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現代精神醫學叢書:行為醫學
    該商品所屬分類:醫學 -> 醫學
    【市場價】
    297-430
    【優惠價】
    186-269
    【作者】 李凌江 
    【所屬類別】 圖書  醫學  其他臨床醫學  精神病心理病學 
    【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3577023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35770233
    作者:李凌江

    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09月 

        
        
    "

    編輯推薦

    此書主要供相關學科的研究生、本科生作為《行為醫學》教材使用。當然,對於各行各業從事行為醫學工作的讀者,應該也是一本很好的繼續教育參考書。本書作者們的年齡為30~50歲,都有博士學位,都在大學醫學院從事科研、教學、臨床工作,應該說既有理論修養,又有實踐經驗,因此相信讀者能從他們活躍的思想、豐富的臨床經驗,特別是對本學科前沿知識的把握中獲得新的啟迪。

     
    內容簡介
    全書分為4篇20章約56萬字。
    篇總論,共六章,是行為醫學的綱領性部分。章概論簡要介紹了行為醫學的歷史發展與大體框架,人類行為的基本特征與行為障礙的分類,特別介紹了行為醫學研究中的知情同意,這是一個在我國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的問題。第二至第四章分別為人類行為的生物學基礎、心理學基礎與社會學基礎,試圖從微觀到宏觀來探索人類行為的發生機制。第五章、第六章介紹行為醫學的研究方法,其中第五章特別邀請中國科學院徐林與蔡景霞研究員執筆,介紹行為研究的動物模型。雖然行為醫學重點關注的是社會心理因素,但與人類健康有關的行為依然離不開生物學的基礎,而要探索人類行為的生物學根源就離不開動物的研究。這些知識也恰恰是從事人類行為研究的科學家們感到缺乏的。
    行為醫學非常重視健康危險因素的研究,而應激是行為醫學重點關注的健康危險因素。因此第二篇專列四章,從精神應激的致病機制,到應激所致的精神障礙,到與應激相關的神經癥,後到與應激相關的功能性疾病與軀體疾病(心身疾病),試圖逐步深入地從精神到軀體變化,從功能到結構變化來全面介紹精神應激對健康的損害。當然,應激對健康的損害遠不止如此,如人類的許多行為障礙都與應激有關,這隻是選擇了應激相關障礙譜繫中的幾個有特點的疾病介紹,希望能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

    全書分為4篇20章約56萬字。


        篇總論,共六章,是行為醫學的綱領性部分。章概論簡要介紹了行為醫學的歷史發展與大體框架,人類行為的基本特征與行為障礙的分類,特別介紹了行為醫學研究中的知情同意,這是一個在我國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的問題。第二至第四章分別為人類行為的生物學基礎、心理學基礎與社會學基礎,試圖從微觀到宏觀來探索人類行為的發生機制。第五章、第六章介紹行為醫學的研究方法,其中第五章特別邀請中國科學院徐林與蔡景霞研究員執筆,介紹行為研究的動物模型。雖然行為醫學重點關注的是社會心理因素,但與人類健康有關的行為依然離不開生物學的基礎,而要探索人類行為的生物學根源就離不開動物的研究。這些知識也恰恰是從事人類行為研究的科學家們感到缺乏的。


        行為醫學非常重視健康危險因素的研究,而應激是行為醫學重點關注的健康危險因素。因此第二篇專列四章,從精神應激的致病機制,到應激所致的精神障礙,到與應激相關的神經癥,後到與應激相關的功能性疾病與軀體疾病(心身疾病),試圖逐步深入地從精神到軀體變化,從功能到結構變化來全面介紹精神應激對健康的損害。當然,應激對健康的損害遠不止如此,如人類的許多行為障礙都與應激有關,這隻是選擇了應激相關障礙譜繫中的幾個有特點的疾病介紹,希望能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


    第三篇適應不良行為,共六章,分別介紹進食行為障礙、性心理與生理障礙、攻擊暴力與自殺行為、成癮行為、迷信與神秘行為、兒童青少年行為障礙。研究行為醫學,離不開對行為障礙的關注,研究與防治這些行為障礙的發生,是行為醫學的重要主題之一。


    第四篇為行為醫學常用的治療方法。行為醫學的治療模式從初期的行為治療為主發展到現在已兼容百家,包括心理治療、生活技能訓練、康復治療兼及藥物治療等,其中心理治療依然是目前矯正行為問題的主要方法。這些治療方法在本書各章的疾病與行為障礙中都分別有介紹。鋻於心理治療中重要的認知行為治療與行為醫學的密切關繫,因此專列出三章從認知行為治療的起源、發展、理論基礎到具體操作的方法做一詳細介紹。特邀香港中文大學的黃熾榮教授執筆。作為世界知名的認知行為治療大師Stanley Rachman教授繫為數不多的亞裔弟子,他們天生的中國血統與中國文化背景,加上十多年在世界著名的臨床心理學培訓基地工作的經驗,寫好當代重要的心理治療方法之一的認知行為治療,恐怕非他們莫屬。隻是他們的港式中文和沿著歷史思路來描述的方式,不知是否適合中國的讀者。但無論如何,我相信這是目前中文著作中介紹認知行為治療寫得好的書稿之一。精神創傷的危機干預、生活技能訓練、中國特色的道家認知療法,這些方法還在不斷地探索與改良中,但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因此後一章做了簡要介紹。
    作者簡介
    李凌江,60歲,精神病學專家,博士生導師,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主任醫師,中南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所長、精神衛生繫主任,兼任國內13家大型省級精神衛生機構名譽教授或特聘教授。
    目錄
    篇總論
    章概論()
    節什麼是行為醫學()
    一、行為醫學的起源與發展()
    二、行為醫學的大體框架()
    第二節行為的基本特征與行為障礙的分類()
    一、行為的基本特征()
    二、行為障礙的分類與特征()
    第三節行為醫學研究中的知情同意()
    一、知情同意的基本要素()
    二、精神或行為障礙受試者的知情同意()
    三、涉及兒童的研究()
    第二章人類行為的生物學基礎()
    節人類行為的動物學起源()

    篇總論


    章概論()


    節什麼是行為醫學()


    一、行為醫學的起源與發展()


    二、行為醫學的大體框架()


    第二節行為的基本特征與行為障礙的分類()


    一、行為的基本特征()


    二、行為障礙的分類與特征()


    第三節行為醫學研究中的知情同意()


    一、知情同意的基本要素()


    二、精神或行為障礙受試者的知情同意()


    三、涉及兒童的研究()


    第二章人類行為的生物學基礎()


    節人類行為的動物學起源()


    一、攝食與覓食行為()


    二、性行為()


    三、撫幼行為()


    四、攻擊和自我防御行為()


    五、探究與追求刺激行為()


    六、社群行為()


    七、利他行為()


    第二節人類行為的遺傳學基礎()


    一、進化與自然選擇()


    二、基因、基因型變異與行為()


    第三節腦可塑性、應激與行為的生物適應性()


    一、發育期應激對發育可塑性的影響及疾病易感性()


    二、應激相關精神病理的腦可塑性機制()


    第三章人類行為的心理學基礎()


    節心理活動的幾個基本概念()


    一、心理活動的定義()


    二、心理活動的傾向性()


    三、心理活動的特征()


    第二節個性的形成與社會性行為的發展()


    一、個性的形成與發展()


    二、 社會性行為的形成與發展()


    第三節應激、應付與心理控制感()


    一、應激與應激原()


    二、應激的心理應付方式與防御機制()


    三、心理控制感()


    第四章人類行為的社會學基礎()


    節人類行為的社會化()


    一、什麼是社會化()


    二、社會化的目的()


    三、社會化的場所()


    四、社會化的心理機制()


    第二節人類行為的社會控制()


    一、什麼是社會控制()


    二、社會控制的種類()


    第五章行為的動物實驗方法()


    節動物行為學模型的理論基礎()


    一、條件反射()


    二、獎勵與懲罰()


    第二節動物實驗的倫理與操作規範()


    一、動物實驗倫理()


    二、實驗操作規範()


    第三節實驗設計原理()


    一、設計的藝術()


    二、生物學統計()


    三、行為學動物實驗觀測的一般指標()


    第四節學習記憶和痴獃癥模型()


    一、記憶的分類()


    二、空間記憶模型()


    三、工作記憶模型()


    四、非陳述性記憶動物模型()


    第五節精神疾病模型()


    一、抑郁癥模型()


    二、焦慮癥模型()


    三、 創傷後應激綜合征模型()


    四、精神分裂癥模型()


    五、毒品成癮模型()


    第六章人類行為障礙的評估與診斷方法()


    節行為障礙診斷與評估的基本程序()


    一、確定目標行為()


    二、獲取行為信息()


    三、所獲信息的處理與分析()


    四、診斷決策()


    第二節 行為診斷評估技術()


    一、行為訪談()


    二、行為觀察()


    三、自我監控()


    四、生理心理測量()


    五、神經影像學檢查()


    第三節 行為診斷評估中常用的心理測驗()


    一、智力測驗()


    二、人格測驗()


    三、神經心理測驗()


    第二篇應激與應激相關障礙


    第七章精神應激的致病機制()


    節 精神應激致病機制的幾個基本觀點()


    一、精神應激致病機制的共同通路:內穩態失衡()


    二、精神應激致病的分化機制:個體素質還是應激原特征


    ()


    第二節精神應激的神經內分泌機制()


    一、腎上腺素()


    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


    三、皮質內固醇()


    四、其他與應激反應有關的重要神經遞質或調質()


    第三節精神應激的神經解剖學機制()


    一、前額葉()


    二、下丘腦腹側核()


    三、杏仁核()


    四、海馬()


    五、大腦的偏側性()


    第八章應激相關障礙()


    節急性應激障礙()


    一、臨床特點()


    二、診斷和鋻別診斷()


    三、治療()


    第二節創傷後應激障礙()


    一、臨床特點()


    二、診斷和鋻別診斷()


    三、治療()


    第三節適應性障礙()


    一、臨床特點()


    二、診斷與鋻別診斷()


    三、治療()


    第四節嚴重軀體疾病的心理反應與干預()


    一、嚴重軀體疾病的心理反應()


    二、影響患者心理反應的有關因素()


    三、心理干預方法()


    第九章神經癥()


    節神經癥的病因與發病機制()


    一、病因()


    二、神經癥發生的心理學機制()


    第二節神經癥的臨床表現()


    一、腦功能失調癥狀()


    二、情緒癥狀()


    三、強迫癥狀()


    四、疑病癥狀()


    五、軀體不適癥狀()


    六、睡眠障礙()


    第三節神經癥的診斷與治療()


    一、神經癥的診斷與鋻別診斷()


    二、神經癥的治療()


    第四節神經癥的常見類型()


    一、焦慮癥()


    二、強迫癥()


    三、恐怖癥()


    四、神經衰弱()


    五、癔癥()


    六、疑病障礙()


    第十章功能性軀體障礙與心身疾病()


    節功能性軀體障礙()


    一、概述()


    二、分類、診斷和治療()


    三、常見的功能性軀體障礙()


    第二節心身疾病()


    一、概念()


    二、心身疾病的歷史與現狀()


    三、心身疾病的相關因素研究()


    四、心身疾病的分類()


    五、心身疾病的診斷原則()


    六、心身疾病的治療原則()


    第三篇適應不良行為


    第十一章進食行為及其障礙()


    節概述()


    第二節神經性厭食()


    一、流行病學()


    二、病因學()


    三、臨床表現()


    四、病程和預後()


    五、診斷和鋻別診斷()


    六、治療()


    第三節神經性貪食()


    一、流行病學()


    二、病因學()


    三、臨床表現()


    四、診斷和鋻別診斷()


    五、病程和預後()


    六、治療()


    第四節神經性嘔吐()


    第五節肥胖癥()


    一、流行病學()


    二、病因學()


    三、臨床特征()


    四、病程和預後()


    五、治療()


    第十二章性行為及其障礙()


    節對人類性行為的一般認識()


    一、性驅力的產生()


    二、性行為()


    三、人類正常的性反應周期()


    四、影響性行為動機的因素()


    五、男女性欲需求的差異()


    六、倡導正確的性態度和健康的性行為()


    第二節性的禁錮()


    一、性禁錮的歷史()


    二、性禁錮的表現形式()


    三、性禁錮的危害()


    第三節性的放縱()


    一、性放縱的歷史()


    二、性放縱的常見表現形式()


    三、 對性放縱行為的理論解釋()


    四、性放縱的危害()


    第四節性功能障礙()


    一、病因()


    二、性功能障礙的常見類型()


    三、 性功能障礙的治療()


    第五節性心理障礙()


    一、性心理障礙常見的表現形式()


    二、性心理障礙的治療與處理()


    第十三章自殺行為和暴力攻擊行為()


    節自殺行為()


    一、自殺行為的流行病學()


    二、自殺行為的相關因素()


    三、自殺行為的危險性評估()


    四、自殺行為的預防()


    五、自殺行為的處理()


    第二節暴力攻擊行為()


    一、流行病學資料()


    二、暴力攻擊行為的相關因素()


    三、暴力攻擊行為的評估和預測()


    四、暴力攻擊行為的處理()


    第十四章成癮行為()


    節概述()


    一、成癮()


    二、精神活性物質()


    三、戒斷狀態()


    四、耐受性()


    五、濫用()


    六、強化()


    第二節精神活性物質成癮()


    一、歷史與現狀()


    二、精神活性物質使用的相關因素()


    三、 藥物依賴解釋模型()


    四、精神活性物質濫用的檢查與診斷()


    五、阿片類藥物成癮()


    六、中樞神經興奮藥成癮()


    七、酒成癮()


    第三節非化學物質成癮()


    一、網絡成癮()


    二、病理性賭博()


    三、撥毛癖()


    四、偷竊狂()


    第十五章迷信與神秘行為()


    節迷信行為()


    一、迷信的概念()


    二、迷信活動的心理社會背景()


    三、迷信活動的群體特征()


    四、迷信的主要表現形式()


    五、迷信與健康()


    六、迷信行為的歷史作用()


    七、迷信行為的危害與控制()


    第二節神秘行為()


    一、巫術()


    二、催眠術()


    三、人體特異功能()


    第十六章兒童青少年常見行為障礙()


    節注意缺陷障礙()


    一、概述()


    二、病因()


    三、臨床表現()


    四、病情發展過程與預後()


    五、診斷()


    六、鋻別診斷()


    七、治療()


    第二節品行障礙()


    一、概述()


    二、病因()


    三、臨床表現()


    四、病程與預後()


    五、診斷()


    六、鋻別診斷()


    七、治療()


    第四篇行為醫學中的治療學


    第十七章認知行為治療的起源與發展()


    節行為治療的起源與發展()


    一、“行為論”崛起前的背景()


    二、“行為治療”的先驅人物()


    三、行為治療在英國的發展()


    四、行為治療在美國的發展()


    五、美國行為治療和英國行為治療發展的相互影響()


    第二節“認知行為治療”的起源與發展()


    一、“經典條件反射”和“操作性條件反射”的整合()


    二、“行為論”和傳統理論的整合()


    三、動物實驗對傳統行為定律的挑戰()


    四、對Wolpe繫統脫敏治療的剖析()


    五、治療師對行為治療的質疑()


    六、艾理斯(Albert Ellis)和貝克(Aaron T.Beck)的“認


    知療法”()


    七、行為治療和認知療法的整合()


    第十八章認知行為治療的理論基礎及其在實證醫學中的地位()


    節認知行為治療的理論基礎()


    一、認知行為治療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二、認知行為治療的當代理論()


    第二節認知行為治療的實證研究()


    一、認知行為治療實證研究的提出()


    二、什麼是認知療法的科學證據()


    三、認知療法的臨床研究設計和數據分析()


    四、確定實證性的心理治療方法()


    第三節如何看待認知行為治療的療效()


    一、“研究效應(efficacy)”和“臨床療效(effectiveness)”


    ()


    二、“內在效度”和“外在效度”()


    第十九章認知行為治療的方法()


    節認知行為治療的基本原則()


    一、良好的治療同盟是認知行為治療的成功條件()


    二、治療要通過醫生與患者的共同努力()


    三、認知療法強調“現在”為首要()


    四、認知療法是針對患者的問題為主導()


    五、認知療法是短程及有時限的()


    六、認知行為治療是規格化和指導性的()


    七、認知療法是建立在情感障礙基礎上的認知理論()


    八、認知行為治療依仗歸納方法,並采用“蘇格拉底”的邏輯


    提問()


    九、認知行為治療是本於教育的模式()


    十、家庭作業是認知療法的核心手段之一()


    第二節認知行為治療的應用方法和技巧()


    一、認知行為治療的步驟()


    二、認知行為治療過程中改變患者謬誤思想的10個方法()


    三、認知行為治療中常用的其他技巧()


    四、小結()


    第二十章幾種重要的心理行為干預技術()


    節急性精神創傷事件的危機干預()


    一、概述()


    二、緊急事件應激管理()


    三、緊急心理救援(psychological firstaid)()


    四、小結()


    第二節心理技能訓練()


    一、心理技能的概念()


    二、心理技能訓練的目的和意義()


    三、心理技能訓練的形式和方法()


    四、思維方式訓練()


    五、情緒調節技術()


    六、社交技能訓練()


    七、應激處理訓練()


    第三節道家認知療法()


    一、道家認知療法的發展()


    二、道家處世養生原則()


    三、道家認知療法的理論基礎()


    四、道家認知療法操作方法()


    五、道家認知療法的適應證及療效()
    在線試讀
    篇總論
    當人類認識到威脅生命與消耗醫藥資源的主要疾病是與社會心理因素、自身不良的生活方式與行為方式有關時,一門新的學科——行為醫學就應運而生了。什麼是行為醫學?人類行為與行為障礙的特點和發生基礎是什麼?怎樣從微觀到宏觀、從動物到人類來開展行為醫學的研究?本篇分六章來簡略地闡述這些問題,試圖給讀者一個行為醫學的大體輪廓。
    章概論
    節什麼是行為醫學
    顧名思義,行為醫學就是從醫學的角度來研究人類行為的學科。既然屬於醫學的範疇,顯然行為醫學所涉及的隻是與健康或疾病相關的行為,包括這些行為產生的機制、損害健康的途徑以及防治這些行為後果的知識與方法。本書所提及的行為都是局限在這一概念之內的。本節從行為醫學的起源、行為醫學的大體框架、行為醫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繫做一簡介,讓讀者開門見山對行為醫學有一個大體的印像。
    一、行為醫學的起源與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國家的工業化、城市化、生活節奏加快、生活方式改變、人口平均壽命增加,使威脅人類生命與消耗醫藥資源的幾種疾病已經不是自然疫源所致的傳染病或營養不良、寄生蟲病等,而是與社會心理因素、人類生活方式、人類自身行為密切相關的疾病,如心腦血管病、腫瘤、意外事故、抑郁癥等。這些疾病都不與生物學致病因素直接相關,而與精神應激、過勞、生活方式或行為方式不良(如進食過多特別是高脂高鹽飲食、體力活動過少或過多、吸煙、酗酒)有關。疾病譜的變遷與這些慢性疾病對醫藥資源的大量消耗,迫使人們開始重視自身行為與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影響,也開始重新關注社會心理因素在軀體疾病發生與健康損害中的作用。與此同時,行為科學、社會心理學、行為流行病學等相關學科的高度發展,為向醫學的滲透也提供了可能的條件與方法,人們對世界衛生組織1948年提出的健康新概念逐漸開始認同。即: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覺得虛弱,而是軀體、心理、社會功能各方面的完好狀態(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WHO,1948)。這些變化終導致了原來的純生物醫學模式開始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雖然這種轉變的過程相當緩慢與艱難。

    篇總論


    當人類認識到威脅生命與消耗醫藥資源的主要疾病是與社會心理因素、自身不良的生活方式與行為方式有關時,一門新的學科——行為醫學就應運而生了。什麼是行為醫學?人類行為與行為障礙的特點和發生基礎是什麼?怎樣從微觀到宏觀、從動物到人類來開展行為醫學的研究?本篇分六章來簡略地闡述這些問題,試圖給讀者一個行為醫學的大體輪廓。


    章概論


    節什麼是行為醫學


    顧名思義,行為醫學就是從醫學的角度來研究人類行為的學科。既然屬於醫學的範疇,顯然行為醫學所涉及的隻是與健康或疾病相關的行為,包括這些行為產生的機制、損害健康的途徑以及防治這些行為後果的知識與方法。本書所提及的行為都是局限在這一概念之內的。本節從行為醫學的起源、行為醫學的大體框架、行為醫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繫做一簡介,讓讀者開門見山對行為醫學有一個大體的印像。


    一、行為醫學的起源與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國家的工業化、城市化、生活節奏加快、生活方式改變、人口平均壽命增加,使威脅人類生命與消耗醫藥資源的幾種疾病已經不是自然疫源所致的傳染病或營養不良、寄生蟲病等,而是與社會心理因素、人類生活方式、人類自身行為密切相關的疾病,如心腦血管病、腫瘤、意外事故、抑郁癥等。這些疾病都不與生物學致病因素直接相關,而與精神應激、過勞、生活方式或行為方式不良(如進食過多特別是高脂高鹽飲食、體力活動過少或過多、吸煙、酗酒)有關。疾病譜的變遷與這些慢性疾病對醫藥資源的大量消耗,迫使人們開始重視自身行為與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影響,也開始重新關注社會心理因素在軀體疾病發生與健康損害中的作用。與此同時,行為科學、社會心理學、行為流行病學等相關學科的高度發展,為向醫學的滲透也提供了可能的條件與方法,人們對世界衛生組織1948年提出的健康新概念逐漸開始認同。即: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覺得虛弱,而是軀體、心理、社會功能各方面的完好狀態(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WHO,1948)。這些變化終導致了原來的純生物醫學模式開始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雖然這種轉變的過程相當緩慢與艱難。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一方面,臨床醫學家開始重視精神因素、行為方式在軀體疾病中的作用,例如Friedman等通過對3000例冠心病患者8年的隨訪,發現與冠心病關繫明顯的為A型行為方式、吸煙、血膽固醇增高、高血壓等。他歸納出A型行為模式其特點為:好勝、急躁、缺少耐心,警覺性高,自我剝奪休息,安排任務過多,永無暇日,語言與軀體動作多等。顯然,冠心病的這些危險因素不是光靠化學藥物干預可以解決的。另一方面,精神病學家也開始拓展精神病學的領域,不但繼續研究傳統精神病學所包容的各類精神疾病,也開始重視健康人群與亞健康人群的精神衛生與行為問題,如自殺行為、成癮行為、不健康的性行為等,希望找到促進精神健康、提高生活質量的方法。同時,預防醫學家、醫學社會學家也開始研究人類的健康生活方式、行為方式、求醫方式對健康的保護與促進作用。因此,這些臨床醫學家、精神病學家、行為科學家、臨床心理學家、預防醫學家、醫學社會學家都在不同層面關注著同一個問題,即社會心理因素、行為方式在健康與疾病中的作用。一個新的交叉學科呼之欲出。


    1973年,美國生物反饋專家Birk L應用生物反饋技術研究治療哮喘、癲、緊張性頭痛、偏頭痛等,取得好的效果,他次提出了“行為醫學”一詞:“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行為醫學、生物反饋,雖然目前處於嬰兒階段,事實上卻代表了臨床醫學和精神病學的前沿(Birk L,1973)。” 1977年2月4日至6日,以Schwarz和Weiss等人為代表的一批醫學家在美國Yale大學召開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次行為醫學大會,提出了行為醫學的定義,並於次年出版了世界上本行為醫學刊物:《行為醫學雜志》(Journal of Behavior Medicine)。1978年4月,第二屆行為醫學Yale大會修訂了行為醫學定義,即:行為醫學是關於把與健康、疾病有關的行為科學技術和生物醫學科學技術整合起來,並把它應用於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和康復的交叉學科。該定義至今被大多數人所接受,即使首次提出行為醫學一詞的Birk也改變了自己的意見,認同了大家的觀點。1980年,在美國成立了行為醫學研究院,美國國立衛生研究所(NIH)設立了常設行為醫學研究部,在聯邦政府支持下,每年獲得大量基金開展研究與培訓工作。同時,美國的國立心、肺、血液、癌癥等研究所也設立了行為醫學分部。1982年,Pomerlean和Brady等人籌建了美國行為醫學學會,並以此為平臺,開展了大量工作,出版了《行為醫學進展》《行為醫學文摘》兩本會刊,此後並出版了不少行為醫學專著。可以說,行為醫學率先在美國正式應運而生了。


    此後,行為醫學在世界各地得到迅速發展,到2006年底,歐美與亞洲已有24個國家分別成立了全國性的行為醫學學會,國際上於1990年在瑞典成立了國際行為醫學學會,並召開了屆國際行為醫學學術會議。我國行為醫學大約從20世紀80年代起步。1978年,湖南醫學院(1987年更名為湖南醫科大學,現為“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的楊德森教授留美歸來,立即組織研究小組,在我國率先研究與精神衛生相關的行為障礙,如精神應激相關障礙、家庭暴力、成癮行為、自殺行為、迷信行為、神經癥等,從這些精神衛生與行為障礙的流行病學、危險因素、發病機制到臨床干預與社區防治,開展了一繫列研究,同時在當時的湖南醫學院精神衛生繫成立了我國早的行為醫學與精神衛生教研室,並於1984年開始,在湖南醫學院開設了《行為醫學》選修課至今,每年選修該課的本科生至少在300人以上,教室座無虛席,同時出版了本《行為醫學》教材,1997年再版,本書為第3版。可以說,楊德森教授率領的研究小組是我國精神病學領域研究行為醫學的拓荒者。另一方面,在上海、天津、北京、山東濟寧等地,有一批從事生物反饋的研究者與臨床心血管內科醫生,他們在生物反饋治療高血壓、心髒病、焦慮癥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並於1989年8月,發起並得到中華醫學會的認可,成立了我國中華醫學會行為醫學與生物反饋分會,1990年10月在天津召開首屆全國行為醫學學術會議,1992年6月出版了我國的行為醫學刊物《中國行為醫學科學》,1992年8月在山東青島舉行的第二屆全國會議上,學會正式更名為中華醫學會行為醫學分會。我國行為醫學學會的成立與發展,彙集了行為醫學的研究隊伍,開展了大量的行為醫學研究,使我國的行為醫學事業呈現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2006年12月,國際行為醫學學會與美國行為醫學學會主席美國杜克大學Redford
    William教授出席中南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原湖南醫科大學)舉辦的國際行為醫學研討會,了解到中國行為醫學的發展現狀,正式邀請中國參加國際行為醫學學會,為我國行為醫學走向國際打開了大門。


    二、行為醫學的大體框架


    行為醫學是在多門發展比較成熟的學科體繫上成長起來的新興交叉學科,涉及醫學、心理學、社會科學等多個領域。那麼,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它研究領域的內涵與外延有什麼特點?它與其他相關學科是一種什麼樣的關繫?它的研究隊伍包括哪些領域的人員?像任何一個新興的學科一樣,對這些關繫到學科發展方向的重要問題,至今尚無定論,還在不斷優化的過程中。筆者此處僅就自己的理解做一簡介,供讀者參考。


    (一)行為醫學的研究領域與研究模式


    行為醫學既然是一門將與健康和疾病有關的行為科學技術與生物醫學技術整合起來,並將這些技術應用於疾病或行為障礙的機制、診斷、治療、預防、康復的交叉學科,那麼它需要整合的就包括人類學、社會學、流行病學、心理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健康教育學、精神病學、神經生物學等多學科的知識,在實踐中逐漸形成自己相對獨立的病因學、發病機制、預防治療的模式。


    1行為醫學的病因學模式行為醫學的病因學模式有幾個重要的特點。,十分強調社會心理因素在疾病與行為障礙發生、發展中的作用;第二,提倡用多因素、多環節、多途徑來研究疾病與行為障礙的發生;注重危險因素、人、疾病三者的關繫;其中精神應激與行為方式是重點關注的危險因素;第三,在流行病學的研究資料基礎上,注重生物學的實驗研究。幾十年來,行為醫學在這些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


    (1)社會文化因素與疾病、行為障礙的關繫:人生活在社會上,無時無刻不受到生活的環境與文化的影響,其健康和行為顯然要受到它的影響。例如高膽固醇血癥、高血壓、吸煙是冠心病的經典危險因素,但行為醫學家通過10年的前瞻性研究發現,同時具有上述3種危險因素的人隻有14%發生了冠心病;而已患冠心病的人中也隻有17%的同時具有上述3種危險因素,那也就是說還有百分之八十幾的冠心病患者不能用上述危險因素來解釋。通過進一步的移民流行病學研究,發現生活在工業化程度高的國家、社會經濟地位低、單身、寡居、離婚者、移居城市的農民等冠心病發生率高,從而提出了社會文化因素與冠心病的關繫。著名行為醫學家Syme 1975年做過一個非常著名的研究,發現冠心病的發病率在日本本土的日本人中,移居夏威夷的日本人中居中,移居美國加州的日本人中。Syme對後者做了進一步的分類,發現移居加州的日本人中,完全接受西方生活方式與文化的群體,其冠心病發生率是保留日本人生活方式的移民群體的51倍。Berkman等人於1977年做過一個長達9年樣本量為6922人的前瞻性研究,發現社會接觸(婚姻、親友、社會人士的聯繫)的強度與死亡率有顯著性負相關;House等人1982年對2754人做了12年的隨訪,得出了同樣的結論。其他許多研究也發現,結核病、精神分裂癥、成癮行為、意外事故、自殺行為等均與社會重要聯繫的剝奪有關。不過,社會文化因素作為這些疾病或行為障礙危險因素的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2)應激與健康和疾病的關繫:應激(stress)是行為醫學病因學模式中重要的危險因素,因為社會心理因素作為致病因素影響健康、導致軀體與精神疾病,大多與應激有關。應激一詞由Cannon 1925年首先使用,他觀察到,當機體遭受寒冷、缺氧、失血等生理有害刺激時,機體自主神經繫統會出現緊急反應,其目的是機體為了恢復內穩態。後來,Selye對應激開展了繫統研究,認為不論外界刺激性質如何,機體總是做出大致相同的反應,Selye將其稱為全身反應綜合征。到20世紀60年代,Mason、Lazarus等進一步發展了Selye的學說,認為應激反應的發生不是應激原直接刺激的結果,而必須通過一定的心理中介,強調應激不僅取決於外部刺激,而且取決於個體對應激的認知評價與應付過程。1967年,Holmes等編制了生活應激事件評定量表,次來量化外界的應激原,而且發現這些應激性生活事件與許多疾病的發生有密切關繫。時至今日,與應激有關的研究文獻是汗牛充棟,浩如煙海,應激已成為行為醫學研究領域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目前公認的是,應激不但可以導致精神障礙,如創傷後應激障礙,應激還與許多精神疾病的發生有關,如神經癥、抑郁癥、許多行為障礙、甚至誘發精神分裂癥;應激也是許多軀體疾病的危險因素,如心髒病、高血壓、糖尿病、腦血管病、消化性潰瘍等。例如,20世紀70年代,Parkes等人就對4486例喪偶的55歲男性做了9年的隨訪,結果發現居喪後6個月,其死亡率比對照者高出40%;12個月後開始逐步下降,兩年後纔降到正常人水平(Parkes,1969)。因此,本書專列一篇來介紹應激的相關問題。


    (3)A型行為方式與健康、疾病的關繫:A型行為是美國醫生Friedman、Rosenman等人經過20餘年的臨床觀察和流行病學研究之後提出的一種冠心病獨立危險因素。如好勝、急躁、缺少耐心、警覺性高、自我剝奪休息、安排任務過多、永無暇日、語言與軀體動作多等。有關A型行為與冠心病的研究甚多,結論幾乎一致,即A型行為方式的個體冠心病和高血壓的發病率均高於非A型者。有人發現,類似A型行為的責任感過強,也與死亡率有關,如Langer等人1976年在一所敬老院裡把社會經濟地位、身體健康狀態、心理健康狀態等基本相同的老人隨機分為兩組,甲組的任務是要他們在敬老院裡“看管一片莊稼”,乙組的任務是要他們“負責為自己看管好一片莊稼”,並有嚴格的目標要求。一年半後,發現甲組的死亡率比乙組低一半。


    行為醫學有關病因學的模式還有研究個人品質、人格、情緒、經歷、生命周期等在疾病與行為障礙發生中的作用。


    (4)基因、多態與行為表型的關繫:近年來,基因組學、蛋白組學、神經影像學的飛速發展,同樣也影響到行為醫學的病因學研究模式。一般來說,基因決定蛋白質,蛋白質決定結構,結構控制功能,功能塑造結構。因此基因是決定行為與疾病素。某些行為表型的改變,基因異常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如Williams綜合征,患兒特異性的行為表現如“雞尾酒演講”的行為,流利、清晰的演講中夾雜著許多陳詞濫調和不相干的詞句;尤其是處理情感任務時出現嚴重的視覺空間障礙。其病因就是7號染色體有一段空隙基因缺失,缺失的大小不同,臨床表現也不同。


    然而,許多情況下,基因組相同,不能保證表型相同。完全不同的表型可能來自同一基因組,這種現像被稱為多態。每個表型的發展,選擇性的依賴內部和外部的環境因素,基因的作用隻有在環境變異縮小以後纔會變得明顯。例如兩個5歲的苯丙酮尿癥患者,都是因為苯丙氨酸羥化酶發生了無效突變。一個因為遺傳缺陷沒有被識別,將會出現嚴重的精神障礙和癲發作;另一個如果被篩查確定,通過保持低苯丙氨酸飲食,可保持行為在正常範圍之內。因此,盡管基因相同,沒有治療和治療的病例表型就像黑夜和白天一樣分明。


    在基因與行為表型之間,還有很長的路。神經影像學的發展,使這條路多了一個中間站。例如Allan Reiss應用功能性磁共振研究了43例Williams綜合征患者和40例年齡性別匹配的對照者,發現患者與視覺空間處理有關的腦區體積和灰質密度減少,而控制情感的腦區體積和灰質密度增加,與患者的癥狀表現一致。近年來,許多行為醫學家對行為障礙、精神疾病、應激相關障礙的基因、腦神經影像學特點、臨床表現開展了繫統研究,期望能揭示各種行為障礙從基因到行為表型的中間腦生物學機制,這是未來數年在精神疾病與行為障礙方面有可能產生突破性成果的研究領域。


    2行為醫學的致病中介機制模式對疾病、行為障礙的易感性與抵抗力研究,是行為醫學研究致病中介機制的一個核心問題。無論是社會文化因素,還是心理應激因素,還是其他的致病危險因素,都要通過心理中介與生理中介發生作用,纔有可能導致心理或軀體的病變或行為障礙,因為接受任何同一危險因素的群體,不會使所有的個體都發生疾病或行為障礙,這種個體差異就表現為個體的易感性與抵抗力。


    心理的易感性與抵抗力研究是行為醫學近幾十年來研究較多的一個方面。如有人發現,A型行為雖然對心血管疾病易感性高,但對腫瘤一類疾病表現出較高的抵抗力,而B型行為方式的人卻相反。在個性方面,一些研究表明,外向性的個性對多種社會應激因素抵抗力較高,內向者卻易感性較高。1979年挪威的一個研究發現,受教育程度較高但缺少醫學與心理學知識的人,應激程度顯著高於受教育程度低或有較多醫學與心理學知識的人。許多的研究表明,有多種心理應付方式的人、采取主動應付方式的人、心理自我控制感強的人、對應激事件有心理準備的人,應激程度較低,心理與軀體的疾病發生率較低,反之較高。例如經歷強烈精神創傷後的群體中平均隻有約10%的人患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許多研究認為,患者存在的消極認知圖式如認為世界十分危險、自己完全沒有能力應付是發生PTSD的重要原因(Foa,1999)。


    對精神疾病與行為障礙的生理易感性與抵抗力的研究,近年來隨著神經生物學、遺傳學、神經影像學的飛速發展開始成為熱點。如研究發現,經歷同一精神創傷性事件後,與正常的幸存者比較,患PTSD的幸存者DATSLC6A3
    3’變異大;促進5HT重吸收的一個轉運體蛋白的兩個等位基因有差異, 可能是杏仁核的高活動性與焦慮發生的原因之一。也有許多研究發現,某些腦區如前額葉的結構與功能的發育障礙,可能是精神疾病與行為障礙的共同易感基礎。


    因此,從心理和生理的中介環節來研究疾病與行為障礙的發生、發展以及防治手段,是行為醫學領域一個前沿的科學問題。


    3行為醫學的治療模式行為醫學的治療模式從強調行為治療開始,發展到今天,不排斥藥物治療,也包容其他各種心理治療、行為干預、生活技能訓練等方法。在我國行為醫學發展初期,生物反饋治療是行為治療的主要方法之一,因此很多行為醫學學會成立之初都稱為行為醫學與生物反饋學會,後來各種行為治療方法一度成為行為醫學治療模式的主流,然而,隨著心理治療方法的發展,行為治療在世界許多國家都被認知行為治療所取代。因此,本書第四篇專列3章來繫統介紹認知行為治療的理論與方法。其他的治療方法可參閱各章節。


    (二)行為醫學與其他相關學科的關繫


    行為醫學與臨床醫學絕大多數學科的界限是比較清晰的,因為臨床醫學各個學科都有他們明確界定的範圍。行為醫學要關注和干預臨床各科中一些與行為醫學有關的疾病和行為障礙,例如心血管疾病,也隻是從行為醫學的角度進行研究和干預,而沒有把心血管疾病就此劃入行為醫學的範疇。與行為醫學界限為模糊的是心身醫學、醫學心理學、醫學社會學以及精神病學的某些部分。從筆者有限的閱讀背景來理解,還沒有一本著作把這個問題講得清清楚楚,筆者在此僅根據個人的體會做一介紹,供參考。


    從廣義上講,心身醫學是研究心理因素在軀體疾病發生發展中的作用的學科,應屬於醫學的分支,它提倡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重點研究心理因素與軀體疾病的病理關繫,當然也應用一些精神病學與行為醫學的理論與方法來治療、預防、康復這類軀體疾病,與行為醫學、精神衛生學有部分交叉。狹義上來說,心身醫學是研究一組由心理因素引起,具有器質性病變或確定的病理生理改變的軀體疾病的學科,這組軀體疾病被稱為心身疾病,如經典的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消化性潰瘍、神經性皮炎等。因此,它的範圍較行為醫學窄。然而,對心身疾病的看法在臨床各科中意見並不一致,如高血壓、冠心病這些經典心身疾病,除了在精神病學教科書中被保留在心身疾病一章外,內、外科學都不稱為心身疾病,而是分別列入內外各科的疾病中。


    醫學心理學以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心理因素在人體健康和疾病及其轉化過程中所起作用的規律,是以醫學為對像形成的應用心理學分支。在軀體與精神疾病的診斷治療過程中,應用醫學心理學的知識和手段,如各種心理評估手段,來分析患者的心理狀況和影響患者個體的各種心理因素,了解和關注患者的心理需求,對患者開展各種心理治療等是醫學心理學的主要任務。它與行為醫學雖有重疊之處,但行為醫學的理論背景除了受心理學的影響,但更多來自行為科學與醫學的知識,關注更多的也是人類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與行為障礙而不隻是臨床各科疾病的心理因素。


     


    醫學社會學和醫學人類學是社會學和人類學在醫學領域的分支。醫學社會學是用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從群體的角度去研究社會結構和社會過程有關的健康和疾病問題,包括醫學行為。醫學人類學是以文化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醫學問題的學科,在精神衛生領域,它研究特定的文化背景與人類精神活動和行為的關繫。


    如果說神經科學是研究人類精神活動與行為的微觀基礎,醫學心理學則是研究心理社會因素與個體心理行為的關繫,那麼醫學社會學和醫學人類學則是從社會這個宏觀的角度來研究人類,研究文化、社會大環境對人類精神活動與行為的影響。行為醫學則是應用這些知識,重點關注與人類健康有關的行為。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