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中國茶葉茶具茶藝
    該商品所屬分類:烹飪/美食 -> 烹飪/美食
    【市場價】
    198-288
    【優惠價】
    124-180
    【作者】 王廣智 主編 
    【所屬類別】 圖書  烹飪/美食  茶酒飲料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0884030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20開
    紙張:銅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8840307
    作者:王廣智主編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年04月 

        
        
    "

    編輯推薦


    1、權威性。本書主編是中國農業大學研究員、吳覺農茶學思想研究會副會長王廣智;總顧問是著名茶文華專家、江西省中國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陳文華。圖書內容具有**的專業性、科學性和可推敲性。


    2、市場性。本書圖片和拍攝場地,都茶葉公司全稱幫助和指導,茶藝師是具有茶藝資質的專業人士。

    3、科普性。本書的內容簡單、通俗、易懂,寓茶葉知識、茶文化於圖文說明之中,本書還隨書附贈茶藝DVD光盤,使廣大讀者,能夠在家中輕松學茶藝。


    4、本繫列叢書,圖片拍攝精美,版式通俗、美觀,非常適合大眾購買、收藏。

    讀者對像:喜歡喝茶的讀者,對茶具有收藏興趣的茶友,對我國茶藝、茶葉有研究的愛茶人

     
    內容簡介


    你想知道唐宋的茶具是什麼樣子的嗎?你想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形成我們現在的飲茶習慣的嗎?你想知道歷史上六大名窯的特點嗎?你想知道七大茶類各自的特點、代表品類及衝泡方法嗎?隻要打開《中國茶葉茶具茶藝》,就可以在裡面找到解答,讓你對中國茶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作者簡介


    中國安徽無為人,1937年7月10日出生,1964年安徽農業大學茶學繫畢業。研究員,曾任中國農業博物館研究員、原中國農業博物館茶葉館館長、全國農業展覽館研究員、中華名茶園黃山名茶科學園地(籌建)總策劃。現任華僑茶業發展研究基金會茶人之家理事。擔任職務全國高科技食品產業化委員會茶業專業委員會主任,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中國投資與技術促進處綠色產業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老科協農業分會副理事長,吳覺農茶學思想研究會副會長。共獲部委級獎11個,發表論文60多篇,享受國務院津貼,並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證書”,2006年度,又被中國老科協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光榮稱號。

    目錄
    緒論
    荼→茶
    神農飲茶解奇毒
    創“茶”字
    “茶聖”陸羽煎茶
    茶起源於中國
    中國四大茶產區
    江南茶區
    江北茶區
    西南茶區
    華南茶區
    茶葉飄香傳四海
    馬鈴聲聲傳四方
    海上煙波有茶香

    緒論

    荼→茶

    神農飲茶解奇毒

    創“茶”字

    “茶聖”陸羽煎茶

    茶起源於中國

    中國四大茶產區

    江南茶區

    江北茶區

    西南茶區

    華南茶區

    茶葉飄香傳四海

    馬鈴聲聲傳四方

    海上煙波有茶香


    章 水為茶之母

    器為茶之父

    好茶還須配好水

    好水的品質:活、甘、輕、清

    宜茶之水的等級

    品茶器具

    入門級茶友茶具展示

    資深茶友茶具展示

    第二章 精品茶具賞鋻

    燦若天邊彩虹

    中國茶具歷史演變

    唐代的茶具

    宋代的茶具

    明清茶具

    種類繁多的茶具

    白瓷茶具

    青瓷茶具

    彩瓷茶具

    陶器茶具

    漆器茶具

    金屬茶具

    竹木茶具

    玻璃茶具

    茶具名窯

    越窯

    邢窯

    鈞窯

    定窯

    南宋官窯

    汝窯

    壺中翹楚—宜興紫砂壺

    紫砂之源

    紫砂的特點

    養出一把好壺

    選購紫砂壺

    紫砂名壺鋻賞

    歷代紫砂名品賞鋻


    第三章 綠茶

    蕩漾著春的味道

    綠茶資訊站

    名品綠茶鋻賞

    西湖龍井—從來佳茗似佳人

    洞庭碧螺春— 嚇煞人香

    太平猴魁— 不散不翹不卷邊

    六安瓜片— 去梗去芽的片茶

    黃山毛峰— 魚葉金黃,色如像牙

    專題?茶道必知的禮儀

    茶藝直播間

    上投法:洞庭碧螺春

    中投法:西湖龍井

    下投法:太平猴魁


    第四章 紅茶

    香高色艷獨樹一幟

    紅茶資訊站

    名品紅茶鋻賞

    祁門紅茶—紅茶皇後

    金駿眉—新銳紅茶

    正山小種—紅茶鼻祖

    茶藝直播間

    家庭清飲祁門紅茶

    辦公室簡易調飲奶茶


    第五章 烏龍茶

    入水七泡,猶有餘香

    烏龍茶資訊站

    名品烏龍茶鋻賞

    安溪鐵觀音—獨具“觀音韻”

    武夷大紅袍—岩茶之王

    凍頂烏龍— 茶中聖品

    武夷肉桂—香似桂皮

    鳳凰單樅— 鳳凰山上茶香殊

    茶藝直播間

    烏龍茶蓋碗衝泡法

    烏龍茶紫砂壺衝法


    第六章 黑茶

    能夠喝的古董

    黑茶資訊站

    名品黑茶鋻賞

    普洱生茶—時間是好的調味劑

    普洱熟茶— 新茶就能喝

    安化千兩茶— 茶文化的經典

    沱茶—形似窩頭

    六堡茶— 味有檳榔香

    茶藝直播間

    黑茶紫砂壺衝泡法

    專題?慧眼識得真仙茗—普洱茶選購與保存


    第七章 黃茶

    金鑲玉色塵心去

    黃茶資訊站

    名品黃茶鋻賞

    君山銀針— 芽呈金黃,外披白毫

    蒙頂黃芽— 色澤黃潤,甜香鮮嫩

    茶藝直播間

    黃茶玻璃杯衝泡法


    第八章 白茶

    恬靜如閨中女子

    白茶資訊站

    名品白茶鋻賞

    白毫銀針—茶中美人

    白牡丹—宛如蓓蕾初放

    茶藝直播間

    白茶玻璃蓋碗衝泡法


    第九章 花茶

    花香茶韻兩相宜

    花茶資訊站

    名品花茶鋻賞

    茉莉花茶—散發春天的氣息

    玫瑰花茶—香氣優雅迷人

    柚子花茶—花茶之王

    常見花草茶欣賞— 上品飲茶,飲花

    造型花茶— 讓鮮花在水中綻放

    茶藝直播間

    茉莉花茶蓋碗衝泡法

    造型花茶玻璃杯衝泡法

    在線試讀
    1.哲學的起源
    哲學作為一種知識或學問,它的歷史就是它本身的一種好的說明。因此,一切關於哲學的抽像的追問和反思,都應該聯繫哲學的歷史以達其目標。但是,對於哲學的歷史描述和說明,是十分困難的,這種困難在於:一方面,歷史上的哲學家或哲學著作已經成為一種客觀的事物和“逝者”,人們無法讓歷史開口說話,哲學史實際上是距離我們越來越遠的事物;另一方面,哲學的歷史總是當代人的歷史,因為,即使是古代人寫成的哲學史,也需要運用當代的語言和觀點進行解析,因此,哲學史又是為具有一定哲學修為的人們準備的文本,它是艱澀的。然而,既然我們試圖了解哲學的本性、內容和研究範式,我們就隻能面對困境和艱辛,在歷史的閱讀、感悟和反思的過程中,走進哲學。在後面的敘述和文本展示的過程中,筆者並沒有嘗試提出屬於自己的哲學概念、觀點、方法或體繫,因此,本書不是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這部著作展示的那種研究成果或哲學話語方式。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等哲學名著,都是“自我”的哲學,也就是說,那是哲學家們自己創造或編寫的語言遊戲。本書雖然也直接或間接地顯示了筆者的哲學主張或哲學觀,但是,本書作者無意於建立或宣揚本人的哲學觀點或哲學主張,讀者一眼可以看出,筆者實際上保持著一種“局外人”的立場,因此,在文本展開的過程中,我們選擇中外哲學史上“偉大”哲學家的思想或方法,以這些偉大的哲學家為言說對像,以精簡的方式展示和說明哲學的歷史,解釋哲學的當代意義和價值,分析或說明哲學與當代人的關聯。當然,“偉大哲學家”意指什麼,也難以界定,或許,那就是哲學史上的各種思潮或學派的創建者或開拓者吧。“偉大”的哲學家們,也離不開一定的時代和環境,哲學家的偉大總是接受著歷史的檢驗,而這種檢驗的過程又不是哲學家本人能夠左右的。“江山代有纔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這也許可以說明偉大哲學家產生的規律吧!下面,我們開始討論哲學的起源問題,在這種討論的過程中,我們以哲學的歷史和偉大哲學家們的思想或方法為主要討論的內容,當我們駐足觀賞和揣摩這些哲學珍品時,我們自己的哲學思想也許可以開始騫翮遠翥了!
    1.1 關於哲學起源的對話
    中國古代先哲孔子為世界留下許多精彩的哲學話語和理論命題,儒家經典《論語》是一部對話體的哲學鴻文,人們在對話欣賞的過程中,體驗了哲學思考和哲學命題的過程和意境。古代希臘的哲學大師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也運用對話的方式來實現哲學的思考和哲學研究。柏拉圖的名著《理想國》、《會飲》等,以對話的方式展現了復雜而有趣的哲學追問和哲學探索。在本書語境的設計理念中,對話也成為一種探討哲學問題的方式。在寫作哲學對話或者在閱讀哲學對話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對話方式的靈動性和發散性,同時,也會展示思想的思辯性、跳躍性、直覺性。在後面的章節展開的過程中,我們首先以對話方式談談哲學相關問題,在此基礎上,進行說明或解析,采用論證的方式和宏大敘述的模式表現哲學的體繫性和邏輯性,後再以“哲學的裡程碑”的形式,介紹一些哲學大師們的哲學思想和哲學方法。

    1.哲學的起源

    哲學作為一種知識或學問,它的歷史就是它本身的一種好的說明。因此,一切關於哲學的抽像的追問和反思,都應該聯繫哲學的歷史以達其目標。但是,對於哲學的歷史描述和說明,是十分困難的,這種困難在於:一方面,歷史上的哲學家或哲學著作已經成為一種客觀的事物和“逝者”,人們無法讓歷史開口說話,哲學史實際上是距離我們越來越遠的事物;另一方面,哲學的歷史總是當代人的歷史,因為,即使是古代人寫成的哲學史,也需要運用當代的語言和觀點進行解析,因此,哲學史又是為具有一定哲學修為的人們準備的文本,它是艱澀的。然而,既然我們試圖了解哲學的本性、內容和研究範式,我們就隻能面對困境和艱辛,在歷史的閱讀、感悟和反思的過程中,走進哲學。在後面的敘述和文本展示的過程中,筆者並沒有嘗試提出屬於自己的哲學概念、觀點、方法或體繫,因此,本書不是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這部著作展示的那種研究成果或哲學話語方式。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等哲學名著,都是“自我”的哲學,也就是說,那是哲學家們自己創造或編寫的語言遊戲。本書雖然也直接或間接地顯示了筆者的哲學主張或哲學觀,但是,本書作者無意於建立或宣揚本人的哲學觀點或哲學主張,讀者一眼可以看出,筆者實際上保持著一種“局外人”的立場,因此,在文本展開的過程中,我們選擇中外哲學史上“偉大”哲學家的思想或方法,以這些偉大的哲學家為言說對像,以精簡的方式展示和說明哲學的歷史,解釋哲學的當代意義和價值,分析或說明哲學與當代人的關聯。當然,“偉大哲學家”意指什麼,也難以界定,或許,那就是哲學史上的各種思潮或學派的創建者或開拓者吧。“偉大”的哲學家們,也離不開一定的時代和環境,哲學家的偉大總是接受著歷史的檢驗,而這種檢驗的過程又不是哲學家本人能夠左右的。“江山代有纔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這也許可以說明偉大哲學家產生的規律吧!下面,我們開始討論哲學的起源問題,在這種討論的過程中,我們以哲學的歷史和偉大哲學家們的思想或方法為主要討論的內容,當我們駐足觀賞和揣摩這些哲學珍品時,我們自己的哲學思想也許可以開始騫翮遠翥了!


    1.1 關於哲學起源的對話

    中國古代先哲孔子為世界留下許多精彩的哲學話語和理論命題,儒家經典《論語》是一部對話體的哲學鴻文,人們在對話欣賞的過程中,體驗了哲學思考和哲學命題的過程和意境。古代希臘的哲學大師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也運用對話的方式來實現哲學的思考和哲學研究。柏拉圖的名著《理想國》、《會飲》等,以對話的方式展現了復雜而有趣的哲學追問和哲學探索。在本書語境的設計理念中,對話也成為一種探討哲學問題的方式。在寫作哲學對話或者在閱讀哲學對話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對話方式的靈動性和發散性,同時,也會展示思想的思辯性、跳躍性、直覺性。在後面的章節展開的過程中,我們首先以對話方式談談哲學相關問題,在此基礎上,進行說明或解析,采用論證的方式和宏大敘述的模式表現哲學的體繫性和邏輯性,後再以“哲學的裡程碑”的形式,介紹一些哲學大師們的哲學思想和哲學方法。


    下面,我們以三個字母(Q、A、C)來代表三個人物或現實生活中的三種哲學愛好者:Q代表喜歡哲學或對哲學產生迷惑的人,A代表哲學教師或已經對哲學有了某種研究水準的人,C代表對話的局外人或者某種具有權威的或代表了哲學大師地位的人。當然,在現實生活中,純粹的這三類人是沒有的,現實中的哲學家、哲學教師、哲學愛好者可能有交叉重疊,也可能互不相干。我們試圖采用這種對話的方式,恢復哲學的趣味性、啟發性、靈動性。在後面的文本中,C的出場機會不多,這也代表了現實中哲學研究的一種實際情況,真正意義上的哲學大師和權威是為數不多的。


    以下是A、Q、C關於哲學起源問題的對話和問答:

    A:我們很榮幸在此以對話的方式討論哲學問題和發表意見。就像大家通常所進行的那樣,人們不會把一個人的述說當成對話,而且,對話也不可能太漫長。我們好直奔哲學主題吧!


    Q:作為一種現像或事件,哲學也是有歷史的吧?

    A:是的。但是,哲學並不是一種單純的自然、社會或思維的現像,它更不是一個簡單的由物質內容或精神內容構成的事件,事實上,哲學不隻是一個單一的現像或事件,它很復雜,因此,我們討論它的起源也十分困難。


    Q:您這樣說,似乎很難說清哲學的起源,那麼,哲學起源的困境是否也和它本身的定義或形態的復雜性有關呢?

    A:是的。哲學本身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幾千年來,出現過各種各樣的哲學,這些哲學的主題、對像、內容、方法都不盡相同,有些哲學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繫或完全相同的研究範式。這就類型於大自然中的生態現像。大自然創造了幾百萬種生物,它們都被稱為生物,但是,它們的性質或形態是千差萬別的。如果從這種生態學的類比視角來看,哲學也類似一個復雜的生態繫統,它內部包涵的內容是豐富而復雜的。


    Q:您的這個比喻確實很有啟發性。但是,我們看到的生物盡管不計其數,但是,它們有共同的特征和表現形態,例如,所有的生物都有生命現像和某種個體屬性,因此,我們仍然可以大致上定義什麼是生物或什麼是非生物,按照這個思路,被稱為“哲學”的東西是否也有某種共性或普遍的規定性呢?


    A:是啊!這種思路很好。許多哲學家們所從事的事業盡管不同,但是,他們對於哲學的理解和哲學研究的方式確實也某此共同之處。例如,哲學不是文學,哲學也不是藝術,哲學更不是生產勞動,哲學也不是貿易交換,因此,從哲學不是什麼的回答,可以顯現哲學是什麼。Q:您說得沒錯,我還可以舉出哲學不是什麼的更多例子。例如,哲學不是下棋這類遊戲,哲學也不是表演和化妝,哲學還不是診病術和養生術,等等。但是,我們說哲學不是什麼,還是無法簡要地說出哲學為何物啊!您是否可以武斷一點,就算是一個高度的概括吧,請用少的文字說出哲學的定義吧。


    A:哈哈哈!終於急了,很多人都這樣,很想用一個字或兩個字來描述或定義哲學,事實上,這確實是不可能的,因為,至今為止,在世界範圍內,哲學的通用定義是沒有的,並且,即使在中國哲學界,人們也很難找到一個通行的哲學定義,進一步說,在某種更加狹窄的哲學領域,人們也難以看到完全相同的哲學定義。例如,在中國哲學研究領域,學者們並沒有給出中國哲學的精確定義,在科學技術哲學研究領域,學者們也沒有給出科學技術哲學的精確定義。


    Q:但是,我就是想要一個簡明的哲學定義,不然的話,我們如何談論哲學的起源或生成呢?

    A:沒錯!如果我們不從一般的意義上理解或定義哲學,我們確實無法言說哲學的起源和生成,因為,一些與哲學類似的事物也很多,不加區別地談論哲學,很有可能把哲學的起源和其它事物的起源說成一個東西。


    Q:您就別賣關子了,就請您快點說說看吧!

    A:既然您這樣固執地堅持,我隻好試試了。哲學就是:愛智、反思、體悟、明察、解析、懷疑、判斷、批判,等等。

    A:哇!這確實簡約一點了,不過,您還是用了那麼多的兩個字的詞,能否用一個字來概括呢?您用的那麼多的詞語,又可否簡要說說它的意思呢?


    Q:
    在當代,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哲學,那我可以用“生”這個字,它代表很多意思,例如,生命、生活、生態、生存、生產、生成,等等,當代哲學確實和這些概念表達的現像或事物有關聯。前面用的那些詞語,我們在後面的解說和探討中都會涉及,例如,“愛智”是古代希臘哲學的一種傳統,也是早的哲學定義,英語philosophy(哲學)一詞就是從古代希臘“哲學”翻譯過來的。其中“philo”是“愛”的意思,“sophy”是智慧的意思。


    C:你們的對話很有趣!但是,這樣討論下去,對於哲學的起源問題討論何時開始呢?你們的討論發現了哲學的復雜性和趣味性,也給出了哲學的簡明解釋,我想,可以開始討論哲學的起源了。因為,作為愛智傳統的古希臘的哲學可以說是歐洲哲學的早期形態,實際上,歐洲哲學或西方哲學的歷史確實要回溯到古代希臘。


    A:謝謝您的點評和意見。我想,我們在尋找哲學的簡明定義的同時,已經回到了討論哲學起源這個問題。

    Q:你們兩位確實比我高明,不經意之間,已經把我引向了哲學的發源地了。可是,中國古代哲學的歷史也很長,中國哲學或東方哲學與歐洲哲學或西方哲學有共同的起源嗎?中國古代哲學和古希臘哲學是同一種類型的哲學嗎?


    A:這確實是兩個巨大的難題啊。我想,這是否可以通過閱讀中國古代哲學史或古希臘哲學史來解決這兩個問題呢?

    C:是的。閱讀哲學史著作的確可以幫助我們發現或理解哲學的起源問題。例如,哲學史著作一般都有專門的章節來討論哲學產生之時或哲學派別產生之時的社會環境和自然地理環境,這從一個方面說明哲學產生的背景和機緣。但是,許多哲學家們創造哲學的背景和時機是大不相同的,哲學也反映了哲學家個人的某些方面,另外,哲學類型的轉變也有理論構造內部的原因,這些方面都很復雜,難以細致描繪。因此,哲學起源也有幾種不同的研究進路,例如,整體上的哲學起源,個別學派的哲學起源,個別哲學類型的哲學起源,哲學家的哲學起源,等等。


    Q:哦!是這樣。我覺得哲學起源是否可以從生物學或生態學視角來考察呢?例如,生物的產生的進化,常常由於物種和群落的不同而不同,另外,基因和環境也成為生物進化的重要因素,哲學的起源是否可以運用哲學基因或哲學種群來描述呢?


    A:哇!不得了,確實有新意!我想是可以的,我們可以將哲學的要素或因素剝離出來,再將哲學的生態環境進行細致的區分,然後,一點一點地分析這些要素、因素、環境之間的關繫,於是,可能發現或總結哲學產生的規律性的東西。


    C:是的,跨學科的方法當然可以運用,但是,理論模型的跨學科運用,也要考慮到它的內在合理性和邏輯性。生態學和哲學並不是同一類學科,方法論的通用性也需要考察。歷史研究確實是必要的,當我們沒有充分的歷史資料或歷史的現像學描述的工具時,可以考察采用歷史之外的方法。當然,哲學史的考察是必須的,否則,很容易犯主觀主義或武斷的錯誤。


    Q:必須的!我常常聽老師說要把歷史的和邏輯的相結合,大概就是您說的意思。

    A:是的。歷史的和邏輯的一個都不能少。而實際上,這二個東西也是統一的。歷史的就是把發生的事件或史料相聯繫和總結,邏輯的隻不過是從形式上再現這種歷史的先後順序和因果聯繫。歷史的東西是沒有形式說明的散亂的邏輯,邏輯的東西是形式化的規範的歷史。


    Q:天哪!我真是迷糊了。說點簡單的吧!哲學起點究竟在哪裡啊?

    C:我們先結束對話,看看下面的解說和討論吧。

    1.2 關於哲學起源的觀點

    (1)唯物論的觀點。哲學起源問題的提問和解答必然面對種種困境。哲學起源問題面對的困境不僅在於史前哲學的知識考古方面的空白,而且在於人類精神活動的失憶和消亡。實際上,古代哲學和古代哲人是不可分割的,古代哲學的實存形態和古代哲人的生命活動樣式密不可分,如果想要真實地再現古代哲學就必須真實地再現古代哲人的生命樣式,當然,這已經絕不可能了。在這種意義上說,真正意義上的史前哲學或初意義上的哲學已經無法言說了。馮友蘭先生在談到研究中國哲學史的問題時說:“‘中國哲學史’一詞有二義:一是指中國古代哲人從事創造哲學之全部活動之自身,一是指哲學史家對於中國古代哲學人從事創造哲學之全部活動之紀述。”(馮友蘭.哲學的精神[M].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31.)按照馮友蘭先生的這個理解,種意義上的哲學或哲學研究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因為,除了研究種活動的結果——保存下來的著作或傳說——人們無法面對古代哲學。而後一種意義上的哲學研究也背離了原始哲學的意味。


    從人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說,哲學的起源和人類的起源並不是一回事:先有人類,後有哲學。但是,從根本的意義上說哲學起源和人類起源是一回事:有了人的思想,纔有人類,沒有人的思想,就沒有人類,哲學即人的思想,所以哲學起源和人類起源是一回事。當然,人類的思想並不全部是哲學,而人類思想的起源似乎也不能直接歸結為物質的屬性的變異。不論如何,從唯物論的角度來說,如果把哲學僅僅理解為人類創造的精神性產物,那麼,這種精神性的產物的終根源卻是物質世界的自然屬性的發展和變異。人類的精神現像是屬於自然的,人類的思維和心靈的活動正如一切動物性的生理反映特性和某些類似心智的活動一樣,如果不是把哲學看成神的啟示或上帝的自我意識,那麼,哲學也不能夠脫離物質世界。簡言之,哲學和人一樣,是作為自然的物質世界長期演化的結果。


    但是,這種直觀的樸素的唯物主義的哲學起源觀,也同樣會遇到人們的非議:既然哲學並不同於一般的物質現像,也不是自然而然的現像,那麼,它作為一種高級精神性的意識、心智活動、言語行為、文字遊戲、符號體繫——這種高級的非物質性的結果究竟如何從物質世界的自然演化中出現呢?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認為:“人的思維的本質的和切近的基礎,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變化,而不僅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樣的程度上學會改變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樣的程度上發展起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9)。馬克思主義哲學已經昭示作為思維的哲學必然地是在人類改造自然界的過程中出現的,它既包括了自然本身給人類帶來的種種影響,也包括了人類對於自然的思維和實踐活動。馬克思主義主張,物質和意世界終的根源是自然界,而勞動和人類的社會性的實踐活動卻是創造意識的途徑,一切神學和巫術都不過是人類對於自然現像的歪曲的反映。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是反映論,而且是人的能動的反映論。至於人類的反映能力和反映的方式,雖然存在著大量的疑問,但是,生物進化論主張的演化規律,遺傳和變異卻是科學所理解的人的意識產生和發展的內在機制。


    哲學史所揭示的哲學產生和演變的歷史,總是以一定的語言或言語為載體來解說和描述的,並且它也是以語言或言語的方式展示和傳播的。因此,討論哲學的相關問題,必然以語言或言語為媒介。但是,正如語言或言語的出現也是一種自然界在其歷史的演化之中生成的現像一樣,作為詞語的哲學也和自然發生必然的聯繫,甚至可以說,哲學也是自然界歷經億萬年演化之後出現的一種變化了的自然現像。作為一種自然體現出來的現像,哲學被恩格斯稱為地球上美麗的花朵——思維之果,哲學是思維著的物質表現的復雜現像。


    因之,哲學的起源不過是意識的起源的更加復雜的解釋,哲學作為意識和意識活動的過程和結果,它源於自然,成於勞動實踐,是自然界的異已的精神現像。正如馬克思指出的那樣“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頁)。唯物主義的哲學起源觀和知識起源觀是一致的,因為,哲學曾經就是認識論。列寧指出哲學就是認識論,他說:“認識是人對自然界的反映。但是,這並不是簡單的、直接的、完整的反映,而是一繫列的抽像過程,即概念、規律等等的構成、形成過程”(《列寧全集》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2頁)。因此,唯物主義的哲學起源觀在強調哲學作為一種認識反映活動的同時,主張哲學也源於人類的主觀能力。這個能力即是人類的認識能力,包括人類的反映、抽像、理解等方面的能力。那麼,哲學的起源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礎之上還是建立在人的主觀能力的基礎之上呢?對於這個問題的理解和解釋的不同,產生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哲學起源觀的根本性差別。樸素唯物主義和機械唯物主義把哲學的起源等同於自然演化的結果,而辯證唯物主義則承認哲學的起源即包括了自然的因素也包括了人的認識的因素,而人類的認識的因素之中必然地包括了人的直覺能力、想像能力和理解能力,這些能力的建立過程雖然是依賴於自然界的,但是,它們並不是自然物本身,它包括了人的生理、心理和實踐勞動過程的復雜結果。


    (2)非唯物論或其它觀點。除了唯物論的哲學起源觀之外,在其它的場合——例如,唯心論、神學或宗教,等等——哲學被看成神秘力量的表現方式,被看成是上帝或神的旨意的人類化後果。黑格爾把哲學看成精神的外化產物,康德認為哲學是先驗的此岸世界的思維原則,還有人認為哲學是神的啟示,是信仰的原則。


    從詞源學的視角來說,哲學一詞是近現代人創造的詞語,因此,它在人類社會中出現的歷史比自然的歷史和社會的歷史要短得多。從本體論的角度來看,或者說,從尋根求底的角度來看,當人們試圖追問初的哲學概念時,似乎無法言說哲學究竟產生於何時何地,也更無法了解哲學概念的初始的瞬間。因此,一些人認為哲學是一個迷一樣的事物,人類無法準確解釋哲學的起源。


    從實在論或邏輯學的角度來說,初的屬於人類的哲學總是非自然的產物,因為,自然界的演化歷史,按照一般的科學知識來理解,至少已經上百億年了。但是,這種數學化的表達,隻能是一種類比或者直覺的體悟,而真正意義上的自然,並不是人們今天所理解的這個樣子,就像天文學史或者粒子物理學史發現的那樣:自然是從一個神秘的奇點開始的,這個點包容了一切。那麼,自然的歷史能夠理解為哲學的歷史嗎?自然哲學曾經把哲學研究等同於對自然本性的探索或猜想。一切自然的現像或自然的形態都多獲得了它的哲學意味:一砂一佛國,一花一世界。類似中國歷史上的道學或印度的佛學,這二種不同的哲學思想之中,都對自然的起源或發展過程以及自然的形相有了獨特的解釋。哲學作為詞語的歷史表明:自然或自然的現像是哲學詞語的內容,哲學是言說自然的,是關於自然的因由或自然的規律。但是,這種對於自然的言說,其對像和內容卻超出了自然之外,神的、社會的、人的觀念也得到發展。因此,哲學起源似乎不能夠以某論”的觀點來說明,哲學起源隻能的”的”。


    另外,從哲學是源於個體還是源於社會?對此,也可以有類似“軸心時代”的觀點或“復雜性”理論的觀點。“軸心時代”是對哲學大師湧現的時代的一種抽像理解,而“復雜性”理論則參考了科學理論的解釋原則。個體和群體對於哲學發生發展的影響都很巨大,獨斷論和決定論似乎難以成立。


    1.3 關於哲學起源問題的深層反思

    (1)哲學是物質事件還是精神事件?有史以來,人類創造了數不清的物質事件和精神事件,這其中就包括了哲學。面向哲學或哲學研究,人們能夠言說的事物是無盡的,但是考察或討論哲學的起源似乎成為一個原始性的問題。哲學因何產生?哲學如何演進?人類的本哲學著作是由誰完成的?人類次開啟哲學思維是在什麼時候?人類的次社會性的哲學集會是在什麼時空背景下完成的?……人們面向哲學或哲學研究總是產生林林總總的問題。對於這類問題的回答,可以大致講清哲學的起源。但是,這些問題似乎又沒有確切的答案。東方哲學的歷史學派及其活動方式有著不同於西方的傳統和樣式,例如,古希臘的逍遙學派和中國的道家學派就有著不同的活動方式和歷史傳承的特點。單純從時空角度來推測,也很難斷定哪個學者的哲學思想次出現在地球之上。實際上,一些有名的哲學家之前,還有為數眾多的無名之士對於哲學的產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當代的人類已經無法了解那些無名之士以及他們創造的哲學思想了。讓人不可思議的事情是:物質世界如何變化出精神世界?作為一個“反映論”的結果,哲學是一個過程嗎?


    (2)哲學是個體的還是群體的?當代人研究哲學史會發現一個問題:哲學史總是某些哲學大師或以哲學大師為中心形成的團體為焦點問題的,哲學史研究不能離開個體的哲學思想。另外,不同類型的哲學體繫,其核心對像和內容以及方法論也是由某位哲學家獨立創造的。因此,我們不能否定個體思想在哲學發展創新中的作用。但是,任何一種思想觀念或意識形態,又不可能完全脫離當時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也不能超越當時的物質生活水平。因此,哲學似乎又不是個體的內在力量所決定,它作為一種觀念或意識,是由社會實踐的物質方面決定的。這樣,我們就容易陷入“雞生蛋還是蛋生雞?”這樣一個困境。對此,唯物辯證法可能提供了一種妥協性的理解:哲學既是個體的又是社會的。


    (3)哲學的核心問題是什麼?恩格斯曾經斷言近代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關繫問題,並以對此問題的回答,判斷哲學的性質。但是,在當代的語境中,哲學基本問題似乎不再是一個而是多個,我們對早期哲學所關注的核心問題進行追問,例如,整體哲學學科是否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哲學是否為了人類智慧的發展或增長?哲學是否成為價值評價的指標體繫的前提?哲學是否提供美的創造和欣賞的理論工具?哲學是否為人類的倫理實踐提供原則?哲學是否為普遍的人類正義提供理論依據?等等。事實上,有史以來的哲學從來沒有確立一種統一的目標或核心問題,哲學的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實踐論以及美學方面的討論,其主題也是多變的。哲學文本呈現的模式也不完全相同,如,描述的、分析的、解釋的、評價的、批判的、辯論的、對話的、隱喻的、科學的,等等。21世紀以來,世界和平以及人類幸福和生態問題似乎成為顯要的問題。


    1.4哲學類型及其起源

    哲學史的研究表明,哲學的歷史發展經歷了種種類型和轉型,這些哲學類型具有特別的研究對像和主題,從可能性和必然性角度來說,不同哲學類型的起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時甚至很復雜和令人迷惑。哲學史上出現過種種類型的哲學,如,古代希臘時期,出現伊壁鳩魯的原子論,柏拉圖的理念論,亞裡斯多德的形式質料等學說。此時的哲學雖然和當時的自然、地理和社會環境相關聯,但是,哲學興起也具有某些神秘性。1883年出生的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有一個很著名的命題——“軸心時代”。雅斯貝爾斯在1949年出版的《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前80前200年之間,尤前600至前300年間,是一個“軸心時代”這是人類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時期,因為,在這個時代,出現了“希臘三賢(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裡士多德)”,出現猶太教先知,出現佛祖釋迦牟尼,出現中國的老子和孔子。這些偉大的人類導師啟發了人類“終極關懷的覺醒”,成為西方、印度、中國、伊斯蘭不同的文化形態的淵源。“軸心時代”的觀點很有說服力,但是,這種思想的基底卻是神秘主義或唯心主義。


    天啟的或天纔論的哲學史觀是和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完全不同的。但是,哲學大師或哲學學派的產生,確實引領著哲學的演進過程。古羅馬時期,出現新斯多葛主義和新柏拉圖主義,出現塞涅卡的宿命論,普羅提諾的神秘主義,出現禁欲主義和早期基督教,出現琉善的無神論,出現德爾圖良和奧古斯丁的教父學。此時的哲學和自然科學以及宗教運動密切關聯。那些對自然充滿好奇的神學家們可能是創造和發展哲學的積極的分子。中世紀時期以及文藝復興時期,出現了安瑟倫和托馬斯.阿奎那的經院哲學,出現唯名論與實在論,出現路德和加爾文的宗教,出現了莫爾等人的早期空想社會主義,出現布魯諾和哥白尼的宇宙哲學,出現伽裡略的自然哲學。中世紀以“黑暗”著稱,但是,這種黑暗是相對神學的光明而言的,但是,神學並沒有完全遮蔽人類哲學思想的光芒,即使在那些教父哲學家的思想中,也可以找到人類理性的力量和特質。“神學的婢女”這種說法,可能概括了中世紀絕大多數哲學的命運,但是,婢女的靈魂並沒有等同於天使的思想,在尋找上帝和為上帝作證的過程中,人類也發現了屬於自己的自由和真、善、美。


    17、18世紀出現培根的科學方法論和經驗知識論,產生現代哲學之父笛卡論,出現了斯賓諾沙的唯理論,出現霍布斯的唯物主義,出現洛克的白板說認識論,出現了貝克萊的主觀唯心主義和休謨的不可知論,出現梅葉的無神論,出現培爾、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人的啟蒙思想,出現狄德羅、拉美特利、愛爾維修、霍爾巴赫等人的唯物主義和無神論,出現摩來裡、馬布利、巴貝夫、和聖西門、傅利葉、歐文等人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出現萊布尼茲的單子論和休謨的懷疑論,出現康德、黑格爾、費希特、謝林、費爾巴哈等人的德國古典哲學,這一時期,也出現赫爾岑、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藝術思想,這一時期還產生了如,孔德、馬赫的實證主義、尼采和叔本華的意志主義、柏格森的生命哲學、新康德主義、存在主義、功利主義等等。現代哲學的興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中世紀的神學和“黑暗”的教會是一種“基底”,人類理性精神是一種“內力”,社會的階級對抗是一種“體制和機制”,科學技術的發現和發明是一種“工具和載體”,文化的傳播和創新是一種“酵素”,在這些復雜的因素或動力的引導之下,現代哲學得以展開。


    馬克思主義產生之後的哲學歷史展示了波瀾壯闊的歷史圖面。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馬克思主義的關於無產階級解放的理論,成為世界上廣大範圍的無產者革命的行動指南,在這種無產階級哲學的指引下,世界格局發生重大的變化:社會主義國家紛紛建立,兩種制度對抗和對話展開。20世紀發生二次世界大戰,形成“三個世界(語)”。20世紀也創造了各種類型的馬克思主義,如,前蘇聯的列寧主義、斯大林模式;朝鮮金日成的主體思想;古巴卡斯特羅的社會主義思想;以及形形色色的西方馬克思主義。20世紀以來,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也得到不斷發展和創新,形成世界上有代表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一方面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創新發展的過程,另一方面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實踐智慧和革命理論的不斷總結的過程。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這些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成果,不僅源於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和方法的應用,也源於中國現實和中國文化。事實上,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聯繫是十分明顯的,在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政策主張和理論體繫之中,不僅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光芒,而且,也昭示著中國文化經典的精神。


    20世紀以來的西方哲學發生了種種轉向,例如,語言轉向、技術轉向、現像學轉向、存在主義轉向、符號主義轉向、解釋學轉向、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轉向,等等。但是,這些轉向的原因和動力卻是復雜而充滿爭論的。20世紀出現的哲學類型和哲學體繫是極其多樣的,例如,卡西爾的符號哲學、皮爾士、詹姆士和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弗雷格、羅素、斯特勞森、維特根斯坦等人的語言分析哲學,石裡克、卡爾那普等人的邏輯實證主義,胡塞爾、海德格爾、梅洛寵蒂的現像學,薩特、海德格爾等人的存在主義,伽繆的虛無主義,法蘭克福學派,日常語言分析哲學,蒯因等的實用主義分析哲學,科學實在論和反實在論,波普爾、庫恩、拉卡托斯等人的科學哲學,羅爾斯的正義理論和政治哲學,索緒爾、斯特勞斯、拉康、巴爾特、阿爾杜塞等人的結構主義,福柯、德裡達、德勒茲、博德裡拉、種奧塔、傑姆遜等人的解構主義和後現代哲學,哈伯馬斯的社會交往理論,拉普、邦格、杜爾賓、伊德、皮特、芬伯格、米切姆、波哥曼等當代著名的技術哲學家的技術哲學,格裡芬、科斯洛夫斯基、多克等人的後現代思想……這些哲學類型的產生,不可能以一種單一的原因或背景進行解釋。在某種意義上,哲學新類型的出現,可能反映著人類思維的一種創新的本性,它印證著尼采所言的“阿波羅精神”和“狄奧尼索斯精神”的對抗和衝突。一方面,代表著本質主義和中心主義的太陽神阿波羅精神的邏各斯引導著哲學向某種根本的問題和基底前進;另一方面,代表著自由主義和非中心主義的酒神狄奧尼索斯精神引導著哲學向某種邊緣化的和碎裂化的意識和價值邁進。


    1.5 哲學史上的裡程碑:老子前57前471)

    (1)老子生平。老子(字伯陽,謚號聃,又稱李耳)生於中國春秋時代,出生和生活的地點在今天河南省境內(楚國苦縣)。關於老子的出生時間和出生地,一直有著爭議,老子的身世譜繫和老萊子、太史儋等人有復雜的關聯。老子是先秦時代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之一,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主要哲學著作《道德經》(又稱《老子》)。在當今全世界著名大學的圖書館和資料庫中,都可以找到中文或外文的《道德經》,但是,《道德經》的版本問題是相當復雜的。按照一些學者的觀點,《老子》一書前500年左右,這個觀點可能通過考古學和訓詁學來證明。例如,1973
    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乙本之後,1993
    年湖北荊門郭店戰國楚墓又出土竹簡《老子》甲、乙、丙三種。這些文本不僅包含著老子的思想,而且印證著老子著作的傳播過程和傳播方式,揭示著《老子》一書的成書過程。


    按照現有的考古學和歷史學以及文化學的知識和辨識,老子和孔子可以並稱為中華哲學精神和哲學話語的開山鼻祖。更進一步說,老子哲學似乎在引導人們追求和解釋宇宙、社會、人生的根基,而孔子哲學似乎在勸勉人們追求和實踐的價值。按照歷史學家們的看法和古代文獻的記載,孔子曾經向老子問過道,而老子是否也向孔子請教過什麼,後世不得而知。如果以師者為先的話,老子似乎應該名列孔子之前。老子其人其事,大概隻能求助於史書的記載了。《漢書?藝文志》說:“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立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班固:《漢書?藝文志》,北京,中華書局
    1962 年版,第1732
    頁)。按照班固等史學家的觀點,老子學說也和那個時代的王官之學有關聯,而且,老子本人也曾經做過周代的史官,他雖然也精通祭祀和占卜的理論和技術,作為周代的臣子,其思想也必然受到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民俗思想的影響。


    (2)《老子》的核心思想。老子的道論思想直接體現在《老子》一書中,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為下面幾點:

    其一,關於宇宙圖景的本體論描述和解釋。老子哲學的精華是“道論”的描述和解說。老子哲學強調整體性、發展性和辯證性,以此認識宇宙萬物。例如,老子認為“域中有四大”,即“道”、“天”、“地”、“人”,這“四大”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王坤培.老子新解[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52)。老子認為“道”為萬物之根本和運行的法則。老子在《德經》的首章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又如,老子嘗試運用道的運行分析來說明世界演化的機理。老子說:“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老子》七十七章)。


    其二,關於“體道”和“德性實踐”。老子認為“道”為本,“德”為用。老子還認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老子》三十七章)。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 (王坤培.老子新解[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136)。

    其三,關於事物聯繫和發展的辯證法。老子認為“道”的自然表現方式就是以生生不息的自然萬物的流變過程。《老子》中說“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老子的這段話表明生殖力量和自然力量的偉大和神秘。另外,老子的辯證法思想經常以比喻和隱喻的方式得到彰顯,例如,《老子》第八章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夫唯不爭,故無尤。”再如,《老子》七十八章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克剛”。為說明事物如何自己運動,老子得出“反者道之動”這個命題。老子強調“反者道之動”的觀點,認為事物的生成和運用體現了對立統一。老子認為相反相成是事物普遍法則,他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王坤培.老子新解[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8)。老子的辯證法也蘊含了當代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的某些內容。


    其四,關於認識和真理問題的討論。老子道學認識論有如下特點:直觀性、整體性、自然性。老子對於人類的認識本質、過程和內容也有獨特的理解,老子語境中的“自然”僅意指“自然界”,也指事物的自然狀態、秩序和規律。老子強調認識也是一個自然的發展過程。《老子》第七十章中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其五,關於社會政治、經濟、軍事等問題的道說。老子主張行自然之道,反對人為之道。老子熱愛和平反對戰爭。老子主張聖人行“無為而治”的治世之道,他說:“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老子》四十九章);又說:“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過後,必有兇年。”老子認為戰爭即是天下無道的表現,在他看來“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四十六章)。老子認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老子》三十一章)老子的“無為”思想在其政治哲學中體現得尤其明顯。《老子》五十七章說:“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
    ;我好靜,而民自正
    ;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老子》六十章說:“治大國如烹小鮮”。老子的社會理想和他的哲學追求是一致的。《老子》第八十章中說:“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君,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因此,老子在政治、軍事、文化等社會生活等方面主張“反者道之動”和“弱者道之用”。

    其六,關於日常生活或技藝實踐。老子在表達他的哲學思想之時,經常聯繫生活中的現像、事件和器物來說明,體現了很濃厚的辯證法的意味。另外,老子哲學中涉及科學技術的內容也很多,據初步統計,《老子》一書中涉及技術問題的文本量達十分之一。老子的技術哲學思想也很獨特,體現有機論和整體論的辯證法。例如,《老子》第十一章說:“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其七,關於美和審美。《老子》的敘述方法和語境也展示了獨特的風格和審美意境。例如,《老子》二十章這樣寫道:“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可以看出,老子本人的哲學之思也並不完全是嚴謹的邏輯演繹過程,而是滲透了相當豐富的情緒和情感。老子的美學思想是自然的也是深刻的。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