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中國方藥醫學
    該商品所屬分類:醫學 -> 醫學
    【市場價】
    732-1062
    【優惠價】
    458-664
    【作者】 蔡定芳 
    【所屬類別】 圖書  醫學  中醫  基礎理論 
    【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ISBN】978754784596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大16開
    紙張:輕型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47845967
    作者:蔡定芳

    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10月 

        
        
    "

    編輯推薦

    本書可供中醫、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師及中醫院校學生參考閱讀

     
    內容簡介

        《中國方藥醫學》用辨證方藥與辨病方藥對《中藥學》《方劑學》進行重新分類。上篇辨證方藥以寒、熱、燥、濕、氣、血、陰、陽八字為綱,以表寒、裡寒、表熱、裡熱、涼燥、溫燥、寒濕、熱濕、氣虛、氣滯、血虛、血瘀、陰虛、水盛、陽虛、火旺32字為目,闡釋藥物方劑的主治癥狀或證候。本書的特點是以方劑中該藥的主要作用論證藥物的主治癥狀或主治證候,是本書的精華所在。旨在立足臨床,便於掌握。下篇辨病方藥依據《千金翼方》分為治療意識障礙方藥、治療睡眠障礙方藥、治療咳嗽哮喘方藥、治療風濕疾病方藥、治療出血疾病方藥、治療頭暈頭痛方藥、治療癲痫抽搐方藥、治療腹瀉痢疾方藥、治療目赤腫痛方藥、治療尿頻失精方藥、治療瘰疬痰核方藥、治療諸蟲疾病方藥、治療瘡瘍疾病方藥等十三章,突出藥物方劑主治的病名或癥狀性病名,淡化藥物的性味,拓展臨床制方遣藥視野。

    作者簡介

        蔡定芳,現任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中醫科、中西醫結合科主任,復旦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副所長,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中西醫結合繫副主任,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醫師協會中西醫結合分會常務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博士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中醫藥學會神經內科分會主任委員,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神經內科分會副主任委員。
        長期從事中西醫結合神經內科的臨床與實驗研究,承擔中日合作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及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上海市等多項研究課題。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出版專著12部。獲部級科研成果獎4項。1993年獲首屆“全國中青年醫學科技之星”稱號,1997年首批人選上海市衛生繫統百名跨世紀優秀學科帶頭人,2004年人選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優秀中醫臨床人纔,2005年入選上海市醫學領軍人纔,2007年人選上海市領軍人纔。

    目錄
    上篇辨證方藥
    章散寒方藥13
    節發散表寒藥物14
    麻黃桂枝細辛生姜荊芥防風羌活獨活香薷蔥白辛夷蒼耳芫荽淡豆豉葛根
    第二節發散表寒方劑30
    麻黃湯桂枝湯大青龍湯九味羌活湯活人敗毒散香薷散聖散子
    消風百解散麻黃附子細辛湯
    第三節溫散裡寒藥物39
    附子烏頭天雄肉桂吳茱萸干姜制草烏高良姜蜀椒椒目胡椒荜茇
    第四節溫散裡寒方劑49
    理中湯小建中湯大建中湯吳茱萸湯二氣丹北亭丸紅丸子
    節疏散表熱藥物54
    桑葉菊花薄荷牛蒡子柴胡升麻蟬蛻浮萍
    第二節疏散表熱方劑60

    上篇辨證方藥
    章散寒方藥13
    節發散表寒藥物14
    麻黃桂枝細辛生姜荊芥防風羌活獨活香薷蔥白辛夷蒼耳芫荽淡豆豉葛根
    第二節發散表寒方劑30
    麻黃湯桂枝湯大青龍湯九味羌活湯活人敗毒散香薷散聖散子
    消風百解散麻黃附子細辛湯
    第三節溫散裡寒藥物39
    附子烏頭天雄肉桂吳茱萸干姜制草烏高良姜蜀椒椒目胡椒荜茇
    第四節溫散裡寒方劑49
    理中湯小建中湯大建中湯吳茱萸湯二氣丹北亭丸紅丸子


    第二章清熱方藥53
    節疏散表熱藥物54
    桑葉菊花薄荷牛蒡子柴胡升麻蟬蛻浮萍
    第二節疏散表熱方劑60
    桑菊飲銀翹散麻杏石甘湯柴胡升麻湯升麻葛根湯柴葛解肌湯
    辛涼清解飲防風通聖散
    第三節清洩裡熱藥物65
    金銀花連翹石膏知母黃芩黃連黃柏梔子龍膽草白薇青蒿
    大青葉板藍根白花蛇舌草牡丹皮玄參白英紫草赤芍藥地骨皮
    寒水石淡竹葉射干
    第四節清洩裡熱方劑83
    龍膽瀉肝湯黃連解毒湯清暑益氣湯白虎湯涼膈散清營湯普濟消毒飲
    清瘟敗毒飲升降散


    第三章潤燥方藥89
    節溫潤涼燥藥物90
    紫蘇杏仁火麻仁胡麻仁郁李仁松子仁蜂蜜
    第二節溫潤涼燥方劑96
    杏蘇散甘麥大棗湯麻仁丸五仁丸濟川煎瓊玉膏清燥湯潤腸丸
    第三節涼潤溫燥藥物101
    沙參麥鼕天鼕枇杷葉石斛百合玉竹
    第四節涼潤溫燥方劑107
    清燥救肺湯沙參麥鼕湯桑杏湯滋燥養榮湯通幽湯麥門鼕湯


    第四章滲濕方藥111
    節溫滲寒濕藥物112
    藿香佩蘭白豆蔻蒼術半夏茯苓砂仁厚樸豆卷草豆蔻草果
    第二節溫滲寒濕方劑120
    藿香正氣散平胃散二陳湯感應丸
    第三節寒滲濕熱方藥122
    茵陳車前子金錢草苦參澤瀉薏苡仁滑石
    第四節寒滲濕熱方劑128
    三仁湯茵陳蒿湯八正散天水散甘露消毒丹龍膽瀉肝湯


    第五章調氣方藥132
    節補氣藥物133
    人參黨參黃芪白術山藥五味子大棗甘草飴糖
    第二節補氣方劑148
    獨參湯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歸脾湯生湯
    第三節行氣藥物151
    陳皮枳實香附木香烏藥薤白大腹皮川楝子旋覆花
    第四節行氣方劑159
    柴胡疏肝散逍遙散越鞠丸暢衛舒中湯四磨飲嘉禾散二十四味流氣飲第六章理血方藥165
    節養血藥物166
    熟地當歸白芍阿膠何首烏桑椹龍眼
    第二節養血方劑173
    四物湯當歸補血湯人參養榮湯干熟地黃丸黑地黃丸天真丸
    第三節活血藥物178
    丹參川芎桃仁紅花三稜莪術牛膝乳香沒藥益母草水蛭虻蟲
    地鱉蟲卷柏
    第四節活血方劑189
    桃核承氣湯血府逐瘀湯抵當湯失笑散丹參飲鱉甲煎丸獨聖散
    大黃蟲丸


    第七章燮陰方藥194
    節滋陰藥物195
    生地枸杞龜甲鱉甲山茱萸黃精女貞子墨旱蓮
    第二節滋陰方劑202
    六味地黃丸左歸丸大補陰丸坎離丸河車大造丸
    第三節逐水藥物206
    甘遂大戟芫花商陸牽牛子巴豆續隨子
    第四節逐水方劑212
    十棗湯禹功散真武湯五苓散實脾飲溫脾湯消水聖愈湯


    第八章和陽方藥218
    節溫陽藥物219
    鹿茸(附: 鹿角、鹿角膠、鹿角霜)紫河車肉苁蓉淫羊藿杜仲巴戟天
    補骨脂菟絲子續斷陽起石
    第二節溫陽方劑228
    鹿茸大補湯鹿茸地黃煎右歸丸龜鹿二仙膠鹿茸內補丸四逆湯補腎丸
    補天丸
    第三節瀉火藥物233
    大黃芒硝硝石番瀉葉蘆荟
    第四節瀉火方劑238
    大承氣湯大黃甘遂湯大柴胡湯增液承氣湯
    下篇辨病方藥
    章治療意識障礙方藥249
    節治療意識障礙藥物250
    麝香冰片蘇合香石菖蒲犀角牛黃
    第二節治療意識障礙方劑255
    安宮牛黃丸牛黃清心丸紫雪散至寶丹行軍散蘇合香丸紫金錠
    解毒雄黃丸


    第二章治療睡眠障礙方藥262
    節治療睡眠障礙藥物262
    朱砂磁石龍骨琥珀酸棗仁柏子仁遠志
    第二節治療睡眠障礙方劑268
    朱砂安神丸磁朱丸天王補心丹酸棗仁湯黃連阿膠湯枕中方


    第三章治療咳嗽氣喘方藥274
    節治療咳嗽氣喘藥物275
    紫菀款鼕花百部前胡桔梗白前貝母瓜蔞石鐘乳白石英紫石英
    第二節治療咳嗽氣喘方劑284
    止嗽散小青龍湯定喘湯華佗五嗽丸人參定喘湯人參瀉肺湯


    第四章治療風寒濕痺方藥289
    節治療風寒濕痺藥物289
    秦艽桑寄生威靈仙防己絡石籐雷公籐五加皮
    第二節治療風寒濕痺方劑294
    桂枝芍藥知母湯獨活寄生湯換腿丸比天膏大通聖白花蛇散


    第五章治療出血疾病方藥298
    節治療出血疾病藥物298
    三七仙鶴草大薊小薊白茅根地榆蒲黃牛角_x000e_??冄6槐花側柏葉茜草白及
    第二節治療出血疾病方劑306
    十灰散四生丸咳血方小薊飲子槐花散黃土湯龍腦雞蘇丸第六章治療眩暈頭痛方藥311
    節治療眩暈頭痛藥物312
    羚羊角天麻石決明白蒺藜白芷藁本槐實雲母
    第二節治療眩暈頭痛方劑318
    鎮肝熄風湯羚角鉤籐湯都梁丸左金丸半夏白術天麻湯神術湯


    第七章治療癲痫癱瘓方藥324
    節治療癲痫癱瘓藥物325
    龍齒角白僵蠶蛇蛻蜣螂防葵鉛丹蛇床子蚱蟬莨菪子鉤籐全蠍
    蜈蚣地龍
    第二節治療癲痫癱瘓方劑333
    返魂丹至聖丹五痫神應丸雙丸子小續命湯補陽還五湯大聖花蛇牛黃丸
    僵蠶丸海桐皮丸


    第八章治療腹瀉痢疾方藥340
    節治療腹瀉痢疾藥物341
    白頭翁秦皮禹餘糧太乙餘糧赤石脂白石脂藜蘆石榴皮蝟皮烏梅
    第二節治療腹瀉痢疾方劑349
    白頭翁湯痢聖散子四神丸烏梅丸


    第九章治療眼目疾病方藥353
    節治療眼目疾病藥物353
    決明子青葙子谷精草密蒙花夜明砂白青扁青空青曾青銅青
    蓍實茺蔚子析蓂子
    第二節治療眼目疾病方劑361
    洗刀散錦鳩丸密蒙花散羚羊角散撥雲散蟬花無比散空青丸


    第十章治療尿頻遺精方藥365
    節治療尿頻遺精藥物366
    芡實桑螵蠨覆盆子金櫻子烏賊骨
    第二節治療尿頻遺精方劑369
    桑螵蠨散金鎖丹水陸二仙丹
    第十一章治療瘰疬痰核方藥372
    節治療瘰疬痰核藥物373
    夏枯草昆布海藻青黛牡蠣天南星漏蘆山慈菇白附子番木鱉皂莢
    第二節治療瘰疬痰核方劑381
    救苦化堅湯散腫潰堅湯曾青散漏蘆湯五癭丸消癭五海飲五海飲陷腫散


    第十二章治療諸蟲疾病方藥386
    節治療諸蟲疾病藥物387
    蘼蕪藍實蕪荑雷丸苦楝根皮貫眾礬石
    第二節治療諸蟲疾病方劑391
    蘼蕪丸密陀僧丸化蟲丸追蟲丸貫眾丸


    第十三章治療瘡瘍癰疽方藥395
    節治療瘡瘍癰疽藥物396
    蒲公英紫花地丁敗醬草魚腥草白蘞營實王不留行
    第二節治療瘡瘍癰疽方劑400
    五味消毒飲王不留行散雲母膏神仙太一膏真人活命飲陽和湯
    飛龍奪命丹雄黃解毒丸生肌散蟾蜍膏耆婆萬病丸


    跋409


    附方索引411

    前言
    中國醫藥學現存早藥物醫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是托名神農之作。《淮南子·修務訓》曰: 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實,食蠃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於是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谷,相土地宜,燥濕肥墝高下,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闢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農是三皇之一,新石器時代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首領。《尚書大傳》曰: 燧人以火紀陽也,陽尊,故托燧皇於天。伏羲以人紀事,故托羲皇於人。蓋天非人不因,人非天不成也。神農悉地力植谷,故托農皇於地。天地人之道備而三五之運興矣。《神農本草經》三卷分上、中、下三品,載藥365種。《隋書·經籍志》早著錄《神農本草》四卷,雷公集注。《神農本草經》原書早佚。三國時期華佗弟子李當之有《本草經》一3世紀初期華佗弟子吳普撰《吳普本草》六卷載藥441種,兩書均502—557年南朝梁國陶弘景著《本草經集注》七卷,保留《神農本草經》大部內容。《本草經集注》序曰: 此書應與《素問》同類,但後人多更修飾之耳。秦皇所焚,醫方、卜術不預,故猶得全錄。而遭漢獻遷徙,晉懷奔迸,文籍焚靡,千不遺一。今之所存,有此四卷,是其本經。所出郡縣,乃後漢時制,疑化等所記。又有《桐君采藥錄》,說其華葉形色。《藥對》四卷,論其佐使相須。魏、晉以來,吳普、李當之等,更復損益。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卅一,或三百一十九。或三品混糅。冷熱舛錯,草石不分,蟲獸無辨,且所主治,互有多少。醫家不能備見,則識智有淺深。今輒苞綜諸經,研括煩省。以《神農本經》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為主,又進名醫副品,亦三百六十五,合七百卅種。精粗皆取,無復遺落,分別科條,區甄物類,兼注名世用,土地所出及仙經道術所須,並此序錄,合為三卷。雖未足追踵前良,蓋亦一家撰制。吾去世之後,可貽諸知音爾。惜《本草經集注》久佚,有敦煌出土殘1616年明朝萬歷丙辰盧復輯佚《神農本經》,為現存早《神農本草經》輯本。此後,1799年清代嘉慶己未孫星衍有《神農本草經》輯佚本,1844年清代道光甲辰顧觀光有《神農本草經》輯佚本,1854年日本國嘉永甲寅森立之有《神農本草經》輯佚本,各有千秋,流傳亦廣。739年己卯陳藏器著《本草拾遺》10卷,首創十劑藥物分類: 宣可去壅,生姜、橘皮之屬;通可去滯,通草、防己之屬;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洩可去閉,葶苈、大黃之屬;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屬;重可去怯,磁石、鐵粉之屬;滑可去著,鼕葵子、榆皮之屬;澀可去脫,牡蠣、龍骨之屬;燥可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屬;濕可去枯,白石英、紫石英朝王海藏《湯液本草》在陳藏器十劑基礎上補充寒熱二劑: 寒可以去熱,大黃、樸硝之屬是也;熱可以去寒,附子、官桂之屬是也。李時珍闡釋並發揮十劑深義,《本草綱目·序例》曰: 宣可去壅。壅者塞也,宣者布也,散也。郁塞之病,不升不降,傳化失常,或郁久生病,或病久生郁。必藥以宣布敷散之,如承流宣化之意,不獨湧越為宣也。滯者留滯也。濕熱之邪留於氣分,而為痛痺癃閉者,宜淡味之藥上助肺氣下降,通其小便而洩氣中之滯,木通、豬苓之類是也。濕熱之邪留於血分,而為痺痛腫注、二便不通者,宜苦寒之藥下引,通其前後,而洩血中之滯,防己之類是也。《經》曰味薄者通,故淡味之藥謂之通劑。補可去弱,經雲不足者補之,又雲虛則補其母,生姜之辛補肝,炒鹽之咸補心,甘草之甘補脾,五味子之酸補肺,黃柏之苦補腎。又如茯神之補心氣,生地黃之補心血;人參之補脾氣,白芍藥之補脾血;黃之補肺氣,阿膠之補肺血;杜仲之補腎氣,熟地黃之補腎血;川芎之補肝氣,當歸之補肝血之類,皆補劑。不特人參、羊肉為補也。洩可去閉當作去實。經雲實則瀉之,實則瀉其子是矣。五髒五味皆有瀉,不獨葶苈、大黃也。肝實瀉以芍藥之酸,心實瀉以甘草之甘,脾實瀉以黃連之苦,肺實瀉以石膏之辛,腎實瀉以澤瀉之咸是矣。輕可去實當作輕可去閉。有表閉、裡閉,上閉、下閉。表閉者,風寒傷營,腠理閉密,陽氣怫郁,不能外出,而為發熱、惡寒、頭痛、脊強諸病,宜輕揚之劑發其汗,而表自解也。裡閉者,火熱郁抑,津液不行,皮膚干閉,而為肌熱、煩熱、頭痛、目腫、昏瞀、瘡瘍諸病,宜輕揚之劑以解其肌,而火自散也。上閉有二: 一則外寒內熱,上焦氣閉,發為咽喉閉痛之證,宜辛涼之劑以揚散之,則閉自開。一則飲食寒冷抑遏陽氣在下,發為胸膈痞滿閉塞之證,宜揚其清而抑其濁,則痞自泰也。下閉亦有二: 有陽氣陷下,發為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行之證,但升其陽而大便自順,所謂下者舉之也。有燥熱傷肺,金氣郁,竅閉於上,而膀胱閉於下,為小便不利之證,以升麻之類探而吐之,上竅通而小便自利矣,所謂病在下取之上也。重可去怯。重劑凡四,有驚則氣亂而魂氣飛揚如喪神守者,有怒則氣逆而肝火激烈病狂善怒者,並鐵粉、雄黃之類以平其肝。有神不守舍而多驚健忘、迷惑不寧者,宜朱砂、紫石英之類以鎮其心。有恐則氣下精志失守而畏如人將捕者,宜磁石、沉香之類以安其腎。大抵重劑壓浮火而墜痰涎,不獨治怯也。故諸風掉眩及驚痫痰喘之病,吐逆不止及反胃之病,皆浮火痰涎為害,俱宜重劑以墜之。滑可去著,著者有形之邪留著於經絡髒腑之間也,便尿、濁帶、痰涎、胞胎、癰腫之類是矣。皆宜滑藥以引去其留著之物。此與木通、豬苓通以去滯相類而不同。木通、豬苓,淡洩之物,去濕熱無形之邪;葵子、榆皮,甘滑之類,去濕熱有形之邪。故彼曰滯,此曰著也。大便澀者,菠菱、牽牛之屬;小便澀者,車前、榆皮之屬;精竅澀者,黃柏、葵花之屬;胞胎澀者,黃葵子、王不留行之屬;引痰涎自小便去者,則半夏、茯苓之屬;引瘡毒自小便去者,則五葉籐、萱草根之屬,皆滑劑也。半夏、南星皆辛而涎滑,能洩濕氣、通大便,蓋辛能潤、能走氣、能化液也。或以為燥物,謬矣。濕去則土燥,非二物性燥也。澀可去脫,脫者氣脫也,血脫也,精脫也,神脫也。脫則散而不收,故用酸澀溫平之藥,以斂其耗散。汗出亡陽,精滑不禁,洩痢不止,大便不固,小便自遺,久嗽亡津,皆氣脫也。下血不已,崩中暴下,諸大亡血,皆血脫也。牡蠣、龍骨、海螵蠨、五倍子、五味子、烏梅、榴皮、訶黎勒、罌粟殼、蓮房、棕灰、赤石脂、麻黃根之類,皆澀藥也。氣脫兼以氣藥,血脫兼以血藥及兼氣藥,氣者血之帥也。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此神脫也,非澀藥所能收也。燥可去濕。濕有外感,有內傷。外感之濕,雨露嵐霧,地氣水濕,襲於皮肉筋骨經絡之間;內傷之濕,生於水飲酒食,及脾弱腎強,固不可一例言也。故風藥可以勝濕,燥藥可以除濕,淡藥可以滲濕,洩小便可以引濕,利大便可以逐濕,吐痰涎可以祛濕。濕而有熱,苦寒之劑燥之;濕而有寒,辛熱之劑燥之;不獨桑皮、小豆為燥劑也。濕去則燥,故謂之燥。濕可去枯。濕劑當作潤劑。枯者燥也,陽明燥金之化,秋令也,風熱怫甚,則血液枯涸而為燥病。上燥則渴,下燥則結,筋燥則強,皮燥則揭,肉燥則裂,骨燥則枯,肺燥則痿,腎燥則消。凡麻仁、阿膠膏潤之屬,皆潤劑也。養血,則當歸、地黃之屬;生津,則麥門鼕、栝蔞根之屬;益精,則苁蓉、枸杞之屬。若但以石英為潤藥則偏矣,古人以服石為滋補故爾。此後,歷代相關本草著作大多據十劑而分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64年成都中醫學院主編版全國中醫學院統一教材《常用中藥學》將中藥分為解表類、湧吐類、瀉下類、清熱類、芳香化濕類、利水滲濕類、祛風濕類、溫裡類、芳香開竅類、安神類、平肝息風類、理氣類、理血類、補益類、消導類、化痰止咳類、收澀類、驅蟲類、外用類19類,一直沿用至今。其間雖有細微變化,然大同而小異。

        中國醫藥學現存早藥物醫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是托名神農之作。《淮南子·修務訓》曰: 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實,食蠃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於是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谷,相土地宜,燥濕肥墝高下,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闢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農是三皇之一,新石器時代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首領。《尚書大傳》曰: 燧人以火紀陽也,陽尊,故托燧皇於天。伏羲以人紀事,故托羲皇於人。蓋天非人不因,人非天不成也。神農悉地力植谷,故托農皇於地。天地人之道備而三五之運興矣。《神農本草經》三卷分上、中、下三品,載藥365種。《隋書·經籍志》早著錄《神農本草》四卷,雷公集注。《神農本草經》原書早佚。三國時期華佗弟子李當之有《本草經》一3世紀初期華佗弟子吳普撰《吳普本草》六卷載藥441種,兩書均502—557年南朝梁國陶弘景著《本草經集注》七卷,保留《神農本草經》大部內容。《本草經集注》序曰: 此書應與《素問》同類,但後人多更修飾之耳。秦皇所焚,醫方、卜術不預,故猶得全錄。而遭漢獻遷徙,晉懷奔迸,文籍焚靡,千不遺一。今之所存,有此四卷,是其本經。所出郡縣,乃後漢時制,疑化等所記。又有《桐君采藥錄》,說其華葉形色。《藥對》四卷,論其佐使相須。魏、晉以來,吳普、李當之等,更復損益。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卅一,或三百一十九。或三品混糅。冷熱舛錯,草石不分,蟲獸無辨,且所主治,互有多少。醫家不能備見,則識智有淺深。今輒苞綜諸經,研括煩省。以《神農本經》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為主,又進名醫副品,亦三百六十五,合七百卅種。精粗皆取,無復遺落,分別科條,區甄物類,兼注名世用,土地所出及仙經道術所須,並此序錄,合為三卷。雖未足追踵前良,蓋亦一家撰制。吾去世之後,可貽諸知音爾。惜《本草經集注》久佚,有敦煌出土殘1616年明朝萬歷丙辰盧復輯佚《神農本經》,為現存早《神農本草經》輯本。此後,1799年清代嘉慶己未孫星衍有《神農本草經》輯佚本,1844年清代道光甲辰顧觀光有《神農本草經》輯佚本,1854年日本國嘉永甲寅森立之有《神農本草經》輯佚本,各有千秋,流傳亦廣。739年己卯陳藏器著《本草拾遺》10卷,首創十劑藥物分類: 宣可去壅,生姜、橘皮之屬;通可去滯,通草、防己之屬;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洩可去閉,葶苈、大黃之屬;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屬;重可去怯,磁石、鐵粉之屬;滑可去著,鼕葵子、榆皮之屬;澀可去脫,牡蠣、龍骨之屬;燥可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屬;濕可去枯,白石英、紫石英朝王海藏《湯液本草》在陳藏器十劑基礎上補充寒熱二劑: 寒可以去熱,大黃、樸硝之屬是也;熱可以去寒,附子、官桂之屬是也。李時珍闡釋並發揮十劑深義,《本草綱目·序例》曰: 宣可去壅。壅者塞也,宣者布也,散也。郁塞之病,不升不降,傳化失常,或郁久生病,或病久生郁。必藥以宣布敷散之,如承流宣化之意,不獨湧越為宣也。滯者留滯也。濕熱之邪留於氣分,而為痛痺癃閉者,宜淡味之藥上助肺氣下降,通其小便而洩氣中之滯,木通、豬苓之類是也。濕熱之邪留於血分,而為痺痛腫注、二便不通者,宜苦寒之藥下引,通其前後,而洩血中之滯,防己之類是也。《經》曰味薄者通,故淡味之藥謂之通劑。補可去弱,經雲不足者補之,又雲虛則補其母,生姜之辛補肝,炒鹽之咸補心,甘草之甘補脾,五味子之酸補肺,黃柏之苦補腎。又如茯神之補心氣,生地黃之補心血;人參之補脾氣,白芍藥之補脾血;黃之補肺氣,阿膠之補肺血;杜仲之補腎氣,熟地黃之補腎血;川芎之補肝氣,當歸之補肝血之類,皆補劑。不特人參、羊肉為補也。洩可去閉當作去實。經雲實則瀉之,實則瀉其子是矣。五髒五味皆有瀉,不獨葶苈、大黃也。肝實瀉以芍藥之酸,心實瀉以甘草之甘,脾實瀉以黃連之苦,肺實瀉以石膏之辛,腎實瀉以澤瀉之咸是矣。輕可去實當作輕可去閉。有表閉、裡閉,上閉、下閉。表閉者,風寒傷營,腠理閉密,陽氣怫郁,不能外出,而為發熱、惡寒、頭痛、脊強諸病,宜輕揚之劑發其汗,而表自解也。裡閉者,火熱郁抑,津液不行,皮膚干閉,而為肌熱、煩熱、頭痛、目腫、昏瞀、瘡瘍諸病,宜輕揚之劑以解其肌,而火自散也。上閉有二: 一則外寒內熱,上焦氣閉,發為咽喉閉痛之證,宜辛涼之劑以揚散之,則閉自開。一則飲食寒冷抑遏陽氣在下,發為胸膈痞滿閉塞之證,宜揚其清而抑其濁,則痞自泰也。下閉亦有二: 有陽氣陷下,發為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行之證,但升其陽而大便自順,所謂下者舉之也。有燥熱傷肺,金氣郁,竅閉於上,而膀胱閉於下,為小便不利之證,以升麻之類探而吐之,上竅通而小便自利矣,所謂病在下取之上也。重可去怯。重劑凡四,有驚則氣亂而魂氣飛揚如喪神守者,有怒則氣逆而肝火激烈病狂善怒者,並鐵粉、雄黃之類以平其肝。有神不守舍而多驚健忘、迷惑不寧者,宜朱砂、紫石英之類以鎮其心。有恐則氣下精志失守而畏如人將捕者,宜磁石、沉香之類以安其腎。大抵重劑壓浮火而墜痰涎,不獨治怯也。故諸風掉眩及驚痫痰喘之病,吐逆不止及反胃之病,皆浮火痰涎為害,俱宜重劑以墜之。滑可去著,著者有形之邪留著於經絡髒腑之間也,便尿、濁帶、痰涎、胞胎、癰腫之類是矣。皆宜滑藥以引去其留著之物。此與木通、豬苓通以去滯相類而不同。木通、豬苓,淡洩之物,去濕熱無形之邪;葵子、榆皮,甘滑之類,去濕熱有形之邪。故彼曰滯,此曰著也。大便澀者,菠菱、牽牛之屬;小便澀者,車前、榆皮之屬;精竅澀者,黃柏、葵花之屬;胞胎澀者,黃葵子、王不留行之屬;引痰涎自小便去者,則半夏、茯苓之屬;引瘡毒自小便去者,則五葉籐、萱草根之屬,皆滑劑也。半夏、南星皆辛而涎滑,能洩濕氣、通大便,蓋辛能潤、能走氣、能化液也。或以為燥物,謬矣。濕去則土燥,非二物性燥也。澀可去脫,脫者氣脫也,血脫也,精脫也,神脫也。脫則散而不收,故用酸澀溫平之藥,以斂其耗散。汗出亡陽,精滑不禁,洩痢不止,大便不固,小便自遺,久嗽亡津,皆氣脫也。下血不已,崩中暴下,諸大亡血,皆血脫也。牡蠣、龍骨、海螵蠨、五倍子、五味子、烏梅、榴皮、訶黎勒、罌粟殼、蓮房、棕灰、赤石脂、麻黃根之類,皆澀藥也。氣脫兼以氣藥,血脫兼以血藥及兼氣藥,氣者血之帥也。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此神脫也,非澀藥所能收也。燥可去濕。濕有外感,有內傷。外感之濕,雨露嵐霧,地氣水濕,襲於皮肉筋骨經絡之間;內傷之濕,生於水飲酒食,及脾弱腎強,固不可一例言也。故風藥可以勝濕,燥藥可以除濕,淡藥可以滲濕,洩小便可以引濕,利大便可以逐濕,吐痰涎可以祛濕。濕而有熱,苦寒之劑燥之;濕而有寒,辛熱之劑燥之;不獨桑皮、小豆為燥劑也。濕去則燥,故謂之燥。濕可去枯。濕劑當作潤劑。枯者燥也,陽明燥金之化,秋令也,風熱怫甚,則血液枯涸而為燥病。上燥則渴,下燥則結,筋燥則強,皮燥則揭,肉燥則裂,骨燥則枯,肺燥則痿,腎燥則消。凡麻仁、阿膠膏潤之屬,皆潤劑也。養血,則當歸、地黃之屬;生津,則麥門鼕、栝蔞根之屬;益精,則苁蓉、枸杞之屬。若但以石英為潤藥則偏矣,古人以服石為滋補故爾。此後,歷代相關本草著作大多據十劑而分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64年成都中醫學院主編版全國中醫學院統一教材《常用中藥學》將中藥分為解表類、湧吐類、瀉下類、清熱類、芳香化濕類、利水滲濕類、祛風濕類、溫裡類、芳香開竅類、安神類、平肝息風類、理氣類、理血類、補益類、消導類、化痰止咳類、收澀類、驅蟲類、外用類19類,一直沿用至今。其間雖有細微變化,然大同而小異。
        《素問·至真要大論》曰: 有毒無毒,所治為主,適大小為制也。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又曰: 氣有高下,病有遠近,證有中外,治有輕重,適其至所為故也。大要也,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故曰: 近者奇之,遠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補上治上制以緩,補下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厚,緩則氣味薄,適其至所,此之謂也。病所遠而中道氣味之者,貪而過之,無越其制度也。是故平氣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遠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則數少,小則數多,多則九之,少則二之。奇之不去則偶之,是謂重方;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取之,所謂寒熱溫涼反從其病也。這是中國方藥醫學有關方劑的早論述。君臣佐使既言方劑的藥物數量,又言方劑的藥物主次。大、中、小、急、緩、奇、偶,七方既言組方法度,又言主治原則。《本草新編·十劑論》進一步演繹十劑理論,曰: 深知十劑之義,則經權常變,折衷至當,又何有難治之病哉。此十劑之必宜論也。一論宣劑。夫氣郁則不能上通於咽喉頭目口舌之間,血郁則不能上通於胸腹脾胃經絡之內,故上而或噦、或咳、或嗽、或嘔之癥生,中而或痞、或滿、或塞、或痛、或飽、或脹之癥起,下而或腫、或瀉、或利、或結、或畜、或黃之癥出。設非宣劑以揚其氣,則氣壅塞而不舒。設非宣劑以散其血,則血凝滯而不走。必宣之而木郁可條達矣,必宣之而火郁可啟發矣,必宣之而金郁可疏洩矣,必宣之而水郁可曲折矣,必宣之而土郁可殺奪矣。郁於內者,七情之傷也;郁於外者,六淫之傷也;郁於不內不外者,跌撲墜墮之傷也。治七情之傷者,開其結;治六淫之傷者,散其邪;治跌撲墜墮之傷者,活其瘀,皆所以佐宣之之義也。邪在上者,可宣而出之;邪在中者,可宣而和之;邪在下者,可宣而洩之;邪在內者,可宣而散之;邪在外者,可宣而表之也。可宣而宣之,不必問其邪;宜宣而宣之,不必問其郁。總不可先執宣邪之意,以試吾宣之之湯,並不可先執宣郁之心,以試吾宣之之藥也。二論通劑。是通劑者,因不通而通之也。或通皮膚,或通經絡,或通表裡,或通上下,或通前後,或通髒腑,或通氣血。既知通之異,而後可以用通之法。通營衛之氣,即所以通皮膚也;通筋骨之氣,即所以通經絡也;通內外之氣,即所以通表裡也;通肺腎之氣,即所以通上下也;通膀胱之氣,即所以通前後也;通脾胃之氣,即所以通髒腑也;通陰陽之氣,即所以通氣血也。雖因不通而通之,亦因其可通而通之耳。通營衛則用麻黃、桂枝,通筋骨則用木瓜、淫羊藿,通內外則用柴胡、薄荷,通肺腎則用蘇葉、防己,通膀胱則用肉桂、茯苓,通脾胃則用通草、大黃,通陰陽則用附子、蔥、姜。雖所通之藥不止於此,然亦可因此而悟之矣。用通於補之中,用通於塞之內,而後不通者可通,將通者即通,已通者悉通也。然則用通之劑全在善用通也。善用通而吾所舉之藥已用之而有餘,又何不可概通之劑哉。嗟呼!通之法可以言,而通之竅不可言也。不可言而言之,亦惟有辨虛實耳。虛之中用通劑,不妨少而輕;實之中用通劑,不妨多而重。雖不能建奇功,亦庶幾可無過矣。三論補劑。補其氣以生陽焉,補其血以生陰焉,補其味以生精焉,補其食以生形焉。陽虛補氣,則氣旺而陽亦旺;陰虛補血,則血盛而陰亦盛;精虛補味,則味足而精亦足;形虛補食,則食肥而形亦肥。雖人身之虛,不盡於四者,而四者要足以盡之也。補法盡於四者,而四者之中實有變化也。補氣也,有朝夕之異,有髒腑之異,有前後之異;補血也,有老少之異,有胎產之異,有衰旺之異,有寒熱之異;補味也,有軟滑之異,有消導之異,有溫冷之異,有新久之異,有甘苦之異,有燔熬烹炙之異。補食也,有南北之異,有禽獸之異,有果木之異,有米谷菜豆之異,有魚鱉蝦蟹之異。補各不同,而變化以為法,又何能一言盡哉,總在人臨癥而善用之也。虛不用補,何以起弱哉。愈補愈虛者乃虛不受補,非虛不可補也。故補之法亦宜變。補中而少增消導之品,補內而用制伏之法,不必全補而補之,不必純補而補之更佳也。補不同,烏可舉一方以概眾方乎。知用補之法,則無方不可補也。況原是補劑,又何必問何方之孰勝哉。四論瀉劑。有淡以瀉之,有苦以瀉之,有滑以瀉之,有攻以瀉之,有寒以瀉之,有熱以瀉之。利小便者,淡以瀉之也;利肺氣者,苦以瀉之也;利大腸者,滑以瀉之也;逐痛祛滯者,攻以瀉之也;陷胸降火者,寒以瀉之也;消腫化血者,熱以瀉之也。雖各病之宜瀉者甚多,或於瀉之中而寓補,或於補之中而寓瀉,總不外瀉之義也。執葶苈、大黃以通治閉癥,此誤之甚者也。吾言瀉之法有六,而瀉之藥實不止葶苈、大黃二味。所謂淡以瀉之者,用茯苓、豬苓;苦以瀉之者,用黃芩、葶苈;滑以瀉之者,用當歸、滑石;攻以瀉之者,用芒硝、大黃;寒以瀉之者,用瓜蔞、厚樸;熱以瀉之者,用甘遂、巴豆也。夫瀉之藥不止此,廣而用之,全恃乎人之神明。或疑瀉劑,所以治閉乎?抑治開乎?開閉俱可用也。不宜閉而閉之,必用瀉以啟其門,不宜開而開之,必用瀉以截其路。然而治開即所以治閉,而治閉即所以治開,正不可分之為二治也。治病不可輕用瀉劑,而論劑又烏可不言瀉法乎。知瀉劑而後可以治病,知瀉法而後可以用劑也。五論輕劑。夫實者,邪氣實而非正氣實也。似乎邪氣之實,宜用重劑以祛實矣。誰知邪實者,用祛邪之藥,藥愈重而邪反易變,藥愈輕而邪反難留。人見邪實而多用桂枝,反有無汗之憂。人見邪實而多用麻黃,又有亡陽之失。不若少用二味,正氣無虧而邪又盡解,此輕劑之妙也。治邪之法,止問藥之當與否也。用之當則邪自出,原不在藥之輕重也。安在藥重者始能蕩邪哉。蓋邪初入之身,其勢必泛而浮,乘人之虛而後深入之,故治邪宜輕不宜重也。倘治邪驟用重劑,往往變輕為重,變淺為深,不可遽愈。何若先用輕劑,以浮泛之藥少少發散,乘其不敢深入之時,易於祛除之為得乎。藥味之輕者,藥劑亦不必重。蓋味愈輕而邪尤易散,劑愈重而邪轉難解也。六論重劑。夫怯者,正氣怯而非邪氣怯也。正氣強則邪氣自弱,正氣損則邪氣自旺。似乎扶弱者必須鋤強,補損者必須抑旺矣,然而正氣既怯,不敢與邪相鬥,攻邪而邪愈盛矣,故必先使正氣之安固,無畏乎邪之相凌相奪,而後神無震驚之恐,志有寧靜之休,此重劑所以妙也。氣怯者心驚,血怯者心動。心驚必用止驚之品,心動必用安動之味。不用重藥,又何以鎮靜之乎。惟是重藥不可單用,或佐之以補氣,則鎮之而易於止驚。怯之意雖出於膽,而怯之勢實成於心,以重劑鎮心,正所以助膽也。不知怯不同,五髒七腑皆能成怯。治怯舍重劑,何以治之哉。七論滑劑。有潤其氣以滑之者,有潤其血以滑之者,有潤其氣血而滑之者。物礙於上焦,欲上而不得上,吾潤其氣而咽喉自滑矣;食存於下焦,欲下而不得下,吾潤其血而肛門自滑矣;滯穢積於中焦,欲上而不得,欲下而不得,欲留中而又不得,吾潤其氣血而胸腹自滑矣。滑劑之用,又胡可少乎。夫滑之法雖盡於三,而滑之變不止於三也。有補其水以滑之,有補其火以滑之。補水者,補腎中真水也;補火者,補腎中真火也。真水足而大腸自潤,真火足而膀胱自通,又何澀之不滑哉。此滑之變法也。不知膀胱得火而不通者,乃膀胱之邪火也。膀胱有火則水澀,膀胱無火,水亦澀也。蓋膀胱之水,必得命門之火相通,而膀胱始有流通之樂,然則補火正所以滑水,謂非滑之之劑乎。或疑滑劑治澀,然亦有病非澀而亦滑之者,何也?蓋滑劑原非止治澀也。滑非可盡治夫澀,又何可見澀而即用滑劑乎。不宜滑而滑之,此滑劑之無功也。宜滑而滑之,雖非澀之病,偏收滑之功。八論澀劑。遺精而不能止,下血而不能斷,瀉水而不能留,不急用藥以澀之,命不遽亡乎。有開其竅以澀之者,有遏其流以澀之者,有因其勢以澀之者。精遺者,尿竅閉也,吾通尿竅以閉精,則精可澀;水瀉者,脾土崩也,吾培土氣以疏水,則水瀉可澀。血下者,大腸熱也,吾滋金液以殺血,則血下可澀矣。澀劑之用,又胡可少乎。徒澀何能澀也。澀之甚,斯滑之甚矣。求澀於澀之內,則澀止見功於一旦,而不能收功於久長;用滑於澀之中,則澀難收效於一時,而實可奏效於永遠,誰雲澀之必舍滑以澀之耶。滑以濟澀之窮,澀以濟滑之變,能用滑以治澀,則滑即澀劑也。況澀又不全澀乎,欲謂之不澀不可也。澀劑實不止三法也,舉一可以知乎。九論燥劑。夫燥與濕相反,用燥所以治濕也。然濕有在上在中在下之分,濕有在經、在皮、在裡之異,未可一概用也。在上之濕,苦以燥之;在中之濕,淡以燥之;在下之濕,熱以燥之;在經之濕,風以燥之;在皮之濕,熏以燥之;在裡之濕,攻以燥之。燥不同,審虛實而燥之,則無不宜也。夫辨癥何難,亦辨其水濕之真偽而已。真濕之癥,其癥實;偽濕之癥,其癥虛。知水濕之真偽,何難用燥劑哉。濕癥原不可全用燥,然舍燥又何以治濕哉。燥不為燥,則濕不為濕矣。濕癥有不可無燥劑之時,而燥劑有不可治濕癥之日,此燥劑必宜講明,實有關輕重,而非可有可無之劑也。十論濕劑。夫濕與燥相宜,用濕以潤燥也。然燥有在氣、在血、在髒、在腑之殊,有在內、在外、在久、在近之別,未可一概用也。氣燥,辛以濕之;血燥,甘以濕之;髒燥,咸以濕之;腑燥,涼以濕之。內燥,寒以濕之;外燥,苦以濕之;久燥,溫以濕之;近燥,酸以濕之。燥不同,審虛實而濕之,則無不宜也。論燥之癥,雖百方而不足以治其常;論濕之方,若八法而已足以盡其變。正不可見吾燥門之方多,即疑吾濕劑之法少也。變通在心,豈言辭之可盡哉。吾闡發濕劑之義,大約八法盡之,而變通何能盡乎,亦在人臨癥而善悟之耳。或疑濕劑之少也,人能變通,則少可化多,然而能悟者絕少,子何不多舉濕劑以示世乎。以上十劑明悉乎胸中,自然直捷於指下,然後細閱新注之《本草》,通經達權,以獲其神,守常知變,以造於聖,亦何死者不可重生,危者不可重安哉。
        秦漢至兩宋1400年間,中國方藥醫學隻有方劑分類,沒有組方釋理。這種有方無論狀況一直持續至南1205年南宋開禧乙丑刊發成無己《傷寒明理方論》,此書次對桂枝湯、麻黃湯、大青龍湯、小青龍湯、大承氣湯、大柴胡湯、小柴胡湯、梔子豉湯、瓜蒂散、大陷胸湯、半夏瀉心湯、茵陳蒿湯、白虎湯、五苓散、理中丸、四逆湯、真武湯、建中湯、脾約丸、抵當湯20張名方進行方解。其釋小青龍湯曰: 青龍像肝木之兩歧而主兩傷之疾。中風見寒脈,傷寒見風脈,則為榮衛之兩傷,故以青龍湯主之。傷寒表不解則麻黃湯可以發,中風表不解則桂枝湯可以散。惟其表且不解而又加之心下有水氣則非麻黃湯所能發桂枝湯所能散,乃須小青龍湯始可祛除表裡之邪氣爾。麻黃味甘辛溫為發散之主,表不解應發散之,則以麻黃為君。桂味辛熱、甘草味甘平,甘辛為陽,佐麻黃表散之,用二者所以為臣。芍藥味酸微寒,五味子味酸溫,二者所以為佐者,寒飲傷肺,咳逆而喘則肺氣逆,《內經》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故用芍藥、五味子為佐,以收逆氣。干姜味辛熱,細辛味辛熱,半夏味辛微溫,三者所以為使者,心下有水津液不行則腎氣燥,《內經》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是以干姜、細辛、半夏為使,以散寒水逆氣,收寒水散津液,通行汗出而解矣。心下有水氣散行,則所傳不一,故又有增損之證。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 水蓄則津液不行,氣燥而渴,半夏味辛溫燥津液者也,去之則津液易復。栝蔞根味苦微寒,潤枯燥者也,加之則津液通行,是為渴所宜也。若微利去麻黃加芫花: 水氣下行漬入腸間則為利,下利者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麻黃專為表散非下利所宜,故去之。芫花味苦寒,酸苦為湧洩之劑,水去利則止,芫花下水故加之。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經》曰: 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即溏,又曰病患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蛔。噎為胃氣虛竭,麻黃發汗非胃虛冷所宜故去之。附子辛熱,熱則溫其氣,辛則散其寒,而噎者為當兩相佐之,是以祛散冷寒之氣。若小便不利、少腹滿去麻黃加茯苓: 水蓄在下焦不行為小便不利,少腹滿,凡邪客於體者,在外者可汗之,在內者下之,在上者可湧之,在下者可洩之。水蓄下焦滲洩可也,發汗則非所當故去麻黃。而茯苓味甘淡專行津液,《內經》曰: 熱淫於內以淡滲之,滲溺行水,甘淡為所宜,故加茯苓。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 喘為氣逆,麻黃發陽,去之則氣易順。杏仁味甘苦溫加之以洩逆氣。《金匱要略》曰: 其形腫者故不內麻黃乃內杏子,以麻黃發其陽,故喘逆形腫標本之疾,加減所同,蓋其類矣。方解深入,闡理細微,組方君臣佐使頭頭是道,藥物功效主治左右逢源。明代醫家吳昆編著的《醫方考》是繼成無己《傷寒明理論》後中國醫藥學部方劑學專著,清代羅美《古今名醫方論》是清代方劑學的代表專著,清代汪昂《醫方集解》是一部頗具影響的方劑專著,清代吳謙《刪補名醫方論》選方更簡選注更精。清代吳儀洛《成方切用》十四卷,費伯雄《醫方論》四卷,張秉成《成方便讀》四卷,移步換形,皆成文章。1964年南京中醫學院主編版全國中醫學院統一教材《方劑學》將方劑分為解表劑、湧吐劑、瀉下劑、和解劑、表裡雙解劑、清熱瀉火劑、祛暑劑、開竅通關劑、溫裡回陽劑、消導化積劑、補益劑、重鎮安神劑、固澀劑、理氣劑、理血劑、治風劑、祛濕劑、潤燥劑、祛痰劑、驅蟲劑、癰瘍劑21章,載方首,附方首。一直沿用至今。其間雖有細微變化,仍大同而小異。
        《中國方藥醫學》將藥物與方劑分為辨證方藥與辨病方藥兩篇。寒證分表寒裡寒證,方藥分發散溫散;熱證分表熱裡熱,方藥分疏散清洩;燥證分涼燥溫燥,方藥分溫潤涼潤;濕證分寒濕濕熱,方藥分溫滲寒滲;氣機證分氣虛氣實,方藥分補氣行氣;血液證分血虛血瘀,方藥分養血活血;陰液證分陰虛水盛,方藥分壯水逐水;陽炁證分陽虛火盛,方藥分益火瀉火。《景嶽全書》有表、裡、寒、熱、虛、實、陰、陽證候八綱,《中國方藥醫學》上篇有寒、熱、燥、濕、氣、血、陰、陽方藥八綱。孫思邈是辨病用藥分類人。《千金翼方·用藥處方》將辨病藥物分為腰脊濕痺等65類。雖然其中不少病名如身瘙癢等是癥狀性病名,但是孫思邈辨病用藥思想昭然若揭。孫思邈曰: 凡人在身感病無窮,而方藥醫療有限,由此觀之,設藥方之篇,是以忮其大意,豈能得之萬一。聊舉所全,以發後學,此篇凡有六十五章,總攝眾病,善用心者,所以觸類長之,其救苦亦以博矣,臨事處方,可得依之取決也。《中國方藥醫學》下篇根據方藥主治的病種或癥狀性病名,分為治療意識障礙方藥、治療睡眠障礙方藥、治療咳嗽氣喘方藥、治療風寒濕痺方藥、治療出血疾病方藥、治療眩暈頭痛方藥、治療癲痫癱瘓方藥、治療腹瀉痢疾方藥、治療眼目疾病方藥、治療尿頻遺精方藥、治療瘰疬痰核方藥、治療諸蟲疾病方藥、治療瘡瘍癰疽方藥13章。辨病方藥針對疾病病名或癥狀性病名處方用藥。辨病方藥可以拓展臨床制方遣藥思路,相信隨著辨病方藥研究的深入,這部分的內容將逐漸擴大。


    2019年己亥夏月蔡定芳序於南山書屋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