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古代中醫藥名家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該商品所屬分類:醫學 -> 中醫
    【市場價】
    486-704
    【優惠價】
    304-440
    【作者】 宋春生,劉艷驕,胡曉峰 主編 
    【所屬類別】 圖書  醫學  中醫  基礎理論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ISBN】978703031282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030312822
    叢書名:中醫藥科學方法總論研究叢書

    作者:宋春生,劉艷驕,胡曉峰主編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年06月 


        
        
    "

    編輯推薦
            宋春生、劉艷驕、胡曉峰主編的《古代中醫藥名家學術思想與認識論》是《中醫藥科研方法學總論研究》之一部分。內容主要是中國古代著名醫學家的學術思想和認識論分析,包括作者的學術生平、主要學術著作、主要學術思想、認識疾病的過程等,並對醫家的學術成就加以總結。
     
    內容簡介
        “中醫藥科學方法總論研究”是科技部創新方法工作專項項目之一,作為主要研究成果,《中醫藥科學方法總論研究叢書》的編著、出版獲該項目的資助。宋春生、劉艷驕、胡曉峰主編的《古代中醫藥名家學術思想與認識論》是該叢書之一,內容主要是中國古代著名醫學家的學術思想和認識論分析。包括作者的學術生平、主要學術著作、主要學術思想、認識疾病的過程等,並對醫學的學術成就加以總結。對從事科學研究的中醫藥工作者和臨床工作者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古代中醫藥名家學術思想與認識論》可供中醫藥專業研究生、本科生及中醫愛好者閱讀。
    目錄
    序一
    序二
    序三
    序四
    總前言
    追尋歷史,引領未來
    張仲景的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王叔和的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皇甫謐的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葛洪的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陶弘景的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孫思邈的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錢乙的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唐慎微酌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序一
    序二
    序三
    序四
    總前言
    追尋歷史,引領未來
    張仲景的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王叔和的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皇甫謐的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葛洪的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陶弘景的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孫思邈的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錢乙的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唐慎微酌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劉完素的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張從正的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李東恆的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朱震亨的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滑壽的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汪機的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薛己的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萬全的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李時珍的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孫一奎的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繆希雍的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王肯堂的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趙獻可的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張景嶽的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吳有性的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喻昌的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李中梓的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汪昂的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葉天士的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王維德的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徐大椿的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陳修園的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吳鞠通的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王清任的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費伯雄的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王孟英的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唐宗海的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張錫純的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丁甘仁的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惲鐵樵的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宇妥寧瑪·雲丹貢布的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在線試讀
    追尋歷史,引領未來
    中華民族有著豐富的歷史積澱 ,孕育著深厚的文化基礎和哲學觀念 ,也產生了
    諸多的著名醫家 ,並形成了獨特的學術思想和認識論 ,對中醫學的發展起到了不可
    磨滅的作用 。
    認識論是關於對人類認識的來源 、發展過程 ,以及認識與實踐關繫的學說 。 歷
    代醫家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 ,結合當時社會科技發展狀況 ,通過對疾病發生 、發展 、
    演變的觀察與臨床診療實踐 ,形成了獨特的學術思想 ,提出了獨特學說 ,加深了對
    疾病的認識 ,豐富了中醫學的思想寶庫 。 通過總結研究歷代有代表性醫家的學術
    思想與認識論 ,吸取先賢的智慧 ,對創新中醫學術 ,引領中醫藥發展有重要意義 。
    盤古開天地 ,諸子發其說 。 神農嘗百草 ,醫 。 夏商西周時期醫巫並
    存 ,在卜筮史料中記載了大量的醫藥衛生的內容 ,是醫學的雛形 。 春秋戰國時期 ,
    出現了諸多偉大的思想家 ,如諸子百家之流傳中最為廣泛的是儒家 、道家 、陰陽家 、
    法家 、名家 、墨家 、雜家 、農家 、小說家 、縱橫家等 ,其思想極大地影響了後世歷代醫
    家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思想 ,為中醫學的存在與發展奠定了理論的基礎 。
    春秋戰國時期哲學的發展不僅促進了醫巫的分化 ,而且滲透到醫學之中 ,促進
    了醫學理論的形成 。 醫家們將諸子百家的哲學思想引入中醫學中 ,涉及的生理 、病
    理 、養生 、治療等 ,形成醫學理論觀點 ,逐步建立醫學理論氣學說 、陰陽學說 、
    五行學說 、天人相應論等 。 中醫學理論一開始就具有濃郁的哲學思想氣息 ,成為由
    描述到高度抽像概括的理論升華 ,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追尋歷史,引領未來
    中華民族有著豐富的歷史積澱 ,孕育著深厚的文化基礎和哲學觀念 ,也產生了
    諸多的著名醫家 ,並形成了獨特的學術思想和認識論 ,對中醫學的發展起到了不可
    磨滅的作用 。
    認識論是關於對人類認識的來源 、發展過程 ,以及認識與實踐關繫的學說 。 歷
    代醫家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 ,結合當時社會科技發展狀況 ,通過對疾病發生 、發展 、
    演變的觀察與臨床診療實踐 ,形成了獨特的學術思想 ,提出了獨特學說 ,加深了對
    疾病的認識 ,豐富了中醫學的思想寶庫 。 通過總結研究歷代有代表性醫家的學術
    思想與認識論 ,吸取先賢的智慧 ,對創新中醫學術 ,引領中醫藥發展有重要意義 。
    盤古開天地 ,諸子發其說 。 神農嘗百草 ,醫 。 夏商西周時期醫巫並
    存 ,在卜筮史料中記載了大量的醫藥衛生的內容 ,是醫學的雛形 。 春秋戰國時期 ,
    出現了諸多偉大的思想家 ,如諸子百家之流傳中最為廣泛的是儒家 、道家 、陰陽家 、
    法家 、名家 、墨家 、雜家 、農家 、小說家 、縱橫家等 ,其思想極大地影響了後世歷代醫
    家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思想 ,為中醫學的存在與發展奠定了理論的基礎 。
    春秋戰國時期哲學的發展不僅促進了醫巫的分化 ,而且滲透到醫學之中 ,促進
    了醫學理論的形成 。 醫家們將諸子百家的哲學思想引入中醫學中 ,涉及的生理 、病
    理 、養生 、治療等 ,形成醫學理論觀點 ,逐步建立醫學理論氣學說 、陰陽學說 、
    五行學說 、天人相應論等 。 中醫學理論一開始就具有濃郁的哲學思想氣息 ,成為由
    描述到高度抽像概括的理論升華 ,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一 、秦及秦以前醫家的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六國歸於一 ,秦漢此時興 。 由於連年的戰爭和自然災害 ,使得疾病流行 ,人民
    在建設國家的過程中 ,還要同疾病進行頑強的鬥爭 。 秦漢時 ,傷寒 、雜病和外科達
    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 其中張仲景是代表人物之一 。 面對瘟疫流行 ,“感往昔之淪
    喪 ,傷橫夭之莫救”(1
    中華民族有著豐富的歷史積澱 ,孕育著深厚的文化基礎和哲學觀念 ,也產生了
    諸多的著名醫家 ,並形成了獨特的學術思想和認識論 ,對中醫學的發展起到了不可
    磨滅的作用 。
    認識論是關於對人類認識的來源 、發展過程 ,以及認識與實踐關繫的學說 。 歷
    代醫家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 ,結合當時社會科技發展狀況 ,通過對疾病發生 、發展 、
    演變的觀察與臨床診療實踐 ,形成了獨特的學術思想 ,提出了獨特學說 ,加深了對
    疾病的認識 ,豐富了中醫學的思想寶庫 。 通過總結研究歷代有代表性醫家的學術
    思想與認識論 ,吸取先賢的智慧 ,對創新中醫學術 ,引領中醫藥發展有重要意義 。
    盤古開天地 ,諸子發其說 。 神農嘗百草 ,醫 。 夏商西周時期醫巫並
    存 ,在卜筮史料中記載了大量的醫藥衛生的內容 ,是醫學的雛形 。 春秋戰國時期 ,
    出現了諸多偉大的思想家 ,如諸子百家之流傳中最為廣泛的是儒家 、道家 、陰陽家 、
    法家 、名家 、墨家 、雜家 、農家 、小說家 、縱橫家等 ,其思想極大地影響了後世歷代醫
    家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思想 ,為中醫學的存在與發展奠定了理論的基礎 。
    春秋戰國時期哲學的發展不僅促進了醫巫的分化 ,而且滲透到醫學之中 ,促進
    了醫學理論的形成 。 醫家們將諸子百家的哲學思想引入中醫學中 ,涉及的生理 、病
    理 、養生 、治療等 ,形成醫學理論觀點 ,逐步建立醫學理論氣學說 、陰陽學說 、
    五行學說 、天人相應論等 。 中醫學理論一開始就具有濃郁的哲學思想氣息 ,成為由
    描述到高度抽像概括的理論升華 ,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一 、秦及秦以前醫家的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六國歸於一 ,秦漢此時興 。 由於連年的戰爭和自然災害 ,使得疾病流行 ,人民
    在建設國家的過程中 ,還要同疾病進行頑強的鬥爭 。 秦漢時 ,傷寒 、雜病和外科達
    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 其中張仲景是代表人物之一 。 面對瘟疫流行 ,“感往昔之淪
    喪 ,傷橫夭之莫救”(《傷寒論》自序) ,毅然從醫 ,乃勤求古訓 ,博采眾方 ,“上以療君
    親之疾 ,下以救貧賤之阨 ,中以保生長全 ,以養其身” 。 他創造性地把外感熱性病的
    所有癥狀 ,歸納為六個證候群和八個辨證綱領 ,以六經(太陽 、少陽 、陽明 、太陰 、少
    陰 、厥陰)來分析歸納疾病在發展過程中的演變和轉歸 ,以八綱(陰陽 、表裡 、寒熱 、
    虛實)來辨別疾病的屬性 、病位 、邪正消長和病態表現 。 由此確立了分析病情 、認識
    證候及臨床治療的法度 ,形成了辨別湯證為特點的辨證論治的診療觀 。 《傷寒論》
    載方 113 個 ,《金匱要略》載方 262 個 ,除去重復 ,兩書實收方劑 269 個 。 通過方劑
    的嚴密的配伍 ,加減變化 ,服藥的精巧 ,用簡單的藥物組成 ,攻克頑疾 。 又用湯劑 、
    丸劑 、散劑 、膏劑 、酒劑 、洗劑 、浴劑 、熏劑 、滴耳劑 、灌鼻劑 、吹鼻劑 、灌腸劑 、陰道栓
    劑 、肛門栓劑等方法開拓了臨床治療的新途徑 。 他對各種劑型的制法記載甚詳 ,對
    湯劑的煎法 、服法也描述頗細 。 後世稱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為“方書之祖” ,稱該
    書所列方劑為“經方” 。 《傷寒雜病論》對針刺 、灸烙 、溫熨 、藥摩 、吹耳等治療方法也
    有許多闡述 。 另對許多急救方法也有收集 ,如對自縊 、食物中毒等的救治就頗有特
    色 。 其中對自縊的解救 ,近似現代的人工呼吸法 。
    此外 ,漢代還出現了醫案 。 西漢淳於意在繼承前人學術經驗的基礎上 ,記錄所
    診治病人必詳列姓名 、身份 、籍裡 、性別 、病名 、病因 、脈證 、診斷 、治療(方藥 、針灸 、
    含漱藥 、竄藥等)預防轉歸等 ,反映了早期醫案淳樸可鋻的學術風格 ,為後世醫家樹
    立了榜樣 。 這一時期臨床醫學發展很快 ,華佗創用麻沸散施行外科手術 ,代表了當
    代外科學最高水平 。 《神農本草經》集東漢以前藥物學研究成果之大成 ,對歷代本
    草學和方劑學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
    二 、三國兩晉南北朝醫家的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西晉平三國 ,東晉分十六 。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中國社會長期處於動亂割據
    狀態 ,佛教 、道教盛行 。 道家的煉丹及養生術對社會影響頗深 ,其中也包含了化學 、
    醫學 、生物學等內容 。 醫藥學在脈學 、針灸學 、藥物方劑 、傷科 、養生保健及中外交
    流等方面取得了進步 ,為中醫學發展積累了經驗 。
    魏國太醫令王叔和 ,對魏國少府中藏有的著名醫典醫書 、歷代良方加以修整 ,
    在吸收扁鵲 、華佗 、張仲景等著名醫家的脈診理論學說的基礎上 ,結合自己長期的
    臨床實踐經驗 ,寫成了我國第一部完整而繫統的脈學專著《脈經》 ,總結發展了西晉
    以前的脈學經驗 ,將脈的生理 、病理變化類列為脈像 24 種 ,使脈學成為中醫診斷疾
    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 《脈經》一書 6 世紀以後 ,流傳到國外 ,10 世紀時 ,阿
    拉伯名醫阿維森納(伊本 · 西拿) ,在所著《醫典》一書中曾多次引用 。 中醫脈法在
    世界的廣泛傳播 ,與王叔和的功績是分不開的 。
    皇甫謐 ,魏晉醫學家 、文學家 。 其一生著述甚多 ,在醫學史和文學史上負有盛
    名 。 著有《帝王世紀》 、《高士傳》 、《逸士傳》 、《列女傳》晏先生集》等 。 在醫學
    上 ,他是我國中醫“針灸療法”的創始人 。 他把古代著名的三部醫學著作 ,即《素
    問》 、《針經》(《靈樞》) 、《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纂集起來 ,加以研究 ,“刪其浮辭 ,除其
    重復 ,論其精要” ,並結合自己的臨證經驗 ,寫出了一部針灸學巨著《黃帝三部針灸
    甲乙經》(也稱《針灸甲乙經》) ,從而使針灸學也走上正宗之路 。
    葛洪 ,東晉道教學者 、醫藥學家 。 魏晉南北朝時期 ,造紙業的發展促進了官藏
    和私藏書籍的增加 ,同時為醫學文獻流傳提供了便利 。 葛洪學術思想的形成與魏
    晉南北朝玄學盛行 ,重老莊和道家醫學有密切關繫 。 葛洪在行醫 、遊歷的過程中收
    集和篩選出便利方藥和診療方法 ,並在民眾中積極推廣 。 葛洪在其醫學著作《肘後
    備急方》中對天花 、恙蟲病 、腳氣病以及恙螨等的描述都屬首創 ,尤其是倡用狂犬腦
    組織治療狂犬病 ,被認為是中國免疫學的思想萌芽 。 該書所描寫的天花癥狀 、危險
    性 、傳染性等 ,是世界上最早的記載 。 書中還記錄了結核病的主要癥狀 ,並提出了
    結核病“死後復傳及旁人”的特性 ,並涉及了腸結核 、骨關節結核等多種病癥 ,論述
    極其完備 。 書中還記載了被瘋狗咬過後用瘋狗的腦子塗在傷口上治療的方法 ,與
    狂犬疫苗的使用驚人相似 。 書中提到“癘氣”絕不是所謂的鬼神作祟 ,是對流行病 、
    傳染病的科學認知 。 其對恙蟲病 、疥蟲病之類的寄生蟲病的描述 ,也是世界醫學史
    上最早 、最為準確的 。 葛洪的養生思想強調服藥 、行氣 、房中三者的重要性 ,認為三
    者必須同時修煉纔能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對中醫養生理論產生了積極影響 。
    陶弘景 ,南朝齊梁時期醫藥家 ,也是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 他的思想源於
    老莊哲學和神仙道教 ,雜有儒家和佛教觀點 。 他在臨床實踐基礎上編撰了大批簡
    易救急方書 ,為社會動亂的人們提供自救自護指導 ,“微解藥性 ,小小和合 ,居家得
    以救急 ,亦為勝事”(顏之推) ,為中醫急救 、傷科診療 、傳染病防治發展奠定了基礎 。
    南北朝時期 ,我國本草學發展迅速 ,社會上從事本草研究者較多 ,著作豐厚 。 如《神
    農本草經》 、《吳氏本草》 、《李當之本草》等 。 這些為陶弘景整理醫籍提供了有利條
    件 。 經他整理的《神農本草經》 ,增收魏晉間名醫所用新藥 ,成《本草經集注》七卷 ,
    共載藥物 730 種 ,並首創沿用至今的藥物分類方法 ,以玉石 、草木 、蟲 、獸 、果 、菜 、米
    實分類 ,對本草學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其內容為歷代本草書籍收載 ,得以流傳 。 陶
    弘景在醫藥﹑煉丹﹑天文歷算﹑地理﹑兵學﹑鑄劍﹑經學﹑文學藝術﹑道教儀典
    等方面都有研究 ,而以對藥物學貢獻最大 。
    三 、隋唐醫家的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亂而歸於治 ,隋短唐即興 。 隋唐時期 ,國家重歸統一 ,國力強盛 ,文化繁榮 ,中
    外交流廣泛 ,形成了一種空前恢宏的發展氣勢 。 醫家們學術思想得以發揚 ,在各自
    的研究領域取得了更為豐碩的成果 ,這一時期中醫學得到了全面發展 。 在這種背
    景下 ,儒道佛三教盛行 ,其對中醫學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許多醫學著作中可以看
    到其烙印 。
    孫思邈 ,唐代醫藥學家 。 他勤於學習 ,刻苦鑽研 ,善於總結前人的醫學成就 ,對
    我國有文獻記錄起的有關醫學著作進行加工整理 ,彙總成集 。 他結合幾十年的醫
    學實踐和豐富的臨床經驗 ,發揮纔智 ,“博采群經 ,刪裁繁重 、務在簡易 ,以為備急” ,
    寫出洋洋數百萬言的《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醫學名著 ,被譽為中國歷史
    上的醫學百科全書 。 孫思邈“通百家說 ,善言老子 、莊周” ,且“於陰陽 、推步 、醫藥無
    不善” ,一生奮發 ,終成大器 。 他既繫統繼承了《內經》 、《傷寒論》 、《甲乙經》 、《肘後
    方》 、《本草藥對》 、《脈經》 、《諸病源候論》 、阮河南 、範東陽 、張苗等諸家學說 ,又注重
    吸收當代名家所長 ,如甄氏兄弟 、謝季卿 、孟詵 、韋慈藏以及蘇恭等 ,更加廣泛收集
    整理流傳於民眾中的單 、秘 、驗方和借鋻外藩傳入的醫藥知識 ,吸取各家所長 ,推進
    了中醫學學術大發展 。
    四 、宋代醫家的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宋繼唐而起 ,又因金分二 。 兩宋是中醫藥學發展的重要階段 ,皇帝及政府官員
    開始留心醫藥 ,通過政府行為扶持醫藥發展 。 北宋政府組織編纂方書和本草 、設立
    校正醫書局 、鑄造針灸銅人 、改革醫學教育 、設立惠民局 、和劑局 、安劑坊 、養濟院 、
    福田院等機構 ,為醫學家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促進了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與進步 。
    錢乙 ,北宋兒科醫家 ,學識十分廣博 。 當時關於兒科方面的醫著甚少 ,僅有巢有鋻於此 ,錢乙在研究《黃帝內經》 、《傷寒雜病論》 、《神農本草經》等經典的基礎上 ,
    廣泛采集有限的前世兒科文獻 ,並結合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 ,總結出一套診治小兒
    病證的有效方法 。 他提出的“小兒髒腑柔弱 ,治療不可痛擊” 、“小兒易虛易實 ,易寒
    易熱” 、“腎無實 ,主虛”以及小兒病癥治療重調脾胃等學術思想對後世家產生了深
    遠的影響 ,臨床各科的醫家們也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示 。 後世易水學派 、溫補學派 、
    滋陰學派 、溫病學派 ,在形成與發展過程中都從錢氏學說中汲取了營養 。 錢乙臨證
    善於在經典理論指導下 ,結合小兒體質特點 ,靈活變通運用經方 ,同時創制了大量
    療效確鑿的傳世名方 ,且用藥簡便輕靈 。 正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價 :“小兒經
    方 ,千古罕見 ,自乙始別為專門 ,而其書亦為幼科之鼻祖 ,後人得其諸論 ,往往有回
    生之功 。”
    唐慎微 ,醫藥學家 、文學家 。 他睿智明敏 ,醫術精湛 ,醫德高尚 。 他廣泛收集方
    書及其他經 、史 、子 、集中的本草文獻 ,得一方一藥 ,必錄而相咨 ,積累了豐富的藥學
    資料 。 他持之以恆 ,通過搜集 、整理 、調查 、研究 ,廣引經史百家文獻 ,增廣醫方 ,開
    綜合性本草“方藥對照”之先河 ,編撰完成《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 全書 31 卷 ,收藥
    1558 種 ,重視藥物炮制 、食療和藥材道地性 ,采用保持文獻原貌的編寫方式 ,附有
    方劑和藥材圖畫 ,資料豐富 、內容廣泛 ,反映了宋代藥物學研究的最高水平 。 唐慎
    微以個人之力完成如此宏偉精湛的藥學巨著 ,刊行之後 ,產生了重大的國內外
    影響 。
    五醫家的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宋 ,交互中統一 。 這是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文化大融合時期 ,是中國
    醫學史上學派爭鳴 、多民族醫學並進的時期 ;是為中醫學注入了新的活力 ,是漢族
    醫學不斷吸收其他民族醫學智慧發展的時期 。
    劉完素四大醫學之首座 ,是火熱論的創始人 。 除李杲的補土派之外 ,攻
    下派的張從正 ,滋陰派的朱震亨 ,與他的學術思想有師承關繫 ,他所創立的河間學
    派 ,與素 、李杲的易水學派相提並論 。 劉完素醫術精湛 ,德藝雙馨 ,聲譽隆
    重 。 在學術上 ,他既繫統繼承前人 ,又敢於質疑學術流弊 ,治外感熱病又敢於突破
    辛溫用藥 ,以治用寒涼創火熱論 。 開溫病學之先河 。 他深研五運六氣理論 ,把“病
    機十九條”發展為病機學說 。 他突破了《傷寒論》的“經驗-個案”思維方式 ,首開“理
    論-病機”論治方式之先河 。 這種論治方式 ,不僅河間學派的弟子們采用 ,與其爭鳴
    的易水學派也同樣采用 。 以此揭開了“醫之門戶”的序幕 ,是中醫學術繼
    承創新的典範 。 劉完素河間學派的奠立有三個來源 :一是社會環境和當時的醫學
    實踐 ;二是對《內經》 、《傷寒雜病論》 、運氣 、《易經》以及道家學理的綜合繼承 ;三是
    “儒之門戶分於宋”而帶來學人的突破意識 。 構建劉完素學派的方法論特點也有三
    端 :一是他在《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 自序》所雲“遠取諸物 ,近取諸身 ,比物立像” ;
    二是悟性思維方式的運用 ,他自言“以意類推 ,而得其真理”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
    集 · 自序》) ;三是如楊威所言“隨例驗證 ,度己處藥”(《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 楊威
    序》)的臨床試驗方法 。 劉完素其人其書其學派之論 ,不僅意旨昭明 ,其人品道德和
    治學方法 ,也永遠是值得學習的 。
    學說與臨床實際相結合 。 他並不以亢害承制為研究運氣的中心 ,而以其盛衰變化
    來分析病理反應和研究治療方法 。 他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 ,總結了以髒腑寒熱虛
    實以言病機的學說 ,將髒腑的生理 、病理 、辨證和治療各成繫統 ,較前又有提高 ,使
    髒腑辨證說由此而漸被眾多醫家所重視 ,髒腑病機理論也被不少醫家所研究 。 至
    清代 ,則髒腑辨證理論趨於完善 ,成為中醫辨證理論體繫中的重要內容 素的
    髒腑辨證說對中醫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素開創“易水學派” ,與“河間
    學派”共同醫學盛世的到來 ,也為後世溫補學派的產生提供了理論基礎 。
    此外素還首創藥物歸經說和引經報使 ,為藥物分類 、制方開闢了新思路 。
    張子和與劉完素 、李東垣 、朱丹溪齊名 ,被後世共譽四大家” 。 他出身
    於世醫之家 ,幼年便開始研習醫術 ,貫通《難經》 、《內經》 、《傷寒》之學 ,融會《備急千
    金方》 、《本事方》之論 ,遠紹扁鵲之思想 ,近受劉河間火熱論學說的影響 。 張子和論
    病首重邪氣 ,認為疾病產生的原因與病邪有關 ,邪之所來 ,或由外而侵 ,或由體內變
    化而成 ,邪留於體內而不去 ,故病所以生 。 因而力倡攻邪理論 ,主張治病以祛邪為
    先 ,強調邪去則正安 ,祛邪為治病之首要 。 他擅用汗 、吐 、下三法祛病邪 ,認為除辛
    甘發散解表的內服藥外 ,凡是具有疏散外邪作用的 ,如熏蒸 、渫洗 、熨烙 、針刺 、砭
    射 、導引 、按摩等法 ,皆屬汗法 ;除催吐藥物外 ,凡能如引涎 、漉涎 、嚏氣 、追淚等上行
    之法 ,皆屬吐法 ;除瀉下通便外 ,凡具有下行作用的催生 、下乳 、磨積 、逐水 、破經 、洩
    氣等法 ,皆屬下法 。 張子和創立以攻邪為主的理論 ,成為攻邪學派創始人 。 除攻邪
    外 ,張子和補虛觀提倡“養生當論食補” ,在運用汗吐下三法驅逐邪氣之後 ,主張用
    食物調養以補虛 。 張子和還提出“藥邪致病”論 ,認為各種藥物都具有一定的毒性 ,
    大毒也好 ,小毒也罷 ,久服之後 ,就會蓄積成為“藥邪” ,進而損傷人體正氣 。 張子和
    運用“情志相勝”之理 ,在臨床上治療情志疾病可謂百試不爽 ,效果明顯 。 在其《儒
    門事親》記載的由於情志異常引起的病癥不下 60 餘種 。 張子和經常使用的非藥物
    療法還有食物療法 、外治 、導引 、禁咒 、針灸等 。
    李東垣 四大家”之一 ,中醫“脾胃學說”的創始人 。 李東垣創立脾胃理論
    是時代所賜 、實踐所得 。 戰亂 、饑荒提供了他更多認識脾胃重要性的機會 。 他強調
    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 ,因為在五行當中 ,脾胃屬於中央土 ,因此 ,他的學說也被稱
    作“補土派” 。 其著作《脾胃論》對後世醫家關於脾胃病及以脾胃為主的治療方法有
    著重要的影響 ,起到了指導作用 。 李東垣《脾胃論》的核心是“脾胃內傷 ,百病由
    生” ,這與《內經》中講到的“有胃氣則生 ,無胃氣則死”的論點有異曲同工之妙
    氣論和在陰陽中尊崇陽氣的思想 ,也是李東垣奠立《脾胃論》的哲學根據 。 氣論是
    中國古代的自然觀 。 其基本理論包括氣本 、氣化和自然感應三大觀點 。 李東垣創
    補中益氣氣 ,祛陰火 。 按他的氣化升降之論可用補中益氣湯等提升中氣
    的藥 ,治達病所 。 氣化之升降出入 ,增益了治療方法 ,後世人稱用升降藥之法為“揚
    帆行舟法” 。李東垣還將內科疾病繫統地分為外感和內傷兩大類 ,這對臨床上的診
    斷和治療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 他還十分強調運用辨證論治的原則 ,強調虛者補之 ,
    實者瀉之 ,不可犯虛虛實實的錯誤 ,這樣就使得他的理論更加完善 ,並與張子和攻
    中求補 ,攻中兼補的方法不謀而合了 。 大匠示人以規矩 ,李東垣不僅提供了辨證論
    治的方法 ,還留下了很多精闢雋永的箴言名句 ,不僅指歸臨床 ,還啟發科學研究 ,例
    如 ,他明確提出的“痛則不通”的理論 ,和在治療上的“痛隨利減 ,當通其經絡 ,則疼
    痛去矣”(《醫學發明》)的思想 ,就成為針刺止痛和探索針刺麻醉的理論依據 。 李東
    垣的學術思想對後世醫家的創新活動提供了理論的支持 ,也提供了可以借鋻的
    經驗 。
    朱震亨 ,學者尊稱丹溪 。 他四大家之一 、火熱論創始人劉完素弟子羅
    知悌 ,旁通補土派的李東垣及攻下派的張子和之學 ,融會貫通 ,集四大家醫學之大
    成 。 朱丹溪創立滋陰學派 ,倡導陽常有餘 ,陰常不足 ,創陰虛相火病機學說 ,勇於創
    新 ,不守成方 ,樹立學術爭鳴的良好典範 。 朱丹溪又素以治療內科雜病為擅長 ,後
    世又有“雜病宗丹溪”的美好贊譽 。 朱丹溪學醫之時年已四十 ,此時的他對研讀《素
    問》采取了一種更為謹慎求實的態度 ,“朝夕專研 ,缺其所可疑 ,通其所可通” 。 除此
    之外 ,他對對當時盛行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進行抄錄和背誦 。 很快就悟出“操古
    方以治今病 ,其勢不能以盡合 ,苟將起度量 、立規矩 、稱權衡 、必也《素》 、《難》諸經
    乎” 。 於是他四方尋訪精通醫理的名師 。 最終得知在武林(今浙江杭州)有一名醫
    為羅知悌 。 在朱丹溪謙遜篤誠的求學精神感動下 ,羅知悌收丹溪為弟子 ,親傳其醫
    理 ,指導其臨床實踐 。 羅知悌雲“進去而舊學 ,非是也” ,“為言醫學之要 ,必本於《素
    問》 、《難經》 ,而濕熱相火為病最多 ,人罕有知其秘者 ,兼之長沙之書 ,詳於外感 。 東
    垣之書 ,詳於內傷 ,必兩盡之 ,治疾方無所憾 ,區區陳裴之學 ,泥之且殺人” 。 羅知悌
    的醫學思想對朱丹溪的影響非常大 ,他之後的許多醫學理念都源於此 。 朱丹溪研
    究劉完素 、張子和 、李東垣的學術精髓 ,參考《易經》 、《禮記》 、《通書》 、《正蒙》 、《內
    傷寒論》自序) ,毅然從醫 ,乃勤求古訓 ,博采眾方 ,“上以療君
    親之疾 ,下以救貧賤之阨 ,中以保生長全 ,以養其身” 。 他創造性地把外感熱性病的
    所有癥狀 ,歸納為六個證候群和八個辨證綱領 ,以六經(太陽 、少陽 、陽明 、太陰 、少
    陰 、厥陰)來分析歸納疾病在發展過程中的演變和轉歸 ,以八綱(陰陽 、表裡 、寒熱 、
    虛實)來辨別疾病的屬性 、病位 、邪正消長和病態表現 。 由此確立了分析病情 、認識
    證候及臨床治療的法度 ,形成了辨別湯證為特點的辨證論治的診療觀 。 《傷寒論》
    載方 113 個 ,《金匱要略》載方 262 個 ,除去重復 ,兩書實收方劑 269 個 。 通過方劑
    的嚴密的配伍 ,加減變化 ,服藥的精巧 ,用簡單的藥物組成 ,攻克頑疾 。 又用湯劑 、
    丸劑 、散劑 、膏劑 、酒劑 、洗劑 、浴劑 、熏劑 、滴耳劑 、灌鼻劑 、吹鼻劑 、灌腸劑 、陰道栓
    劑 、肛門栓劑等方法開拓了臨床治療的新途徑 。 他對各種劑型的制法記載甚詳 ,對
    湯劑的煎法 、服法也描述頗細 。 後世稱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為“方書之祖” ,稱該
    書所列方劑為“經方” 。 《傷寒雜病論》對針刺 、灸烙 、溫熨 、藥摩 、吹耳等治療方法也
    有許多闡述 。 另對許多急救方法也有收集 ,如對自縊 、食物中毒等的救治就頗有特
    色 。 其中對自縊的解救 ,近似現代的人工呼吸法 。
    此外 ,漢代還出現了醫案 。 西漢淳於意在繼承前人學術經驗的基礎上 ,記錄所
    診治病人必詳列姓名 、身份 、籍裡 、性別 、病名 、病因 、脈證 、診斷 、治療(方藥 、針灸 、
    含漱藥 、竄藥等)預防轉歸等 ,反映了早期醫案淳樸可鋻的學術風格 ,為後世醫家樹
    立了榜樣 。 這一時期臨床醫學發展很快 ,華佗創用麻沸散施行外科手術 ,代表了當
    代外科學最高水平 。 《神農本草經》集東漢以前藥物學研究成果之大成 ,對歷代本
    草學和方劑學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
    二 、三國兩晉南北朝醫家的學術思想與認識論
    西晉平三國 ,東晉分十六 。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中國社會長期處於動亂割據
    狀態 ,佛教 、道教盛行 。 道家的煉丹及養生術對社會影響頗深 ,其中也包含了化學 、
    醫學 、生物學等內容 。 醫藥學在脈學 、針灸學 、藥物方劑 、傷科 、養生保健及中外交
    流等方面取得了進步 ,為中醫學發展積累了經驗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