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黃帝內針 用中醫傳承培養中醫之道,《後浪》編劇師從劉力紅博士
    該商品所屬分類:醫學 -> 醫學
    【市場價】
    336-488
    【優惠價】
    210-305
    【作者】 楊真海傳講劉力紅整理 
    【所屬類別】 圖書  醫學  中醫  針灸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ISBN】978751323614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3236140
    作者:楊真海傳講,劉力紅整理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12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黃帝內針:和平的使者》是劉力紅博士(《思考中醫》作者)整理其針灸老師楊真海傳講“黃帝內針”的*著作,被譽為“思考中醫人生 針灸使用手冊”合一版。本書既有“形而上”的中醫文化思考、中醫人生情懷,又有“形而下”的針灸學用基礎、針灸操作手冊。


        “黃帝內針”是不折不扣的六經辨證,每一針、甚至是每一個心念都不能離開六經,都不能離開三二一的基本綱領和技術路線:三就是“三纔”,二就是“陰陽”,一就是“阿是”。

     
    內容簡介

          黃帝內針(簡稱內針)是源自《內經》的針法,其傳承綿密久遠,至真海楊師,始公之於眾。內針之法不離陰陽,其理則直繫於中,故而其方針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每每皆逢其原。其刺有若《靈樞·九針十二原》之易用難忘,其效則每能如撥刺、如雪污、如決閉、如解結。時下,多以療效評品醫學,黃帝內針之問世,當能為中醫展現其鮮活的生命。 

    作者簡介

    楊真海,黃帝內針傳人,本書傳講者。
     劉力紅,《思考中醫》作者,黃帝內針傳承弟子,本書整理者。 

    目錄

    前言
    和平的使者
    劉力紅
    懷著喜悅與欣慰,總算於端午前同步完成了《黃帝內針》傳講的文字整理。我很慶幸蒙師父的信任,能夠恩準我這樣一位入門不久的弟子來做這件在我看來一生都難以值遇的大事;更滿懷感恩於此前世出世間諸師的培育,使我能不辱於這部稀有著述的文字整理!當然,於我三十餘年有藥無針的醫學歷程中,竟能於年將六旬之際逢此甚深針道,更是不能忘懷於我的諸位接引菩薩!可以想像,此刻的內心,已經很難用我擅長的文字來表達了,但我依然希望此意能夠流淌於每一個字裡行間。
    在動筆作文字整理之初,本是想將自己學習內針的過程寫一篇有趣的文字,以“我也學針了”為題作序,及至整理完畢,覺得當初的想法未免太過輕漫了。就《黃帝內針》而言,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師父已言盡其所能言。歷代先師、師祖作何觀之?當世或後代方家、讀者從中獲益幾何?仁家智者以何見之?此所謂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皆是由不得師父了。而作為一名弟子,欲於此中更添色彩,亦感無能為力。故而唯有於整理中仍存餘意者,略作幾處說明:

     和平的使者


                                                                                                 劉力紅


        懷著喜悅與欣慰,總算於端午前同步完成了《黃帝內針》傳講的文字整理。我很慶幸蒙師父的信任,能夠恩準我這樣一位入門不久的弟子來做這件在我看來一生都難以值遇的大事;更滿懷感恩於此前世出世間諸師的培育,使我能不辱於這部稀有著述的文字整理!當然,於我三十餘年有藥無針的醫學歷程中,竟能於年將六旬之際逢此甚深針道,更是不能忘懷於我的諸位接引菩薩!可以想像,此刻的內心,已經很難用我擅長的文字來表達了,但我依然希望此意能夠流淌於每一個字裡行間。


        在動筆作文字整理之初,本是想將自己學習內針的過程寫一篇有趣的文字,以“我也學針了”為題作序,及至整理完畢,覺得當初的想法未免太過輕漫了。就《黃帝內針》而言,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師父已言盡其所能言。歷代先師、師祖作何觀之?當世或後代方家、讀者從中獲益幾何?仁家智者以何見之?此所謂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皆是由不得師父了。而作為一名弟子,欲於此中更添色彩,亦感無能為力。故而唯有於整理中仍存餘意者,略作幾處說明:


        其一,真海師父所承法脈,流傳久遠,屬道家一繫,代代皆為單傳。自餘習針以來,深感恩師欲廣傳此針以濟大眾,宏深之願,切切之心,不時流露。然廣傳之路徑唯文字一途,《易·繫辭上》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初者,師亦擔心此途難盡其意,意若不盡,學人便難於此途明其操作,得其傳承。所幸文字出來,大抵能如師意。如此則學人、讀者倘若有心,能依書中法理、規範,尤能發大慈惻忍及普救含靈之願,於此途中雖不盡得,亦能獲其大概。斯蓋師之本意也。


        其二,針道單傳,便可不究其名,然若廣傳,則方家必責其名之由來。師聽其名於父,父聽其名於師,家禹老人以上更無從考之。餘雖於文中盡其所能,述其何以名黃帝?何以言內針?然依考據,究有遺憾也。黃帝內針之名,餘初聞之仍疑有托大之嫌,浸之略久,乃覺名實無異。故祈學人、讀者及海內外方家能於書中尋其實要,或可實至名歸!


        其三,《素問·刺法論》有言:“是故刺法有全神養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養和神也。”雖然針道刺法不能說“非治疾也”,畢竟我們今天用針的主要目的還是治疾!但是卻不可因此而忘記了它還有“全神養真之旨”。針道何以全神?何以養真?《黃帝內針》似乎為我們提供了足資參考的路徑。內針的法要乃用中,借用孔子的說法,可謂:執其兩端,用中於刺,其斯以為內針乎?全神也好,養真也罷,皆是不離於中。學人、讀者苟能於中上體其法理、和用其規範,更能於中上全其神、養其真,則於內針之道思過半矣。其四,在我的眼裡,黃帝內針既至簡至深,亦至秘,師將此至簡至深至秘之法公之於眾,本願乃為天下更多的人知醫,天下更廣的眾少病。若能於此有所體察,並循此深入,必能與本願相合,與傳承相應,假以時日,針道當能漸趨佳境。若其不然,但挾技斂財,不恤疾苦,自當墮入含靈巨賊一流。其五,在《黃帝內針》文字的整理過程中,總覺《內針》之名過於專業,若欲實現師之上述本願,還當有一個更普適的名作為接引。正應了心想事成這句名語,一日,“和平的使者”突然湧現心頭,是了,就是它了!內針之法要雖在於中,然其作用則在和平(或曰平和)。恰如《素問·平人氣像論》所言:平人者,不病也。”亦如《傷寒論》第58條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針道有全神養真之旨,此針即彼真,彼真亦此針。師之本願蓋為大善。而中國文化追求美的路線載於《易·坤卦》之文言,其曰:“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中作用於內,則為自愈,則為不病;此用及於外,亦未嘗不能於世界之和平有所貢獻。


          是為序。

    在線試讀
    章 傳承概述
    一.針貴明理
    1、
    回顧《靈樞》的“九針十二原”,這裡面談到針刺的兩個特點:一個是“易用難忘”;一個是“猶撥剌也,猶雪污也,猶解結也,猶決閉也。”前一個特點講的是針道的簡單性,必須容易操作、容易把握,並且一學就會,很難忘記。如果針道復雜了,變成難用易忘的東西,那麼就很難成為常用的方法,不常用,自然就難以經久不衰。第二個特點講的是針的效用,用針來療疾治病,就像撥剌、雪污、解結、決閉那樣快捷,那麼干脆利落,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那麼爽!
    如果針道具備了這兩個特點,誰會不想學?!誰會不想用?!人人都想學,人人都想用,自然就能“傳於後世……終而不滅,久而不絕”了。
    因此,用上面的特點來對照今天的現實,我們就會發現,針道之所以衰微,之所以淪落為不常用的方法,其根本的原因還在於它缺失了這兩個特征。針已經不再是易用難忘的治法,而施之以病患,亦不再有撥刺、雪污、解結、決閉一樣的效果,人們自然就遠離它了。所以,我們要想重拾針道往日的隆盛,還是得從找回針道的這兩個特征出發,除此別無它途!
    2、方針何處起
    我常常聽劉力紅提到扶陽學派祖師鄭欽安的一句話,大意是:執藥不如執方;執方不如執法;執法不如明理。若真能明理,信手撚來一二味,皆是妙法良方。聞言知音,就知道這是過來人的話,這話也一樣適合於針剌。用針同樣要打好這四張牌,不過是將其末尾的藥換成針而已。
    在方藥裡,不同的方由不同的藥配伍而成,以對治不同的病癥。在針道裡,不同的方並非由不同的針構成,而僅僅是由同一的針扎在人體不同的部位便組成了不同的方,以達不同的治療目的。有些時候,甚至部位相同,隻是扎針的時間改變了,也能成為不同的方,進而治療不同的病癥。
    在人體,不同的空間部位有不同的經絡分布,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經絡運行,所以,在針道裡面,構成方的要素並非不同的針,而是不同的時空!時空不同為什麼方針就變了呢?因為時空不同,天地就不同,天地不同,陰陽自然不同,方針當然就有差異了。所以,談針必須統統回歸陰陽,回歸陰陽纔有道,回歸陰陽纔可能易用難忘,回歸陰陽纔有可能使針剌驅疾的作用猶如撥剌、雪污、解結、決閉一樣。
    時逢因緣聚合,我們將在這裡比較深廣地傳講《黃帝內針》的理法方針,傳講的路徑不離陰陽,大家學習的路徑同樣不離於此,這一點必須時刻牢記!

    章 傳承概述 


    一.針貴明理


    1、


       回顧《靈樞》的“九針十二原”,這裡面談到針刺的兩個特點:一個是“易用難忘”;一個是“猶撥剌也,猶雪污也,猶解結也,猶決閉也。”前一個特點講的是針道的簡單性,必須容易操作、容易把握,並且一學就會,很難忘記。如果針道復雜了,變成難用易忘的東西,那麼就很難成為常用的方法,不常用,自然就難以經久不衰。第二個特點講的是針的效用,用針來療疾治病,就像撥剌、雪污、解結、決閉那樣快捷,那麼干脆利落,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那麼爽!


    如果針道具備了這兩個特點,誰會不想學?!誰會不想用?!人人都想學,人人都想用,自然就能“傳於後世……終而不滅,久而不絕”了。


    因此,用上面的特點來對照今天的現實,我們就會發現,針道之所以衰微,之所以淪落為不常用的方法,其根本的原因還在於它缺失了這兩個特征。針已經不再是易用難忘的治法,而施之以病患,亦不再有撥刺、雪污、解結、決閉一樣的效果,人們自然就遠離它了。所以,我們要想重拾針道往日的隆盛,還是得從找回針道的這兩個特征出發,除此別無它途!


    2、方針何處起


      我常常聽劉力紅提到扶陽學派祖師鄭欽安的一句話,大意是:執藥不如執方;執方不如執法;執法不如明理。若真能明理,信手撚來一二味,皆是妙法良方。聞言知音,就知道這是過來人的話,這話也一樣適合於針剌。用針同樣要打好這四張牌,不過是將其末尾的藥換成針而已。


       在方藥裡,不同的方由不同的藥配伍而成,以對治不同的病癥。在針道裡,不同的方並非由不同的針構成,而僅僅是由同一的針扎在人體不同的部位便組成了不同的方,以達不同的治療目的。有些時候,甚至部位相同,隻是扎針的時間改變了,也能成為不同的方,進而治療不同的病癥。


      在人體,不同的空間部位有不同的經絡分布,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經絡運行,所以,在針道裡面,構成方的要素並非不同的針,而是不同的時空!時空不同為什麼方針就變了呢?因為時空不同,天地就不同,天地不同,陰陽自然不同,方針當然就有差異了。所以,談針必須統統回歸陰陽,回歸陰陽纔有道,回歸陰陽纔可能易用難忘,回歸陰陽纔有可能使針剌驅疾的作用猶如撥剌、雪污、解結、決閉一樣。


      時逢因緣聚合,我們將在這裡比較深廣地傳講《黃帝內針》的理法方針,傳講的路徑不離陰陽,大家學習的路徑同樣不離於此,這一點必須時刻牢記!


       《黃帝內針》就其單純的技法而言,已簡至不能再簡,花上十天半月的時間就能基本掌握;而其效又甚宏,可以用立竿見影來描述。是完全符合上述兩個特征的針法!當然,至簡之法必寓至深之理!這個至深意味著它的含藏性和承載性,含藏一切,承載一切!所以,一旦透過針法弄明了這個理,則不唯針道在裡面,人事亦在其中矣。


    二、黃帝內針的傳承


    1、我是如何學針的


      現在傳講的這個針法叫黃帝內針,也許咋聽黃帝內針這個名字會認為起得太大,但,它是名符其實的。黃帝內針的傳承十分深遠,它不是憑空起來的一個針法,更不是我們創造的一個針法,而是一代一代地相傳下來。當然,代代相傳裡面也蘊含著與時俱進,也蘊含著豐富發展。我是從父親楊運清先生那裡接過了這個傳承,而父親卻從師爺胡家禹手中接過法脈。胡家禹師爺我還自小見過,而家禹師爺以上有名可考的十多位,則隻有在法卷中見到其名了。


       我的家鄉位於湖北宜昌五峰縣仁和坪鄉,世代務農。有一天,鄉裡來了一位老人,並在這裡住了下來,老人的名字就叫胡家禹。老人孑然一身,加之年歲漸大,生活的諸多不便可想而知。父親對此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不時地煦寒問暖,周濟日用。時間久了,家禹老人也不免對父親另眼相看。也是時候到了,某日裡老人突然對父親說:你這般如兒女一樣待我,我也沒什麼可以報答,隻有一身本事,不知你是否願學?父親爽快地答道:願學!接下來便是一段師徒密授的傳承往事。


      家禹老人傳授的這個法脈屬於道家,法脈的內容很豐富,有祝由、有用針、有用藥。父親之前,代代皆為單傳密授。家禹老人也就是我的師爺於一九六六年故去,享年八十。師爺故去後,父親便獨擔法脈,苦苦支撐。那個歲月,這些東西都被當作封建糟粕,沒人敢學,也沒人有興趣學。因為掙不得工分,當不得飯喫。我因為運氣好,1976年趕上後一班工農兵車,上了成都地質學院,學習區域地質調查及礦產普查。


      大學畢業後,分配至核工業部東北地勘局二四七大隊工作。在地質江湖裡經風歷雨了近二十載後,不由生起倦意。此時看到日漸衰老的父親眼裡飽含的無奈與期待,一種說不出的自責頓時塞滿了整個心胸。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對這句話的理解,通常都隻限於兒女的層面,認為沒有生個一兒半女,延續宗嗣,是為不孝。當然,子嗣為後,固無非議。而對於一個法脈、一門學問,如果沒有傳承,不也是無後嗎?!至少在我眼裡,這應該是更嚴重的無後。想到這一幕,不禁冷汗濕襟!該如何去亡羊補牢呢?我選擇了跟我的地質專業多少有點兒瓜葛的針法(因為兩者都與金屬有關)切入。在已過不惑之年後,接續祖脈的新的人生就這樣正式地開始了。雖然,針法以外的其它東西此時已經無法顧及,但,畢竟在醒悟之後我為此盡了全力。


      好事總是多磨,正當我全身心投入針道,需要父親更多地關照和引領時,老人卻在過完八十歲生日後(2000年)棄我而去。離開了法脈的直接哺育,逼使我從上至《內經》下至百家針典中尋求滋養,如今回想起來,亦是一段充滿艱辛和喜悅的往事。


    2、對傳承的思考


      《黃帝內針》能夠走到今天,並有機會以這樣的形式在這裡傳講,經歷了從父親手中接過法脈,經歷了後來的“獨自”打拼,算來已近二十個年頭。流光歲月雖如白馬過隙,但個中的甘苦仍是歷歷在目。一個法脈、一門學問、甚或是一門普通技藝,如何接手?如何傳遞?如何找到承接?遇到困難怎樣解決?這裡面都有鮮活而切身的感受。


       我們傳講的黃帝內針,它依據的是哪部經典呢?當然是《黃帝內經》!尤其是《內經》的《素問》部分。自古都說:真傳一句話,假傳萬言書!這話說得對不對,我不敢妄下結論,但至少是有道理的。那麼,黃帝內針的傳承,有沒有這樣的一句話呢?我可以很負責地告訴大家,有!這句話就在《素問》的第五篇“陰陽應像大論”裡:“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如果要再加上一句作補充,這句還在這篇裡,就是“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可以說,這是全部黃帝內針的要中之要,典中之典。也可以說,是全部黃帝內針的口訣。道家有句名言,叫做“得訣歸來方看書”!未得訣不是不可以看書,而是看書的意義和作用不大,得了訣就不一樣了。為什麼不一樣?大家可以慢慢感受!


      以上我們傳講了黃帝內針的口訣,也可以說,大家今天就已經得到了這個囗訣!這個口訣其實並不限於黃帝內針,它也是整個《內經》的口訣,是整個中醫的口訣。希望大家用這個口訣去學習中醫,去干好中醫,更用這個口訣指導下的黃帝內針去“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阨,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身。”


      為什麼自古學問都講究傳承?英雄要問出處呢?因為有傳承跟沒傳承完全是兩回事,至少在力量上是兩回事。劉力紅跟我學針沒幾天,就來跟我談感受,他說:師父啊,真是奇怪,過去我也不是完全沒有用針,針灸的一些口訣至今仍然記得很牢,比如“面口合谷收”。可是牙疼的病人扎了合谷仍然叫痛,這之後慢慢就放棄了。可是自從在這兒學了黃帝內針,牙疼的病人還扎合谷(當然是按照口訣原則來取合谷),怎麼針一進去,疼痛就不見了呢?針沒有變,合谷穴也沒有變,可是效果變了。這就是有傳承和沒傳承的區別!


       在我對黃帝內針已經能夠比較成熟的把握,自我感覺這個法脈的傳承已經完全到了自己身上,臨床用起來可謂是得心應手、立竿見影,手到癥除。這個時候我開始思考傳承的問題。是像祖輩那樣,找到一個秘密的傳承人單傳下去呢?還是另作打算?如果是單傳,我有現成的條件,我們生的是兒子,符合傳男不傳女的要求。但是,看到針灸的現狀,看到今天針灸所持有的療效,看到太多的中醫人竟然不會針灸,看到小小的病患被折騰到不治,我的內心強烈的衝動著,我想將這本屬於中華大地的神針廣傳,讓它走進千家萬戶,讓它造福於人民。使小病頓除不成中病,中病不成大病,為國家的醫保分憂。每每想到於此,就有股股暖流溫潤心胸,讓我充滿力量。而當冷靜下來,想到“漫洩天寶”四個大字,想到有人持此針法,不去治病救人,反去圖財弔病,這個時候,冷汗就串串地往下流。究竟怎麼辦呢?就在這樣的左右為難中猶豫傍惶了好長一段時間,終廣傳的心還是占了上風。


      今天借此傳講的機會,有意無意地披露了一段往事,說實在也很難說準確到底是什麼讓我下的這個決心。隻是覺得學術應是天下的公器,不管哪一門、哪一家,但凡能成些氣候,都離不了經典。如果離了經典而成一家,那麼這一家注定也不長遠。經典就像母親,生出各家各派,母親已順應時代公諸天下,兒孫們還有什麼猶豫呢?!想到這些以後,各種各樣的顧慮就慢慢釋懷了。


      正如楊海鷹先生說的,今天我就像一個穿越時空的管道,黃帝內針通過這個管道流傳給大家,至於大家能否真實的得到,能夠得到多少?實在要看大家與傳承的相應程度,也就是說,要看大家誠不誠,要看各位能不能擇善而固執之。


     


     


    第二章 法於陰陽 和於術數


     


        黃帝內針的法理離不開陰陽,在在處處都是陰陽的體現。因此,這一章的重點將圍繞如何幫助理解陰陽的問題來展開。當然,我這裡並非想要講一部完整的教科書,因為有關中醫的這些東西,從理論到臨床都多的是,針灸的也不例外。而黃帝內針從整體而言,其法理源自《內經》,與後世諸說也都不相違背。隻是它干淨利落,又如蓮之污泥不染,卻是今天難得一見的東西。所以,本著黃帝內針的特質,我可能隻講一些相對特別之處,而不打算作中醫的知識性普及。


     


    我要明確地告訴大家,黃帝內針就是不折不扣的六經辨證,而且也許是更為徹底的六經辨證!因為每一針、甚至是每一個心念都不能離開六經,都不能離開三而二之的原則。三就是三纔,二就是陰陽,當然慢慢我們還會談到一。三二一是黃帝內針的基本綱領,也是她的技術路線,在以下的傳講中,我會反反復復地談,大家則要反反復復的琢磨。


       在針道裡面,尤其在黃帝內針裡面,我們經常會用到“立竿見影”這個成語,竿立在陽光下,竿影會立即出現。那麼,針刺也一樣,針扎進去了,針刺的效果也要立即出現!為什麼呢?為什麼這麼神奇?因為君火本來就神奇!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因此,考量針刺的療效,能不能立竿見影?能不能猶撥剌也,猶雪污也,猶決閉也,猶解結也。實在是要看看能否發揮君火的作用?能否實現守神?!


     


      在黃帝內針的實踐過程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前些年,我每年都會花相當的時間在藏區做義診。一次到青海的貴德縣義診,出現了不少看似不可思議的奇跡。好幾個失明失聰多年的患者,針扎進去,竟然馬上就能看到、聽到,一些疼痛的患者更是針到痛除。當地的一位領導,母親是西醫,當他回家將親眼目睹的狀況說與母親後,母親對此表示強烈的懷疑,但對這些熟悉的案例及擺著的事實又無法否定。思來想去,認定必是針中做了什麼手腳。於是吩咐兒子每天偷偷地拿走幾根針,連續好些天,也沒有發現針裡有什麼破綻,後不得不五體投地,並老實坦白了上述過程。


      實在地說,黃帝內針不能包治百病,它也會踫到很多疑難,甚至踫到不能解決的問題。但是,類似上述的神奇,類似上述不可思議的案例,卻是數不勝數,幾乎每一天都在發生。從這些現像,我們既看到了經典所言真實不虛,亦能據此判斷,針道何以在當年是的治法。


     


      如上所述,同氣相求,要在有求必應!這是黃帝內針取穴定位的不二原則。取穴能否效如桴鼓?能否立竿見影?全在同氣相求上!在黃帝內針體繫,同氣相求又叫求同氣。同氣求準了,自然是有求必應。同氣求不準,往往石沉大海,杳無音訊。所以,就整個黃帝內針而言,在法理上,我們明了同氣相求是為了有應;在技法上,求同氣就要精益求精。所謂求同氣,就是求病證的同氣,病證在哪裡?在三纔的哪一部?諦屬於哪一經?這個能夠確定後,那麼治也就確定了。治就是取同氣,病證在哪一部,治所取的穴就在哪一部,病證在哪一經,治所取的穴就在哪一經。因此,辨證實際上是明氣,施治實際上是求同,若我們能將這各各不一的“同氣”融彙貫通,進而處處在在都能找到同氣,信手撚來,便就有求必應了。


     


     


    二、一陰一陽之謂道


     回顧中醫的歷史,漢以後纔有流派形成,但是,流傳得廣的,還是非傷寒莫屬。為什麼呢?我想根本的原因是,六經辨證在天然上它就靠近陰陽。本來針道其實也有這個優勢的,因為穴位都立在經絡上,經絡都立在陰陽上。可是走著走著,就走到了穴位的主治功用上,忘記了經,忘記了陰陽。我想這亦是針道所以衰微的內在原由。


       黃帝內針與現今流行的諸多針法相較,在技法上它不行針,不追求針感,甚至完全不講迎隨捻轉補瀉,這恐怕是一個重大的、也是易於引起爭議的差異。然而,隻要取穴得當,入針便有桴鼓之效。這便是因為位的不同已經有了陰陽的不同,已經具備了變化的條件。


      參明了陰陽,一個位上的改變就連帶著陰陽的改變,而一旦牽涉到陰陽,它就不孤立了。它是天地之道,是萬物綱紀,足可以觸一發動萬機。為什麼有時候一根針扎對了,它會效顯神奇,它會出乎意料?一根針有那麼大的作用嗎?不!一根針很普通,但,一根針若觸及了陰陽,它就連帶出天地、萬物、變化、生殺,就連帶著一切的可能性。是這些可能性在作用我們,而非僅限於一根根普通的針。


     


    中醫人所受的基本的訓練,是整體觀、是辨證論治,在這樣的訓練下,能治一個病就能治一百個病、一千個病,能治一髒的病,就能治所有髒的病。因為萬病不離陰陽!所以,現在我希望大家能夠把認識調整過來,中醫的全科是指五術具全。你可以根據需要選擇砭石,你也可以根據需要選擇針刺,依此類推。而不是需要針刺的,推到針灸科;需要刮痧的,推到砭石科;需要喫中藥的,推到中醫科。這些都是中醫,都可以在一個科裡解決,這纔叫全科!


      從更根本的層面說,中醫就是為全科而準備的,因為它在理上是貫通的,五術皆出一理,就是陰陽。這一點需要提請特別的注意,因為現代科技的分析觀念,它呈現在運用方面,就是分科越來越細。過去我們常說隔行如隔山,今天不是了,今天是隔科隔室就如隔山了。這樣一來,一個心髒一個脾胃都老死不相往來,還說什麼整體觀呢?完全沒有了!所以,我在這裡傳講黃帝內針,大家一定不能僅僅當針道來聽,這裡面一定是全科的,針道明白了,其它的自然也會明白。


     


     


      為什麼《素問》在談到治療的時候要反復強調:無問其病,以平為期。無問其病,就是不管你是什麼病,是感冒發燒還是腫瘤,原則都一樣,都是“以平為期”!這一點也可說是中醫很特別的地方,或者是中醫不易為西醫理解的地方。我前面在談到全科的時候,提及過這個問題,一位稱職的中醫,當他能夠治療感冒,那麼,他也就能夠治療腫瘤。當然,難度上會有差異,但,理法上,甚至方藥、方針上,都沒有差異。如果認為不一樣,認為有差異,那麼,實際上他已然離開中醫的本位了。他可能以為像腫瘤這麼嚴重的病,西醫都要上放化療了,中醫不應該也有些特別的辨證方法嗎?其實沒有!都一樣,都是以平為期!所以,當有一個感冒的病人需要用桂枝湯時,我們給他用桂枝湯,而當一個腫瘤的病人患的是桂枝證,我們一樣的也要用桂枝湯!


     


      由於現代醫學的普及,人們生活的語境基本都西醫化了,這無疑也大大地影響了現今的中醫人。有個什麼問題,病人會直接問:醫生我這個心髒病怎麼治?我這個胃病怎麼治?或者一大堆的檢查後,報告出來了,告訴你心髒有問題、肝髒有問題、血糖高了,這對中醫來說,等於是給你下了套,可我們現今的中醫沒幾個不往裡鑽,這一鑽,中醫的本來必定迷失。我在這裡是想很嚴肅的告訴大家,如果我們想學習黃帝內針,更進一步想學好黃帝內針,這個圈套尤其不能鑽!我們還得老老實實,回過頭來走辨證論治的老路。不管他是什麼病,也不論西醫查出了什麼樣的指標,這些統統都得放下。《傷寒論》16條有這樣的十二個字:“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劉力紅博士稱其為仲景的十二字薪傳。我認為這也是黃帝內針的十二字薪傳!它的落腳是隨證(癥)治之,而不是隨病治之,更不是隨指標治之!所以,證是中醫的眼目,是中醫人的下手處。因為隻有證纔能告訴我們,真正的“病”在哪裡?陰陽在哪裡?本在哪裡?


     


     


       為什麼歷代針灸都很看重足陽明的三裡穴?甚至有“若要安,三裡常不干”的口訣。其實就是注重土德養護。可以說,如何養護土德?如何維繫土德?如何使衰敗的土德重建?是黃帝內針的竅中之竅,訣中之訣!


      土德是廣泛的,五常中的信是土德,八德中的孝也是土德,所以,我們不僅僅隻是用五術來養護土德,用針用藥當然可以很好地營建土德,比如上面的足三裡,比如《傷寒論》的大小建中湯。但,我更想跟大家說的是,不怨能夠維護土德、和氣能夠維護土德,而且這個維護的層面更深、更徹底!因此,健康就不單單是醫生的問題,更重要的環節其實是自身,這一點大家務須明白。


      土德在中,維繫土德其實就是開發中的作用,中的作用展現,就能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正氣存內,就能平人不病,即便生病,也將陰陽自和者必自愈。因此,如何維繫土德,開顯中用,實在是黃帝內針的重頭戲。我們每一針扎下去是否能夠靈驗?是否真如撥剌、雪污一般,其實就看這個中能否開顯出來。上一章的開首,我談到了本門針法的至簡至深,至簡是技法,至深就必須於土德在中裡去挖掘。


     


     


      黃帝內針在理法方針上的同氣相求已如前述,可以說後我們的針要落在何處?千落萬落,就要落在同氣上。落在同氣,纔能相求,纔能相應,纔會效如桴鼓。因為中醫除了講經還要識絡,經為主干,絡為網輔。或曰經為經,絡為緯,共同經營髒腑內外、四肢百骸。針法上有一句流傳很廣的口訣,大意是“寧可失穴,不可失經”,而在黃帝內針的體繫裡,我們需要改一改:穴可失,經可離,同氣不能丟!如果同氣不失,即便離經離穴,它亦在經在穴;若是同氣丟失,即便在經在穴,亦如離經離穴一般。


     


      劉力紅博士是前年鼕天開始跟我學針,學針後不久,他便將針道的口訣用之於導引,並由此體悟出甚深的導引要領。對此,我是十分地贊許,並且認定他所談及的導引纔是《內經》導引的心法所在。漢以後談導引,尤其是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了《導引圖》,以肢體的動作與呼吸相配合,隻能算是外導引。


      劉力紅博士去年以來,在很多場合介紹他的導引心得,我認為這個導引應屬於內導引的範疇,是更接近於《內經》的導引。《內經》的導引為五術之一,前面介紹五術的時候曾提到過,它出自《素問》的第十二篇“異法方宜論”中。原文:“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蹻,故導引按蹻者,亦從中央出也。”從字面上看,東南西北中,五方五位各出一術,隻是界別的差異,但是,我們仔細思量,導引這一術確有它根本的不同。砭石、毒藥也好,九針、灸焫也罷,這些都必須取自身外,是外來附加到身體的一種作用。或者說是必須通過外來途徑纔能產生的作用和治療。但是,導引卻不同,它是完全在自身上發生的,它不需要通過外來的途徑。因此,從自我養療,從自主健康的角度,五術中能實現這一目的的,隻有導引一術。所以,導引從中央出,就不僅僅是因為中央食雜而不勞,易患痿厥寒熱的問題了。它更深的意義在於,通過感而實現機體陰陽的自和,通過感而促進自身陰陽的互生、互化、互通、互用,從而達成上以養心,中以養身,下以療疾,三醫和合的境界。


      導從心入,所以必須透過感來實現。引的造字很有意思,左為弓,弓之用乃射,射左身右寸,寸者心也。所以,射有什麼意思呢?射講的是身與心!引之左為身心,引之右這一“丨”是什麼呢?是貫通!因此,實際上導引就是透過感來實現身心的貫通,身心能夠貫通,自然就形與神俱了。導引從中央出,那麼,感從何處入呢?亦是從中央入,從任脈所在的這個前正中入。從此處入,而後透過感來從陰引陽,從陽引陰。實在地講,感的過程也就是陰陽相引的過程,為什麼能引出和?引出生?引出化?引出通?引出萬般的作用?更實在地說,是因為透過感引出了“中”!


      我在這裡可以告訴大家,導引是黃帝內針的入門,我們不能稀裡糊塗的學習這門針法,雖然這也會有作用。但是,若想深入它,進而真實體會它的神奇之處,那就必須進入導引,必須去切身感受這個從陰引陽,從陽引陰的討程。如此我們方能領會為什麼要陰病治陽,陽病治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上取下,以下取上?


     


    三、內針秘義 


      黃帝內針的法理大致已如前述,若想更進一步地深入,當然還得溫習經典。經典如鏡,我們要想照見自己,看看到了什麼程度?就一輩子離不了它。所以,讀經典實在不僅僅是我們普通的讀書學習,有些時候,讀不讀或者讀幾遍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去參,你要去感。為什麼說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呢?這是中國文化的特質所在。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中國文化它不在乎知識積累了多少?而在於你通沒通?因為一旦通了,事情就好辦啦,我們經常講一通百通,這是不虛的。關鍵看我們在哪通,怎麼通!而通常常得借助感,感並不在乎你讀了多少?反而看重的是“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有時甚至會一句話、一個字眼逼急了,你便通了。下面這一部分也許不像上述的內容成章成節,具有連貫性,但,卻是字裡行間閃爍出來的感而遂通,是需要特別留意的。


     1、內針 


      本門針法之所以依托黃帝,到此也許不會再有大的疑義。那麼,為何要命之為內針?難道還有外針嗎?內外在中國文化裡面其實也是蠻特別的一對範疇。內外也是陰陽,是相對,因此,有內必有外。不過我們在考察中國文化的歷史時,卻發現很多時候它似乎更強調內的一面。比如《黃帝內經》,盡管《漢書》也記載了《外經》之名,而且到了明代由陳士鐸先生傳出了《外經微言》,亦即現今流行的《黃帝外經》。但,作為中醫的主脈,仍是以《內經》為歸依。而作為三家之一的佛教,更是將自己的經藏稱為內典。其所強調的五明,因明、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內明,亦是有內而無外。道家有內丹和外丹的修煉,但更注重於內丹。故而對於內外而言,內為根本,外為枝葉,枝葉的茂盛決定於根本之深厚。從更通俗一點的層面來說,我們常常談到內行與外行,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甚至還有行家裡手一稱,行家便指的是內行。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這些都是對內的強調,對內在的強調。所以,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中國文化它更注重於內涵,注重內在的氣質。因為有諸內必形於諸外。外可以說是枝葉,是形式,是外表,是技法等等,有內之外是有根之外,這個外可以長久;無內之外,這個外也就曇花一現。我們若以孔子為例,考量孔聖的一生,其實他內心敬佩的還是隱者。所謂隱者,就是內在極充沛,而外卻絲毫不顯,雖然不顯,亦是光照千秋!在《說文解字》裡,內與中是可以同意互訓的,中者內也,內者中也。而談到中,那就不得了,是天下之大本!上面的章節我們花了不少時間來談中,談中的妙意,談中的妙用。大家不妨細細回味,我這裡不作重復。在《素問·五常政大論》裡,有這樣一段話:“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根於外者,命曰氣立,氣止則化絕。”而前面我們談論針道的層次時,引用了《素問》的上工下工說,謂之“上工守神,下工守形。”如果當初我們對上工守神究竟守個什麼?還有一些虛無縹緲之處,那麼,此刻該要是會心一笑了。守神亦就是守內,亦就是守中,抓住了內,抓住了中,亦就抓住了神機之所根,亦就把住了上工的門戶。《周易》坤卦之文言曰:“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肢,發於事業,美之至也。”文言的這段話藴意廣大,所謂內聖外王雖見於《莊子》,其實出於此處。而我更希望將它作為內針的鏡,以便大家能夠不時地用它來照見心身、照見人生的每一段路程、乃至照見每一針!


     


       為什麼我強調導引?甚至認為要想在黃帝內針裡上一些境界,導引就是入門的功夫,這個功夫若是沒有,很難領會針道的妙趣。所以,雖然是談針道,我們仍需多在咸卦裡面參,仍需多去會會感!


      針法的秘訣是什麼呢?就是針對!能找準對,就找到了針的入處。可以說,針對是針法深邃、也是簡潔的竅訣,是黃帝內針的家底!若是摸清了這個家底,便可在內針這一行當家做主,便沒有什麼難處了。 針一定要“對”,不能“錯”了。什麼是對呢?比如病在左,必須刺右;病在右,必須刺左;病在上,必須刺下;病在下,必須刺上;病在前,可以剌後,病在後,可以刺前;病在中,男刺左,女刺右。當然,這個對是底線,還必須結合同氣,這樣也就萬無一失了。


    中國文化的中道思想是非常突顯的,早在《尚書》的“大禹謨”就有著名的“允執厥中”一說。此說被視為上古聖王的傳心之法,也被視作上古聖王的治國綱常。雖是四字,其實是一,亦就是一個“中”!那麼,如何執好這個“中”呢?這便成為中國文化的不傳之秘,也是中國文化難以言表的地方。 考察中國文化的歷史,能夠傳承上述上古聖王道統心法的,其唯孔子乎?!隻是孔子在《論語》裡面也多是指桑說槐,透些消息而已。如《論語·子罕第九》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什麼“空空如也”,什麼“叩其兩端而竭焉”,實不知是個甚麼趣處?直到《中庸》這裡,子思纔勉強將祖父的端倪露出:“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所謂“空空如也”亦好,“叩其兩端”也罷,不過是為了“用其中”而已矣。中道空空如也,無所用之,若欲用之於民,惟有執其兩端。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簡言之,就是“執兩用中”,以我個人的看法,可以說這就是整部《中庸》的眼目所在,也是黃帝內針的眼目所在。


     


     


    我們前面強調過導引,乃至將導引視為針道的入門,導引更根本的意義在哪裡呢?其實就是要導引出中來。而一旦我們透過導引,建立起對中的不同層面的覺受,那麼,針道的玄冥幽微便能於心中、於手下了了分明。言至於此,我已感到無話可說。古人講:法無定法,萬法歸宗!實際上,歸宗亦是歸中!於針道而言,或一針、或兩針、或多針,亦是數之可一,推之可十,數之可十,推之可百,百之大猶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這個一就是歸中,能歸中者,十針百針針針皆道,不能歸中,即便一針,亦是多餘!言到此處,雖然無話可說,仍是要添上幾句。稍有針灸基礎的也許會疑問,針刺很重要的東西除了取穴就是手法。手法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補瀉,提扦捻轉也好、迎隨也好,都是為此。所謂補以圓、瀉以方,是針刺補瀉的基本原則,內針好像都不提這些,那麼,內針的補瀉由什麼來實現呢?內針的補瀉由中來實現!中除了上述的諸多表達,它也是自然,也是天道!《老子·七十七章》雲:“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有餘損之為瀉;不足補之為補。天道的補瀉是自然而然,所以,隻要中的作用起來了,補瀉便自然天成,毋假人力。 


       觀芭蕉之葉,葉分左右為兩,左陽而右陰。葉脈之為中者,既生於左,亦長於右,無所偏之,無所倚之,如是亦謂平等!平等則有中,平等則見中,平等而與性合,平等而與智會,平人則無病!中國文化搞到後,都是在兩裡面滾,滾得勻稱了,不是青一色,或許有個樣子出來!六祖惠能大師悟道渡江後,所作的番開示,便是針對跟追而來的惠明:“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不思善、不思惡,亦就是執兩,執兩實在也是兩不執。或者也可思善、也可思惡,不過不以善為善、亦不以惡為惡。如此便可曰平等,平等了中自現前,平等了便是那本來面目!內針的本來原本也是那中,倘能由此中的影子窺見那中,便是不枉人生一場!


     


       第三章內針規範


     


    從今日起,黃帝內針的傳講將進入第三個環節——內針規範。所謂規範,其實就是內針操作的具體原則和方法。初學的人,或者急於求成的人,往往眼睛就盯著這一章,狠不能一氣學成!盡管黃帝內針的操作原則的確簡單,三五天學會不是難事。但是,要想功夫純熟,要想功夫上臺階,要想在針道裡得些造化,還是得慢慢來,還是得一步步從前面兩章開始。


    首先,學習中醫尤其是針道,不能不明傳承。《黃帝內經》出世至少已經二千年,熱鬧也應有幾百年,而現今各類的針灸教材、針灸書籍更是數不勝數。內關、合谷、足三裡,人身的諸多大穴擺在那裡,從我們出生起就帶在身上。這些都是上等的“好藥”,都是絕品,百分之百的道地,沒有污染!可為什麼真正能用、會用、用好、用靈的不多呢?這就與傳承有關。有傳承與沒傳承完全是兩回事,有了傳承如何得到傳承,又是關鍵的關鍵。我們花費了一個章節的時間來談傳承的問題,實在是因為經歷了、感受了,不能不說實話!


      再就是法理,法理一定要明,要認真參究。這一點得變著花樣,反反復復。法理至簡,不離陰陽,不離三纔,然而必是參透了簡,方能得其深廣。


      有了傳承,有了法理,便如有了神靈,規範在手而能以不變應萬變。沒有傳承,昧了法理,規範隻是幾條繩索,終將捆住自己。在進入規範前,跟大家啰嗦幾句,權當作婆心苦口!


    一、識證(癥)


    第二章中我們提到過仲景《傷寒論》的十二字薪傳,“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這裡的重點不在病上,也不在脈上,而在證上。這是中醫尤其是內針修習特別需要注意的地方。在現代知識體繫裡,一談到醫學,我們必然會想到病,想到髒腑,離開了病,離開了髒腑,便會無從下手。比如肺炎、肺結核、肺氣腫,肺炎要抗菌消炎,肺結核要抗結核治療,肺氣腫呢?肺氣腫沒招了,隻能對癥處理。所以,在現代醫學裡,對癥屬於無可奈何,找不到病因隻好對癥處理。它將著眼點,更多的放在了病上,而非癥上。中醫則正好反過來,它更多地關注於癥的有無、癥的變化。證與癥的涵義不完全相同,過去更多的是用證,證可以包含癥的內涵,而癥則未必能夠包含證。隻是用久了,大家都不去細究,自然慢慢就相通了。


    證是患者對身體問題的綜合表達,這個表達既包括了癥,也就是疾病的表現,也包括了病因,同時還隱含著機體針對問題所給出的自治方案。因此,證實際上涵括了病癥、病因、病治,是三合一。對於證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纔不會輕忽它,纔不至放過機體呈現的每一個蛛絲馬跡。隻有到了這個時候,纔談得上辨證施治,纔談得上隨證治之。當然,問題又來了,辨證施治,辨證施治,是不是證沒了,病就好了呢?這實在是一個不易回答的復雜問題。但,至少在理論上可以這樣認為。隻是機體對於問題的表達和呈現,這本身就是一個大問題。記得我在第二章談及“諫議之官”的時候,曾引述過坤卦文言的:“臣弒其君,子弒其父,”的案例。這個案例充分說明了因問題呈現或表達途徑的障礙,從而導致積重難返的災難發生。我們可以回顧第二章的相關內容,幸許能夠理出一個頭緒。


      所謂證(癥)還可以表述成是機體能夠感受到的異常,而機體常見的證(癥)不外酸、麻、脹、痛、癢、熱、寒等,當然還有二便的異常、飲食的異常、呼吸的異常、睡眠的異常等等。


    如果證限於局部,比如身體某個部位疼痛,甚至某個區域紅腫,那麼根據經絡的循行部位及下面將要細述的原則,可以立即知道方針。


    隻是有些證的定位並不能如此清晰,如失眠,如惡寒、發熱,失眠是頭失眠還是腳失眠呢?這都不好說,隻能說某人失眠了。不能定位的證則需通過定性來抉擇,這就需求助於《內經》,求助於《傷寒》。仍以失眠為例,這是當今十分常見的證,現在的《中醫內科》教材將它分成若干型,而從內針的角度,它是一個問題,就是陽不能入陰!陽不入陰怎麼辦?從陰引陽就能解決!你可以從厥陰去引陽,比如刺太衝、剌內關、剌大陵、勞宮;你也可以從少陰去引陽,比如刺通裡、神門、刺湧泉;還可以從太陰去引陽,比如剌魚際、剌太白、公孫,若是三陰同刺,一個三陰交足矣![觀濤按:此案例所舉,有些太過特例,應該引入三焦同期、經絡同氣,引出如何由病性引出經絡?]


        從失眠的辨治,我們似能品出一些中醫的味來。我們說哪一個是治失眠的穴呢?似乎沒有!可穴穴又都能治失眠!唐初的許胤宗言:“醫者意也,在人思慮。”放在針道是再適合不過。隻要不出法理,穴位的功用是由醫者來決定的,功夫純熟了,你要它干嘛,它就干嘛!如果僅能限於干嘛,將某個功用與穴位挷定,那絕非針道的本來。中醫的很多東西實際非常簡單,我父親常講,這就是一層窗戶紙,一捅就破了。當然,一破也就不值錢了。好在我的願不在於錢,而是要人人都能知、都能用,便就不在乎捅破它了。


    二、總則


      總則就是黃帝內針臨證下手的原則,這些原則其實在上一章裡已經分頭交代過,這裡隻是集中地再作一次強調。


    總則一:上病下治,下病上治;


    總則二: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總則三:同氣相求;


    總則四:陰陽倒換求。


    總則一和二是沿用了《素問》的說法,除了“陰陽應像大論”,“繆刺論”也有類似提及。這裡的病若換作證其實更相適宜,即:上證下取,下證上取;左證右治,右證左治。上下左右是定格,尤其是左右,更是定中之定,是大規範、大原則,不能違背。因為上下左右亦即陰陽,所以也是《素問·陰陽應像大論》“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的翻版。除了上下左右分陰陽,內外前後亦是陰陽,如內側為陰,外側為陽,前為陰(胸腹),後(背)為陽。當然,加上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便有無限的可分。如能在臨證和日用中,細心琢磨,久之必得要領。


      為什麼說左右是定中之定呢?就是這個原則絲毫不容商量!比如證在左,左頭痛、左胸痛、左腹痛、左膝痛、左腳痛,先不論針何經何穴?但,統統都必須在右側下針!反之亦然,這就是定格!至於上下相取,為什麼不納在此定中之定呢?因為上下還可商量,內針總則四的陰陽倒換求,即可視為商量的結果。


      同氣相求前面已經強調過了,它是總則中的總則,是總則中的核心,是方針的依止處!或者也可以說是黃帝內針的眼目。因為針後落向何處?落針後的效果如何?都要看這個同氣求得好不好。


    同氣首先是同名經的同氣,經名如果相同,其氣亦同。如陽明經,不論是手陽明還是足陽明,都屬同氣。同理如太陰經,則無論是足太陰還是手太陰,都屬同氣。十二經的其餘八經,以此類推。有了同名經的同氣原則,很多問題就好辦了,比如手陽明經某循行區域出現狀況,不管是痛還是別的什麼,我們既可以取對側的手陽明區域,也可以取對側的足陽明相應區域,這都屬於同氣相求,有求自然有應!


     


    所謂三纔或三焦同氣,就是上(天部)與上同,中(人部)與中同,下(地部)與下同。同氣是重點,下面我會為大家細細展開,這裡隻是先預預熱。比如四肢,腕踝屬上焦天部,腕踝就是同氣。所以,腕關節的證可以從踝關節治,踝關節的證可以從腕關節治。再具體一些,右踝的問題,可以從左腕上尋求解決的方針;右腕的問題,可以從左踝上尋求解決的方針。這便是三個總則,“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左病右治,右病左治,同氣相求,”的融合。再比如,肘膝屬中焦人部,肘膝即是同氣。一般我們隻認為脾胃是中焦,肘膝怎麼也是中焦呢?在我們眼裡,一樣是中焦!放到臨證,如有脾胃的問題怎麼辦?取肘膝就能解決!


      總則四為陰陽倒換求,這是黃帝內針的一個特點。還以上述的同氣為例,踝腕、膝肘為上中二焦,那麼,肩胯呢?肩胯即屬下焦地部,是為同氣。按照同氣相求的原則,本來髖胯的問題求之於肩就行了,但是,考慮到方便和安全的因素,黃帝內針的取穴範圍嚴格地限制在肘膝以下。肘膝以上,屬於禁針區域。當然,急救可以例外!那麼,下焦的問題、地部的病證,如何解決呢?再巧妙地用一次“下病上取”就解決了!所以,髖胯、肩部等下焦地部的問題,一律都可以從上焦天部的腕踝來解決。這就是陰陽倒換求!融會上述四則,嫻熟了,便能夠法無定法,隨處下針,應手而效。


     


     


    三、三焦同氣


       回到文人通醫上來。而這條路恰恰是中國獨有的優勢,因為我們有中醫!隻有中醫能夠辦到這一點,西醫可能很難辦到!對於西醫而言,文人怎麼通它?既便通了也沒轍,因為無法操作!如果中國的文人士子都能通醫,都能解決自身的問題、家庭的問題,以及身邊親友的問題,至少是能夠解決小的問題、普通常見的問題。小的毛病、普通的毛病解決了,大的毛病便失去了由來,真正禍及生命的危證險證纔能避免,醫保纔有真正實現的可能!那麼,黃帝內針能不能作為這條路上的探索者?能不能做這條路上的先鋒?這個念頭多年來一直伴隨著我,有多少個翻來覆去的不眠之夜是在這個念頭裡打滾。為了實現這一願望,尤其是要在行業日益規範的法制社會裡使這個念頭落地,首先需要的是安全!不求有功,先保無過,是前提中的前提!為此,我在保持原有傳承脈絡的基礎上,進行了小心而大膽的調整和嘗試,將針刺範圍鎖定在肘膝以下的四肢末端,從而在安全層面牢築起了確保的大堤!至於針刺的效用,因將三焦同氣之法則發揮極至,而絲毫不損。尤其近年以來,我有意在完全沒有醫學經歷的不同層次、不同年齡段的人群中收取“徒弟”,其中小的隻有八歲,文化層次的隻上過初中。然而,就是這群完全不搭界的“弟子”,大都能夠通過不長時間的學習,掌握黃帝內針的基本運用,快的甚至十天半月就能上手。


      傳講到這裡,實在有些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我能深深地感到,《黃帝內針》的問世將意味著什麼?!這真正是這個時代的福祉!是上天的恩賜!是歷代傳承祖師大德的切願!當然,黃帝內針的受益人群首先是華語世界的人們,但我很希望它能在快的時間裡走向世界,尤其走向非洲,走向缺醫少藥的地方,走近正被疾苦煎熬的同胞!


     


    從理論上來講,隻要我們會用黃帝內針治療一個病證,解決一個問題,那麼就應該能用它治療所有的病證,作用所有的問題。當然,熟悉和貫通需要時間、需要過程。所以,我很強調內針的學人從一開始就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務須做到每下一針都能從總則中找到依據。我經常講,我們運用的是一種規律、是道,而不是有限的經驗。上面為什麼我用了“作用所有的問題”而不用“解決所有的問題”呢?因為問題的形成會有諸多因素,解決自然就不隻一途。但,為什麼能夠作用所有的問題呢?針道作用的發揮,很重要的是依賴於經絡,而人身的構成,從四肢至整個軀體都有經絡循行。經絡所構造的這個網絡沒有絲毫盲區,因此依憑經絡的作用,亦就沒有盲區了。


     


      很多事情真的不可思議,以黃帝內針的傳講而言,真正的開講始於三亞,之後陸陸續續都在南方,比如南寧。而在傳講將要結束的時候,因緣又把我們帶到了古有南昭之稱的大理。再過幾日便要端午了,端午即正午,亦即正南、正夏,忽然眼前浮現“結夏”二字,且就以此為題,圓成黃帝內針的傳講。


      結於夏,亦就是結於南,亦就是結於九針,這一切雖非刻意,卻似乎處處透顯著“九針從南方出”的蘊意!當然,結夏原始的涵義應屬佛陀當年制訂的結夏安居。印度的夏日炎熱非常,且有長達三月的雨季,正好據此安居。結夏既有護生之意,亦有以期自修自度,積厚養深。對於內針的學人而言,亦可籍以培育大醫之精誠!


      而在我的心目中,還有另外一個想法,就是三月之期,正好可以作為內針的修習之期。如果將來要做黃帝內針的教育或培訓,三月為期足矣!通過三月的學習,學人應能基本熟練的掌握內針的法理及操作應用。三月可為內針的結業之期!為什麼不說畢業呢?內針雖然至簡至易,但修學卻無有止境,一輩子的功夫都不嫌長。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