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2000—2020南大建築教育叢書)建構設計
    該商品所屬分類:研究生 -> 工學
    【市場價】
    732-1062
    【優惠價】
    458-664
    【作者】 吉國華、趙辰 
    【所屬類別】 圖書  教材  研究生/本科/專科教材  工學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524110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20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305241109
    作者:吉國華、趙辰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01月 

        
        
    "
    編輯推薦

    ☆  回顧南大“建構設計”這一品牌課程在二十年中的發展


    ☆  結集了南大建築繫“建構設計”課程二十年來的課程教案和設計教學成果,回顧了這一品牌課程在過去二十年中的教學思路與方法的發展、演變過程


    ☆  圖文並茂,多張精美圖片,四色印刷,形像展示設計教學成果


     


    20002020 南大建築教育叢書


     


    《基本設計》


    《概念設計》


    《建構設計》


    南大建築教育論稿

     
    內容簡介

    2000年,南京大學在國內率先開設面向研究生的“建構設計”課程,它成為南大建築教育的標志性課程之一。課程基於對材料和性能的研究,從構造形式、建造方式和建造工藝本身出發來研究建築問題,進而通過模擬建造和真實建造將其納入設計教學。從早期對木構建造的實驗到近年來對數字建造的實驗,南大建築在從建造出發的教學思路和方法上保持了一貫性,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本書回顧了這一品牌課程在過去二十年中的教學思路與方法的發展、演變過程,包含“建構設計”課程的教案和設計教學成果。本書適合建築院校師生、建築與城市研究人員、建築師與規劃師閱讀,也為國內外學者研究2000年以來的中國建築教育提供了一份重要的學術志。

    作者簡介
    吉國華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博士,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建築設計及其理論、計算機輔助建築設計、數字建築方面的研究及實踐。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出版專譯著、教材6部,發表論文60餘篇,獲得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獎一等獎、教yu部優秀工程勘察設計一等獎等設計獎十餘項。江蘇省“六大人纔高峰”第十一批高層次人纔,江蘇省優秀工程勘察設計師,江蘇省首批紫金文化創意英纔。中國建築學會資深會員,教yu部高等學校建築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建築學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中國建築學會立體城市與復合建築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建築學會計算性設計學術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建築學會數字建造學術委員會屆理事會理事,江蘇省土木建築學會第十屆理事會常務理事,江蘇省土木建築學會第九屆理事會建築創作專業委員會委員、城市設計專業委員會委員。

    吉國華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博士,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建築設計及其理論、計算機輔助建築設計、數字建築方面的研究及實踐。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出版專譯著、教材6部,發表論文60餘篇,獲得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獎一等獎、教yu部優秀工程勘察設計一等獎等設計獎十餘項。江蘇省“六大人纔高峰”第十一批高層次人纔,江蘇省優秀工程勘察設計師,江蘇省首批紫金文化創意英纔。中國建築學會資深會員,教yu部高等學校建築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建築學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中國建築學會立體城市與復合建築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建築學會計算性設計學術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建築學會數字建造學術委員會屆理事會理事,江蘇省土木建築學會第十屆理事會常務理事,江蘇省土木建築學會第九屆理事會建築創作專業委員會委員、城市設計專業委員會委員。


     


    趙辰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對西方與中國及非西方建築文化的比較,已發表大量學術論文並出版專著《立面的誤會》,產生了較大的學術影響,先後在芬蘭、意大利、澳大利亞、美國等地眾多大學講學。在建築與城市設計的研究與實踐方面也有卓越的成果,建成一些重要的建築作品。曾獲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卓越獎(一等獎),建設部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二等獎,教yu部優秀工程勘察設計二等獎、三等獎,多次獲得江蘇省土木建築學會建築創作獎。

    目錄
    目錄

    一、教學與研究 001

    1.建構理論課程 003
    當代建築理論 2001—2020 004
    材料與建造 2001—2020 006
    現代建築結構觀念的形成 2001—2006 008

    2.建構設計教學 011
    木拱橋的建構實驗
    ——木構跨度的實現方式與過程 2001 012
    跨度的建構實驗
    ——空間跨度的實現方式與過程 2002 015

    目錄


     


    一、教學與研究                                       001


     


    1.建構理論課程                                        003


    當代建築理論 2001—2020                             004


    材料與建造 2001—2020                               006


    現代建築結構觀念的形成 2001—2006                   008


     


    2.建構設計教學                                        011


    木拱橋的建構實驗


    ——木構跨度的實現方式與過程 2001               012


    跨度的建構實驗


    ——空間跨度的實現方式與過程 2002               015


    建構研究 2003                                       019


    自主搭建中的結構 2005                               027


    建構研究 2007                                       029


    建構研究 2008                                       038


    西溪濕地藝術家住宅建構設計 2008                     042


    建構研究 2009(Ⅰ)                                 044


    建構研究 2009(Ⅱ)                                 048


    建構研究 2009(Ⅲ)                                 052


    建構研究 2010                                       054


    建構研究 2011(Ⅰ)                                 056


    建構研究 2011(Ⅱ)                                 058


    建構研究 2012                                       060


    南京大學體育中心設計 2012                           062


    建構研究 2013                                       072


    精品書店設計 2014                                   080


    “低技建造”設計研究 2016                           090


     


    3.中國木建構文化研究                                  103  


    中國木建構文化研究 2001—2020                       104


    中國木建構文化研究:材料的連接方式研究              106


    中國木建構文化研究:跨度研究                        108


    中國木建構文化研究:中國木橋研究                    110


    中國木建構文化研究:


    構造與組合的研究                        112


    中國木建構文化研究工作營 2010                       114


     


    二、建造教學實驗                                     117


     


    “四個木框架”建造實驗 2005                         118


    浦口園林景觀小品設計與建造 2006                     126


    南京/挪威特維德斯特蘭德國際工作營 2006              134


    南京紅山動物園建造實驗 2007                         142


    仙林大學生建造節 2012                               150


    “低技建造”:莫干山竹構搭建 2015                    154


    工業化竹材建造實驗 2018/2019                        164


    設計基礎二 2014                                     181


    設計基礎二 2015                                     186


    設計基礎二 2016                                     194


     


    三、數字化建造                                       205


     


    南大建築的數字建造實驗                              206


     


    1.本科畢業設計                                        215


    校園休息亭設計 2013                                 217


    校園數字化搭建 2014                                 219


    基於互承結構體繫的數字化搭建 2015                   222


    基於張拉整體結構的數字化搭建 2015                   225


    機器人技術在數字化設計和建造中的應用 2016           228


    彈性三維打印坐凳設計 2016                           231


    數字化設計與建造 2017                               234


    基於可變密度構件的三維打印亭設計 2018               246


    基於規則和算法的設計和搭建 2019                     249


    基於力學生形的數字化設計與建造 2020                 252


     


    2.工作營                                              261


    量子點雲                                            262


    更輕的結構                                          266


    DADA 2017國際工作坊                                 274


    數字技術:可快速搭建的木構亭設計                    280


    自適應接頭:


    運用3D打印接頭建造居住建築 2017                286


    適應性節點:


    使用3D打印技術的建築生態節點設計2018          290


     


    四、其他                                             295


     


    1.出版物                                              297


    《南大建構實驗》                                    298


    《國際木構工作營》                                  299


     


    2.碩士學位論文列表                                    301


    碩士學位論文列表                                    302


     


    3.畢業生的實踐                                        305


    我的建造教學與南大建築的淵源                        306


    鄉土建造與建構訪談會                                314


     

    在線試讀
    序二

    南大建築的建造詩學
    Construction Poetics in NJU Architecture

    趙辰
    Zhao Chen

    南大建築,從21世紀創建以來,似乎就與“建構”(Tectonic)有關聯。真正了解南大建築的人,都會理解在實際的教學、研究之中,南京大學建築學科是全方位發展的。建構,這種建築研究視角和學術主張,隻是其中一個方面或者說是側面,既不是南大建築的學術思想之全部,也不是。但是,實事求是地看,讓中國建築學界了解和留下印像的南大建築的關鍵項還是建構。 1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南大建築確實有效地推動了建構這種“建造的詩學”在中國的發展。或者說,在當代中國,建構的建築學術理論與實踐正是與南大建築共同發展的。在南大建築的二十周年紀念之際,顯然很有必要對南大建築學術體繫之中的建構理論的引介和建造設計的發展,做一個全面的回顧和總結。

    一、南大建築的學術宣言:建構傾向作為學術組合基礎
    南大建築學術組合的建構先導
    回顧以往,建構的主張其實是南大建築的初心之一。眾所周知,南大建築是東南大學建築之樹的分枝。而建立南大建築的首批學者,在已經經歷多年的建築實踐、教學、研究過程之後初步形成了建築學術思想。南京大學作為當時“九八五”的“C9院校”,選擇建築學作為所需拓展的重要學科,正是提供給我們一個可施展學術主張的平臺。而在我們的學術興趣與主張之中,以建造為中心的建構思想顯然成為我們的共識,從而形成南大建築的學術傾向。

    序二


     


    南大建築的建造詩學


    Construction Poetics in NJU Architecture


     


    趙辰


    Zhao Chen


     


    南大建築,從21世紀創建以來,似乎就與“建構”(Tectonic)有關聯。真正了解南大建築的人,都會理解在實際的教學、研究之中,南京大學建築學科是全方位發展的。建構,這種建築研究視角和學術主張,隻是其中一個方面或者說是側面,既不是南大建築的學術思想之全部,也不是。但是,實事求是地看,讓中國建築學界了解和留下印像的南大建築的關鍵項還是建構。 1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南大建築確實有效地推動了建構這種“建造的詩學”在中國的發展。或者說,在當代中國,建構的建築學術理論與實踐正是與南大建築共同發展的。在南大建築的二十周年紀念之際,顯然很有必要對南大建築學術體繫之中的建構理論的引介和建造設計的發展,做一個全面的回顧和總結。


     


    一、南大建築的學術宣言:建構傾向作為學術組合基礎



    1. 南大建築學術組合的建構先導


    回顧以往,建構的主張其實是南大建築的初心之一。眾所周知,南大建築是東南大學建築之樹的分枝。而建立南大建築的首批學者,在已經經歷多年的建築實踐、教學、研究過程之後初步形成了建築學術思想。南京大學作為當時“九八五”的“C9院校”,選擇建築學作為所需拓展的重要學科,正是提供給我們一個可施展學術主張的平臺。而在我們的學術興趣與主張之中,以建造為中心的建構思想顯然成為我們的共識,從而形成南大建築的學術傾向。


    某種意義上講,建構是我們初的學術組合之重要基礎。其時,弗蘭普頓(Kenneth Frampton)的《建構文化研究》(Studies in Tectonic Culture)英文版並未出版多久,但已經成為南大建築成員們談論多的建築理論著作之一。


    2.針對中國建築文化批判而定位的南大建築


    進一步回顧,這樣的思想傾向形成於之前相當一段時間內,對中國建築落後現像的批判和對過於僵化的學術體繫之反叛。我們在曾經的東南大學(南京工學院)的建築教學實踐之中和在瑞士聯邦蘇黎世高等工業大學(ETH-Z)2研修時期,都已經對此有過充分的交流,從而醞釀出這種有共識的思想。相對於其他建築院校和學者,我們有著相對明顯的共同傾向。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思想來自對傳統的以表現、繪畫為中心的建築學術體繫之反思。在經歷了極為強化的以建築表現(制圖、透視、表現圖等)為中心的建築研究訓練的基礎上,畢業後走向建築實踐的建築師思考建築的途徑是以圖面的表達為中心,將圖示的內容視同於設計本身,而難以圖示的東西就不再作為設計思考的對像了。與之對應的建築理論是以“風格論”為中心的,以標簽化的建築形式分析為主體內容。建築歷史的所有內容,均以不同風格來定義建築的歷史時間和空間場所之差異,以“否定之否定”交替發展的“循環論”為依據,將建築歷史的各種風格歸納為歷史發展規律。


    這種建築學術體繫實質上是延續了“布雜—賓大”(Ecola des Beaux-Arts/U-Penn)的古典主義學院派,並糅合了對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誤讀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建築學術體繫,以1949年以前的國立中央大學和之後的南京工學院以及清華大學為代表,在1949年之後的中國大陸建築學術界有著相當統領性的意義。而在改革開放之後的20世紀80年代,這顯然已經不適合建築高速度發展的實際需求。然而,這種體繫因再次誤讀西方(美國)流行的“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思潮,而混雜了對古今中外的不同建築“風格”形式的索求、拼湊,並且在20世紀90年代更是由於房地產業的爆發式的發展而導致了極為可觀的西方古典建築形式之“大雜燴”,正是所謂“歐陸風”的潮流。其可被視為這種“風格論”建築形式體繫的極致狀態,也正是我們南大建築同仁們所深惡痛絕的建築現像。而建構,作為以建造為中心的建築本體論的美學理論,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受到我們的青睞的。


    我們所共同具有的“埃泰哈”(ETH-Z)研修經歷,更是給我們以極為充足的學術支撐。“埃泰哈”的建築學術很好地繼承了包豪斯(Bauhaus)的現代主義建築的基本體繫,尤其是其中以建造為核心的營造藝術(Baukunst),並在“二戰”之後延續了建造、空間、場所三位一體的建築形式整體性探討,至20世紀八九十年代,已經形成明顯領先於其他建築學術體繫的趨勢。為明顯的就是,所謂的以建築表現為中心的“風格論”是被徹底批判的,而帶有美國民粹精神的“後現代主義”在埃泰哈也是完全沒有市場的。這些對我們的建築學術思想有極大的影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了應該接受的是這種真正對中國建築當代發展有實質意義的現代建築,是以建造為中心的一種建築美學價值。因此,對埃泰哈深化的“新現代主義”建築學術,我們的接受並不是簡單機遇性的,而是在批判深害中國建築界多年的“風格論”的基礎上,在不斷索求過程中遭遇所得的。


    可見,南大建築的建構傾向,來自該學術組合主要成員共同的建築學術主張,來自對原本所處的落後的學術環境之批判,來自對中國新時代發展的合理建築學術需求以及對中國建築真正傳統的回歸。 3


     


    二、南大建築的教學與研究的全方位實驗


    在此基礎上,南大建築在成立之初的2001至2004學年期間的研究生教學之中,全方位地設置了與建構學術思想有關的各類課程。從當時全國範圍內的比較來看,南大建築的建構傾向是極其明顯的。


    1.建構理論前沿課程


    首先是與建築和設計理論相關的課程,王駿陽和筆者開設的“建築理論研究”繫列課程,雖然是分中西文化的全方位理論體繫介紹與研究思想課程,但是各自都強化建構理論在其中的成分;馮金龍開設的“材料與建造”課程,更是完全以現代建築的建造規律的各個構造部分來分類的,具體體現為設計方法論與技術支撐理論;朱競翔開設的“現代建築結構觀念的形成”課程,結合其博士研究的基礎,全面論述了以現代科技突破古典建築結構形態而逐步發展形成的現代建築結構觀念與設計方法,對中國學生在建築造型研究方面的結構思維塑造有極大幫助。


    2.設計教學的建構實驗


    同時,南大建築的設計教學以各種建構實驗工作坊的形式全面展開:馮金龍在設計工作坊中首先展開各種比例和各種材料的模型制作的練習,足以讓學生得到構造層面的研究訓練,並且逐年更替發展至有結構造型意義的模型搭建;周凌設置的工作坊,在不同建築材料的設定前提下,讓學生研發了有建造模數限定的預制建築構件之模型搭建;朱競翔直接提供了一個小型自主搭建的案例,要求學生在選擇各種不同的建築材料之後,進行實際的構造與外部造型的設計研究。


    3.木建構文化研究課


    由筆者負責的一門名為“木建構文化研究”的選修課,運用以“材料—構造—結構”為基本思路的建構理論,設置了講課(lecture)和工作坊(studio)並舉的課程模式。在將中國木構傳統放在全球的木構文明大背景之中,並以建構理論詮釋中國木建造傳統的講課前提下,以特定的“六木同根”和“體”的木框架作為作業專題訓練,要求學生理解木材基本材料性能和構造規律,並進一步引導至“跨度”與“高度”的不同結構形式的應用案例研究,而中國傳統木構的浙閩木拱橋和侗族鼓樓成為這兩個結構形式應用的實際案例。該課程在對中國傳統建築文化進行重新詮釋的大主題之下,在建構理論框架裡對木構文化傳統進行了深入研究。


    4.出版物與學術研討


    在教學程序中全方位地實踐建構傾向的同時,南大建築關於建構研究與教學的初步成果開始以各種出版物以及會議論文的形式,出現在當時的各種出版物和媒體上,尤其是網絡等新型媒體上,並且收到明顯的社會反響。回顧起來,南大建築2001年《A D國際建築與設計》雜志的、二期發表了王駿陽老師的《解讀弗蘭普頓的“建構文化研究”》一文,這是首次在中國出版的當代建構研究的理論文獻。並且,該雜志以對馮紀忠先生的訪談作為引介,提供了對“建構”理念的前輩學者的深度理解,出版之後獲得了極大的反響。此後,針對當時中國建築理論界對建構理論極其熱衷而又莫衷一是之亂像,南大建築於2004年舉辦了“結構、肌理和地形學—從建構表達到肌理和地形學介入”國際研討會,由弗蘭普頓先生親自作為總召集人,邀請了多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知名建築理論家和建築師:蘭普尼亞尼(Vittorio Magnago Lampugnani)、席沃扎(Mitchell Schwarzer)、隈研吾(Kengo Kuma)、法瑞爾與麥克納瑪拉(Yvonne Farrell & Shelly McNamara)、柴拉-波羅(Alejandro Zaera-Polo)、姆拉萊斯(Manuel de Sola Morales)、歐福(Kate Orff)等國際著名學者在南京大學進行了深入的建構主題研討。此次研討會的演講內容又集合了其他重要學者的論述,隨後以由丁沃沃、胡恆主編的《建築文化研究》文集的形式全文出版,成為關於建構理論在當代中國發展的重要文獻之一。


     


    三、南大建築的建造教學實驗


    眼下在中國建築教育界,似乎經常可以看到與建造有關的教學活動。實際上,南大建築是比較早地將真正的建造活動引入教學的。並且,相比之下在學術定義上是十分嚴謹和慎重的。


    1.建造教學作為前期建構實驗的整合


    首先在前文提到的全方位建構研究課程的基礎上,南大建築已經獲得了相當的建構教學經驗積累。其中包含:課時的合理安排、實驗工作環境條件、工具設備材料、實驗教學輔助人員,以及學生的分工作組的合作和組織、分階段的任務安排和目標控制,等等。在此基礎上,2005年,我們將由幾位老師負責的不同課程的課時集中起來,利用南京大學鼓樓校區蒙民偉樓未被使用的地下室空間,開始了真正的建造實驗工作坊的嘗試。


    在這次實驗中,我們很慎重地規定了僅僅以“四個木框架”為限定的四組建造實驗:以給定的木構杆件和搭接節點,四組學生先實施了尺度為2400mm三維見方的木框架搭接;然後各組根據自己的設計來包裹圍合其構架,同學們分別以陽光板、木條、木工板、包裝箱紙板等材料,成功地完成了“四個木框架”的首次建造。這看似極其簡單的首次建造實驗,卻耗費了我們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我們實現了南大建築對建造教學慎重而嚴格的學術性探討,那就是真實的尺度(real size)加上真實的材料(real material),兩者同時具備的實驗性建造教學,與其他的以模型為主的建構研究的教學活動有清晰的區別,也區別於一些藝術造型訓練的“裝置”(installation)。在完成作業的“評圖”和慶典活動中,學生們利用“四個木框架”組成了整體的空間環境,形成有趣的空間生產效果。並且,我們借助網絡進行了工作坊實踐 過程的傳播,由此引起了相當程度的反響。


    此後在南大建築的教學之中,建構實驗的教學完全拓展到了以建造為中心,並在隨後的歷年過程中不斷發展。2006年,木構建造實驗發展至在浦口校區的“亭子”和“橋梁”設計與建造;2007年,依托南京紅山動物園的“豐容計劃”,圍繞猴山進行了多個項目的設計與建造;時至2012年,南京大學建校110周年慶典之際,由校方提議,我們承接並在仙林新校區開展了“中國大學生建造節”,響應南大“綠色校園”的理念,設計建造了具有太陽能收集能力和生態意義的建築。從建築的規模、建造難度、復雜程度等方面看,此時的南大建築的建造教學與實驗能力都得到了進一步拓展。


    “中國木建構文化研究”的教學研究,自2010年以後,隨著主講教師研究方向轉向工業化竹材的建造應用,在對工業竹進行多種實驗研究的基礎之上,開始逐步展開以“集成材”為主的工業竹建造實驗。2018年,在“東亞研究型大學聯盟2018研討會:‘亞洲綠色和彈性發展城市’”的支持下,我們在鼓樓校區逸夫樓舉行“工業化竹材建造節”,由2017級碩士研究生設計建造了三層“竹亭”。2019年,我們參加國際竹籐組織(INBAR)主辦的2019國際竹建築大賽並獲得前三名,隨後在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上成功建造作品“竹之器”。值得指出的是,從工業化竹材開始,南大建築的建造實驗已經進入了工業化的建造程序:學生在建造實驗之中可以直接將其設計指令發至工業化竹材生產企業,直接指導材料的制造並要求其按建造要求進行預制加工,保證學生在施工現場的裝配式安裝。這進一步順應了當代生態化、工業化、集成化的建造要求,使得以建造為中心的教學研究緊密結合了社會發展的需求,其意義是十分深遠的。


    2.建造教學作為學術交流的活動


    特別有意義的是,南大建築的這些建造實驗教學活動,多數還結合了與其他學術單位的交流、合作的內容。其中一類是國際合作交流的內容,另一類是不同專業的合作交流。2006年的木構建造工作營與挪威奧斯陸建築與設計學院(Oslo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合作,在南京大學浦口校區和挪威南部的小鎮特維德斯特蘭德(Tvedestrand)兩地,分別合作設計建造了多個小型木構建築。在分組的建造活動之中,兩國學生被混合編組,為共同的內容而設計、建造。這種國際合作的建造工作營既給雙方的學生帶來了極大的挑戰,也為他們提供了極好的互相學習和體驗的機會,極大地加深了他們對以建造為中心的建築專業和職業規律多側面、多角度和跨越文化的理解,必然對他們的職業生涯產生重大影響。在2012年的仙林校區“中國大學生建造節”中,我們召集了多達五所大學建築學院的學生與教師,整個建造過程中的交流與合作非常充分,十分有利於學生理解實際建造過程中不同思維與工作方式的重要性。在近幾年的工業化竹材建造工作營之中,都有結構專業的同學參與,在設計階段都加入了結構計算和設計的改進,直至後的建造。


     


    四、南大建築的數字建造實驗


    在以建造為中心的強大建構體繫的教學研究基礎上,南大建築在數字建築研究輔助設計(CAD)的基礎上迅速向輔助制造(CAM)方向轉移,並轉向數字建造實驗的教學探討。


    數字化時代的建造詩學既是對虛擬造物具像化的準確度的追求,也是對實體造物智能化程度的追求。


    1.南大建築的數字建造實驗


    數字設計一直是南大建築重視的研究方向,多名教師在此方面都有著豐富的教學和實踐經驗。學院在數字實驗室的建設方面也得到了學校層面的持續支持,配備了比較齊全的新型數字化加工設備,包括機器人加工建造繫統、三維激光打印繫統、三維激光掃描繫統、數控雕刻機、激光雕刻機等大型數字加工設備,為數字化設計和加工建造提供了充分的技術保障,也使得各種新型數字技術的應用成為可能。因此,發揮我們的優勢,在教學中開展數字建造的實驗性探索,對建築學科邊界的拓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具體教學體繫中,基於課程時長,我們設定了兩類與數字建造相關的課程。一類是本科生畢業設計,這類課程時間跨度長,以數字建造作為課程的基本目的,讓學生完整地掌握從數字生成到數控加工再到實體搭建全過程的相關知識。另一類是設計工作營,對像包括研究生和本科生。這類課程時間跨度短,通常聚焦於某個具體問題,以數字建造為手段進行研究,因而成果也更加豐富多樣。


    2.本科畢業設計數字建造專題


    自2013年起,南大建築的本科畢業設計一直在探索數字化設計與建造的教學研究,開展了一繫列專題化的教學實踐,並於當年獲得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建築學本碩貫通機制下的本科畢業設計專題化改革研究”的支持。自那時起,每年都會有1—2組學生加入數字化建造專題,並通過合作完成終作品的搭建。到2020年,一共有10組設計作品,涉及的材料包括木板、木棍、泡沫塊、三維打印材料等,涉及的加工工具包括激光切割機、三維打印機、數控機械臂等。這些教學成果為數字技術在設計和建造中的應用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


    3.數字設計工作營


    早在2011年,南大建築就和荷蘭代爾夫特大學建築繫合作了數字化教學項目“量子點雲工作坊”,中荷兩國的18名學生共同完成了從設計到加工到建造的全過程。自2015年開始,數字技術逐漸成為工作營的固定主題之一,指導教師既有來自國內其他建築院校的CAAD領域的專家,也有來自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的學化的指導教師也帶來了更豐富的數字建造成果。部分設計的後續研究還在國際CAAD會議上發表和宣講,充分體現了數字建造的探索性和研究性。


     


    五、結語


    建構,也即所謂的“建造的詩學”(Poetics of Construction),雖然在建築學術上是在20 世紀90 年代纔在西方(歐美日)興起而逐漸成為顯學的,但因為它摒棄了建築形式的文化差異的價值標準,實質上是更具建築本體論的學術視角,因而也應該更適應中國以及非西方文明體繫的建築文化 。4然而,由於中國建築界長期以來對西方學術體繫盲目崇拜,以及改革開放以來在社會經濟發展大潮之中對外來文化抱有強烈的獵奇心態,對源自西方理論的概念在未深入理解的前提下進行大勢炒作已經成為一種常態。這導致南大建築在從國外引進“建構”(Tectonic)這一學術概念時所做的工作也可能會被疑有嘩眾取寵之嫌。


    今天我們回顧這段南大建築的建造詩學歷程,可以清楚地看到:當年南大建築的成立,正是直面當代中國建築與國際進一步接軌的發展需求,以及當時中國建築學術水準相對落後的現實的結果。出於對常年籠罩在中國建築界的“形式主義”和“風格論”強烈的不滿和徹底的決裂之心,建構這種以建造為中心的學術思想被南大建築選擇,從而成為南大建築的共識乃至學術組合的基礎。也正因為這種對建築學術追求的“初心”,而不是什麼文字炒作,其在南大建築隨後的教學與研究之中不斷得到探索而順理成章地發展了。從理論上對西方當代建構思想的引介、解讀,到對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建構詮釋;從以建構思想為指導的各種模型試驗設計工作坊,到實際尺度 材料的建造教學;從傳統材料和工藝探討的建造實驗,到計算機輔助的設計加建造的數字建造設計研究……對於建構,南大建築顯然不是隻說不做的獵奇者,也不是以嘩眾取寵為特征的西方學術之廉價販賣者。


     


    趙辰


    2020年10月23日於南京


     


     


    注釋:


     


    1 筆者多年來從其他建築學院的本科畢業生中招收碩士研究生,極為明顯地感受到多數向往南大建築的學子都是從建構入門了解南大建築的。


    2 根據行文方便和約定俗成的原則,既然建築界已經接受“布雜”代表的法語“Ecola des Beaux-Arts”,我們應該可以用口語“埃泰哈”來代表德語“ETH-Z”(Eidgenö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Zürich)。


    3 筆者曾於2008年為南大建築的學術專輯《建築文化研究》寫過《“建構熱”後話建構》一文,其中以“建構之我見”和“建構之中國見”為章節標題,


    ?強調了我們對於建構的態度並非如前輩學者們習慣的“拿來主義”,而是從內心和國情出發的真實需求。


    4 參見趙辰:《“建構熱”後話建構》,載丁沃沃、胡恆主編:《建築文化研究》,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