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中醫入門捷徑
    該商品所屬分類:醫學 -> 中醫
    【市場價】
    336-488
    【優惠價】
    210-305
    【作者】 周德生(著) 
    【所屬類別】 圖書  醫學  中醫  基礎理論 
    【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3579909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35799098
    作者:周德生(著)

    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05月 

        
        
    "

    編輯推薦

    ★ 名醫指導:周德生教授繫湖南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傳承於丁光迪教授、朱增柏教授、郭振球教授、陳大舜教授等我國著名中醫學家之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主編學術專著近百種,對馬王堆醫學應用研究有較高造詣,對內科疑難雜癥有獨到經驗,對中西醫結合全科醫學有專深研究。


    ★ 入門有方:作者根據多年的醫療教學工作經驗和中西醫結合臨床體會,將中醫學與現代醫學結合起來,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結合起來,學科廣度與專精深度結合起來,在保持原汁原味中醫精髓的同時,推動中醫藥話語體繫的大眾化,從而幫助零基礎中醫藥愛好者快速地完善中醫藥知識體繫,輕松地學中醫、用中醫。


    ★ 內容豐富:本書涵蓋中醫入門之路必須具備的知識體繫和邏輯構建,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闡述了中醫特色優勢之大醫精誠的醫德觀、天人合參的整體觀、陰平陽秘的健康觀、內外相因的疾病觀、辨證論治的診療觀、未病先防的預防觀、形神並調的養生觀、針藥並用的醫技觀,從而帶領讀者步入中醫登堂入室之門徑,初窺中醫博大精深之堂奧。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總論篇、基礎篇、臨床篇、方藥篇、理療篇、養護篇。總論篇簡介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精氣學說、天人相應學說,以及取類比像、形神合一、中和、常變等具體的傳統思維方法,中西醫異同與融合的現代思維方法。基礎篇簡介髒腑生理、病因病機、辨證診斷。臨床篇涉及神經精神科、內科、傳染科、腫瘤科、外科、骨傷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皮膚科、肛腸科、婦產科、男科、小兒科等臨床專科的122種主要疾病。方藥篇包括調劑配方理論、本草藥性理論,以及臨床篇中全科主要病種辨證論治必須具備的100~120個名方類聚,120~125種中藥藥物備要。理療篇簡介康復科、針灸科、按摩推拿科、氣功科的非藥物療法,以及現代有代表性的醫用器械療法。養護篇簡介康復調理、心理調理、飲食調理、生活調理的方法及預防養生等內容。

    作者簡介

    周德生,湖南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神經內科主任,湖南省中醫藥學會中醫內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湖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心腦血管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目錄
    目錄
    篇總論篇
    章中醫學理論思維方法
    節天人相應學說
    第二節精氣學說
    第三節陰陽學說
    第四節五行學說
    第二章中醫學臨床思維方法
    節辨病辨證論治
    第二節三因制宜
    第二篇基礎篇
    第三章髒腑生理
    節心與小腸
    第二節肝與膽

    目錄


    篇總論篇


    章中醫學理論思維方法


    節天人相應學說


    第二節精氣學說


    第三節陰陽學說


    第四節五行學說


    第二章中醫學臨床思維方法


    節辨病辨證論治


    第二節三因制宜


    第二篇基礎篇


    第三章髒腑生理


    節心與小腸


    第二節肝與膽


    第三節脾與胃


    第四節肺與大腸


    第五節腎與膀胱


    第六節心包三焦


    第七節奇恆之腑(腦、髓、骨、脈、胞)


    第四章病因病機


    節六淫外感


    第二節七情內傷


    第三節飲食失宜


    第四節不內外因(勞逸、外傷、蟲類、動物)損傷


    第五章辨證診斷


    節望聞問切按診法


    第二節六經辨證與經絡辨證


    第三節衛氣營血辨證與三焦辨證


    第四節氣血津液辨證


    第五節髒腑辨證


    第三篇臨床篇


    第六章神經精神科疾病


    節三叉神經痛


    第二節偏頭痛


    第三節面神經炎


    第四節癲


    第五節老年性痴獃


    第六節動脈粥樣硬化性血栓性腦梗死


    第七節腦出血


    第八節重癥肌無力


    第九節精神分裂癥


    第七章內科疾病


    節急性中毒


    第二節心搏驟停


    第三節休克


    第四節上消化道出血


    第五節外感高熱


    第六節昏迷


    第七節流行性感冒


    第八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第九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第十節支氣管哮喘


    第十一節肺炎


    第十二節支氣管擴張癥


    第十三節呼吸衰竭


    第十四節心力衰竭


    第十五節心律失常


    第十六節原發性高血壓


    第十七節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


    第十八節急性心肌梗死


    第十九節心髒神經癥


    第二十節胃食管反流病


    第二十一節功能性消化不良


    第二十二節消化性潰瘍


    第二十三節炎性腸病


    第二十四節功能性便秘


    第二十五節慢性腹瀉


    第二十六節腎小球腎炎


    第二十七節尿道綜合征


    第二十八節腎病綜合征


    第二十九節糖尿病腎病


    第三十節營養不良性貧血


    第三十一節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第三十二節再生障礙性貧血


    第三十三節糖尿病


    第三十四節甲狀腺功能亢進癥


    第三十五節女性特發性性早熟


    第三十六節脂質代謝異常


    第三十七節原發性骨質疏松癥


    第三十八節類風濕關節炎


    第三十九節繫統性紅斑狼瘡


    第四十節痛風


    第四十一節風濕熱


    第四十二節干燥綜合征


    第八章傳染科疾病


    節病毒性肝炎


    第二節手足口病


    第三節流行性腮腺炎


    第四節肺結核病


    第九章腫瘤科疾病


    節白血病


    第二節肺癌


    第三節肝癌


    第四節直腸癌


    第五節乳腺癌


    第十章外科疾病


    節膽道感染與膽石癥


    第二節尿石癥


    第三節燒傷


    第四節急性乳腺炎


    第五節乳腺增生病


    第十一章骨傷科疾病


    節骨折


    第二節軟組織扭挫傷


    第三節肩關節周圍炎


    第四節脫位


    第五節跟痛癥


    第六節慢性化膿性骨髓炎


    第七節腕管綜合征


    第八節腰椎間盤突出癥


    第九節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第十二章眼科疾病


    節單純皰疹性角膜炎


    第二節眼干燥癥


    第三節老年性白內障


    第四節青光眼


    第五節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第六節視神經萎縮


    第十三章耳鼻咽喉科疾病


    節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第二節分泌性中耳炎


    第三節感音神經性聾


    第四節梅尼埃病


    第五節慢性咽炎


    第六節慢性扁桃體炎


    第七節慢性鼻炎


    第八節變應性鼻炎


    第十四章口腔科疾病


    節齲病


    第二節牙髓病


    第三節根尖周病


    第四節牙齦炎


    第五節復發性阿弗他潰瘍


    第六節口腔念珠菌病


    第七節慢性唇炎


    第十五章皮膚科疾病


    節癰


    第二節丹毒


    第三節蜂窩織炎


    第四節帶狀皰疹


    第五節濕疹


    第六節蕁麻疹


    第七節皮膚瘙癢癥


    第十六章肛腸科疾病


    節痔


    第二節肛門直腸膿腫


    第三節肛瘺


    第十七章婦產科疾病


    節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


    第二節閉經


    第三節多囊卵巢綜合征


    第四節痛經


    第五節圍絕經期綜合征


    第六節先兆流產


    第七節產褥期抑郁癥


    第八節子宮肌瘤


    第九節宮頸炎癥


    第十節不孕癥


    第十八章男科疾病


    節慢性前列腺炎


    第二節前列腺增生癥


    第三節男性不育癥


    第十九章小兒科疾病


    節新生兒黃疸


    第二節注意缺陷障礙


    第三素障礙


    第四節小兒黃水瘡


    第五節小兒寄生蟲病


    第四篇方藥篇


    第二十章名方類聚


    節調劑配方理論


    第二節分類方劑


    第二十一章藥物備要


    節本草藥性理論


    第二節分類藥物


    第五篇理療篇


    第二十二章非藥物療法


    節針刺療法


    第二節灸療法


    第三節按摩推拿療法


    第四節其他非藥物療法


    第二十三章醫用器械療法


    節能量治療器械理療


    第二節藥物治療器械理療


    第三節自體治療器械理療


    第六篇養護篇


    第二十四章康復調理


    節心理調理


    第二節飲食調理


    第三節生活調理


    第二十五章預防養生


    節體質養生


    第二節順時養生


    第三節動靜養生


    第四節帶病養生

    在線試讀

    中醫學理論思維方法

    節天人相應學說
    中國古代醫家通過“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的長期實踐,運用醫學、天文學、氣像學、物候學等自然科學論證的天人關繫的哲學理論。
    一、天人相應學說的概念
    天指自然界。天人相應,指天運人隨,天體具有的方位性、時空性、主氣性、當令性、周期性、平衡統一性等,即自然界(大宇宙、宏觀整體)與人(小宇宙、微觀個體)通過“氣”的中介作用,互相感應、互為反應、互為映照。
    二、天人相應學說的基本涵義
    其主要內容有3個方面:生氣學說應陰陽四時之法學說,藏像學說應五行生克制化學說,經絡學說應五運六氣學說。簡稱為應氣,應形,應法。
    (一)人賴大自然生存,並與之息息相通
    恩格斯《自然辯證法》指出“生命是整個自然界的結果”。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泉源,《素問·六節藏像論》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五味是自然界直接供給人類生存的必需物質,所以《素問·寶命全形論》曰:“人能應四對者,天地為之父母。”《素問·六微旨大論》曰:“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也。”人處於天地“氣交”之中,勢必會受自然界各種變化的影響。如一年之中,氣候變化有春溫、夏熱、長夏濕、秋燥、鼕寒之別,生物亦相應有生、長、化、收、藏的變化,人也不能例外。《素問·金匱真言論》所謂“五藏應四時,各有收受”,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長夏、肺主秋、腎主鼕,脈像也有春弦、夏洪、秋毛、鼕石之應。一天之中,太陽有日出、日中、日夕之變,人體陽氣亦隨之有相應的變化。《素問·生氣通天論》稱為“平旦人氣生,日中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月亮有盈虧圓缺,人體氣血有虛有實。《素問·八正神明論》曰:“月始生,則氣血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由此可見,機體的生理活動隨四時六氣、日月星辰運行的變遷而變化。
    (二)人體對自然界的變化有調節適應能力


    中醫學理論思維方法


     


    節天人相應學說


    中國古代醫家通過“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的長期實踐,運用醫學、天文學、氣像學、物候學等自然科學論證的天人關繫的哲學理論。


    一、天人相應學說的概念


    天指自然界。天人相應,指天運人隨,天體具有的方位性、時空性、主氣性、當令性、周期性、平衡統一性等,即自然界(大宇宙、宏觀整體)與人(小宇宙、微觀個體)通過“氣”的中介作用,互相感應、互為反應、互為映照。


    二、天人相應學說的基本涵義


    其主要內容有3個方面:生氣學說應陰陽四時之法學說,藏像學說應五行生克制化學說,經絡學說應五運六氣學說。簡稱為應氣,應形,應法。


    (一)人賴大自然生存,並與之息息相通


    恩格斯《自然辯證法》指出“生命是整個自然界的結果”。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泉源,《素問·六節藏像論》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五味是自然界直接供給人類生存的必需物質,所以《素問·寶命全形論》曰:“人能應四對者,天地為之父母。”《素問·六微旨大論》曰:“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也。”人處於天地“氣交”之中,勢必會受自然界各種變化的影響。如一年之中,氣候變化有春溫、夏熱、長夏濕、秋燥、鼕寒之別,生物亦相應有生、長、化、收、藏的變化,人也不能例外。《素問·金匱真言論》所謂“五藏應四時,各有收受”,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長夏、肺主秋、腎主鼕,脈像也有春弦、夏洪、秋毛、鼕石之應。一天之中,太陽有日出、日中、日夕之變,人體陽氣亦隨之有相應的變化。《素問·生氣通天論》稱為“平旦人氣生,日中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月亮有盈虧圓缺,人體氣血有虛有實。《素問·八正神明論》曰:“月始生,則氣血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由此可見,機體的生理活動隨四時六氣、日月星辰運行的變遷而變化。


    (二)人體對自然界的變化有調節適應能力


    人類在長期的生存競爭中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本能,這就是機體本身的自動調節功能。《靈樞·五癃津液別》指出:“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說明古代先哲已通過人體水液代謝的細致觀察,揣測到機體的自我調節作用對保持其內環境的恆定有重要的意義。人體在正常情況下應該保持在“陰平陽秘”的健康狀況,如果機體失去陰陽的平衡狀態就會產生疾病,並可以通過藥食來調節陰陽以保持健康。


    (三)天人相應學說特別突出人的主觀能動作用


    《抱樸子內篇·黃白》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素問·寶命全形論》曰:“天復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靈樞·玉版》則指出:“人者,天地之鎮也。”萬物之中,隻有人類纔能征服自然,突出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這種思想文化環境為醫學實踐提供了認識方法和思想基礎。如道教經典《太平經》曰:“人欲去兇而遠害,得長壽者,本當保知自愛自好自親,以此自養,乃可無兇害也。”這是一種以人為核心的積極觀念,它與那種將生死壽夭歸結為“天命”的觀點比較起來,充滿了可貴的奮鬥精神,為中國醫學的發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思維基礎。


    三、天人相應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天人相應的觀點,把人與自然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來考察,它貫串於中醫學的生理、病理、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等各個方面,成為中醫學理論的一大特色,對中醫學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一)中醫診察疾病強調“謹侯氣宜,無失病機”


    譬如望診,重點是望神色,而望神色必須結合內外(機體和自然界)來判斷。《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曾載扁鵲結合望色察病決預後的佳話:齊丞相舍人奴從朝入宮,扁鵲望其色有病氣,告之日此傷脾氣,當至春隔塞不通,不能食飲,法至夏洩而死。後至春果病,至四月洩血死。原來扁鵲掌握了患者面色“殺然黃”(黃兼青黑之色)為脾士衰敗之像,至春則土不勝木,故死。清代張石頑認為切脈還必須結合地理環境來分析,“江南人之氣薄,所以脈多不實;西北人習慣風寒,內外堅固,所以脈多沉實;滇粵人表裡疏豁,所以脈多微數,按之少實”。在剖析病機時亦須注意機體與自然界的關繫。同是感冒,春天風木當令,感冒常以風為主因;夏天多暑熱,感冒每必夾暑濕;秋天燥金司令,感冒多燥氣偏勝:鼕天多寒,感冒常以寒邪為主,這是四季感冒的病機特點。在疾病過程中,晝夜陰陽消長的變化亦可影響到疾病的轉歸。《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有“旦慧”“晝安”“夕加”“夜甚”的記載;臨床上發熱患者的體溫往往下午開始增高,晚上常達甚,下半夜至清晨體溫漸趨下降。因此,我們在判斷發熱患者的病勢以及治療效果時,尚不能排除自然因素,否則就有貽誤病機的可能。


    (二)中醫在治病時,強調因時因地制宜


    根據人與天地相應的觀點,中醫在治病時,強調三因制宜。因人制宜,強調根據社會、心理、體質因素辨治。因時因地制宜即根據季節氣候、地理環境的特點,結合病機制訂治療大法,體現了辨證論治的整體性和靈活性。《黃帝內經》強調“治不法天紀,不因地之理,則災害至矣”,“必先歲氣,毋伐天和”,所謂“歲氣”,即每年的氣候變化。明代醫家吳崑說:“歲氣有偏,人病因之,用藥必明乎歲氣。”例如,夏天陽氣升發,人體腠理疏松開洩,即使患外感風寒,也不宜過用辛溫發散,以免開洩太過。耗傷氣陰;反之,鼕季陰盛陽衰,人體腠理致密,陽氣斂藏於內,若非大熱,慎用苦寒,以免傷其陽氣。故李東垣有“鼕不用白虎,夏不用青龍”之戒。李時珍根據四時氣侯特點立法用藥,即從“歲氣”對人患病的影響立論的。《本草綱目》曰:“歲有四對,病有四時。”“春月宜加辛溫之藥,薄荷、荊芥之類以順春升之氣;夏月宜加辛熱之藥,香薷、生姜之類以順夏浮之氣;長夏宜加甘苦辛溫之藥,人參、白術、蒼術、黃柏之類以順化成之氣;秋月宜加酸溫之藥,芍藥、烏梅之類以順秋降之氣;鼕月宜加苦寒之藥。黃芩、知母之類以順鼕沉之氣。所謂順時而養天和也。”


    (三)指導養生防病的首要準則


    生命是自然賜予的,自然界為生命活動提供了合適的條件,人體要保持健康,必須順應自然變化規律,以維持人和自然的統一。《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該篇還提出根據春生、夏長、秋收、鼕藏的生化規律來調節生活節奏及情志活動。提倡“春夏養陽,秋鼕養陰”。春夏之季,自然界陽氣旺盛,而人體的陽氣也盛於外而虛於內,故應保養體內陽氣,不使宣洩太過,否則會使陽氣虛損而腹瀉腹痛諸證叢生;秋鼕之季,自然界氣候寒冷,陰氣旺盛,人體陰氣外盛而內虛,故秋鼕養陰而不傷精,以順應來春生氣的宣發。《靈樞·本神》概括曰:“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綜上所述,天人相應學說是中醫學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學術思想。這裡必須指出的是,中醫學所說的天人相應與古代唯心主義哲學中的“天人合一”論和“天人感應”論是完全不同的,其本質的區別在於後者承認天有意志,可以主宰人事禍福。如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為人者天》曰:“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類天也。人之形體,化天數而成。”認為天造人是為了通過人表現自己的力量和意志,所以人體構造與天數相合,社會人事與天意相應,這就跌入了唯心主義的泥坑。而中醫學的天人相應學說是建立在大量的實際觀察和豐富的臨床經驗的基礎之上,強調人與天地相應,而不是天地與人相應,它與鬼神迷信勢不兩立,屬於唯物主義的範疇。這也是為什麼天人相應學說至今仍有其實際價值和積極意義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第二節精氣學說


    精氣學氣論論,是研究精氣氣)的內涵及其運動規律,並用以闡釋宇宙萬物形成本原和發展變化的一種哲學理論。


    一、精氣學說的概念


    精,又稱精氣,在古代哲學中,一般泛指氣,是一種充塞宇宙之中的無形(隻肉眼看不見的形質)而運動不息的極細微物質,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本原。氣是無形而運動不息的極細微物質,是宇宙萬物生成的本原。


    二、精氣學說的基本內容


    精氣的存在形式,有“無形”和“有形”兩種狀態,“太虛無形,氣之本體”“氣合而有形”“天地合氣,萬物自生”,且“無形”與“有形”之間處於不斷的轉化運動之中。


    (一)精氣是構成宇宙的本原


    精氣學說認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或氣構成的,宇宙萬物的生成皆為精或氣自身運動的結果,精或氣是構成天地萬物包括人類的共同原始物質。


    (二)精氣的運動變化


    精氣是活動力很強,運行不息的精微物質。由於精氣的運行不息,使得由精氣構成的宇宙處於不停的運動變化之中。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紛繁變化,都是精氣運動的結果。氣的運動稱為氣機,其具有普遍性。“氣化”和“形氣轉化”,即是精氣運動變化的過程和體現。氣化的形式,主要表現為氣與形、形與形、氣與氣的轉化,以及有形之體自身的更新變化。


    (三)精氣是天地萬物的中介


    精氣是天地萬物之間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中介性物質。體現在兩個方面:①維繫著天地萬物之間的相互聯繫。天地萬物之間充斥著無形之精氣,並相互作用,且這些無形之精氣能夠滲入於有形的實體,並成為參與構成有形實體的精氣。②自然界具有某種共性的物質,它們之間的精氣進行著各種形式的聯繫和相互感應。


    (四)天地精氣化生為人


    人為宇宙萬物之一,宇宙萬物皆由精氣構成,而人類也是由天地陰陽精氣交感聚合而化生。但人不僅有生命,還有精神活動,故由“精氣”,即氣中的精粹部分所化生。人體生命力的強弱,生命的壽夭,氣的盛衰存亡;人體新陳代謝的生化過程,稱為氣化生理。生命現像,本源於氣體的升降出入。


    三、精氣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古代哲學精氣學說,在中醫學中用以闡釋人體的基本構成、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疾病診斷、治療原則方法,等等。


    (一)構建中醫學精氣生命理論


    精氣學說關於精或氣是宇宙萬物本原的認識,作為一種哲學思維,與中醫學固有的精氣理論和實踐相融合,從而創立了獨特的中醫學精氣生命理論。精是人體生命之本原,氣是人體生命之維持;人體諸髒腑、形體、官竅,均由精所化生,人體的各種功能活動均由氣所推動和調控等理論的產生;神是指反映整個生命存在狀態的活動表現,包括代表人體生長壯老已、髒腑氣血運動變化的現像,也指主宰人體生命活動的靈明神氣,以及這種靈明神氣所具有的精神意識思維情感等心理活動。古代哲學精氣學說通過類比推理的方法論,極大的影響了中醫學精氣學說理論體繫的形成和發展。


    (二)構建中醫學整體觀念


    精氣學說認為,精氣的概念涵蓋了自然、社會、人類的各個層面。精氣學滲透到中醫學中,促使中醫學形成了同源性思維和相互聯繫的觀點,構建了表達人體自身完整性及人與自然環境統一性的整體觀念。自然、社會環境的各種變化,對人體的生理、病理則產生一定影響。劇烈的氣候變化與社會動蕩,則引致病邪的產生,侵犯人體而致疾病發生。因此,《素問·舉痛論》曰:“百病生於氣也。”臨床診斷中能夠以表知裡、司外揣內;臨床上能夠使用推拿、按摩、針刺、艾灸、藥物治療等等調理氣血。張介賓《景嶽全書》指出:“夫所謂調者,調其不調之謂也。凡氣有不正,皆賴調和,如邪氣在表,散即調也;邪氣在裡,行即調也;實邪壅滯,瀉即調也;虛羸困憊,補即調也。”


    第三節陰陽學說


    一、陰陽學說的概念


    (一)陰陽和陰陽學說的含義


    陰陽是宇宙中相互關聯的事物或現像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既可代表對立的兩個事物,也可代表同一事物對立的雙方。陰陽學說,是研究陰陽的內涵及其運動變化規律,並用以闡釋宇宙間萬事萬物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的一種古代哲學理論。


    (二)事物陰陽屬性的相對性


    一般來說,凡是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興奮的都屬於陽;相對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寒涼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屬於陰。事物的陰陽屬性,並不是的,而是相對的。這種相對性表現在:一方面,在一定條件下陰陽之間可發生相互轉化;另一方面,陰陽的無限可分性,陰陽之中復有陰陽。


    二、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一)陰陽的對立制約


    陰陽對立,是指陰陽代表了屬性相反的兩種事物和現像,或一事物內部對立的兩個方面。如寒與熱、升與降、動與靜、上與下、天與地、水與火等。陰陽制約,是指陰陽中一可抑制、約束與之對立的另一方。正是由於陰陽的相互制約,纔使事物取得了統一,使陰陽維持相對的協調平衡狀態,即所謂“陰平陽秘”。相互對立的陰陽雙方中,若有一方過於亢盛,則對另一方過度抑制,可致其不足;若一方過於虛弱,則對另一方的抑制不足,可致其相對偏亢。如此,則陰陽雙方失去了相對的平衡協調,稱為“陰陽失調”。


    (二)陰陽的互根互用


    陰陽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現像中相互對立著的陰陽兩個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為根本的關繫。每一方都以相對的另一方的存在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條件。即陰和陽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正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陽互用,是指陰陽雙方不斷地資生、促進和助長對方。故《素問·陰陽應像大論》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相互為用的陰陽雙方,若有一方虛弱,久之必致另一方亦不足,從而出現“陰陽互損”的病理變化。


    (三)陰陽的交感互藏


    陰陽交感,是指陰陽二氣在運動中相互感應而交合,亦即相互發生作用。陰陽交感理論告訴我們,陰陽二氣是永恆運動的,當他們在運動的過程中相遇而處於和諧狀態時,就會產生交感作用。陰陽互藏是宇宙萬物賴以生成和變化的根源,相互對立的陰陽雙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著另一方。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四)陰陽的消長


    陰陽消長,是指對立統一的陰陽雙方的量和比例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於不斷的消長變化之中。陰陽互為消長一般有兩類不同的形式:此消彼長,此長彼消。這種消長形式一般出現在陰陽的對立制約過程中。陰陽運動時刻都處於陽消陰長,或陰消陽長的變化之中,以維持陰陽在一定範圍內相對的動態平衡。陰陽皆消皆長,是指在陰陽雙方互根互用的過程中,陰與陽之間又會出現某一方增長而另一方亦增長,或某一方消減而另一方亦消減的皆消皆減的消長變化,前者稱為陰隨陽長或陽隨陰長,後者稱為陰隨陽消或陽隨陰消。


    (五)陰陽的轉化


    陰陽轉化,是指一事物的總體陰陽屬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即屬陽的事物可以轉化為屬陰的事物,屬陰的事物可以轉化為屬陽的事物。事物之所以能夠轉化,一方面是因為陰陽之間存在著依存關繫,這是事物轉化的內在依據。另一方面是因為陰陽之間不斷消長變化,轉化是消長的結果。另外,事物轉化還必須具備一定的外部條件。“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寒極生熱,熱極生寒”,這裡的“重”和“極”就是促進轉化的條件。


    (六)陰陽的自和與平衡


    陰陽自和,是指陰陽雙方自動維持和自動恢復其協調平衡狀態的能力和趨勢。陰陽自和是生命體內的陰陽兩氣在生理狀態下的自我協調和自我恢復平衡的能力。陰陽平衡,是指陰陽雙方在相互鬥爭、相互作用中處於大體均勢的狀態,即陰陽協調和相對穩定狀態。


    三、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一)在組織結構和生理方面的應用


    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人體內部充滿著陰陽對立統一的關繫。故《素問·寶命全形論》曰:“人生有形,不離陰陽。”人體髒腑組織的陰陽屬性,就大體部位來說,上部為陽,下部為陰;體表屬陽,體內屬陰。就其背腹四肢內外而言,則背屬陽,腹屬陰;四肢外側為陽,四肢內側為陰。就髒腑而言,五髒為陰,六腑為陽。就五髒而言,心肺居於上部(胸腔)屬陽,其中心為陽中之陽,肺為陽中之陰,肝、脾、腎位於下部(腹腔)屬陰,其中肝為陰中之陽,腎為陰中之陰,脾為陰中之至陰。概括人體的生理功能:由於陰陽二氣的升降運動及其相互作用,推動著物質之間的相互轉化,推動著人的生命進程。體內陰陽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以及在此基礎上的一定限度內的消長和轉化,共同維持著陰陽的動態常閾平衡與協調,從而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


    (二)在病理方面的應用


    由於邪氣作用於人體,而使人體陰陽之間失去了協調平衡,稱為“陰陽失調”,陰陽失調包括陰陽的偏勝、偏衰、互損、格櫃、亡失等多種病理變化,但常見者乃陰陽的偏勝與偏衰,故中醫學把“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陽虛則寒,陰虛則熱”稱為病機總綱。


    (三)在疾病診斷方面的應用


    在診法方面,運用望、聞、問、切四種診法來搜集臨床資料,對具體癥狀和體征,常用陰陽學說進行分析。如望診方面,以色澤分陰陽,則鮮明者屬陽,晦暗者屬陰。聞診方面,以語聲分陰陽,則高亢洪亮者屬陽,低微無力者屬陰。問診方面,以喜惡寒熱分陰陽,則喜寒惡熱屬陽,喜熱惡寒屬陰。切診方面,以脈像分陰陽,則浮、數、洪、滑等屬陽,沉、遲、細、澀等屬陰。在辨證方面,陰陽是“八綱辨證”的總綱。表證、熱證、實證屬陽;裡證、寒證、虛證屬陰。


    (四)在疾病治療方面的應用


    1確定治療原則:由於疾病發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陰陽失調,因此,調整陰陽、補其不足、損其有餘,促使陰平陽秘,恢復陰陽的協調平衡,是治療疾病的根本原則。


    2歸納藥物的性能:藥物的性能,主要靠其性、味和升降浮沉來決定。藥性主要有寒、熱、溫、涼四種,又稱“四氣”。其中寒、涼屬陰,熱、溫屬陽。藥味主要有辛、甘、酸、苦、咸五種,稱為“五味”,另還有一種淡味,其中辛、甘、淡屬陽,酸、苦、咸屬陰。升降浮沉是藥物作用趨向的一種概括,升、浮屬陽,降、沉屬陰。


    第四節五行學說


    一、五行學說的概念


    (一)五行和五行學說的含義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及其運動變化。五行學說是指以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規律來認識世界、解釋世界和探索宇宙變化規律的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


    (二)五行的特性和事物與現像的五行歸類


    1五行的特性


    (1)木的特性:“木曰曲直。”引申為凡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木。


    (2)火的特性:“火曰炎上。”引申為凡具有溫熱、向上、明亮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火。


    (3)土的特性:“土爰稼穡。”引申為凡具有生化、承載、受納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土。


    (4)金的特性:“金曰從革。”引申為凡具有沉降、肅殺、收斂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金。


    (5)水的特性:“水曰潤下。”引申為凡具有滋潤、下行、寒涼、閉藏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水。


    2由上可知,在五行學說中,五行已脫離了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本身含義,而以五行的抽像特性來歸納各種事物和現像。中醫學五行學說,將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像以及人體的髒腑組織器官和生理病理現像,做了廣泛的聯繫,並以“取像比類”或“推演絡繹”的方法,按照事物的不同形態、性質和作用,分別歸屬於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用以闡釋人體髒腑組織之間在生理、病理方面的復雜聯繫,以及人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繫。從而將人體生命活動和自然界的事物和現像聯繫起來,形成了聯繫內外環境的五行繫統,表達了人體自身的整體性及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現將自然界和人體有關事物或現像的五行歸屬,列於表11中。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