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不可思議的骨骼:支撐生命的傑作
    該商品所屬分類:科普讀物 -> 科普讀物
    【市場價】
    440-638
    【優惠價】
    275-399
    【作者】 英揚·扎拉斯維奇 
    【所屬類別】 圖書  科普讀物  生物世界  生物學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ISBN】978752280329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純質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22803296
    作者:[英]揚·扎拉斯維奇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11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人類世工作組組長揚·扎拉斯維奇 古生物學家馬克·威廉姆斯合作作品


    古生物學者、科普作家邢立達精心審校


    ★ 從小的種子蝦到巨大的恐龍和藍鯨,從早的細菌群落疊層石到大堡礁,從外骨骼到內骨骼,多角度審視那些由礦物質組成的,曾幫助生命改造我們所在地球的骨骼


    ★ 講述地球上數億年規模的骨骼演化故事,探索令人難以置信的各種骨骼創新,並預言技術骨骼將如何塑造我們星球的未來


    ★ 折疊護封,背面展開為10種動物骨骼手繪圖海報


    ★ 風趣的語言與專業的知識相得益彰

     
    內容簡介

    5 億多年前,地球上的生命在演化過程中邁出了不可思議的一步,生物學會了建造骨骼。它們使用許多不同的材料,碳酸鈣和磷酸鹽,甚至是二氧化硅,來制造外殼和骨骼,它們開始創造支撐結構,這些結構現在對大多數生命形式都至關重要,可以提供剛性和強度。它們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展現出來,為復雜的生命網絡提供了框架,這些生命網絡決定了海洋、陸地和大氣的演化。


    在《不可思議的骨骼》中,兩位作者從小的種子蝦到巨大的恐龍和藍鯨,從早的細菌群落疊層石到大堡礁,從外骨骼到內骨骼,探索了各種各樣的骨骼創新,這些創新使生命得以擴展到地球上各種各樣的環境中。同時,討論了氣候變化的影響,使某些骨骼的形成面臨風險。他們還將未來的骨骼考慮在內,包括我們可能會越來越多地將金屬素融入我們自己的骨骼中,以及在其他行星上建造骨骼的可能材料。


    本書將是一次跨越數億年的骨骼探索之旅,帶領讀者走進不可思議的骨骼世界。

    作者簡介
    作 者
    〔英〕揚·扎拉斯維奇(Jan Zalasiewicz)
    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萊斯特大學名譽教授,國際地層委員會人類世工作組組長。著有The Earth After Us,The Planet in a Pebble等多部作品。
    〔英〕馬克·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
    古生物學家,萊斯特大學古生物學教授,“雲南重大生物演化事件及古環境”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主任。曾為英國地質調查局和英國南極調查局工作。
    二人曾合作多部作品,包括The Goldilocks Planet: The Four Billion Year Story of Earth's Climate,Ocean Worlds: The story of Seas on Earth and Other Planets 等。
    譯 者
    林安蕭

    作 者


    〔英〕揚·扎拉斯維奇(Jan Zalasiewicz)


    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萊斯特大學名譽教授,國際地層委員會人類世工作組組長。著有The Earth After UsThe Planet in a Pebble等多部作品。


    〔英〕馬克·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


    古生物學家,萊斯特大學古生物學教授,“雲南重大生物演化事件及古環境”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主任。曾為英國地質調查局和英國南極調查局工作。


    二人曾合作多部作品,包括The Goldilocks Planet: The Four Billion Year Story of Earth's ClimateOcean Worlds: The story of Seas on Earth and Other Planets 等。


    譯 者


    林安蕭


    蘇州大學翻譯口譯專業碩士,譯有《球鞋:潮流文化史》《喀布爾的星空》《大英圖書館太平洋簡史》等多部作品。 


    審 校


    邢立達


    古生物學者,科普作家,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國家地理學會資助探險家,詹姆斯·李·威爾遜獎得主。2016年發現全球首例琥珀中的恐龍。2017年獲得中國地質學會第十六屆青年地質科技獎銀錘獎。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兩百餘篇,並編寫和翻譯了近百部古生物科普書籍。

    目錄

    致 謝


    序 言


    01 骨骼出現


    02 外骨骼


    03 內骨骼


    04 植物骨骼


    05 巨型骨骼


    06 迷你骨骼


    07 飛行骨骼


    08 骨骼檔案館


    09 未來骨骼


    10 外星骨骼

    前言
    序言
    侵略了北美平原的風滾草,獨角鯨那凸出在外的犬齒,翼龍的第四根指頭,甲殼蟲的甲殼,還有高達 5000 米的古代海底山脈頭頂那剛剛浮出熱帶海面的珊瑚島礁,這些東西的共同點是什麼?它們都是骨骼的一種形式,是一個已經步入中年的星球上的生命體在演化的極晚期產生的傑作。
    想像一下一個沒有演化出骨骼的世界。我們將見不到鳥兒飛過天際,停留枝頭;見不到小貓一躍而起,跳上花園的牆壁(也許就是為了抓住剛剛的鳥兒);也見不到螃蟹快速爬過沙灘,孩童跑過操場。這些我們早已司空見慣的情景都不會存在,這個世界該多麼詭異啊!但在地球生命史的大部分時間裡,世界就是這個樣子的。
    現在的地球表面覆蓋著大量的骨骼,從龐然大物到毫釐之微,不一而足。有些骨骼堆,例如澳大利亞的大堡礁,極其龐大,甚至在太空中都清晰可見。而有些骨骼則微小到隻能通過高倍顯微鏡纔得以一見,精致地展現出了來自數億年前的微細結構。在古代,人類便一直心心念念地尋找著壯觀的骨骼標本,時至今日,這些骨骼仍舊散發著令人敬畏的力量。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些經年累月儲存在岩石層中的骨骼,正在控制地球上一些重要的化學循環,也成了維持地球宜居氣候的重要力量。

    序言


    侵略了北美平原的風滾草,獨角鯨那凸出在外的犬齒,翼龍的第四根指頭,甲殼蟲的甲殼,還有高達 5000 米的古代海底山脈頭頂那剛剛浮出熱帶海面的珊瑚島礁,這些東西的共同點是什麼?它們都是骨骼的一種形式,是一個已經步入中年的星球上的生命體在演化的極晚期產生的傑作。


    想像一下一個沒有演化出骨骼的世界。我們將見不到鳥兒飛過天際,停留枝頭;見不到小貓一躍而起,跳上花園的牆壁(也許就是為了抓住剛剛的鳥兒);也見不到螃蟹快速爬過沙灘,孩童跑過操場。這些我們早已司空見慣的情景都不會存在,這個世界該多麼詭異啊!但在地球生命史的大部分時間裡,世界就是這個樣子的。


    現在的地球表面覆蓋著大量的骨骼,從龐然大物到毫釐之微,不一而足。有些骨骼堆,例如澳大利亞的大堡礁,極其龐大,甚至在太空中都清晰可見。而有些骨骼則微小到隻能通過高倍顯微鏡纔得以一見,精致地展現出了來自數億年前的微細結構。在古代,人類便一直心心念念地尋找著壯觀的骨骼標本,時至今日,這些骨骼仍舊散發著令人敬畏的力量。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些經年累月儲存在岩石層中的骨骼,正在控制地球上一些重要的化學循環,也成了維持地球宜居氣候的重要力量。


    在本書中,我們將從多個角度探究骨骼,並詳細地介紹那些由礦物質組成的,曾幫助生命改造我們所在星球的骨骼。我們將從遠古遺跡中觀察骨骼的創新,看看微小的細胞是如何為自己搭建“腳手架”的,看看這些細胞的“腳手架”又如何一步步演變成如今我們熟悉的骨骼的樣子。我們會解釋骨骼形成的不同途徑,還會向你們展示這些“生命的框架”如何造就了生物在外貌、體形、大小和生活史對策方面極豐富的多樣性。


    以骨骼為切入點來觀察地球上的生命,有助於我們找到許多深奧問題的答案。為什麼骨骼是由某素組成的?為什麼有的動物的骨骼在外面,而有的動物的骨骼在裡面?骨骼為動植物帶來了哪些優勢?骨骼又為生命體實現了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復雜的生物網讓地球上的海洋、陸地和空氣活躍了起來,給這些生物安上“框架”以後,它們又是如何“重塑”地球的呢?


    骨骼又是如何幫助人類的呢?那些恐龍和海洋爬行動物的骨骼,可不隻是為博物館增色,還能讓我們得以瞥見地球那古老又令人激動的過往。骨骼還曾是農民使用的工具,雖然農民使用它們的方式普通而實用,且足以讓古生物學家為此感到沮喪。如今,我們從技術上增強了自己的骨骼,也構建了新的能讓我們探索這個世界和其他世界的骨骼。在這種情況下,科學家可以通過研究已演化了幾億年的骨頭和殼的結構,獲取為我們的社會構建新的物質結構的靈感。


    在人類眼中,骨骼自古便是意義深遠的圖騰,像征著死亡和永恆。毫無疑問,這種聯想讓骨骼更加充滿魅力。在本書中,我們會提到一些科學家,他們發現並研究了那些壯觀的,或是活的,或是化石形式的骨骼,並致力於解答地球上那些事關生命和死亡的謎團——生命是如何繁榮和發展起來的?在那些建造骨骼的能力周期性失效的時候,生命又是如何崩析的?


    隨著地球逐漸衰老,骨骼的未來在何方?從太陽這顆恆星不可阻擋的演化歷程來看,依附於地球的這場特定的生命實驗,還能再持續約 10 億年。因此,關於地球上的骨骼故事,還有時間發展出新的篇章。就在我們寫下這個故事的同時,新的篇章似乎已經開始。我們這個世界的骨骼結構似乎即將重演遠古時期的災難,歷史上的噩夢又將再現,而這也是我們留給後代的“禮物”。


    然而,與此同時,我們正在產生非凡的新事物。如果未來地球上的骨骼是由金屬、塑料、硅以及重組的組織和骨頭制成的,那麼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呢?也許,那些新發明的生命骨骼框架能幫助我們前往遙遠的恆星和行星,與有著不同骨骼框架的不同生命體邂逅。經過過去幾年跌跌撞撞的探索,如今,這種對我們的世界或其他世界的漫長冒險,也許會在人們的預感和期待下成為現實。不管終這些冒險會帶領我們去向何方,不管骨骼會發展成什麼模樣,它們都會為未來的演化搭建“框架”。它們會長久地存在下去,繼續講述生命的故事。


     


    多大是大?


    骨骼中的“大”是一個相對概念。對於一隻微小的單細胞有孔蟲(阿米巴蟲有殼的親戚)來說,直徑超過 1 釐米的骨骼,便是大的骨骼。但就是數十億這樣“大”的有孔蟲——被稱為貨幣蟲——骨骼堆積在一起,形成了建造埃及吉薩金字塔所用的石灰岩。不過,因為我們自己是脊椎動物,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人類往往對巨大的脊椎動物印像深刻,例如巨大的藍鯨。的藍鯨體長超過 30 米 ( 圖 7)。如果單從身長的角度來說,有些恐龍比藍鯨還要大。南美白垩紀的阿根廷龍的身長可能近 40 米。這些“巨型”動物,它們的骨骼都是長在身體內部的。


    那麼,對於那些骨骼長在身體外部的動物而言,它們能長到多大呢?根據經驗,答案似乎是 3 米。這個答案是針對全身覆蓋外骨骼而言的。如果外骨骼在演化過程中縮小或消失了,那麼約束條件變松,動物就能長得更大。大王酸漿魷(這真的是這種動物的學名)是一種巨型軟體動物,體長可近 14 米。它的祖先是有外骨骼的。如今的大王酸漿魷也有骨骼,隻不過它們的骨骼已變成了內骨骼——因形似羅馬士兵的短劍,人們稱其為“羅馬短劍”。大王酸漿魷的體形真的十分巨大,比的大白鯊(體長超過 6 米)還要大。不過大王酸漿魷主要是觸手很長,它的軀干隻有 2~3 米長。


    為什麼從人類的視角看,有著外骨骼的動物一般體形都比較小呢?


    這其實是一個工程學問題。骨骼支撐著身體的各個組織,包括一些比較重的結構組織,例如主要器官。同時骨骼還要為肌肉提供附著點。動物生長的時候,骨骼也會隨之生長,從而使得支撐結構變得更厚。這就出現了兩個明顯問題:那些有著外骨骼的動物,如何帶著外骨骼生長呢?這種本質上中空的管狀外骨骼,又是如何持續地支撐著動物的身體的呢?


    對於那些擁有開放式外骨骼的動物(例如軟體動物)來說,個問題很容易解決,因為隨著它們的生長,它們的殼體也會增長。像散大蝸牛(又稱庭園蝸牛)這種腹足動物會在殼體上長出新的螺圈,而雙殼動物,例如扇貝,則會在邊緣長出新的殼。不過即便如此,值得注意的是,現存的雙殼動物大硨磲, 其體長通常也隻有 1 米多。而遠古時期的雙殼動物白垩紀史氏疊瓦蛤,可能是大硨磲的兩倍大。


    對於節肢動物來說,它們的組織則是完全被外角質層包裹住的,例如蜘蛛和龍蝦。因此,在殼上長出新的螺圈,或在邊緣長出新的殼,並不能解決個問題,而且也是不可能實現的。對於節肢動物,尤其是陸地上的節肢動物來說,這是一個大問題,因為它們在生長過程中必須蛻去外骨骼,從而形成新的更大的外骨骼。這時候的節肢動物十分脆弱,很容易受到攻擊。這可能也是節肢動物整體的體形都較小的其中一個原因。因此,在《X 放射線》中,被巨型螞蟻攻擊的洛杉磯當局什麼都不用做,隻要等著螞蟻們蛻殼,然後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干掉它們。


    除此之外,這些巨型螞蟻還要面對一個重大問題:隨著它們的體形越來越大,它們身下的腿會被壓扁。這些巨蟻的骨骼是薄薄的中空結構,本質上是一根細長管子包裹在螞蟻那六條細小的管狀腿之外。這就是問題所在。電影中受輻射變異的螞蟻,其體形增大了 1 倍,體重增加了 8 倍,但是它們那中空的管狀腿無法承受增加的體重。於是的辦法便是增加骨骼厚度,可是這又會讓骨骼變得太重,從而使螞蟻的肌肉衰竭。可憐的螞蟻!洛杉磯的市民們不會充滿恐慌地逃向四面八方,洛杉磯城內隻會出現這種雖然可怕但無害的場景:滿地都是癱倒在地上的、蛻了一半皮的、腐爛的巨型節肢動物尸體。當然,那隻 30 米高的塔蘭圖拉毒蛛將會處於更加悲慘的境地。


    如果《X 放射線》和《狼蛛》的制片人選擇有很多條腿的巨型馬陸——雖然這種生物並不像巨蟻和狼蛛那樣令人恐慌——也許更說得通。至今的陸地節肢動物是節胸蜈蚣——一種能長到 2 米多的馬陸。慶幸的是,它隻生活在 3 億年前的石炭紀熱帶叢林中。節胸蜈蚣曾被認為是一種兇猛的掠食者,不過它更可能是一種有著溫和口器的植食性動物。那麼,節胸蜈蚣是如何長到那麼大的呢?可能有幾個原因。首先,根據它的體形大小可以推斷,在它所處的石炭紀,節胸蜈蚣可能鮮有天敵。畢竟,在“殖民”陸地的過程中,節肢動物是贏在起跑線上的。在數億年前的志留紀晚期,節胸蜈蚣的祖先便是移居陸地的先鋒隊。因此,它們早就適應了石炭紀的環境。此外,石炭紀大氣層中的氧氣含量很高,可能高達 35%,更有利於大型陸地節肢動物。雖然我們不知道節胸蜈蚣的呼吸繫統到底是什麼樣的,但是根據現存馬陸的呼吸繫統類推,它很可能通過每節身體的外骨骼上兩對與氣管繫統相連的微小表面瓣膜或氣門進行呼吸。它的氣管繫統本身就是一繫列由外骨骼內陷形成的,從而直接將氧氣輸送到動物的組織內。在節胸蜈蚣身上,它的氣管繫統很可能連接著貫穿全身的長管狀心髒。陸地節肢動物的這種氣管繫統,並不能像脊椎動物的肺或者鰓那樣有效地將氧氣輸送到各個組織。這也是它們體形受限的另一個因素。


    然而,節胸蜈蚣並不是有史以來的節肢動物。這頂桂冠屬於兩種水棲動物:其一是來自泥盆紀的一種巨大“海蠍”,名叫耶克爾鱟(Jaekelopterus);其二是現存於日本的甘氏巨螯蟹(Macrocheira kaempferi,也稱日本蜘蛛蟹)。耶克爾鱟是一種生活在 3.8 億年前泥盆紀晚期的恐怖生物。雖然是一種“海蠍”,但是它生活在歐洲和北美的淡水湖中。它的身體可長達 2.5 米,螫角(爪子)長近 0.5 米。這樣的體形足以讓它成為一個以魚和其他節肢動物為食的高效掠食者。日本的甘氏巨螯蟹看起來也像 20 世紀 50 年代美國恐怖電影中的怪物,但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兇猛。如果算上附肢,它便是體形的節肢動物,爪和爪之間的距離可達驚人的 5.5 米。為了達到這樣的體形,巨螯蟹避免了管狀中空腿部骨骼和增長的體重之間的衝突。它的身體並不大,隻有 40 釐米長,而它的腿卻非常瘦長。


    這也是為什麼在抹香鯨和大王魷那史詩般的深海大戰中,鯨魚總是能在“觸手和下頜”的戰鬥中獲勝。如果算上肢體,甘氏巨螯蟹和大王酸漿魷體形都十分龐大,但是它們的身體隻能保持較小的形態。擁有外骨骼便無法長出龐大的身體,至少從陸生脊椎動物的角度來說是這樣的。但是大量采用了這種骨骼形式的動物,或者那些後繼采用了這種骨骼形式的脊椎動物,例如豪豬、刺蝟和甲龍都表明,外骨骼是很有用的,其不僅是一種支撐結構,還能成為動物的盔甲。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