據實稅前扣除  爭議42  企業將銀行貸款無償轉借給其他企業,其支付的利息能否稅前扣除  爭議43  不符合條件的混合性投資支付的利息能否稅前扣除爭議44  永續債利息能否稅前扣除  爭議45  如何理解手續費及傭金支出的範圍  爭議46  企業為雇員負擔的個稅能否稅前扣除  爭議47  企業為非雇員負擔的個稅能否稅前扣除  爭議48  境內居民企業負擔的預提稅能否稅前扣除  爭議49  企業代他人支付的費用能否稅前扣除  爭議50  企業負擔的外單位人員費用能否稅前扣除  爭議51  發放防霧霾口罩的支出是否屬於勞動保護支出  爭議52  參保雇主責任險的支出能否稅前扣除  爭議53  企業作為責任人向第三方支付的賠償款能否稅前扣除  爭議54  企業向其他政府部門繳納的滯納金能否稅前扣除  爭議55  房地產開發企業預提費用不超過合同總金額的10%,此處的“合同”是指總合同還是分合同  爭議56  國土資源部修文後,土地閑置費能否稅前扣除  爭議57  未超過扣除限額的支出能否調減  爭議58  典當公司的貸款損失準備金能否稅前扣除  爭議59  房地產企業“紅線”外開發支出能否稅前扣除  爭議60  股東個人的汽車能否在企業扣除折舊  爭議61  發票是不是專享合法有效的稅前扣除憑證  爭議62  營改增後統借統還是否應取得發票  爭議63  個人抬頭票據所對應的支出能否稅前扣除  爭議64  非本單位抬頭發票所對應的支出能否稅前扣除  爭議65  違法支出能否稅前扣除  03  資  產  爭議66  停用的固定資產的折舊能否稅前扣除  爭議67  無償使用的固定資產由誰計提折舊  爭議68  企業投資藝術品支出能否稅前扣除  爭議69  以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能否在稅前扣除折舊  爭議70  固定資產計稅基礎大於賬面價值,其折舊能否調減  爭議71  固定資產投入使用12個月後取得發票如何納稅調整  爭議72  資產評估增值是否繳納企業所得稅  爭議73  交易費用是否計入交易性金融資產計稅基礎  爭議74  已宣告未發放的應收股利是否計入交易性金融資產計稅基礎  爭議75  國有資產無償劃撥是否繳納企業所得稅  爭議76  對賭協議股權受讓方收取的補償是否計入收入  爭議77  對賭時間未到股權轉讓協議是否生效  爭議78  非直接相關對賭協議的業績補償款能否稅前扣除  爭議79  代持股如何繳納企業所得稅  爭議80  企業資產損失沒有申報能否稅前扣除  爭議81  資產損失是否一定是在會計上已作損失處理的年度申報扣除  爭議82  錯誤轉出的進項稅額能否計入資產損失金額  爭議83  盈餘公積轉增股本是否作為投資方股息、紅利收入  04  稅收優惠  爭議84  如何理解企業持有上市公司股票達到12個月  爭議85  中外合資企業股東取得超過出資比例的分紅是否屬於免稅收入  爭議86  企業取得的固定分紅是否屬於免稅收入  爭議87  企業從新三板購買股票的分紅是否受12個月  爭議88  如何理解“合理分攤期間費用”  爭議89  免征增值稅的收入未做價稅分離能否享受企業所得稅減免  爭議90  高新技術企業能否享受小型微利企業稅收優惠  爭議91  小型微利企業同時享受所得減免如何計算應納稅額  爭議92  勞務派遣人員是否既計入用人單位從業人數又計入勞務派遣公司從業人數  爭議93  委托研發的費用按80%加計扣除,那麼委托研發的費用本身是按100%還是80%計入研發費用  爭議94  融資租入固定資產能否加速折舊  爭議95  應稅項目所得和減免稅項目所得能否互相彌補虧損  05  其  他  爭議96  企業虛增利潤稅務機關應如何處理  爭議97  企業能否跳躍性彌補虧損  爭議98  少預繳是否加收滯納金  爭議99  合伙企業未實際分配利潤,其法人合伙人是否要計入應納稅所得額  爭議100  基層稅務機關能否對政策文件中的“等”做擴大性解釋  後  記
內容簡介
◆從絕大多數企業極易發生所得稅風險事項中提煉出100個代表性爭議案例;◆針對一線稅官基於多年實際工作經驗有理有據解析各方觀點,答疑解惑;◆根據稅法文件規定,給出防範稅務風險的合理化建議。搞清爭議問題焦點所在,明明白白繳稅,依法合理征稅
作者簡介
馬澤方 著作
馬澤方,經濟學碩士,注冊稅務師,中國稅務報特約撰稿人。基層稅務分局工作10年,現工作於北京市國家稅務局,主要從事企業所得稅風險防控工作。至今已在《中國稅務報》發表文章百餘篇,多次在各類征文中獲獎;在《稅務研究》、《靠前稅收》、《中國稅務》、《注冊稅務師》等專業期刊發表多篇文章。
精彩內容
    議2自產產品視同銷售是否一定有補稅企業以自產產品視同銷售,成本,市場價值1,在會計上未確認收入,被稅務機關檢查發現,企業是否一定會補稅???正方:自產產品視同銷售一定有補稅《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企業所得稅有關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6年第80號)第二條規定:“企業發生《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企業處置資產所得稅處理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8〕828號)第二條規定情形的,除另有規定外,應按照被移送資產的公允價值確定銷售收入。”因此,上述企業視同銷售收入為1,視同銷售成本為,視同銷售所得為,應補繳稅款。??反方:自產產品視同銷售不一定有補稅企業以自產產品視同銷售,以其市場價值確認視同銷售收入,產品成本確認視同銷售成本,以該產品市場價值作為視同銷售產品所對應支出的計稅基礎,不一定產生補稅。解?析對於這個問等
摘要
簡政放權後,風險管理成為稅務機關的主要工作內容。筆者認為,對於明知道違法還要硬著頭皮上的,不可以與之談論風險。比如虛開增值稅發票、設置兩套賬隱瞞收入、購 列支成本費用等,故意逃避繳納稅款。這類企業不是不了解稅法,而是明知這些行為違法,但為了利益不惜鋌而走險。而絕大多數企業是主觀誠信的納稅人,因為對稅收政策掌握不夠全面、準確,造成少繳或漏繳稅款,對於此類企業,應加大政策輔導力度,提高納稅遵從度。企業的每一項業務都會涉及企業所得稅,在企業所得稅方面出現風險。主要原因包括:一是政策太多。200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至今,企業所得稅政策文件有幾百個,納稅人和稅務人員都難免顧此失彼。二是沒有政策。當今新的經濟形態不斷湧現,稅收政策的出臺相對滯後,如電子商務、新媒體、打車軟件……沒有現成政策,不知該如何操作。三是對政策有爭議。對於政策文件,互聯網如此發達,一搜索就能找到需要的文件;對等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同作者商品】
馬澤方
  本網站暫時沒有該作者的其它商品。
有該作者的商品通知您嗎?
請選擇作者:
馬澤方
您的Email地址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