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沉痾取痰瘀顯奇效——瞿嶽雲教授解讀中醫學從痰瘀論治疑難病癥
    該商品所屬分類:醫學 -> 中醫
    【市場價】
    1476-2140
    【優惠價】
    923-1338
    【作者】 瞿嶽雲 
    【所屬類別】 圖書  醫學  中醫  基礎理論 
    【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7101079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71010799
    作者:瞿嶽雲

    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04月 

        
        
    "

    編輯推薦

    ★ 集中醫妙治疑難病癥之大成:雖然醫學界對疑難病癥的基礎研究如流行病學調查、病因病理機制學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在治療上卻鮮有突破性進展。中醫藥學在幾千年的實踐中積累了巨量的治療疑難病的寶貴經驗,凡中醫學術有所建樹者,均在疑難病的治療上有獨到的妙法絕招,本書深入發掘、繫統探索了中醫治療疑難病變的理、法、方、藥規律,涵蓋內、外、婦、兒、五官科等大科以及男科、骨傷科等專科之疑難病癥驗案,具有集成性。


    ★ 彙痰飲理論瘀血學說之精華:本書基於中醫學“怪病多痰”“久病多瘀”之理,對中醫學痰飲理論、瘀血學說的歷史源流以及“從痰”“從瘀”論治疑難病癥的理論內涵作了廣泛、深入的探析,對當代名醫“從痰”“從瘀”論治臨床各科疑難病案驗案作了具體、詳實的方解,具有創新性。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為6篇,涵蓋了中醫痰的基本理論、諸病從痰論治理論探析、諸病從痰論治例略、中醫血瘀理論及研究、諸病從瘀論治理論探析、諸病從瘀論治例略等內容。本書首先分別闡述了中醫學痰飲理論、瘀血學說的歷史源流,重點是對諸多疑難病癥中醫“從痰”“從瘀”論治的內涵作出廣泛、深入的理論探析,並擇當代名醫從痰從瘀論治臨床各科疑難病癥驗案佐證。

    作者簡介

    瞿嶽雲,湖南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家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原病證研究室主任,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醫診斷學專業委員會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診斷專業委員會常委。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其中部分已收入《中醫年鋻》。編著學術著作、教材30本,代表著作有《悟變中醫》《中醫經方全書》《疑難病癥中醫辨治》《常見病癥中醫辨治》《中醫診斷歷代醫論》等。

    目錄
    篇 中醫痰的基本理論
    1中醫學“痰”的理念
    2痰病學說奠基之作——《諸病源候論》
    3朱丹溪從痰論治雜病
    4中醫痰病學體繫
    5咳喘哮病從痰論治
    6慢性支氣管炎從痰論治
    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從痰論治
    8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從痰論治
    9上氣道咳嗽綜合征從痰論治
    10冠心病從痰論治
    11急性心肌梗死從痰論治
    12原發性高血壓從痰論治
    13中風從痰論治

    篇  中醫痰的基本理論
    1中醫學“痰”的理念
    2痰病學說奠基之作——《諸病源候論》
    3朱丹溪從痰論治雜病
    4中醫痰病學體繫


    第二篇  諸病從痰論治理論探析
    5咳喘哮病從痰論治
    6慢性支氣管炎從痰論治
    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從痰論治
    8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從痰論治
    9上氣道咳嗽綜合征從痰論治
    10冠心病從痰論治
    11急性心肌梗死從痰論治
    12原發性高血壓從痰論治
    13中風從痰論治
    14中風後假性延髓麻痺從痰論治
    15眩暈病從痰論治
    16慢性心力衰竭從痰論治
    17心髒神經癥從痰論治
    18糖尿病從痰濕論治
    19胰島素抵抗從痰論治
    20脂肪肝從痰論治
    21非痴獃型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從痰論治
    22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後遲發性腦病從痰論治
    23癲痫從痰論治
    24抑郁癥從痰論治
    25肝硬化從痰論治
    26慢性胰腺炎從痰論治
    27阿爾茨海默病從痰論治
    28老年痴獃從痰論治
    29多發性硬化從痰論治
    30結節性甲狀腺腫從痰論治
    31失眠癥從痰論治
    32化學治療誘導性周圍神經病變從痰論治
    33鼾癥從痰論治
    34腫瘤從痰論治
    35惡性腫瘤從痰論治
    36癌性疼痛從痰論治
    37惡性淋巴瘤從痰論治
    38胃癌前病變從痰論治
    39胃癌從痰論治溯源
    40胃癌從痰論治
    41胃癌缺氧微環境逆轉細胞上皮間質轉化從痰論治
    42中醫痰學說與胃癌干細胞
    43肝癌從痰論治
    44肝癌復發轉移從痰論治
    45肺癌從痰論治
    46大腸癌從痰論治
    47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抑制劑所致皮膚毒性從痰論治
    48腫瘤從痰論治的現代研究
    49婦科痰證的研究
    50月經病從痰論治
    51月經病從痰論治
    52圍絕經期抑郁癥從痰論治
    53產後抑郁癥從痰論治
    54男科病從痰論治
    55精液黏稠度增高從痰論治
    56不育癥從痰論治
    57小兒單純乳房早發育從痰論治
    58兒童發作性睡病從痰論治
    59頸椎病從痰論治
    60強直性脊柱炎從痰論治
    61多發性結腸息肉從痰論治
    62繫統性硬化從痰論治
    63肥胖合並變應性鼻炎從痰論治


    第三篇  諸病從痰論治例略
    64內科疑難病癥
    65婦科疑難病癥
    66男科疑難病癥
    67兒科疑難病癥
    68外科、骨科、皮膚科疑難病癥
    69眼耳鼻咽喉口腔科疑難病癥
    70奇異罕見頑疾雜病怪癥


    第四篇  中醫血瘀理論及研究
    71《黃帝內經》論瘀血概要
    72《傷寒雜病論》瘀血致病理論和成就
    73《醫林改錯》瘀血學說成因探析
    74《臨證醫案指南》論治血瘀證特色
    75瘀血學說的傳承和發展
    76“百病皆瘀”的內涵
    77瘀血證的獨特見解
    78中醫血瘀證本質研究
    79現代血瘀證學的形成和發展


    第五篇  諸病從瘀論治理論探析
    80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從瘀論治
    81淤膽型病毒性肝炎從瘀論治
    82慢性肝功能衰竭從瘀論治
    83肝纖維化從瘀論治
    84肝腎綜合征從瘀論治
    85肺繫疾病從瘀論治
    86慢性支氣管炎從瘀論治
    87哮喘從瘀論治
    8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從瘀論治
    89間質性肺疾病從瘀論治
    90特發性肺含鐵血黃素沉著癥從瘀論治
    91肺纖維化從瘀論治
    92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從瘀論治
    93肺源性心髒病從瘀論治
    94肺癌從瘀論治
    95消化繫統疾病從瘀論治概論
    96慢性胃炎從瘀論治
    97慢性萎縮性胃炎從瘀論治
    98老年萎縮性胃炎從瘀論治
    99消化性潰瘍從瘀論治
    100難治性潰瘍病從瘀論治
    101食管癌從瘀論治
    102潰瘍性結腸炎從瘀論治
    103結腸黑變病從瘀論治
    104肛門直腸神經癥從瘀論治
    105肝硬化腹水從瘀論治
    106心血管疾病從瘀論治
    107原發性高血壓從瘀論治
    108老年人高血壓從瘀論治
    109腎性高血壓從瘀論治
    110動脈粥樣硬化從瘀論治
    111冠心病從瘀論治遺傳特征研究
    112冠心病心絞痛從瘀論治
    113冠狀動脈術後再狹窄從瘀論治
    114心髒瓣膜疾病從瘀論治
    115病毒性心肌炎從瘀論治
    116糖尿病心肌病從瘀論治
    117慢性心力衰竭從瘀論治
    118腎病從瘀論治
    119慢性腎小球腎炎從瘀論治
    120IgA腎病從瘀論治
    121糖尿病腎病從瘀論治
    122狼瘡性腎炎從瘀論治
    123紫癜性腎炎從瘀論治
    124慢性腎衰竭從瘀論治
    125血液繫統腫瘤從瘀論治
    126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從瘀論治
    127骨髓增殖性疾病從瘀論治
    128白血病從瘀論治
    129獲得性易栓癥從瘀論治
    130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從瘀論治
    131糖尿病從瘀論治
    132糖尿病並發癥期從瘀論治
    133糖尿病足從瘀論治
    134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從瘀論治
    135胰島素抵抗從瘀論治
    136代謝綜合征從瘀論治
    137脂肪肝從瘀論治
    138干燥綜合征從瘀論治
    139阿爾茨海默病從瘀論治
    140腦梗死從瘀論治
    141血管性抑郁癥從瘀論治
    142血管性認知功能損害從瘀論治
    143血管性頭痛從瘀論治
    144緊張性頭痛從瘀論治
    145帕金森病從瘀論治
    146健忘癥從瘀論治
    147頑固性失眠從瘀論治
    148精神疾病從瘀論治
    149惡性腫瘤從瘀論治
    150婦科疑難性發熱從瘀論治
    151月經病從瘀論治
    152月經量過少從瘀論治
    153原發性痛經從瘀論治
    154膜樣性痛經從瘀論治
    155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從瘀論治
    156乳腺增生癥從瘀論治
    157子宮內膜異位癥血瘀證現代研究
    158子宮肌瘤從瘀論治
    159慢性盆腔炎從瘀論治
    160卵巢早衰從瘀論治
    161輸卵管阻塞性不孕從瘀論治
    162異位妊娠從瘀論治
    163先兆流產從瘀論治
    164復發性流產從瘀論治
    165慢性前列腺炎從瘀論治
    166前列腺增生癥從瘀論治
    167不育癥從瘀論治
    168小兒肺炎從瘀論治
    169小兒病毒性心肌炎從瘀論治
    170小兒腦性癱瘓從瘀論治
    171膽囊息肉樣變從瘀論治
    172急性胰腺炎從瘀論治
    173周圍血管疾病從瘀論治
    174紅斑性肢痛癥從瘀論治
    175骨科疾病從瘀論治
    176頸椎病從瘀論治
    177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從瘀論治
    178絕經後骨質疏松癥從瘀論治
    179骨關節炎從瘀論治
    180膝骨關節炎從瘀論治
    181類風濕關節炎從瘀論治
    182非創傷性股骨頭壞死從瘀論治
    183皮膚病從瘀論治
    184過敏性紫癜從瘀論治
    185結節性紅斑從瘀論治
    186銀屑病從瘀論治
    187斑塊型銀屑病從瘀論治
    188慢性蕁麻疹從瘀論治
    189痤瘡從瘀論治
    190黃褐斑從瘀論治
    191慢性肛周濕疹從瘀論治
    192艾滋病從瘀論治
    193聲帶息肉和聲帶小結從瘀論治
    194白塞綜合征從瘀論治


    第六篇  諸病從瘀論治例略
    195內科疑難病癥
    196婦科疑難病癥
    197男科疑難病癥
    198兒科疑難病癥
    199外科、骨科、皮膚科疑難病癥
    200眼耳鼻咽喉口腔科疑難病癥
    201奇異罕見頑疾雜病怪癥

    前言
    前 言

    任何一門學科的存在,都是由它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決定的。醫學科學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由它的臨床療效所決定的,臨床療效是醫學的核心問題,沒有臨床療效,醫學也就沒有生命力。中醫學之所以歷數千年而不衰,正是它有顯著的臨床療效。
    疑難病癥,給人類健康構成極大的危害,因而不僅受到醫學界同時也受到社會的高度關注。世界醫學界近幾十年來,對疑難病的流行病學調查以及對其中若干疾病病因病理的闡述取得了可喜成績,但在治療上鮮有突破性的進展,而中醫藥學在幾千年的實踐中,積累了許多治療疑難病癥的寶貴經驗。尤其是當世之下,對疑難病癥以西醫病名和診斷為基礎的中醫與中西醫結合的治療,各施其長,優勢互補,取得了更為豐碩的成果。
    所謂“疑”,是疑惑不解,認識不清,難於定論;“難”,是治療上有難度,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因而所謂疑難病癥,是指臨床各科廣泛存在的病因復雜,病機錯綜,癥狀紛繁,證候疑似,具有難辨難治特點的一類疾病的總稱。

    前  言


     


    任何一門學科的存在,都是由它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決定的。醫學科學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由它的臨床療效所決定的,臨床療效是醫學的核心問題,沒有臨床療效,醫學也就沒有生命力。中醫學之所以歷數千年而不衰,正是它有顯著的臨床療效。


    疑難病癥,給人類健康構成極大的危害,因而不僅受到醫學界同時也受到社會的高度關注。世界醫學界近幾十年來,對疑難病的流行病學調查以及對其中若干疾病病因病理的闡述取得了可喜成績,但在治療上鮮有突破性的進展,而中醫藥學在幾千年的實踐中,積累了許多治療疑難病癥的寶貴經驗。尤其是當世之下,對疑難病癥以西醫病名和診斷為基礎的中醫與中西醫結合的治療,各施其長,優勢互補,取得了更為豐碩的成果。


    所謂“疑”,是疑惑不解,認識不清,難於定論;“難”,是治療上有難度,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因而所謂疑難病癥,是指臨床各科廣泛存在的病因復雜,病機錯綜,癥狀紛繁,證候疑似,具有難辨難治特點的一類疾病的總稱。


    明代名醫張景嶽曰:“醫不貴能愈病,而貴能愈難病;病不貴能延醫,而貴能延真醫。夫天下事,我能之,人亦能之,非難事也;天下病,我能愈之,人亦能愈之,非難病也。難其事之難也,斯非常人可知;病之難也,斯非常醫所能療,故必有非常之人,而後可為非常之事;必有非常之醫,而後可療非常之病。”在中醫學術上有所建樹者,不是理論上有所突破,就是在疑難病的治療上有獨到的新方新法,療效卓著。


    深入開拓中醫治療疑難病癥的研究,是現實臨床實踐的急切需要,特別是隨著時代的發度,新的疑難病癥又不斷增多,現代人類不少疾病,西醫學亦苦無良法,療效不佳。因此,加強中醫對治療疑難病癥的研究,發掘、探索中醫治療疑難病癥的理、法、方、藥規律,不僅是臨床的客觀需要,更是發展中醫學術的重要戰略之一。


    疑難病癥的辨證治療,是中醫學研究的新領域。疑難病癥從痰瘀論治,是中醫學的閃光亮點,既有特色優勢而又神奇。


    痰是一種病理產物,因痰繼發的病證很多,頗為復雜,見癥多端,故中醫有“百病多因痰作祟”“怪病多痰”之說。中醫所說的“痰”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有形可見之痰濁,即呼吸道和其他部位的病理產物,如膿液、水液、白濁、痰液、鼻涕的分泌物和滲出物。一類是無形不可見之痰,可見諸不明原因,病機復雜,但癥狀具有“痰”的特點的一類病癥。痰留於體內,隨氣升降,無處不到,或貯之於肺,或停之於胃,或蒙敝心竅,或擾動肝膽,或流竄經絡,變生諸證。因停痰部位不同,故產生的病變各異。誠如《類證治裁》所曰:“痰在肺則咳,在胃則嘔,在心則悸,在頭則眩,在腎則冷,在胸則痞,在脅則脹,在腸則瀉,在經絡則腫,在四肢則痺,變幻百端。”痰之為病,病勢纏綿,病程較長,病位廣泛,變化多端,易擾神明,癥狀以病變部位的悶、脹、痞、困、重、麻為主,好發腫塊,一般不紅不腫不痛,根腳散漫,脈像弦或滑,苔白或白膩。痰性粘滯,故病情纏綿,不易速愈;痰屬陰邪,故腫塊不紅不腫;痰濁阻遏氣機,影響氣血流通,故有悶、脹、麻、重之感;痰隨氣行,無所不至,故發病部位不一。凡見上述諸癥,其病機都與痰有關,故諸多疑難病癥從痰論治,常獲良效。


    清代著名醫學家王清任,其著力於血瘀證的研究,著《醫林改錯》一書,發前人之未發,創制血府逐瘀湯、通竅活血湯、膈下逐瘀湯、少腹逐瘀湯、補陽還五湯等用治血瘀證的著名方劑,頗為後世醫家所稱頌,至今仍然廣泛地應用於臨床各科疑難病癥的治療。驗之實踐,辨證無誤,效如桴鼓。


    因病致瘀,稱為“瘀血”;因瘀致病,稱為“血瘀”。瘀血是一種病理產物,可謂之第二致病因子。因瘀繼發的病證廣泛,癥、征復雜,且病程多長。在中醫學理論之中,素有“久病入絡”“久病多瘀”“久病瘀血作祟”“頑疾多瘀血”“瘀生百病”之說。諸多之疾,從瘀論治,首先當是對血瘀證的辨識診斷。對血瘀證的診斷依據,概而言之,主要有三個方。其一,主要依據:固定性刺痛、絞痛並拒按,夜間尤甚;舌質紫暗,或有瘀斑點,舌下靜脈曲張瘀血;病理性腫塊,包括內髒腫大,新生物,炎性或非炎性包塊,組織增生;血管異常,人體各部位的靜脈曲張,毛細血管擴張,血管痙攣,唇及肢端發紺,血栓形成,血管阻塞;血不循經而停滯及出血後引起的瘀血、黑糞、皮下瘀斑,或血性腹水;月經紊亂,經期腹痛,色黑夾塊,少腹急結等;面部、唇、齒齦及眼周紫黑;脈澀,或結,或代,或無脈。其二,其他依據:肌膚甲錯(皮膚粗糙、肥厚、鱗屑增多);肢體麻木,或偏癱;精神狂躁;齶黏膜征陽性(血管曲張、色調紫暗)。其三,實驗室依據:微循環障礙;血液流變異常;血液凝固性增高,或纖溶性降低;血小板聚集性增高,或釋放功能亢進;血流動力學障礙;病理切片示有瘀血表現;特異性新技術顯示血管阻塞。


    諸多疾病,特別是疑難疾病及某些奇異怪癥,運用常法治之不效,而從瘀論治竟獲良效者,從現代中藥藥理研究的角度視之,乃是因為活血化瘀類藥物,具有改善微循環和血液流變性,降低血脂和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抗心肌缺血及耐缺氧作用;抗纖維化、抗炎和鎮痛作用,以及調節免疫功能的作用。


    疑難之疾,罹患者苦,為醫者難,其治確非易事。基於中醫學“怪病多痰”“久病多瘀”之理,筆者不顧纔疏學淺,著眼於“痰”“瘀”二字立意,歷時多年,撰就了這本《沉痾取痰瘀顯奇效——瞿嶽雲教授解讀中醫學從痰瘀論治疑難病癥》。全書雖然共分為“六篇”,實則為“痰”與“瘀”兩大部分。依次首先分別闡述了中醫學痰飲理論、瘀血學說的歷史源流,重點是對諸多疑難病癥,中醫“從痰”“從瘀”論治的內涵作了廣泛的深入的理論探析,著墨濃重而又引人開拓思路,頗給人以啟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能治好病就是硬道理。欲助治病者之圓機活法,臨證者之觸類旁通,其惟多讀名醫之案也。每家驗案之中,必有一生得力之處,細心遍讀,能萃眾家之所長,集思而廣益,從而事半功倍而提高療效。故書中擇有當代名醫“從痰從瘀論治”內科、婦科、男科、兒科、外(骨皮膚)科以及眼耳鼻咽喉口腔科疑難病癥驗案“例略”,以冀理論與實踐的一致性。正如程門雪先生所曰:“一個中醫臨床醫生,沒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就會缺乏指導臨床實踐的有力武器,而如無各家醫案作借鋻,那麼同樣會陷入見淺識寡,遇到困難,束手無策的境地。”


    斯作乃為疑難病癥之治的拋磚之舉,但限於水平,難免有不當之處,祈望中醫同道和讀者不吝指正。


     


    瞿嶽雲          


    於湖南中醫藥大學

    在線試讀
    篇 中醫痰的基本理論
    痰字,康熙字典中音談,謂“胷上水病,病液”。秦漢至晉無痰字,此時稱咳出的黏液為涕、沫、汁等。漢、晉時代開始出現“淡飲”一詞,至隋代始出現“痰”字,唐代以後成為專有名詞,並取代之前“涕”“沫”“汁”等代表咳吐黏液的含義。
    痰病學說是中醫藥學術寶庫中獨具特色的組成部分,中醫學的“痰”除指咳吐之痰外,尚有重要的病因學涵義。“痰”的病因學涵義在隋&middo方《諸病源候論》中初步形成,並在後世不斷發展。其形成與發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首先是賦予“痰”致病的屬性,其次是將“痰”微小化。痰的病因學涵義的形成,為很多病癥尤其是一些疑難病癥從痰論治奠定了理論基礎,也開闢了一種新的治療方法。
    “痰”的涵義
    提到痰,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產生於氣管或支氣管,由其黏膜分泌,經由口鼻咯吐而出的黏稠、混沌的液狀物質,即平時所說的“吐痰”之痰。而中醫學所論之“痰”,除了上述涵義之外,尚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病因學涵義,即指稽留在體內髒腑、組織、肌肉、經隧、脈絡、關節內的無處不到,無物可證,無形可見,能引起某些特殊病癥的致病因子。痰能阻滯機體氣血,流竄經絡,妨礙髒腑功能,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
    “痰”的病因學概念
    從文字學角度加以考證,《內經》全書中也無“痰”字。我們現在看到的,痰”字出現較早的醫學典籍是《神農本草經》和東漢張仲景(150—219年)的《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的成書年代,多數學者認為其在秦漢之際或先秦已有原始資料,但成書不早於東漢。在《神農本草經》中有“胸中痰結”“留飲痰癖”之類的記載。其曰:“巴豆,主傷寒,溫瘧,寒熱,破癥瘕結聚,堅積,留飲,痰癖,大腹水張,蕩練五髒六腑,開通閉塞,利水谷道,去惡內,除鬼毒蠱注邪物,殺蟲魚。”“恆山,味苦寒。主傷寒,寒熱,熱發溫瘧,鬼毒,胸中痰結吐逆。”在《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篇中則記載:“膈上病痰滿咳嗽吐。”從上述內容上可見,當時的“痰”指的是呼吸道之痰。晉·王叔和《脈經》、唐·孫思邈《千金翼方》中,痰飲俱作“淡飲”稱。《校訂神農本草經》序文中曰:“其經文或以癢為養,創為瘡。淡為痰,注為蛀,沙為砂,兔為菟之類,皆由傳寫之誤,據古訂正,勿嫌驚俗也。”因此,可以認為不論稱之為“淡”或“痰”,秦漢時期之“痰”,其所指為呼吸道之痰,“痰飲”“痰癖”為與呼吸道之痰有關的一種病癥。

    篇  中醫痰的基本理論


    1中醫學“痰”的理念
    痰字,康熙字典中音談,謂“胷上水病,病液”。秦漢至晉無痰字,此時稱咳出的黏液為涕、沫、汁等。漢、晉時代開始出現“淡飲”一詞,至隋代始出現“痰”字,唐代以後成為專有名詞,並取代之前“涕”“沫”“汁”等代表咳吐黏液的含義。
    痰病學說是中醫藥學術寶庫中獨具特色的組成部分,中醫學的“痰”除指咳吐之痰外,尚有重要的病因學涵義。“痰”的病因學涵義在隋&middo方《諸病源候論》中初步形成,並在後世不斷發展。其形成與發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首先是賦予“痰”致病的屬性,其次是將“痰”微小化。痰的病因學涵義的形成,為很多病癥尤其是一些疑難病癥從痰論治奠定了理論基礎,也開闢了一種新的治療方法。
    “痰”的涵義
    提到痰,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產生於氣管或支氣管,由其黏膜分泌,經由口鼻咯吐而出的黏稠、混沌的液狀物質,即平時所說的“吐痰”之痰。而中醫學所論之“痰”,除了上述涵義之外,尚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病因學涵義,即指稽留在體內髒腑、組織、肌肉、經隧、脈絡、關節內的無處不到,無物可證,無形可見,能引起某些特殊病癥的致病因子。痰能阻滯機體氣血,流竄經絡,妨礙髒腑功能,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
    “痰”的病因學概念
    從文字學角度加以考證,《內經》全書中也無“痰”字。我們現在看到的,痰”字出現較早的醫學典籍是《神農本草經》和東漢張仲景(150—219年)的《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的成書年代,多數學者認為其在秦漢之際或先秦已有原始資料,但成書不早於東漢。在《神農本草經》中有“胸中痰結”“留飲痰癖”之類的記載。其曰:“巴豆,主傷寒,溫瘧,寒熱,破癥瘕結聚,堅積,留飲,痰癖,大腹水張,蕩練五髒六腑,開通閉塞,利水谷道,去惡內,除鬼毒蠱注邪物,殺蟲魚。”“恆山,味苦寒。主傷寒,寒熱,熱發溫瘧,鬼毒,胸中痰結吐逆。”在《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篇中則記載:“膈上病痰滿咳嗽吐。”從上述內容上可見,當時的“痰”指的是呼吸道之痰。晉·王叔和《脈經》、唐·孫思邈《千金翼方》中,痰飲俱作“淡飲”稱。《校訂神農本草經》序文中曰:“其經文或以癢為養,創為瘡。淡為痰,注為蛀,沙為砂,兔為菟之類,皆由傳寫之誤,據古訂正,勿嫌驚俗也。”因此,可以認為不論稱之為“淡”或“痰”,秦漢時期之“痰”,其所指為呼吸道之痰,“痰飲”“痰癖”為與呼吸道之痰有關的一種病癥。
    魏晉南北朝時期,《脈經》《名醫別錄》《肘後備急方》《本草經集注》等著作中雖然“消痰”“去痰”“除痰”“治痰”“破痰”的藥物記載逐漸增多,但其所指之痰,仍為吐痰之痰。但這一時期開始使用“痰實”“痰熱”“痰厥”“痰壅”等詞彙,如《名醫別錄》曰:黃芩“治痰熱,胃中熱”;《本草經集注》曰:芒硝主治“腹中痰實結搏”;《肘後備急方》曰:“其病亦是痰壅霍亂之例,兼宜以霍亂條法治之”等。其本意是對吐痰之病癥進行虛、實分類或寒、熱分類,但這種提法為此後“痰能致病”思維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尤其是《肘後備急方·治胸膈上痰·諸方第二十八》曰:“治卒頭痛如破,非中冷,又非中風方……此本在雜治中,其病是胸中膈上。痰厥氣上衝所致名為厥頭痛,吐之,即瘥。”將痰相關之病癥從咳嗽、胸腹部疾患擴充到頭部之頭痛,可以說是“痰可無處不到”觀念的端倪。
    從咳吐之痰發展到病因學涵義的痰,經歷了兩個階段。首先是賦予其致病的屬性,這始於隋方。在其所著《諸病源候論》有曰:“痰者,由水飲停積在胸膈所成。人皆有痰,少者不能為害,多則成患”;“水飲停積,結聚為痰,人皆有之。少者不能為害,若多則成病”;明確提出“痰能成患”。並且,痰的部位已不僅僅局限在胸膈、心下等,開始具備無處不到的性質,如痰能到各個髒腑,“夫風邪所傷,是客於皮膚,而痰飲漬於髒腑,致令血氣不和,陰陽交爭。若真氣勝,則邪氣退。邪氣未盡,故發瘧也”;痰可上注於目,“陰陽之氣,皆上注於目。若風邪痰氣乘於腑髒,腑髒之氣,虛實不調,故氣衝於目,久不散,變生膚翳。膚翳者,明眼睛上有物如蠅翅者即是”;痰可逆上到咽喉,“咽中如炙肉臠者,此是胸膈痰結,與氣相搏,逆上咽喉之間,結聚,狀如炙肉之臠也”;痰可乘經絡,“夫心痛,多是風邪痰飲,乘心之經絡,邪氣搏於正氣,交結而痛也”。總之,痰生成以後,隨風、隨氣的運行可在機體內無處不到,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其次是痰的微小化,認為痰是體內生成的病理產物,咳吐出來後可以肉眼看到,沒有咳吐出來雖然肉眼看不到,但是仍存在於體內。這種屬性是在對咳吐之痰形成機制和痰的致病性、流動性的認識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因為“由氣脈閉塞,津液不通水飲氣停在胸腑,結而成痰”(《諸病源候論》),痰是津液不通的產物,而津液是微小的,故痰亦具有相同屬性。因而,痰可以隨氣升降,無處不到,結聚在經絡、血脈、髒腑後會導致疾病。可以說,在《諸病源候論》中確立了痰無處不到性質的同時,痰的微小性已經有了基礎,隻不過我們在古籍中找不到明確的論時期以後的醫家,明確論到痰的這種屬性的有不少,具有代表性的是清代瀋金鼇。在其所著《雜病源流犀燭》中將痰譬喻為雲霧,其曰:“人自出生,以致臨死,皆有痰……而其為物,則流動不測,故其為害,上至巔頂,下至湧泉,隨氣升降,周身內外皆到,五髒六腑俱有。試罕譬之,正如雲霧之在天攘,無根底,無歸宿,來去無端,聚散靡定。”現代以來,不少醫家和學者基於痰的微小性的認識,研究其本質,提出了血漿脂質即是“微觀之痰”、澱粉樣變似“痰”、異常糖類與糖復合物為“痰”等。
    “痰”病因學概念的臨床意義
    目前臨床上,具有形體肥胖,面色晦暗無光或光亮如塗油,皮膚油垢明顯,前陰、腋窩或手、足常泌液滲津,體表皮下可觸及腫塊或結節,潰瘍、糜爛或流黏稠膿液,大便黏膩不爽,舌體胖大、舌苔膩滑等體征者多考慮為痰證。這些體征具有黏滯不爽、凝聚成塊、感覺穢濁等類似咳吐之痰性質的特點。從中可看出病因學涵義的痰概念及相關理論的形成與發展,是基於中醫學取像比類的思維方式,在理論上總結和發展臨床實踐的結果,而這些理論形成之後又反過來指導臨床實踐。因此,不僅具有咳痰癥狀的肺繫病從痰論治,其他嘔吐、反胃、痞滿、呃逆、遺精、遺尿、健忘、耳鳴、心悸、胸痺、不寐、癲、狂、痫、眩暈、癭瘤等多種病癥都可從痰論治,並且具有充分的理論依據。在此基礎上,又形成“百病皆由痰做祟”“怪病從痰論治”等學說,為從痰論治疑難雜癥提供了理論依據。
    學者李海玉等認為,病因學涵義的痰概念的形成,使化痰藥物的功能涵義也發生了變化,目前被認為具有化痰作用的藥物很多。化痰藥物,在《神農本草經》中僅記載巴豆、恆山兩味藥;在《名醫別錄》中記載化痰作用藥物,如樸硝、茯苓、白術、細辛、柴胡、吳茱萸、黃芩、前胡、厚樸、大黃、巴豆、芫花、旋覆花、法半夏、鹽等10餘味藥;而在《證類本草》中化痰藥物則有礬石、芒硝、樸硝、白石英、赤石脂等170餘味藥。化痰藥物的增加,固然與對藥物種類及作用認識不斷增加有關,但也與痰的涵義擴展密切相關。因為,有些藥物雖然已記載於之前的古書中,但並無化痰作用的記載,而實際上藥物對咳吐之痰發揮的作用,是比較容易觀測和體驗得到的。在唐宋之前記載的化痰藥是針對咳吐之痰的,而在此後的化痰藥的功能則不僅僅局限於此,這在臨床應用化痰藥物時,是要留意的。總之,“痰”的病因學概念形成是依據臨床實踐不斷進行理論總結和提煉的結果,為很多病癥尤其是一些疑難病癥從痰論治奠定了理論基礎,也開闢了一種新的治療方法。
    2痰病學說奠基之作——《諸病源候論》
    痰病學說的淵源
    中醫關於痰病的學說,萌芽於秦漢時期,發端和發展於晉時期,興盛在明清,近現代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兩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由於歷代醫家和學者的研究與應用,在理論與實踐兩方面,不斷充實與進步,到清末已具有豐富的學術內涵,成為中醫藥學術寶庫中獨具特色的組成部分。
    痰病學說,以來,以其普遍應用、療效獨特的實用價值而受到臨床醫家的廣泛重視,而且始終是中醫藥學術體繫的重要分支,而成為探討研究的熱點。魏晉時代,對痰病(癥)的病位、寒熱屬性、臨床特征等已有初步認識,並積累了一定的用藥經驗,但在理論上尚無明確的論述。至於隋以前的其它醫藥學文獻中,多崇張仲景的痰飲證治學說,極少見到有關痰病的記載。《諸病源候論》,由隋&middo方奉敕主持編纂,成(隋大業六年),是我國現存早的論述臨床各科諸病證候及其病因病機的專書。該書不僅將當時的醫學理論發展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而且對後世醫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至今亦不失其可資借鋻取法的科學價值。書中“痰飲病諸候”及其它各病候中有關內容,實為中醫痰病學說的奠基之作。
    創造確立痰病理論基礎
    《諸病源候論》一書,以張仲景的痰飲之說為基礎,吸收魏晉醫家對痰病的新認識,立足於《內經》以來中醫學的病因病機制論和辨證原則,對各種因痰飲而致的病變,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繫統的總結,創造性地將痰和飲分別加以論述,為中醫痰病學說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書中“痰飲病諸候”共16條。其中包括:痰飲合論2候,即痰飲候、痰飲食不消候;痰病專論5候,即熱痰候、冷痰候、痰結實候、膈痰風厥頭痛候、諸痰候;飲病專論9候,即流飲候、流飲宿食候、冷飲候、留飲宿食候、癖飲候、諸飲候、支飲候、溢飲候、懸飲候。關於痰病,除上述熱痰、冷痰等5候外,書中其它病候中還論及了痰癖候、飲酒人瘀癖蒩痰候、虛勞痰飲候、解散痰僻候、婦人雜病痰候、婦人妊娠痰候、小兒雜病痰候等多種痰病證候。其對痰病諸候,詳述病癥、審辨病因、推求病機,為後世醫家論治痰病奠定了理論基礎。
    提綱契領規範痰病證型
    《諸病源候論》在“痰飲病諸候”中,分別論述了熱痰、冷痰、痰結實、膈痰風厥等證候類型的病因病機及臨床特征。這是中醫學關於痰病早的證候分類和病因病機專論。如談到“熱痰候”曰:“熱痰者,謂飲水漿結積而生也,言陰陽否隔,上焦生熱,熱氣與痰水相搏,聚而不散,故令身體虛熱,逆害飲食,頭面口翕口翕而熱,故雲熱痰也。”對“冷痰候”闡述“冷痰者,言胃氣虛弱,不能宣行水谷,故使痰水結聚,停於胸隔之間,時令人吞酸氣逆,四肢變青,不能飲食也。”其“痰結實候”曰:“此由痰水積聚在胸府,遇冷熱之氣相搏,結實不消,故令人心腹痞滿,氣息不安,頭眩目暗,常欲嘔逆,故言痰結實。”其“膈痰風厥頭痛候”又曰:“膈痰者,謂痰水在於胸膈之上,又犯大寒,使陽氣不行,令痰水結聚不散,而陰氣逆上,上與風痰相結,上衝於頭,即令頭痛。若手足寒冷至節即死。”上述疾病的證候類型,是巢氏立足於寒熱虛實的辨證原則,加之以病因、病機、病位的分析,以及臨床表現的特征而劃分的。雖然尚不夠全面,但其提綱掣領,規範證型,實開後世醫家研究痰病辨證治規律與方法之先河。
    審癥求因揭示痰病證候
    中醫學有“百病皆生於痰”的說法,醫家多認為此說代醫家王王圭,實際上早在《諸病源候論》中,就已揭示了“痰生諸病,其候非一”的病變特點。書中“痰飲病諸候”曰:“諸痰者,此由血脈壅塞,飲水積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或冷,或熱,或結實,或食不消,或胸腹痞滿,或短氣好眠,諸候非一。故雲諸痰。”這就明確指出了痰積體內,可導致多種病理變化,其臨床表現具有“諸候非一”的復雜性。從全書各病候中有關痰的病變來看,更可看出這一點。如熱痰結聚上焦,則身體虛熱,逆害飲食,頭面口翕口翕而熱(熱痰候);冷痰結聚中焦,則時令人吞酸氣逆,四肢變青,不能飲食(冷痰候);痰水與冷熱之氣搏結於胸府,則令人心腹痞滿;氣息不安,頭眩目暗,常欲嘔逆(痰結實候);膈間之痰與風痰互結,上衝於頭,則頭痛(膈痰風厥頭痛候);停聚流移於脅肋之間則脅肋時時作痛(痰癖候);飲酒之人病痰,則嘔吐宿水,色如蒩汁、豆汁,其味酸苦(飲酒人瘀癖蒩痰候);服散之人病痰,則胸膈痞滿,頭眩痛,心脅結急,甚則目無所見而疼痛(解散痰癖候、解散目無所見目疼候);虛熱客於上焦而胸膈痰滿,則喘息不調,咽喉如有水雞之鳴也(上氣喉中如水雞鳴候);痰氣搏擊於咽喉,則喉間呀呷有聲,隨嗽動息(呷嗽候);上焦停痰並脾胃虛冷,則谷不消,脹滿而氣逆,好噫而吞酸,氣息醋臭(噫醋候);風客皮膚,痰漬腑髒,則人面皮上,或有如烏麻,或如雀卵上之色也,風邪夾痰,乘於髒腑,上及於目,則目生膚翳,或目生內障,或目赤痛,或目茫茫,或目生珠管狀物,甚則目珠脫出(目膚翳候、目青盲候,目茫茫候、目珠管候、目珠子脫出候);胸膈生痰實,則口苦舌干(客熱候);肺病胸膈痰氣搏結,逆上咽候,則咽中如炙肉臠(咽中如炙肉臠喉);婦人妊娠痰聚,則妨害飲食、心痛、嘔吐、心煩(妊娠惡阻候、妊娠心痛候、妊娠子煩候);小兒風邪外客,痰漬髒腑,則寒熱往來,腹痛,胸脅心腹煩熱而滿,大便難,小便澀,食不消,雖能食而不生肌肉(小兒寒熱往來候,寒熱往來五髒煩滿候,寒熱往來腹痛候,寒熱結實候,寒熱往來食不消候,寒機熱來食不生肌肉候);小兒喂養不當,痰聚胸膈,則飲乳不下,吐涎沫,甚者壯熱不止,繼發驚痫(小兒痰候)等等。以上各種因痰而致的病變代王王圭《泰定養生主論》所述痰癥,更為臨床所常見,對後世醫家的痰病疹療更具指導意義。
    探求剖析痰病病因病機
    《諸病源候論》“痰飲病諸候”及有關病候中、對痰病發生、發展、變化的機制,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建立了中醫有關早的病因病機學說。其中又始終貫穿著因病生痰,因痰致病這一病理觀,亦即今人所雲痰既是一種病理產物,又是一種致病因子。關於痰這一病理產物的形成,《諸病源候論》認為,是飲食不節、將適失宜、外邪干犯、血脈窒塞、髒腑功能失調等因素相互作用,以至人體水液運化失常,飲邪積聚不消的結果。其雲服散而飲過度,將適失宜,衣厚食溫,則飲結成痰癖(解散病諸候);“將適失宜,飲食乖度,隔內生熱痰”(解散病諸候);“小兒飲乳,因冷熱不調,停積胸膈之間,結聚成痰”(小兒痰候)。如是言飲食不節,將適失宜生痰。其又曰“痰水積聚在胸府,遇冷熱之氣相搏,結實不消”(痰飲病諸候);“痰水在於胸膈之上,又犯大寒,使陽氣不行,令痰水結聚不散,而陰氣上逆,上與風痰相結”(痰飲病諸候),是言邪干犯而生痰。其曰“諸痰者,此由血脈壅塞,飲水積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痰飲病諸候),是言血行瘀阻而生痰,其曰“冷痰者,言胃氣虛弱,不能宣行水谷,故使痰水結聚,停於胸膈之間”(痰飲病諸候),是言髒腑功能失調而生痰。關於痰這一致病因子導致人體諸種病變的機制,《諸病源候論》基本是著眼於外內痰相夾為患,髒腑功能失調、陰陽氣血失和,痰阻氣機不利等方面加以論述的。其曰“風邪痰氣,乘於髒腑,髒腑之氣虛實不調,故氣衝於目”(目病諸候);“風邪客於皮膚,痰飲漬於髒腑”(面體病諸候)。是言外邪內痰相夾為患。其又曰“胸膈痰飲潰於五髒,則令目眩頭痛也”(婦人雜病諸候)、“髒內客熱,與胸膈痰飲相搏,熏漬於肝,肝熱氣衝發於目,故令目赤痛也,甚則生翳”(小兒雜病諸候)。是言痰結而致髒腑功能失調。又曰“風邪外客於皮膚,內而痰飲漬於髒腑,血氣不和,與陰陽交爭,故寒熱往來”(小兒雜病諸候);“陰陽否隔,上焦生熱,熱氣與痰水相搏,聚而不散”(痰飲病諸候)。是言痰結而致陰陽氣血失和。其再曰“胸膈痰滿,氣機壅滯,喘息不調”(氣病諸候);“胸膈痰結,與氣相搏,逆上咽喉之間,結聚狀如炙肉之臠也”(婦人雜病諸候)。是言痰阻而氣機不利。以上僅例舉《諸病源候論》中痰病病因病機學說之大要,由此不難看出其已具備中醫痰病理論之雛形。
    綜上所述,《諸病源候論》首創痰病學說,臚列痰病諸候,揭示痰生百病,闡發痰病病機,對中醫痰病學術的發展,做出了創造性的貢獻。其所創立的痰病學說,為後世醫家研究痰病、病因病機,以及臨床辨證論治,奠定了理論基礎,是中醫痰病學術發展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獻。以此書所論為開端,中醫痰病學術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3朱丹溪從痰論治雜病
    朱丹溪的主要學術思想是創立了“陽常有餘,陰不足論”及“相火論”,為養陰學說奠定重要基礎。其對雜病的治療亦頗有心得,他主要從“氣、血、痰、郁”四個方面入手,尤其對痰的認識,指出“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丹溪心法·痰》)足見其對痰在發病學上的高度重視。其在《金匱鉤玄》專立痰門討論其病證治法,其中以痰為病因病機在全書139門中占了53門,還有6門兼及痰證。此外,《丹溪心法》論述的100多種病中涉及痰邪致病的多達30餘種。朱丹溪治療雜病,善於從痰入手,學者朱葉就其從痰論治雜病的認識論述如下。
    對痰邪致病的認識
    1. 痰加六淫致病:朱丹溪將痰作為致病因素加以闡釋,突破了宋以前病因學說,在病因學方面有較大的貢獻。朱氏除了認為痰作為病理產物可以侵犯人體外,還認為痰邪可以與六淫相加為患。風寒暑濕燥火六淫,單犯或兼襲人體,都可以引動體內的痰邪,從而使病情復雜。如風夾痰可轉化為風熱痰,發為眉稜骨痛;寒夾痰可致嘔吐;暑邪鼓動痰者,可發生暑風;濕邪夾痰,易出現眩暈或帶下等病證;火夾痰者常導致干咳、肌膚衄血、頭暈目眩等病癥。
    2. 痰與有形之邪膠結為患:《金匱鉤玄·血塊》曰:“血塊,一名積瘕。塊在中為痰邪,在右為食積,在左為血塊。氣不能作塊成聚,塊乃有形之物,痰與食積、死血,此理曉然。”痰邪為有形陰邪,具有濕濁黏滯的特性,易與死血、食積等病理產物凝聚膠結產生多種病證,並使得原有病癥更加復雜。
    對痰病病機的認識
    1. 氣機運行失調,痰氣互結:痰邪可以成為多種疾病形成的內在隱患。痰隨氣機之升降出入,可以結聚在機體的任何部位。若結聚在巔頂者,可出現頭痛、頭風、眩暈等病癥;若痰隨氣機升降出入稽留上焦,可致動則而喘,或短氣而喘,或發熱咳嗽,或燥渴不解等病癥;若結聚在中焦胃腸,可產生噯氣、嘔吐、腹痛、洩瀉等病癥;若結聚在下焦,可致淋濁、小便不通等病癥;若痰占血海,可致月經不調或月經過多等病癥;若痰核流注可致結核;若痰隨氣機升降出入壅阻經隧,可致口眼斜、半身不遂、驚風、痿證等病癥。
    2. 陰陽氣血不足,痰虛互見:正氣不足,氣化無力,可使津液凝聚而生痰。《格致餘論·虛病痰病有似邪祟論》中提到“血氣者,身之神也。神既衰乏,邪因而入,理或有之。”痰邪的產生多見於陰陽氣血不足者,如氣虛兼痰、血虛兼痰均可發為中風;血虛有火兼痰,可以導致痙證;陰虛兼痰出現癆瘵。這些都是機體正氣不足,給痰邪以可乘之機、棲身之所的原因。
    雜病臨證從痰辨治
    1. 論治原則:其一,實脾土。《金匱鉤玄·痰》開篇即曰:“凡治痰用利藥過多,致脾氣下虛,則痰反易生多。”指出當時的醫家治痰專事汗、吐、下法不求其本,則致脾愈虛,痰愈多的情況。在《丹溪心法·痰》中其門人總結了朱丹溪的治痰經驗,曰:“治痰法,實脾土,燥脾濕,是治其本也。”明確了治痰應分清標本緩急、健脾祛濕以杜生痰之源的學術見解。其二,調氣機。《丹溪心法·痰》引嚴用和之言:“人之氣道貴乎順,順則津液流通,絕無生痰之患。”說明氣機通暢,則能痰飲化而津液行。如果調攝失宜,氣道閉塞,水飲內停,則結而成痰。所以朱丹溪指出:“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津液亦隨氣而順矣。”並提出了“順氣為先,分導次之”的治療原則,至今在臨床上仍有深刻的影響。
    2. 論治方法:朱丹溪雖斥當時醫家治痰專事汗、吐、下等方法,其本人並未因噎廢食,而是明確指出根據痰病的病位不同靈活運用汗、吐、下法,如“痰在隔上,必用吐法,瀉亦不能去……痰在腸胃間,可下而愈。痰在經絡中者,非吐不可出。吐法中就有發散之義也。”(《金匱鉤玄·痰》)在具體治痰方法的應用中,僅吐一法,就有多種。有人稱子和之後,善用吐法者唯朱丹溪一人,的確當之無愧。朱丹溪的汗、吐、下法運用之妙主要在於其認為:“因大悟攻擊之法必其人充實,稟質體壯,乃可行也;否則邪去而正氣傷,小病則重,重病必死。”(《格致餘論·張子和攻擊注論》)臨床治療應分清攻補時機而用。此外在治痰的法則中還提出:“熱者清之,食積者必用攻之,兼氣虛者,用補氣藥送之。”可見其隨證立法,辨治功力之深。
    3. 常用處方:朱丹溪治療痰邪多以二陳湯為基本方,《丹溪心法·痰》曰:“二陳湯,一身之痰都治管,如要下行,加引下藥;在上,加引上藥。”用二陳湯降逆散結、除痰安中。臨床上朱丹溪又根據患者具體表現,在用藥上進行不同的加減化裁。如“眩暈嘈雜,乃火動其痰,用二陳湯加山梔子、黃連、黃芩之類……脾虛者,宜清中氣,以運痰降下,二陳湯加白術之類,兼用升麻提起。”(《丹溪心法·痰》)又制方潤下丸、小胃丹及青礞石丸等。王綸《明醫雜著》謂朱丹溪“痰用二陳湯”實遠遠不能概括朱丹溪的治痰心法,其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隨證立法,變化無窮。
    4. 常用藥物:丹溪根據痰的性質不同提出:“濕痰用蒼術、白術,熱痰用青黛、黃連、黃芩,食積痰用神曲、麥芽、山楂,風痰用膽南星,老痰用海浮石、半夏、瓜蔞、香附、五倍子,作丸服。”(《丹溪心法·痰》)根據痰的不同部位總結出“痰在脅下,非白芥子不能達;痰在皮裡膜外,非姜汁、竹瀝不可達;痰在四肢非竹瀝不可開”等多種臨床常見治痰用藥經驗。
    對疑難病從痰治的啟示
    《丹溪心法·痰》附錄曰:“凡痰之為患,為喘為咳,為嘔為利,為眩為暈,心嘈雜,怔忡驚悸,為寒熱痛腫,為痞隔,為壅塞,或胸脅間轆轆有聲,或背心一片常為冰冷,或四肢麻痺不仁,皆痰飲所致……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這裡丹溪提出了痰邪致病的多種可能性,亦為後世治療疑難雜癥提供了思路。
    1. 中風:丹溪論治中風的觀點為“中風主痰說”。在認可劉完素中風論“水不制火”的基礎上,提及《內經》中所說由外邪而致中風是極少見的,特別是在東南地區。其曰:“東南之人,多是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丹溪心法·中風》)在論治中風上指出:“中風大率主血虛有痰,治痰為先,次養血行血……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屬死血、瘀血,在右屬痰、有熱,並氣虛。”倡導臨床論治中風要氣虛補氣,血虛補血,同時在補氣補血的基礎上注意對痰邪的辨證與治療。而丹溪所論的中風主痰說在中風的急性階段及後遺癥調治方面均有特殊療效。
    2. 眩暈:丹溪提出“無痰不作眩”。《丹溪心法·頭眩》曰:“頭眩,痰挾氣虛並火。治痰為主,挾補氣藥及降火藥。無痰則不作眩,痰因火動,又有濕痰者,有火痰者。”確立了“痰”為眩暈發病中的重要因素,對於痰濕型原發性高血壓所致眩暈的治療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3. 其他病癥:丹溪論治其他疑難雜病也善於從痰邪治病的思想入手,每每在臨床上能收獲好的療效。如《名醫類案·濕》引朱丹溪一則醫案,一女子年十七八,發盡脫,飲食起居如常,脈微弦而澀,輕重皆同。此厚味成熱,濕痰在隔間,復因多食梅、酸味,以致濕熱之痰隨上行之氣至於頭,熏蒸發根之血,漸成枯槁,遂一時脫落,宜補血升散之藥。用防風通聖散去硝,惟大黃三度酒制炒,兼以四物湯酒制,合作小劑,煎以灰湯,如水頻與之。兩月餘,診其脈,濕熱漸解,乃停藥。淡味調養兩年,發長如初。丹溪從痰邪的角度把握正確的病機,處方以防風通聖散和四物湯加減,補血升散,使濕痰去、新血生、脫發長。
    從上述幾個方面可以看出,朱丹溪探討論治痰病的理論在當今仍有學習與借鋻的意義。提示我們在臨床診療上應當重視對痰的辨證,特別是面對疑難雜病,可以嘗試從痰邪的角度診療。
    臨證從痰辨治諸痛先河
    丹溪在雜病的辨治上,並不囿於陰虛之成見,故後世有“雜病宗丹溪”之說。尤其是對於痛證,認為氣、血、痰、郁皆與疼痛有關,特別提出痰濁致痛,認為“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其治療“因痰致病,治其痰而病自愈”。故對於因痰引起的諸痛的治療,均從痰論治而收效頗豐。從痰論治繫開痛證治法的先河,豐富了痛證論治的方法。
    1. 頭痛多主痰濁,化痰降逆健脾:丹溪認為“頭痛多主於痰”。“熱痰隨氣上逆則為眩暈頭痛”,“風痰上攻頭目,為頭痛”。痰熱當清痰降火。風痰、熱痰頭痛用酒黃芩、連翹、膽南星、川芎、荊芥、防風、甘草。夫用芎帶芩者,芎升而芩降,頭痛非芎不開。痰厥頭痛兼氣虛者,半夏白術天麻湯。
    2. 腹痛痰因氣滯,導痰解郁二陳:對於腹痛,丹溪認為:“痰因氣滯而聚,既聚則礙其路,道不得運,故作痛也。”宜導痰解郁,大法用川芎、蒼術、香附、白芷為末,以姜汁入湯調服。腹中水鳴,乃火擊動其水也,用二陳湯加黃芩、黃連、梔子。“若肥人自覺腹中窄狹,乃是濕痰流灌髒腑,不升降”。“濕痰在腹為腹痛”,用蒼術燥濕化痰,用香附行氣化痰。皆從痰而治,而皆有效驗。
    3. 疝痛濕痰流下病,肝經為病特色明:丹溪論疝專主是足厥陰肝經,力矯前人專從寒治之弊,認為“疝痛,濕熱痰積流下作病……即是痰飲食積並死血。專主肝經,與腎經絕無相干,大不宜下”。其論諸疝方,即由海浮石、香附為末,姜汁調下。頹疝,古病名,是指睪丸腫大堅硬,重墜脹痛或麻木不知痛癢。丹溪治頹疝方由桔核、神曲、海藻、昆布、玄明粉、吳茱萸為末,酒糊丸而成。方中膽南星、法半夏燥濕化痰,海藻、昆布配桔核軟堅散結、化痰,從痰論疝又是朱氏特色之一。
    4. 脅痛肝經火氣實,有痰流注二陳先:《丹溪心法》“脅痛,肝火盛,木氣實,有死血,有痰流注”。認為痰流注亦是脅痛的病因病機之一,主張用二陳湯加膽南星、川芎、蒼術。實證用控涎丹下痰。咳嗽脅痛者,二陳加膽南星、香附、青皮、青黛、姜汁。治痰瘀脅痛,用控涎丹加桃仁泥丸,並認為凡人體內外所生包塊,皆是痰濁死血積聚而成。因為“氣不能作塊成聚,塊乃有形之物,痰與食積死血而成也”。制方如血塊丸即用海浮石、三稜、莪術、桃仁、紅花、五靈脂等破血化痰散結,治療積聚成塊,擇其痰瘀多寡而治,既開創了痰瘀致病之先河,又充實和發展了中醫內傷病學說。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