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傷寒論》評述
    該商品所屬分類:醫學 -> 醫學
    【市場價】
    486-704
    【優惠價】
    304-440
    【作者】 郭旭峰 
    【所屬類別】 圖書  醫學  中醫  中醫經典古籍 
    【出版社】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ISBN】978753775850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37758505
    作者:郭旭峰

    出版社: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04月 

        
        
    "

    編輯推薦

    中醫方面的基礎研究太少,不能與現代知識接軌,不能很好的利用現代科技成果,封閉自守就會落後。國家要發展,需要改革開放,中醫要發展,應該開放包容,不失自我。有人說中西醫結合是不陰不陽,理論體繫不同,沒法結合,當然在社會主義初期階段這樣提是對的。現階段我提倡發展中國醫學,我認為在這個醫學體繫中,其理論基礎應是國際共識的,而不是照抄西方的,我們建我們的大數據,而不是抄西方的數據。


    本書所述觀點中,詞解、譯文及中醫分析部分大多數源於先人,而解讀部分是我個人的一點認識和心得,是一種思路。中醫藥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我夢想著能夠有一天我們所有的醫學科研單位都能夠利用現代科技研究中醫、研究中藥,而就一個叫“中國醫學”!渴望“中國醫學”為中國人民造福,為世界人民造福! 
    內容簡介

    《傷寒論》是漢代張仲景所著的一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中醫典籍,為學習研究祖國醫學打基礎的之書。由於該書年代久遠,文字古樸,注家學說不同,學習時困難重重。本人經過多年研究,在繼承先學者的基礎上,結合現代醫學研究成果,對《傷寒論》進行了重新翻譯和解讀,希望對讀者能有一定的幫助。


    本書原文以劉渡舟教授據明·趙開美摹宋刻本《傷寒論》而主編之《傷寒論校注》為藍本,起自太陽病,至厥陰、霍亂、瘥後勞復而終。本書依據原文編次,逐條翻譯和解讀,其中譯文和中醫分析部分,延續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或說法,而解讀部分的有些內容則獨標新義,結合了現代病理生理學和相關學科,為研究《傷寒論》的辨證論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值得我們廣大中醫愛好者閱讀和參考。


    為了又快又好的學習《傷寒論》,其提綱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列出,其內容條理分明,一目了然,易於深入理解,便於記憶,這樣既能適應現代中醫學的發展,同時也有利於中、西醫學科的交流。


    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主要逐條分析解讀《傷寒論》原文,下篇分為類方解析、中藥分析和古今用藥折算。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郭旭峰,男,1976年出生,畢業於山西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專業,獲學士學位。研究《傷寒論》20餘載,推崇用病理生理學等現代知識來理解《傷寒論》中的內容,從而理解中醫辨證的實質,強調辨證就是要辨機體的病理生理狀態,而不僅僅是辨病或辨癥。善於用古方治療今病,推崇防病於未然,強調中醫八綱辨證。
    在線試讀
    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詞解】
    太陽病:為《傷寒論》六經病之一,是太陽所主膚表與經絡感受外邪,正邪交爭於體表,營衛功能失調而發生的疾病,分太陽傷寒,太陽中風,太陽溫病三大類。按傳染病分期,太陽病為前驅期。
    脈浮:指輕取即得,重按稍減而不空,舉之泛泛而有餘,如水上漂木的脈像。主表證,按之感覺有力的為表實證;按之感覺無力的屬表虛證。在體溫上升期,由於皮膚血管的收縮,使得脈管內總血流量相對增多,外周大血管呈現的脈搏形像。
    頭項強痛:即頭痛項強。項即頸的後部。強即強硬不柔和貌。
    惡寒:根據“調定點”學說:在體溫調節中樞內有一個調定點,體溫調節機構圍繞調定點來調控體溫。發熱激活物(外致熱原、免疫復合物、類固醇等)作用於機體,激活產內生致熱原細胞,引起內生致熱原(EP)的產生和釋放,EP(如白細胞介素-1、腫瘤壞死因子、干擾素、白細胞介素-6、巨噬細胞炎癥蛋白-1等)再經血液循環到達顱內,在下丘腦視前區(POAH)或終板血管器(OVLT)附近,引起中樞發熱介質(如前列腺素E、環磷酸腺苷、Na /Ca ↑、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素、一氧化氮)的釋放,後者相繼作用於相應,使調定點上移。此時原來的正常體溫變成了“冷刺激”,病人感到惡寒,中樞對“冷”信息起反應,發出指令經交感神經到達散熱中樞,引起皮膚血管收縮和血流減少,導致皮膚溫度降低和散熱減少,同時指令到達產熱器官,引起寒戰和物質代謝加強,產熱隨之增加。這一期是體溫上升期。
    【譯文】
    太陽病所表現的證候是:脈浮,頭痛,項部痛而牽強不適,怕冷。
    【中醫分析】
    這是太陽病的脈證提綱。太陽主一身之表,外邪侵襲人體,體表受邪,則出現太陽病。外邪襲表,衛氣向外抗邪,見脈浮。太陽經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顛,還出別下項,太陽經受邪,經氣運行受阻,見頭項強痛。衛陽被外邪郁遏,不能溫煦分肉,則怕冷;若衛陽伸展後必有發熱。
    【解讀】

    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詞解】


    太陽病:為《傷寒論》六經病之一,是太陽所主膚表與經絡感受外邪,正邪交爭於體表,營衛功能失調而發生的疾病,分太陽傷寒,太陽中風,太陽溫病三大類。按傳染病分期,太陽病為前驅期。


    脈浮:指輕取即得,重按稍減而不空,舉之泛泛而有餘,如水上漂木的脈像。主表證,按之感覺有力的為表實證;按之感覺無力的屬表虛證。在體溫上升期,由於皮膚血管的收縮,使得脈管內總血流量相對增多,外周大血管呈現的脈搏形像。


    頭項強痛:即頭痛項強。項即頸的後部。強即強硬不柔和貌。


    惡寒:根據“調定點”學說:在體溫調節中樞內有一個調定點,體溫調節機構圍繞調定點來調控體溫。發熱激活物(外致熱原、免疫復合物、類固醇等)作用於機體,激活產內生致熱原細胞,引起內生致熱原(EP)的產生和釋放,EP(如白細胞介素-1、腫瘤壞死因子、干擾素、白細胞介素-6、巨噬細胞炎癥蛋白-1等)再經血液循環到達顱內,在下丘腦視前區(POAH)或終板血管器(OVLT)附近,引起中樞發熱介質(如前列腺素E、環磷酸腺苷、Na /Ca ↑、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素、一氧化氮)的釋放,後者相繼作用於相應,使調定點上移。此時原來的正常體溫變成了“冷刺激”,病人感到惡寒,中樞對“冷”信息起反應,發出指令經交感神經到達散熱中樞,引起皮膚血管收縮和血流減少,導致皮膚溫度降低和散熱減少,同時指令到達產熱器官,引起寒戰和物質代謝加強,產熱隨之增加。這一期是體溫上升期。


    【譯文】


    太陽病所表現的證候是:脈浮,頭痛,項部痛而牽強不適,怕冷。


    【中醫分析】


    這是太陽病的脈證提綱。太陽主一身之表,外邪侵襲人體,體表受邪,則出現太陽病。外邪襲表,衛氣向外抗邪,見脈浮。太陽經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顛,還出別下項,太陽經受邪,經氣運行受阻,見頭項強痛。衛陽被外邪郁遏,不能溫煦分肉,則怕冷;若衛陽伸展後必有發熱。


    【解讀】


    當發熱激活物如細菌、病毒、真菌、螺旋體、瘧原蟲等作用於人體時,經過一繫列環節使體溫調節中樞的調定點上移,此時原來的正常體溫變成了“冷刺激”,所以病人感覺到惡寒。機體通過減少散熱,增加產熱而達到新的體溫調定點。此時中心溫度已經開始上升,皮膚血管收縮而血流減少,脈管內總血流量相對增多,外周大動脈呈現浮脈。為了維持血液和組織液之間的正常物質交換,皮膚微循環的毛細血管前括約肌松馳(簡稱“開網”),真毛細血管相對充盈(簡稱“網內充盈”)。其中頭項部正常的物質交換受阻,組織向外釋放一些化學物質如:前列腺素、緩激肽、5-羥色胺等,使其出現強痛。脈浮,頭項強而惡寒,這是一組非特異性癥候群。


    此時機體的自穩調節失調。全身淺表的“網內充盈”,以頭項部為甚,致痛物質堆積,可以通過發汗,消除部分有害代謝產物,以改善微循環,減輕癥狀。也就是發汗解表。


    注:


    機體自我調節:


    發熱→→關網→→微AV短路開放→→皮膚血流↑→→散熱→→T↓;


    惡寒→→開網→→微AV短路關閉→→皮膚血流↓→→保熱→→T↑。       


      
    【原文】


    2、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詞解】


    惡風:是在當風處即感到肌栗寒凜,在無風的地方,即無此感覺。惡寒是在無風的地方亦感到凜寒畏冷,甚至向火復被,仍不能獲得緩解。其實惡風與惡寒隻是程度上輕重的分別,很難截然劃分。


    脈緩:與脈緊相對,是血管緊張度不高的樣子。


    【譯文】


    太陽病,見到發熱,汗出,惡風,脈緩的,就叫中風。


    【中醫分析】


    中風屬於太陽病的一種證型,“發熱,汗出,惡風,脈緩”,是其特點。風邪侵襲人體,體表受邪,陽氣被遏,與邪相爭,故發熱。太陽受病,不能起到“衛外固密”的作用,故汗出。風性不像寒邪那樣緊急,故脈也緩和。


    【解讀】


    發熱激活物使體溫的調定點上移,經過一繫列環節後,體溫已經上升,還未達到調定點時,機體的惡寒已明顯減輕,稱之為“惡風”。體溫上升時,皮膚血管收縮,皮膚微循環的毛細血管 “開網”,使得真毛細血管相對充盈,機體自身調節或藥物治療,通過“出汗”使皮膚的真毛細血管網內體液及代謝產物(如腎上腺素、兒茶酚胺)得以排洩,血管緊張度下降,出現脈緩。然而其肌層的網內仍充盈,故治療需調節肌層的微循環,也就是解肌或調和營衛。


    【原文】


    3、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詞解】


    脈陰陽俱緊:寸為陽,尺為陰,故寸關尺三部脈都是緊脈。脈緊,是血管緊張度高。


    【譯文】


    太陽病,或者已經發熱,或者還未發熱,必先出現惡寒,身體疼痛,嘔吐氣逆,寸關尺三部脈都呈現緊張狀態的,就是傷寒。


    【中醫分析】


    傷寒屬於太陽病的一種證型,“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是其特點。寒邪傷表,衛陽失溫煦,故惡寒。寒邪外束,肌表的陽氣不能舒展,故體痛。寒邪內侵,胃氣被寒邪所束,不能順其下降之性,故嘔逆。寒主收引,肌膚斂束,皮毛閉塞,故脈浮緊。太陽病應該有發熱的,由於體質的原因,或是邪的輕重不同,其發熱時間也有遲速之分。


    【解讀】


    發熱激活物使體溫的調定點上移,經過一繫列環節後,體溫還未開始上升,或是雖已上升,其實際體溫與調定點差距較大時,自覺“惡寒”。全身皮膚血管收縮,皮膚微循環的毛細血管 “開網”,使得真毛細血管相對充盈,致痛物質堆積,故“體痛”,代謝產物(如腎上腺素、兒茶酚胺)聚集,故“脈陰陽俱緊”。胃腸粘膜的網內也充盈,功能紊亂,故“嘔逆”。


    此時機體全身淺表的“網內充盈”,甚至胃腸粘膜的網內也充盈,致痛物質大量堆積,隻有通過發汗,消除其有害代謝產物,改善全身淺表的微循環,纔能減輕癥狀,使機體恢復自穩調節。也就是發汗解表。


    【原文】


    4、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詞解】


    傳:是指疾病按照一定的規律發展演變,從一經的證候發展為另一經的證候。


    【中醫分析】


    傷寒一日,病在太陽階段。脈若靜,不會傳致少陽經或陽明經。如傷寒一日,見到欲吐,說明欲傳至少陽;如傷寒一日,見到躁煩,脈數急者,為欲傳至陽明。


    【解讀】


    傷寒早期,淺表的微循環調節紊亂,網內過度充盈,證見體痛,脈見浮緊,若脈不急數,汗之(如用桑菊飲或姜棗湯)即可。若見欲吐(這時脈多弦細),說明胃腸道的微循環調節亦紊亂;若躁煩(這時脈多大),說明神經繫統受到影響。見到欲吐或躁煩,說明病情不單一,即使正確合理的用汗法,病情也不會快速治愈。


    【原文】


    5、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譯文】


    傷寒病已經有二三天,既沒有陽明的癥狀(如燥煩),也沒有少陽的證狀(如欲吐),可知病勢仍在太陽表分,這就是不傳。


    【中醫分析】


    內經熱論傳經規律: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傷寒二日,並未見到不惡寒,但惡熱,口渴欲飲等陽明證;傷寒三日,並未見到口苦、咽干、目眩等少陽證。可以斷定此時病邪仍在太陽,沒有傳變。所以,病情是否傳變,是以證候為主的。


    【解讀】


    傷寒二三日內的微循環調節紊亂,容易影響到胃腸道或神經繫統,若沒有影響到多病情輕微。


    【原文】


    6、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痫,時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詞解】


    溫病:外感病中的一種病證。屬於廣義傷寒範疇,其主證為不惡寒而口渴。


    身灼熱:體溫很高,猶如燒灼,為發熱加重之意。


    風溫:不同於溫病學說的風溫,是溫病誤治的壞病,其主證是汗出與口渴並見,且一身灼熱。


    失溲(sòu):二便失禁。


    被火:指灸、熏、熨、溫針等治法。


    瘈疭(chì zòng):手足抽搐。


    若火熏之:像煙火熏過一樣,形容病人膚色暗黃。


    逆:錯誤的治療方法。


    【譯文】


    太陽病,見到發熱口渴,不惡寒的叫溫病。如果使用發汗的辦法後,發熱加重,就叫風溫。風溫的證候,寸關尺都見浮像,常自動出汗,身體沉重,睡眠多,且睡時有鼾聲,言語困難;此時如果誤用下法,便會引起小便不利,兩眼直視,大小便失禁;如果誤用火法,輕則皮膚發黃,重則如同驚痫,時而手足抽搐,膚色暗黃,像煙火熏過一樣。一次誤治,病人尚可苟延時日,再次誤治,就有生命危險了。


    【中醫分析】


    本條指出溫病的主要特點及誤治後的變證。以下分段分析:


    【原文】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中醫分析】


    此為邪熱內蘊之證,屬於廣義傷寒範圍。後世醫學進一步發展,逐漸形成了完整的溫病學說體繫。


    【解讀】


    發熱激活物使體溫的調定點上移,經過一繫列環節後,體溫已經達到調定點時,機體已經不惡寒。隨著體溫的升高,人的物質消耗明顯增多,水分經皮膚和呼吸道大量蒸發,出現高滲性脫水,故口渴。這時不能再用麻黃湯等發汗,就是用銀翹散、桑菊飲也不行,可以用白虎湯。如出現大便干,可以加大黃、生地、麥鼕等。


    【原文】


    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中醫分析】


    這裡的風溫是溫病誤治後的變證。太陽病初起,當汗之,傷寒用麻黃湯,中風用桂枝湯,而溫病初起是風熱在表,應該用辛涼發汗法,如銀翹散、桑菊飲之類,若誤用麻桂等辛溫之劑,助熱劫津,必發變證。“若發汗已”,就是指誤用辛溫發汗而言,發汗以後,熱勢有增無減,出現熱度更高的“身灼熱”。


    熱邪充斥於表分,故六部脈皆浮;陽熱太甚,津液外洩,故自汗出;熱邪傷氣,故身重;熱邪熏灼神明,故多眠睡;熱邪充斥肺胃,故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解讀】


    溫病若誤用汗法,則發熱加重,此時叫風溫。風溫時,機體全身炎癥反應明顯,高溫血液充斥於脈管,見脈浮而大。植物神經功能失調,故自汗出。中樞神經受損,見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這時可用安宮牛黃丸。


    【原文】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


     【中醫分析】


    風溫若誤用下法,復奪津液,水源枯竭,故小便不利;精神昏憒,二便不能約束,故尿便失禁;陰精不能上注於目,故兩目轉動不靈。


    【解讀】


    溫病若誤用下法,使體液進一步丟失,出現尿少,並出現神經繫統癥狀,雙目直視,尿便失禁。


    【原文】


    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痫,時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中醫分析】


    若再用火法,輕則陽熱熏灼致皮膚出現黃色,重則熱邪內迫神明,見驚痫。由於熱邪熏灼,陰液更加枯耗,無以滋養筋脈,故筋脈抽掣。經過以上的一誤再誤之後,病熱越來越重,若再用火熏的方法,使津液更加耗竭,必然導致病人死亡。


    【解讀】


    溫病若誤用火攻,(血液或肝膽繫統出現影響),輕則體表微黃,重則引發驚痫,時而手足抽搐,一次誤治尚有挽救的機會,若再用火熏之,則生命危險就迫在眉睫了。


    【原文】


    7、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七日愈。發於陰,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中醫分析】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無發熱惡寒者,發於陰,其陰陽的區別是以熱之有無為主要標志。發熱惡寒指外邪侵襲人體,正氣不衰,邪氣較實,正邪交爭,病情呈亢奮狀態。比如太陽病發熱惡寒,少陽病往來寒熱,陽明病但熱不寒(初期有暫時的惡寒)。總之,邪在三陽,多為正盛邪實,正邪交爭劇烈,以發熱為特點,故曰“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指病在三陰,正氣不足,抗邪無力,病情呈抑制狀態,如太陰脾虛濕盛,少陰心腎陽虛,厥陰虛寒致厥等,均不發熱,而惡寒顯著,甚則厥冷脈微,故曰“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


    發於陽,七日愈,發於陰,六日愈。這是對疾病預後的一種預測,這是依據伏羲氏的河圖“水火成數”推演而來。生成數為“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其大意為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必陰陽合而後物方能化生。以天地代陰陽,水、火、木、金、土代天地間之一切物質;一、二、三、四、五代水、火、木、金、土之數;自一至五,等於孤陰、孤陽,不起變化。自五加一,乃起生化作用,其意為陽生者陰成,陰生者陽成。從五算起,以萬物生於上的緣故,五加一為六,六為偶數,偶為陰,故雲陰數六。五加二為七,七為奇數,奇為陽,故雲陽數七。病為陽證,當在陽數之期愈,故雲“七日愈”。病為陰證,當在陰數之期愈,故雲“六日愈”。這種推算方法的科學意義尚待進一步研究。就普通感冒而言,其疾病的愈期,與現代醫學的觀察是一致的。


    胡希恕認為,發於陽,就是發於“太陽”,方用麻黃湯、桂枝湯類;發於陰,就是發於“少陰”,方用麻黃附子細辛湯類。


    【解讀】


    發熱激活物使體溫調節中樞的調定點上移,病人感覺惡寒。(當然,一些代謝性疾病,機體代謝低下,也會感覺到怕冷,這不在外感病討論的範疇。)機體通過減少散熱,增加產熱而達到新的體溫調定點,此時體溫就高於正常,稱為發熱。


    如果感染等引起的應激反應重,免疫引起的自體損傷重,則發熱重,恢復也慢;若應激反應輕,免疫引起的自體損傷輕微,則發熱輕,恢復也快。體質強的人多免疫反應劇烈,體質弱的人免疫反應多輕微。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