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中國醫藥學理論基礎
    該商品所屬分類:醫學 -> 藥學
    【市場價】
    1412-2048
    【優惠價】
    883-1280
    【作者】 蔡定芳 
    【所屬類別】 圖書  醫學  藥學  中藥 
    【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ISBN】978754784695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大16開
    紙張:輕型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47846957
    作者:蔡定芳

    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12月 

        
        
    "

    編輯推薦

    本書內容新穎,視野開闊,可供中醫、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師及本科學生與研究生學習參考。

     
    內容簡介

         本書闡釋中國醫藥學理論體繫與基礎,主要論述中國醫藥學理論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內容。本書將中國醫藥學理論體繫視為整個中國醫藥學的基礎。天人合一理論是中國醫藥學文化思想的基礎,太極八卦、陰陽五行理論是中國醫藥學哲學理論的基礎,五運六氣理論是中國醫藥學氣像理論的基礎,氣血精神理論是中國醫藥學生命物質理論的基礎,藏像表觀是中國醫藥學生理解剖理論的基礎,四診合參是中國醫藥學診斷理論的基礎,辨證論治是中國醫藥學臨床理論的基礎,病證辨治是中國醫藥學結合理論的基礎,治病求本是中國醫藥學決策理論的基礎,經絡腧穴是中國醫藥學針灸理論的基礎,性味主治是中國醫藥學藥物理論的基礎,君臣佐使是中國醫藥學方劑理論的基礎。內容新穎,視野開闊,可供中醫、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師及本科學生與研究生學習參考。

    作者簡介

        本書闡釋中國醫藥學理論體繫與基礎,主要論述中國醫藥學理論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內容。本書將中國醫藥學理論體繫視為整個中國醫藥學的基礎。天人合一理論是中國醫藥學文化思想的基礎,太極八卦、陰陽五行理論是中國醫藥學哲學理論的基礎,五運六氣理論是中國醫藥學氣像理論的基礎,氣血精神理論是中國醫藥學生命物質理論的基礎,藏像表觀是中國醫藥學生理解剖理論的基礎,四診合參是中國醫藥學診斷理論的基礎,辨證論治是中國醫藥學臨床理論的基礎,病證辨治是中國醫藥學結合理論的基礎,治病求本是中國醫藥學決策理論的基礎,經絡腧穴是中國醫藥學針灸理論的基礎,性味主治是中國醫藥學藥物理論的基礎,君臣佐使是中國醫藥學方劑理論的基礎。內容新穎,視野開闊,可供中醫、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師及本科學生與研究生學習參考。

    目錄
    章天人合一1
    一、天人合一基本概念1
    二、天人合一基本內容2
    1.天人同炁2
    2.人副天數2
    3.天人相應3
    4.疾病本質3
    三、思路拓展5
    1.老子《道德經》5
    2.莊子《齊物論》9
    3.關尹子《文始真經》12
    4.董仲舒《天人三策》20
    5.《黃帝內經·靈樞》25
    6.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26

    章天人合一1
    一、天人合一基本概念1
    二、天人合一基本內容2
    1.天人同炁2
    2.人副天數2
    3.天人相應3
    4.疾病本質3
    三、思路拓展5
    1.老子《道德經》5
    2.莊子《齊物論》9
    3.關尹子《文始真經》12
    4.董仲舒《天人三策》20
    5.《黃帝內經·靈樞》25
    6.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26


    第二章太極八卦30
    一、太極基本概念30
    1.太易30
    2.太初30
    3.太始30
    4.太素31
    5.太極31
    二、太極基本內容31
    1.無極而太極31
    2.太極生兩儀32
    3.兩儀分四像33
    4.四像化八卦34
    三、八卦基本概念35
    1.卦爻35
    2.卦畫35
    3.卦名35
    4.卦辭36
    5.爻題36
    6.爻辭36
    7.上卦與下卦36
    四、八卦基本內容36
    1.乾卦_x000e_?瘙_x0001_椸_x000f_36
    2.坤卦_x000e_?瘙_x0001_椺36
    3.震卦_x000e_?瘙_x0001_椻_x000f_36
    4.巽卦_x000e_?瘙椼37
    5.坎卦?瘙椾37
    6.離卦?瘙楀37
    7.艮卦?瘙楁37
    8.兌卦?瘙楃37
    五、思路拓展37
    1.列子《天瑞》37
    2.荀子《天論》40
    3.周敦頤《通書》41
    4.朱熹《太極圖說解》43
    5.《周易》46


    第三章陰陽五行54
    一、陰陽基本概念54
    1.陰陽定義54
    2.陰陽可分55
    二、陰陽基本內容55
    1.太極陰陽對立制約法則55
    2.陰陽互根法則56
    3.陰陽消長法則56
    4.陰陽轉化法則58
    三、五行學說基本概念59
    1.五行定義59
    2.五行生成60
    四、五行基本內容61
    1.五行特性61
    2.五行歸類61
    3.五行相生62
    4.五行相克62
    5.五行相乘62
    6.五行相侮63
    五、思路拓展63
    1.《易傳·繫辭》63
    2.張景嶽《類經圖翼·陰陽體像》67
    3御《素靈微蘊·胎化解》68
    4.董仲舒《春秋繁露》69
    5.班固《漢書·五行志》70
    6.張景嶽《類經圖翼》71
    7.《素問·陰陽應像大論》73
    8.吳謙《醫宗金鋻·五行質氣生克制化歌》74


    第四章五運六氣76
    一、五運六氣概述76
    1.天干76
    2.地支77
    3.甲子77
    二、五運基本概念78
    1.五運配五星78
    2.天干化五運78
    三、五運基本內容80
    1.年運概念80
    2.年運原理80
    3.年運三紀81
    4.季運概念85
    5.客運概念86
    6.五音建運86
    7.太少相生87
    8.客運推算87
    四、六氣基本概念87
    1.六氣配六形87
    2.地支化六氣88
    3.地支化四時88
    4.地支化十二月88
    5.地支配五行88
    6.四時分二十四節氣88
    五、六氣基本內容92
    1.年氣概念92
    2.年氣臨御92
    3.四季主氣93
    4.客氣概念95
    5.司天在泉96
    6.天符98
    7.歲會98
    8.同天符99
    9.同歲會99
    10.太乙天符100
    11.客主加臨100
    12.客氣勝復102
    13.客氣不遷正不退位102
    14.客氣不退位103
    六、思路拓展103
    《醫宗金鋻·運氣要訣》103


    第五章生命物質116
    一、生命物質基本概念116
    1.生命起源116
    2.生命物質117
    二、生命物質基本內容118
    1.精118
    2.氣118
    3.血120
    4.津液120
    三、神形天式121
    1.神形123
    2.天式124
    四、思路拓展124
    1.《靈樞·本神》124
    2.《生物學之書》128


    第六章藏像表觀135
    一、藏像表觀基本概念135
    1.五髒藏精氣而不洩135
    2.六腑傳化物而不藏135
    3.奇恆之府藏物而不洩135
    4.五體分屬五髒135
    5.五髒開竅五官135
    二、髒腑解剖136
    1.心髒解剖136
    2.肺髒解剖137
    3.脾髒解剖137
    4.肝髒解剖137
    5.腎髒解剖138
    6.膽腑解剖138
    7.胃腑解剖138
    8.小腸腑解剖139
    9.大腸腑解剖139
    10.膀胱腑解剖139
    11.三焦腑解剖139
    12.腦奇恆之府解剖140
    13.髓奇恆之府解剖140
    14.骨奇恆之腑解剖141
    15.脈奇恆之府解剖142
    16.女子胞奇恆之府解剖143
    三、髒腑功能143
    1.心髒功能143
    2.肺髒功能148
    3.脾髒功能153
    4.肝髒功能158
    5.腎髒功能162
    6.膽腑功能168
    7.胃腑功能168
    8.小腸腑功能168
    9.大腸腑功能168
    10.膀胱腑功能168
    11.三焦腑功能169
    12.腦奇恆之府功能169
    13.髓奇恆之府功能169
    14.骨奇恆之府功能170
    15.脈奇恆之府功能170
    16.女子胞奇恆之府功能171
    四、五髒相關171
    1.心腎相交,精神互用171
    2.脾腎資益,統氣制水172
    3.肝助脾運,脾榮木疏172
    4.肝升肺降,氣機得宜172
    5.心肺配合,氣血調和173
    6.火溫脾陽,土奉心血173
    7.肺脾協調,氣味相和173
    8.肺腎相生,呼吸協調173
    9.肝腎同源,藏洩相使174
    10.肝血養心,火熾木焚174
    五、五髒調節論174
    1.血液循環的五髒調節175
    2.氣體呼吸的五髒調節175
    3.飲食消化的五髒調節176
    4.水液代謝的五髒調節176
    5.精神思維的五髒調節177
    六、思路拓展177
    1.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177
    2素《髒腑標本虛實寒熱用藥式》180
    3.張景嶽《類經》185


    第七章四診合參192
    一、四診合參基本概念192
    1.有諸內者必形諸外192
    2.能合脈色可以萬全193
    二、四診合參基本內容195
    1.望診195
    2.聞診197
    3.問診197
    4.脈診198
    三、思路拓展201
    1.王叔和《脈經》201
    2.《景嶽全書·十問篇》203
    3.劉恆瑞《察舌辨癥新法》206
    4.戴天章《廣瘟疫論》209
    5.江涵暾《筆花醫鏡·望舌色》209


    第八章辨證論治210
    一、八綱辨證210
    1.表證210
    2.裡證210
    3.寒證210
    4.熱證211
    5.虛證211
    6.實證211
    7.陰證211
    8.陽證211
    二、髒腑辨證212
    【心髒辨證】212
    1.心氣虛證212
    2.心陽虛證212
    3.心血虛證212
    4.心陰虛證212
    5.心瘀血證213
    6.熱蔽神明證213
    7.痰迷心竅證213
    【肺髒辨證】213
    1.肺氣虛證213
    2.肺陰虛證214
    3.肺痰蘊證214
    4.肺熱痰證214
    5.肺表寒證214
    6.肺表熱證215
    7.肺涼燥證215
    8.肺溫燥證215
    9.肺寒濕證216
    10.肺濕熱證216
    【脾髒辨證】216
    1.脾氣虛證216
    2.脾陽虛證216
    3.脾不統血證217
    4.中氣下陷證217
    5.寒濕困脾證217
    6.濕熱蘊脾證217
    【肝髒辨證】218
    1.肝氣郁結證218
    2.肝火熱證218
    3.肝風內動證218
    4.肝陰虛證219
    【腎髒辨證】219
    1.腎陽虛證219
    2.腎陰虛證219
    3.腎氣不固證219
    4.腎虛水泛證220
    5.腎不納氣證220
    【胃腑辨證】220
    1.胃陰虛證220
    2.胃火熱證221
    【膽腑辨證】221
    1.膽汁蘊結證221
    2.膽氣郁結證221
    【小腸辨證】221
    小腸濕熱證221
    【大腸辨證】222
    1.大腸濕熱證222
    2.大腸燥熱證222
    【膀胱辨證】222
    膀胱濕熱證222
    三、六淫辨證223
    1.寒邪辨證223
    2.火熱辨證223
    3.燥邪辨證223
    4.濕邪辨證224
    5.暑邪辨證224
    四、六經辨證224
    1.太陽病辨證225
    2.少陽病辨證225
    3.陽明病辨證225
    4.太陰病辨證226
    5.少陰病辨證226
    6.厥陰病辨證227
    五、衛氣營血辨證227
    1.溫病衛分病辨證227
    2.氣分病辨證228
    3.營分病辨證229
    4.血分病辨證229
    六、募原辨證229
    1.溫疫病原學229
    2.溫疫九傳辨證231
    3.溫疫治療學232
    七、思路拓展234
    1方《諸病源候論·風病諸候》234
    2.劉全德《考證病源·病因賦》240
    3.高鼓峰《四明心法》241
    4.喻嘉言《寓意草·先議病後用藥》242
    5.程鐘齡《醫學心悟·寒熱虛實表裡陰陽辨》243
    6.喻嘉言《醫門法律·秋燥論》243
    7.石芾南《醫源》246


    第九章病證辨治249
    一、病證辨治基本概念249
    二、病證辨治思路演變250
    三、病證辨治基本內容255
    1.病證辨治傳染病學255
    2.病證辨治神經病學257
    3.病證結合內科學259
    4.病證辨治外科學260
    5.病證辨治婦科學260
    6.病證辨治兒科學261
    四、思路拓展262
    《中國方藥醫學·辨病方藥》262


    第十章治病求本265
    一、辨別證候求本決策266
    1.寒者熱之266
    2.熱者寒之266
    3.濕者燥之266
    4.燥者潤之267
    5.氣郁散之267
    6.血瘀決之267
    7.氣虛煦之268
    8.血虛濡之268
    9.陰虛滋之268
    10.陽虛溫之269
    二、審察病情求本決策269
    1.標本之辨緩急其要269
    2.逆從之用真假其要270
    3.三因之制癥像其要271
    三、揆度病勢求本決策273
    1.揆度病勢出入求本決策273
    2.揆度病勢升降求本決策274
    四、思路拓展276
    1.孫武《孫子兵法》276
    2.徐靈臺《醫學源流論》281


    第十一章經絡腧穴282
    一、十二經脈282
    1.肺手太陰之脈282
    2.大腸手陽明之脈282
    3.胃足陽明之脈282
    4.脾足太陰之脈283
    5.心手少陰之脈283
    6.小腸手太陽之脈283
    7.膀胱足太陽之脈283
    8.腎足少陰之脈284
    9.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284
    10.三焦手少陽之脈284
    11.膽足少陽之脈284
    12.肝足厥陰之脈284
    二、十二別經285
    三、奇經八脈286
    1.奇經八脈的概念286
    2.奇經八脈的生理特點286
    3.奇經八脈的共同生理功能287
    4.奇經八脈循行287
    四、思路拓展288
    1.翟良《經絡彙編》288
    2.李時珍《奇經八脈考》296


    第十二章性味主治304
    一、性味主治基本概念304
    二、性味主治基本內容305
    1.辨證藥物305
    2.辨病藥物317
    三、思路拓展326
    《藥性賦》326第十三章君臣佐使328
    一、君臣佐使基本概念328
    二、君臣佐使基本內容329
    1.辨證方劑329
    2.辨病方劑340
    三、思路拓展350
    《醫方集解》350


    蔡定芳跋355


    附: 主要參考著作356

    前言
    理論是事物知識的理解和論述,基礎是事物發展的根本或起點。中國醫藥學理論來自中國古代醫療實踐。長期的醫療實踐活動使古代中國醫藥學逐漸認識了人和自然的關繫、生命現像、生命性質、生命規律。種植於中國古代文化、中國古代歷史、中國古代醫療實踐沃土的中國醫藥學理論根深葉茂。中國醫藥學理論解釋中國醫藥學現像和規律,這些理論是整個中國醫藥學的基礎。秦漢之際問世的《黃帝內經》創建了中國醫藥學理論體繫,此後兩千餘年,博大精深的中國醫藥學理論世界令人目不暇接,誠如《離騷》所謂: 紛總總其離合兮,斑駁陸離其上下。天人合一理論是中國醫藥學文化思想理論的基礎,太極八卦與陰陽五行是中國醫藥學哲學理論的基礎,五運六氣理論是中國醫藥學氣像理論的基礎,氣血精神理論是中國醫藥學生命物質理論的基礎,藏像理論是中國醫藥學生理解剖理論的基礎,有諸內者必形諸外是四診合參診斷理論的基礎,辨證論治理論是理法方藥理論的基礎,病證辨治理論是中國醫藥學中西結合臨床理論的基礎,治病求本理論是中國醫藥學治療決策理論的基礎,經絡腧穴理論是中國醫藥學針灸理論的基礎,性味主治是中國醫藥學藥物醫學理論的基礎,君臣佐使是中國醫藥學方劑組方原則。每一理論都有深邃堅固的基礎。《黃帝內經》理論體繫作為中國醫藥學各科理論的基礎,孕育產生斑斕豐富的各科理論: 病痰飲者當宜溫藥和之,其理論基礎是腎主水液、脾主運化、肺主宣降;望而知之為神,其理論基礎是有諸內必行諸外;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其理論基礎是五行生克;女子以肝為先天,其理論基礎是肝主藏血;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其理論基礎是女子七歲腎氣盛,丈夫八歲腎氣實;甲子之歲,少陰君火司天,陽明燥金在泉,中見太宮土運。歲土太過,氣化營運先天。是歲火為天氣,金為地氣,火能勝金,天氣盈地氣虛,然中見土運,天氣生運,運生地氣,三氣相得,地氣雖虛,邪勝亦微,天氣既盈,化源為實,其理論基礎是五運六氣;等等。《景嶽全書·明理》指出: 萬事不能外乎理,而醫之於理為尤切。散之則理為萬像,會之則理歸一心。夫醫者一心也,病者萬像也。舉萬病之多則醫道誠難,然而萬病之病不過各得一病耳。譬之北極者醫之一心也,萬星者病之萬像也。欲以北極而對萬星則不勝其對,以北極而對一星則自有一線之直。彼此相照,何得有差?故醫之臨證,必期以我之一心,洞病者之一本。以我之一對彼之一,既得一真,萬疑俱釋,豈不甚易?一也者理而已矣。苟吾心之理明,則陰者自陰,陽者自陽,焉能相混?陰陽既明,則表與裡對,虛與實對,寒與熱對,明此六變,明此陰陽,則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是編也,列門為八,列方亦為八。蓋古有兵法之八門,予有醫家之八陣。一而八之,所以神變化,八而一之,所以溯淵源。故予於此錄,首言明理,以統陰陽諸論,詳中求備,用帥八門。夫兵繫興亡,醫司性命,執中心學,孰先乎此?是即曰傳中可也,曰傳心亦可也。然傳中傳心,總無非為斯人斯世之謀耳,故復命為“傳忠錄”。《寓意草》曰: 聞之醫者意也。一病當前,先以意為運量。後乃經之以法,緯之以方。《內經》所謂微妙在意是也。醫孰無意?而淺深繇是,枘鑿繇是,徑庭繇是,而病機之安危倚伏莫不繇是。意之凝釋,剖判荒茫,顧不危耶。大學誠意之功在於格致,而其辨尤嚴於欺慊之兩途。蓋以殺機每隨於陰幽,而生機恆苞於粹白。莊周曰: 天地之道,近在胸臆。

        理論是事物知識的理解和論述,基礎是事物發展的根本或起點。中國醫藥學理論來自中國古代醫療實踐。長期的醫療實踐活動使古代中國醫藥學逐漸認識了人和自然的關繫、生命現像、生命性質、生命規律。種植於中國古代文化、中國古代歷史、中國古代醫療實踐沃土的中國醫藥學理論根深葉茂。中國醫藥學理論解釋中國醫藥學現像和規律,這些理論是整個中國醫藥學的基礎。秦漢之際問世的《黃帝內經》創建了中國醫藥學理論體繫,此後兩千餘年,博大精深的中國醫藥學理論世界令人目不暇接,誠如《離騷》所謂: 紛總總其離合兮,斑駁陸離其上下。天人合一理論是中國醫藥學文化思想理論的基礎,太極八卦與陰陽五行是中國醫藥學哲學理論的基礎,五運六氣理論是中國醫藥學氣像理論的基礎,氣血精神理論是中國醫藥學生命物質理論的基礎,藏像理論是中國醫藥學生理解剖理論的基礎,有諸內者必形諸外是四診合參診斷理論的基礎,辨證論治理論是理法方藥理論的基礎,病證辨治理論是中國醫藥學中西結合臨床理論的基礎,治病求本理論是中國醫藥學治療決策理論的基礎,經絡腧穴理論是中國醫藥學針灸理論的基礎,性味主治是中國醫藥學藥物醫學理論的基礎,君臣佐使是中國醫藥學方劑組方原則。每一理論都有深邃堅固的基礎。《黃帝內經》理論體繫作為中國醫藥學各科理論的基礎,孕育產生斑斕豐富的各科理論: 病痰飲者當宜溫藥和之,其理論基礎是腎主水液、脾主運化、肺主宣降;望而知之為神,其理論基礎是有諸內必行諸外;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其理論基礎是五行生克;女子以肝為先天,其理論基礎是肝主藏血;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其理論基礎是女子七歲腎氣盛,丈夫八歲腎氣實;甲子之歲,少陰君火司天,陽明燥金在泉,中見太宮土運。歲土太過,氣化營運先天。是歲火為天氣,金為地氣,火能勝金,天氣盈地氣虛,然中見土運,天氣生運,運生地氣,三氣相得,地氣雖虛,邪勝亦微,天氣既盈,化源為實,其理論基礎是五運六氣;等等。《景嶽全書·明理》指出: 萬事不能外乎理,而醫之於理為尤切。散之則理為萬像,會之則理歸一心。夫醫者一心也,病者萬像也。舉萬病之多則醫道誠難,然而萬病之病不過各得一病耳。譬之北極者醫之一心也,萬星者病之萬像也。欲以北極而對萬星則不勝其對,以北極而對一星則自有一線之直。彼此相照,何得有差?故醫之臨證,必期以我之一心,洞病者之一本。以我之一對彼之一,既得一真,萬疑俱釋,豈不甚易?一也者理而已矣。苟吾心之理明,則陰者自陰,陽者自陽,焉能相混?陰陽既明,則表與裡對,虛與實對,寒與熱對,明此六變,明此陰陽,則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是編也,列門為八,列方亦為八。蓋古有兵法之八門,予有醫家之八陣。一而八之,所以神變化,八而一之,所以溯淵源。故予於此錄,首言明理,以統陰陽諸論,詳中求備,用帥八門。夫兵繫興亡,醫司性命,執中心學,孰先乎此?是即曰傳中可也,曰傳心亦可也。然傳中傳心,總無非為斯人斯世之謀耳,故復命為“傳忠錄”。《寓意草》曰: 聞之醫者意也。一病當前,先以意為運量。後乃經之以法,緯之以方。《內經》所謂微妙在意是也。醫孰無意?而淺深繇是,枘鑿繇是,徑庭繇是,而病機之安危倚伏莫不繇是。意之凝釋,剖判荒茫,顧不危耶。大學誠意之功在於格致,而其辨尤嚴於欺慊之兩途。蓋以殺機每隨於陰幽,而生機恆苞於粹白。莊周曰: 天地之道,近在胸臆。
        《黃帝內經》是中國醫藥學理論基礎的專著。《黃帝內經》包括《靈樞》和《素問》兩部書,各八十一篇,約成前戰國時期。《黃帝內經》從天人合一、陰陽五行、五運六氣、氣血精神、藏像表觀、四診合參、治病求本、經絡腧穴等各方面論述中國醫藥學理論基礎。其主要貢獻是創建中國醫藥學理論體繫。胤《中國醫籍考》考證: 《漢書·藝文志》載《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及《白氏扁鵲內外經》之目。《素問》名林億等以為問太素之義是也。《索隱》曰: 素王者太素上皇,其道質素故稱素王。《列子·乾鑿度》並雲太素者質之始也。漢《藝文志》黃帝泰素二十篇,劉向《別錄》雲言陰陽五行以為黃帝之道,故曰太素。《素問》乃為太素之問答,義可以證焉。其不言問素而名《素問》者,猶屈原有《天問》,是倒置而下字爾。蓋《內經》之目見於《漢志》而《素問》之名出張仲景《傷寒論》序,曰《素問》《九卷》。九卷即今之《靈樞》。以《素》《靈》二書為《內經》者出皇甫謐《甲乙經》序,而後歷代諸家無復異論焉。第七卷已亡於晉,《隋志》載《梁·七錄》亦雲止存八卷。據林億等起所注本乃無第七,而王冰為舊藏之卷補七篇與《素問》餘篇文然不同。其論運氣與《六節藏像論》七百十八字全然別是一家言。林億等以為《陰陽大論》之文王冰取以補所亡。今考王叔和《傷寒例》所引《陰陽大論》之文曾無所見。據林億等校正之起本八卷共六十八篇,至王冰補七篇又分為八十一篇者,仿《道德經》《難經》也。是書實醫經之古者,往聖之遺言存焉。晉皇甫謐以來歷代醫家斷為岐黃所作,此殊不然也。醫之言陰陽尚矣。《莊子》謂疾為陰陽之患,《左傳》醫和論六氣曰陰淫寒疾,陽淫熱疾。班固雲醫經者原人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裡,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可以見也。而漢之時凡說陰陽者必繫之於黃帝。《淮南子》曰黃帝生陰陽,又雲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托之於神農黃帝而後能入說。高誘注雲: 說,言也。言為二聖所作,乃能入其說於人,人乃用之。劉向雲言陰陽五行以為黃帝之道,《漢志》陰陽醫卜之書冠黃帝二字者凡十有餘家,此其證也。是書設為黃帝岐伯之問答者亦漢人所撰述無疑。方今醫家或牽合衍贅以為三墳之一,或者詆毀排斥以為贗偽之書者,俱為失矣。
       479年至557年南朝齊梁起首注《黃帝內經素問》。《隋志起注《黃帝素問》八卷,佚簡曰起注本猶存於宋代。今據《新校正》所載,考其卷目次第,可以窺略矣。卷一《平人氣像論》《決死生篇》《髒氣法時論》《宣明五氣篇》《經合論》《調經論》《四時刺逆從論》凡七篇,卷二《移精變氣論》《玉版論要篇》《診要經終論》《八正神明論》《真邪論》《標本病傳論》《皮部論》《骨空論》《氣穴論》《氣府論》《繆刺論》凡十一篇,卷三《陰陽離合論》《十二髒相使篇》《六節髒像論》《陽明脈解篇》《長刺節篇》《五髒卒痛》凡六篇,卷四《生氣通天論》《金匱真言論》《陰陽別論》《經脈別論》《通評虛實論》《太陰陽明論》《逆調論》《痿論》凡八篇,卷五《五髒別論》《湯液醪醴論》《熱論》《刺熱論》《評熱病論》《瘧論》《腹中論》《厥論》《病能論》《奇病論》凡十篇,卷六《脈要精微論》《玉機真藏論》《寶命全角論》《刺瘧論》《刺腰痛論》《刺劑論》《刺禁論》《刺志篇》《針解篇》《四時刺逆從論》凡六篇。卷七闕,卷八《痺論》《水熱穴論》《從容別白黑》《論過失》《方論得失明著》《陰陽類論方論解》凡八篇,卷九《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大論》《陰陽應像大論》《五髒生成篇》《異法方宜論》《咳論》《風論》《大奇論》《脈解篇》凡九篇。以上八卷合六十八篇起注《黃帝內經素問》早2009年嚴世芸、李其忠起《素問注》於《三國兩晉南北朝醫學總集》。
       710年至805年,唐代王冰次注《黃帝素問》二十四卷,《新唐志》存。王冰自序認為: 《素問》《靈樞》其文簡、其意博、其理奧、其趣深。而世本紕繆,篇目重疊,前後不倫,文義懸隔,施行不易,披會亦難。歲月既淹,襲以成弊。或一篇重出而別立二名,或兩論並合而都為一目,或問答未已別樹篇題,或脫簡不書而雲世闕。重合經而冠針服,並方宜而為咳論,隔虛實而為逆從,合經絡而為論要,節皮部為經絡,退至道以先針。諸如此流,不可勝數。於是精勤博訪十二年,撰注用傳不朽,兼舊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其中簡脫文斷義不相接者,搜求經論有所遷移以補其處;篇目墜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意以昭其義;篇論吞並義不相涉闕漏名目者,區分事類別目以冠篇首;君臣請問禮義乖失者,考校尊卑增益以光其意;錯簡碎文前後重疊者,詳其旨趣則去繁雜以存其要;辭理秘密難粗論述者,別撰玄珠以陳其道。凡所加字皆朱書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雜糅,庶厥昭彰聖旨。敷暢玄言有如列宿高懸奎張不亂,深泉淨滢鱗介咸分。君臣無夭柱之期,夷夏有延齡之望。
       998年至1007年,北宋林億等人奉詔校注《素問》二十四卷,後人稱《素問新校正》。《素問新校正》是在王冰次注《黃帝素問》基礎上補注,故後世又稱為《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天祿琳瑯書目》曰: 《重修補注黃帝內經素問》一函十冊,二十四卷。唐王冰注,宋林億、孫奇、高保衡校正,孫兆改誤。林億曰: 唐寶應中太僕王冰次注,是三皇遺文爛然可觀。惜乎唐令列之醫學付之藝伎之流,而薦紳先生罕言之,去聖已遠,其術暗昧。是以文注紛錯,義理混淆。奈何以至精至微之道傳之以至下至淺之人,其不廢絕為已幸矣。仁宗念聖祖之遺事將墜於地,乃詔通知其學人俾之是正。臣等承乏典校,伏念旬歲,遂乃搜訪中外,裒集眾本,寢尋其義,正其訛舛,十得其三四,餘不能具。竊謂未足以稱明詔副聖意,而又采漢唐書錄古醫經之存於世者,得數十家,敘而考正焉。貫穿錯綜,磅礡會通。或端本以尋支,或溯流而討源,定其可知。次以舊目正謬誤者六千餘字,增注義者二千餘條,一言去取必有稽考,舛文疑義於是詳明。
       1500年至1600年,明代馬蒔著《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九卷、《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九卷(《靈樞》部全注本)。馬蒔曰: 晉皇甫謐次《甲乙經》多出《靈樞》,義未闡明;唐寶應年間啟玄子王冰有注,隨句解釋,逢疑則默,章節不分,前後滑伯仁《讀素問鈔》類有未盡,所因皆王注。惟宋嘉祐年間敕高保衡等校正,深有裨於王氏,但仍分二十四卷,甚失神聖之義。竊慨聖凡分殊,古今世異,愚不自揣。而僭釋者,痛後世概暗此書而蠡測之,以圖萬一之小補雲。《四庫全書提要》曰: 《素問注證發微》九卷,明馬蒔撰。其說據《漢志》內經十八篇之文,以《素問》九卷,《靈樞》九卷當之。其注亦無所發明,而於前人著述多所訾議,過1552至1620年間,明代吳崑著《黃帝內經素問吳注》二十四卷。自序曰: 《素問》《靈樞》醫之典墳也,《難經》《甲乙》醫之庸孟也,張王劉李醫之濂洛關閩也。日夕取諸家言遍讀之,不數稔術精而售。初遊宛陵,後溯長江,歷姑孰,抵和陽,所至聲名籍籍,活人無論數計。《黃帝內經素問吳注》是《素問》全注本,將《素問》七十九篇(除刺法論、本病論二篇)原文逐篇分段予以注釋,每篇之首簡述該篇大意,注文簡明,頗有影響,是研究《內經》必不可少的重要參考書。現有明刻本、日刻本、清刻本等。汪昂曰: 《素問吳注》間有闡發,補前注所未備。然多改經文亦覺嫌於輕擅。
       1616年至1674年,清代張志聰著《黃帝內經素問集注》九卷,張志聰盡得其師張子卿之傳,於杭州吳山建侶山堂,聚門人弟子講學布道,開國醫學術講座先河。張志聰自序曰: 自甲辰五載注釋《內經素問》九卷,以晝夜之悟思,印黃岐之精義,前人咳唾概所勿襲,古論糟粕悉所勿存。惟與同學高良共深參究之秘,及門諸弟時任校正之嚴,剞劂告成,顏曰《集注》。蓋以集共事參校者什之二三,先輩議論相符者什之一二,非有棄置也。亦曰前所已言者何煩餘言,唯未言者亟言之以俟後學耳。詎敢追康節希彝通易之秘,隱君齊相搜藥之遺,以自附古人也乎。此後,隱庵門人高士宗著《素問直解》九卷,其凡例曰: 王太僕、馬玄臺、張隱庵注釋俱屬全文。然字句文義有重復而不作衍文者,有倒置而未經改正者,有以訛傳訛而弗加詳察者。餘細為考較確參訂正,庶幾上補聖經下裨後學。《素問》一經各家雖有注釋。餘詳視之,非苟簡隙漏即敷淺不經。隱庵《集注》意義艱深,其失也晦。餘不得已而更注之,顏曰《直解》。清1705年至1758年康熙乾隆年御著《素問懸解》十三卷。《四庫總目提要》曰: 是書謂《素問》八十一篇秦漢以後始著竹帛,傳寫屢更,不無錯亂,因為參互校正。如《本病論》《刺志論》《刺法論》舊本皆謂御則謂《本病論》在《玉機真藏論》中,《刺志論》則誤入《診要經中論》,《刺法論》則誤入《通評虛實論》,未嘗亡也。又謂《經絡論》乃《脾部論》之後半篇,《脾部論》乃《十二正經經絡論》之正文。如此則《奇經》與《氣府論》之前論《正經後論》《奇經三脈》無異。故取以補闕,仍復八十一篇之舊。其注則間有發明。如五運六氣之南政、北政,舊注以甲己為南政,其餘八千為御則謂天地之氣東西對待,南北平分,何南政之少而北政之多也。一日之中,天氣晝南而夜北。一歲之中,天氣夏南而鼕北。則十二年中三年在北,三年在東,三年在南,三年在西。在北則南面而布北方之政是謂北政,天氣自北而南升。在南則北面而布南方之政是謂南政,天氣自南而北升。則自卯而後天氣漸南,總以南政統之。自酉而後天氣漸北,總以北政統之。東西者左右之間氣故不見可以言政。此南北二極之義,其論為前人所未及。清嘉慶年胤著《素問識》八卷,擷取《素問》72篇之精要,摘錄王冰、馬蒔、吳崑、張介賓等注家之言及朱丹溪等學術見解,參考經傳百氏,對《素問》某些條文進行訓詁、解詞、校勘和注釋,並對前賢疏義之失,予以訂正。卷首有《素問》解題、《素問》彙考、《素問》諸家注解書起本卷目等。要言不煩,識見允正,為研究《素問》重要參考文獻。
    隋唐時期楊上善著《黃帝內經太素》三十卷,開《素問》分類研究先河。北宋後《黃帝內經太素》失傳,清代楊守敬出使日本時取回鋻真和尚傳至日本的《太素》版本。蕭延平以此為底本參考袁昶通隱堂本校勘,世稱蘭陵堂本或蕭延平本。《黃帝內經太素》卷攝生之一(佚),卷第二攝生之二(卷末缺): 順養、六氣、九氣、調食、壽限,卷第三陰陽: 陰陽大論、調陰陽、陰陽雜說,卷第四(佚),卷第五(卷首缺): 人合、陰陽合、四海合、十二水,卷第六髒腑之一(卷首缺): 五髒命分、髒腑應候、髒腑氣液,卷第七(佚),卷第八經脈之一: 經脈連環、經脈病解、陽明脈解,卷第九經脈之二: 經脈正別、脈行同異、經絡別異、十五絡脈、經脈皮部,卷第十經脈之三: 督脈、帶脈、陰陽蹺脈、任脈、衝脈、陰陽維脈、經脈標本、經脈根結,卷第十一輸穴: 本輸、變輸、腑病合輸、氣穴、氣府、骨空,卷第十二營衛氣: 營衛氣別、營衛氣行、營五十周、衛五十周,卷第十三身度: 經筋、骨度、腸度、脈度,卷第十四診候之一: 四時脈形、真髒脈形、四時脈診、人迎脈口診,卷第十五診候之二: 色脈診、色脈尺診、尺診、尺寸診、五髒脈診,卷第十六診候之三: 虛實脈診、雜診、脈論,卷第十七證候之一,卷第十八(佚),卷第十九設方: 知古今、知要道、知方地、知形志所宜、知祝由、知針石、知湯藥、知官能,卷第二十(佚),卷第二十一九針之一: 九針要道、九針要解、諸原所生、九針所像,卷第二十二九針之二: 刺法、九針所主、三刺、三變刺、五刺、五髒刺、五節刺、五邪刺、九刺、十二刺,卷第二十三九針之三: 量繆刺、量氣刺、量順刺、疽癰逆順刺、量絡刺、雜刺,卷第二十四補瀉: 天忌、本神論、真邪補瀉、虛實補瀉、虛實所生,卷第二十五傷寒: 熱病決、熱病說、五髒熱病、五髒痿、瘧解、三瘧、十二瘧,卷第二十六寒熱: 寒熱厥、經脈厥、寒熱相移、厥頭痛、厥心痛、寒熱雜說、癰疽、蟲癰、寒熱瘰疬、灸寒熱法,卷第二十七邪論: 七邪、十二邪、邪客、邪中、邪傳,卷第二十八風: 諸風數類、諸風狀論、諸風雜論、九宮八風、三虛三實、八正風候、痺論,卷第二十九氣論: 三氣、津液、水論、脹論、風水論、咳論,卷第三十雜病: 重身病、溫暑病、四時之變、息積病、伏梁病、熱痛、脾癉消渴、膽癉、頭齒痛、頜痛、項痛、喉痺嗌干、目痛、耳聾、衄血、喜怒、疹筋、血枯、熱煩、身寒、肉爍、臥息喘逆、少氣、氣逆滿、療噦、腰痛、髀疾、膝痛、痿厥、洩、如蠱如妲病、癲疾、驚狂、厥逆、厥死、陽厥、風逆、風痓、酒風、經解、身度、經絡虛實、禁極虛、順時、刺瘧節度、刺腹滿數、刺霍亂數、刺痫驚數、刺腋癰數、病解、久逆生病、六腑生病、腸胃生病、經輸所療。《黃帝內經太素》是分類編纂《內經》的早典籍,也是繼《難經》之後中國醫藥學理論分類研究的重要著作。
       1304年至138代滑壽著《讀素問鈔》三卷。《儀真縣志》曰: 京口名醫王居中客儀,壽數往叩居中。曰: 醫祖黃帝岐伯其言佚不傳,世傳者惟《素問》《難經》,子其習之。壽受讀終卷,乃請於王。分髒像、經度、脈候、病能、攝生、論治、色脈、針刺、陰陽、標本、運氣、彙萃、類聚經文凡十二類鈔而讀之。自是壽學日益進,所向莫不奇中。明代醫家汪石山著《續素問鈔》三卷曰: 予讀滑伯仁氏所集《素問鈔》,喜其刪去蘩蕪,撮其樞要,且所編次各以類從,秩然有序,非深於岐黃之學人不能也。但王氏所注,多略不取於經文,難曉處僅附其一二焉,然自滑氏觀之固無待於注,後之學人未必皆滑氏,句無注釋曷從而入首邪爰,復取王氏注,參補其閑而以“續”字弁之於首,簡閑有竊附己意者,則以愚謂二字別之本所輯者不復識別滑氏自注者,如舊別以今按二字,如此庶使原今所輯之注,各有分辨,或是或非,俾學人知所擇焉。雖然予之所輯,未必一一盍契經旨而無所誤,或者因予之誤推,而至於無誤未可知也,諺雲拋磚引玉,抑或有補於萬一雲。1517年明代正德年間溫州知府丁瓚著《素問鈔補》12卷,以滑壽《素問鈔》為藍本,參考王冰《素問注》,取其鈔本手自補正,以王氏注有合於經者亦並錄之,使更相傳錄,擇其子弟而誦習焉。凡王注頗覺冗泛今擇取諸書增減,以附愚見。其有疑誤姑缺之以俟知者。
       1624年明代張景嶽著《類經》三十二卷、《類經附翼》四卷、《類經圖翼》十一卷。《類經》將《靈樞》《素問》分作攝生類、陰陽類、藏像類、脈色類、經絡類、標本類、氣味類、論治類、疾病類、針刺類、運氣類、會通類等十二大類,三百九十節,精深闡述天人合一、太極八卦、陰陽五行、五運六氣、氣血精神、藏像生理、四診合參、治病求本、經絡針刺等中國醫藥學理論體繫。是中國醫藥學理論研究的代表著作之一,理論研究深度與廣度超越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景嶽曰: 初餘究心是書,嘗為摘要將以自資而繼繹之久。久則言言金石,字字珠璣,竟不知孰可摘而孰可遺。因奮然起念,冀有以發隱就明,轉難為易,盡啟其秘而公之於人。務俾後學了然見便得趣,由堂入室具悉本原,斯不致誤己誤人,咸臻至善。於是乎詳求其法則唯有盡易舊制,顛倒一番,從類分門。然後附意闡發,庶晰其蘊。然懼擅動聖經猶未敢散也。粵稽往古,則周有扁鵲之摘難,晉有玄晏先生之類分,唐有王太僕之有滑攖寧之撮鈔,鋻此四君子而後意決。且此非十二經之比。蓋彼無須類,而此欲醒指迷,則不容不類以求便也。由是遍索兩經,先求難易,反復更秋,稍得其緒,然後合二為一,命曰《類經》。類之者以《靈樞》啟《素問》之微,《素問》發《靈樞》之秘,相為表裡,通其義也。兩經既合,乃分為十二類。夫人之大事莫若死生,能葆其真合乎天矣,故首曰攝生類。生成之道兩儀主之,陰陽既立,三纔位矣,故二曰陰陽類。人之有生髒氣為本,五內洞然,三垣治矣,故曰髒像類。欲知其內須察其外,脈色通神,吉兇判矣,故曰經絡類。萬事萬殊必有本末,知所先後,握其要矣,故六曰標本類。人之所賴藥食為天,氣味得宜,五宮強矣,故七曰氣味類。駒隙百年誰保無恙,治之弗失,危者安矣,故八曰論治類。疾之中人變態莫測,明能燭幽,二豎遁矣,故九曰疾病類。藥餌不及古有針砭,九法搜玄,道超凡矣,故十曰針刺類。至天道茫茫營運今古,苞無窮,協,推之以理,指諸掌矣,故十一曰運氣類。又若經文連屬難以強分,或附見於別門欲求之而不得,分條索隱,血脈貫矣,故十二曰會通類。彙分三十二卷。此外復附著《圖翼》十五卷。蓋以義有深邃而言不能該者,不拾以圖其精莫聚,圖像雖顯而意有未達者,不翼以說其奧難窺。自是而條理分綱目舉,晦者明,隱者見,巨細通融,岐二畢徹,一展卷而重門洞開,秋毫在目,不惟廣裨乎來學,即凡志切尊生者,欲求諸妙,無不信乎可招矣。稍晚於張景嶽的明代上海人李中梓著《內經知要》上下兩卷,分道生、陰陽、色診、脈診、髒像、經絡、治則、病能八類,刪繁就簡,精煉扼要,為中國醫藥學理論學習入門之作。1964年北京中醫學院主編全國中醫學院試用教材《內經釋義》參照《類經》《內經知要》,分為: ①導論: 人與自然、陰陽五行;②藏像: 髒腑、精氣神;③經絡: 十二經脈、奇經八脈;④病機: 發病、病因、病理;⑤診法: 望診、聞診、聞診、切診;⑥治則: 治未病、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標本、正治反治、辨證立法、制方、飲食宜忌、精神治療、針刺大法。附篇: 醫經選讀。1978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北京中醫學院主編的全國統編教材《中醫學基礎》。1982年國家衛生部首次成立全國高等中醫藥教材編審委員會,組成《中醫基礎理論》等32門學科教材編審小組。1984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印會河主編的高等醫藥院校教材《中醫基礎理論》,內容有: ①緒論;②陰陽五行;③藏像;④氣血津液;⑤經絡;⑥病因與發病;⑦病機;⑧防治原則。此後三十多年,中國醫藥學理論研究基本遵循這一體繫。其間雖有各種版本,然大同而小異。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實踐是檢驗中國醫藥學理論的標準,深望中國醫藥學理論在今後的醫療實踐中不斷發展,不斷升華。竊思夏蟲言冰豈曉乾坤之大,以蠡測海寧知揆度之非,是耶否耶,就正有道。


    蔡定芳
    2019年己亥中秋序於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