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悟變中醫——瞿嶽雲教授別具一格的中醫理論解讀
    該商品所屬分類:醫學 -> 中醫
    【市場價】
    387-560
    【優惠價】
    242-350
    【作者】 瞿嶽雲 
    【所屬類別】 圖書  醫學  中醫  基礎理論 
    【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7100344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71003449
    作者:瞿嶽雲

    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01月 

        
        
    "

    編輯推薦

    ★重在心悟:心悟是中醫學發展史上的一種基本認識方法,是中醫大家發展理論的基本形式和思維方式,缺少心悟的中醫永遠隻能在一般常規理論和低層次臨床實踐中徘徊,本書作者對心悟與中醫學理論的關繫進行了探索性的思辨。


    ★重在悟變:本書涵蓋作者對中醫經典之論、史學之觀、疑惑之點、常理之說的悟變,在綜合前輩諸賢和當代大家所有心悟命題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思考和領悟,對中醫學理論提出了新的認識。


    ★重在盲點:中醫學理論博大精深,卻也遺留某些理論盲點,這些盲點欠缺的理論,恰恰折射出與中醫學傳統的基本理論、基本原則、基本法度存在相悖,作者對此進行了辨析和反思,以期在理論上補其不足,在臨證中開啟思路。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6篇,包括開卷先導篇、基礎理論篇、診法辨證篇、病癥治法篇、經典各家篇、中藥方劑篇,涵蓋了作者對中醫基本理論、診法、辨證、病證、治法、方藥以及中醫經典著作、各家學說中的相關內容的探索性的反思和辨析。

    作者簡介

    湖南中醫藥大學教授,博上研究生導師,國家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病證研究室主任,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醫診斷學專業委員會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診斷專業委員會常委,主編專著、教材25部。

    目錄
    篇 泛論先導
    1當世之下縱橫論中醫
    2迎難而上柳暗花明——論中醫治療疑難病癥的思路與方法
    3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論知常達變悟中醫
    4中醫“縮影”理論
    5模糊中的精確——略論中醫學與模糊數學
    6五髒繫像論
    7中醫學與醫學社會學
    8中醫診法的特色優勢與不足
    第二篇 基礎理論
    9物質之氣與功能之氣辨析
    10“清者為衛,濁者為營”辨
    11心主神明與腦主神明
    12以像論髒與取像思維

    篇  泛論先導


    1當世之下縱橫論中醫


    2迎難而上柳暗花明——論中醫治療疑難病癥的思路與方法


    3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論知常達變悟中醫


    4中醫“縮影”理論


    5模糊中的精確——略論中醫學與模糊數學


    6五髒繫像論


    7中醫學與醫學社會學


    8中醫診法的特色優勢與不足


    第二篇  基礎理論


    9物質之氣與功能之氣辨析


    10“清者為衛,濁者為營”辨


    11心主神明與腦主神明


    12以像論髒與取像思維


    13髒藏亦瀉,腑瀉亦藏


    14奇恆之腑與腑之所藏


    15“五髒開竅”理論說異


    16肝屬中焦而非下焦論


    17“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新解


    第三篇  診法辨證


    18有瘀像非皆瘀證,瘀證未必都見瘀像


    19黑苔未必主寒熱兩極屬危候


    20鏡面舌非獨主胃陰枯竭


    21黃膩苔不純屬濕熱


    22指紋紅色非主寒


    23寸口脈分候髒腑別議


    24“陽病見陰脈,陰病見陽脈”辨


    25浮、沉、遲、數脈主病常變之辨


    26脈癥宜參不宜舍


    27人之常情與內傷致病


    28是辨證論治,非辨證施治


    29中醫辨證與激發聯想


    30“治病必求於本”別解


    31疼痛病機非皆不通


    32可按者亦有實,拒按者亦有虛


    33精氣奪多為虛,邪氣盛未必實


    34有一分惡寒,未必就有一分表證


    35病在表非皆表證


    36肺病虛證,陽虛有之


    37既有肺氣虛,當有肺血虛


    38脾虛陰陽,不可偏廢


    39五髒病皆有氣虛,肝髒當不例外


    40陰陽互根,肝有陽虛


    41腎病多虛亦有實,治療補虛亦瀉實


    42心腎不交辨析


    第四篇  病癥治法


    43盜汗不盡是陰虛,自汗非皆屬陽虛


    44五更洩瀉非皆陽虛


    45下垂病癥未必皆應從氣陷治


    46瘡瘍紅腫不可概從陽熱論


    47口瘡不獨火熱證


    48遺精之因辨


    49陽痿非盡腎陽虛


    50口苦不得皆從熱論治


    51消渴不可概以陰虛燥熱論


    52“治痿獨取陽明”辨


    53治喘宜降亦可升


    54陽病熱證並非皆不可灸


    55“溫邪上受”非皆“首先犯肺”


    56吐法位不囿於上,嘔吐禁下亦有非


    57和法非獨立之法


    58濕溫治法不可囿於“三禁”


    第五篇  經典各家


    59《內經》病機十九條別論


    60《內經》病機“心”與“火”位置析解


    61《內經》“七損八益”舊解之非


    62《傷寒論》六病非六經


    63《傷寒論》提綱非“綱”論


    64《傷寒論》三百九十七條非三百九十七法


    65強分經證腑證有悖仲景原旨


    66“病發於陽發於陰”別釋


    67《傷寒論》並非處處為扶陽而設


    68太陽非僅主表,六病皆有表證


    69熱深非皆厥亦深,熱深為何厥亦深


    70《傷寒論》“反”字妙用


    71《傷寒論》疾病自愈觀


    72《傷寒論》誤治辨析


    73《傷寒論》對偶辨證分析


    74丹溪之學非獨滋陰


    75東垣善補土扶正,亦長於瀉土攻邪


    76子和既長於攻邪,又善於補虛


    第六篇  中藥方劑


    77中藥之毒非皆“毒”


    78細辛用量未必不能過“錢”


    79“十八反、十九畏”辨析


    80妊娠禁藥不可一概而論


    81汗劑湯藥未必不宜久煎

    在線試讀
    泛論先導

    1 當世之下縱橫論中醫
    中醫是我國的原創性醫學。在我國各行各業中,有優勢、有實力、有底氣、有後勁,擁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唯有中醫藥。縱眼觀天下,經驗的自然科學,由於歷史的局限性,相繼被淘汰了。唯有我國的中醫學,它不但把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繫和豐富多彩的診療技術保留至今,而且還越來越受到世界的關注,中醫憑借著它卓著的臨床療效而具有無窮的魅力。這是中國科技史上的一大奇跡。
    傳統文化的精華——中醫之源
    中醫藥學源於中國傳統文化,或者說是以中國哲學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中國自古以來就認為人與天地自然是一個整體,講究天人合一、天人相應。中醫的陰陽、五行理論,中醫的典籍莫不貫穿這一思想。沒有中華文化底蘊,就無法理解陰陽五行,就不可能學好中醫。有人認為中醫學理論太玄,是古代的東西,因而是落後的、不科學的,其實,這是不懂中醫。當今之世,有的人總要用西醫理論解釋中醫,解釋不通就說中醫不科學,這就如同用芭蕾舞改造京劇、用足球規則裁判籃球比賽一樣的“不可思議”。離開了中華文化的陰陽五行,不僅學不好中醫,解釋不了中醫,而且永遠理解不了中醫。
    古人雲“十個秀纔九個醫”,就是因為過去要參加科舉,必須熟讀四書五經,而讀通了四書五經就很容易理解醫理,也容易成為醫家,歷史上不乏這樣的例子。張仲景是漢代長沙太守,常常在大堂之上為人診病。唐代文學家劉禹錫,宋代大文豪蘇軾、科學家瀋括,明代文學家高濂等皆是中醫大家。紅樓夢作者曹雪芹,也深通醫學。可見,熟讀經典,“不為良相,則為良醫”。
    然而,中華文化從來都是海納百川,它能同化一切外來文化而不是異化自己。今天,但凡現代科技對中醫有用者,中醫自然會吸納,不必什麼都高喊中醫要“與現代科技相結合”。西醫用的儀器設備,隻要有利於患者的診療,我們當然可以用,那並非西醫的專利。然而,這些“先進的”儀器設備對我們中醫的用處是有限的。如CT、磁共振可以確定腫瘤位置、大小,但中醫治療時卻往往“見瘤不治瘤”,憑望聞問切進行全身調理,辨證論治。可以說,沒有必要如此“延伸”我們的眼、耳、鼻、舌、身諸種感官。這就是中醫與中華文化的關繫。在中醫學理論形成的過程中,中國傳統文化對中醫學術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中醫學理論體繫的形成,就是傳統文化和醫療實踐經驗結合的成果。可以說,中華文化是皮,中醫是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 泛論先導


     


    1 當世之下縱橫論中醫


    中醫是我國的原創性醫學。在我國各行各業中,有優勢、有實力、有底氣、有後勁,擁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唯有中醫藥。縱眼觀天下,經驗的自然科學,由於歷史的局限性,相繼被淘汰了。唯有我國的中醫學,它不但把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繫和豐富多彩的診療技術保留至今,而且還越來越受到世界的關注,中醫憑借著它卓著的臨床療效而具有無窮的魅力。這是中國科技史上的一大奇跡。


    傳統文化的精華——中醫之源


    中醫藥學源於中國傳統文化,或者說是以中國哲學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中國自古以來就認為人與天地自然是一個整體,講究天人合一、天人相應。中醫的陰陽、五行理論,中醫的典籍莫不貫穿這一思想。沒有中華文化底蘊,就無法理解陰陽五行,就不可能學好中醫。有人認為中醫學理論太玄,是古代的東西,因而是落後的、不科學的,其實,這是不懂中醫。當今之世,有的人總要用西醫理論解釋中醫,解釋不通就說中醫不科學,這就如同用芭蕾舞改造京劇、用足球規則裁判籃球比賽一樣的“不可思議”。離開了中華文化的陰陽五行,不僅學不好中醫,解釋不了中醫,而且永遠理解不了中醫。


    古人雲“十個秀纔九個醫”,就是因為過去要參加科舉,必須熟讀四書五經,而讀通了四書五經就很容易理解醫理,也容易成為醫家,歷史上不乏這樣的例子。張仲景是漢代長沙太守,常常在大堂之上為人診病。唐代文學家劉禹錫,宋代大文豪蘇軾、科學家瀋括,明代文學家高濂等皆是中醫大家。紅樓夢作者曹雪芹,也深通醫學。可見,熟讀經典,“不為良相,則為良醫”。


    然而,中華文化從來都是海納百川,它能同化一切外來文化而不是異化自己。今天,但凡現代科技對中醫有用者,中醫自然會吸納,不必什麼都高喊中醫要“與現代科技相結合”。西醫用的儀器設備,隻要有利於患者的診療,我們當然可以用,那並非西醫的專利。然而,這些“先進的”儀器設備對我們中醫的用處是有限的。如CT、磁共振可以確定腫瘤位置、大小,但中醫治療時卻往往“見瘤不治瘤”,憑望聞問切進行全身調理,辨證論治。可以說,沒有必要如此“延伸”我們的眼、耳、鼻、舌、身諸種感官。這就是中醫與中華文化的關繫。在中醫學理論形成的過程中,中國傳統文化對中醫學術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中醫學理論體繫的形成,就是傳統文化和醫療實踐經驗結合的成果。可以說,中華文化是皮,中醫是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不朽的著作——中醫“四大經典”


    “引經據典”是我們常用的一個成語。引,援引;據,依據。意即引用經典著作作為論證的依據。關於“經”,《說文》雲:“經,織也。”即布帛的織線為“經”字的本義。經者與緯之對也,縱曰經,橫曰緯。“典”意為標準、法則,典範性的書籍。因而,所謂“經典”,是指在某門學科的建立與發展中起到奠基或劃時代作用或作出重大貢獻的著作。就像儒家把《詩》《書》《易》《樂》《禮》《孝》《論語》等列為經典,當今把《資本論》《自然辯證法》等稱作馬列主義的經典一樣,中醫學則將《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奉為中醫學的四大經典。


    人們都知道,建築高樓大廈、飛架江河大橋都要有堅實之基。中醫學術殿常之興也自有其理論基石,它就是中醫獨具特色的陰陽、五行、藏像、氣血、津液、經絡等學說。中醫基礎理論,發源於先秦時代,形成於戰國至秦漢時期。就像許多學科、學派有自己的奠基著作一樣,中醫學也有奠基之作,它不僅確立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繫,且持續影響兩千餘年,至今仍被奉為中醫學之規範,習醫業醫者、必通之經典。它就是我國現存早、自成體繫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它的問世標志著中醫學理論體繫的形成。


    書之取名,像我們人取名字一樣,其中多含有某種寓意。《黃帝內經》書以“黃帝”之名,是一種崇古假托,也是漢代的時尚。黃帝為華族始祖,為世人仰慕之聖人,所以歷代文人學士都以自己為黃帝的子孫為榮。托言黃帝以成書,其樸素的含義,乃溯源崇本,以示學問有根。正如《淮南子·修務訓》所雲:“世俗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探究道理、規律)者,必記之神農、黃帝而後能入說。”意思是為了使人們相信自己的理論,就打著神農、黃帝這些傳說中的古聖賢作旗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類似於今日之某書承蒙某某著名教授審閱、某某專家為之作序,藉權威之名,以取信於人。該書繫統地闡述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養生、預防等醫學基礎理論內容,使長期積累的醫藥知識理論化、繫統化,從而建立了中醫藥學的理論體繫,成為中醫藥學發展的基礎和理論源泉。為學者不可不學,為醫者小可不習。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包括《素問》和《靈樞》兩書。這部中醫經典著作是以黃帝與其老師也是臣子的岐伯、伯高、少俞等以及學生雷公之間的問答討論形式寫成的。類似於現代出版的醫學“疑難問題解答”著作。《內經》稱“經”,意即本書為十分重要的典籍,醫學之規範。該書記述了古代關於哲學、天文、地理、氣像、歷法、生物等多方面的知識,是中國古代少見的科學巨著,故有學者將《黃帝內經》稱作是以醫學為主體的“古代百科全書”。


    書中的黃帝是帝王,但這個帝王在岐伯面前,是問題的提出者,是以學生的身份出現的。書中的岐伯是黃帝的先生。黃帝問,岐伯答,一部《內經》就產生在黃帝與岐伯的問答之中。所以中醫又稱為“岐黃之術”。孫中山先生曾說自已是“學崇孔孟,業紹岐黃”。岐指岐伯,黃指黃帝。“岐黃”的稱謂之中,老師的位置在前,學生的位置在後。《內經》這一寫作形式,亦向後人講述了這樣一條重要的道理:早期的為帝為王者,並沒有以的學術權威自居,他會虛心地向賢者請教自己所不懂的問題。虛心的黃帝,為後世子孫樹立了永恆的榜樣。


    繼《內經》之後,相傳繫扁鵲所作的《難經》是一部可與《內經》相媲美的古典醫籍。該書以解《內經》之“難”為寫作動機,故名曰《難經》。它在《內經》理論的基礎上又有自己的發揮和創見,內容簡要,辨析精微。


    2世紀,中國誕生了一位醫學巨人,即張機,字仲景(150—219),被後世尊為“醫聖”。《內經》是一部理論性醫學經典,確立了中醫學的理論範式,而中醫臨床醫學的形成,則是以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問世為標志,它為後世臨床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張仲景其人,雖然名垂醫史,卻像許多著名科學家、醫學家一樣並不見於正史,其在《傷寒論·自序》中論述了他寫作《傷寒雜病論》的緣由,因為疫疾曾使張仲景宗族的兩百餘口人在不到10年的時間內死去三分之二,以“救貧賤之阨”為己任的張仲景,“感往昔之倫喪,傷橫天之莫救”,勇敢地面對嚴峻的現實,發憤鑽研,“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寫成《傷寒雜病論》,確立了中醫臨床醫學體繫的基本原則和規範。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