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藥性熱力學觀及實踐
    該商品所屬分類:醫學 -> 藥學
    【市場價】
    2075-3008
    【優惠價】
    1297-1880
    【作者】 肖小河,趙艷玲 主編 
    【所屬類別】 圖書  醫學  藥學  藥學理論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ISBN】978703043262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030432629
    叢書名:轉化醫學中的中藥關鍵科學問題研究(Ⅱ)

    作者:肖小河,趙艷玲主編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年01月 


        
        
    "

    編輯推薦
    《藥性熱力學觀及實踐》可供從事中醫藥基礎研究及相關學科科研和教學人員參考。 
    內容簡介
    中藥藥性理論是中醫藥重要的基本理論之一, 是中醫藥臨床處方遣藥的重要依據, 也是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的關鍵科學問題。 近年來, 肖小河研究員及其領銜的課題組, 首次從能量代謝和熱力學角度對中藥寒熱藥性進行了一繫列探索和研究, 創新性地提出並初步論證“中醫藥熱力學觀” (thermodynamic concept of Chinese medicine) 的藥性研究假說, 構建了兩套基於生物熱動力學檢測的中藥藥性寒熱表征方法———冷熱板差示法和微量量熱法, 繫統地考察機體新陳代謝過程中的能量(熱) 變化即熱活性及其不同寒熱藥性中藥的干預效果, 結合循證醫學分析, 科學揭示中藥寒熱藥性差異的客觀性以及“寒者熱之, 熱者寒之” 的優效性和科學性, 為客觀審視和研究中醫藥關鍵科學問題特別是中藥藥性理論提供了新

    的視角和方法。
    目錄
    序一
    序二
    序三
    序四
    前言
    篇 總 論
    章 中藥藥性的基本涵義及研究意義
    節 中藥藥性基本涵義概述
    第二節 中藥藥性研究的關鍵科學問題
    第二章 中藥寒熱藥性的研究進展
    節 中藥藥性文獻的信息挖掘
    第二節 中藥寒熱藥性的實驗研究概況
    第三節 中藥藥性的臨床研究概況
    第四節 近年來藥性研究的新觀點新學說序一

    序二

    序三

    序四

    前言

    篇 總 論

    章 中藥藥性的基本涵義及研究意義 

    節 中藥藥性基本涵義概述 

    第二節 中藥藥性研究的關鍵科學問題 

    第二章 中藥寒熱藥性的研究進展 

    節 中藥藥性文獻的信息挖掘 

    第二節 中藥寒熱藥性的實驗研究概況 

    第三節 中藥藥性的臨床研究概況 

    第四節 近年來藥性研究的新觀點新學說 

    第五節 中藥藥性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 

    第三章 中醫藥熱力學觀的提出及要義 

    節 中醫藥學與熱力學的關聯分析 

    第二節 中醫藥熱力學觀的基本涵義 

    第四章 基於熱力學思想的中藥寒熱藥性研究思路和方法 

    節 基於熱力學思想的中藥寒熱藥性研究的基本模式 

    第二節 基於熱力學思想的中藥寒熱藥性研究的基本策略 

    第三節 基於熱力學思想的中藥寒熱藥性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二篇 基於冷熱板示差法的中藥寒熱藥性評價

    第五章 冷熱板示差繫統的研制 

    節 冷熱板示差法原理與儀器設計 

    第二節 冷熱板示差繫統的方法學考察 

    第六章 基於冷熱板示差法的不同“寒熱” 模型的寒熱屬性考察 

    節 基於冷熱板示差法的寒熱“體質” 模型的寒熱屬性考察 

    第二節 基於冷熱板示差法的腎陽虛和腎陰虛模型寒熱屬性考察 

    第三節 基於冷熱板示差法的胃寒證和胃熱證模型寒熱屬性考察 

    第七章 不同寒熱中藥對正常動物溫度趨向性的干預作用 

    節 基於正常動物的大黃和附子溫度趨向性差異考察 

    第二節 基於正常動物的麻黃湯和麻杏石甘湯溫度趨向性差異考察 

    第三節 基於冷熱板示差法的“附子無干姜不熱” 的溫度趨向性差異考察 

    第四節 基於正常動物附子不同炮制品與干姜配伍的寒熱屬性差異考察 

    第八章 不同寒熱中藥對模型動物溫度趨向性的干預作用 

    節 基於體質動物模型的紅參和西洋參寒熱藥性差異考察 

    第二節 基於體質模型動物的生曬參和參花藥性寒熱差異考察 

    第三節 基於體質模型動物的黃連不同炮制品寒熱藥性差異考察 

    第四節 基於體質模型動物的麻黃湯和麻杏石甘湯寒熱屬性差異考察 

    第五節 基於體質模型動物的左金丸及其類方寒熱屬性差異評價 

    第六節 基於體質模型動物附子與干姜不同比例配伍的寒熱屬性評價 

    第七節 基於體質模型動物的附子與姜不同炮制品配伍寒熱屬性評價 

    第八節 基於體質模型動物附子與干姜不同層次配伍寒熱屬性研究 

    第九節 基於胃寒/胃熱模型的左金丸及類方寒熱屬性差異評價 

    第九章 基於冷熱板示差法的中藥藥性寒熱差異研究小結 

    附: 冷熱飲示差法 

    第三篇 基於微量量熱法的中藥藥性寒熱差異表征

    第十章 微量量熱法簡介 

    節 微量量熱法檢測原理 

    第二節 微量量熱法的方法學考察 

    第十一章 基於微量量熱法的不同中藥藥性寒熱差異考察 

    節 基於微量量熱法的人參葉和人參花寒熱藥性差異考察 

    第二節 基於微量量熱法的人參和西洋參寒熱藥性差異考察 

    第三節 基於微量量熱法的角甲類動物藥寒熱藥性差異考察 

    第四節 基於微量量熱法的黃連不同炮制品寒熱藥性差異考察 

    第五節 基於微量量熱法的麻黃湯和麻杏石甘湯寒熱屬性差異考察 

    第六節 基於微量量熱法的黃連及其主要組分配伍研究 

    第七節 基於微量量熱法附子與干姜不同比例配伍的寒熱差異考察 

    第八節 基於微量量熱法附子與姜不同炮制品配伍的寒熱差異評價 

    第九節 基於微量量熱法附子、干姜不同配伍層次組合的寒熱考察 

    第十節 基於微量量熱法的左金丸及其類方寒熱屬性差異考察 

    第十二章 基於微量量熱法的中藥藥性寒熱差異研究小結 

    第十三章 微量量熱法與冷熱板示差法的生物表征比較分析 

    第四篇 基於循證醫學分析的中藥寒熱藥性研究

    第十四章 基於慢性乙型肝炎和循證醫學分析的中醫方藥寒熱屬性研究 

    節 基於循證醫學分析的中藥藥性研究簡介 

    第二節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醫寒熱辨證分型研究 

    第三節 基於慢性乙型肝炎的中醫治則“熱者寒之” 科學基礎研究 

    第四節 慢性乙型肝炎現代檢測指標與中醫臨床用藥寒熱屬性的相關分析 

    第五節 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中藥寒熱藥性前瞻性臨床試驗研究 

    第十五章 中藥寒熱藥性臨床評價指標的篩選 

    節 寒熱方藥與免疫和電化學法檢測指標的相關性研究 

    第二節 基於貝葉斯和決策樹分析的中藥寒熱藥性評價指標篩選 

    第十六章 基於循證醫學的中藥藥性寒熱差異研究小結 

    第五篇 基於熱力學觀的中藥寒熱藥性研究探討

    第十七章 中藥寒熱藥性研究的主要結果與結論 

    節 在不同生物水平的寒熱藥性研究結果 

    第二節 在不同物質水平的寒熱藥性研究結果 

    第三節 炮制對中藥寒熱藥性的影響規律 

    第四節 配伍對方藥寒熱屬性的影響規律 

    第五節 基於臨床醫學證據的中藥藥性寒熱差異的初步表征 

    第十八章 基於熱力學觀的中藥寒熱藥性實驗操作規程 

    節 冷熱板示差法實驗操作規程 

    第二節 微量量熱法實驗操作規程 

    第十九章 中藥藥性現代研究進展與展望 

    節 中藥藥性研究的進展回顧 

    第二節 中藥藥性研究的新思維新方法 

    附錄 本課題組發表的有關藥性研究的論文及申請專利情況 
    前言
     
    在線試讀
    篇總 論
    章 中藥藥性的基本涵義及研究意義
    節 中藥藥性基本涵義概述
    喫狗肉上火, 喫鴨肉瀉火; 喫人參上火, 喫西洋參不上火。 這是為什麼? 藥性使然。對於“藥性” 一詞, 幾乎所有的華人都有所耳聞, 所有的中醫藥學人都耳熟能詳。 但是至今, 中藥藥性尚沒有一個統一和公認的定義。 一般認為, 藥性是藥物具有的特性和作用的概括和抽像, 前人常稱之為藥物的偏性, 亦有學者采用中藥性能這一術語。 有關藥性理論形成、演變與發展歷史在《中藥藥性論》、《中華臨床中藥學》、《中華本草》 以及歷版中藥學教材中已有不同廣度和深度的論述, 本書在此不做贅述。 綜合上述權威著作的定義, 本書認為: 中藥藥性是中國傳統醫學對藥物性質和作用基本屬性的高度概括。中藥藥性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藥性包括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浮沉、補瀉、潤燥、有毒無毒、配伍、用藥禁忌等。 狹義的藥性包括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浮沉、有毒無毒, 其中四氣或稱四性(即寒、熱、溫、涼) 是藥性理論體繫的核心內容之一, 是認識和說明藥物作用的主要理論依據之一。
    幾千年來, 人們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 隨著人們對中藥的性質和作用特性的逐步認識、分析、歸納, 終抽像、升華而成藥性理論。 可以說, 中藥藥性理論是中醫藥學
    重要的基本理論之一, 是中藥學形成與發展的重要基礎, 是中醫與中藥之間的橋梁與紐帶, 是中醫臨床遣方用藥和中藥制藥遵循的主要依據, 同時也是中藥區別於植物藥、天然藥物的突出標志。
    必須說明的是, 藥性應該是中藥本身所具有的客觀屬性, 而藥性理論是人們對藥性的主觀認識。 理論必然隨研究者的知識背景和看待問題的視角不同而改變, 這也是歷代醫家總結的“藥性” 不斷變化的原因之所在。 將藥性和藥性理論區分開來, 有助於明確研究的主體, 客觀地對待古代醫學典籍中所載藥性理論的疏漏、矛盾甚至錯誤, 吸收和消化先進科技手段用於現代中藥藥性理論的建設, 指導中醫臨床辨證論治和中藥研究開發。
    第二節 中藥藥性研究的關鍵科學問題
    中藥藥性理論一直是中醫藥基礎研究的難點熱點。 中藥藥性理論需要研究的問題眾多, 從研究對像看, 有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浮沉、配伍、用藥禁忌、有毒無毒等,從研究目標看, 有提出和論證新理論新學說, 創建新思路新方法、制定技術標準和規範等。篇總 論

    章 中藥藥性的基本涵義及研究意義

    節 中藥藥性基本涵義概述

    喫狗肉上火, 喫鴨肉瀉火; 喫人參上火, 喫西洋參不上火。 這是為什麼? 藥性使然。對於“藥性” 一詞, 幾乎所有的華人都有所耳聞, 所有的中醫藥學人都耳熟能詳。 但是至今, 中藥藥性尚沒有一個統一和公認的定義。 一般認為, 藥性是藥物具有的特性和作用的概括和抽像, 前人常稱之為藥物的偏性, 亦有學者采用中藥性能這一術語。 有關藥性理論形成、演變與發展歷史在《中藥藥性論》、《中華臨床中藥學》、《中華本草》 以及歷版中藥學教材中已有不同廣度和深度的論述, 本書在此不做贅述。 綜合上述權威著作的定義, 本書認為: 中藥藥性是中國傳統醫學對藥物性質和作用基本屬性的高度概括。中藥藥性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藥性包括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浮沉、補瀉、潤燥、有毒無毒、配伍、用藥禁忌等。 狹義的藥性包括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浮沉、有毒無毒, 其中四氣或稱四性(即寒、熱、溫、涼) 是藥性理論體繫的核心內容之一, 是認識和說明藥物作用的主要理論依據之一。

    幾千年來, 人們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 隨著人們對中藥的性質和作用特性的逐步認識、分析、歸納, 終抽像、升華而成藥性理論。 可以說, 中藥藥性理論是中醫藥學

    重要的基本理論之一, 是中藥學形成與發展的重要基礎, 是中醫與中藥之間的橋梁與紐帶, 是中醫臨床遣方用藥和中藥制藥遵循的主要依據, 同時也是中藥區別於植物藥、天然藥物的突出標志。

    必須說明的是, 藥性應該是中藥本身所具有的客觀屬性, 而藥性理論是人們對藥性的主觀認識。 理論必然隨研究者的知識背景和看待問題的視角不同而改變, 這也是歷代醫家總結的“藥性” 不斷變化的原因之所在。 將藥性和藥性理論區分開來, 有助於明確研究的主體, 客觀地對待古代醫學典籍中所載藥性理論的疏漏、矛盾甚至錯誤, 吸收和消化先進科技手段用於現代中藥藥性理論的建設, 指導中醫臨床辨證論治和中藥研究開發。

    第二節 中藥藥性研究的關鍵科學問題

    中藥藥性理論一直是中醫藥基礎研究的難點熱點。 中藥藥性理論需要研究的問題眾多, 從研究對像看, 有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浮沉、配伍、用藥禁忌、有毒無毒等,從研究目標看, 有提出和論證新理論新學說, 創建新思路新方法、制定技術標準和規範等。

    中藥藥性理論是中醫理論體繫的核心內容之一, 中藥四性(寒、熱、溫、涼) 理論是中藥藥性理論體繫的核心。 中醫學理論認為, 寒為涼之甚, 熱為溫之極, 認為寒與涼、溫與熱之間隻有程度的差異而無本質上的區別。 從本質屬性而言, 中藥四性可隻分為寒、熱兩大屬性。

    在藥性理論中, 對藥性寒熱的認識較早, 並一直為醫藥家高度重視。 臨床上, 寒熱藥性是中藥的主要藥性, 寒熱辨證是中醫主要辨證, “寒者熱之, 熱者寒之” 是中醫主要治則。 因此, 開展中藥藥性的現代科學研究, 可把寒熱藥性作為的研究對像和目標,寒熱是綱, 綱舉目張。

    舉一個也許不太恰當的例子: 古人說“上醫醫國, 中醫醫人, 下醫醫病”, 也就是說醫家用藥之道與兵家用兵之道有異曲同工之妙。 用兵講求“知人善用”, 醫家講求“辨證用藥”。 用兵首先要“分男女”, 在戰場上, 區分男兵女兵是很重要的, 也是很容易的;用藥首先要“辨寒熱”, 在臨床上, 區分寒熱藥性是很重要的, 也是相對容易的。 “分男女”, “辨寒熱”, 其實論, 非此即彼, 比較好處理。 中藥的“五味” (辛、苦、酸、甘、咸) 相當於士兵的技術本能(拳術, 劍術, 槍法, 箭法????), 中藥的“歸經”相對於士兵的價值取向(榮譽、地位、金錢????), 等等。 這些也都很重要, 但是的, 比較難以把握準確(圖1 ̄1)。

    圖1 ̄1 用藥之道與用兵之道

    由此, 課題組認為, 中藥藥性理論研究不應全線出擊, 試圖各個突破, 近期可考慮以狹義藥性特別是寒熱藥性為主要突破口, 以期為其他藥性的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鋻。 即便如此, 中藥寒熱藥性研究要解決的科學問題也很多, 概括起來有如下三大關鍵科學問題。

    (1) 闡明中藥寒熱藥性的客觀真實性, 建立寒熱藥性的評價方法體繫。

    (2) 闡明中藥寒熱藥性生物學機制及可能的物質基礎。

    (3) 如何運用藥性理論研究成果, 指導和支撐中醫臨床辨證論治與新藥研究開發等實踐活動?

    為進一步推進中醫藥事業的傳承與創新, 科技部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 “973” 計劃) 中設立了中醫理論基礎研究專項, 並將中藥藥性理論研究列入中醫理論基礎研究專項的重點支持方向, 連續給予大額度研究經費資助, 企望進一步闡明中藥藥性理論的科學內涵, 建立符合現代科學認知規律的中藥藥性表征體繫及其規範標準, 從而為臨床用藥和實驗研究提供理論指導, 為提高中醫藥臨床療效提供重要支撐和保障。 當今, 人們正在期待中藥藥性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新突破。

    第二章 中藥寒熱藥性的研究進展

    中藥藥性理論研究始於20 世紀60 年代, 70 ~ 80 年代中藥藥性研究日趨活躍, 我國學者如凌一揆[1] 、梁月華[2] 、姜廷良[3] 、李鐘文[4] 、張廷模[5] 、李祖倫、高學敏[6] 、嶽鳳先等教授及日本學者從不同角度對中藥藥性特別是寒熱藥性進行了一繫列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進展。 但是20 世紀80 年代末至90 年代, 中藥藥性研究幾乎處於徘徊甚至停滯狀態。

    進入21 世紀以來, 肖小河等從熱力學角度研究中藥寒熱藥性內涵和實質, 提出了“中醫藥熱力學觀”, 建立了基於生物熱力學表達的中藥寒熱藥性評價方法[7] , 引發了新一輪的中藥藥性研究熱潮。 喬延江等[8,9] 建立了中藥藥性數據庫, 在此基礎上利用統計學分析和模式識別方法, 對中藥藥性理論知識和規律進行了較深入的數據挖掘和整理。

    幾十年來, 中藥藥性的研究盡管沒有取得突破性的重大進展, 但中藥的化學、藥理、毒理研究已經積累了很多的基礎資料和依據。 目前中藥藥性研究雖處於探索期, 但已蘊育了突破, 化學、物理學、藥學及生物學的理論和技術為中藥藥性理論研究的突破提供了有價值的科技支撐。

    節 中藥藥性文獻的信息挖掘

    中藥藥性文獻數據庫研究的主旨是通過對古代大量文獻的搜集和整理, 再結合現代對中藥藥性研究成果, 建立數據庫, 從中抽提出中藥藥性理論的科學內涵。 如瀋映君等[10] 采用統計學方法分析了《神農本草經》 中所列藥物四氣與功效、自然屬性、五味、毒性、三品的關繫, 以數據反駁了歷史上認為《神農本草經》 中四氣主要是參照功效而確定的認識, 並從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古人認識和標定四氣的依據。 翟雙慶等[11] 對古今名醫589 例病案進行統計分析, 發現治療精神疾病藥物的歸經與神志活動(癥狀) 間有一定的對應規律, 其中以歸心、脾胃經為主, 與《黃帝內經》 中心主神明, 為君主之官的認識相符。

    近年來,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 中藥藥性文獻信息挖掘能力不斷提升, 所挖掘出來的信息內涵也更加豐富和有價值。 如喬延江等[8,9] 將人工神經網絡和決策樹技術引入到藥性研究中來, 通過建立核心數據庫和反復訓練計算機程序, 對中藥學教材中收載的四百餘種藥味進行了重新歸類與預測。 結果表明通過選擇合理的量化策略(如多值量化優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