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中醫西解——中西醫學理論的深度融合
    該商品所屬分類:醫學 -> 中醫
    【市場價】
    440-638
    【優惠價】
    275-399
    【作者】 張敏 
    【所屬類別】 圖書  醫學  中醫  中西醫結合 
    【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3578677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35786777
    作者:張敏

    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年07月 

        
        
    "

    編輯推薦
    ★ 用西醫的理念思考中醫的奧秘

    ★ 讓西醫的解析走近中醫的精髓

    ★ 本書繫作者對中西醫學理論深度融合的突破性思考

    ★ 繼《思考中醫》《現代人看中醫》等中醫文化暢銷圖書之後的又一精品力作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是以細胞生物學、病理生理學等醫學理論對中醫基礎理論概念做現代化的解讀。對中醫基礎理論的解讀首先是從“經絡繫列”開始的,進而能夠分析經絡運行“氣血”的實質,對“氣”、“血”的本質作出判斷,並從“氣血”的本質推斷出“陰、陽”的本質;從經絡與藏府的聯繫判斷“藏、府”的本質,從而能夠對藏的功能特點及五行理論進行解讀
    作者簡介
    張敏,1994年從廣州中醫學院醫療繫本科畢業後一直在廣東省鶴山市中醫院從事臨床工作,職稱為中西醫結合主治醫師。從2008年起辭職潛心研究中西醫理論結合。
    目錄
    目錄
    節 經絡的實質………………………………………………………………………..………..…....1
    一、 經絡的概念 ………………………………………………………………………………….….1
    二、 經絡的解剖學基礎………………………………………………………………………..…..…1
    三、 循經感傳在脊髓內傳遞的生理(電學)基礎…………………………………………..….….6
    四、 循經感傳現像與Ⅱ傳導鏈的關繫……………………………………………….….10
    五、 經絡的實質是Ⅱ級感傳導鏈…………………………………………………..……13
    第二節 十二經脈的Ⅱ級鏈在神經中樞的空間定位…………………………………...........….…….14
    一、 Ⅱ級鏈結構可向上延伸到腦干 ………………………………………………………..……..14
    二、 十二經脈的Ⅱ級鏈在神經中樞內的分布………………………………………...……..……15
    三、十二經脈循行特點與II級鏈關繫解析…………………………………………………….…20
    第三節 十二經脈與藏府的聯繫……………………………………………………………….….……23
    一、 十二經別與藏府的聯繫………………………………………………………………………..23
    二、 經脈藏府屬性的生理學原理在於不同層次的神經反射特點………………………………..24


                 目錄



    章 經絡………..……………………………………………………………………….….1

    節 經絡的實質………………………………………………………………………..………..…....1

    一、 經絡的概念 ………………………………………………………………………………….….1

    二、 經絡的解剖學基礎………………………………………………………………………..…..…1

    三、 循經感傳在脊髓內傳遞的生理(電學)基礎…………………………………………..….….6

    四、 循經感傳現像與Ⅱ傳導鏈的關繫……………………………………………….….10

    五、 經絡的實質是Ⅱ級感傳導鏈…………………………………………………..……13

    第二節 十二經脈的Ⅱ級鏈在神經中樞的空間定位…………………………………...........….…….14

    一、 Ⅱ級鏈結構可向上延伸到腦干 ………………………………………………………..……..14

    二、 十二經脈的Ⅱ級鏈在神經中樞內的分布………………………………………...……..……15

            三、十二經脈循行特點與II級鏈關繫解析…………………………………………………….…20

    第三節 十二經脈與藏府的聯繫……………………………………………………………….….……23

    一、 十二經別與藏府的聯繫………………………………………………………………………..23

    二、 經脈藏府屬性的生理學原理在於不同層次的神經反射特點………………………………..24

    三、 表裡經互為表裡的原理在於神經反射的協同性……………………………………………..24

    四、 經絡Ⅱ級鏈的反射效應確定經絡與藏府的功能……………………………………………..25

    第四節 奇經八脈初探………………………………………………………………………….…….....26

    一、 奇經八脈的概念與功能………………………………………………………………....……..26

    二、 督脈與任脈的循行部位與功能………………………………………………………….…….26

    三、 督脈與任脈Ⅱ級鏈可能的相關結構………………………………………….………….……27

    【附】概念介紹:腦干網狀結構…………………………………………………………….…….29

    第五節 腧穴的效應原理………………………………………………………………………….....…31

    一、 腧穴的效應源於神經反射………………………………………………….…………….……31

    二、 產生不同效應的神經反射路徑……………………………………………….………….…....32

    第二章 氣……………………………………………………………………………………...35

    節 氣的概念……………………………………………………………………………….…...…..35

    一、 氣的淵源…………………………………………………………………………..………...….35

    二、 氣的分類………………………………………………………………………..……………....35

    三、 經氣的實質…………………………………………………………………………………......36

    第二節 氣的實質……………………………………………………………………...……………...…36

    一、 氣的功能表現………………………………………………………………..…………...….....36

    二、 氣表現的是神經繫統的功能…………………………………………...…………………..….37

    三、 神經繫統功能與cAMP -蛋白激酶A(PKA)的聯繫……….………….………………..…37

    四、 氣的實質是cAMP/PK A的效應……………………...………………………..………..…....37

    第三節 各種氣的實質………………………………………………………………….……....…….....38

    一、&nb氣……………………………………………………………………………………...….......38

    二、 宗氣……………………………………………………………………………...…………...…41

    三、 營氣…………………………………………………………………………………...…...……42

    四、 衛氣………………………………………………………………………...……...……………43

    第四節 氣的病機………………………………………………………………………………………..44

    一、 氣虛………………………………………………………………………...…………………...45

    二、 氣機郁閉……………………………………………………………………..…………………45

    三、 氣機上逆……………………………………………………………………………………......47

    四、 氣機洩脫…………………………………………………………………..………………...….49

    【附】概念介紹:環式腺苷一磷酸(環磷腺苷cAMP)………...……………..………………...….51

    第三章 血…………………………………………………………………..…….………...….54

    節 血的概念………………………………………………….…...……………………….………54

    第二節 血與血液的區別……………………………………………………………………….………55

    一、 血虛證的舌像表明血虛證的特征是細胞萎縮………………………………….…………...55

    二、 血與血液的功能差異…………………………………………………………………..……..55

    三、 津血同源為探尋血的實質提供線索…………………………………………………………56

    第三節 血的實質…………………………………………………………….……………………..…..56

    一、 影響細胞有形成分的細胞器…………………………….……………………….…………..56

    二、 舌體萎縮的原因在於核糖體功能減退………………………………………...….………....57

    三、 陰血虛的實質是核糖體合成蛋白質的功能不足…………………………….……………...58

    四、 經絡中運行的血………………………………………………………………………..……..59

    五、 核糖體與陽氣、陰血的關繫………………………………………………………………....60

    第四節 血虛證………………………………………………………………….………………….…...61

    一、 血虛證的診斷…………………………………………………………..………….……..…...61

    二、 血虛證的實質……………………………………………………………….…….……....…..61

    三、 血虛證的治療……………………………………………………………..………..........……63

    第五節 血瘀證………………………………………………………………....………………..….…..65

    一、 血瘀證的診斷…………………………………………….…………………………….……..65

    二、 血瘀疼痛的發生機理………………………………………….……………...……….……...65

    三、 血瘀證的主要診斷依據……………………………………….……….......………….……...67

    四、 血瘀證的四種主要證型的含義……………………………….……………………...………69

    五、 活血祛瘀藥的作用原理……………………………………….………………...…...……….72

    第六節 血寒證.……………………………………………………………………...………...……......72

    一、 血寒證的診斷………………………………………………………….……………...............72

    二、 血寒證舌青紫的發生機制…………………………………………………………..…..……73

    三、 血寒證的實質…………………………………………………………………….....…..…….74

    四、 血寒證的治療及其可能機制………………………………………………………..…..……75

    第七節 血熱證……………………………………………………………………………….….………75

    一、 血熱證的診斷……………………………………………………………………....………......75

    二、 血熱證舌紅絳的發生機制……………………………………………………….…...……......76

    三、 血熱證的實質…………………………………………………………………….………..…...77

    四、 血熱證的治療及其可能的機制……………………………………….………….……………77

    【附1】概念介紹:內質網………………………………………………………………….………....78

    【附2】概念介紹:高爾基體……………………………………………………………….….…..….80

    第四章 陰……………………………………………………………………………….……..82

    節 陰的概念 ………………………………………………………………………………………82

    第二節 陰虛證……………………………………………………………………..……………...…….83

    一、 陰虛證與血虛證的表現差異……………………………………………...……………..…….83

    二、 陰虛證的癥狀表明內質網合成蛋白質功能下降…………………………………...…..…….83

    三、 內質網合成蛋白質功能下降的原因…………………………………………………..….…..84

    四、 內質網蛋白質合成減少是導致陰虛證的主要機制…………………………………...……..85

    五、 “陰”是與未折疊蛋白質反應相關基因的表達功能………………………………...……..87

    第三節 陰與精的辨析………………………………………………………………………..........…..89

    一、 精的概念……………………………………………………………………………..….……89

    二、 陰與精的關繫………………………………………………………………………..……….89

    三、 先天之精就是遺傳物質DNA……………………………………………….…………..…..89

    四、 腎主藏精的實質含義…………………………………….……………………………..……91

    五、 腎精與腎陰的區別……………………………………………………………………..…….91

    第四節 津液……………………………………………………………………………………………92

    一、 津液的中醫內容…………………………………………………………………………..….92

    二、 津液是外分泌液…………………………………………………………………………..….93

    三、 細胞的可調節性分泌與組成型分泌………………………………….………………..……93

    四、 外分泌蛋白的糖基化及其修飾…………………………………….……………………..…94

    五、 津液的本質是內質網與高爾基體的糖基化加工的功能………………………………..….96

    六、 津液的功能………………………………………………………………….…………..……97

    七、 津液的病變…………………………………………………………...…………………..…..97

        【附】概念介紹:應激蛋白…………………………………………………….……………………...98

    第五章 陽……………………………………………………………….………..…….……100

    節 陽的概念………………………………………………………………………….………….100

    第二節 線粒體的功能與病變…………………………………………………………….…….……100

    一、 線粒體的形態、分布和數目…………………………………………………………..……100

    二、 氧化磷酸化…………………………………………………………………..…….………...101

    三、 呼吸鏈功能調節及線粒體功能失調……………………………………...……….………..102

    四、 線粒體損傷的形態改變………………………………………………………….………….104

    第三節 陽虛證的實質……………………………………………………………………...….……..104

    一、 陽虛證的癥狀特點………………………………………………………..……...………….104

    二、 從舌像探尋陽虛證的根源…………………………………………………..……......……..104

    三、 慢性線粒體損傷可以出現陽虛證的各種特征…………...………………………......…….106

    第四節 陽虛證癥狀的發生機制……………………………………………..………………...…….107

    一、 導致線粒體損傷的因素………………………………………………...………………...…107

    二、 陽虛證癥狀的發生機制………………………………………………...…………….……..107

    第六章 氣血陰陽與細胞信號轉導……………………………………..….…….…….…..114

    節 細胞信號轉導簡介………………………………….…………………………………….…114

    一、 細胞通訊的三種方式……………………………………………...………………………..114

    二、 信號分子與受體……………………………………………………...…………………..…115

    第二節 細胞內受體介導的信號轉導簡介……………………………………………………….….116

    一、 細胞內核受體及其對基因表達的調節…………………………………...…………….…..116

    二、 NO作為氣體信號分子進入靶細胞直接與酶結合……………………….…………….….117

    第三節 細胞表面受體介導的信號轉導簡介…………………………..………………………....…117

    一、 G蛋白偶聯受體介導的信號轉導…………………………………………………….........117

    二、 酶聯受體介導的信號轉導………………………………………………………….………119

    三、 其他細胞表面受體介導的信號通路…………………………………….………........……122

    第四節 氣血陰陽與細胞信號轉導通路的關繫………………………………..…..……………..…123

    一、 G蛋白偶聯受體介導的信號轉導與陽氣的關繫……………………………………..……123

    二、 酶聯受體介導的信號轉導與陰血的關繫……………………………………………..……124

    三、 各種信號通路與陰精的關繫………………………………………………………….….…124

    第五節 細胞層面上的氣血陰陽相互關繫…………………………………..…………………....…125

    一、 氣與血的關繫………………………………………………………………………..….…..125

    二、 陰與陽的關繫…………………………………………………………………………....….127

    第七章 辨證與中醫整體組學…………………………………………………..……………..….….129

    節 疾病與基因概要…………………………………………………..………………………....129

    一、 疾病基因與遺傳易感性有關………………………………………………………..….…..129

    二、 基因突變可能誘發疾病…………………………………………………………………….130

    三、 基因突變改變表達產物的“質”和“量”引起疾病……………………………….……130

    第二節 組學簡述……………………………………………………………………………….….....130

    一、 疾病的組學特征………………………………………………………………………..…...130

    二、 分子網絡與整合組學……………………………………………………………….....…....133

    第三節 證的實質……………………………………………………………………………….….…134

    一、 證的概念……………………………………………………………………………...…...…134

    二、 證的實質是表型………………………………………………………………..……...…….134

    第四節 辨證是中醫整體組學………………………………………………………………..…........135

    一、 氣血陰陽與代謝組學………………………………………………………………..……...135

    二、 整合組學與中醫整體觀……………………………………………………………….........136

    三、 辯證是中醫的整體組學……………………………………………………………..…..….137

    四、 方劑配伍與多基因疾病………………………………………...…………………..……....138

    第八章 五藏繫統…………………………………………………………………..……….140

    節 藏府的本質……………………………………………………………………...…………140

    一、 五藏繫統是以功能為主導的概念…………………………………………………….…….140

    二、 藏與髒的區別…………………………………………………………………….……….…141

    三、 功能五藏與實質髒器的聯繫……………………………………………………………..…141

    第二節 腎繫統…………………………………………………………………………………...…142

    一、 腎主藏精…………………………………………………………………………….……….142

    二、 腎主水液……………………………………………………………………...……………...143

    三、 腎主納氣………………………………………………………………………………….….144

    四、 腎藏志,主恐………………………………………………………………………….…….144

    第三節 肝繫統……………………………………………………………………………………...145

    一、 肝主疏洩……………………………………………………………………………………..145

    二、 肝主藏血………………………………………………………………………………..……148

    三、 肝藏魂,主怒………………………………………………………………..………………149

    第四節 心繫統……………………………………………………………………………………...150

    一、 心主血…………………………………………………………………………………….….151

    二、 心藏神,主喜………………………………………………………………………………..151

    第五節 脾繫統……………………………………………………………………………………...152

    一、 脾主運化……………………………………………………………………………………..153

    二、 脾主統血…………………………………………………………………………...………...154

    三、 脾藏意,主思……………………………………………….…………………………….…155

    第六節 肺繫統……………………………………………………………………..…………….....156

    一、 肺主氣……………………………………………………………………....…….………….157

    二、 肺朝百脈…………………………………………………………………….……….………158

    三、 肺主通調水道………………………………………………………………………….…….158

    四、 肺藏魄,主悲…………………………………………………………...…………….……..161

    第九章 五行與五藏………………………………………………………..…………..……165

    節 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165

    一、 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的繫統論………………………………………………….….…165

    二、 中醫理論中五行的基本內容………………………………………………………….…….165

    三、 五行的運行規律……………………………………………………………………....……..166

    第二節 五行理論在中醫的應用………………………………………………………...………...…167

    一、 闡明五藏的生理聯繫………………………………………….………………...……….….168

    二、 闡明五藏的病理聯繫………………………………………………………………...….…..168

    三、 用於診斷和治療………………………………………………...……………………….…..169

    第三節 五行生克制化理論在人體的實質含義  ………………………...………………...………170

    一、 五藏與五行的對應關繫……………………………………………………………….….……170

    二、 神經中樞具有自組織機能………………………………………………...…………….……..171

    三、 神經繫統的自組織可用五行進行歸納………………………….……………………….……171

    第十章 舌診原理………………………………………………………………..…….……175

    節 望舌質………………………………………………………………………………………..175

    一、 望舌色…………………………………………………………………….……….…………175

    二、 望舌形………………………………………………………………………………….…….178

    第二節 望舌苔苔質……………………………………………………...……………………...…182

    一、 厚薄………………………………………………………………………..…………...…....182

    二、 潤燥……………………………………………………………………………………...…..183

    三、 腐膩…………………………………………………………..………………………...…....184

    四、 真假…………………………………………………………………...……………...……...185

    五、 剝脫……………………………………………………..…………………………...……....185

    第三節 望舌苔苔色…………………………………………..………………………...……...….186

    一、 中醫苔色診斷的內容………………………………………………...…………...……..…..186

    二、 舌苔顏色變化與腺細胞的顏色物質相關……………………….……………...……..……187

    三、 氧化還原酶與活性自由基……………………………………………………………….….188

    四、 膽紅素的合成與影響………………………………………………….………………….…189

    五、 參與腺細胞顏色形成的細胞機構…………………………………………...………….…..190

    六、 分泌顆粒顏色的形成與疾病進展的關繫……………………………………………….….191

    七、 觀舌診病的生物學依據…………………………………………………………….…….…192

    第十一章 痰飲…………………………………………………………………………..193

    節 痰證…………………………………………………………………..……………….…..….193

    一、 痰證的舌像特點源於腺細胞肥大性的形態變化………………………...…………….…...193

    二、 形成腺細胞肥大的因素………………………………………………………...…………....194

    三、 高爾基體功能增強的機制直接與PI3K-PKB信號路徑有關…………………………..….196

    四、 導致分泌泡積蓄的機制主要與胞漿鈣離子濃度下降有關…………………….………..…196

    五、 PI3K-PKB信號路徑是痰證的直接形成路徑………………..………………………..……199

    六、 中醫理論中生成痰證的三種因素的實質…………………………………...……..………..200

    第二節 飲證………………………………………………………………………………….………..202

    一、 飲證的概念…………………………………………………………………….…..…………202

    二、 飲證的診斷和治療………………………………………………………………….………..203

    三、 從診斷依據推斷發病機制…………………………………………………………..……….203

    四、 飲證的實質…………………………………………………………………….……..………205

    第十二章 六淫邪氣………………………………………………………….…..……....206

    節 六淫與雜氣的概念及本質……………………………………………………………....…...206

    一、 六淫的概念及本質…………………………………………………………………….....….206

    二、 雜氣的概念及本質…………………………………………………………………….…….207

    第二節 六淫邪氣的致病機制…………………………………………………………………..…….207

    一、 邪氣致病的原理……………………………………………………………….……….……208

    二、 六淫邪氣的致病機制簡析…………………………………………………………….…….208

    第十三章 表證與裡證……………………………………………………………..……216

    節 表證…………………………………………………………………………………………...216

    一、 表征的中醫內容………………………………………………………………...……………216

    二、 表證的本質是固有免疫……………………………………………………………..……….216

    三、 表征惡寒發熱癥狀的形成機制………………………………………….……………....…..217

    第二節 裡證………………………………………………………………………..…………….……221

    一、 裡證的中醫內容…………………………………………………………………...…………221

    二、 裡證的範圍與涵義…………………………………………..……………………...………..221

    第三節 半表半裡證……………………………………………………….…………………………..222

    一、 半表半裡證的中醫內容………………………………………..………………………….…222

    二、 半表半裡證特征癥狀的形成機制……………………………..…………………….………222

    三、 半表半裡證的免疫學特征…………………………………………………………….……..227

    第十四章 風寒證與風熱證……………………………………………...………….…..229

    節 風寒證………………………………………………………………………………..…….…229

    一、 風寒證的中醫內容……………………………………………………………………….…..229

    二、 風寒證的形成機制……………………………………………………………………….…..229

    三、 風寒證的預後……………………………………………………………….………………..230

    第二節 風熱證…………………………………………………………………………………..…….230

    一、 風熱證的中醫內容…………………………………………………………………………...230

    二、 風熱證的形成機制……………………………………………………………………….…..230

    三、 風熱證的預後…………………………………………………………………………….…..231

    第十五章 溫病與衛氣營血辯證…………………………………………………….…..233

    節 溫病概述…………………………………………………………………………………..….233

    一、 溫病的概念……………………………………………………………………..………...…..233

    二、 溫病的基本特性……………………………………………………………..…………...…..233

    第二節 衛氣營血辨證綱要…………………………………………………………………...…..…..234

    一、 衛氣營血辨證概述……………………………………………………………...……………234

    二、 衛氣營血的證候與病理………………………………………………………..…………….234

    三、 衛氣營血傳變的規律………………………………………………...………………………235

    第三節 衛氣營血的現代病理機制……………...…………………………………………………... 235

    一、 溫邪的實質是導致細胞能量代謝顯著增強的環境因素…………………………………...235

    二、 衛氣營血辯證實質是急性感染發熱性疾病中不同階段的病理診斷……………………...236

    【附】概念介紹:全身炎癥反應綜合癥(SIRS)….…………………………..……………………240

    第十六章 脈診原理………………………………………………………….……....….242

    節 脈像的形成原理……………………………………………………….………..……………242

    一、 脈診的概念………………………………………………………………...……..…………..242

    二、 脈像的形成理論…………………………………………………………………………..….242

    三、 正常脈像……………………………………………………………………………….…..…242

    四、 影響脈像的因素………………………………………………………………………….…..243

    五、 構成脈像的因素……………………………………………………………………………...245

    第二節 澀脈辨析…………………………………………………………………………...………....248

    一、 澀脈的形成與構成降中波的因素有關………………………………..…………………….248

    二、 心肌順應性下降導致降中波增強………………………………………..………………….249

    三、 心肌的收縮功能與氣的關繫………………………………………………..……………….252

    四、 澀脈主病與脈理的解析……………………………………………………………………...252

    第三節 常見病脈的脈像、主病、脈理及形成原理………………………….……………………..253

    一、 浮脈類…………………………………………………………………………………...……253

    二、 沉脈類…………………………………………………………………………..…………….254

    三、 遲脈類………………………………………………………………………………………...255

    四、 數脈類………………………………………………………………………………………...257

    五、 虛脈類…………………………………………………………………..…………………….258

    六、 實脈類…………………………………………………………………...……………………260

    附錄Ⅰ 生化及細

    在線試讀
    章 經絡
    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藏府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
    經脈的經,有路徑之意。經脈是經絡繫統中縱行的主干,多循行於人體的深部,有一定的循行路徑。絡脈的絡,有網絡的意思。絡脈是從經脈中分出來的分支,縱橫交錯,網絡全身,其分布循行較淺表的部位。
    自古以來,經脈存在的證據是“循經感傳”。循經感傳是常見的一種經絡現像,它是指用針刺、按壓等方法刺激穴位時產生的一種“酸麻重脹”等感覺,從被刺激穴位開始,沿著古典經脈路線傳導的現像。循經感傳路線通常呈帶狀,一般約0.5-5釐米寬。感傳路線除了有一定的寬度外,尚有一定的深度,因其刺激部位而異。一般四肢末端、頭面肌肉淺薄處感傳線較淺,似在皮下;上臂、臀、下肢等肌肉豐厚處感傳路線較深似在肌肉中 。
    刺激穴位產生的“酸麻重脹”的感覺稱為“得氣”,感覺的傳導現像稱為“行氣”。
    從現代解剖學我們知道知道“針感”在肢體上的傳導沒有實際的管路。那麼,為什麼會產生“循經感傳”這種現像呢?
    我們知道,各種感覺(包括針感)都是通過神經進行傳導的。我們沿著感覺神經衝動的傳導路徑,可以發現產生“循經感傳”這種現像的結構基礎。
    感覺神經衝動從外周到大腦皮質形成感覺意識至少需要經過三。脊神經為感覺神經第I;脊髓後角內接受I傳入,向上位腦結構(丘腦)投射為Ⅱ;丘腦接受Ⅱ投射,發出軸突投射到大腦皮質感覺中樞為Ⅲ。
    在I級、Ⅱ級、Ⅲ級、皮質感覺四個層面上,哪個層面可能發生“循經感傳”這種現像呢?
    現代神經解剖學認為,“大腦皮質的機能單位以細胞柱的形式存在,軀體感覺傳入衝動幾乎不超越臨近細胞柱向側方擴散,這就明顯增加了感覺的精密度,能正確的確定衝動產生的部位” 。因此,不可能在大腦皮質內發生傳導。
    丘腦腹後外側核是感覺傳導路的第Ⅲ,接受脊髓丘腦束的信號。雖然沒有腹後外側核的解剖資料,但作為信息傳導通路上的一個細小的整合部位,從功能特點和經絡傳導需要的時間上看,幾乎沒有可能發生導致信號擴散的傳導行為。
    脊神經節Ⅰ僅僅管理一個節段的感覺信息,也不可能產生感覺信息在多脊髓節段內的長距離的傳導。


    章 經絡



    節 經絡的實質



         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藏府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是重要的中醫基礎理論之一。經絡的存在是以循經感傳為證據的。循經感傳作為一種意識現像,存在著合理的神經學基礎。在脊髓的後角結構中,存在著復雜的中與Ⅱ級感的廣泛聯繫,I級感的傳入纖維將信號傳到同節段Ⅱ感的同時,又可發出升降支與上下節段的Ⅱ感聯繫,從而使脊髓後角內的Ⅱ級感之間易於發生縱向上的聯繫增強,從而形成位於脊髓後角內的Ⅱ傳導鏈。



    一、 經絡的概念



    經絡理論是古人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從針灸、推拿、氣功等各個方面積累了經驗,並結合當時的解剖學知識,逐步升華並經實踐的反復驗證而形成的。它不僅是針灸、推拿、氣功等學科的理論基礎,而且對中醫臨床各科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藏府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

    經脈的經,有路徑之意。經脈是經絡繫統中縱行的主干,多循行於人體的深部,有一定的循行路徑。絡脈的絡,有網絡的意思。絡脈是從經脈中分出來的分支,縱橫交錯,網絡全身,其分布循行較淺表的部位。



    二、 經絡的解剖學基礎



        (一) 循經感傳是經脈存在的主要證據

     自古以來,經脈存在的證據是“循經感傳”。循經感傳是常見的一種經絡現像,它是指用針刺、按壓等方法刺激穴位時產生的一種“酸麻重脹”等感覺,從被刺激穴位開始,沿著古典經脈路線傳導的現像。循經感傳路線通常呈帶狀,一般約0.5-5釐米寬。感傳路線除了有一定的寬度外,尚有一定的深度,因其刺激部位而異。一般四肢末端、頭面肌肉淺薄處感傳線較淺,似在皮下;上臂、臀、下肢等肌肉豐厚處感傳路線較深似在肌肉中 。

    刺激穴位產生的“酸麻重脹”的感覺稱為“得氣”,感覺的傳導現像稱為“行氣”。

        從現代解剖學我們知道知道“針感”在肢體上的傳導沒有實際的管路。那麼,為什麼會產生“循經感傳”這種現像呢?

    我們知道,各種感覺(包括針感)都是通過神經進行傳導的。我們沿著感覺神經衝動的傳導路徑,可以發現產生“循經感傳”這種現像的結構基礎。



    (二)脊髓是“循經感傳”的發生的部位

    感覺神經衝動從外周到大腦皮質形成感覺意識至少需要經過三。脊神經為感覺神經第I;脊髓後角內接受I傳入,向上位腦結構(丘腦)投射為Ⅱ;丘腦接受Ⅱ投射,發出軸突投射到大腦皮質感覺中樞為Ⅲ。

    在I級、Ⅱ級、Ⅲ級、皮質感覺四個層面上,哪個層面可能發生“循經感傳”這種現像呢?

    現代神經解剖學認為,“大腦皮質的機能單位以細胞柱的形式存在,軀體感覺傳入衝動幾乎不超越臨近細胞柱向側方擴散,這就明顯增加了感覺的精密度,能正確的確定衝動產生的部位” 。因此,不可能在大腦皮質內發生傳導。

    丘腦腹後外側核是感覺傳導路的第Ⅲ,接受脊髓丘腦束的信號。雖然沒有腹後外側核的解剖資料,但作為信息傳導通路上的一個細小的整合部位,從功能特點和經絡傳導需要的時間上看,幾乎沒有可能發生導致信號擴散的傳導行為。

    脊神經節Ⅰ僅僅管理一個節段的感覺信息,也不可能產生感覺信息在多脊髓節段內的長距離的傳導。

    因此在這四個層面中,脊髓後角的Ⅱ纔有可能具備形傳導鏈的結構。在脊髓內部的後角結構中,具有多個縱貫脊髓全長的多個板層,其間具有大量的中和豐富的纖維聯繫可能導致神經衝動在脊髓內進行長距離的信號傳導而形成體表上的經絡感覺意識。

    神經繫統對外部刺激信息進行3-4層次(神經節、脊髓、網狀結構、丘腦)的解構和編碼(如刺激信號的痛覺、觸覺信號經由不同的Ⅰ級感傳入),後傳輸到大腦皮質進行整合纔形成意識。從感覺意識的準確性來說,對傳入信息的解構不太可能在初級傳入之後在更高級中樞纔進行多種可能性、不準確的編碼,可信的邏輯是,對腧穴的刺激(感覺信息)是在較低級的神經中樞內(脊髓)上進行擴散,再依次上傳到上級中樞進行整合,終形成“循經感傳”的意識。

    體表穴位受到刺激產生的神經衝動,通過脊神經根傳入脊髓,接受Ⅰ級傳入纖維的Ⅱ不僅向上級神經中樞投射電衝動產生本部(初始受到刺激的體表部位)感覺意識;還會通過中引起鄰近的Ⅱ產生電衝動,向上級神經中樞投射產生本部(繼發興奮對應的體表部位)感覺意識。這樣,當某一局部肢體受刺激產生的神經衝動在脊髓後角Ⅱ級投之間次第傳導時,導致意識中樞次第產生局部刺激在軀體上傳導的感覺意識。這樣,在脊髓後角內Ⅱ級投之間次第傳遞神經衝動的這個傳導路徑所產生神經信號,後在人的意識中樞中構成了肢體上的“經絡”鏡像(這個發生在脊髓後角Ⅱ之間的聯繫,可稱為“Ⅱ級感傳導鏈”或簡稱為“Ⅱ級鏈”)。這就是經絡“針感”沿經絡傳導的神經學原理。



        (三)循經感傳在脊髓內傳遞的解剖學基礎

    脊髓胞體位於脊髓灰質,在脊髓切面上呈蝴蝶型;灰質外周為上下縱行的各纖維傳導束(圖1-1)。肢體的刺激信息沿著痛覺、溫度覺和觸覺的淺感覺傳導通路通過脊神經節(Ⅰ級感)傳導至脊髓後角感(Ⅱ)。脊髓灰質的細胞構築從後向前分為大致互相平行的9層結構及中央管周圍灰質的ⅹ區。與感覺意識相關的結構是脊髓後角及脊髓中後部的Ⅰ-Ⅶ層。Ⅷ,IX層相當於前角(圖1-2)。

     

    這些脊中,有部具有長軸突,能夠向高級神經中樞(如下丘腦、大腦皮質)投射感覺神經衝動,屬於感;部分具有較廣泛的樹突野、軸突叢與其產生突觸聯繫,從而為神經衝動在脊髓內部傳遞構建了結構基礎,這主要位於Ⅱ層和Ⅲ層。下面將對脊髓各板層的結構特點進行簡要的介紹(主要介紹與感覺意識相關部分) 。

    ⒈ Ⅰ層:Ⅰ層接受脊神經後根細纖維,這些細纖維主要傳遞皮膚的傷害性信息和溫度刺激。此的軸突參與構成脊髓丘腦束,向丘腦投射。盆腔內髒的初級傳入纖維到Ⅰ層分別沿後角內側緣和外側緣走向腹側,構成內髒內側和外側傳入帶,而部分纖維終止於Ⅰ,這的軸突投射至腦橋臂旁外側核,構成盆腔內髒感覺的Ⅱ級通路。

    ⒉ Ⅱ層:有相當數量的粗纖維(主要傳遞觸覺信息)自後角背側緣穿過Ⅱ層向深層投射。還有部分後索的粗纖維自後角內側緣穿入灰質,進入Ⅳ、Ⅴ層內側部再返到Ⅱ層,並在Ⅱ層的神經氈中形成叢狀的軸突終支叢,但並不與Ⅱ構成突觸聯繫。Ⅱ層的投的軸突並不向上位腦結構投射,而是跨越幾個節段以後與其他節段的Ⅱ或初級傳入纖維形成突觸聯繫,構成閉鎖環路,推測它可能對初級感的信息傳遞起調控作用。

    進入Ⅱ層的無髓或薄髓纖維與Ⅱ層細胞形成突觸聯繫。Ⅱ層的投分別是內側部的中央細胞(具有廣泛的樹突野)和外側部的邊界細胞(樹突主要向腹側延伸),軸突進入周圍白質中。Ⅱ層還具有相當數量的非投,分別是島細胞(具有狹窄的吻尾方向的樹突樹,軸突分布於樹突樹附近)和柄細胞(主要位於Ⅱ層背外側,其向腹側分布的樹突莖上有無數小突起,呈柄狀,其軸突分支進入Ⅰ層)。

    在Ⅱ層神經氈中,常見的是軸-樹突觸。此層的突出特點是存在著5%的突觸小球或突觸復合體。其構造特點是以一個中央軸突為中心,與周圍的一群神經突起形成各種突觸,外周為膠質膜所包繞。關於突觸小球的功能說法不一,有人認為中央軸突屬於初級傳入,也有人認為是Ⅲ、Ⅳ層的大椎狀細胞軸突。

    (神經氈:構胞體之間的部分稱為神經氈,有大量的軸突終末、樹突、神經膠質細胞和毛細血管存在於神經氈中 。)

        ⒊ Ⅲ層:的樹突向背側伸向Ⅰ、Ⅱ層,向腹側伸入Ⅳ、Ⅴ層,軸突多起於樹突的基部,分叉分出細枝,在Ⅲ、Ⅳ層內形成密集的纖維叢,由於它們大多止於灰質內,所以Ⅲ被認為是中。

    ⒋ Ⅳ層:後角固有核主要位於此層。此層細胞多以中型的圓形、梭形和三角形細胞為主,也有少量的大多極細胞。(大多極細胞)的放射狀樹突伸向背側,生有大量的樹突棘,在Ⅱ層與粗的初級傳入纖維返入Ⅱ層的叢狀終支形成突觸聯繫。此種細胞可接受低強度至高強度的機械性刺激,其放電強度與刺激強度成正比,因而被稱為廣動力。Ⅳ層細胞主要接受初級傳入有髓纖維傳遞的低強度的機械性刺激。向丘腦腹後核注入HRP時,對側Ⅳ層固有核內可見逆標細胞。【注:HRP(辣根過氧化物酶)追蹤法是追蹤周圍神經繫統與中樞神經繫統纖維聯繫的重要方法。】

    丘腦腹後核與意識的聯繫:①丘腦腹後外側核:接受來自脊髓丘繫和內側丘繫的軀體感覺信息,傳出纖維經內囊後肢投射至中央後回和旁中央小葉的後部。②丘腦腹後內側核:接受來自頭面部和口腔的痛、溫、觸覺及味覺,傳出纖維投射至中央後回的下1/3區域。

    ⒌ Ⅴ層:Ⅴ層細胞大小不一,部的樹突向背側伸入Ⅱ層,接受有髓粗纖維的初級傳入,Ⅴ層結構的胞體和突起還接受上位腦結構的下行投射(錐體繫和錐體外繫)。大部分Ⅴ層細胞的軸突經前白連合跨越至對側側索,參加脊髓丘腦束的構成。

    脊髓丘腦束可分為脊髓丘腦前束和脊髓丘腦側束 。

    脊髓丘腦前束是傳導輕觸覺的傳導束。來自Ⅰ、Ⅳ、Ⅴ的軸突,絕大部分經前白連合交叉至對側前索的腹側部上升,抵達丘腦,故名脊髓丘腦前束。此束的內側部終止於室周灰質,外側部投射於丘腦腹後核的尾側部和丘腦後核。投向丘腦腹後核的纖維與觸覺有關;而止於後核和室周灰質的纖維則可能傳遞傷害性刺激衝動。

    脊髓丘腦側束是傳導痛覺和溫覺的傳導束。感受痛覺和溫覺的Ⅰ中樞突進入脊髓後分為升降支,升降1-3個節段投射於Ⅰ、Ⅳ、Ⅴ層Ⅱ級感,從這發出的Ⅱ級纖維斜向上前內方行,經前白連合跨至對側,形成脊髓丘腦側束。脊髓丘腦側束在延髓與脊髓丘腦前束合並成脊髓丘繫,投射於丘腦腹後外側核。從丘腦腹後外側核起始的Ⅲ級感覺神經纖維經內囊枕部投射與大腦皮質軀體感覺區。

    後根纖維進入脊髓後的去向 :除粗纖維約30%的長升支投射於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其餘的纖維(或以側支)沿後角內側緣(少數從背側緣)穿入灰質,終止於Ⅱi層(Ⅱ層的腹側部)。後索也有相當數量的無髓或薄髓的細纖維,進入脊髓後折向外側,分為升降支行於背外側束內,上升1-3節或下降1-2節,再進入灰質,終止於Ⅰ、Ⅱ層。從內髒來的傳入纖維,經背外側束分別沿後角的內、外側緣行向腹側,形成內側和外側內髒傳入帶,內側者終止於後連合核或Ⅵ層內側部(後角連合核);外側者投射於Ⅴ層、Ⅶ層及後連合核或後角連合核。此外,尚有相當數量的後根纖維,穿後角背側緣進入灰質,投射於各層,其中,細纖維多終止於Ⅰ、Ⅱ層,且有明顯的體部定位;較粗的纖維穿經Ⅰ、Ⅱ層止於Ⅲ、Ⅳ層及後角的深層;粗纖維從後角內側緣或背側穿入後,終於Ⅳ、Ⅴ層內側部及前角的Ⅷ、Ⅸ層,也有部分終止於Ⅶ層。

    投射於脊髓灰質的後根纖維或其側支,大體上有下列三種可能的歸宿:①直接或經中與傳出神經聯繫,形成節(段)內反射;②終止於中,此中發出的纖維形成固有束,上升或下降若干節段後,再與運聯繫,以構成節段間反射;③終止於特定的感覺傳導器的Ⅱ級中,這的軸突行於同側或對側脊髓白質中,上升至腦結構的一定部位,經過幾的傳遞,後止於特定的中樞部位。

    ⒍ Ⅵ層:僅見於頸、腰膨大部的後角基部,在T4—L2節段此層缺如,Ⅴ層與Ⅶ層直接相連。該層內側部接受後根進入的有髓粗纖維的投射,發出的纖維參加脊頸丘腦束,終到達大腦皮質感覺區。外側部多接受腦結構的下行纖維投射,其發出的軸突與前角(IX)運聯繫。

    脊頸丘腦束 :也是傳導觸覺和痛覺的傳導束,可看做是脊髓丘腦束的補充。來自後根的薄髓及無髓纖維,在後索中上升數節後,終於Ⅴ、Ⅵ。由這發出纖維至頸髓上段的外側頸核,從外側頸核發出的纖維止於丘腦腹後外側核。

    在Ⅵ層靠內側緣處,Clarke背核的背內方,有一縱貫脊髓全長的的半月形細胞柱,稱為“後角連合核” ,曾經被稱為“內側基底核”。此核的尾部到骶髓膨大,且由於灰質後連合的擴大而逐漸並入於後灰聯合區,且兩側者逐漸向中間靠攏,在骶髓中段合成一個核團,叫做“骶髓後連合核”。應用標記和潰變相結合的電鏡方法證實:軀體初級傳入與內髒初級傳入共同與同一後連合的樹突形成軸-樹突觸,而是向上位腦結構(臂旁外側核)投射盆腔內髒感覺的Ⅱ,從而確證了內髒和軀體初級傳入在此核的彙聚。

    灰質後連合:脊髓灰質橫斷面呈“H”狀,圍繞中央管的中間部位狹窄,以中央管為界,背側部為灰質後連合,腹側為灰質前連合。

    ⒎ Ⅶ層:Ⅶ層相當於中間帶,位於脊髓前角背側和後角基部之間。Ⅶ層的核團,多與支配內髒活動的傳入和傳出有關。 該層主要核團有中間帶內側核、中間帶外側核。

    中間帶內側核:位於Ⅶ層的內側部,中央管的外方,縱貫脊髓全長。

    中間帶外側核:主要由支配內髒活動的節構成。此核可分為胸腰段和骶段兩部分。胸腰段(C8-L3節段)屬於交感神經節,主要位於側角內。骶髓灰質在外形上雖無側角膨出,但S2-S4節段與側角相應的部位也存在著中間帶外側核——骶髓副交感核,是副交感節的聚集處。

    整個中間帶(Ⅶ層)不僅含內髒傳,而且也含有大量的盆腔髒器傳入通路的二。這都與盆腔髒器的初級傳入發生聯繫。骶髓後連合核中也存在著類似的和盆腔髒器的神經聯繫,因此,中間帶與骶髓後連合核被認為是與盆腔髒器聯繫的復合體,將之命名為“骶髓內髒面”。 該結構與內髒傳入纖維關繫較大,可能與中醫經絡理論中的“任督二脈”相關,將在“奇經八脈”進行分析。

    外周感覺神經傳入的神經衝動,來源於感覺神經的感受器對於刺激的電轉換。感受器位於感覺神經末梢,主要分為三類1.外感受器(主要分成三種,機械感受器,溫度感受器,傷害性感受器)2.內髒感受器,3.本體覺感受器。其中產生“酸麻重脹”等“氣感”感覺的感受器是機械感受器,在形態學上屬於包被感受器,其傳入纖維主要是有髓粗纖維(痛覺和溫覺主要是通過無髓和薄髓纖維傳導)。在以上脊髓後角的板層結構中,直接與經絡感覺意識產生有關的結構主要是發出纖維投射到丘腦的脊髓後角Ⅰ層(痛覺和溫覺)、Ⅳ層、Ⅴ層和Ⅵ層。神經衝動從丘腦投射至大腦皮質的軀體感覺中樞,纔有軀體感覺意識的發生。Ⅲ層為中;Ⅱ並不向上位腦結構投射,主要是對初級感的信息傳遞起調控作用。

    機械性刺激產生的觸覺神經衝動進入脊髓後,在Ⅳ層、Ⅴ層和Ⅵ層的投之間,相互缺乏突觸的聯繫而不會發生直接傳導,必須依賴中纔能進行神經衝動在脊髓後角內的傳導。Ⅲ層中的突起特點,使得神經衝動在Ⅲ層與Ⅳ層、Ⅴ層和Ⅵ層之間相互傳導成為可能。

    分析脊髓後角內各層神經細胞突起的特點,可以發現,機械性刺激產生的神經衝動通過有髓粗纖維到達Ⅱ層軸突終支叢;Ⅳ層、Ⅴ的樹突向背側伸入Ⅱ層,接受有髓粗纖維的傳入;Ⅲ的樹突既能向腹側伸入Ⅳ層、Ⅴ層,又能向背側伸入Ⅰ、Ⅱ層,其軸突起於樹突的基部,分叉分出細枝,在Ⅲ層、Ⅳ層內形成密的纖維叢。因此,在Ⅲ層與Ⅳ層、Ⅴ層之間具有豐富的突觸聯繫,形成觸覺信息傳遞的結構基礎;在Ⅰ、Ⅱ層與Ⅲ層之間同樣具有豐富的突觸聯繫,形成痛覺、溫覺信息的傳遞(例如溫針療法時的傳導現像)的結構基礎。Ⅱ層發出的跨節段投射纖維與其他節段的Ⅱ或初級傳入纖維形成突觸聯繫,對感覺信息在脊髓後角內的長距離傳遞也能發生重要作用(圖1-3)。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