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中國醫學再出發--復興時代與中醫藥學
    該商品所屬分類:醫學 -> 中醫
    【市場價】
    486-704
    【優惠價】
    304-440
    【作者】 何裕民 
    【所屬類別】 圖書  醫學  中醫  中醫臨床 
    【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ISBN】978754785902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47859025
    作者:何裕民

    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11月 

        
        
    "

    編輯推薦

    該如何看待中國醫學?
    它曾經達到怎樣的高度,近百年來為何有所停滯?
    好的醫學應具備哪些屬性、特點,中國醫學當下“再出發”應去向哪裡?
    資深教授的醫學通史性研究、哲學思考和前瞻性討論

     
    內容簡介

    泱泱中華,上下五千年,在漫長的歲月中,中醫文化作為我們祖先不斷積累的健康財富為華夏兒女繁衍生息、延綿不絕輸入永不枯竭的力量、帶來永不消逝的希望,進而為華夏子孫創造輝煌絢麗的中華文明、書寫波瀾壯闊的美麗畫卷創造了條件。
    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各種傳統醫學不斷產生又不斷消亡,唯有中醫藥學有完整的理論基礎與臨床體繫,歷經風雨不倒,不斷發展完善,為中華民族繁衍壯大做出巨大貢獻。即使在西醫占主導地位的當下,中醫藥依然以其顯著的療效和獨特的魅力占有一席之地。中醫學何以生生不息、延綿至今,本書給出了答案。
    本書分為四篇,分別為“踫撞與激變”“根繫與枝蔓”“老樹與新枝”“當下與未來”。作者試圖從中醫文化的緣起與形成出發,提出面對蟄伏百年的危機醫學應走向何處,強調根植於中華文化沃土上的醫學纔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探討在21世紀乃至更廣闊的未來,中醫學在人類健康事業中的作用、發展,提出中西醫學相互交融、參照互補、形成合力,為中國醫學贏得更光輝的未來,是為“中國醫學再出發”。

    作者簡介

    何裕民,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理事兼心身醫學分會主任委員,上海市勞動模範,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健康教育中心,衛生部新聞宣傳中心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醫學與哲學協會副會長,世界傑出華人成就獎獲得者。長期從事腫瘤學、體質醫學、心身醫學及亞健康研究,在流行病學調查研究中經驗豐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課題負責人,《中華醫學百科•醫學心理學與心身醫學》分冊主編、國家衛生部全國高等中醫院校研究生教育“十一五”規劃教材《中醫臨床心理研究》主編、國家教育B《中醫學》教材副主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規劃教材(教育B)中醫基礎分化教材(繫列)總主編、國家科技部“十一五”重點支撐項目亞健康課題組負責人、規劃大學教材《現代中醫腫瘤學》主編、《醫學與哲學》雜志副主編以及其他多份專業雜志編委或常務編委。

    目錄
    篇 踫撞與激變 …………………………………………………………… 1
    章 蟄伏了百餘年的深層危機 …………………………………………… 2
    一、新冠肺炎疫情激化了的百年爭執 ………………………………… 2
    二、15年前“激辯”後深埋內心的情結 ……………………………… 4
    三、令人揪心的發問 …………………………………………………… 6
    四、“中國醫學究竟還有沒有存在的價值?” ………………………… 7
    五、“中國文化讓我傷心的地方”……………………………………… 8
    六、危機是全方位的,且有“黑洞”吸附效應 ………………………… 9
    七、窘迫與危機,同樣存在於現代社會及現代醫學之中…………… 12
    第二章 當下,正是千載難逢的變革大時代 ……………………………… 15

    篇 踫撞與激變 …………………………………………………………… 1
    章 蟄伏了百餘年的深層危機 …………………………………………… 2
    一、新冠肺炎疫情激化了的百年爭執 ………………………………… 2
    二、15年前“激辯”後深埋內心的情結 ……………………………… 4
    三、令人揪心的發問 …………………………………………………… 6
    四、“中國醫學究竟還有沒有存在的價值?” ………………………… 7
    五、“中國文化讓我傷心的地方”……………………………………… 8
    六、危機是全方位的,且有“黑洞”吸附效應 ………………………… 9
    七、窘迫與危機,同樣存在於現代社會及現代醫學之中…………… 12
    第二章 當下,正是千載難逢的變革大時代 ……………………………… 15
    一、世界大勢:“30年河東,30年河西”……………………………… 15
    二、東升西降:多個節點造就的大變革時代 ……………………… 17
    三、多股滾滾潮流彙聚而成的變革新時代 ………………………… 20
    四、可以確定的是:當今為“新的文藝復興時代”………………… 27
    五、此波洶湧而至的變革,立體且全方位…………………………… 31
    六、面臨“劇變”,亟需因應之策 …………………………………… 34
    第三章 直面劇變,先讓歷史來回答 ……………………………………… 45
    一、虛心向歷史學習 ………………………………………………… 45
    二、槍炮、病菌與鋼鐵:改變人類命運的進程 ……………………… 46
    三、歐洲疫病史,同樣慘不忍睹……………………………………… 48
    四、中國人口變遷及疫病史啟示錄 ………………………………… 50
    五、歷史人口學權威如是總結 ……………………………………… 61
    第四章 中國醫學的救世意義仍然顯著…………………………………… 63
    一、21世紀兩場大考給出的答案 …………………………………… 63
    二、簡單的對抗性療法,其結果常慘烈而窘迫……………………… 67
    三、作為旁證:中國醫藥援非抗擊埃博拉同樣有效 ……………… 68
    四、起效:機制可能並不在於直接“對抗”………………………… 69
    五、艾滋病傷害史可能將改寫 ……………………………………… 70
    六、晚到的嘉獎:意義在青蒿素之外 ……………………………… 72
    七、貢獻出成果:看似偶然,其實必然 ……………………… 74
    第五章 對中西方醫學交彙踫撞之反思…………………………………… 77
    一、中西醫藥學交彙簡史 …………………………………………… 77
    二、中國醫藥學西傳,一度成果斐然………………………………… 81
    三、先技術後思想:中國醫學氣論等的西傳史 ………… 85
    四、鴉片戰爭後的中西醫藥學相遇:波詭雲譎 …………………… 88
    五、“中體西用”潮流中的“中西醫學彙通”………………………… 92
    六、大潮退後的理性追溯 …………………………………………… 101
    七、新世紀、老話題:需要新的視野 ………………………………… 108
    八、激進人士若干年後的行為分析 ………………………………… 113
    第二篇 根繫與枝蔓 ………………………………………………………… 119
    第六章 尋根:一個原生且另類的文明母體……………………………… 120
    一、文明“根性”與“根繫”探究 …………………………………… 120
    二、探尋文明根繫,需破除舊成見,尊重新發現 …………………… 122
    三、農業、畜牧業的發源地…………………………………………… 124
    四、“滿天星鬥”造就的早期璀璨文明 ……………………………… 138
    五、8 000年前的紅山文化,中華古文明源頭之一 ………………… 141
    六、一些值得重視的新見解 ………………………………………… 146
    七、文明多源頭似“水”,在交融互滲之中日積月累 ……………… 149
    八、歷史合力,共奏中華文明交融之協調曲………………………… 154
    第七章 中國“旋渦”模型,多重矩陣之合力 …………………………… 166
    一、漢字的“根性”意義……………………………………………… 166
    二、玉帛:物化了的凝聚力量 ……………………………………… 172
    三、與玉齊名的桑綢:助“化干戈為玉帛”成為現實 ……………… 178
    四、卯榫結構:工匠精神背後折射出的凝聚力量 ………………… 182
    五、多因素之“矩陣”,協同觸發了交融態勢 ……………………… 183
    第八章 厚重的歷史積澱是創新思維之源………………………………… 188
    一、從《天問》,到豐富的星像記錄,到天文學貢獻 ………………… 188
    二、從“鼎”“劍”看先秦的冶金技術 ……………………………… 195
    三、早熟的中國農業之精耕智慧 …………………………………… 198
    四、“五谷文化”演繹出的健康學體繫 ……………………………… 207
    五、借“旋渦”以凝聚天下保健精髓,加以升華 …………………… 218
    第九章 根植於沃土中,爭相鬥艷 ………………………………………… 231
    一、強調“多識”的中國博物學傳統………………………………… 231
    二、飲食營養,與醫療體繫比翼齊飛………………………………… 237
    三、生命博物學之描述及其管控實踐 ……………………………… 242
    四、促進生命康健的妙法—導引吐納 …………………………… 248
    五、“早慧”的自我行為管控及調攝 ………………………………… 253
    六、萬川彙江海:中國醫學療愈繫統之俯瞰 ……………………… 262
    第十章 中國醫學核心價值研究 …………………………………………… 264
    一、中國醫學核心價值:折射出文明之“根性”…………………… 264
    二、“核心價值”就是“根性”,就是根本 …………………………… 267
    三、根性之比照研究:中西方醫學核心價值觀 …………………… 268
    四、中國醫學核心價值體繫分層次研究 …………………………… 276
    五、中國醫學核心價值體繫之鉤玄 ………………………………… 290
    六、讓生命康寧:中國醫學核心價值之主旨 ……………………… 293
    七、未來展望—不同價值觀體繫,意趣映輝……………………… 296
    第三篇 老樹與新枝 ………………………………………………………… 301
    第十一章 量子時代:全面認識世界需打開“另一扇門”………………… 302
    一、從韓非子的“深智一物,眾隱皆變”說起 ……………………… 302
    二、構造論本體說:隻開啟了有形世界之“門”…………………… 305
    三、量子時代:關注隱含世界及其復雜真相 ……………………… 308
    四、中國傳統本體論,打開另一扇“隱含之門”的鑰匙 …………… 312
    五、本體論上互補的認識,相得益彰………………………………… 317
    六、東西方智慧的交融,將催生新的自然觀………………………… 321
    第十二章 人世紀:中國醫學隱藏的科學“洞見” ………………………… 329
    一、氣論視域下中國醫學對生命“隱含秩序”之理解……………… 330
    二、重在內生機制:防御能力的中國醫學認識 …………………… 354
    三、心身纏繞:中國醫學所涵蓋的新生命觀 ……………………… 361
    四、從“經絡”到“三焦”,傳統認識中的多重統合機制 …………… 376
    五、生命過程的階段論及個體化特征 ……………………………… 385
    第十三章 中國醫學的真正優勢:擅長於慢性病糾治 …………………… 397
    一、熱性病並非中國醫學優勢所在 …………………………… 397
    二、真正優勢在於慢性病及復雜性疾病之防控 …………………… 398
    三、“他者”眼中的中國醫藥學 ……………………………………… 399
    四、多方法、多環節治療冠心病療效均佳…………………………… 404
    五、過敏性哮喘:改善體質,從根源上控制 ………………………… 405
    六、急性胰腺炎應對中的中國智慧 ………………………………… 407
    七、“緊張性腹瀉”,八仙過海,中國醫學應對更從容 ……………… 409
    八、Meta分析示:退行性骨關節病保守治療更可取 ……………… 411
    第十四章 糾治復雜性病變:我們“管窺所得” …………………………… 416
    一、換個思路治癌,也許“柳暗花明” ……………………………… 416
    二、“癌中之王”的中國醫學療效總結 ……………………………… 426
    三、瘤淨片:可讓諸多育齡婦女免遭手術切除 …………………… 432
    四、從過敏到變應性體質糾治:前瞻性的新領域 ………………… 434
    五、難治性疾病:“魔方”應對,略勝“魔彈”………………………… 436
    六、防範阿爾茨海默病,中國醫學療效可期………………………… 441
    七、從亞健康到繫統性不耐癥的前瞻性防治 ……………………… 444
    八、優勢在於中國醫學的慢性病糾治模式 ………………………… 448
    第四篇 當下與未來 ………………………………………………………… 455
    第十五章 遠眺康壽之未來,籌劃當下 ……………………………………… 456
    一、唯有站在山頂,纔能看清現代醫學全貌………………………… 456
    二、形成共識,做出高層建構…………………………………… 463
    三、主體性建構的三個層次特點 …………………………………… 465
    四、“長尾理論”:簡、便、廉的可靠支撐 …………………………… 466
    第十六章 疑難病癥:需要全新的對策及思路……………………………… 470
    一、另類眼光審視疑難病癥 ………………………………………… 470
    二、鋪墊:慢性病及疑難病癥的另類認知 ………………………… 472
    三、疑難病癥的“五行調控”理論…………………………………… 476
    四、繫統醫學:“負反饋”及“不倒翁”理論 ………………………… 480
    五、新思路 多環節 多方法:解題疑難病癥 ……………………… 483
    第十七章 融會時空:與生存相關的學科之重塑…………………………… 487
    一、人文引領健康,中國引領全球 ………………………………… 487
    二、飲食營養:“四合一”的提升與迭代 …………………………… 494
    三、吸取歷史養分,營造現代生活多重意義………………………… 499
    四、慢性病的中國對策:自我管理為主,非藥物為宜 ……………… 502
    五、癌癥生存者,全新領域可探索…………………………………… 508
    第十八章 生命與健康:人們“知道很多,懂得很少”……………………… 513
    一、需摘下“濾鏡”看生命…………………………………………… 513
    二、回到原點:中國生態醫學思想,可引領世界 …………………… 517
    三、注重生命的“唯像”深究,提煉規律性知識 …………………… 521
    四、關於健康相關概念的研究 ……………………………………… 524
    第十九章 洞悉奧秘破難題:智慧體繫“其命維新”……………………… 530
    一、一個善解難題的智慧體繫 ……………………………………… 530
    二、意趣的理性結構:識世界,解難題 ……………………………… 538
    三、利用歷史智慧,破解當下發展難題……………………………… 548
    四、學科共同體精神狀態掃視及更新 ……………………………… 550
    五、中國醫學研究之鳥瞰及檢討 …………………………………… 556
    六、鍛造促成良性互動之研發動力機制 …………………………… 563
    第二十章 注重傳播,聯袂齊進:中國醫學“再出發”……………………… 568
    一、茫然於現代傳播:中國醫學的一大困境 ……………………… 568
    二、知不足而奮進:改變傳播窘境之對策 ………………………… 572
    三、中國醫學的當下傳播,需重視“接著講” ……………………… 577
    四、諸多學科齊頭並進,百舸爭流,聯袂出海 ……………………… 583
    五、中國醫學:新的地平線 ………………………………………… 593
    跋 ……………………………………………………………………… 599

    前言
    這是一本討論中國醫學未來的著作。筆者試圖將自己半個世紀來的學術經歷和臨床所感所思做一個總結,並以此為基礎,探討在21世紀以及更廣闊的未來,中國醫學在人類健康事業中的特點及地位。故此書命名《中國醫學再出發》,希冀在充分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中國醫學的同仁能攜手並進,為中國醫學贏得一個光輝的未來。這既是我們應對中國醫學乃至中國傳統文化所肩負的責任,也是對人類健康事業所貢獻的綿薄之力。

    每一位從事學術研究的人,都會有自己的學術經歷,甚或可以稱之為獨特的學術機緣。筆者如何走上這條道路?半個世紀過後再回首,有偶然因素,似也暗含著某種必然。

    這是一本討論中國醫學未來的著作。筆者試圖將自己半個世紀來的學術經歷和臨床所感所思做一個總結,並以此為基礎,探討在21世紀以及更廣闊的未來,中國醫學在人類健康事業中的特點及地位。故此書命名《中國醫學再出發》,希冀在充分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中國醫學的同仁能攜手並進,為中國醫學贏得一個光輝的未來。這既是我們應對中國醫學乃至中國傳統文化所肩負的責任,也是對人類健康事業所貢獻的綿薄之力。

    每一位從事學術研究的人,都會有自己的學術經歷,甚或可以稱之為獨特的學術機緣。筆者如何走上這條道路?半個世紀過後再回首,有偶然因素,似也暗含著某種必然。
    20世紀60年代末,筆者是上山下鄉知識青年中的一員,當時下鄉在浙南公社。那時的夢想是能成為一個有文化的人,盡管中考考進了上海市重點中學——五年一貫制的華東師大一附中(華東師範大學附屬中學),但可惜隻認認真真念了一年書(1965年9月—1966年6月)。1969年2月在轟轟烈烈的大潮中下了鄉,7年間的勞動鍛煉使筆者深知稼穡之苦及中國農村的實情。空閑時隻啃兩類書:一類是舊書店淘來的《幾何學辭典》《代數學辭典》等;一類是哲學書,當時對恩格斯的《反杜林論》《自然辯證法》等愛不釋手。一是因為無書可看,二是因為那個年齡的青年求知若渴。1972年筆者被招入浙南公社辦的企業,從事有色金屬加工,但其實是不離農業的,農忙要下地搶收搶種,於是萌生了走工程師之路的夢。但陰差陽錯,1975年被送進上海中醫學院(現上海中醫藥大學)就讀。筆者身體強壯,很少生病,素不好醫,從未聽說過“中醫”還有“學院”,但在那個年代能上大學就是“跳龍門”的機會,於是心懷忐忑來到中醫學院。
    中醫理論對筆者來說等同於“天書”。基礎課講“陰陽”“藏像”,筆者不僅聽不進去,而且感覺與腦海中的原有知識反差太大,特別是講到“經絡”,更感疑惑,曾不止一次地"逼問"老師究竟"經絡"是什麼。
    1977年底國家恢復了高考,筆者提出要退學重考未果。1978年初恢復研究生考試,筆者本科尚未畢業,就報考了上海第二醫學院(現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腎病專業,居然考中了。當時筆者在郊區畢業實習,班主任專程到郊區找筆者,告訴這個喜訊。由於名額調劑的關繫,被轉回到了中醫學院,學院考慮讓筆者轉讀“通裡攻下”(中醫外科)碩士。筆者一聽說回中醫學院,不假思索就謝絕了。1978年筆者大學畢業,學校分配要筆者“支援重點”(留校任教),筆者並不樂意。第二年繼續考研,報考上海醫學院(現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的臨床醫學專業,但上這個專業需要有2年臨床醫師的經驗,因此錯失機會。直到1980年,筆者對中西醫學的態度發生了質的變化,主動報考了中醫學院的研究生,從而走上了以中醫為主的醫學研究與應用之路。
    從不信中醫、不理解中醫,到主動投身中國醫學的研究與應用,中間經歷了什麼呢?當時社會正在熱烈地討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一連串事實,讓筆者這個自以為理性又有一定哲學根基的人開始對中國醫學改變了看法。
    件事是在上海龍華醫院(現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見習時,筆者獨立診治了一位心源性水腫的老人。此人原本是上海市49路公交車司機,因心力衰竭日久,病情逐漸加重,用洋地黃類制劑已久,耐藥了;又因水腫加用了利尿劑,也未見效;當時他行動已很困難,來醫院時是坐著輪椅的。筆者想起了張仲景傳世的"真武湯",對全方稍作調整,囑患者原來所用西藥繼續服用,同時加用中藥。居然效果奇佳,1周後患者水腫就退了,可自行走路了。這位老人後來十分相信筆者這個小醫生,很長一段時間到筆者處求治。
    第二件事是在兒科見習時,筆者去了上海市兒童醫院,由於門診用房有限,該院創始人、中國兒科奠基者之一,時年已過八旬的蘇祖斐教授與我們擠在一間房間內。她看的是小兒過敏性紫癜,用的是中西醫結合方法。出於好奇和尊重,筆者有空就坐在她旁邊,看她用的都是涼血止血藥,就大膽問蘇老:老師上課講這種病癥,大多病於脾虛,脾不統血,當用補脾益氣攝血法。想不到作為大師級的蘇老竟十分謙虛,說她那套是“西學中”的,中醫就按你說的方法試試看。每周某個下午,3個多月,我們“祖孫倆”繫統治療、觀察了近40例患兒,效果非常好,近半數患兒2周後血小板數量上升,80%患兒1個月後血小板數量正常。蘇老很高興,因為比她原來的方法效果要好。筆者也很高興,高興的是與大專家在一起解決了臨床問題,而且看上去中醫理論好像還是很管用的。
    一繫列事實使筆者徹底改變了對中國醫學的看法,於是改考中醫研究生,投身到中國醫學的研究與應用中。而且令自己意外的是以優異成績順利考取在職研究生。



    由於素來對哲學感興趣,1979年創刊的《醫學與哲學》筆者每期必看,並很快在上面不斷發表論文。大概在1985年前後成為該刊編委,約10年後成為副主編。因為筆者相信,中醫理論裡的陰陽、藏像、經絡、氣血津液等內容,對每一個普通人來說都有“玄”而又“軟”的感覺,需借助哲學思維加以解讀。現代人的學校教育都是西方標準的,按照近代以來發展出的科學理念,中國醫學的這套理論帶有非邏輯色彩。是故,五四運動以來,知識分子對中國醫學傳統理論總體上持否認立場及蔑視態度,這種影響深遠。直至今日,尤其是年輕人,對於中國醫學的基本態度往樂觀處說是半信半疑,將信將疑:信的是中國醫學的經驗、臨床效果,疑的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那些玄妙之說。這些都需借哲學之光透視、審辨以悟其理,輔以新語境下的闡述以提升其趣。
    這也是筆者決定投身中國醫學理論研究與實踐後,想要做的事。經過數十年孜孜不倦的多層面、多維度探索,筆者對許多神秘“表像”的浮現原因或機制有一個自認為可信的解讀或認識。1989年,筆者曾組織同年齡段的10餘位有研究生背景的同仁一起,花了2年時間,做了一件至今都引以為自豪之事——即繫統比較了中、西醫學,從發展源頭、文化背景、人文地理到方法學、概念體繫等予以全方位的比較研究,遂有了一本影響較廣的《差異·困惑與選擇——中西醫學比較研究》。20世紀90年代中期,筆者又坐了近3年的“冷板凳”,使原先有較濃“吶喊”味的比較研究,多了些哲學沉思與歷史追尋,認真追溯尋繹了中醫藥學產生的巫文化源頭及其演變過程,從而有了《走出巫術叢林的中醫》(1994)。
    筆者一直崇尚科學理性,也有一定的哲學與人文根基,因此從不主張把中、西醫學對立起來。在中醫學院給本科生上課時,總會開場白就強調:我們首先是科學工作者,其次是醫學科學工作者,再次纔是以中醫藥方法為主的醫學科學工作者。情緒化地執著中、西醫之一端而偏頗地指摘另一端,在筆者看來是違背科學研究精神的。
    要講清楚中國醫學的理論與實踐,首先需要對醫學有繫統認識。醫學不隻是一門單純的技術,無論中醫學還是西醫學,都是文化繫統中的一個子繫統,涉及諸多層次,對這些層次需要盡可能完整地加以把握。這至少涉及三大層面: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及疾病防治。
    1.思想觀念層面  一個"繫統"的層次往往是思想觀念,與一般哲學論述相比,中國醫學中的這些內容更貼近百姓,更易於被人接受且實踐,故具備獨特的魅力,這也是傳統哲學在醫學領域的折射或“落地”。筆者主持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醫文化核心價值體繫及其現代轉型研究”,對此感受頗深——中國醫學,從對自然及天人關繫之認識,到生態、生命、生活、康壽、疾病防治等的闡述,都極為豐富,這裡枚舉一二。
    例如怎樣認識生命,中、西醫學截然不同。西方科學(含醫學)傳統信奉“結構決定論",關注生物構造及其變化,汲汲於就生物論生物,憑試管和解剖產生知識,然後輻射臨床;局部準確精致,整體則可能失之偏頗。本質上,生命及其康健變化更多的是生命體與周遭生態圈"互動"之結果,還需在大生態視野下關注生命的適應、演化、生存、協調、常態、非常態等。中國醫學雖缺乏深究結構之興趣,但熱衷於“天人合一”“人與天地相應"思想指導下的觀察、追蹤、分析、探索,且每每在整體論主導下身心合一地看問題,所以產生了諸多獨特而深有見地的認識。中國醫學是獨特的生命科學和生命哲學,從生命觀、生存觀、生死觀、形神觀、康壽觀、養生觀等,到生命本身所充斥的諸多不解之謎(如經絡現像),在幾乎所有層面都形成了內在自洽且較完整的、獨立於西方主流認識(包括西方醫學理論)的思想觀念及哲學體繫。
    2.生活方式層面  本質上,醫學是一種生活方式。中國醫學強調,合理的生活方式有助於保健防病而養生,反之亦然。正因為這樣,中國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中,開卷重頭之作是《上古天真論篇》《四氣調神大論篇》《生氣通天論篇》等涉及如何生活和養生保健的篇章。古代名醫留下的醫著中也幾無例外地都重點討論了飲食起居、勞逸房事、心理調攝等生活和養生內容。宗旨隻有一個:借助合理的生活方式,守住健康,防病養生。《素問·上古天真論篇》推崇並為歷代認可的中國式合理生活方式及養生要點是:“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數千年來,它也的確是中國民眾占據主流的生活及養生方式。
    3.疾病防治層面  疾病防治自然是中國醫學的重點,也是其賴以立足的根基。這構成了中國醫學“接著講”的基礎面。多年前,受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邀請,筆者就“什麼是好醫學”做主題演講。核心觀點是近現代把醫學概念異化了,認為醫學就是治病,治病就是高科技,隻有征服性、對抗性措施。治療中常顧此失彼,缺乏整體觀。醫學的主旨是呵護健康,防範疾病,減輕病痛。醫生應充分利用各種方法,控制其病程,減輕其不適,並盡量幫助和慰藉患者,令其愉悅。如此,既可兌現醫學的社會職能,又可大大降低醫療成本。而治病除了對抗性措施外,還應重視諸如調整適應等體現在中國醫學中的另類模式。
    這一層面的重點是發展中國醫學的治療優勢與特色,努力開發、整理、提升符合中國醫學的治療思想與具有優勢的各種手段,力爭各種療法少創或無創,著力使其體繫化、繫統化,表達普適化,具體操作盡可能帶有現代氣息,積極揉入現代科技成分,尤須注重發展癌癥、心腦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老年病等的有效療法。



    中國醫學理論的重點,是將人體視為一個整體,將一切疾病的發生都視為是整個機體繫統的問題。中國人對於醫學、對於生命的認知也是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之上的。這樣的觀念很傳統,也很現代;很素樸,也很時尚。是無數先哲們智慧的結晶,對於今天人類所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仍然可發揮重要的作用。在21世紀的今天,中國的醫者需要將這些理論“接著講”下去,中國的醫學也需要“再出發”。
    如前所述,在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和疾病防治三個層次上,中國醫學都有可"接著講"的豐富內容。但是"接著講再出發"的阻力也是顯而易見的。
    筆者曾主持過兩次香山科學會議,在2009年第36屆香山科學會議上,筆者就指出當今中國醫學發展存在三大問題:一是缺乏學界(或說尚未形成)"共識";二是缺乏高層建構,對自己的“家當”沒能很好地梳理排查;三是缺乏文化自信,隻會“照著講”,不會更不善於“接著講”。
    在思想觀念方面,中國先哲對於生命的態度,是中國醫學賴以發展的根本的基礎。中國古賢主張快樂地接受自然給予的生命中的一切,身心合一地善待生命,如莊周主張“樂生”,尊重生命,老子強調“貴生”“重生”,先秦賢哲提出“愛生”“全生”“厚生”等。其中,莊周早提到了“衛生”,他在闡述“達生”(讓心身通達舒暢,生命能順其自然秉性而伸展延續)等背景下,倡導“衛生”(護衛生命)。這一概念至今仍被看重。後人在莊周“樂生”等豐富思想土壤上,延續其“養生”一說,確立並發展了中國醫學養生體繫。李約瑟曾認為,養生學是中國文化對世界的一大獨特創造,筆者十分認可此說。當今社會物質豐裕,但心理問題及疾病卻不斷攀升,面對心身疾病倍增之社會現狀,弘揚"樂生達生"等思想,將會是大有裨益的。
    當今世界面臨諸多巨大危機:從資源、氣候,到生態、糧食,還包括醫療健康及生存危機。這些危機背後其實有著必然的關聯性。美國學者布朗(Lester Brown)認為,其深層次根源是西方主導性的觀念、生活方式及醫療模式等整個生存體繫。他有一句名言:“我們不知道還剩下多少時間,大自然在給地球掐表,但我們看不見這個秒表的表現。"布朗把災難的主因歸之於當今西方推崇的征服加貪得無厭的生存模式,並稱其為A模式。他認為還有一種講究與生態和諧的生存模式,稱其為B模式,強調“B模式是拯救文明的藍圖”。其實,布朗所謂的“B模式”,其旨趣與《素問·上古天真論篇》推崇的並為歷代所信守的觀念如出一轍,隻是表達形式稍異。
    中國醫學“接著講”,可細分為兩方面:一是致力於生活方式與健康關繫的深入研究與發展。參照古人智慧,結合現代人生活特點,總結出適合現代國人的合理、健康的方式,並努力就相關問題進行前瞻性研究(如體質、亞健康的研究與干預等),重點落腳在借助生活方式之優化,有效防範心腦血管病、癌癥、代謝性疾病、老年疾病等常見病,即體現“病前防範”的中醫學“治未病”之理論與實踐。二是積極加以傳播、引導、倡導和營造。欲養生保健,少疾而康壽,不是依賴補品奇藥、山珍絕味,或醫療奇招、民間秘訣,而應該寓保健防病於日常生活起居之中:遵循規律、搏節有度、控制欲望、協調心身、知足而樂、規避病因、回歸樸實等。
    現在,中國醫學發展正處於千載難逢的好時機,問題在於中國醫學界能不能抓住這個歷史機遇,"接著"努力把中國醫學講好、講透,講到全世界。過去幾十年,我們對中國醫學研究不能說不重視,但都隻是按照原文解釋,或曰繼承、闡發,又或者強行套用西方醫學的思路,講出一套不倫不類的說法。中國醫學要發展,這兩種講法都是行不通的:一是"今非昔比"。中醫古籍隻是對古代當時情形的闡發,時過境遷,有些情況已面目全非了,很多健康問題的本質特點古今不盡一致。例如虛弱、疲勞,古今都十分常見,盡管癥狀表現有所類似,但性質大不相同。古之虛弱、疲勞多數因於營養不良,體力消耗過度,今則多數緣於腦力緊張,營養過剩,體力活動太少,本質不同,應對措施也截然不同。不同性質的健康及疾病問題,顯然需要不同的“講法”。再者,今天的診療手段也與往日大不相同,在一個有CT和X線的年代,是不是還必須或僅僅用三個手指頭看病?二是"他非你比"。中、西醫學語境截然不同,如果不考慮語境的諸多差異,隻是套用西方醫學手段對中國醫學的一些內容做出解釋性的論證,沒有多少人會在意或欣然接受。中國醫學現代研究40多年,結果依然尷尬就是明證。但“接著講”又是如此之重要,因為任何學科知識體繫隻有在“流動”,包括與“他者”的溝通、交換中纔能得到"增值",也纔能生存下去,得到發展。否則封閉中的知識體繫必然自我走向消亡。



    中國哲學和中國醫學具有同根性,歷史上素有"醫易(哲)同源"之說。兩者雖研究宗旨、方法及目的大不相同,但核心都涉及"人",涉及人與自然的關繫。傳統哲學認識構成了中國醫學認識之根基(西方醫學與西方哲學也不例外),而中國醫學至今仍屬自然哲學範疇。
    產業革命以來,隨著西方工業文明的發展和學術進步,西方中心論不斷膨脹。五四運動前後的許多中國學者都認定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份“失敗的遺產”。這其中中國醫學也深受影響,不少"五四"時期的知識分子都是反對中醫的,他們甚至一度主張將方塊字、中草藥等一起掃進歷史垃圾堆,來個全盤西化。這些觀點流傳下來,對後世影響很大。但細究起來,像胡適先生、魯迅先生那一代人,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包括中國的醫學)是非常了解的,所以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十分復雜,並不是一味地反對。
    1919年,28歲的胡適在北京大學講堂上報告了他對傳統中國醫學的研究成果,不久推出了成名作《中國哲學史大綱》。該書第六章《迷信與科學》中,將中國醫學納入世界科學體繫中考察,寫道:“研究西洋科學史的知道,科學的出身是很微賤的。古代的天文學是祭司僧侶的遺賜,近代的天文學是從星命學出來的。化學是從煉丹術與煉金術出來的。物理學與醫學也是如此。我們從這個觀點來看漢代的種種道士的迷信,也可以尋出一些很有價值的科學上的貢獻。"他認為中國醫學逐漸從古代種種迷信自然神力的思維進程脫離出來,開始成為科學、繫統的專門學術。他分析說:“那時代的醫學何以能成為繫統的學問呢?依我看來,這全靠那時代的思想裡有幾個重要的觀念,可以用來把醫藥學上許多事實貫串起來,故能成為繫統。這些觀念中,要緊的是:①陰陽的觀念。②五行生克的觀念。③五髒分配五味,分應四時、五方、五色、五行的觀念。④氣的觀念。"這是他熟讀《黃帝內經》等經典後得出的結論。他又說:"中國醫學與藥學的基本理論,隻是把五髒分配五行,把五味也分配五行,又把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用於針灸藥石的療法,又把陰陽的觀念用來總括一切氣血、髒腑、藥性、針灸……這些陰陽五行的觀念已漸漸地成了醫學上一些不可少的符號。有了這些符號,這種學問便更容易領會記憶。所以直到如今,這些觀念仍舊盤踞在醫學界裡。"
    這種論述是相當客觀與平和的,與後來他對中國醫學的激烈態度並不相同。晚年的胡適曾懇切地說:中國文化中積極而有作為的思想,都是孔子、孟子影響的結果,這與他早年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已大相徑庭。
    魯迅先生對於中國醫學亦有精彩或刻薄的批評,甚至斷言中醫不過是"有意無意的騙子"。魯迅去日本留學,學的是西醫,對於中醫一直持有成見,但其實他也研究中醫。在《魯迅日記》中有許多這樣的記載:1914年9月12日“買《備急灸方附針灸擇日》共二冊”,1915年2月21日“至書肆買《毛詩稽古編》一部八冊,景宋王叔和《脈經》一部四本",1923年2月2日"午後往留黎本《本草衍義》一部二八角",1923年2月26日"下午其中堂書店寄到《巢氏諸病源候論》一部十冊",1923年4月27日"上午往高師校講。往直隸書局買《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一部二四角",1927年8月2日"買《六醴齋醫書》一部二十二本",此套醫學從書包括《褚氏遺書》《肘後備急和紀用經》《蘇瀋良方》《十藥神書》《加減靈秘十八方》《韓氏醫通》《痘疹傳心錄》《折肱漫錄》和《慎柔五書》等。魯迅先生在《經驗》中談到《本草綱目》時的肺腑之言:“古人所傳授下來的經驗,有些實在是極可寶貴的,因為它曾經費去許多犧牲,而留給後人很大的益處。”“裡面卻含有豐富的寶藏。”這是魯迅1933年所寫的,可以說代表他晚年成熟的認識。
    胡適、魯迅等先賢對於中國醫學的復雜態度其實也是容易理解的。醫學畢竟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中國醫學中的許多藥方是千百年延續下來的經驗,用西方醫學理論解釋不通,但臨床上確實有效,尤其是對於慢性病和機制復雜的疾病,就更有優勢。根據筆者多年來的臨床經驗,關於中國醫學的這些基本看法,其實也是多數中國人在內心深處都認同的。



    當今的西方主流醫學的發展也遇到難題,有些甚至是結構性、本質性的。所以20 世紀後葉,美國醫學界賢哲率先倡導摒棄現行的醫學模式,將僅注重生物異常的純生物模式更替為社會——心理——生物並重的綜合新模式,否則不足以解決今日臨床大多數健康和疾病難題。20世紀90年代美國醫學界睿智之士又發起了全球性的醫學目標之討論,幾年後得出結論:當下的醫學目標定位於高不可攀“cure”(治愈、根治),嚴重偏離了現實;故告誡全球醫學界及政府醫療主管部門,應更準確地把醫學目的定位為“care”(呵護、照顧)。世界衛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