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按需印刷】-國學堂.國學溯源
    該商品所屬分類:研究生 -> 理學
    【市場價】
    401-582
    【優惠價】
    251-364
    【作者】 梁鼕 主編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化  傳統文化  其他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ISBN】978703029604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030296047
    叢書名:國學堂繫列叢書

    作者:梁鼕主編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年01月 


        
        
    "
    內容簡介
    POD產品說明:
    1. 本產品為按需印刷(POD)圖書,實行先付款,後印刷的流程。您在頁面購買且完成支付後,訂單轉交出版社。出版社根據您的訂單采用數字印刷的方式,單獨為您印制該圖書,屬於定制產品。
    2. 按需印刷的圖書裝幀均為平裝書(含原為精裝的圖書)。由於印刷工藝、彩墨的批次不同,顏色會與老版本略有差異,但通常會比老版本的顏色更準確。原書內容含彩圖的,統一變成黑白圖,原書含光盤的,統一無法提供光盤。
    3. 按需印刷的圖書制作成本高於傳統的單本成本,因此售價高於原書定價。
    4. 按需印刷的圖書,出版社生產周期一般為15個工作日(特殊情況除外)。請您耐心等待。
    5. 按需印刷的圖書,屬於定制產品,不可取消訂單,無質量問題不支持退貨。
    【內容簡介】POD產品說明:
    1. 本產品為按需印刷(POD)圖書,實行先付款,後印刷的流程。您在頁面購買且完成支付後,訂單轉交出版社。出版社根據您的訂單采用數字印刷的方式,單獨為您印制該圖書,屬於定制產品。
    2. 按需印刷的圖書裝幀均為平裝書(含原為精裝的圖書)。由於印刷工藝、彩墨的批次不同,顏色會與老版本略有差異,但通常會比老版本的顏色更準確。原書內容含彩圖的,統一變成黑白圖,原書含光盤的,統一無法提供光盤。
    3. 按需印刷的圖書制作成本高於傳統的單本成本,因此售價高於原書定價。
    4. 按需印刷的圖書,出版社生產周期一般為15個工作日(特殊情況除外)。請您耐心等待。
    5. 按需印刷的圖書,屬於定制產品,不可取消訂單,無質量問題不支持退貨。
    【內容簡介】


    現代人為什麼生活得如此焦慮?焦慮背後折射出的文明衝突*初是從何而來?這種衝突如何影響我們每個人,又將把我們的生活帶向何方?梁鼕約請自由學者王東嶽,從文化的源頭開始,縱橫捭闔、貫通東西,逐步梳理文化的變遷和生活的改變,分析生存形勢如何決定一種文化與文明,展現中國古代諸子百家對人類生存問題的真知灼見和長遠預見。



    【目錄】

    上篇國學起源

    *章揭開國學的神秘面紗

    第二章從文字看文化——像形與拼音

    第三章脫去神話外衣的三皇五帝

    第四章從巫到儒,早期文化的演變

    第五章諸子百家*家

    第六章先秦*的哲人——老子

    第七章《道德經》中的智慧

    第八章古往今來*師——孔子

    第九章從儒到法的傳承

    第十章法儒共治兩千年

    第十一章墨辯與名家的哲學

    下篇漢字密碼

    第十二章從《論語》開始

    第十三章孔子的誤讀

    第十四章《道德經》中的漢字

    第十五章教法自然

    第十六章龍的傳承

    第十七章鳳的起源

    第十八章法字真相

    第十九章從字裡行間看婚姻制度

    第二十章公私之辨

    第二十一章漢字中的數字(一)

    第二十二章漢字中的數字(二)

    第二十三章地支中的生育密碼

    第二十四章天干與殷商文化(一)

    第二十五章天干與殷商文化(二)

    第二十六章醫藥的源起

    第二十七章與病有關的那些字

    第二十八章姓氏中的學問(一)

    第二十九章姓名中的學問(二)

    第三十章漢字思維



    【精彩書摘】

    *章 揭開國學的神秘面紗揭開國學的神秘面紗

    中國的知識分子,歷來就存在著相當普遍的隱士情結,儒、釋、道諸家莫不如是,而高古時期尤甚。隱者們往往纔大志疏,所向高潔,陶淵明式的林泉之隱固然經典,東方朔式的朝市之隱亦不鮮見。

    他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收放之間,進退自如。旅遊衛視的梁鼕先生,攜《國學堂》欄目以國學會師友之精神,遍求賢者,還真“一念一閃,振動十方”,為我們帶來了一位潛居終南山下二十餘年,寄情山水靜修學問的獨立學者——王東嶽先生。正如要了解男人,就一定探討女人一樣,要講國學,也隻有從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對比的角度去講,纔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王老師恰好就是這樣一位融貫中西的大師,他從大哲學的高度,上至人類起源,下至一字一詞,古中外縱橫捭闔,可謂納須彌於芥子,化腐朽為神奇,由此展開了一段妙趣橫生卻又發人深省的國學之旅。



    引子:逐漸遠去的真理

    人類所有的學問,到了現代,都越分越細了,可是真正的哲學,它和現代一般學問*重要的區別就是哲學是追求終極的,而一般學問是討論具體問題的,任何一個具體問題都會受到上百個甚至更多的因素影響。比如燒制茶杯,選料要好,制作工藝要好,火候要好,釉彩也要好,有上百個因素影響著它,這個杯子纔能燒好,可是如果把任何一個因素單拿出來,問這個杯子為什麼好?用任何一個因素都說不清。

    再比如感冒,一個人感冒了,其實也受到上百個因素影響。同一場感冒過來,有的人得,有的人不得,有的人重,有的人輕,可見感冒並不完全是一個病毒問題,如果要是一個因素一個因素去說,永遠說不清,因為這些因素的排列組合是個無限大的數字。現在科學實驗室是干什麼的?它就是把多個因素裡面的其他因素屏蔽在外邊,把一個因素調引來研究,這就叫實驗室。然後把這個因素研究完,扔出去,再調進來一個,把其他因素屏蔽在外面,可是這樣研究完,仍然說明不了問題,因為無法說清這些因素合在一起會是什麼狀態,每一個因素互相排列組合後又是什麼狀態。

    當今科學翻新的速度確實越來越快,托勒密的地心說,穩定統治西方的農業文明1400年;哥白尼的日心說出來四百年都沒到,大部分錯了,他說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其實太陽隻是太陽繫的中心,他說行星是圍繞太陽轉,是正圓形軌道,其實是橢圓形軌道;牛頓的學說,隻出來了二百年,就被愛因斯坦擠到後排座去了,然後愛因斯坦就趕快宣布,說他的學說隻是一個“短命的過渡,”可見,知識的真涵越來越少,知識的壽命越來越短。



    國學的起源——中原農業文明



    國學與我們所處的地理環境息息相關。

    我們現在所說的國學,主要是在和西學比較。所謂西學就是古希臘這一脈。我們要先認識到中國國學的價值很高,因為它是世界上*一個古文化的遺產,是*一個寶貝,其他所有的文明古國都消失了,包括古埃及、古印度、古瑪雅、古巴比倫、古希臘。實際上古希臘的文化已經完全丟光了,是後來阿拉伯人把它繼承了,然後所謂的歐洲中世紀以後的文藝復興是通過阿拉伯人把資料重新翻譯,把古希臘文明又撿回來,是為今天的西方文明。所以說,中國文明是古代完整保留下來且一脈傳承至今的*的文明,但是由於古希臘文明締造了今天的現代文明,所以我們現在說國學,是相對古希臘的這個西學,也就是現在西方文明這個西學而言。

    北大李零教授說得很好,說什麼叫國學?“不中不西之學,國將不國之學。
    ”也就是說你這個國學是面臨了西學的衝擊,你纔是國學,如果全球都是中國,哪有什麼國學可言。



    那麼,中國這一塊地方,為什麼會孕育出國學呢?是因為這個地方原始的生存條件造成的。首先,東亞是一片非封閉的地方,東邊是太平洋,古人根本沒法越過,北面是高寒地帶,西面是帕米爾高原,世界屋脊都在那,南邊是橫斷山脈,所以它就把這個地方的人局限在這裡了。它和西方文化的搖籃——環地中海文明有很大的不同,地中海的形狀相當於一個夾在歐亞非主大陸之間內湖,古人刻一葉獨木舟就能越過去,然後他們交流很多,所以就會有一個半商業文明。而且古希臘那個地方不適宜於耕種,它土地情況很差,大地上都是荒漠石頭。中國就不一樣了,中國的文明完全是黃河中遊文明,我們把它叫中原文明。中原早期隻有很小一塊地方,那為什麼叫中原文明呢?

    中原,也就是河南那個地方,是黃河中遊,在黃河的上遊是黃土高原,那是關鍵。要知道,地球表面上的平均土壤厚度隻有0.5米,而黃土高原的土壤堆積層卻達到幾百上千米之厚,整個地球隻有一塊這樣的地方,這是地質上非常奇怪的一個地貌,曾經困擾地質學界很長時間。

    現在有研究認為,這是由於地球信風造成的。信風,顧名思義,就是講“誠信”的風,它老是按著一個方式刮。其實,信風是兩個原因造成的,一個是地球自轉,地球轉的速度和大氣層轉的速度有差異,這樣就形成一個恆定的風的方向;第二個是赤道,赤道這個地方,因為太陽直射,它的溫度很高,空氣上升,然後向兩極落下去,所以它又形成了一個氣旋。這兩種氣旋扭結在一起,就會形成一個很特殊的氣旋,恰恰就落在黃土高原這一片地方,可能風在這個地方驟然停止,而刮起來的*細的土壤就這樣經過億萬年的累積,通通落在了這個地方,這就是黃土高原的形成。這片黃土,我們今天覺得它很糟糕,你現在到陝北去看,看到那裡一片荒涼,看著很不入眼,可是這一片黃土地真是了不得。黃河從這個地方經過,把黃土帶下去,到了中遊,黃河河道變寬,水變緩,於是黃土開始慢慢沉降,這就是中原的黃河衝積平原,就是現在以河南為中心的這一小片地方了。

    由於隻有*細的土壤纔能被風帶過來,所以這裡的黃土很細,用*原始的工具,比如一根木棍,下邊綁一塊帶尖的小石頭,在地上一劃,就能當犁。而且這裡長不了大樹,隻能長灌木,一把火燒過,刀耕火種,馬上就可以下種子,就可以長糧食。這裡的農業文明特別容易發展,所以,中國的農業文明是全世界*成熟、*發達的農業文明之一。

    英國有一個很著名的歷史學家叫湯因比,他曾經說過一句話,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不是自然條件*好的地方,也不是自然條件*差的地方。因為在自然條件*差的地方,人沒法生存。而自然條件太好的地方呢,能長成非常茂盛的密林,但是隨之也就帶來兩個問題。*個問題,我們知道,*個農業文明以前,人類是采獵生存的,所謂采就是像猴子一樣,摘果子喫,所謂獵就是像老虎一樣,捕動物喫,所以采獵狀態這個文明,和動物的生存方式沒有根本區別。在原始大森林裡,既然有大量的樹木,當然果實也豐富,動物也多,采獵很容易繼續。所以用不著種地,種地很辛苦。第二個問題,到真沒啥喫的時候,想種地,會發現開墾是極其困難的。拿一把鋼斧砍倒一棵大樹也得幾十個小時,然後再把那個樹根挖出來,沒個十天半月挖不出來。古人要用石斧把樹砍倒,然後再把根挖出來,好幾棵樹纔夠一畝地,真是猴年馬月都搞不出一畝地。

    所以自然條件太好的地方,也不是*適合農業文明的地方,反而自然條件不是太好,也不是太壞的那些地方,都是文明的發祥地。你今天看河南那一片地方,比起江南楚地,長江以南要差遠了,可是長江以南當時不可能成為農業文明發祥地。黃河以北這些地方,由於降雨量比較低,以及氣溫等等原因,隻能長灌木,一把火燒過去,它就能種地了。

    正因為如此,所以古希臘文明一開始,就朝著半商業的方向走,因為當地人可以到北非、兩河換得糧食,所以它一開始就是一個半商業文明,而中國中原這個地方,特別適合於農業文明,它要采獵已經沒有對像了。所以就必須發展農業,而農業就需要大家協作,因為在一小塊土地上,要把農業做精,是很不容易的。





    文化是生存的智慧

    中緯度的地區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光照狀態和人的生理狀態特別適應。人的生理是被生物鐘調節的。所謂生物鐘就是光照對人的視覺中樞的刺激,由此建立起來的一個生理繫統。我們過去的生物鐘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跟著太陽走。我們今天有燈泡了,有電視了,大家也得病多了。科學其實是一柄單刃刀。它隻砍掉了人類的生存氣數,這個問題隻有放長遠看,慢慢纔能明白它的真諦。隻有放長遠看,慢慢纔能明白它的真諦。

    北歐,包括俄羅斯那些地區,偏北,光照時間不恆定,夏天偏多了,鼕天偏少了,光照時間對他們的生物鐘影響很大,所以那邊生孩子比較難,而中緯度地區因為光照條件好,人的生育能力比較強。從地球上的人口分布來看,*分布帶都主要在溫帶和亞熱帶地區。

    孩子生得多了,土地面積是有限的,問題就出來了。中原這個地方人口很多,土地面積很少,我們現在計算中國的可耕地面積隻占國土面積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說有將近90%是高山、沙漠、湖泊、沼澤等等。在這麼小一片耕地上要養活這麼多人,生存關繫非常緊張。我們所有的智慧,首先得用來解決農業文明下,人們如何協調的問題,這就是說大白話的孔子,成了中國大成至聖先師的原因。

    我們的文化一定是和中國人的生存環境相適應,跟我們生存的格局相匹配,任何文化都一定有這樣的屬性。我們今天說文化說得花裡胡哨,什麼食文化,酒文化,什麼詩詞歌賦、棋琴書畫等等,都是這些好看的,其實那隻是萬米深海上面的浪花,大海*深有一萬米深,浪花隻有幾米,用浪花描述大海,那結果隻能是錯誤的或者片面的。





    第二章 從文字看文化——像形與拼音

    提起國學,給我們的*印像是那麼高深莫測,高山仰止,“山在虛無縹緲間”,離我們是如此的遙不可及。然而在上一篇中,王東嶽老師帶著我們抽絲剝繭,揭開了國學神秘的面紗,原來,國學就是我們生存狀態的一種反映,來自我們所在的氣候,來自我們所居的地域,來自一切一切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環境。一言以蔽之,國學就是為了讓我們能夠生存,乃至能夠更好地生存。在本章中,我們將繼續這段奇妙旅程,看一看東西方的生存環境,是如何造就了像形文字與拼音文字的差異,這種差異又是如何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文化體繫,影響了人類社會幾千年來的發展與變遷。



    西方拼音文字的形成

    在闡述任何與文化有關的話題之前,我們必須首先確定一個前提,就是文化一定是和人類的生存結構相關,而不是花裡胡哨的種種表像。*早的人類早期文化形成的時候,受自然因素影響比較大,而今天的文化受自然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小了。早年人類對抗自然的能力比較弱小,所以受自然界的影響很大,周圍的地理物候條件,對於人類文化早年的形成影響是相當顯著的。而現在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影響我們的主要因素已經與當初大相徑庭。

    古代的時候,是天災影響人;隨著人類能力的增強,現在,我們所面臨的麻煩很多都是自己惹出來的了,連氣候異常都跟人有關。但是古代我們還沒那麼大力量,還受到老天的控制,所以,當時的文化是相對於自然界反應的,是在自然條件影響下,在當時的生存格局影響下形成的,從這個起點出發,纔會導致東西方的文化失之毫釐,差之千裡。

    回過頭來看古希臘,我們與其把它叫做西方西學,不如稱其為環地中海文明更準確。因為當時中國的古代文明實際上是主流文明,因為全球真正的文明起步都是從農業文明開始的,隻不過中國這個地方條件特別好,所以形成的農業文明達到了*完善的狀態,並且由於各種原因,被完整地保留下來。而古希臘環地中海那個地方,地中海很窄、很小,是個內湖,而北非和兩河,又都是*早的文明發祥地,所以那裡的人跟周圍的地區就比較容易來往,由於本身土地貧瘠,主要發展工商業,所以較早地進入了半商業文明。這都是跟當地的生存方式有關。

    比如古埃及,尼羅河經常泛濫,泛濫一次重來一次。一旦雨季到來,人就趕緊從河邊逃離,等到旱季的時候,水勢小,土地又裸露出來,然後又趕緊來耕地,所以當地人給繩子打上結,經常地丈量土地,幾何學由此產生。而兩河一帶由於是交通要衝,所以所有人做生意,或者大家交換物資都往那邊跑。古希臘的人也是這樣,經常往那邊跑。按說人類所有早年的文字都是像形文字,像古埃及文字、印度文字都是,但是為什麼西方變成拼音文字了呢?是因為大家都往那邊跑,到了那纔發現,互相之間語言不通,怎麼辦?我隻好聽著你發言,然後拿音標把你的發音標注下來,你來注個音標,我來注個音標,大家*後干脆把那個像形文字扔掉,都拿音標來注,於是就變成拼音文字了。

    拼音文字的出現,帶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我們說,文字是一個符號。文字是語言的符號,語言是思想的符號,所以,亞裡士多德把文字叫做“符號的符號”。西方有一個語言學家叫索緒爾,結構主義就從他而來,他講到,對於拼音文字來說,文字符號是沒有意義的,它必須放到一個語法結構中纔有意義。比如,我們畫一個太陽,我們畫“日”字,是畫一個圓圈,中央加一點。一看都知道,是太陽。可是拼音文字,比如現在的英文,太陽是sun,你看見s-u-n,就啥也不知道,你必須造一個句子,造一個邏輯句法。如果你造的邏輯句法,是我坐在sun上,這個糟了,這個sun就變成椅子了;如果是我站在sun上,你是不是覺得sun是地板;那如果是我躺在sun上呢,sun是不是變成床了?可見sun這個詞的意義,全在於其語法結構中,怎麼給它位置,它必須在邏輯定位中獲得意義,它的符號本身沒有意義。這會造成一個嚴重的問題,可以說,中國人跟西方人的思想差異就與這個文字的差異有很大關繫,由此延伸出下面的話題,由拼音文字帶來的西方思維方式。



    中西方思維方式溯源

    由於拼音文字沒有符號的實際意義,它必須在語法邏輯結構中建立起意義,如果沒有邏輯,甚至連說話和相互表達自己的意思都不可能進行,於是西方人會得一種思想病,可以稱之為邏輯強迫癥。如果一個人說話不帶邏輯,大家馬上聽不懂他說什麼。以至於很多外國公司到中國以後,他們的高管認為中國的員工沒有什麼邏輯感。

    西方人得了邏輯強迫癥以後,順著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語言方式,處處都得用邏輯表達,於是他們就特長於邏輯思維,就會產生哲學。這裡我指的是狹義的哲學,因為中國也有哲學,但是我為什麼隻說中國思想史而不是中國哲學史呢?哲學這個詞,是當年日本明治維新前後,日本人被西方打了以後,翻譯過來的一個詞。他們認為中國的“哲”這個字有智慧的意思,西方的那個哲學是智慧之學,所以叫哲學,哲學是近百年來纔翻譯進來的一個詞。在中國,這個概念叫“形而上”,所以後來我們就把它翻譯成“形而上學”,這個翻譯是很棒的。所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經?繫辭傳》),我們說形而上學,就是你直觀看不見的那個學問叫哲學。我為什麼不說中國是哲學史,隻說它是思想史,就是因為我們現在所說的哲學,主要是針對狹義哲學來說的,我們不必附庸風雅,非要跟著西方的概念跑。

    那麼,西方的哲學到底是什麼?它跟我們確實有很大的區別,哲學是純邏輯的一個工程,是一個邏輯推演過程,所謂哲學,狹義哲學,就是古希臘一群大號兒童玩的一種特殊的邏輯遊戲。比如,*早的哲學家叫泰勒斯,他說“水為萬物之原”,現在隻留下他這句話。可能他有很多話沒流傳下來,甚至他的著作都失傳了,可是這句話很重要,這句話實際上表達了萬物是同一種東西這個概念,表明萬物是一繫演化而來的。水為萬物之源,這是一個源頭,後來的萬物都是從它這來的;它又表達了萬物同質,萬物是同一種品質,萬物同繫,這些概念後來就逐漸導出了原子論。

    另一個古希臘哲學家留基伯,還有他的弟子德謨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論。原子論認為萬物都是由*基本的原子構成的,我們今天說茶杯、木板和我們人不同,是因為它們內含的質料不同,而原子論認為它們內含的質料是完全一樣的。美國現在有一個物理學家,就是發現誇克並且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那個物理學家,叫蓋爾曼,他寫了一本書,名字叫《誇克與美洲豹》,就專門講萬物都是由誇克和電子組成的,美洲豹、石頭、人,那麼為什麼會有萬物的差別呢?這個問題至今科學家都很難回答,所以古希臘從當時開始就引出了原子論,到現在仍然是物理學*前沿。我們物理學界研究的基本粒子,其實還是古希臘說的那個原子概念。我們一直在往前走,兩千年前提出的課題,現在都研究不完,為什麼?所以我們說哲學是科學之母,哲學出現了,科學就出現,它完全是跟著邏輯跑的,而不是跟著實踐跑的。我們不同,跟著實踐走,跟著經驗走,是出技術的,用實踐操作試錯法,不停慢慢往前走。所以這邊走出來的是一個技術體繫,跟著是藝術體繫;那邊走出來的是個哲學體繫,接著就是科學體繫。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尤其是與古希臘文化對比,一個強調視覺和閃點,一個強調邏輯和哲學,其背後的原因很可能就與語言有關,與拼音語言和像形文字的差異有關,而且這個差異和當時的生產方式和地理環境有關。古希臘文化是個半商業文化,因為商業活動是一種冒險活動,他不能帶著老婆孩子跟著他一起去冒險,所以家人放在這邊,然後自己獨自出去經商。所以他們強調個人行為,強調個人自由,這是這種生存方式所決定的。所以好多電影大片,都強調個人英雄主義。而且西方的整個文化,也是建立在個人立場上,講人權,也是這樣出來的。

    同時,社會契約論也是從這個方向走,因為經商就要有契約,就要有合同。那麼,他們把社會問題,也認為是個合同問題,說人為什麼有權利,為什麼生而平等?因為經商,大家是平等的,平等的,大家纔能經商。可是農業文明就不一樣,農業文明是要講集體,很多人在一塊地方精耕細作,所以它講集體,所以每個人不要冒得太高,個別人冒得太尖,大家這個協作關繫就很難做,所以就講集體,講和諧。



    漢字如畫

    中國人的生存結構反映到思想方式上,反映到文字上,就非常有意思。我們這個地方很封閉,大家就隻有這一種文字,說來說去,用不著去注音,畫個圖,都不用發音,就能看懂什麼意思。所以中國的這個像形文字,過去連標點符號都不要。一幅畫就擺在那了,對不對?

    中國詩詞就很好地體現了這種文化。有一首馬致遠寫的《秋思》,“枯籐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詩裡的每一個詞就是一幅畫。他中間不介詞,也不用連詞,不用說枯籐是纏在樹上,他不用說這些話,不用邏輯表意,就把一幅一幅的畫擺在這,成了一首*好的詩。再看王維的一首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它不用解釋,說大漠遠處有一家人,然後燒起了一股煙,這個煙是直上去的,他不用這個邏輯繫統。這個詩就非常好,為什麼?因為我們每一個字就是一幅畫,根本用不著邏輯結構。平常這些東西咱們中國人感覺不到,我們覺得這是很應該的,為什麼中間一定要有介詞呢?但是我們今天的語言已經歐化了。自從鴉片戰爭以後,西風東漸,中國人現在雖然還用方塊字,方塊字也變形了,繁體字不見了,簡體字怎麼看都看不到形了,那幅畫沒了。

    中國古代的文言文,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幾千年沒有標點符號,但是認字的人就一定能把它讀斷,對吧?因為它一個字就是一幅畫,你看到這個字形,就能知道是什麼意思。舉個例子,比如說“人”字,我們畫人有兩種畫法,一種是側面畫一個人,一種是正面。人正面的像就是後來的“大”字,這個字實際上過去是指人的;人側面的像,就是後來的“人”

    字,那個短的突起是指胳膊。

    延伸一下,如果兩個人走,往這個方向走,這就是“從”;如果這兩個人朝相反的方向走,這個字就是“比”。那麼,為什麼兩個人朝這個方向走是“從”,朝那個方向走是“比”呢?因為兩個人早上出去,一個跟著一個干活去了,慢慢地往出走,這就是今天的“從”字。而干完活回家的時候,一個比一個跑得快,於是就含有了今天比賽的意思了。換句話

    說,都是兩個人,上班的時候是比較慢的,比較痛苦的,一個跟著一個比較累,叫心不甘情不願;回家的時候,就歸心似箭,生怕落在後面。

    還拿這個“人”字舉例子,還是有兩個人,一個人朝這邊站著,一個人朝那邊站著,兩個背對背的人,這就是北邊的“北”。兩個人背對背站著,為什麼就是指著北邊的方向呢?因為我們中國這個地方在北半球,太陽總是在南邊掛著,尤其是鼕天。你大中午往這一站,你的影子是不是指到北邊去了。而且這個“北”字還有一個含義,敗北,失敗的意思。比方打仗的時候人本來朝前衝,打敗了,回頭就跑,是不是正好兩個方向,於是就含有了失敗的意思。從上面這兩個簡單的例子可以看出,這個字形往這一放,大家就知道它想干啥。而且,我們中國的像形文字,比西方,比古希臘和古埃及還有一個優點。

    在古埃及,如果一個獵人打了一隻鹿,他就畫一個非常形像的鹿,然後旁邊畫一個獵人拉著箭,畫得還不太像。中國人就比他高明了,比如我們要畫一隻“羊”,就不會畫完整的一隻羊,我會畫一個羊角,然後往下,這就是羊,誰見了都知道它是羊。畫“牛”呢,畫出牛角來,然後誰一見都知道這是牛,隻畫個牛角,用不著畫牛體。由於它半抽像化了,符號化了,它就可以組合了。比如,我們在羊下面畫一個人,這個字就是今天的“美”,它的意思是什麼呢?這個男人強壯得像一頭公羊。所以今天拿美去形容女人,是錯了,美本來是男人的事。所有的動物,*美的都是雄性的,你看鳥類,漂亮的鳥是雄性的;再如獅子,長得鬃毛很大很好看的是公獅子,母獅子沒那麼好看,隻有人把事情弄反了。

    這樣一脈相承的文字,就用不著邏輯也能完全明白是什麼意思。比如說太陽,我們畫一個太陽,底下畫一橫,“旦”字。早上太陽剛出來那一刻,叫旦。如果太陽再出高點,底下加一個直出符號,這就是“早”,早就是太陽初升七八竿子高了,這叫早。然後畫個日,好,這是中午的時候了。*後再畫一個太陽,我們四面畫上幾個小草,好,這就是今天的“暮”字,日暮黃昏的暮。這一路看下來,太陽一天的動作全有了。用不著去推理,看著這個圖像就全都走完了,所以中國的文字是非常形像的。

    西方就不行了,它的符號本身沒意義,就隻好跟著邏輯走。我們看它*典型的一個字,西方哲學上老講“存在”,存在這個詞是being,後面是個ing,是進行時。為什麼他們會用一個謂語繫詞來代表存在呢?因為他們所有的存在,都是在謂語繫詞後面的。比如太陽是什麼?你如果直接指著太陽,永遠不知道太陽是什麼,你必須說,比如太陽是太陽神的居所,在是(be)的後面,是太陽神的居所,纔能解釋太陽是什麼。也就是說他們所說的這個世界,永遠在謂語繫詞的後面,永遠在一個語法結構中,所以它是一個邏輯概念,所以西方的存在,是用一個謂語繫詞來代表。



    詩意的棲居

    講到這裡,大家應該不要再誤解,以為我們中國沒有哲學,沒有科學是落後,西方有邏輯、有哲學、有科技是進步,搞錯了,有哲學、有邏輯,這也是西方的一場災難。西方現在正在搞一個運動,叫後現代哲學。所謂後現代哲學,它的中心就是反對語音中心主義和邏輯中心主義。西方人很清楚他們的毛病出在哪兒了,就出在語言上,由於語音是個符號,它必然邏輯化。他們發現他們的文化締造了哲學,締造了科學,然後締造了人類現代的諸多災難。我們今天文明了,但是我們所有的問題都出來了,環境污染、資源耗竭、氣候異常、生態破壞、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我們今天文明發展到這一步,人類面臨滅頂之災的危險出現了,我們文明發展的高度越高,反而面臨越大的危險,形成了一個繫統性危機。

    現在西方開始批判他們這套東西,因為語音和邏輯,導致我們的文化*後走到如此暴烈的狀態。回過頭來,我們現在是不是應該表彰我們那個比較含蓄,比較直觀,比較藝術化,比較技術化的這麼一種生存方式,這麼一種古老的文化,它是對代文明的一個參照。我們的古人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跟現代人差別很大。我們現在拼命地往前跑,我們持的是進步論的觀點。我們認為隻有往前走,跑得越快越好,更高更快更強。可是古人都是反的,古人都是讓你跑慢點,大思想家都是往後看的。老子說小國寡民,小國寡民指的是什麼狀態?指原始氏族社會,百十個人,都是一個血親家庭。人類社會是從動物社會中演化出來的,動物社會就是血親家庭,血親社會,那麼人類社會*早也是血親社會。老子站在東周末年,希望往氏族社會退,孔子站在東周末年,希望往西周早期退,都是往回退的。古人很明白,往前走是很危險的,如果能往回退,*好,實在退不回去,至少我們要走慢一點,保守一點,比較安全。跑得太快,是要出麻煩的,我們今天越跑越快,於是麻煩就越來越大。

    我們現在是拼命地往前跑,而且形成一種結構,誰都控制不住自己,你不往前跑都不行。一個企業不發展試試,不進則退,馬上倒閉了。一個人不爭氣,*後沒飯喫,混個研究生都覺得很丟臉。一個國家不發展,落後就挨打。實際上在原始社會的時候,是先進纔挨打啊。

    我們今天推廣的國學,也就是東方文化之所以偉大和有趣,之所以有價值,原因在於它保留了上古時期那種文明和思想的趣味性。其實現代人也是感受到了這種東西的價值的。比如說當大家看《阿凡達》的時候,你會覺得那個原始的,充滿著氏族社會感覺的部落,是你真正喜歡的,無論是好萊塢人,還是我們現在的東方人,都會喜歡。當然,我們今天在講環保,講綠色的時候,其實某種程度上倒不一定非要回去,因為我們是回不去的,但是我們可以慢一點。快樂快樂,快樂對應的是慢樂,真正的長樂是慢樂。什麼都要悠著點,農業文明是很悠閑的。存在主義哲學家的代表海德格爾曾經引述西方詩人的一句話,認為這是人的生存*好的狀態,叫“詩意的棲居”。什麼是詩意的棲居?田園風光,不著急,不緊不慢。農業文明是很緩慢的,它一年就忙兩個月,所以中國人過春節,一過過一個月。隻有在這種生活狀態下,纔可能有詩意的棲居。

    舉個例子,李白有兩句詩,“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們過去對月亮有過很多設想,比如是一個玉盤,是嫦娥待的地方,有玉兔,有桂樹,等等,詩情畫意不斷。今天科學表明,月亮不過是一個不發光的土球,還有什麼詩情畫意可言?而且現在城市裡晚上連星星都看不見了,這麼美麗的自然,全被我們丟光了,你主動離它老遠老遠的,然後還想著詩意的棲居,沒門兒啊。

    所以,雖然不能夠做到完全對現代文明生活進行全面的批判和否定,但是如果我們能夠保持某種程度的審視,看看我們以為發達的那種所謂成熟的,或者現代化的生活,它到底意味著什麼呢?懷有一點點的這種思考,纔會發現,我們正在遠離詩意的棲居。



    第三章 脫去神話外衣的三皇五帝



    我們為什麼要研究國學?國學對於今天的意義到底在哪裡?相信隨著前兩章內容的鋪墊,這些問題已經不斷縈繞在每一位讀者的心頭,揮之不去。能夠確定的是,我們絕非為研究而研究,正如國學的起源就是與我們的生存結構密不可分一樣,國學的研究,也必然同樣對我們今天的生存狀態有著積極和實在的意義。以史為鋻,可知興衰,以往為鋻,可知未來。從本章,我們將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開始,一步步從上古走向諸子百家的時代,在對歷史與文化脈絡的梳理中,認識昨天的自己,啟發今天的自己。

    上古時期,我們的部落我們現在所知道的中國文化,*早是從殷商時期,或者更早一點的三皇五帝開始。其實堯舜禹,包括黃帝炎帝,都隻是傳說,因為我們現在確實沒有資料能夠證明。過去,在甲骨文沒有發現之前,我們能夠得到的*早的信前841年,也就是在周厲王前後的時期,纔開始有信史記載;後來發現甲骨文,也隻是商代上甲以後,就是上甲王以後纔開始有這個文字記載,所以上甲以前的情況,我們也搞不清楚。

    商代的時候,它的王是用天干的方式來命名的,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所以我們纔知道這個上甲王。那麼在這之前的歷史,我們沒有文字記載,都是傳說,但是也可以從其他角度分析出一些蛛絲馬跡。我們看一個字——黃帝的帝,三皇五帝的帝“帝”這個字,從*初的形像看,它畫的是一個倒三角,女陰符號,然後畫一個穿通符號,橫向的穿通符號,然後再畫一個縱向的穿通符號,這個符號的意思是什麼呢?顯然,它指的是一個女主,她垂直朝下的子子孫孫都是她的後代,然後橫向七大姑八大姨,都是她的血緣,這樣一個人纔是帝。可見,“帝”這個字,*初一定是用給一個女主的,而不是用給軒轅黃帝或者炎帝這樣的男人的。

    因為當時是母繫社會,其實母繫社會這個說法也不完全,動物社會是王權母繫制,這是唐漢先生的研究。我現在解說漢字,主要都是依據唐漢先生的一些研究,然後他也根據這一點,提出人類當時的社會也是王權母繫制,這個話說得很對。你看動物社會,雄性動物是王,比如獅子王國,但是雌性是整個群體中*主要的部分,孩子主要是認識母親的,所以它王權而母繫,當時母繫在這個族繫裡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帝,*初都是指女性的,包含了母繫時代的這個痕跡,所以到黃帝炎帝,我們隻能說,可能有。退一步說,至少黃帝時代不會有天下共主,也就是說黃帝和炎帝*多隻不過是兩個比較大的氏族聯合的部落首領。

    至於說現在流傳下來的一些典籍,像《黃帝內經》、《黃帝素女經》、《黃帝陰符經》等,應該都是後人借用黃帝的名號寫的東西。比如《黃帝內經》,它實際上成書的年代是在戰國後期,甚至是在西漢早期,也前後那個時候。我們隻能認為,因為掛黃帝名號,從傳播學上講是*劃算的,因為這個人太有名了,我把這個東西附在他的名下,就很容易傳播,傳播成本*,且效果*好。

    言歸正傳,天下真正*早的帝一定是女主,那麼黃帝和炎帝隻是當時比較大的部落聯盟,而這些部落聯盟當時比較有影響。堯舜禹也是傳說,顧頡剛說,禹不過是一條蟲,他這個話

    在甲骨文上是有根據的。我們看甲骨文,“堯”是畫兩個土坷垃,然後底下畫一個把頭埋了的人,所以在人上面又畫了一橫,這就是繁體字的“堯”,這個字顯然是指一個被土埋了的人。“舜”呢,是指上面一個手爪,這是一隻手伸出來的樣子,底下一個穿通符號,這個人要有一個穿通行為,底下兩隻腳,畫兩個腳印,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舜帝的“舜”。聯合剛纔的堯字來看,這個被埋的人上面有人把他往上拉,他的腳往下蹬,把自己從土裡刨出來。我們再看“禹”,在早期甲骨文中,它就是畫一個蟲,意思就是剛纔那個人頭探出來了,把人拉出來了。堯舜禹這三個字,就是畫的這樣一個人從土裡拉上來的全過程。我們現在說不清楚這是怎麼回事,但是顧頡剛當年根據甲骨文,說禹隻不過是一條蟲,這句話不是全然沒有道理的,今天很多人批他這句話,其實你得先理解,他為什麼這麼說。

    再看當時的古書,比如《堯典》,它就記載“天下萬國”,說堯的時代是天下萬國,說舜是“班瑞於群後”,也就是說當時天下是成千上萬個氏族社會或者是部落社會,所以它不是一個天下主的狀態。直到《戰國策》,甚至一直到荀子的書裡還在講天下萬國,也就是說大禹的時代,也還是以氏族社會為主的。那個時候人口密度比較低,沒有現在這麼多,但是到處都是氏族部落,這種情況下,某一個部落或者某一個氏族聯合體的影響力會相對比較大,所以堯舜禹很可能是當時影響力比較大的一些部落的酋長。



    商代:輪流執政的聯合酋長國

    到商代的時候,政權應該是一個酋幫國,或者叫酋長國的,有點像阿聯酋那樣,是一個酋長聯邦的形式。那個時候還沒有所謂的集權,天下共主,還是大家輪流坐莊,輪流執政的。唐漢先生根據甲骨文研究提出一個推測,我們現在不把它當定論來講,學界也有很多爭論,我們隻能說通過回顧再加上古代典籍,包括荀子的書、《戰國策》、《堯典》上的記載,認為這種說法可能比較合理。他認為,商代時期出現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就是現在我們表示天干用的字,其實很可能當年是十個不同部落的工具圖騰符號,他們的酋長就用這個字來標志自己,比如說上甲王,比如說帝乙。

    “甲”這個字實際上就是當年*早的盾牌,就是原始人拿兩個樹枝一綁,抓在手裡,它就能抵擋東西,後來在上邊覆蓋一層獸皮,這就是現在的“甲”。後來金文在這個基礎上慢慢演變。再比如“乙”,在甲骨文中就畫了一個這樣的符號,這是一條繩索的意思。古代制繩索是很不容易的,它要找到長纖維,然後要揉搓,這不是一般人能干的。這個字就代表了這個部族主要生產這個工具。再比如像“丙”,它指的是鑽木取火的那個工具,現在我們用“丙”這個字,就有一個詞叫彪炳,丙就帶有火的意思。“丁”呢,就是銅錠,這個部族特別適合於冶煉青銅。戊己庚辛也都是這樣,不再一一贅述。

    他們這十個部族都是兩合部族,也就是說這兩個部族之間是要有基因交換的。一個氏族的孩子性成熟了,他不能在自己的部族裡面亂倫,他一定要到另一個部族去,另一個部族的人要到這個部族來,男女之間相交,然後生下孩子,兩個部族之間是郎舅關繫,同時又是父子關繫,孩子隻認識母親,不認識父親。甲乙是一個兩合,丙丁兩合,戊己兩合、庚辛兩合、壬癸兩合,這樣就有五大部族輪流執政,我們在甲骨文裡研究商代的時候能看到這個痕跡。在這個輪流執政的過程中,*後就輪替不協,到了帝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商紂王,他把部族中心遷到自己部族的所在地朝歌,然後不再給大家輪替了,於是其他的部族就開始反對,就發生內訌了。像傳說中被商紂王剖了心的比干、微子、箕子可能就是其他部族的人,由於大家內部不協,於是和西岐,也就是陝西這邊,遠在中原以外的這邊另一個部族聯合起來,把商紂王給滅掉了。

    歷史其實也就是這個樣子,並不是說他一定有多麼殘忍、殘暴,隻是勝者誣,勝者就要為當時我為什麼把你推翻,得找個理由,所以給商紂王加上很多罪名。商紂王到底有多壞我們現在搞不清楚,反正他敗了,任由勝者說。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封建八百載,專制兩千年

    到了西周的時候,早期仍然是這樣的制度。武王打下江山以後分封,*主要的宗主國,一個是姬姓國,一個是姜姓國。姬姓國包括魯國、晉國,這都是大國,齊國就是姜姓國。大國都是這些宗主國,然後纔是其他小國。比如說把商滅了,給他立一個國,這是宋國,給他命一個姓,子姓;再比如說陳國,認為是舜的後代,於是就繼續姓媯;還有杞人憂天的那個杞國,據載五夏之後,這都是小國。

    那麼,為什麼姬姜兩姓構成了周王朝的宗主國呢?我們現在知道姜子牙直鉤釣魚,周文王把他請來,這是一個傳說,他不可能這樣去找一個軍師。我們看《詩經》裡邊有很明確的記載,記載周文王的祖父叫古公亶父,說他當年是“陶復陶穴,未有家室”,就是說他的部落當年很落後,都是挖的地穴、窯洞住的,沒有房子,甚至都沒有家室的概念。後來他“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歧下,爰及姜女”(《詩經?大雅?綿》),就是說他後來過了渭河,然後和渭河邊上的岐山這個地方的姜姓部族兩合,然後纔形成了他們這個部族,所以姜姓和姬姓是兩合部族。姜子牙很可能是姜姓部族的酋長,文王是姬姓部族的酋長,然後他們的部族聯合起來,形成一個強大的部落,他們輪流執政,就是打下天下了以後,姜姓和姬姓兩個部族也仍然在輪流執政。輪流執政到了周幽王的時候,周幽王這個部族攏住權力不放,另一個部族不滿,於是引來了西戎,西邊的這個蠻人,把它消滅掉了。於是西周滅亡,平王東遷,東周開始,仍然保留了這個制度。我們怎麼知道它可能還是這個制度呢?因為他們的埋葬制度是按照西周早期的昭穆制度埋葬的。所謂“昭穆制度”,就是歷代帝王埋葬分兩路埋,爺孫一路。前面這個皇帝埋了以後,下一位就是他的孫子,孫子的孫子,一直在這一繫埋;然後兒子,兒子的孫子,在另一繫埋,簡言之,就是隔代埋,分兩路埋,這叫昭穆制度。它實際表達的就是早期原始氏族社會和氏族部落的時候,各族王死了,或者所有部族人死了,他要埋在自己的氏族公墓。所以東周的歷史後,還留有這個痕跡,我們不能肯定它一定是昭穆制度輪流更替,但是至少這個痕跡存在,因為是在墓葬制度裡表達出來的。所以天下共主的這個情況,要直到商以後,周的時候,纔開始。當時的這個天下共主還不是那種中央集權制,而是典型的封建制。實際上中國的封建制,僅指周代這800多年,秦始皇統一天下就已經不是封建時代,而是君主專制體制,封建時代在中國就結束了。

    所謂封建,就是分封建制,你把分封這個制度都取消了,一路由君主直接委派下去,怎麼能叫封建制。封建制這個概念是從西方引進來的,比如英國,他們當年的封建制一直保留到資產階級革命。而且,之所以能產生資產階級革命,正因為它是封建制,各個封建主能夠牽制國王的權力,所以它在1215年就能有大憲章運動,就是所有的封建主聯合起來,跟國王簽一個協議,說國王有哪些權力,哪些權力是我們大家的,國王權力的權限在兒,封建主對帝王是有牽制的,這是資產階級革命的一個社會結構的前提條件,中國如果真是封建制,明代之前可能就進入資本主義了。所以隻有在周代那800年,中國是典型的封建制,當然這是一個西方概念,拿這個西方概念套中國的歷史,也就這800年能套上,秦以後的時代,就叫君主專制體制了。所以如果大家對這個概念都不是搞得太對,那麼我們就會對歷史有很多的誤讀,就會產生更多的問題。



    天人合一:古人的神秘文化

    講到周的時候,肯定要講周文王,因為中國文化裡《易經》是很重要的,文王演易。易有三個階段,伏羲、文王和孔子。現在我們所說的《易經》叫周易,就是因為傳說這個易是周文王被殷紂王關在監獄裡很多年,關在羑裡,現在河南的一個地方,周文王在監獄裡,自己把《易經》重演了一遍,這個說法其實是很缺乏根據的。實際上易出現得更早,*早叫連山易,說是伏羲演的易,以後歸藏,是黃帝演的易。易實際上是什麼?它*簡單的表達,就是兩個符號,一個陽爻,一個陰爻,就是一個直杠,一個把直杠分開,這是中國人還沒有文字符號以前,*早的表達,是對這個世界理解的個*簡單的符號,是用樹枝或者喫剩的殘骨擺在地上然後來解釋世界的。因為我們人類有思想以後,總得有一個符號來表達思想,人類的思想是在符號上運行的,在文字沒有出現以前,我們祖先找的*簡單的符號,就是這個符號。

    後來把它排比,就是三個一排,排成不同的形式,比如三個全連起來,我們叫乾卦,三個都斷開,叫坤卦。用三三制的排比,排列組合隻能出來八個卦,2的三次方。如果再把兩個卦,拿六個爻排,就是重卦,內卦外卦重新組合,就是64重卦。我們現在看到的周易是不是文王做的很可疑,但也並不重要,跟剛纔說《黃帝內經》是一個道理,掛在文王名下,比較容易宣傳,也比較容易傳播。但是它是人類*早理解世界的符號,這個符號在當時確實主要是占卜用的。在中國古代,尤其殷商時期,占卜相當流行,那時候占卜是不是真的很靈,為什麼現在占卜就沒有那麼靈驗了呢?

    我們先拋開“卜”這個字,這個字原本是用甲骨,就是用龜甲和牛肩胛骨在火上燒,燒出裂紋來,然後它發出“卜”一聲響,它纔能裂,“卜”這個擬聲字就是這樣來的。我們主要談“筮”,這個《易經》早期是把殘骨擺在地上,擺出符號的,後來大家把這個符號越擺越復雜了,於是就開始用一種草,叫蓍草,這種草是個四稜莖,把這個草掰開,在地上擺符號,所以用《易經》來算卦叫筮,讀音跟這種草的發音是一致的。

    那麼,為什麼古人早期的文化,都是占卜文化呢?我們還得提到巫文化,什麼叫做巫?我們寫“巫”這個字,上面一橫,中間一豎,底下一橫,上指天,下指地,意為巫師是通天地的,通神的;這邊一個人,那邊一個人,指男人女人,尤其是指死人活人,說明巫能通天地,通鬼神。中國所說的鬼神不是西方的人格神,比如上帝,或者古希臘時代的奧林匹斯山眾神,中國的神都是自己的人,比如自己死了的祖先。《易經》裡講,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那什麼是鬼呢,許慎在《說文解字》裡講,“人所歸為鬼”,就是人死了,回到你來的那個地方去了,這叫鬼。中國字,所有的字,它隻要是同一個發音,一定是有關聯的。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解一個字,“胡”字。我們過去把所有的外國人叫“胡人”。我們畫一個口,然後畫一個直出符號,這邊畫一個肉月,這就是胡,對吧?它的意思是很清楚的,就是從口裡面出來,都是那個肉腥氣。因為胡人不是農業文明,中原人是喫糧食的,胡人是遊牧民族,喫肉,滿身的腥羶氣,他一開口說話,你先聞到了他那個很難聞的味道,於是把他們叫胡人。

    唐漢先生研究得更深,他說跟“胡”發音的字都有氣味,比如加個三點水,湖水的“湖”,是因為這一潭子水是靜水,靜水就會腐敗,於是就會聞到水的那個水腥味,這種能聞到水腥味的水叫湖;加個米字旁,又是個“糊”,這個意思就很清楚了,把東西烤糊了,有氣味,它都跟氣味有關。那麼中國這所有的字,發一個音的字,所有跟這個音有關的字其實是一個字,所以過去古人是寫錯別字的,我們今天叫通假。當時所有的發一個音的字,都是一個意思,都可以互相代替,所以你讀古書,覺得滿紙錯別字,其實是通假字。

    所以回頭來看鬼,人所歸為鬼,這個鬼就是歸來的歸。就是說活人死了,回到原來的那個地方,這叫鬼。可見我們中國人所說的鬼和神,沒有分化開來,所以我們叫天人合一,就是我們的鬼和神就是我們的祖宗。西方人為什麼不天人合一了,它分化了,它把天地自然界和人中間加了一個鬼神,然後認為神這個東西締造萬物,締造人,人跟自然的關繫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跟神的關繫,所以它沒有天人合一的這個理念了。我們可以想像西方人早年很可能也是天人合一的,隻不過那個文化丟了,他找不見了。

    西方人發展出來這個神的文化也是有原因的,當他的邏輯思維充分發展,而且他經商的時候面對的各種問題比較復雜,他們對於這個世界理解的方式已經超出了原有的範疇,人的力量需要顯示出來,不是跟自然去協調的方式,而是要戰勝一定的自然,他纔能獲得他的生存,這個時候他就要想出人為什麼是萬物之靈,人為什麼會凌駕於自然之上,他要創造一個神來代表自己,神能造萬物,但是人跟神形是一樣的,這樣人纔能是萬物的主宰。所以,有了人是萬物的主宰這種理念,纔會有一切現在我們看到的問題。而農業文明是靠天喫飯的,是天上下雨,人纔能安寧,所以他天人合一,鬼和神都是自己的祖宗,不需要在中間擱一個什麼東西,天人合一這個理念在中國是農業文明的產物,所有的中國文化裡邊,鬼神的這個東西就不那麼重要。所以孔子說過,子路問他,說你給我談談死人,他說我未知生,焉知死;那您給我談談鬼的事,我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對不對?就是說他不談這個問題。

    在農業文明裡天人合一的這個理念,是*原始的,前神學時期的一種文化理念,比當年神學時期這個文化理念還原始還早,大家不要認為我說落後的東西,就是不好的東西。上古的時候,人類的文明、人類的生存跟自然界都很近,就像一棵小樹,剛剛長出一個小樹苗,你站在上面,能把這個小樹苗看得很清楚,等到它長成大樹,枝葉繁茂,你站在上面看樹,已經不知道樹是啥了,可能看到的隻是一片葉子,也可能是某一個分支,其實樹干、樹根,你全都不知道咋回事了,糊塗了,是因為它分化得太大了。人類原始的時候,雖然落後,雖然思維方式簡單,雖然信息量低,可是他看到的卻是*根本的問題,因為那個時候他首先看到的是跟生存*切近的問題,後來繁化了,人的生活沒有朝生存根繫的方向發展,而是朝奢侈的方向發展了,朝枝葉繁華的方向發展了,離自己的根繫也就越來越遠了。

    現在有些觀點,把中國文化說得很玄,比如老子的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現在的宇宙論,我不同意這種說法。不要拿現在科學的那些東西跟古人例比,然後說古人比現代人還要聰明,不是那回事,它就是落後,它就是原始,可是它的價值就在其原始,因為它原始,它當時看到的東西是跟你生存*切近的東西,所以它用*簡單的方式表達,表達得很樸素,可卻包含了*重要的真理。然後今天看來,你得用非常復雜的宇宙論、相對論來解釋這個宇宙,發現古人當時說出來的東西,跟這些很像,這並不是說它當時就發展到這個水平了,古人的智慧比現在的科學還高,而是他們處在那個位置上,很容易一眼就看到問題的根本。



    第四章 從巫到儒,早期文化的演變

    批卦算命到底靈不靈?作為早期文化中*神秘,生命力也*旺盛的占卜術,即使是到了現代社會,科技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也依然有相當一部分人大感興趣,甚至篤信不疑,尤其一些社會地位較高的富商名流、海外巨子更是陰宅陽宅必問風水,喜事憂事皆須占驗。在本章中,我們將揭開國學中的另一個神秘主題——占卜背後的深層次原因,讓大家看到,占卜並非那麼高深,巫學也絕非太過玄妙,更重要的是,巫學與後世千載以來作為中華文化主流的儒學,竟隻一步之遙。



    早期文化起源——巫

    在上一章中,我們講到占卜文化,實際上並不是中國古代特有,隻不過中國古代發展出《易經》這樣一個獨特的東西,《易經》主要是用來占卜的。確切地說,不是占卜,因為卜主要是指在牛骨、龜甲上面燒的“卜”一聲,用這個方式預測未來為卜;而用筮草,根據易來預測,則叫做占筮。

    研究占卜,就不能不提到巫文化。所有人類的早年文化,都是巫文化。從巫文化往後纔慢慢發展出其他的文化,包括後來的神學文化,包括後來中國從巫到儒的發展過程。早期的巫都是女性,後來纔變成男性,因為早期母繫社會,女人說話是*有分量的。而且女人的直覺比男人好,所以巫文化的時代,女人是科學院院長、大學問家,也就是巫師。

    為什麼女人比男人的直覺好呢?因為女性要靠感性的方式來完成她的生活過程,尤其是生孩子、養孩子,她完全是靠感性的方式把這個孩子養好,把日常生活照顧好;而男性要在外面奔波,就必須有超出感官以外的更多的東西來體察那些可能一時夠不著的更大的範圍,所以他就會朝那個方向來延伸自己的感覺能力和思維能力。雌性動物要用切身的感性的關懷,纔能完成*切近的生活和哺育後代的行為,所以女性的直覺比男性要好,這是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特點。所以男人就善於做邏輯,我們很難見到女哲學家。

    正因為如此,再加上母繫社會的時候女人說話分量重,所以早期的巫都是女人,以後變成男人了,還在巫旁邊加了一個“見”字,叫覡。所謂巫覡文化,就是女為巫,男為覡,那麼巫文化後纔慢慢發展出了其他文化,像中國的儒文化,實際上就是巫文化往後發展的產物,我們把它叫古儒,這放到以後再談。



    占卜占卜,靠不靠譜

    那麼,在早期人類的巫文化階段,各族人類都是要占卜,要算卦的,可不僅是我們中國人如此。因為人類早期生活的時候,生活的信息量是非常小的,可是各氏族、各部落經常會要做出一些重大的決策,無論是部落酋長,還是氏族裡的尊長,都要做出一些關乎氏族命運的重大決策。比如受到另一個氏族或者部落威脅的時候,打不打仗,是逃、遷徙還是打仗,那時的人沒有辦法像現在一樣派出偵察兵,甚至掛上無線電,再掛上衛星,把對方偵察好,信息量很大,打以前就有三五分把握,古代社會的信息量很低,需要做出重大決策的時候往往極其缺乏信息。



    一個決策關乎大家的生死存亡,但是決策的信息量不足,隻能是中性決策。所謂中性決策,就是信息兩邊是對等的,我不知道該打還是不該打,沒有更多的信息能夠讓這個天平傾斜。這個時候怎麼辦?不能不決策,因為五心不定,輸個干干淨淨,必須做出決策,而做決策又沒有充分的信息量,是個中性決疑狀態,於是占卜起作用了。前提是大家信神、信天,那麼我們就用占卜的方式看老天怎麼告訴我們,這裡能起到兩個重大的效果:*,我們當時知道這個決策能做下來了,不至於再猶疑不定;第二,因為占卜是通天,是天讓我,是神讓我們打,所以能調動士氣,古代冷兵器時代,打仗不是靠兵器,而是靠士氣,士氣決定一切。那麼,用占卜的方式既把一個很難決策的事情變成有定見了,把猶豫狀態變成定見狀態,又通過這種方式調動了全族的士氣,所以占卜的威力無限,是不是?就相當於現在*有效的動員。

    因為干一件事情,你有信心做和沒信心做結果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沒信心,本來能打贏的仗,都會打敗。我現在占卜,是老天讓我們打這一仗,大家都歡呼雀躍,士氣高昂,大家都知道這一仗必贏,結果真贏了。所以占卜在古代是非常有效的,非常重要的,它是當時信息量低的狀態下的一種決策方式。可是拿到今天來,它就有點荒唐,為什麼有點荒唐呢?因為今天信息量已經很足了,然後你還來占卜,就會出很多笑話。

    比如說我們現在來看生辰八字。生辰八字是什麼呢?兩個字是年,兩個字是月,兩個字是日,兩個字是時,中國過去是12個時辰,一個時辰是2個小時,現在這麼多人口,兩小時要生出來多少孩子?這每一個孩子的基因組合都一定是不一樣的,天下連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都沒有,何況人呢?怎麼可能在這兩個小時內生出來的孩子命運都一樣呢?都是同一個類型呢?這是不可能的,這個說法現在是站不住腳的。古代的時候人口很少,那時談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是有另外的原因的,我們可以闢一個專題來研究這個話題。但是我們至少要明白,當年信息量不足的情況下我們用占卜來進行決策,現在信息量超大,大到要屏蔽一部分信息纔能夠做決策的時候,你還用占卜的方式,就用錯了。

    所以說,現在占卜大部分是不太靠譜的。當然,現在也有一種情況下靠譜,就是又是個中性決疑。確實各方面的信息來了,兩邊對等,然後這一群人又恰好信這個東西,信是暗示,暗示這個東西很厲害,所以宗教上、神學上,經常講信則靈,不信則不靈。這一信就被暗示了,然後這個決策又是個中性狀態,你通過占卜的方式,再把大家信心調動調動,像猿人一樣,像古人一樣,是可以的,可這種情況的現代決策畢竟很少了。大家一起信這些東西,我們現在把它叫迷信,其實它當年是非常好,且非常有用的東西,也不是全無道理。

    現在很多企業家、成功人士,還有少數政府官員,都很相信易經八卦、奇門遁甲這些東西,這有兩個原因。首先是因為商家、政治家這些人,在實務場上的人,他做的任何決策都不敢說是*正確的,*聰明的人決策頂多70%是對的,大多數人做完決策,30%是對的,70%都是錯的。而且人算不如天算,一步走完,你以為你對,當時看著也對,但是也許剛好是給下一步挖了個陷阱,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就是說你每一個決策,都得放在遠期來看;即使這個決策當時證明是個成功的正確的抉擇,也可能下一步引來的是一個麻煩。因此在實務場上,不管是經商的、搞政治的、搞軍事的人,都會經常面臨對任何一個決策都拿不穩,即使覺得這個決策做的對,自己也沒有信心的情況,因為他決策經常會出現差錯,所以人們就會傾向於相信算命。其次就是近些年來,國學文化宣傳上有點問題,我們沒有把國學文化真正喫透,我們不知道這個文化本身跟我們生存的關繫是什麼,隻是把文化當成一個有趣的東西,沒理解就在表層上使用它,就會把它用出誤差來。

    所以話說回來,在周朝的時候,包括殷商時期,占卜的這種文化是非常有效的,非常必要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我們能夠掌握的信息量的增多,我們需要重新看待這個問題。或者今天有人來用,頂多是做一個很小的參考。



    強大的心理暗示

    剛纔談到,占卜之所以有效,是由於它帶有非常強的心理暗示性,那為什麼暗示對人們有這樣的作用呢?是不是說除了精神以外,它能夠產生更深刻的含義呢?這在中國文化裡面,也是個很有趣的話題。

    古人占卜起到的作用是中性決策,然後它能調動整個族人的士氣,士氣從哪兒來呢?從相信,所以人類早年的文化都是信仰文化,以後纔開始出現理性,所謂理性文化就是對信仰開始懷疑了。有了疑這個字纔會出現哲學,或者更多理性思考的文化。實際上,我們今天看來,人類所有的文化狀態都跟暗示有關。醫學上有一個歇斯底裡的病癥,我們文雅的說法叫癔癥,沒有文化的中年婦女特別容易得這個病,為什麼呢?我前面講過,女性的直覺特別好,而文化這個東西是很糟糕的,你是用邏輯在推導世界,可世界不按你的邏輯運行,所以讀書多的人老犯錯誤,所以書生辦不成大事。沒文化的人,他做實事倒可能做得非常好,因為他不受書本上邏輯東西干擾,他跟著本來的現實反應。沒文化的中年婦女就是因為直覺好,又不受邏輯干擾,所以暗示效應特別強。比如她跟老公吵上一架,一生氣突然眼睛瞎了,到醫院一檢查,發現她眼睛沒有任何器質性疾病,這高明的醫生就知道該怎麼治了。就問他家人,她*迷信啥,這人現在這些年不知道咋搞的*迷信德國,那好,醫生就抽一針蒸餾水或生理鹽水,然後跟病人說,這是從德國進口的,專門治你眼瞎的病,一針下去看見了,這叫暗示療法。

    可見,暗示是很厲害的,居然能讓人眼睛瞎了,然後又能看見。這是真的,絕不是裝的。我們現在臨床上用藥,比如內科用藥,大部分藥實際上是安慰劑,早期的安慰劑就是直接給你做一個澱粉丸喫,然後說這個藥是治你病的,還一喫就好,為什麼呢?因為你相信。本來大多數病不是醫生治好的,是你的病有一個自然病程,人體自身會慢慢恢復,你自己不相信己去找醫生,醫生又沒辦法,隻得給你喫個澱粉丸,你就好了。因為你覺得那醫生好,然後還表揚醫生,醫生樂得享受。其實大部分藥都是安慰劑,我們今天雖然不做澱粉丸了,但實際上內科醫生大多數把藥還是當安慰劑用,比如說得病了,喫點維生素C,你不喫也沒事,但是你覺得喫藥了,病就能好了。很多事情都是這樣,所謂眾口鑠金,說明暗示確實很厲害。

    所以,暗示在算卦裡就起了很大的作用。你越信,越接受暗示,這個東西就對你越起作用。在古代的時候,它是非常靈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可是我們現在還接受這個暗示,就會很荒唐。舉個例子,現在你去找人算卦,他一定先給你說一個大概率事件,比如你老婆懷孕了,你找一個人給你算卦,看男孩女孩,他給你胡說一個,男孩,反正生出來50%就是男孩,不是男的就是女的。所以50%他都說準了,說準了的人,就會在外面幫他宣揚,說算的真準,這孩子是男是女我自己都不知道,他都知道;沒算準的人,他不說了,都忘了,或者他沒忘,也懶得去說了。所以人們就覺得這人算卦特靈,而且他算卦的時候給你說個大概率事件,然後你不由自主地就會給他透露其他信息。

    再舉個親身經歷的例子,我是學西醫出身的,上大學的時候,當時是“文革”期間,開門辦學,老師要帶著我們到農村去,到一個縣城裡去,邊看病邊上學。我們中醫隻有100多個學時,當時的中醫老師40多歲,女的,漂亮、年輕,看起來像20多歲。我呢,20多歲的時候長得像40多歲,我和老師到那個縣醫院往這一坐,病人就都在我這排隊,說是省城來的老大夫。搞得我老師很尷尬,於是老師退出,這病人就都讓我看了,可中醫我纔學了半截子,自己還是個懵懂,搞不清楚怎麼回事呢。我切上脈,就得跟著問,因為中醫是講望聞問切的,不光切脈的,光切脈那是下工。要先望,先看他的臉色;聞,聞他的氣息;問,問他的病史;*後纔切脈。現在中醫自己就把自己往神裡搞,病人也要求你神,像我那時候切脈,一邊問病人,病人什麼也不告訴我,說你省城來的老中醫,你還問我?我還問不成,怎麼辦呢?我隻好給他掐住脈,然後說,你一定喫不好飯吧。哪有得了病還能喫好飯的,馬上他就給你訴苦,我再一看他氣色不對,再說你*近生氣了吧,誰不生氣,大家三天兩頭都得生氣。我就這麼著先說大概率事件,我一說他就跟我說,比我話還多,透露的信息,再加上我望,基本上就知道他得啥病了。然後我開幾樣*常用的方子,什麼四君子湯、六味地黃湯,那都是沒病喫了也保養,有病喫了,隻要你相信,暗示它也治病的藥。然後我的病人排隊是越來越長,滿縣城裡傳我是神醫,其實那時候中醫我根本就是個半弔子,看這個暗示有多厲害。相信,接受暗示,被暗示,是這整件事情的一個核心。我當時看中醫那個方式其實就相當於算卦,算卦大多數踫到的就是這種情況。所以你今天用過去的那個方式去算卦,大多是會上當受騙的。

    所以我們講國學,一定要講清它的淵源,講清當時生存環境的狀態,以及對維持當時的生存起到了什麼效應。低文化、幼稚文化,一定跟人類當年質樸的生存狀態相匹配,相切合,所以那是當時*好的文化,而今天已經時過境遷了,再拿出來在那裡故弄玄虛,其實是在糟蹋這個文化。所以我們講國學,要講那個純正的,正本清源。



    儒學的產生

    早年的巫文化,慢慢演變出了儒文化,所謂儒文化就是巫文化理性的狀態了。

    我們說中國文化是準神學、古儒學、亞哲學,先解釋一下這個概念,因為西方文化走的是神學階段,然後是哲學階段,然後是科學階段,它把文化分為三大階段,隨著人類生存狀態的遷徙或轉移,它的文化狀態也隨之發生變更。而中國文化連西方神學文化這一階段都沒到,它是前神學,我前面講天人合一,就是連神都沒有從天人之間分化出來。易經裡有一段話很典型,在這個《易經?序卦傳》裡。它說“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儀有所錯。”這是易經的一段原話,從天地到人倫到君主到禮儀一路走下來,中間沒有神,天跟人是完全相通的,從天地到萬物,到夫婦到父子,到君臣,到禮儀,禮儀有所錯。所以我們中國的文化處在什麼狀態呢?就是準神學,沒有到神學那一級。

    *早的,剛開始對巫文化開始懷疑的時候,或者剛開始變更的時候,這個叫古儒,古儒的代表可不是孔子,是孔子的老師老子,這個問題我們以後再談。那麼古儒亞哲學,就是我們中國的形而上學,形而上者謂之道,但是它沒有進入哲學的那個邏輯,純邏輯思辨那個狀態。前面我們一再說,文化處在越遠古的狀態,它的價值越大,我們把一個*不容易保留的遠古文化形態保留到今天,這不是*的價值嗎?你把一個明清時代的瓷器保留到現在,你都覺得了不起,我把五千年前,三千年前的文化保留到現在,價值不高嗎?所以我們不因為它落後,不因為它幼稚而說它不好,恰恰是因為它處在*原始*幼稚的狀態,居然保留到今天,所以價值無量。

    我們來看看這個巫文化是怎麼轉成古儒文化的。先看“儒”這個字,在甲骨文裡它是畫一個人,我們畫了一個人,正立的大字,然後兩邊拿水淋,這就是“儒”。

    這個字在金文裡,把水點調上去,就成了雨字頭,然後底下一個大,這就是需要的“需”,也就是早期的“儒”字。過去我們經常用“需”這個字,甚至用女婿的那個“婿”字,把女字邊去掉,在古書裡看到這個字,跟“儒”是通假字。後來轉注,加一個單人纔把它轉注成“儒”了。這個字的意思是什麼?還是巫師,或者說巫覡,男巫師,他去參加祭祀活動的時候,敬天地敬祖宗,之前他必須沐浴淨身,以表虔敬,這個字就是他去沐浴淨身的狀態。為了看起來更加明確,而且書寫起來比較簡單,所以我們中國的文字,*早期的字都是圓的,因為它其實就是圖畫。後來從金文進入小篆,字還是圓的。秦朝統一天下文字的時候,*早是小篆,再以後纔進入隸書,隸書的筆畫基本直了,到楷書就直了,筆畫變直了,因為它完全符號化了,畫的意義慢慢在消失,文化符號化的意義在提升,這是“儒”的文字轉化過程。那麼這個字它表示的行為仍然有著巫文化的含義,祭祀天地,祭祀祖先,跟巫文化很相似。凡是跟“儒”發這個音的,跟這個字相關的字都帶有這個意思,首先是“需”字,因為在祭祀以前需要做很多的動作,需要做很多的準備,需的含義在其中。再加個口字邊,囁囁嚅嚅的“嚅”,嘴裡念念有詞的意思,誰嘴裡念念有詞?巫覡。三點水加一個“需”,相濡以沫的“濡”,水泡的意思,為什麼呢?祭祀要拿水淋。再比如加個子字邊,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孺”,小孩的意思,為什麼呢?他把自己脫的光光的,赤身露體,是不是像個小孩?所以跟“儒”字發音的,跟這一繫走下來的都是這一個動作的延伸,以後為了跟這些字區別開來,專門加一個人字邊,把它轉注成我們現在的“儒”。

    要不怎麼說,你讀懂漢字,基本上就是很有文化了呢。把這個字讀懂,你就知道儒家是從哪兒來的了,從巫覡那裡來的。那麼巫覡文化轉化為儒家文化,有一個重大的變化,就是它開始有比較理性的思維,不再是完全靠占卜來解決問題了。決策者開始用思考,覺得這時候信息量變大了,社會生活發展了,麻煩問題變多了,用占卜已經來不及,或者用不著了,信息量很多就沒有中性決疑這種必要了,我們得把問題慢慢地用頭腦思考的方式抽絲剝繭,討論清楚,儒就這樣出現了。可見,儒跟巫完全是一脈相承,都是從原始的文化一步一步往前走,中間沒有任何飛躍,就這樣一點一點走過來的。我們今天覺得巫文化和儒文化好像差別很大,哲學文化和科學文化差別很大,其實中間都是一步一步過渡的,都沒有重大的裂痕。我們覺得中間有巨大的差距,是因為我們不了解中間的過渡過程,這個過程是跟我們生存形式的過渡一模一樣的。





    第五章 諸子百家*家

    無論是在中國文化史還是思想史中,先秦諸子百家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奠基作用。從來沒有哪一個時代,能夠湧現出那麼多星光璀璨的哲人,那麼多傳承千載的學派,那麼百花齊放的深邃學說,那麼百家爭鳴的活躍氛圍,區區三百多年,卻給中華文化帶來了無法估量、百代流芳的精神遺產,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甚至是我們生活中有意無意間依然遵循的準則。

    諸子百家還都有著相當強大的人格魅力,且不說占據中華主流文化幾千年,迄今信徒眾多的儒家、道家,就算墨家、法家、縱橫家,哪個沒有一番傳奇、眾多粉絲?可以說,就算放在世界舞上看,這也是個*的時代。翻開諸子百家的花名冊,個個鼎鼎大名,後世究竟該將誰置於榜首,又是出於何種理由?無疑,這是個相當有趣的問題。



    春秋之亂

    上一章中講到,今天我們所探討的國學,來自於古儒學,古儒又是來自於巫文化,是一個次第的慢慢變化的過程。當中國人從巫筮文化,慢慢有理性了,有更多的信息含量,更多的決策模型以後,開始形成所謂的諸子百家,也就進入了後巫文化非常燦爛的一個時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那麼,究竟誰堪稱諸子百家的*家呢?

    關於這個問題的說法比較多,諸子百家現在能說出來的有三十幾個,雖然先秦時代的*位思想家是老子,但是他不是*子,我們較多的人認為是管仲——管子說到他,必須要說一下先秦的歷史。因為諸子百家是指先秦時期,所謂先秦就是秦統一天下以前,往前走350年,這350年是中國文化*燦爛的時期,這一段時期導致了中國文化的全面奠基。現在我們國學講的所有東西都是那時候的東西,其實在先秦以後,中國文化是江河日下,一路往下走的,不堪一提了。

    在周代,進入東周的時候,我們講幽王敗亡,平王東遷,這個時候天下已經大亂了,也就是孔子所說的,禮樂征伐不自天子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這個時代了,也就是禮壞樂崩,我們現在說禮崩樂壞,在論語裡原話是禮壞樂崩,就是這個意思。這個時候天下大亂,諸侯王已經開始可以不尊聽天子了,諸侯之間已經開始吞並了。武王當年打下天下,分封71個諸侯國,後至300多個小國,有的非常之小,這些國家都是聽周天子的,在西周的時候天下是分封建制的方式,是非常有秩序的。之所以古代社會選擇封建這個方式,是因為封建是血親關繫,它表達的仍然是原始血緣社會的那個餘緒,用自己的血親關繫,或者跟自己一起打天下的親朋關繫來分天下、安天下。

    這個血親關繫的一大特性是屏護中央,就相當於現在的家族企業一樣,是內部凝聚力很高的,所以封建社會在當時是*穩固的社會政治形態,我們現在必須理解,可不要一說封建社會就是糟粕,當年人家是*好的社會制度。但是當封建社會發展到一定狀態的時候,它內部就出現混亂了,任何組織繫統,發展一段時間後,必定內部發生紊亂。紊亂的結果,在東周時期就表現為諸侯已經不聽天子的了,而諸侯之間開始互相吞並,*後到戰國的時候隻剩下七個國家了。

    春秋時期就開始有了霸主出現,春秋五霸*霸是齊桓公,姜小白。我們前面說過,齊國是姜姓國,周朝分封的宗主國之一。那麼管仲這個人,做了齊桓公的宰相。原本姜小白跟他兄弟在爭權的時候,姜小白的老師是鮑叔牙,而管仲是當時姜小白兄弟的老師,他還曾經射過這個姜小白一箭。姜小白*後取得了政權以後,按道理上講,管仲應該隻服侍一個主人,他不應該再去給他主人的敵人當宰相,這就是為什麼歷史上孔子的弟子們要跟孔子討論對管仲怎麼評價的問題,因為按照孔子對道德的評價來說,管仲道德上是有問題的,可是孔子卻給了管仲非常高的評價。



    尊王攘夷,中華文化的守護者

    孔子為什麼會給在道德上有問題的管仲這麼高的評價呢?這個問題也是我們現在多數人認為管子是諸子百家*家的關鍵。我們先看一看管仲對中國的貢獻。我們在第二章講到過一個話題,就是先進纔挨打,這個問題現在回來了。當時中原文明範圍是非常小的。我們一定要記住一個觀念,文明程度越高的社會,它是越躁動的社會,穩定度越低的社會,越脆弱的社會,問題越多的社會,你看人類歷史一定是這樣的,我們後面慢慢會證明這個問題。原始氏族社會它本身是很安靜的,隻是我們的北疆有大量的遊牧民族,遊牧民族對中國自古以來就形成很大的壓力和麻煩。雖然他們不文明,但是很強大,因為他們是遊牧民族,是騎在馬上喫肉,他不跟你講仁義禮智信。

    而中原文明呢,農業文明,就是大家在一起生活的時候,用了農耕的方式,就是農業文明。你用了農耕的方式,就要講究集體協作,就必須每一個人不能過於伸展,必須跟大家協調,必須妥協,必須把自己一部分本性湮沒掉,這纔能形成秩序,纔能和諧。每一個人都非常伸展,都跟刺蝟似的,你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