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病毒來襲
    該商品所屬分類:醫學 -> 預防醫學/衛生學
    【市場價】
    248-358
    【優惠價】
    155-224
    【作者】 (美)內森·沃爾夫 
    【所屬類別】 圖書  醫學  預防醫學/衛生學  流行病學與防疫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5661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213056611
    作者:(美)內森·沃爾夫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4年04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 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院長張大慶對全書及各個部分做了深入細致的導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首席專家邵一鳴作序重磅推薦。普利策獎得主,《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賈雷德·戴蒙德、eBay首任總裁,斯科爾應對全球威脅基金會創始人、主席傑夫·斯科爾、普利策獎得主,暢銷書《眾病之王:癌癥傳》作者悉達多·穆克吉、超級暢銷書《人類尸體的奇異生活》作者瑪麗·羅琦聯袂推薦。

    • 哈佛大學免疫學和傳染病學博士,全球知名的獨立研究機構Global Viral創始人和CEO,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主任先驅獎獲得者,《時代周刊》“全球*影響力100人”內森·沃爾夫作品。

    • 作者內森·沃爾夫及其創辦的獨立研究機構Global Viral多次被《自然》、《科學》、《紐約時報》、《紐約客》、《經濟學人》、《連線》、《環球科學》、《福布斯》、Discovery探索頻道、美國國家公共電臺等知名媒體報道。

    • 湛廬文化出品。

     
    內容簡介
    從非洲叢林的黑猩猩,到婆羅洲雨林的獵人追蹤,作者將自己研究的親身體驗寫成文字,帶領讀者一起踏上科學探索之旅。途中充滿生物學奧秘,又常常險像環生,不僅逐層揭開醫學*致命的病毒之一艾滋病毒的起源面紗,而且從病毒與宿主相互作用的角度探索了病毒在人類進化中所扮演的角色。
    疾病社會史研究為我們揭開了醫學史的另一個面目:疾病以超乎想像的方式影響了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病原微生物以難以置信的方式干預了人類文明的進程。
    本書從物種進化的角度整體觀測人與病毒的關繫,尤其是病毒在動物和人之間的傳播,包括艾滋病的靈長類動物起源;審視當今社會經濟全球化、人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的變遷對新發再發傳染病流行的影響。作者適時地提出公眾對加強公共衛生能夠做出貢獻,每個人都可以從小做起。書中作者還指出媒體報道對公共衛生事件的重要影響。媒體報道可保障公眾的知情權,也能告知公眾采取必要的自我防護。
    作者在本書*後樂觀的展望,有朝一日可以宣布流行病末日的到來。但是,鋻於人類與病毒的共存關繫,隻要有人類存在,病毒末日就永遠不會來臨。如同地球自然風暴永遠存在,病毒風暴也將永遠存在。但是,隨著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對傳染病的防控投入不斷增加,防治技術也得到了快速的進步,在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人類應對病毒風暴的前景是樂觀的。

    從非洲叢林的黑猩猩,到婆羅洲雨林的獵人追蹤,作者將自己研究的親身體驗寫成文字,帶領讀者一起踏上科學探索之旅。途中充滿生物學奧秘,又常常險像環生,不僅逐層揭開醫學*致命的病毒之一艾滋病毒的起源面紗,而且從病毒與宿主相互作用的角度探索了病毒在人類進化中所扮演的角色。


    疾病社會史研究為我們揭開了醫學史的另一個面目:疾病以超乎想像的方式影響了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病原微生物以難以置信的方式干預了人類文明的進程。


    本書從物種進化的角度整體觀測人與病毒的關繫,尤其是病毒在動物和人之間的傳播,包括艾滋病的靈長類動物起源;審視當今社會經濟全球化、人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的變遷對新發再發傳染病流行的影響。作者適時地提出公眾對加強公共衛生能夠做出貢獻,每個人都可以從小做起。書中作者還指出媒體報道對公共衛生事件的重要影響。媒體報道可保障公眾的知情權,也能告知公眾采取必要的自我防護。


        作者在本書*後樂觀的展望,有朝一日可以宣布流行病末日的到來。但是,鋻於人類與病毒的共存關繫,隻要有人類存在,病毒末日就永遠不會來臨。如同地球自然風暴永遠存在,病毒風暴也將永遠存在。但是,隨著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對傳染病的防控投入不斷增加,防治技術也得到了快速的進步,在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人類應對病毒風暴的前景是樂觀的。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首席專家邵一鳴指出,隻要政府、公共衛生機構和民間科學組織通力合作,尤其是得到公眾的鼎力合作,人類完全有能力抵御各類病毒風暴的侵襲。


     

    作者簡介

    哈佛大學免疫學和傳染病學博士,現任斯坦福大學人類生物學專業客座教授。


    全球知名的獨立研究機構Global Viral創始人和CEO,該組織致力於流行病的早期檢測和控制。


    TED演講人,曾獲得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主任先驅獎,被評為世界經濟論壇“全球青年領袖”,入選美國《國家地理》“十大新興探險家”、《時代周刊》“全球影響力100人”。


    多次被《自然》、《科學》、《紐約時報》、《紐約客》、《經濟學人》、《連線》、《環球科學》、《福布斯》、Discovery探索頻道、美國國家公共電臺等知名媒體報道。

    目錄
    部分.烏雲密布的文明史
    01 我們寄居在病毒的星球
    02 狩獵,加速病毒的跨種群傳播
    03 微生物淨化使人類更脆弱
    04 馴養活動對病毒傳播的三重影響


    05 什麼是流行病
    06 地球村與流行病時代
    07 醫學技術讓我們更“親密”
    08 新一波流行病威脅


    09 全球性監測繫統的建立

    部分.烏雲密布的文明史
    01 我們寄居在病毒的星球
    02 狩獵,加速病毒的跨種群傳播
    03 微生物淨化使人類更脆弱
    04 馴養活動對病毒傳播的三重影響


    第二部分 流行病風暴來襲
    05 什麼是流行病
    06 地球村與流行病時代
    07 醫學技術讓我們更“親密”
    08 新一波流行病威脅


    第三部分 流行病監測與防控
    09 全球性監測繫統的建立
    10 大數據時代的流行病預測
    11 病毒對疾病治療的積極作用
    12 流行病的末日來臨



    致謝
    譯者後記

    前言
    病毒與人類文明
    張大慶
    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院長
    縱觀人類歷史,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件、平凡的小人物常常在歷史的長河中蒸騰為水霧,消失不見;而會被人們長久記憶的,是那些足以撼動人類社會進程的、掀起滔天巨浪的“大事件”。長久以來,史學界的目光聚焦在大事件之上,除了書寫專業的論著和文章之外,相關的研究成果還顯現於大眾讀物和教科書之上,幾乎浸染在每一個人的知識儲備之中。
    在醫學和醫學史學界耕耘的歲月之中,我時常感到,與宏大的政治軍事史比較起來,醫學史是安靜甚至寂寞的,她長久地處於科學史的一隅,充斥著患者千百年的呻吟訴求和醫生不懈不餒的觀察研究,還有那些在常人眼中晦澀難懂的疾病名稱和藥物成分,以及難於計數的細菌病毒和檢查評分,少有高調熱鬧到值得全人類關注的時刻。然而,疾病社會史研究為我們揭開了醫學史的另一個面目:疾病以超乎想像的方式影響了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病原微生物以難以置信的方式干預了人類文明的進程。

    病毒與人類文明
    張大慶
    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院長
    縱觀人類歷史,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件、平凡的小人物常常在歷史的長河中蒸騰為水霧,消失不見;而會被人們長久記憶的,是那些足以撼動人類社會進程的、掀起滔天巨浪的“大事件”。長久以來,史學界的目光聚焦在大事件之上,除了書寫專業的論著和文章之外,相關的研究成果還顯現於大眾讀物和教科書之上,幾乎浸染在每一個人的知識儲備之中。
    在醫學和醫學史學界耕耘的歲月之中,我時常感到,與宏大的政治軍事史比較起來,醫學史是安靜甚至寂寞的,她長久地處於科學史的一隅,充斥著患者千百年的呻吟訴求和醫生不懈不餒的觀察研究,還有那些在常人眼中晦澀難懂的疾病名稱和藥物成分,以及難於計數的細菌病毒和檢查評分,少有高調熱鬧到值得全人類關注的時刻。然而,疾病社會史研究為我們揭開了醫學史的另一個面目:疾病以超乎想像的方式影響了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病原微生物以難以置信的方式干預了人類文明的進程。
    長久以來,微生物在人類的歷史中扮演著自己獨特的角色,偶爾以瘟疫的姿態出現,橫掃數個城市、影響幾個王朝;偶爾低調地潛伏在歷史的陰影中,在王朝覆滅、亡族滅種的大事件裡充當不可察覺的“幕後黑手”。
    微生物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可以追溯到有文字記錄的早年代,是在古巴比倫王國流傳的英雄史詩《吉爾伽美什史詩》(The Epic of Gilgamesh)中。在記載史前大洪水之前,已經描述了其他的一連串災難,其中就包括神的天譴(瘟疫)。晚些時候出現的《聖經》之中,也有相當多關於瘟疫的描述。
    要確定哪一個病原體領導了場影響人類進程的流行病是非常困難的,根據享譽全球的美國世界歷史學家威廉 哈迪 麥克尼爾( William Hardy McNeill)的研究,大前 500年左右開始,亞洲和歐洲的病原體就開始影響到文明的發展進程。
    前 5世紀初,雅典帝國處於它的鼎盛時期,這是個擁有便利的海上交通、得以彙聚四方精神文明成果從而產生出輝煌的希臘文明的偉大國前 430年,雅典與另一個古希臘強國斯巴達酣戰不休,正占據著有利的戰場形勢,完全沒有意識到災難正悄悄降臨到它的上空。這場改變了雅典歷史的災難起始於埃塞俄比亞,從那裡,一種未知的疾病傳到埃及,再由船隻經過地中海傳到了港口比雷埃夫斯( Piraeus)和雅典。病魔隻肆虐了很短的時間,但它殺死了大約 1/4的雅典陸軍,至少有 1/3的雅典人口死亡,更可怕的是,災難還摧毀了人們的精神。敬神和不敬神的人、遵守法律和違背法律的人同樣都會死去,對死亡的恐懼使得人們失去了自己以往的信仰和道德標準。根據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 Thucydides)的記載,以往穩重、備受尊敬的公民也終日沉湎於暴食、酗酒和淫亂之中……至今我們都不知道罪魁禍首是哪種微生物, A組 β型溶血性鏈球菌、立克次體、天花病毒、麻疹病毒甚至梅毒螺旋體等等都成了懷疑的對像,我們隻知道,這場流行病沉重的打擊了雅典帝前 404年,雅典終敗給了斯巴達,不復強盛,這一切成為了西方文明史的“轉折點”。
    作為希臘文明的繼承者,羅馬帝 165~180年間也遭受了流行病
    的侵襲,這次被稱作安東尼時期黑死病的疾病流行造成了感染區內 1/4~1/3人口死亡,為羅馬帝國的滅亡拉開了序幕。但這並不是黑死病為聞名的“演出”,真正使得它在人類世界“功成名就”的是它在歐洲的流行。
    1348—1361年間流行的黑死病是歐洲歷具毀滅性的流行病,也是中世紀醫學大的災難。黑死病也叫作淋巴腺鼠疫綜合征,是耶爾森氏鼠疫杆菌藏身於黑鼠皮毛內的跳蚤上而引起的以“鼠 -蚤 -人”模式傳播的疾病。因為患者先會出現淋巴結潰爛,而後引起肺部病變,到了後期整個人因為缺氧而變黑,到死亡時多會整個人呈黑色,故而得名黑死病。黑死病的流行給歐洲帶來了深重的苦難,街道上常常空無一人,大片的城鎮鄉村陷入荒蕪。在很多地方,尸體經年累月地停放著,因為附近的所有人都死掉了。世界沉浸在可怕的寂靜之中,醫生和神父都束手無策…… 1347—1350年間,黑死病的一次爆發使歐洲人口減少了 1/4,1350—1400年,歐洲的人均壽命從原本就已很短的 30歲縮短至 20歲。
    很多人相信黑死病代表著《舊約》裡的末日審判,贖罪情結導致人們開始成群結隊的鞭籉自己,也有人積極地尋找真正的“罪犯”,貴族、殘疾人、猶太人都受到懷疑,很多猶太人被殺害,社會陷入了瘋狂的自虐和虐他行為之中。許多有修為的神父在黑死病中死去了,繼任者在一片混亂中匆忙地選出,名不副實,宗教再也沒能保有原本的威信和勢力。窮人對富人的仇恨借著對疾病的恐懼爆發出來,區域性的暴動和對民宅的掠奪繼續衝擊著脆弱的社會結構。大量的人口死亡、勞動力分布不均,改變了勞動者的存在形式,農奴從此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自由的勞動者……黑死病隻是麻風病、結核病等眾多流行病的代表之一,它們對歐洲社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深深地動搖了中世紀的西方文明。
    人們現在認為黑死病起源於蒙古,是蒙古人穿越歐亞大陸的行動導致了疾病的傳播。如果說歐亞之間的病毒交流尚且受到距離限制的話,當歷史前進到歐洲向外擴張即殖民主義時期,病原微生物就真正踏上了全球傳播的旅程。
    美洲人的祖先是在冰河期晚期從亞洲徒步穿過大陸橋到達美洲的,後來隨著氣候的變化,海水水位上升,美洲便成了一個獨立的世界。這片新大陸沒有出現像亞歐大陸那樣的復雜農耕文明,出現稠密人口的時間也晚於舊大陸,沒有像舊大陸那樣產生諸多的城市流行病。加之新大陸的居民馴化飼養的動物很少,使得以源於動物的疾病也出奇得少,可以說,美洲人抵抗力非常弱。當久經瘟疫“洗禮”的歐洲人踏上這塊大陸時,和他們一起到來的病原微生物便悄無聲息地發揮了驚人的作用。
    1519年,西班牙人試圖征服阿茲特克帝國( Azteca),盡管入侵者擁有火槍,阿茲特克人還是憑借人數眾多和頑強的巷戰抵御了西班牙人的攻勢。形勢在 1920年發生了改變。這一年,天花病毒隨著一個受感染的奴隸來到了墨西哥。不久,天花的流行就殺死了阿茲特克近一半的人口,其中包括奎特拉瓦克皇帝( Cuitláuac)。阿茲特克人無法理解為什麼這種可怕的疾病不會傷害西班牙人,軍隊士氣低落,幸存者也陷入驚恐之中。可以說,天花病毒替西班牙人打了一場“生物戰”。這種情況在西班牙人入侵印加帝國時得到重演,天花病毒殺死了印加帝國國王和他的指定繼承人,剩下的兩個王子開始內戰,帝國分崩離析、搖搖欲墜,西班牙人便坐收了漁翁之利。
    曾經如此肆虐無忌的天花病毒終敗給了免疫接種。牛痘的接種使得天花病毒無法再傷害人類, 1977年,它在全球的疾病譜中絕跡。
    正是從 16~20世紀之間,人類在醫學方面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16世紀解剖學的發展、 17世紀生理學的進步、 18世紀病理解剖學的創立,加上十九世紀細胞學、細菌學等學科的建樹、 19世紀末 20世紀初臨床醫學的巨大飛躍共同成就了現代醫學。科技的進步、政府職能的提高、衛生防疫工作在全球的普遍開展等因素綜合在一起,使得天花成為了人類靠自身努力根除的個疾病。
    如此巨大的勝利催生了更高的企求, 20世紀下半期,專家們提出這樣一個當時看來相當可行的目標——把威脅人類的傳染病從地球上清除出去。
    後來的事實證明,這隻是人類對天花病毒作戰勝利後短暫歡愉中的一個幻想。麥克尼爾略帶悲劇色彩的言論恰好給出了這個問題的精準答案:“我們越是取得勝利,越是把傳染病趕到人類經驗的邊緣,就越是為災難性的傳染病掃清了道路。我們永遠難以逃脫生態繫統的局限。不管我們高興與否,我們都處在食物鏈之中,喫也被喫。 ”
    盡管此前文中著墨書寫了諸多流行病帶來的可怕場景,我始終無意於對疾病流行的後果、對病原微生物的威脅做任何的誇大。看看如今的世界,針對細菌的抗菌素催生了耐藥菌的產生,以多重耐藥結核菌為代表的微生物向我們展示了它們強大的適應能力。諸多耐藥菌遍布於世界各地的醫院,面對細菌、支原體、衣原體、真菌,我們研制更強大的殺菌武器的同時也培養了更強大的敵人。在病毒的領域, 1918—1919年那場流行全球的大流感的慘痛記憶還未完全消除,新的病毒便一個接一個地出現在人類的視野中,尼帕病毒、裂谷熱病毒、埃博拉病毒、馬爾堡病毒、拉沙熱病毒、各種亞型的流感病毒……疫苗的研發速度常常趕不上病毒的變異速度,更不必提很多病毒導致的疾病都超出了現代醫學的治療能力。
    更可怕的是,病毒對人類宿主的適應能力是匪夷所思的,它能高頻率地發生基因突變,甚至能與另一種病毒進行基因重組,試想一下,若是一種高致命性的病毒和一種高傳染性的病毒在某個宿主體內相遇了,意外地產生了兼具二者特點的能廣泛傳播又致命的病毒,當這種病毒伴隨著一個個宿主的腳步穿梭於全球的飛機場、火車站之中的時候,這會不會成為人類可怕的夢魘?
    關於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是如何產生的理論,就像是這個夢魘的現實版本。學者們提出,猴免疫缺陷病毒存在許多非洲猴子的身上,每種猴子身上都有這種病毒的一個特殊變異體。某一天,一隻黑猩猩從不同的兩個猴子:紅頂白眉猴、大白鼻長尾猴身上分別染上了這兩種病毒,兩種病毒在它的身上存在了一段時間,後發生了基因重組,這種雜交病毒在黑猩猩的群落裡蔓延,直到有一天,它傳播到了人身上,成為了危害人類的病毒名單上可怕的名字之一——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摧毀人類的免疫繫統,使得患者對一切病原微生物失去抵抗能力,由它引起的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即艾滋病,現在幾乎已經遍及全球的每一個大陸。 2011年,全球艾滋病毒感染者已有 3 400萬,盡管制藥公司一直在研發改進控制艾滋病的抗病毒藥物,盡管醫生、流行病學家、病毒學家、社會學家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針對艾滋病的鬥爭行列,盡管各國都在積極地采取措施切斷艾滋病的傳播途徑,它依舊在四處傳播。
    哈佛艾滋病研究所國際艾滋病中心主任喬納森 M 曼( -Jonathan M. Mann)在為《逼近的瘟疫》(The Coning Plague )一書寫序言時提出,艾滋病正在給我們上課,這一課的內容就是: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健康問題都會迅速成為對許多人或對所有人的健康威脅。有必要建立一個世界性的“早期警報繫統”,以便盡快發現新疾病的暴發,或舊疾病的異乎尋常的傳播。沒有這樣一個真正能在全球工作的繫統,我們就真的是無遮無攔,隻能靠命運來保護自己了。
    幸運的是,的確有人在建立這樣一個“早期警報繫統”。本書的作者、病毒學家內森 沃爾夫博士和他的同事們很早便預見到了全球化條件下微生物對人類潛在的巨大威脅。他把地球比作一個巨大的微生物混合器——全球性大連接使地球上出現全新的疾病,擴展了可怕的動物病毒的傳播範圍。出於這樣清醒的認識,內森 沃爾夫博士創立了環球病毒預警行動組織,它作為世界衛生組織環球疫情預警和應對網的一部分,充當了人類與病毒對峙邊界的守護者的角色。
    在本書中,內森 沃爾夫博士將幫助我們了解即將來臨的病毒風暴,告訴我們流行病來自何方又將去向何處,同時,我也會為每部分做出導讀,通過深入淺出的介紹,沃爾夫博士為我們展現了他和同事們是如何檢測和捕獵病毒,又是如何運行全新的病毒監控繫統的。
    身處現今這個信息量巨大的時代,每一次媒體對於新的流行病毒的報道 ,都會引發新一輪的猜測和或多或少的恐慌,對於一個清醒的現代人來說,從一個病毒學家筆下去了解病毒和其他微生物不失為一個睿智的選擇,若是能在閱讀中分享到作者對人類社會的責任感和對夢想的不懈追求,更是善莫大焉。

    媒體評論
    身處現今這個信息量巨大的時代,每一次媒體對於新的流行病毒的報道,都會引發新一輪的猜測和或多或少的恐慌。對於一個清醒的現代人來說,從一個病毒學家筆下了解病毒和其他微生物,不失為一個睿智的選擇;若是能在閱讀中分享到沃爾夫對人類社會的責任感和對夢想的不懈追求,更是善莫大焉。
    張大慶,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院長
    應該向以沃爾夫博士為代表的新生代病毒學家勇於打破常規、走出書齋、走向民眾的精神表示敬意!我相信,隻要政府、公共衛生機構和民間科學組織通力合作,再加上公眾的鼎力支持,人類完全有能力抵御各類病毒風暴的侵襲。
    邵一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首席專家
    沃爾夫以卓越的纔能探究了流行病的發展態勢、傳播的路徑和應該引起人類重視的原因,既給我們提出了警告,也讓人看到了希望。下一個流行病正向我們走來,如何應對它取決於我們自己。本書對任何關注自身健康、家庭成員健康,以及文明進程的人來說,都是書目。
    傑夫·斯科爾,eBay首任總裁,斯科爾應對全球威脅基金會創始人、主席

    身處現今這個信息量巨大的時代,每一次媒體對於新的流行病毒的報道,都會引發新一輪的猜測和或多或少的恐慌。對於一個清醒的現代人來說,從一個病毒學家筆下了解病毒和其他微生物,不失為一個睿智的選擇;若是能在閱讀中分享到沃爾夫對人類社會的責任感和對夢想的不懈追求,更是善莫大焉。


                                                      張大慶,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院長


    應該向以沃爾夫博士為代表的新生代病毒學家勇於打破常規、走出書齋、走向民眾的精神表示敬意!我相信,隻要政府、公共衛生機構和民間科學組織通力合作,再加上公眾的鼎力支持,人類完全有能力抵御各類病毒風暴的侵襲。


                                             邵一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首席專家


     沃爾夫以卓越的纔能探究了流行病的發展態勢、傳播的路徑和應該引起人類重視的原因,既給我們提出了警告,也讓人看到了希望。下一個流行病正向我們走來,如何應對它取決於我們自己。本書對任何關注自身健康、家庭成員健康,以及文明進程的人來說,都是書目。


                       傑夫·斯科爾,eBay首任總裁,斯科爾應對全球威脅基金會創始人、主席


     


    這是一本將重大主題寫得極其通俗易懂的書。研究扎實深入,敘述卻淺顯明了,沃爾夫將生物學、歷史學、醫學和親身經歷糅合在一起,具有無法抗拒的說服力和吸引力,他的研究將改變我們想像和監控人類流行病的方式。


                            悉達多·穆克吉,普利策獎得主,暢銷書《眾病之王:癌癥傳》作者


     


    《病毒來襲》以恐懼和安慰交織的筆調,對未知病毒的威脅進行了清晰、引人的敘述。病毒潛伏在人類為享用叢林肉而宰殺的靈長類動物的血液裡,靜靜地隨全球的旅行者四處遊移,在人類還未來得及給它們取名時,就到達了大城市和血庫,而沃爾夫正從幾乎無可避免的流行病中拯救世界。就這樣他還有時間寫這樣一本牛書,讓我真想揍他。


                                       瑪麗·羅琦,超級暢銷書《人類尸體的奇異生活》作者


     


    沃爾夫已經成為新興疾病的公眾形像代言人。而這本令人愉快、研究充分、發人深省的著作,表明他對於流行病的暴發,以及如何采取預防和控制措施,有著清晰的認識。雖然我們不知道未來幾年流行病會如何發展,但沃爾夫用這本書證明了,他的建言值得被傾聽。


                                                                            《自然》雜志


    在線試讀
    02 狩獵,加速病毒的跨種群傳播
    我一把擦掉眼前的汗水,撥開路上多刺的枝椏,側耳傾聽野生黑猩猩們的叫聲。在烏干達的基巴萊森林,我和同事們已經對它們進行了 5個小時的追蹤。 3隻大塊頭雄性黑猩猩突然噤聲,意味著麻煩來了。有時候,這樣的沉默是一種先兆,預示著它們將兇殘地突襲毗鄰的地盤,殺死同性對手。受害者也可能是科學家,所幸那天黑猩猩並未向我們開戰。
    當我們一組人來到一小塊空地時,看到一群紅疣猴在無花果樹上喫著果子嬉戲玩鬧,沒有意識到大禍臨頭,而黑猩猩們似乎在無聲地彼此交流著什麼。兩隻雄性黑猩猩悄悄爬上了附近的兩棵樹。第三隻黑猩猩明顯是領頭的,隻見它使出聲東擊西的伎倆,朝紅疣猴們大聲尖叫,並“嗖”地一聲躥上樹。猴群立刻騷動起來,猴子們紛紛逃下樹去,落在了另兩個“獵手”的眼皮底 下。一隻黑猩猩捉住一隻小猴子,一躍下地,跟同伙們一起享用起戰利品來。
    黑猩猩們大快朵頤之時,我腦海中迸出一連串的想法:團隊性、策略性、靈活性。所有這些行為特征與人類如出一轍。的確,這就是人類研究黑猩猩的原因。雖然科學文獻的嚴謹性不允許我們在科技期刊論文中陳述這一點,但現實似乎再清楚不過了:首先,這些黑猩猩集體行動,有策略地向獵物發起協同攻擊。其次,領頭的黑猩猩向獵物發動噪音攻擊,盡管減少了自己捕獲獵物的機會,但它明白此舉增加了同伴的成功概率,顯示出其進攻方法的策略性。後,不管是誰殺死獵物,大家共同享用美味。這正是人類每天表現出來的行為方式。目睹黑猩猩撕咬獵物的畫面,我也突然意識到,這些人類的肉食親戚就這樣接觸到了猴血和內髒,使微生物獲得了理想的傳播機會。
    研究與我們血緣關繫近的現有靈長類動物,為我們提供了從遺傳學、社會學和其他視角更好地理解人類自身的機會。雖然研究野生靈長類動物得出的結論並不完美,但我們依然慶幸有這條研究路徑。因為化石固然珍貴,卻隻是碎片式的記錄。人類鐘愛我們是精選物種的觀點——在動物王國子民中我們是獨一無二的。不過,這樣的斷言需要高水準的證據加以支撐。如果我們的猿類表親們也擁有這些特征,那麼也許根本沒有“獨一無二”這回事。
    例如,如果人類想知道自己是否獨自進化出狩獵或分享食物的能力,那麼我們可以關注黑猩猩和波諾波黑猩猩,看看它們是否有同樣的行為。如果有,那麼奧卡姆剃刀定律( Occam’s razor,即簡單有效原理)應該指引我們得出結論:我們因共同的遺傳而擁有共同的特征。如果說我們在完全相同的譜繫裡,經過兩三次進化獲得集體狩獵的能力,這一解釋還不如下面的表述來得簡單:人類和猿類的共同祖先在人類分化出來之前,已經學會了打獵 ①。人的某種特征很有趣,並不表示它就是人類獨有的。毋庸置疑,很多人類特征都有著古老的起源。

    02 狩獵,加速病毒的跨種群傳播
    我一把擦掉眼前的汗水,撥開路上多刺的枝椏,側耳傾聽野生黑猩猩們的叫聲。在烏干達的基巴萊森林,我和同事們已經對它們進行了 5個小時的追蹤。 3隻大塊頭雄性黑猩猩突然噤聲,意味著麻煩來了。有時候,這樣的沉默是一種先兆,預示著它們將兇殘地突襲毗鄰的地盤,殺死同性對手。受害者也可能是科學家,所幸那天黑猩猩並未向我們開戰。
    當我們一組人來到一小塊空地時,看到一群紅疣猴在無花果樹上喫著果子嬉戲玩鬧,沒有意識到大禍臨頭,而黑猩猩們似乎在無聲地彼此交流著什麼。兩隻雄性黑猩猩悄悄爬上了附近的兩棵樹。第三隻黑猩猩明顯是領頭的,隻見它使出聲東擊西的伎倆,朝紅疣猴們大聲尖叫,並“嗖”地一聲躥上樹。猴群立刻騷動起來,猴子們紛紛逃下樹去,落在了另兩個“獵手”的眼皮底 下。一隻黑猩猩捉住一隻小猴子,一躍下地,跟同伙們一起享用起戰利品來。
    黑猩猩們大快朵頤之時,我腦海中迸出一連串的想法:團隊性、策略性、靈活性。所有這些行為特征與人類如出一轍。的確,這就是人類研究黑猩猩的原因。雖然科學文獻的嚴謹性不允許我們在科技期刊論文中陳述這一點,但現實似乎再清楚不過了:首先,這些黑猩猩集體行動,有策略地向獵物發起協同攻擊。其次,領頭的黑猩猩向獵物發動噪音攻擊,盡管減少了自己捕獲獵物的機會,但它明白此舉增加了同伴的成功概率,顯示出其進攻方法的策略性。後,不管是誰殺死獵物,大家共同享用美味。這正是人類每天表現出來的行為方式。目睹黑猩猩撕咬獵物的畫面,我也突然意識到,這些人類的肉食親戚就這樣接觸到了猴血和內髒,使微生物獲得了理想的傳播機會。
    研究與我們血緣關繫近的現有靈長類動物,為我們提供了從遺傳學、社會學和其他視角更好地理解人類自身的機會。雖然研究野生靈長類動物得出的結論並不完美,但我們依然慶幸有這條研究路徑。因為化石固然珍貴,卻隻是碎片式的記錄。人類鐘愛我們是精選物種的觀點——在動物王國子民中我們是獨一無二的。不過,這樣的斷言需要高水準的證據加以支撐。如果我們的猿類表親們也擁有這些特征,那麼也許根本沒有“獨一無二”這回事。
    例如,如果人類想知道自己是否獨自進化出狩獵或分享食物的能力,那麼我們可以關注黑猩猩和波諾波黑猩猩,看看它們是否有同樣的行為。如果有,那麼奧卡姆剃刀定律( Occam’s razor,即簡單有效原理)應該指引我們得出結論:我們因共同的遺傳而擁有共同的特征。如果說我們在完全相同的譜繫裡,經過兩三次進化獲得集體狩獵的能力,這一解釋還不如下面的表述來得簡單:人類和猿類的共同祖先在人類分化出來之前,已經學會了打獵 ①。人的某種特征很有趣,並不表示它就是人類獨有的。毋庸置疑,很多人類特征都有著古老的起源。
    人類某些彌足珍貴的特征實際上不是獨一無二的,而是人類和其他動物共有的。一些人對以上的科學發現有著幾乎本能上的反感,但科學研究的目的不是發現令我們感到舒服的事物,而是要揭示其本來面目。從另一個視角來看,人類與其他動物共有一些特征,有助於讓我們的孤獨感減少、與地球上其他生命的聯繫增多。
    奧卡姆剃刀定律不僅可以被用來指導解釋我們的行為,每一個器官、每一個細胞類型和每一種傳染性疾病,都可以作為人類與近親動物比較的新視角。它們是人類獨有的,還是存在於跟我們處於進化樹同一分支上的多個其他物種裡?通過仔細研究人類以及與我們親緣關繫近的現有動物,我們至少有可能著手梳理歷史的諸多謎團,確認哪些特征是人類獨有的,哪些不是。先前認為使用工具和發動戰爭是人類獨有特征的觀點已經被推翻,新的研究發現黑猩猩也有同樣的行為。其他被認為是人類獨有的那些特征是否也會被否定掉,留待下一步的科學研究。
    值得慶幸的是,人類有在世的近親可以觀察。屬於靈長類動物譜繫這一分支的猿類,包括人類、黑猩猩、波諾波黑猩猩,以及大猩猩、猩猩和研究成果少的猿類——長臂猿。過去的 100年對猿類骨骼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份關於猿類所有成員歷史關繫的粗略的指南圖。而近 10年來大量來自這些動物的基因數據,進一步豐富了圖景的細節,顯現出靈長類動物間關繫的清晰模式。遺憾的是,用諸如牙齒磨損和碳印這類實際的化石證據來回答這些問題,也還是不能做到盡善盡美。這些證據顯示,和黑猩猩和波諾波黑猩猩一樣,大約 180萬年前人類祖先主要喫植物來源性食物,但肉食無疑是飲食的一部分。已發現有骨頭上留有工具所傷的疤痕,距今超過 300萬年;牙齒化石磨損痕跡顯示,約 200萬年前人類祖先就大量喫肉了。
    研究顯示,人類與黑猩猩和波諾波黑猩猩的親緣關繫近。其他猿類(大猩猩、猩猩和長臂猿)與人類差異甚大,因此算是我們人類 —黑猩猩 —波諾波黑猩猩群落的遠房表親。鋻於這樣的親緣關繫,有科學家提出一個新觀點,認為人類好被視為第三種黑猩猩( the third chimpanzee)。有關這一理論的詳細闡述,見賈雷德 戴蒙德(Jared Diamond)的同名專著。
    波諾波黑猩猩曾被認為是小型黑猩猩,但現在科學家承認它是完全獨立的一個物種,不過與黑猩猩頗有淵源。波諾波黑猩猩隻居住在中非剛果河南岸,而黑猩猩隻居住在北岸。雖然波諾波黑猩猩和黑猩猩看上去很像,但在被剛果河分隔兩地之後,它們走上了不同的進化之路,行為和生理機能出現了相當顯著的差異。科學家推測,黑猩猩譜繫和波諾波黑猩猩譜繫大約在一兩百萬年前分道揚鑣。這一分離發生在我們人類和這些表親們分離之後。人類在距今大約 500萬~700萬年間就分離出來了。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