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西學中,創中國新醫學--西醫院士的中西醫結合觀
    該商品所屬分類:醫學 -> 中醫
    【市場價】
    336-488
    【優惠價】
    210-305
    【作者】 湯釗猷 
    【所屬類別】 圖書  醫學  中醫  中西醫結合 
    【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ISBN】978754784188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47841884
    作者:湯釗猷

    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01月 

        
        
    "

    編輯推薦

    對“西學中”的振臂一呼倡導時下中西醫結合適宜路徑“控癌三部曲”的進一步解決方案西醫大家的家國情懷】


     
    內容簡介

        本書是湯釗猷院士繼“控癌三部曲”(《消滅與改造並舉――院士抗癌新視點》《中國式抗癌――孫子兵法中的智慧》《控癌戰,而非抗癌戰――<論持久戰>與癌癥防控方略》)後,全新推出的又一部主要針對我國目前癌癥防治現狀的反思、求解之作。


    書中湯院士以自己和老伴李其松教授的中西醫結合實踐經驗,結合自己對西醫的客觀認識,提出“創中國新醫學”的見解,並認為其核心是中西醫結合,關鍵是“西學中”,即西醫學習中醫和中華文明精髓。見解振聾發聵,極富啟發意義。可供廣大中西醫腫瘤防治醫務人員,廣大癌癥患者及其家屬閱讀參考。


    細細讀來,書中亦能體會到一位西醫大家的家國情懷,無私地將對親人的濃濃柔情和深情懷念融入到“創中國新醫學”的醫學事業發展中去!更讓人敬佩的是,作為西醫大家,對傳統中醫學的熱愛和推崇,對後學的殷切期望,在當下的今天,更是難能可貴!

    作者簡介

        湯釗猷,1930年生,中國工程院院士,腫瘤外科教授,美國和日本外科學會名譽會員。曾任上海醫科大學校長、國際抗癌聯盟(UICC)理事、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主任、中華醫學會副會長、中國抗癌協會肝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現任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所長。


    早提出“亞臨床肝癌”概念,獲1979年美國金牌獎和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後從事肝癌轉移研究,早建成“高轉移人肝癌模型繫統”,2006年獲第二個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還獲得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中國醫學科學獎、中國工程科技獎、吳階平醫學獎和陳嘉庚生命科學獎。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白求恩獎章。


    曾任9本國際雜志編委,主編專著9部,英文版《亞臨床肝癌》被譽為肝癌的裡程碑著作。發表SCI/SCI-E論文266篇(/通訊作者117篇)。培養的博士研究生中,有4人的博士論文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獎。

    目錄
    章從醫六十餘年的反思



    西學中,創中國新醫學——西醫院士的中西醫結合觀

    11. “治病”與“治人”互補/176

    12. “重剛”與“重柔”互補/181

    189

    第七章 形成中國新醫學需分兩步走


    從醫六十餘年的反思


     


    一、本書的由來/003


     


    二、現代醫學—業績毋庸置疑/008


     


     1. 從諾貝爾獎看現代醫學的貢獻/008


     


     2. 癌癥研究近兩百年的成就/009


     


     3. 筆者親歷的事例/012


     


    三、值得思考的臨床小故事/014


     


     1. 針灸治好兒子、妻子和母親的急性闌尾炎/014


     


     2. 高干專家組年輕的女醫生/017


     


     3. “肺與大腸相表裡”/019


     


     4. 一位肺炎病人的故事/020


     


     5. 陽虛病人針刺鎮痛效果較好/022


     


     6. 咳嗽的痛楚/024


     


     7. “治療急性壞死性胰腺炎要改變觀念”/026


     


     8. 四位乳腺癌病人/028


     


     9. 大腸癌手術後/034


     


     10. 法國病人的奇跡/038


     


     11. 老人住院與不住院,壽命竟差十年/039


     


    001


     


    043


     


     第二章 筆者與老伴中西醫結合相關工作基礎


     


    一、老伴的專業背景和中西醫結合標志性成果/045


     


     




     


    西學中,創中國新醫學——西醫院士的中西醫結合觀


     


    二、筆者的中西醫結合工作/047


     


     1. 針灸治療急性闌尾炎(1960)/047


     


     2. 中西醫結合治療原發性肝癌的臨床體會(1977)/051


     


     3. 原發性肝癌中醫辨證分型與臨床因素的聯繫


    (1982)/055


     


     4. 肝癌中醫辨證論治與中藥合並化療的隨機對照研究


    (1983)/059


     


     5. 中藥小復方“松友飲”延長人肝癌模型生存期及其


    機制(2009—2017)/061


     


    077


     


     第三章 完成老伴的遺願


     


    一、老伴的遺願—中西醫結合,創中國新醫學/079


     


    二、老伴後的日子—西醫的奇跡與反思/080


     


     1. 老伴的病情經過/080


     


     2. 筆者的深思/084


     


    087


     


     第四章 古為今用——與醫學有關的中華文明瑰寶


     


    一、重讀《黃帝內經》有感/089


     


     1. 陰陽五行,總領全局


    —重視“整體觀”的辯證思維/090


     


     2. 陰平陽秘,終極追求


    —重視“恢復平衡”/091


     


     3.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重視“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093


     


     4. 形與神俱,終其天年


    —重視“順應自然”的養生觀/094


     


     5.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重視“預防為主,早診早治”/095


     


     6. 辨證論治,實瀉虛補


    —重視“個體化辯證治療”/096


     


     7. “精神不進,病不可愈”


    —重視“病人的主觀能動性”/098


     


     8. “順者為工,逆者為粗”


    —重視“人文與醫術深厚的醫道觀”/098


     


     




     


    二、《孫子兵法》中的智慧/099


     


     1. 慎戰—“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101


     


     2. 不戰—“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102


     


     3. 易勝—“勝於易勝者也”/104


     


     4. 全勝—“以十攻其一也”/106


     


     5. 奇勝—“以正合,以奇勝”/107


     


    三、孔子與老子/109


     


     1. 孔子的“和為貴”思想/109


     


     2. 老子思維對醫學的啟示/111


     


    117


     


     第五章 近為今用——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看醫學


     


    一、論中西醫結合/119


     


    二、錢學森論我國醫學的發展/121


     


    三、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122


     


    127


     


     第六章 東西方精華互補——我國醫學發展的選擇


     


    一、醫學發展的簡要歷程、特色、背景與互補的理由/129


     


     1. 中醫的簡要發展歷程/130


     


     2. 西方醫學的簡要發展歷程/132


     


     3. 東方醫學精華的特色與背景/134


     


     4. 西方醫學精華的特色與背景/135


     


     5. 東西方醫學精華可以互補的理由/137


     


    二、東西方醫學可能互補的若干方面/139


     


     1. “局部”與“整體”互補/140


     


     2. “微觀”與“宏觀”互補/145


     


     3. “辨病”與“辨證”互補/149


     


     4. “攻邪”與“扶正”互補/151


     


     5. “堵殺”與“疏導”互補/155


     


     6. “單一”與“綜合”互補/158


     


     7. “精準”與“模糊”互補/162


     


     8. “多益”與“復衡”互補/165


     


     9. “速效”與“緩效”互補/169


     


     10. “侵入”與“非侵”互補/171


     


     




     


    西學中,創中國新醫學——西醫院士的中西醫結合觀


     


     11. “治病”與“治人”互補/176


     


     12. “重剛”與“重柔”互補/181


     


    189


     


     第七章 形成中國新醫學需分兩步走


     


    一、階段——“洋為中用”,力求超越/191


     


     1. 學習西方 質疑西方/192


     


     2. 學習西方 中醫理念/196


     


     3. 學習西方 孫子兵法/198


     


     4. 學習西方 近代經驗/203


     


    二、第二階段——“中西醫結合新醫學”/209


     


     1. “創中國新醫學”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歷史


    使命/209


     


     2. “中西醫結合”是創中國新醫學第二階段的重要


    內涵/212


     


     3. “中西醫結合”要重視中醫理論精髓,防止廢醫


    存藥/215


     


     4. “中西醫結合”不同於“中西醫並用”/220


     


     5. 要梳理用科學技術研究中醫的思路和方法/222


     


     6. 要建立中西醫結合研究平臺和評價標準/228


     


     7. 目前實現“中西醫結合”的關鍵是西醫學習


    中醫/233


     


     8. 大科學時代醫學的展望/234


     


    237


     


     附 錄 李其松教授簡介


     


    一、一般情況/239


     


    二、醫療工作/240


     


    三、教學科研/240


     


    四、國際學術活動與交流/241


     


    五、參與編寫的醫學專著/242

    前言
    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感到醫學的發展,除必需的“硬件”(診療利器)外,“軟件”(醫學思維)也不能或缺。2007年筆者出版了《醫學“軟件”—醫教研與學科建設隨想》,但那不是一本繫統嚴謹的著作。筆者從事臨床與研究六十餘年,深感發展中國新醫學,已成為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內涵。它關繫到我國十幾億人口的健康,也涉及中華民族能否在醫學上對世界做出貢獻。在主要從事的癌癥領域,筆者在耄耋之年相繼出版了《消滅與改造並舉—院士抗癌新視點》(2011年版,2015年第二版),《中國式抗癌—孫子兵法中的智慧》(2014年)和《控癌戰,而非抗癌戰—“論持久戰”與癌癥防控方略》(2018年)的高級科普讀物。這些都是對付癌癥的“軟件”(思維),正如下像棋,雙方都有車馬炮,兵力(“硬件”)相當,而勝敗則取決於棋手的智慧(“軟件”)。思想(“軟件”)在“中國站起來”中起了關鍵作用;鄧小平理論(“軟件”)在“中國富起來”中同樣起關鍵作用。我方處於相對弱勢的情況下,“軟件”常常是取勝之道。《孫子兵法》(“軟件”)之所以蜚聲中外,就是因其當年能助隻有3萬兵力的吳國戰勝有20萬兵力的楚國。那麼醫學的發展,是否也同樣需要“軟件”的支撐呢?

    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感到醫學的發展,除必需的“硬件”(診療利器)外,“軟件”(醫學思維)也不能或缺。2007年筆者出版了《醫學“軟件”—醫教研與學科建設隨想》,但那不是一本繫統嚴謹的著作。筆者從事臨床與研究六十餘年,深感發展中國新醫學,已成為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內涵。它關繫到我國十幾億人口的健康,也涉及中華民族能否在醫學上對世界做出貢獻。在主要從事的癌癥領域,筆者在耄耋之年相繼出版了《消滅與改造並舉—院士抗癌新視點》(2011年版,2015年第二版),《中國式抗癌—孫子兵法中的智慧》(2014年)和《控癌戰,而非抗癌戰—“論持久戰”與癌癥防控方略》(2018年)的高級科普讀物。這些都是對付癌癥的“軟件”(思維),正如下像棋,雙方都有車馬炮,兵力(“硬件”)相當,而勝敗則取決於棋手的智慧(“軟件”)。思想(“軟件”)在“中國站起來”中起了關鍵作用;鄧小平理論(“軟件”)在“中國富起來”中同樣起關鍵作用。我方處於相對弱勢的情況下,“軟件”常常是取勝之道。《孫子兵法》(“軟件”)之所以蜚聲中外,就是因其當年能助隻有3萬兵力的吳國戰勝有20萬兵力的楚國。那麼醫學的發展,是否也同樣需要“軟件”的支撐呢?


     


    從歷史來看,東西方的醫學都是從實踐中發展起來的。西方醫學由於顯微鏡的發明,已逐步從宏觀走向微觀,尤其是分子生物學的出現,促進了現代醫學的突飛猛進。然而,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關注了微觀,自然就難以兼顧宏觀。西方醫學也逐步聚焦到“病”的局部,而難以兼顧“病人”的整體,在治病過程中,常常將病人看作一部機器來修理,而難免忽視了人是有情感有思維的、社會的人,人體還有巨大的“潛力”,包括精神的作用(主觀能動性)。東方醫學(筆者隻能談論中國傳統醫學),同樣在實踐中發展起來,並且幾千年來繼續在實踐中深入。它在宏觀方面的觀察,遠勝於西方醫學。近二十四節氣列入“非遺”名單就是我國宏觀觀察勝於西方的一例。中醫學通過實踐的積累,逐步上升為理論,《黃帝內經》就是我國中醫學理論的概括。這些理論始終沒有離開宏觀、沒有離開整體,沒有離開實踐。然而,東方醫學在微觀方面則遠不如西方醫學。東西方醫學就好比,一個從後面看人,說人有頭發和耳朵;另一個從前面看人,說人有眼睛、鼻子和嘴巴。它們都沒有錯,隻是都不全面,如果合起來就能更全面地反映客觀,這就是筆者之所以要寫這本冊子的初衷。


     


    筆者隻是一名普通的腫瘤外科醫生,照理沒有資格寫這樣題目的書。然而,因為有下面一些背景,所以鬥膽落筆,以求拋磚引玉。① 20世紀60年代,筆者曾寫過30萬字的《發展中的現代醫學》(惜因“文革”,放在出版社15年,需要更新而未能出版),對醫學的古今中外有粗略了解;有幸擔任過上海醫科大學(今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校長(1988—1994),對醫學發展也有過思考;主編過三版《現代腫瘤學》(1993、2000、2011);在國際抗癌聯盟(UICC)擔任過8年理事,對醫學的一個重點—癌癥也有所了解。②
    筆者老伴李其松教授是上海醫學院(今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大學同窗,1954年本科畢業後於1956年曾在原衛生部中醫研究院(今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學習工作,1959年曾參加“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研究班”,跟師上海當年的名中醫(黃文東、裘沛然、張耀卿、張伯臾等),是中西醫結合內科醫生,後又參與針灸麻醉機制研究;半個多世紀目睹了她所治好的一些疑難雜癥。③
    筆者在20世紀50—60年代,曾接觸中醫和針灸,看過一些中醫的古籍,如《黃帝內經》等;在進入癌癥臨床後,總結過中西醫結合的“攻與補”對癌癥病人生存率的影響;21世紀初又對老伴的一個含5味中藥的小復方“松友飲”做了較多實驗性研究。④ 2007年老伴與筆者曾計劃寫一本《中西醫結合—創有我國特色醫藥事業的重要途徑》,惜因老伴先後患乳腺癌、心房顫動、腦梗、腰椎骨折、肺炎等,而未能實施。這本冊子就是為完成這項計劃而寫,老伴已無法參與,但書中事例均為老伴和筆者親歷親為的。


     


    鋻於筆者沒有繫統學習過中醫,曾考慮將書名改為《彙東西方精華,創中國特色醫學》,也許有助於擴展東西方思維,例如西方處事常常是“以硬踫硬”,而東方則常“以柔克剛”。為什麼現在采用“西學中,創中國新醫學—西醫院士的中西醫結合觀”呢?顧名思義,“西學中”可理解為西醫學習中醫。但這個“中”字是一語雙關的,“創中國新醫學”,既要學習“中華文明精髓”(有古代和近代的);也要學習“中醫藥”,因為中醫藥正是中華文明精髓在我國醫學上的體現。後面所加的副題,是強調這隻是“一家之言,供參而已”。


     


    我國有幾千年中華文明,再加上學習西方,“洋為中用”,必能創建中國新醫學並貢獻於世界,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歷史使命。完成這項歷史使命,需要幾代人的奮鬥,需要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的努力。作為一名中國醫生(西醫),既要學習西方先進的醫學,也不能無視祖先留下的“寶庫”。要達此目的,除現在中醫藥大學已經有西醫課程外,需要有造詣的中醫進一步凝煉中醫理論的精髓。筆者以為,中醫的理論精髓,正是中華文明精髓在醫學上的反映,是我國古代高深哲學在醫學上的體現。但要創建中國新醫學,更需要有造詣的西醫師學習和研究中醫,西醫學習中醫是關鍵所在。隻有更全面地了解西醫和中醫,纔會給我們在發展新醫學方面提供更為廣闊的新思路。


     


    關於“中國新醫學”(有中國特色的醫學),在1954年就已提出:“西醫要跟中醫學習,具備兩套本領,以便中西醫結合,有統一的中國新醫學、新藥學。”[《年譜(1949—1976)》第2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258頁]著名學者錢學森也曾說:“將來的醫學一定是集中醫、西醫、各民族醫學於一爐的新醫學。”[1990年12月11日致徐振林,《錢學森書信選(上卷)》,國防工業出版社,2008年6月,0553頁]筆者隻是不自量力地參與呼吁而已。


     


    “中西醫結合”並不同於“中西醫並用”,前者是根據中西醫各自的長短,結合病人情況,從整體考慮選用合適的中醫療法和西醫療法,以達到的互補。“中西醫並用”則是各自從中醫和西醫的角度給病人選用療法,例如對付癌癥,西醫已用化療攻癌,再請中醫會診,中醫也重用清熱解毒、軟堅散結的攻法,結果不是互補,而是重復,好比用了加倍的化療劑量,病人無法耐受。為此,中西醫並用,搞不好會互相重復,互相抵消,而不是互補,結


    果可能更壞。


     


    這本冊子所談論的“中國新醫學”,主要是談論醫學理念方面的問題,不打算也不可能覆蓋醫學的全部。筆者是西醫,熱愛自己的職業,但這本冊子涉及不少西醫所存在的問題,這並不是否定西醫,而是一分為二地看問題,隻有看到自己所從事領域的問題,纔可能找到補救的辦法,纔可能進一步提高,其目的是補臺,不是拆臺。


     


    如果一口氣看完這本冊子,會感到有不少重復。實際上這是筆者刻意所為,目的是強調筆者對某一觀點的管見。


     


    筆者深知,發展中國新醫學,是一個既引起重視,又肯定存在不少爭議的領域。站在不同的立場,可能出現不同的看法。筆者站在西醫的立場,但限於在中醫理論和哲學方面水平的限制,偏頗在所難免,隻是希望拋磚引玉,引起思考,尚祈指正。


     


    2018年6月

    媒體評論
    樊嘉(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湯老師的這本新書,同他在前幾年連續出版的“控癌三部曲”一樣,是在對國內外醫學現狀有著客觀認識和深刻反思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和李其松教授多年醫教研的經歷,精心組織材料編寫而成!我多次拜讀,很有收獲。有了這種思維,我們無論在診治肝癌,研究肝癌,還是在臨床上對肝癌認識方面,我們往往就多了一個角度——就是從中醫的角度去思考肝癌的發生、發展、診斷、治療以及研究它的一些機制。中國的醫生,對蘊涵著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中醫學,應該在涉獵、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學進去、走出來,中西醫並重,更好地為病人服務。
    張懷瓊(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上海的中醫藥一直有“海派中醫”一說,這個提法目前已經得到廣泛的認同。所謂海派中醫,是指上海中醫藥發展兼具了上海海派文化這樣一種海納百川、善於揚棄、追求卓越、勇於創新的文化特質,所以上海醫藥衛生事業發展,不管是現代醫學還是傳統醫學,一直是相互學習、相互借鋻、相互補充、協調發展。湯院士就是我們“海派中醫”的典範,雖然湯院士並未繫統學習中醫,但湯院士早就在臨床實踐中思考和借鋻中醫思想,運用中醫藥方法進行臨床實踐。正如這本書前言中湯院士指出的:“作為一名中國醫生(西醫),既要學習西方先進的醫學,也不能無視留下的寶庫,創建中國新醫學更需要有造詣的西醫師學習和研究中醫,西醫學習中醫是關鍵所在。”

    樊嘉(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湯老師的這本新書,同他在前幾年連續出版的“控癌三部曲”一樣,是在對國內外醫學現狀有著客觀認識和深刻反思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和李其松教授多年醫教研的經歷,精心組織材料編寫而成!我多次拜讀,很有收獲。有了這種思維,我們無論在診治肝癌,研究肝癌,還是在臨床上對肝癌認識方面,我們往往就多了一個角度——就是從中醫的角度去思考肝癌的發生、發展、診斷、治療以及研究它的一些機制。中國的醫生,對蘊涵著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中醫學,應該在涉獵、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學進去、走出來,中西醫並重,更好地為病人服務。


    張懷瓊(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上海的中醫藥一直有“海派中醫”一說,這個提法目前已經得到廣泛的認同。所謂海派中醫,是指上海中醫藥發展兼具了上海海派文化這樣一種海納百川、善於揚棄、追求卓越、勇於創新的文化特質,所以上海醫藥衛生事業發展,不管是現代醫學還是傳統醫學,一直是相互學習、相互借鋻、相互補充、協調發展。湯院士就是我們“海派中醫”的典範,雖然湯院士並未繫統學習中醫,但湯院士早就在臨床實踐中思考和借鋻中醫思想,運用中醫藥方法進行臨床實踐。正如這本書前言中湯院士指出的:“作為一名中國醫生(西醫),既要學習西方先進的醫學,也不能無視留下的寶庫,創建中國新醫學更需要有造詣的西醫師學習和研究中醫,西醫學習中醫是關鍵所在。”


    樊代明院士:我個人認為要解決現在醫學上遇到的問題,需要重塑醫學文化,因為,一,科學對人體的研究已走的很遠,但我們對生命本質的認識還相當落後,有些魂不附體。二,我們現在是在用隻有幾百年的歷史某國單域文化在解釋或規範具有幾千年歷史文明的全球文化,尤顯力不從心。三,現代醫學現狀,特別是疾病譜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們卻隻在用古老單一的思維和方法去研究和診療,有些事與願違。現在30、40歲人群慢性病患者越來越多,醫學不斷發展,醫生的能力有限,更重要的是要認識生命和醫學的本質,這就是要提倡慢性病的再度健康生存。


    陳賽娟院士:我是帶著崇敬的心情是拜讀的,讀著又覺得非常溫暖、親切,從一個一個案例感受到中醫的偉大,感受到患者的痛楚,醫師的大愛,感受到醫學研究的重要性,更感受到湯院士對老伴的伉儷情深。我為這本書感動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我和湯院士一樣,也有一個熱愛醫學的伴侶,我和我的丈夫陳竺也是志同道合,一起在征服急性早幼B細胞白血病艱難之路上相濡以沫,共同奮鬥,我們也是受到傳統文化的啟發,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在大量基礎上,在與同事們共同努力下,將全反式維甲酸、三氧化二砷和化療聯合應用,*終實現了征服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的創舉。所以湯院士的書引起我深深的共鳴。


     

    在線試讀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