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數字新聞
    該商品所屬分類:研究生 -> 研究生
    【市場價】
    436-632
    【優惠價】
    273-395
    【作者】 【荷】塔瑪拉·維茨格、【美】C 
    【所屬類別】 圖書  教材  研究生/本科/專科教材  工學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255610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302556107
    叢書名:新媒體傳播理論與應用精品教材譯叢

    作者:【荷】塔瑪拉·維茨格、【美】C.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01月 


        
        
    "
    編輯推薦

    《數字新聞》展示了新聞環境與實踐的復雜性,而非在傳統新聞業和未來新聞業、主流新聞和另類新聞以及數字新聞和非數字新聞(或前數字新聞)之間劃清界限。過去幾十年裡,在新聞領域發生的根本變化不能輕易被歸因於一個因素,不管這個因素是技術的、文化的、社會的,還是經濟的。發生在這個領域的種種趨勢也並非指向新聞實踐的某一個方向,因而新聞研究也不是隻有一條路徑。為了使我們的研究領域被公正地看待,我們需要和研究對像一樣復雜的理論與方法(見第36章),以及包含了這個領域的分散性和混雜性的理論與方法(見第11章)。

     
    內容簡介

    《數字新聞》繫統地介紹了數字新聞領域的過去、現狀與前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主要探討數字新聞與民主、全球媒體權力、社交媒體和新聞、網絡框架與把關、情緒與新聞、公民目擊、作為實踐的數字新聞、流動的新聞業、通過訪談重構生產實踐、大數據分析等內容。每個篇章由不同的作者撰寫,多角度、全方位地對數字新聞領域進行全景式展示。 《數字新聞》適合剛進入數字新聞領域的行業人士與學生作為實踐與學習的參考,也適合數字新聞專業的教師作為教科書和教學參考。

    作者簡介

    塔瑪拉·維茨格
    荷蘭格羅寧根大學媒介研究與新聞學副教授


    C. W.安德森
    美國紐約城市大學媒介文化副教授


    戴維·多明戈
    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新聞學副教授


    阿爾弗雷德·賀米達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院長

    目錄
    第Ⅰ部分不斷變化的環境 1
    第1章數字新聞與民主 3
    引言 3
    批評新聞與民主範式的理由 4
    溝通式民主的不同模型 6
    新聞的不同概念 7
    誰在做新聞 8
    得與失 10
    不同新聞形式的融合 12
    傳統媒體權力 13
    新媒體生態繫統 14
    新媒體力量 17
    結論 19
    對少數族裔觀眾的約束 21

    第Ⅰ部分不斷變化的環境   1
    第1章數字新聞與民主   3
    引言   3
    批評新聞與民主範式的理由   4
    溝通式民主的不同模型   6
    新聞的不同概念     7
    誰在做新聞   8
    得與失   10
    不同新聞形式的融合     12


    第2章全球媒體權力     13
    傳統媒體權力     13
    新媒體生態繫統   14
    新媒體力量     17
    結論   19


    第3章數字化新聞媒體與少數族裔     20
    對少數族裔觀眾的約束   21
    少數族裔的新聞實踐:動員逆流與彌合差距   24
    結論   28


    第4章新聞業務     29
    我們所了解的新聞業務   30
    越來越數字化的新聞業務     33
    新聞業務的未來   37
    結論   39


    第5章數字新聞倫理     41
    媒體倫理的起源   41
    重點問題     42
    功能概念     43
    認知概念     45
    結構概念     47
    批判概念     49
    總結   50


    第6章社交媒體和新聞   51
    定義社會媒體     51
    新聞環境     52
    新聞的背景     54
    新聞實踐     55
    總結   57


    第7章網絡框架與把關   59
    引言   59
    媒體控制理論:把關與框架     60
    網絡把關:一種以人群為中心的理論   62
    網絡框架:一種以人群為中心的理論   65
    結論   67


    第8章新聞的親密化     68
    引言   68
    社會媒體和新聞消費     69
    社交媒體中的新聞工作者     70
    前社交媒體時代的新聞與親密性   72
    公眾新聞工作者的衰落   74


    第9章情緒與新聞   78
    引言   78
    新聞與情緒:有問題的結合     79
    數字新聞與情緒:追蹤“數字顛覆”的後果   81
    受眾參與與真實性     82
    結論   86


    第Ⅱ部分數字時代的新聞實踐   87
    第10章網絡新聞業     89
    引言   89
    記者和公眾的關繫變化   90
    參與與控制的張力     92
    數據驅動的實踐   93
    網絡公共領域     95
    新聞研究的未來   96


    第11章融合新聞實踐   97
    反對對立     97
    整合與語境     99
    社會形態與功用的融合:媒體介入   99
    技術與形式的融合:社會目擊   101
    新聞與營銷融合:重視真實     102
    結論和下一步研究方向     104


    第12章新聞參與的生態   105
    引言     105
    “生產”內容     106
    沉默的大多數     108
    情感和社區作為參與的驅動因素   108
    參與的生態     110


    第13章新聞編輯室裡的創新   112
    新聞編輯室的創造性破壞   112
    一種商談過程     113
    影響新聞編輯室創新的因素     114
    結論     119


    第14章外包新聞工作   121
    引言     121
    外包:劃定界限     122
    外包:產業結構和勞動條件     123
    外包和工作實踐     124
    外包與技術     126
    規範影響和結論     126


    第15章半專業記者     129
    認同危機:命名參與性     129
    活動和創造力:實踐和動機並行   131
    反應性:信息提供者,從消息來源到新聞資源   132
    互動性:接入、工具和UGC專業平臺   133
    社區商品   135
    UGC的失衡與矛盾     135


    第16章作為新聞生產者的消息來源   137
    大眾傳媒時代的消息來源   138
    重思數字媒體時代的新聞來源   140
    結論:構想新聞文本之外的新聞來源   144


    第17章作為新聞生產者的行動者     145
    在線動員與權力結構的強化     146
    連接型行動的興起     147
    抗議渠道   148
    數字監督:監測和披露政治信息   149
    媒介接觸的終極解釋   150
    激進主義與新聞的多步驟模型   151
    討論和結束語     152


    第18章公民目擊     153
    引言     153
    作為專業理念的目擊   153
    媒體目擊   155
    作為遠距離苦難的視覺表征     156
    專業目擊與公民目擊   158
    結論     160


    第19章超本地新聞     161
    定義超本地新聞     161


    我們對超本地新聞的了解   163


    超本地新聞的可持續性:公司專營與獨立經營   165


    超本地新聞理論     167
    結論     168


    第Ⅲ部分新聞業的概念化   170


    第20章數字新聞的規範性模型   173
    引言     173
    參與性     174
    去機構化   176
    創新     178
    企業家精神     180
    結論     181


    第21章大眾、受眾和公眾   182
    引言     182
    文化受眾研究和新聞   183
    公眾     184
    受眾     185
    大眾     186
    結論     187
    注釋     188


    第22章作為實踐的數字新聞   189
    引言     189
    實踐理論   189
    引入作為實踐的分享   191
    Twitter:一個分享信息、新聞與評論的平臺     192
    精英們的Twitter實踐   193
    政治激進分子的Twitter實踐     194
    新聞工作者的Twitter實踐   194
    緊張和矛盾     195
    結論:共享和新聞業的未來     197
    注釋     197


    第23章描繪新聞業中的人機差異   198
    引言     198
    人類—技術維度的概念化   199
    新聞業及其社會行動者     200
    新聞業及其技     201
    技術依賴的概念化     202
    結論     203
    注釋     204


    第24章新聞消費的空間和地點   205
    引言     205
    從大眾媒體消費到數字媒體實踐   206
    對新聞受眾的空間的概念化     208
    數字消費場所—家庭、工作、公共和虛擬空間   211
    結論     213
    致謝     213
    注釋     213


    第25章新聞制度     214
    身份和規則     214
    持續性     217
    改變     219
    結論     221


    第26章新聞場域     223
    引言     223
    場域隱喻   223
    解釋,場域和個人     226
    新聞的權力     227
    新聞場域的變化     229
    結論     231


    第27章新聞網絡     232
    打開新聞編輯室的黑箱:理解技術創新     232
    追蹤新聞編輯室以外的網絡:新聞實性   235
    新聞業的(再)建構:ANT,權力與規範性     237
    結論:調和     239
    注釋     240


    第28章新聞生態繫統   241
    引言     241
    新聞編輯室內外     241
    關於新聞生態繫統的思考:簡短的溯源考察     243
    兩種媒體生態     243
    媒介生態學與數字新聞學研究   246
    結論     249
    注釋     249


    第29章流動的新聞業   250
    從穩固性職業到流動性職業     251
    改變的困難:管理者遇到“自命不凡者”   254
    專業力量的利益     257
    未來:協商身份     259


    第Ⅳ部分研究策略     261


    第30章 數字新聞生產的民族志研究     263
    引言     263
    民族志研究簡史     264
    早期新聞編輯室民族志研究方法的發展     265
    新聞民族志研究中的“感性”   266
    新聞編輯室民族志研究中的“感性”   267
    數字新聞編輯室的民族志研究技術   268
    考慮、限制和結論     269


    第31章 在新聞研究中采用“物質敏感性”  271
    什麼是物質性,為什麼它對新聞研究很重要     271
    行動者網絡理論及其超越   272
    方法論困境     273
    方法論線索     275
    新聞研究的物質時代即將來臨   279


    第32章 通過訪談重構生產實踐   280
    引言     280
    基礎預設   280
    重構訪談與傳統方法   281
    需要考慮的因素     283
    優勢和局限性     287


    第33章 對液態新聞進行抽樣   289
    引言     289
    液態新聞抽樣面臨的挑戰   290
    獲取社交媒體數據     292
    變量設計與計算機編碼     294
    結論     296


    第34章大數據分析     298
    引言:新聞學中的大數據   298
    新聞生產中的大數據   299
    關於新聞接受的“大數據”     301
    機會和威脅     304
    新聞研究中的“大數據”應走向何方   306
    致謝     306


    第35章 Q-方法與新聞受眾研究   307
    在新聞中度過生命裡的一天     307
    融合媒介文化中作為新聞受眾的公民消費者     308
    新方法、創新方法與傳統方法   308
    以用戶為出發點:非媒體中心,跨媒體視角     309
    洞察力互補的混合方法     310
    描繪新聞消費的跨媒體景觀:探索用戶的媒體使用情況     310
    整合跨國和縱向視角分析新聞彙輯   314
    結論:混合方法的附加值   315


    第36章 實踐以受眾為中心的新聞研究   316
    數字時代主流受眾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317
    必要的多樣性:開放新聞研究的研究議程   319
    新聞倫理中的用戶視角     322
    結論     324


    第37章多重方法研究   325
    簡介     325
    新聞研究中的“方法工具包”   326
    模態內與模態間的多方法研究設計   327
    多方法設計的功能和結構方面   328
    多方法設計的挑戰     330
    結論與展望     330


     

    前言
    Tamara Witschge,C. W. Anderson,David Domingo,Alfred Hermida
    學科的問題
    同類書籍通常為讀者提供一門學科的發展現狀,查考這門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界限,以及考察它的歷史與未來。這些手冊被解讀為與這門學科緊密相關的權威讀物。本書讀者將會知曉那些圍繞著新聞業的歷史與未來而展開的諸多討論(Downie,Schudson,2009;Lee-Wright 等,2012;Peters,Broersma,2013;Anderson 等,2012),以及相關的新聞學研究(Zelizer,2004;Boczkowski,Anderson,2016)。我們希望,本書可以幫助學者們反思新聞理論研究的歷史路徑。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希望本書能夠推進未來的新聞研究與理論的發展。
    同時,我們不想讓本書扮演圖書這樣的“角色”,即對新聞研究和這門學科當前面臨的種種議題的權威性描述。我們是否可以把新聞研究視為一門學科(或者把數字新聞研究視為一門子學科),這並不是本書關注的主要的問題。在我們看來,本書有一個更重要的任務:審視21世紀新聞業的新方法,而非僅僅探察這一領域的邊界。我們將研究這個領域的不明確性和不確定性。

    Tamara Witschge,C. W. Anderson,David Domingo,Alfred Hermida


    學科的問題


    同類書籍通常為讀者提供一門學科的發展現狀,查考這門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界限,以及考察它的歷史與未來。這些手冊被解讀為與這門學科緊密相關的權威讀物。本書讀者將會知曉那些圍繞著新聞業的歷史與未來而展開的諸多討論(Downie,Schudson,2009;Lee-Wright 等,2012;Peters,Broersma,2013;Anderson 等,2012),以及相關的新聞學研究(Zelizer,2004;Boczkowski,Anderson,2016)。我們希望,本書可以幫助學者們反思新聞理論研究的歷史路徑。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希望本書能夠推進未來的新聞研究與理論的發展。


    同時,我們不想讓本書扮演圖書這樣的“角色”,即對新聞研究和這門學科當前面臨的種種議題的權威性描述。我們是否可以把新聞研究視為一門學科(或者把數字新聞研究視為一門子學科),這並不是本書關注的主要的問題。在我們看來,本書有一個更重要的任務:審視21世紀新聞業的新方法,而非僅僅探察這一領域的邊界。我們將研究這個領域的不明確性和不確定性。


    如果說與其他同類書有什麼區別的話,那麼本書可視為一份請人們(重新)思考這個領域及其方法和理論的邀約。早在2000年,芭比?澤利澤爾就注意到,確實有必要“構建一個更為綜合、廣泛的新聞學術體繫……以推動新聞研究沿著一條全新的路徑發展”(Zelizer,2000)。15年後,我們仍然認為這是當前該領域為迫切的需求之一。同時,本書的各個章節展示了學者們進行新聞研究可借鋻的、豐富的視角,也是邀請讀者們思考和發展出洞察和分析的新方法。確切地說,我們希望這本書被“使用”而非僅僅被“思考”,這就是為什麼這本書的各個章節是以鼓勵讀者進行實際應用為目的的。


    除了提倡新的視角和方法以外,本書的另一個特色是,彙集多方的聲音且提供偶爾出現在不同章節(有時是同一章節裡)的互相矛盾和對立的發現、觀點等。應該明確的是,我們的目的並不是為這一領域提供一個全新的範式。正相反,我們的立場是,我們需要離開新聞研究中已經達成一致的對新聞的同一化理解,朝向對新聞和新聞業的一個的理解。差異、分是本書的核心主題。這個趨勢正在發生,不僅在學術領域裡,也在學者們視為研究對像的現實世界中。如果讀者們能從這本書中領悟到什麼,那就是我們的研究對像、方法和理性與復雜性。


    數字新聞中的“數字”


    雖然本書的目的並不是要發展出數字新聞研究的一門子學科,但其標題中確實含有“數字”一詞。數字技術和數字文化的崛起(以及對新聞業和新聞研究帶來的影響)無疑是本書的中心。其中相互補充的章節解釋了,當我們想要探索和分析數字新聞的時候,需要說明不斷變化著的環境和新的實踐,需要重新思考理論和發展出研究策略。我們並不希望暗示的是,在數字技術被引入以前,新聞是一個穩定的概念和一種穩定的實踐。在某種程度上,本書並不關心這些議題,不比較傳統新聞和數字新聞,以及傳統新聞業和數字新聞業之間的異同,也不會建立相關的因果關繫。數字環境被看作一個給定的事實,對於本書編撰者或者參與者,傳統新聞業的功能並非提供“比較基準”。


    本書展示了新聞環境與實踐的復雜性,而非在傳統新聞業和未來新聞業、主流新聞和另類新聞以及數字新聞和非數字新聞(或前數字新聞)之間劃清界限。過去幾十年裡,在新聞領域發生的根本變化不能輕易被歸因於一個因素,不管這個因素是技術的、文化的、社會的,還是經濟的。發生在這個領域的種種趨勢也並非指向新聞實踐的某一個方向,因而新聞研究也不是隻有一條路徑。為了使我們的研究領域被公正地看待,我們需要和研究對像一樣復雜的理論與方法(見第36章),以及包含了這個領域的分散性和混雜性的理論與方法(見第11章)。


    已經發生在這個領域的諸多變化不能被簡單地精煉為技術的變化,正因為如此,“數字”這一說法有可能具有誤導性。在本書中,我們使用“數字”作為一個“捷徑”來指涉當代新聞領域的文化、經濟、社會和技術等方面的綜合體。不容否認的是,數字技術的出現和崛起引發了很多根本性的變化。這些變化不局限於新聞領域,也發生在社會層面。


    本書結構


    第Ⅰ部分討論的是“不斷變化的環境”,這部分內容主要包括:解釋那些與新聞有關的、我們認為很重要的領域;提出民主、權力、代理、金錢和倫理的問題。始終貫穿該部分內容的一個中心思想是:在一個混合的、有各種參與者在場的數字媒體環境中,我們如何就新聞業的那些根本方面提出問題、開展討論,或者如何強化這些方面。被囊括在第Ⅰ部分中的章節共同勾勒出了數字新聞的圖景,凸顯了這個領域裡變與不變之間的張力。為了理解當代環境的復雜性,第Ⅰ部分的作者們提供了一個歷史的視角以及對局部情況的敏感體察,以此把變化的機制、因素和過程置於職業、產業和社會演化的背景當中。


    第Ⅱ部分的主題是“數字時代的新聞實踐”。這一部分的各個章節並非僅僅識別和區分生產實踐與消費實踐,而是強調研究對像的復雜性,以及這一復雜性給研究者們帶來的種種挑戰。位於挑戰中心的是兩個相互關聯的趨勢:新聞業的分散化(Ringoot,Utard,2005)與混雜化(Chadwick,2013)。這兩個趨勢不僅促使新聞語境、新聞實踐和新聞從業者變得更為豐富多樣,也許更為根本的是,這種差異化在現如今的數字化環境中還不是很清晰,這已經被描述為一種“混淆疆界”的現像(Carlson,Lewis,2015)。第Ⅱ部分中的各個章節探索的是人們以觀眾、使用者、生產者、消息提供者、專家或市民等身份接觸新聞的不同方式。每一章節以特有的方式對現有的分類方法提出挑戰,並且針對新聞從業者和新聞實踐給出了全新的概念。


    第Ⅲ、Ⅳ部分各自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即理論和方法是如何回應上述這些挑戰的,以及如何幫助我們理解發生在新聞這個領域的種種變化。在解釋復雜性上,我們提倡的不是用僵硬的模型去處理田野調查,而是需要能夠描繪出多樣性和混雜性的理論和方法工具。我們需要研究不同的行動者如何定義他們與新聞的關繫,他們如何通過互動來形塑新聞生產,以及讓新聞業發展演進和拒絕變化的因素是什麼。第Ⅲ部分聚焦“新聞業的概念化”,提供種種有時互補、有時矛盾的方法,將“新聞”概念化為實踐、機構、領域、網絡或生態繫統。這部分內容還提供新聞業中關鍵行動者的新概念,包括記者、公眾、空間和技術。


    後,第Ⅳ部分的各章節為讀者提供“研究策略”。它們回顧了可用的方法論工具,並且提供了具體的例子加以說明:現有的方法是如何幫助我們解釋這個領域中學者們所面對的挑戰的。正因為如此,這些方法中的每一個都促進了該領域的研究:它們說明變化著的生產與消費實踐;它們提供對訪問和存取“大數據”的深刻理解,以及抽樣、分析與當前新聞業一樣易變的事物的方法。這些章節提倡這樣的方法和研究策略:使新聞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本質的價值得以充分發揮(涉及強調新聞工作的物質層面的視角、民族志、重構采訪、Q-方法和三角測量)。


    那麼新聞研究的下一步是什麼呢?這本書的各個篇章是如何說明這個問題的?如上所述,這本書並沒有遵循某個被一致認同的範式,也不是為了得出這樣的一個範式。很有可能的是,這本書的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會產生更多的、新的疑問,而非已有的疑問被解答。在閱讀目錄時讀者會感受到很多張力。這些張力不會緩和,而且更有可能的是,在讀者閱讀具體內容的時候會變得更為劇烈。這本書囊括了這個領域的復雜性以及張力和不確定性。


    和第37章的作者Costera Meijer一起,我們呼吁在新聞研究領域有更大的空間容納懷疑、矛盾和混亂。對於我們,這意味著一個學科的成熟;能夠與未知共存,而不是要知曉一切;尋找和包容灰色地帶,而不是熟練地限制研究對像;為很多有可能矛盾的關於什麼是新聞和什麼是記者的定義創造空間;以及承認新聞能以很多方式影響社會,遠遠不止其在西方社會裡的民主角色(Zelizer,2013)。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為該領域的研究方法添磚加瓦。對我們而言,這本書展示了方法的多樣性,而正是這一多樣性使得這個研究領域如此令人著迷和包羅萬像。


    編者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