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荊楚古今名家婦科名方醫案選
    該商品所屬分類:醫學 -> 中醫
    【市場價】
    971-1408
    【優惠價】
    607-880
    【作者】 楊雲松 
    【所屬類別】 圖書  醫學  中醫  基礎理論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809498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68094986
    作者:楊雲松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04月 

        
        
    "

    編輯推薦

    荊楚(湖北)婦科特色鮮明、婦科名醫雲集,編者基於文獻研究,繫統梳理總結了荊楚(湖北)地域古代及近現代名醫名家婦科疾病診療的臨床經驗、學術思想與經典驗案,並將相關研究成果彙集編寫而成本書。全書案隨方列,方案結合,以全面展示荊楚古今名家治療婦科疾病的理論、經驗及治療思路,婦科疾病雖是中醫優勢治療病種,但目前市面上繫統總結名家治療婦科疾病的學術思想及臨床選方驗案的總結著作仍然較少,或是成書年代過於久遠。

     
    內容簡介

    本書基於文獻研究,繫統梳理總結了荊楚(湖北)地域古代和近現代名醫名家婦科疾病診療的臨床經驗。方藥是中醫臨床主要的技術形式,驗案則是醫家們的臨床實踐記錄。因此,全書內容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內容是婦科驗方,包括經典加味方、臨床治驗方、簡方和單方,每一個方劑都注明了組成、功用、服用方法、注意事項、文獻出處等;另一部分內容是婦科驗案,包括月經病案、帶下病案、妊娠病案、產後案、婦人雜病案。每一則驗案後面都結合醫家本人論述做了分析總結,案後注明了文獻出處。全書方案結合,以全面繫統地展示荊楚古今名家治療婦科疾病的理論、經驗及治療思路,既可供各級醫師臨證時查閱參考,也能使科研人員開拓思路,又可供中醫學者研究檢索,是一部有生命力的醫、教、研共用的參考書。

    作者簡介

    楊雲松,男,湖北中醫藥大學各家學說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醫臨床文獻、中醫文化哲學、中西醫結合臨床和科研路徑、時氏腎髒病學。主持完成教指委課題1項,出版成果《中醫各家學說臨床案例版》;主編完成創新教材《荊楚歷代名醫學術菁華》,獲中國中醫藥促進會學術著作三等獎;參與完成《荊楚醫學流派叢書》《中醫各家學說中英文對照版》;榮獲湖北省高校教學研究成果獎特等獎,發表核心論文多篇。

    目錄
    上篇荊楚古今名家婦科名方1
    輸卵管阻塞案277
    髒躁案278
    夢交案279
    虛熱失眠案280
    婦人眩暈案281
    不孕案282
    乳癰案283
    癭瘤案284
    癥瘕案285
    不孕案286
    肝風欲動案286
    梅尼埃綜合征案287
    神經衰弱案287

    上篇荊楚古今名家婦科名方1


    ◎經典加減方3


    苓術菟絲丸加味方3


    桂枝茯苓丸加味方3


    當歸四逆湯加減方4


    逍遙散加減方4


    清經散加味方5


    失笑四物湯加減方5


    二丹失笑散加味方6


    四物湯加味方7


    左歸飲加味方7


    血府逐瘀湯加減方7


    歸脾湯合右歸飲加減方8


    溫經湯加減方8


    芪附四君子湯加減方9


    一貫煎加減方9


    溫膽湯加味方10


    壽胎丸加味方11


    四君子湯加減方11


    參芪四物湯加味方12


    五味消毒飲加減方12


    毓麟珠加減方13


    養精種玉湯加味方14


    甘麥大棗湯加味方14


    半夏厚樸湯加味方15


    生脈飲加味方16


    膠艾四物湯加減方16


    三子養陰湯加減方17


    當歸芍藥散加味方17


    滌痰湯加減方18


    蒼附導痰丸加減方18


    二陳湯加減方19


    竹瀝湯加減方19


    柴胡疏肝散加減方19


    宣郁通經湯加減方20


    丹梔逍遙散加減方21


    完帶湯加減方21


    六味地黃丸加減方22


    烏陳湯加味方22


    二妙散加味方23


    桃紅四物湯加味方23


    消瘰丸加味方24


    小柴胡湯加味方25


    少腹逐瘀湯加味方25


    清心涼膈散加味方26


    犀角地黃湯加味方26


    清燥救肺湯加味方26


    黃芩滑石湯加減方27


    柏子仁丸加減方27


    下瘀血湯加味方28


    竹葉湯加味方28


    甘草瀉心湯加味方29


    防風通聖散加減方29


    溫胞飲加減方30


    四逆湯加味方30


    葶苈大棗瀉肺湯加味方31


    竹葉湯加味方31


    干姜人參半夏丸加味方32


    當歸補血湯加味方32


    清熱安胎飲加減方33


    桂枝茯苓丸合四逆散加味方33


    丹梔逍遙丸合二陳湯加味方34


    大黃蟅蟲丸加減方34


    四物湯合右歸丸加減方35


    四物湯合左歸丸加減方35


    半夏厚樸湯合四逆散加味方36


    柴胡疏肝散合補肝湯加減方36


    知柏地黃丸合桂枝湯加味方37


    知柏地黃湯合玉屏風散加味方37


    桂枝湯合消風散加減方38


    桂枝湯合玉屏風散加味方38


    附子湯合玉屏風散加味方39


    泰山磐石散合壽胎丸加味方39


    桃核承氣湯合抵當湯加減方40


    小柴胡湯合失笑散加減方40


    桂枝加葛根湯加味方40


    二陳湯合四君子湯加味方41


    龍膽瀉肝湯加減方42


    仙方活命飲加味方42


    八珍湯加減方43


    膠艾四物湯加減方43


    柏子仁丸合澤蘭湯加減方44


    蒼附二陳湯加減方44


    桂枝龍骨牡蠣湯合腎著湯加減方45


    壽胎丸合安胎飲加減方45


    十全大補湯加減方46


    清魂散加味方46


    生化湯合失笑散加味方47


    逍遙丸合溫經湯加減方47


    桂枝茯苓丸合溫經湯加減方48


    左歸飲合二至丸加減方48


    健固湯加味方49


    兩地湯合一貫煎加減方49


    越鞠丸合蒼附導痰丸加減方50


    逍遙散合良附丸加減方50


    <煎加味方51


    當歸地黃飲加減方51


    腎氣丸合五子衍宗丸加減方52


    柴胡四物湯加減方52


    柴胡桂枝干姜湯加減方53


    柴胡陷胸湯合溫膽湯加減方53


    柴胡桂枝湯加減方54


    六味地黃湯合溫膽湯加減方54


    六味地黃湯合甘麥大棗湯加減方55


    壽胎丸加減方55


    一貫煎加減方56


    毓麟珠加減方56


    萬氏調經種玉湯57


    消抗湯加減方57


    ◎臨床治驗方59


    活血調經方59


    化痰解毒止癢方59


    清熱活血止血方60


    益腎清毒湯60


    固衝止崩湯61


    補血固衝方62


    敗毒排膿抗癌方62


    培坤丸63


    乳核散結方63


    平肝降濁息風方64


    陰陽雙補通經方64


    養陰涼血調肝方65


    補腎榮胞調經方65


    補腎消癥調經方65


    清肝化痰散結方66


    化瘀排毒止痛方66


    補腎化痰助孕方67


    化痰軟堅散結方67


    祛脂化痰助孕方68


    活血化痰消癥方69


    溫中化痰順氣方69


    益氣除濕止瀉方70


    益氣養陰固衝方70


    活血化痰散結方71


    養血化瘀止崩方71


    益氣溫陽化瘀方72


    宣郁清熱止痛方72


    養血填精止崩方73


    通陽祛瘀助孕方73


    養血助孕湯74


    益氣養血助孕方74


    理氣活血消癥方75


    養血通經方75


    清熱通經方76


    清熱通絡止顫方76


    解毒散結方76


    疏肝軟堅湯77


    調氣和血止痛方77


    滋陰活血調經方78


    宣郁解毒消癰方78


    補肝益腎止血方79


    益氣涼血止崩方79


    延衰緩老調經方80


    滋腎扶脾調經方80


    涼血化瘀止痛方81


    坎離互濟安神方81


    潔陰止癢方82


    補腎養血生發方83


    消癥散結止崩方84


    調肝湯84


    補腎填精湯85


    宮頸糜爛外陰洗劑85


    室女痛經治驗方86


    清熱安營湯86


    不孕治驗方87


    逆經治驗方87


    多囊不孕治驗方88


    內異化瘀止痛方88


    溫胞止痛方89


    宮頸膏89


    止癢霜90


    宮頸癌轉移治驗方一90


    宮頸癌轉移治驗方二91


    溫宮補血湯91


    肝腎膏92


    保肝膏92


    清血解毒合劑92


    寒涼止崩湯93


    解郁化癥湯93


    調經完帶湯94


    疏肝軟堅湯94


    安奠二天湯95


    活絡通管湯95


    通任種子湯96


    子宮肌瘤方96


    補腎助孕方97


    促黃體湯97


    啟宮丸98


    頑固性頭痛治驗方98


    異位膠囊98


    枯仁消癥湯99


    盆炎方100


    異位散101


    通管助孕湯101


    外用消瘕膏102


    調經助孕方102


    平肝降壓方104


    加味橘核丸105


    中藥消白熏洗劑106


    調經活血化瘀湯106


    補腎化痰活血方106


    養陰止血湯107


    烏雞白鳳膏109


    補腎活血方109


    通管湯110


    攻瘀方111


    固衝止崩湯112


    益氣溫腎湯112


    益氣活血方112


    崩漏治驗方113


    ◎簡方與單方115


    產後止血方115


    止崩散115


    三七止痛方116


    龍地湯116


    清喉利咽方117


    和胃止嘔方117


    蒼附飲117


    乳癰外消方118


    狐惑病外治方118


    陰癢外治方119


    當歸生姜羊肉湯加味方119


    益氣固脫止血方119


    盆腔炎灌腸方120


    陰部發涼外治方120


    花草核一方120


    產後除脹退乳方121


    三花粉121


    產後癃閉外敷方121


    附一:《萬密齋醫學全書·萬氏女科》收錄婦科驗方123


    附二:龐安時《傷寒總病論》收錄婦科驗方155


    附三:李時珍《本草綱目》收錄婦科單方、驗方158


    下篇荊楚古今名家婦科驗案203


    ◎月經病醫案205


    閉經案(卵巢早衰)205


    經前嘔吐案206


    少女痛經案207


    閉經案207


    月經不調案208


    痛經案209


    行經前後頭痛案210


    室女閉經案211


    逆經案212


    崩漏案212


    崩漏案213


    痛經案214


    經期延長案215


    更年期血崩案216


    瘀結血崩案(子宮肌瘤)216


    月經先後不定期案218


    崩帶案219


    月經後期案220


    經月兩潮案220


    痛經案221


    痛經案(膜樣痛經)222


    崩漏案223


    閉經案224


    崩漏案225


    經斷復來案226


    月經後期案227


    痛經案228


    崩漏案229


    痰隔閉經案231


    閉經案231


    月經先期案232


    月經後期案232


    崩漏案233


    老年血崩案234


    痛經案235


    月經後期案235


    ◎帶下病醫案237


    白帶下多案237


    綠帶下案238


    黃帶下案239


    帶下如水案(宮頸炎)240


    痰濕白帶案241


    帶下案242


    ◎妊娠病醫案243


    妊娠心煩案243


    妊娠惡阻案(嘔血)243


    胎動不安案245


    妊娠腹痛案246


    滑胎案247


    子嗽案248


    妊娠腹瀉案249


    妊娠眩暈案251


    胎中吐涎案252


    子痫案253


    妊娠下痢案254


     


    胎動不安案254


    習慣性流產案256


    羊水過多案256


    滑胎案257


    ◎產後病醫案259


    產後發熱案259


    產後血暈案260


    產後下痢案261


    產後惡露不絕案262


    產後腹痛案263


    產後神志失常案263


    產後蕁麻疹案264


    產後汗大出案265


    產後痺癥案266


    產後斑疹案267


    產後舌強案267


    產後癃閉案268


    ◎婦人雜病案269


    子宮發育不良不孕案269


    子宮內膜異位性不孕案270


    宮頸癌廣泛轉移案271


    癥瘕案272


    乳房脹痛案273


    婦人頭痛案274


    頸癭案275


    乳癖案276


    宮頸糜爛案276



    輸卵管阻塞案277


    髒躁案278


    夢交案279


    虛熱失眠案280


    婦人眩暈案281


    不孕案282


    乳癰案283


    癭瘤案284


    癥瘕案285


    不孕案286


    肝風欲動案286


    梅尼埃綜合征案287


    神經衰弱案287


    子宮肌瘤案288


    狐惑病案289


    席漢綜合征案290


    陰部自汗案291


    陰部瘙癢案291


    尿濁案292


    痰飲陰吹案293


    倒經案293


    頑固呃逆案294


    熱淋案295


    多尿案295


    滴蟲性陰道炎296


    乳腺癌案297


    陰瘡案298


    陰挺案299


    腰腹疼痛案300

    前言
    前言前言荊楚地域廣義上包括現今湖北省全域及其周邊,狹義上指湖北省,它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是楚國的發源地,楚文化的核心影響區。湖北省的礦產、水力、氣候、生物等資源都非常豐富。地區植被具有南北過渡特征,既有大量北方種類的植物,也有多種南方種類的植物,同時又處在中國東西植物區繫的過渡地區。據不完全統計,湖北省內中藥植物資源達4457種,黨參、黃連、天麻、貝母等名貴中藥材產量極大,還有野生的猴頭菇、花菇和核桃等滋補品。在優越物質環境和豐厚文化底蘊的滋養下,荊楚地域上湧現了很多風華絕代的人物,也誕生了許多著名醫藥學家,以他們為代表的這些人推動了荊楚地域醫藥學的發展。荊楚地域醫藥學源遠流長。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早的醫方專著,書中反映了荊楚醫藥的特色,其中保留了許多原始醫療方法。比如治燒傷“以人泥(身體污垢)塗之,以犬毛若羊毛封之”,治疥癬“刑赤蜴(殺赤色蜥蜴),以血塗之”,治療外傷出血“燔(燒)白雞毛及人發……以刃傷,(燔)羊矢,敷之”。這些雖然是原始的治療方法,但醫療經驗正是這樣逐漸積累起來的。在醫學史上一直流傳著神農嘗百草的故事,而神農究竟出生在哪裡,歷來說法頗多,《史記·五帝本紀》中唐代張守節的注解提到,神農出生在湖北隨州市隨縣附近的厲山。據考證厲山就在隨州市隨縣北百裡,古代稱為厲國,傳為炎帝神農後裔之領地,今湖北隨州市附近確有厲山鎮。原始社會生產力極為低下,人們靠采集野果和狩獵捕魚飽腹,長期靠天喫飯,居無定所,生活十分不便,於是一些人開始尋找可以種植的植物,神農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在尋找過程中,他們通過口嘗身受發現了植物的毒性,如有些植物會引起嘔吐腹瀉,甚至昏迷死亡,有些植物使人出汗、腹脹等。至今中醫古籍中還保留著以毒性命名的植物名稱,如雞毒(烏頭)、魚毒(芫花)、狼毒等。經過長期的實踐,人們逐漸認識到這些有毒植物是可以被利用的,如服用有腹瀉效果的植物可以消除腹部脹滿,治療便秘;喫了有發汗效果的植物可以減輕關節疼痛等。當人們利用植物來治療疾病時,藥物就產生了。《尚書·禹貢》在談到各地物產時提到,從荊山到衡山之南為荊州,進貢物品有羽毛、牛尾、像牙、皮革和三種金屬(金、銀、銅),以及杶(椿樹)、干(柘樹)、栝(檜樹)、柏(柏樹)四種木材,還有磨石、箭頭、朱砂、竹子等。根據考古出土文物證實,洪湖烏林磯遺址發掘出的研磨工具帶有朱砂痕跡,說明新石器時代的先民就已發現並學會了使用朱砂。荊楚地域的遠古先民們對植物藥性及藥用方式的探知與實踐,纔促成醫藥的誕生。關於荊楚地域藥材的記載,散見於先秦古籍之中,如《詩經》《尚書》《山海經》等,《詩經》中彙集南方江漢流域民歌的《國風·周南》與《國風·召南》就涉及多種,如葛、卷耳、蘩、蘋等。又如楚人對蘭科植物藥用價值懂得加以利用,蘭花科植物在《楚辭》中可見30處之多,其中佩蘭、澤蘭具有藥用價值,楚人不僅從野外采摘,而且還會專門種植,或佩戴,或用以輔助制作蒸肴,或沐浴。《九歌·東皇太一》曰“蕙肴蒸兮蘭藉”,《九歌·雲中君》曰“浴蘭湯兮沐芳”。戰國兩漢時期,楚文化的繁榮促進了荊楚地域醫藥的發展,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理論,並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這一時期是我國傳統醫學理論體繫的建構階段,產生了《黃帝內經》這部劃時代的醫學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考古發掘了大量這一時期的醫書、醫簡,其中包括湖北江陵張家山漢墓出土的醫簡《脈書》與《引書》。《脈書》與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脈法》及《陰陽脈死候》中部分治療學及診斷學內容有所重疊,治療學內容主要包括“砭有四害”;診斷學內容則包括了切脈方法,不同脈像所代表的疾病信息,還列舉了從肉、骨、氣、血、筋五個方面由表及裡診斷疾病“五死”的方法,充分說明了在當時切診和望診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竹簡《引書》有文無圖,形式與長沙馬王堆漢墓《導引圖》正好相反,因此正可與《導引圖》互相印證。《引書》探討了四季養生之道,強調四季中日常飲食起居習慣對人的影響,及引起人生病的原因,書中指出:人之所以得病者,必於暑濕風寒雨露,腠理啟闔,食飲不和,起居不能與寒暑相應,故得病焉。這說明當時人們對於疾病的發生已有相當繫統的認識,並提出了防病甚於治病的理念。這一時期人們在藥物方面也積累了很多經驗,據考證,杜蘅與薜荔均為荊楚地域藥材,屈原在《楚辭》中不止一次提到它們,如“采芳洲兮杜若”“雜杜衡與芳芷”“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等。據統計,《楚辭》中記載草木達數十種,雖未明確指出它們的藥用價值,但我們可以從側面了解荊楚地域本草藥物的一些情況。《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現存*早的中藥學著作,傳於東漢時期結集成書,書中收載荊楚地域藥材多種,例如百合、茅、地膚子、酸漿、石龍子等。《名醫別錄》雲地膚子“一名地麥,生荊州”,雲酸漿“生荊楚及人家田園中”。1975年在湖北江陵鳳凰山發掘出一座漢墓,出土了一批珍貴文物和一具保存完好的男尸。據報告,出土時棺內貯有棺液約10萬毫升,呈絳紅色,有刺激性氣味,液底有20~30 cm厚的絳紅色堆積物,經驗查主要是大豆與朱砂。據尸體解剖觀察,這具古尸在殯殮前很可能以朱砂塗身和灌注過。這表明當時的防腐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的醫藥學成就。漢、唐、宋、明、清期間,荊楚醫學逐步發展,代表性的著名醫藥學家有張仲景、王叔和、龐安時、萬全、李時珍、劉若金、楊際泰等。被後世尊稱為醫聖的張仲景,東漢末南陽人氏,撰寫了《傷寒雜病論》,對中醫學發展貢獻極大,據考證,他的許多重要醫事活動均發生在襄陽一帶,他的著作很有可能也是在此地完成的。南郡所管的襄陽是當時荊州的州治,為荊州八郡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據文獻記載,張仲景生活的年代,大量流民避亂荊襄,使得襄陽集中了各方面人纔,也彙聚了各種思想文化及大量典籍。晉代太醫令王叔和,名熙,約生於漢晉之間,本是山東高平人氏,但主要生活在荊楚地域。《傷寒雜病論》完成後,由於戰亂原因,多有散失,經他整理編次後,纔得以流傳至今。據文獻記載,王叔和曾在襄陽留居多年,並進行了許多重要醫事活動。王叔和首次整理編次了《傷寒雜病論》,為後世醫家研究學習此書做出了巨大貢獻。此外,他還對脈學頗有研究,確定了寸口診脈法,歸納了24種脈像,改變了當時脈像名實不符的亂像。就婦科方面而言,《金匱要略》中婦人病三篇被認為奠定了診治婦科病證的基礎,而王叔和所撰《脈經·卷九》中對婦人病的論述,在繼承了《金匱要略》的基礎上,還增加了很多自己的細致觀察與獨到認識。他詳細描述並分析了婦人妊娠脈像;進一步明確了妊娠逐月分經養胎之法,使它漸趨完整,並得以繼承與發展,成為中醫養胎安胎的重要內容之一;提出了“激經”“居經”“避年”等名詞概念。宋代,蘄水(今湖北浠水縣)出現過一位名震江淮的醫家龐安時。據傳,一代文豪蘇軾被貶官至黃州(今屬湖北)時,一遇有疾,總是求助於鄰縣的龐安時,蘇軾對其醫術評價很高:“博極群書,而善窮物理”“頗博物,通古今,此所以過人也”。龐安時出生於世醫之家,不但精通前人之說,還時出新意,見解獨到。龐安時撰寫的《傷寒總病論》中收錄了一些治療妊娠婦人雜病的方子,包括妊娠婦人胎動不安、妊娠胎死腹中、婦人產後諸種疾病的經驗方。明代醫家萬全,號密齋,湖北羅田人。萬全原籍江西豫章(今江西南昌),成化年間,萬全的父親行醫至羅田,在此定居下來,並娶妻生子。萬全的祖父、父親均以兒科而名聞鄉裡,萬全自幼研習儒家著作,曾遊學於羅田名儒張玉泉、胡柳溪門下,考取了秀纔的功名。但此後仕途不順,加上父親辭世,家境中落,萬全被迫放棄儒學及科舉,決心行醫。除兒科外,萬全也擅治婦科,強調治療婦科疾病以培補氣血、調理脾胃為主,著有《萬氏女科》3卷。在婦科理論方面,他提出調經從痰論治;種子有法,倡導優生,注重胎養;繫統總結養生四法。在臨床實踐方面,他在月經病、帶下病、種子求嗣、妊娠病、產難及產後病、婦人養生等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李時珍出生於明代,蘄州(今湖北蘄春)人,嘉靖十年,14歲的李時珍考中秀纔,但此後的10年中,鄉試屢次落第,無奈隻得摒棄科舉入仕的夢想。李時珍徹底轉向醫學領域後,大量閱讀,勤於筆錄,其編撰的《本草綱目》被譽為“中國古代百科全書”。李時珍在婦科領域也有極大貢獻。學術方面,他明確了婦科疾病的分類方法;遵《靈樞》《素問》古訓,繼承前人關於月經的理論論述,首次提出“月經”一詞,*早采用中醫整體觀念來解釋婦女月經的周期性規律,首次提出“逆行”“暗經”“盛胎”等概念;探討婦女生理特點;闡述婦人病的辨證論治方法;繫統整理並論述婦人病奇經辨治理論;探討妊娠期用藥安全問題。臨床方面,他收集文獻,整理治療婦科疾病的效用方劑,並結合臨床實踐歸納婦科病用藥經驗;在婦人病臨證辨治中,提倡辨析病理、因病藥之,推重脾胃、腎命學說,注重調理氣血;擅長運用攻下法,靈活運用外治法,注重攻補兼施;提倡方劑應配伍嚴謹,藥物應炮制得法;重視婦科病治療中的飲食療法;從奇經辨治婦人病等。清代,荊楚中醫在古籍整理與著述方面貢獻卓越。江夏名醫胥秉哲著《診法精微》,熊廷燕著《全生篇》;漢陽唐裔潢著《保幼新書》《痘疹慈航》,葉志詵著《神農本草經贊》;夏口張尚樸著《醫學覺夢》,方昌瀛著《寄寰生筆記》,以及後來李蘭生著《溫病粹言》等,這些都是他們畢生學術鑽研的心得和臨床經驗的總結,由於歷經戰亂,原著盡失,隻有書目可查。民國時期,荊楚地域名醫輩出,中醫沿襲傳統的從師授業模式,學術觀點和治療方法均各遵所師,雖不存門戶之爭,但自成流派。在學術思想和臨床實踐上具有影響的流派有經方派、時方派、溫熱派、寒涼派、攻邪派、滋陰派、補土派、綜合派等。他們繼承了各流派學術精髓,並在治療上各顯特色,經方派代表人物有清代的楊世泰,民國時期的王和安、陸夢班、劉貢三、蔣玉伯等,他們用藥精煉,法宗《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時方派代表人物有清代的楊燮、楊恭甫,民國時期的冉雪峰、範筱村、謝彙東、毛鶴峰、胡書城、宋之禎、熊濟川、楊樹千、徐相恆、艾達珊、魏玉泉、李慕融等,其立方輕靈,隨癥加減,主次兼顧,療效頗佳;溫熱派代表人物在清末民初有楊聞川、汪尚池、許慕韓,民國後有陸真翹、陸繼韓、戴中和、鄒平階、駱晴暉、葉小秋、黃堅白、洪和生、楊肜蓀等,他們多崇清代葉天士、吳鞠通、王孟英諸家之學,長於治療春溫、傷暑、濕溫、鼕溫及麻疹等溫熱病;寒涼派代表人物有民國時期的謝子年、吳烜平,他們據河間學派病機多火的理論,常用寒涼方藥;攻邪派代表人物有當代的黃純古等,繫據張子和“邪去則正安”理論,以攻下為法,方藥多用大黃,攻積瀉火,解毒去瘀;滋陰派代表人物有汪左泉、黃壽人等,按朱丹溪“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理論,多用滋陰益腎的方法,藥多清潤;補土派代表人物有李好生等,皆據李東垣“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的學術思想,多以調理脾胃為治療法則;綜合派代表人物有張夢儂、熊雨農、蔣潔塵、許晴喧等,他們善取各家之長,師古而不泥古,隨病應變,綜合運用方藥。由於此時期婦科方向的原始文獻不易找尋,故難以展示此時期荊楚醫家在婦科方面所做出的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荊楚地域中醫藥學術理論的繼承、傳授以國家統一編寫的中醫院校教材為基準,各學術流派廣泛交流切磋,取長補短,把荊楚醫學推向了新的發展階段。政府對中醫醫籍整理工作也十分關注,一時著述紛呈,百花齊放。就婦科方面來講,繼承傳授類著術(教材、講義)有蔣玉伯的《婦科學講義》;整理和研究類著述(包括譯著、專著)有黃繩武的《傅青主女科評注》,徐升陽的《婦科析癥舉例》《月經前後諸癥》;臨床驗案類著述有梁賜明的《蔣玉伯醫案及臨證方選》,張夢儂的《臨證會要》,萬濟舫的《萬濟舫臨證輯要》,桂曉雲的《中醫臨床案例》,原武漢市衛生局主編的《黃壽人醫鏡》《老中醫藥經驗學術選編》;工具書有黃繩武的《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婦科學》。在當代荊楚醫學婦科領域,荊州劉雲鵬開創的荊楚劉氏婦科在全國享有盛名;婦科名家黃繩武培養了毛美蓉、周柏魁、黎烈榮等一批優秀婦科人纔,開創了荊楚黃派婦科,對傅青主婦科學術經驗做出了很好繼承和發展;此外,還有徐升陽、梅乾茵、姜惠中(第二屆全國名中醫)等婦科名家。由此可見,荊楚地域醫藥學發展歷史悠久,具有豐富的內涵與鮮明的特色。為積極響應黨中央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號召和要求,應當加強對中醫藥學術流派的研究,以及地方名醫學術經驗的整理發掘工作。中醫藥文獻與名家學術流派經驗思想是現代中醫藥科學研究、教育以及臨床發展的重要基礎,繫統梳理中醫藥歷史源流,整理中醫藥學術思想精華,總結歷代名醫名家臨證經驗、學術思想和治學方法,尤其是對具有地域特色的醫學體繫、學術發展流派和臨證經驗進行整理,對於繼承發展中醫藥具有重要意義。發掘和繼承中醫各家學術流派及名醫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已經成為中醫學理論和臨床傳承創新發展的關鍵。湖北省(荊楚)地域遼闊,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藥物資源豐富,名醫輩出,中醫藥學發展具有其特色和規律。因此,對荊楚地域的古今名醫學說進行文獻整理研究,總結和提煉出他們在學術研究與臨床實踐上的特色經驗和理論認識,從而進一步理清荊楚醫學的發展脈絡、規律以及特色,對於傳承發展荊楚中醫藥事業、豐富傳統中醫藥內容體繫都具有重要價值。在婦科領域,荊楚地域的醫家們在學術理論方面和臨床經驗總結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貢獻。學術思想是臨證經驗的理論指導基礎,臨證經驗又是學術思想的臨床實踐體現,而醫案就是二者結合的產物,因此,整理名醫名家的驗方和醫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在本書編寫過程中,我們本著盡可能全面地收集相關資料的原則開展工作,但由於很多年代久遠的一手資料已難以找到,有些原始資料還需要進一步挖掘,我們大多選擇對二手資料進行梳理總結研究。對於當代醫家,為盡可能展現其學術理論特色與臨證思維方式,我們根據醫家本人撰寫的論文及著作,參考其門人弟子撰寫的論文及著作,整理醫家臨證醫案並進行提煉總結。雖然我們力求盡量客觀地呈現每一位醫家的經驗特色和學術思想,但在實際研究和編寫中難免會加入一些主觀的理解和判斷,此外,由於能力和水平的限制以及資料查閱的局限,可能有所疏漏與不足之處,敬請諸位同行理解,並不吝賜教。衷心希望本書能對從事婦科臨床、教學、科研的中醫同道們有所助益。本書由湖北中醫藥大學2019年度中醫藥傳承與創新計劃資助項目《荊楚名醫萬全婦科病論治經驗的文獻挖掘研究》資助出版。本書編寫組於曇華林2023年4月23日編者的話本書中方劑組成盡量與原方保持一致,但需關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藥材及涉及倫理相關藥材的應用,此類藥物在臨床應用中應靈活處理,不可照搬照抄原方。附錄整理時本著尊重原方原文的原則,對部分古籍條文進行了完整引用,雖然對較難理解的內容進行了注釋,但與實際臨證應用的區別仍較大,建議僅作為參考。因歷朝歷代度量衡不統一,且部分換算成今制尚存在爭議,古人煎煮藥物習慣也與現代不同,為尊重和還原方案原貌,部分藥物劑量未換算為現今標準計量單位。在臨證過程中建議結合當地情況和平時用藥經驗,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或按原方比例酌情調整。

    前言前言荊楚地域廣義上包括現今湖北省全域及其周邊,狹義上指湖北省,它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是楚國的發源地,楚文化的核心影響區。湖北省的礦產、水力、氣候、生物等資源都非常豐富。地區植被具有南北過渡特征,既有大量北方種類的植物,也有多種南方種類的植物,同時又處在中國東西植物區繫的過渡地區。據不完全統計,湖北省內中藥植物資源達4457種,黨參、黃連、天麻、貝母等名貴中藥材產量極大,還有野生的猴頭菇、花菇和核桃等滋補品。在優越物質環境和豐厚文化底蘊的滋養下,荊楚地域上湧現了很多風華絕代的人物,也誕生了許多著名醫藥學家,以他們為代表的這些人推動了荊楚地域醫藥學的發展。荊楚地域醫藥學源遠流長。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早的醫方專著,書中反映了荊楚醫藥的特色,其中保留了許多原始醫療方法。比如治燒傷“以人泥(身體污垢)塗之,以犬毛若羊毛封之”,治疥癬“刑赤蜴(殺赤色蜥蜴),以血塗之”,治療外傷出血“燔(燒)白雞毛及人發……以刃傷,(燔)羊矢,敷之”。這些雖然是原始的治療方法,但醫療經驗正是這樣逐漸積累起來的。在醫學史上一直流傳著神農嘗百草的故事,而神農究竟出生在哪裡,歷來說法頗多,《史記·五帝本紀》中唐代張守節的注解提到,神農出生在湖北隨州市隨縣附近的厲山。據考證厲山就在隨州市隨縣北百裡,古代稱為厲國,傳為炎帝神農後裔之領地,今湖北隨州市附近確有厲山鎮。原始社會生產力極為低下,人們靠采集野果和狩獵捕魚飽腹,長期靠天喫飯,居無定所,生活十分不便,於是一些人開始尋找可以種植的植物,神農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在尋找過程中,他們通過口嘗身受發現了植物的毒性,如有些植物會引起嘔吐腹瀉,甚至昏迷死亡,有些植物使人出汗、腹脹等。至今中醫古籍中還保留著以毒性命名的植物名稱,如雞毒(烏頭)、魚毒(芫花)、狼毒等。經過長期的實踐,人們逐漸認識到這些有毒植物是可以被利用的,如服用有腹瀉效果的植物可以消除腹部脹滿,治療便秘;喫了有發汗效果的植物可以減輕關節疼痛等。當人們利用植物來治療疾病時,藥物就產生了。《尚書·禹貢》在談到各地物產時提到,從荊山到衡山之南為荊州,進貢物品有羽毛、牛尾、像牙、皮革和三種金屬(金、銀、銅),以及杶(椿樹)、干(柘樹)、栝(檜樹)、柏(柏樹)四種木材,還有磨石、箭頭、朱砂、竹子等。根據考古出土文物證實,洪湖烏林磯遺址發掘出的研磨工具帶有朱砂痕跡,說明新石器時代的先民就已發現並學會了使用朱砂。荊楚地域的遠古先民們對植物藥性及藥用方式的探知與實踐,纔促成醫藥的誕生。關於荊楚地域藥材的記載,散見於先秦古籍之中,如《詩經》《尚書》《山海經》等,《詩經》中彙集南方江漢流域民歌的《國風·周南》與《國風·召南》就涉及多種,如葛、卷耳、蘩、蘋等。又如楚人對蘭科植物藥用價值懂得加以利用,蘭花科植物在《楚辭》中可見30處之多,其中佩蘭、澤蘭具有藥用價值,楚人不僅從野外采摘,而且還會專門種植,或佩戴,或用以輔助制作蒸肴,或沐浴。《九歌·東皇太一》曰“蕙肴蒸兮蘭藉”,《九歌·雲中君》曰“浴蘭湯兮沐芳”。戰國兩漢時期,楚文化的繁榮促進了荊楚地域醫藥的發展,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理論,並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這一時期是我國傳統醫學理論體繫的建構階段,產生了《黃帝內經》這部劃時代的醫學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考古發掘了大量這一時期的醫書、醫簡,其中包括湖北江陵張家山漢墓出土的醫簡《脈書》與《引書》。《脈書》與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脈法》及《陰陽脈死候》中部分治療學及診斷學內容有所重疊,治療學內容主要包括“砭有四害”;診斷學內容則包括了切脈方法,不同脈像所代表的疾病信息,還列舉了從肉、骨、氣、血、筋五個方面由表及裡診斷疾病“五死”的方法,充分說明了在當時切診和望診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竹簡《引書》有文無圖,形式與長沙馬王堆漢墓《導引圖》正好相反,因此正可與《導引圖》互相印證。《引書》探討了四季養生之道,強調四季中日常飲食起居習慣對人的影響,及引起人生病的原因,書中指出:人之所以得病者,必於暑濕風寒雨露,腠理啟闔,食飲不和,起居不能與寒暑相應,故得病焉。這說明當時人們對於疾病的發生已有相當繫統的認識,並提出了防病甚於治病的理念。這一時期人們在藥物方面也積累了很多經驗,據考證,杜蘅與薜荔均為荊楚地域藥材,屈原在《楚辭》中不止一次提到它們,如“采芳洲兮杜若”“雜杜衡與芳芷”“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等。據統計,《楚辭》中記載草木達數十種,雖未明確指出它們的藥用價值,但我們可以從側面了解荊楚地域本草藥物的一些情況。《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現存*早的中藥學著作,傳於東漢時期結集成書,書中收載荊楚地域藥材多種,例如百合、茅、地膚子、酸漿、石龍子等。《名醫別錄》雲地膚子“一名地麥,生荊州”,雲酸漿“生荊楚及人家田園中”。1975年在湖北江陵鳳凰山發掘出一座漢墓,出土了一批珍貴文物和一具保存完好的男尸。據報告,出土時棺內貯有棺液約10萬毫升,呈絳紅色,有刺激性氣味,液底有20~30 cm厚的絳紅色堆積物,經驗查主要是大豆與朱砂。據尸體解剖觀察,這具古尸在殯殮前很可能以朱砂塗身和灌注過。這表明當時的防腐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的醫藥學成就。漢、唐、宋、明、清期間,荊楚醫學逐步發展,代表性的著名醫藥學家有張仲景、王叔和、龐安時、萬全、李時珍、劉若金、楊際泰等。被後世尊稱為醫聖的張仲景,東漢末南陽人氏,撰寫了《傷寒雜病論》,對中醫學發展貢獻極大,據考證,他的許多重要醫事活動均發生在襄陽一帶,他的著作很有可能也是在此地完成的。南郡所管的襄陽是當時荊州的州治,為荊州八郡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據文獻記載,張仲景生活的年代,大量流民避亂荊襄,使得襄陽集中了各方面人纔,也彙聚了各種思想文化及大量典籍。晉代太醫令王叔和,名熙,約生於漢晉之間,本是山東高平人氏,但主要生活在荊楚地域。《傷寒雜病論》完成後,由於戰亂原因,多有散失,經他整理編次後,纔得以流傳至今。據文獻記載,王叔和曾在襄陽留居多年,並進行了許多重要醫事活動。王叔和首次整理編次了《傷寒雜病論》,為後世醫家研究學習此書做出了巨大貢獻。此外,他還對脈學頗有研究,確定了寸口診脈法,歸納了24種脈像,改變了當時脈像名實不符的亂像。就婦科方面而言,《金匱要略》中婦人病三篇被認為奠定了診治婦科病證的基礎,而王叔和所撰《脈經·卷九》中對婦人病的論述,在繼承了《金匱要略》的基礎上,還增加了很多自己的細致觀察與獨到認識。他詳細描述並分析了婦人妊娠脈像;進一步明確了妊娠逐月分經養胎之法,使它漸趨完整,並得以繼承與發展,成為中醫養胎安胎的重要內容之一;提出了“激經”“居經”“避年”等名詞概念。宋代,蘄水(今湖北浠水縣)出現過一位名震江淮的醫家龐安時。據傳,一代文豪蘇軾被貶官至黃州(今屬湖北)時,一遇有疾,總是求助於鄰縣的龐安時,蘇軾對其醫術評價很高:“博極群書,而善窮物理”“頗博物,通古今,此所以過人也”。龐安時出生於世醫之家,不但精通前人之說,還時出新意,見解獨到。龐安時撰寫的《傷寒總病論》中收錄了一些治療妊娠婦人雜病的方子,包括妊娠婦人胎動不安、妊娠胎死腹中、婦人產後諸種疾病的經驗方。明代醫家萬全,號密齋,湖北羅田人。萬全原籍江西豫章(今江西南昌),成化年間,萬全的父親行醫至羅田,在此定居下來,並娶妻生子。萬全的祖父、父親均以兒科而名聞鄉裡,萬全自幼研習儒家著作,曾遊學於羅田名儒張玉泉、胡柳溪門下,考取了秀纔的功名。但此後仕途不順,加上父親辭世,家境中落,萬全被迫放棄儒學及科舉,決心行醫。除兒科外,萬全也擅治婦科,強調治療婦科疾病以培補氣血、調理脾胃為主,著有《萬氏女科》3卷。在婦科理論方面,他提出調經從痰論治;種子有法,倡導優生,注重胎養;繫統總結養生四法。在臨床實踐方面,他在月經病、帶下病、種子求嗣、妊娠病、產難及產後病、婦人養生等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李時珍出生於明代,蘄州(今湖北蘄春)人,嘉靖十年,14歲的李時珍考中秀纔,但此後的10年中,鄉試屢次落第,無奈隻得摒棄科舉入仕的夢想。李時珍徹底轉向醫學領域後,大量閱讀,勤於筆錄,其編撰的《本草綱目》被譽為“中國古代百科全書”。李時珍在婦科領域也有極大貢獻。學術方面,他明確了婦科疾病的分類方法;遵《靈樞》《素問》古訓,繼承前人關於月經的理論論述,首次提出“月經”一詞,*早采用中醫整體觀念來解釋婦女月經的周期性規律,首次提出“逆行”“暗經”“盛胎”等概念;探討婦女生理特點;闡述婦人病的辨證論治方法;繫統整理並論述婦人病奇經辨治理論;探討妊娠期用藥安全問題。臨床方面,他收集文獻,整理治療婦科疾病的效用方劑,並結合臨床實踐歸納婦科病用藥經驗;在婦人病臨證辨治中,提倡辨析病理、因病藥之,推重脾胃、腎命學說,注重調理氣血;擅長運用攻下法,靈活運用外治法,注重攻補兼施;提倡方劑應配伍嚴謹,藥物應炮制得法;重視婦科病治療中的飲食療法;從奇經辨治婦人病等。清代,荊楚中醫在古籍整理與著述方面貢獻卓越。江夏名醫胥秉哲著《診法精微》,熊廷燕著《全生篇》;漢陽唐裔潢著《保幼新書》《痘疹慈航》,葉志詵著《神農本草經贊》;夏口張尚樸著《醫學覺夢》,方昌瀛著《寄寰生筆記》,以及後來李蘭生著《溫病粹言》等,這些都是他們畢生學術鑽研的心得和臨床經驗的總結,由於歷經戰亂,原著盡失,隻有書目可查。民國時期,荊楚地域名醫輩出,中醫沿襲傳統的從師授業模式,學術觀點和治療方法均各遵所師,雖不存門戶之爭,但自成流派。在學術思想和臨床實踐上具有影響的流派有經方派、時方派、溫熱派、寒涼派、攻邪派、滋陰派、補土派、綜合派等。他們繼承了各流派學術精髓,並在治療上各顯特色,經方派代表人物有清代的楊世泰,民國時期的王和安、陸夢班、劉貢三、蔣玉伯等,他們用藥精煉,法宗《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時方派代表人物有清代的楊燮、楊恭甫,民國時期的冉雪峰、範筱村、謝彙東、毛鶴峰、胡書城、宋之禎、熊濟川、楊樹千、徐相恆、艾達珊、魏玉泉、李慕融等,其立方輕靈,隨癥加減,主次兼顧,療效頗佳;溫熱派代表人物在清末民初有楊聞川、汪尚池、許慕韓,民國後有陸真翹、陸繼韓、戴中和、鄒平階、駱晴暉、葉小秋、黃堅白、洪和生、楊肜蓀等,他們多崇清代葉天士、吳鞠通、王孟英諸家之學,長於治療春溫、傷暑、濕溫、鼕溫及麻疹等溫熱病;寒涼派代表人物有民國時期的謝子年、吳烜平,他們據河間學派病機多火的理論,常用寒涼方藥;攻邪派代表人物有當代的黃純古等,繫據張子和“邪去則正安”理論,以攻下為法,方藥多用大黃,攻積瀉火,解毒去瘀;滋陰派代表人物有汪左泉、黃壽人等,按朱丹溪“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理論,多用滋陰益腎的方法,藥多清潤;補土派代表人物有李好生等,皆據李東垣“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的學術思想,多以調理脾胃為治療法則;綜合派代表人物有張夢儂、熊雨農、蔣潔塵、許晴喧等,他們善取各家之長,師古而不泥古,隨病應變,綜合運用方藥。由於此時期婦科方向的原始文獻不易找尋,故難以展示此時期荊楚醫家在婦科方面所做出的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荊楚地域中醫藥學術理論的繼承、傳授以國家統一編寫的中醫院校教材為基準,各學術流派廣泛交流切磋,取長補短,把荊楚醫學推向了新的發展階段。政府對中醫醫籍整理工作也十分關注,一時著述紛呈,百花齊放。就婦科方面來講,繼承傳授類著術(教材、講義)有蔣玉伯的《婦科學講義》;整理和研究類著述(包括譯著、專著)有黃繩武的《傅青主女科評注》,徐升陽的《婦科析癥舉例》《月經前後諸癥》;臨床驗案類著述有梁賜明的《蔣玉伯醫案及臨證方選》,張夢儂的《臨證會要》,萬濟舫的《萬濟舫臨證輯要》,桂曉雲的《中醫臨床案例》,原武漢市衛生局主編的《黃壽人醫鏡》《老中醫藥經驗學術選編》;工具書有黃繩武的《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婦科學》。在當代荊楚醫學婦科領域,荊州劉雲鵬開創的荊楚劉氏婦科在全國享有盛名;婦科名家黃繩武培養了毛美蓉、周柏魁、黎烈榮等一批優秀婦科人纔,開創了荊楚黃派婦科,對傅青主婦科學術經驗做出了很好繼承和發展;此外,還有徐升陽、梅乾茵、姜惠中(第二屆全國名中醫)等婦科名家。由此可見,荊楚地域醫藥學發展歷史悠久,具有豐富的內涵與鮮明的特色。為積極響應黨中央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號召和要求,應當加強對中醫藥學術流派的研究,以及地方名醫學術經驗的整理發掘工作。中醫藥文獻與名家學術流派經驗思想是現代中醫藥科學研究、教育以及臨床發展的重要基礎,繫統梳理中醫藥歷史源流,整理中醫藥學術思想精華,總結歷代名醫名家臨證經驗、學術思想和治學方法,尤其是對具有地域特色的醫學體繫、學術發展流派和臨證經驗進行整理,對於繼承發展中醫藥具有重要意義。發掘和繼承中醫各家學術流派及名醫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已經成為中醫學理論和臨床傳承創新發展的關鍵。湖北省(荊楚)地域遼闊,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藥物資源豐富,名醫輩出,中醫藥學發展具有其特色和規律。因此,對荊楚地域的古今名醫學說進行文獻整理研究,總結和提煉出他們在學術研究與臨床實踐上的特色經驗和理論認識,從而進一步理清荊楚醫學的發展脈絡、規律以及特色,對於傳承發展荊楚中醫藥事業、豐富傳統中醫藥內容體繫都具有重要價值。在婦科領域,荊楚地域的醫家們在學術理論方面和臨床經驗總結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貢獻。學術思想是臨證經驗的理論指導基礎,臨證經驗又是學術思想的臨床實踐體現,而醫案就是二者結合的產物,因此,整理名醫名家的驗方和醫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在本書編寫過程中,我們本著盡可能全面地收集相關資料的原則開展工作,但由於很多年代久遠的一手資料已難以找到,有些原始資料還需要進一步挖掘,我們大多選擇對二手資料進行梳理總結研究。對於當代醫家,為盡可能展現其學術理論特色與臨證思維方式,我們根據醫家本人撰寫的論文及著作,參考其門人弟子撰寫的論文及著作,整理醫家臨證醫案並進行提煉總結。雖然我們力求盡量客觀地呈現每一位醫家的經驗特色和學術思想,但在實際研究和編寫中難免會加入一些主觀的理解和判斷,此外,由於能力和水平的限制以及資料查閱的局限,可能有所疏漏與不足之處,敬請諸位同行理解,並不吝賜教。衷心希望本書能對從事婦科臨床、教學、科研的中醫同道們有所助益。本書由湖北中醫藥大學2019年度中醫藥傳承與創新計劃資助項目《荊楚名醫萬全婦科病論治經驗的文獻挖掘研究》資助出版。本書編寫組於曇華林2023年4月23日編者的話本書中方劑組成盡量與原方保持一致,但需關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藥材及涉及倫理相關藥材的應用,此類藥物在臨床應用中應靈活處理,不可照搬照抄原方。附錄整理時本著尊重原方原文的原則,對部分古籍條文進行了完整引用,雖然對較難理解的內容進行了注釋,但與實際臨證應用的區別仍較大,建議僅作為參考。因歷朝歷代度量衡不統一,且部分換算成今制尚存在爭議,古人煎煮藥物習慣也與現代不同,為尊重和還原方案原貌,部分藥物劑量未換算為現今標準計量單位。在臨證過程中建議結合當地情況和平時用藥經驗,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或按原方比例酌情調整。

    在線試讀
    ◎經典加減方
    苓術菟絲丸加味方
    【組成】茯苓、菟絲子、白術、杜仲、蓮子、炙甘草、黨參、海螵蠨、鹿角霜、補骨脂、巴戟天。
    【功用】,固本澀精。
    【用法】日一劑,濃煎,分三次服。
    【適應病證】帶下病,腎陽虛證。臨床癥見帶下清稀如水,日久不愈,腰酸腿軟,下利清冷。
    【文獻出處】黃繩武婦科經驗集,梅乾茵,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
    桂枝茯苓丸加味方
    【組成】桂枝、桃仁、劉寄奴各10 g,茯苓、丹參、穿山甲各15 g,丹皮、赤芍、延胡索各12 g。
    【化裁】若兼少腹脹痛,乳房脹痛,胸悶脅脹者,酌加香附、烏藥、佛手、川楝子、郁金、橘核、荔枝核、枳殼、五靈脂等;若兼少腹掣痛或冷痛,全身畏冷,舌有瘀點者,酌加生蒲黃、細辛、雞血籐、當歸、川芎、艾葉、吳茱萸、山楂等;若兼少腹刺痛、灼熱,白帶多,色黃者,原方去桂枝,酌加紅籐、銀花籐、虎杖、敗醬草、土茯苓、鼕瓜仁等;若患附件包塊者,酌加穿山甲、鱉甲、煆牡蠣、三稜、莪術、浙貝、血竭、穿破石;若兼頭昏,精神疲倦,舌淡者,酌加黃芪、黨參、當歸;若形體肥胖,胸悶泛惡者,酌加半夏、蒼術、石菖蒲、橘紅。
    【功用】清熱化痰,活血散結。
    【用法】日一劑,分兩次空腹服。
    【適應病證】輸卵管阻塞,輸卵管積水,附件包塊,盆腔膿腫,急性子宮內膜炎,不孕。肝郁脾虛,痰瘀互結。
    【文獻出處】內服外敷法治療輸卵管阻塞51例,黃莉萍,新中醫,1986年第5期。
    當歸四逆湯加減方
    【組成】當歸、白芍、川牛膝、制香附各12 g,桂枝、川楝子、延胡索各10 g,細辛、炙甘草各6 g,大棗3枚。

    ◎經典加減方


    苓術菟絲丸加味方


    【組成】茯苓、菟絲子、白術、杜仲、蓮子、炙甘草、黨參、海螵蠨、鹿角霜、補骨脂、巴戟天。


    【功用】,固本澀精。


    【用法】日一劑,濃煎,分三次服。


    【適應病證】帶下病,腎陽虛證。臨床癥見帶下清稀如水,日久不愈,腰酸腿軟,下利清冷。


    【文獻出處】黃繩武婦科經驗集,梅乾茵,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


    桂枝茯苓丸加味方


    【組成】桂枝、桃仁、劉寄奴各10 g,茯苓、丹參、穿山甲各15 g,丹皮、赤芍、延胡索各12 g。


    【化裁】若兼少腹脹痛,乳房脹痛,胸悶脅脹者,酌加香附、烏藥、佛手、川楝子、郁金、橘核、荔枝核、枳殼、五靈脂等;若兼少腹掣痛或冷痛,全身畏冷,舌有瘀點者,酌加生蒲黃、細辛、雞血籐、當歸、川芎、艾葉、吳茱萸、山楂等;若兼少腹刺痛、灼熱,白帶多,色黃者,原方去桂枝,酌加紅籐、銀花籐、虎杖、敗醬草、土茯苓、鼕瓜仁等;若患附件包塊者,酌加穿山甲、鱉甲、煆牡蠣、三稜、莪術、浙貝、血竭、穿破石;若兼頭昏,精神疲倦,舌淡者,酌加黃芪、黨參、當歸;若形體肥胖,胸悶泛惡者,酌加半夏、蒼術、石菖蒲、橘紅。


    【功用】清熱化痰,活血散結。


    【用法】日一劑,分兩次空腹服。


    【適應病證】輸卵管阻塞,輸卵管積水,附件包塊,盆腔膿腫,急性子宮內膜炎,不孕。肝郁脾虛,痰瘀互結。


    【文獻出處】內服外敷法治療輸卵管阻塞51例,黃莉萍,新中醫,1986年第5期。


    當歸四逆湯加減方


    【組成】當歸、白芍、川牛膝、制香附各12 g,桂枝、川楝子、延胡索各10 g,細辛、炙甘草各6 g,大棗3枚。


    【功用】溫經散寒,養血通脈。


    【用法】日一劑,文火緩煎,分三次溫服。


    【適應病證】閉經,血虛寒凝。臨床癥見小腹冷痛不適,喜暖喜按,面色萎黃,消瘦,食欲不振,白帶量多質稀,舌苔白,脈細。


    【文獻出處】當歸四逆湯治療婦科病舉隅,王曉萍、周剛順,湖北中醫雜志,1999年第3期。


    逍遙散加減方


    【組成】當歸12 g,赤、白芍各12 g,柴胡6 g,茯苓15 g,生地12 g,丹皮9 g,紅籐15 g,蒲公英15 g,敗醬草15 g,川楝子12 g,香附12 g,延胡索9 g,路路通12 g,薏苡仁20 g。


    【功用】疏肝解郁,清熱利濕。


    【用法】日一劑,文火緩煎,分三次溫服。


    【適應病證】慢性盆腔炎,繼發不孕,濕毒內侵,損傷任帶。臨床癥見白帶多色黃而臭,少腹脹痛。


    【文獻出處】逍遙散在婦科病中的應用,湖北醫學院學報,郭家珍,1983年第4期。


    清經散加味方


    【組成】地骨皮、鹽黃柏各15 g,丹皮、白芍各9 g,生地30 g,青蒿6 g,茯苓3 g,白頭翁30 g,炒地榆20 g,炒蒲黃12 g。


    【功用】清熱涼血,解毒止痢。


    【用法】日一劑,文火緩煎,分三次溫服。臨床上,一般囑咐患者從行經前3~5天開始服藥。


    【適應病證】慢性菌痢急性發作,經行下痢,濕熱蘊結,熱伏衝任。臨床癥見月經量少、色紫紅、質黏稠,陰道有灼熱感,口渴思冷飲,下痢日3~4次,膿少血多,裡急後重,舌苔黃,舌尖紅,脈細數。


    【文獻出處】清經散治療熱伏衝任婦科疾病18例,武兆曉,上海中醫藥雜志,1990年第4期。


    失笑四物湯加減方


    【組成】炒五靈脂10 g,當歸9~12 g,川芎6~9 g,赤芍12 g,生地12 g,丹參10 g,川斷12 g,桃仁10 g,生蒲黃、炒蒲黃共6~9 g。


    【化裁】小腹脹痛,經血黏稠者選加香附、澤蘭、延胡索、郁金理氣活血;經量多而體虛者選加黃芪、黨參或太子參、阿膠、熟地益氣補血;惡寒肢冷者,去生地、赤芍;人流術後、中期妊娠引產術後、產後出血者,選加益母草、澤蘭葉、貫眾等促進子宮收縮,排出宮內殘留物;術後產後合並感染者選加丹皮、茜草、炒大黃、紅籐、敗醬草之類清熱解毒,涼血祛瘀;子宮內膜異位,經行痛劇者選加血竭、花蕊石、三七粉化瘀止血;出血多者可用寓通於止之法,花蕊石、川牛膝並用,平時可佐以溫腎之品;患子宮肌瘤者可選用三稜、莪術、劉寄奴化瘀消癥,平時選加夏枯草、生牡蠣、浙貝、昆布等軟堅散結。


    【功用】活血祛瘀,行氣導滯。


    【用法】日一劑,水煎,溫服。


    【適應病證】宮腔手術損傷後出血,氣滯血瘀證;不正常的子宮和陰道出血,如月經過多、經期延長、崩漏不止等。臨床主癥見陰道突然大出血,量多如注;或陰道出血量少,淋漓不淨;或陰道間斷出血,時出時止,時多時少;或月經周期縮短,經期延長,經量增多。兼有血色紫暗,夾血塊或血渣,腹痛作墜,舌紫暗,或舌邊尖有瘀斑,脈弦或澀。偏氣滯者,少腹脹痛,連及胸乳,經行不暢,經期或前或後,量時多時少。


    【文獻出處】辨證論治宮腔手術損傷後出血44例,周柏魁,廣西中醫藥,1993年第2期;加減失笑四物湯治療婦科出血證59例,周柏魁,湖北中醫雜志,1990年第4期。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