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上海合作組織農業合作與中國糧食安全
    該商品所屬分類:政治 -> 政治
    【市場價】
    489-710
    【優惠價】
    306-444
    【作者】 張寧,楊正周,陽軍 著 
    【所屬類別】 圖書  政治/軍事  政治  公共管理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ISBN】978750977070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9770702
    叢書名: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庫·國際問題研究繫列

    作者:張寧,楊正周,陽軍著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年03月 


        
        
    "

    內容簡介
    本書致力於整理上海合作組織各成員國的農業狀況,分析地區內其他區域國際合作機制中的農業合作內容及其經驗教訓,研究上海合作組織農業合作與我國糧食安全的相互關繫和影響,利用GM(1,1)模型預測未來增長潛力,思考如何更好地發揮我國在上海合作組織農業合作中的作用,增進區域農業發展,提高糧食安全水平,推動區域和平穩定發展。
    作者簡介
    張寧,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創新工程中亞學科執行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副研究員,中亞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

    楊正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博士,美國肯塔基大學博士後。

    陽軍,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有大數據分析、經濟模型分析、信息化等。參與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項目。
    目錄
    前言
    章當前全球糧食安全形勢
    節全球糧食供應形勢
    第二節全球糧食消費形勢
    第三節全球糧食貿易形勢
    第四節全球糧食安全的機遇和挑戰
    第二章俄羅斯的糧食安全
    節土地、氣候和水資源
    第二節農業主管部門和農業發展戰略
    第三節糧食生產
    第四節糧食消費
    第三章哈薩克斯坦的糧食安全
    節土地、氣候和水資源
    第二節農業主管部門和農業發展戰略前言

    章當前全球糧食安全形勢

    節全球糧食供應形勢

    第二節全球糧食消費形勢

    第三節全球糧食貿易形勢

    第四節全球糧食安全的機遇和挑戰

    第二章俄羅斯的糧食安全

    節土地、氣候和水資源

    第二節農業主管部門和農業發展戰略

    第三節糧食生產

    第四節糧食消費

    第三章哈薩克斯坦的糧食安全

    節土地、氣候和水資源

    第二節農業主管部門和農業發展戰略

    第三節糧食生產

    第四節糧食消費

    第四章烏茲別克斯坦的糧食安全

    節土地、氣候和水資源

    第二節農業生產主管部門和農業生產主體

    第三節糧食生產

    第四節糧食消費

    第五章吉爾吉斯斯坦的糧食安全

    節土地、氣候和水資源

    第二節農業主管部門和農業發展戰略

    第三節農業生產

    第四節糧食消費

    第六章塔吉克斯坦的糧食安全

    節土地、氣候和水資源

    第二節農業主管部門和農業發展戰略

    第三節糧食生產

    第四節糧食消費

    第七章中國的糧食安全

    節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與糧食生產支持政策

    第二節糧食生產

    第三節糧食利用

    第四節糧食對外貿易

    第八章中國農業對外合作與西部農業布局

    節“絲綢之路經濟帶”與中國中亞新政策

    第二節中國境外農業資源利用現狀

    第三節西部大開發的農業發展布局

    第四節新疆的農業布局

    第九章中國與上合組織其他成員的農業合作潛力

    節基於貿易特化繫數的模型(TSC)

    第二節基於恆定市場份額模型(CMS)

    第三節基於GM模型

    第十章中亞地區的區域國際合作機制

    節獨聯體

    第二節歐亞經濟共同體

    第三節歐盟“伙伴關繫”與農業合作

    第四節美國的中亞戰略

    第五節國際組織主導的國際合作機制

    第十一章上海合作組織及其農業合作

    節上海合作組織的內部制度

    第二節當前合作環境

    第三節當前合作特點與未來合作方向

    第四節農業合作現狀

    第十二章上海合作組織農業合作的特點與影響因素

    節上海合作組織的農業生產特點

    第二節合作的內容與原則

    第三節影響中國與上合組織其他成員國農業合作的因素

    附錄
    前言
    前言
    一糧食的界定
    糧食是指烹飪食品中供食用的谷物、豆類和藷類的統稱,所含營養物質主要為糖類(以澱粉為主)和蛋白質。大部分情況下,狹義的糧食概念僅指谷物,包括麥類(小麥、大麥、皮麥、青稞、黑麥、燕麥等)、稻谷類(粳稻、秈稻、糯稻、陸稻、深水稻等)和粗糧類(玉米、高粱、荞麥、粟、黍等)三大類。廣義的糧食概念除谷物外,還包括作為補充主食用的糧食作物,如大豆、紅小豆、綠豆、黑豆、青豆、木藷、番藷、土豆等。
    中國自1994年起將糧食定義為五大類:小麥、大米、玉米、大豆、其他(包括藷類、小麥以外的其他谷類、大豆以外的其他非蔬菜型豆類)。在統計糧食產量時,豆類按去莢後的干豆計算,藷類按每5千克鮮藷折合1千克糧食計算,其他糧食一律按脫粒後的原糧計算。
    獨立國家聯合體(以下簡稱“獨聯體”)成員的糧食概念與其他地區略有差別。從成員國《糧食法》、獨聯體《提高成員國糧食安全構想》、歐亞經濟共同體《糧食安全技術標準(草案)》、俄白哈三國關稅聯盟《糧食安全技術標準》等法律文件中可知,俄語表達的“糧食”有兩層含義。前言

    一糧食的界定

    糧食是指烹飪食品中供食用的谷物、豆類和藷類的統稱,所含營養物質主要為糖類(以澱粉為主)和蛋白質。大部分情況下,狹義的糧食概念僅指谷物,包括麥類(小麥、大麥、皮麥、青稞、黑麥、燕麥等)、稻谷類(粳稻、秈稻、糯稻、陸稻、深水稻等)和粗糧類(玉米、高粱、荞麥、粟、黍等)三大類。廣義的糧食概念除谷物外,還包括作為補充主食用的糧食作物,如大豆、紅小豆、綠豆、黑豆、青豆、木藷、番藷、土豆等。

    中國自1994年起將糧食定義為五大類:小麥、大米、玉米、大豆、其他(包括藷類、小麥以外的其他谷類、大豆以外的其他非蔬菜型豆類)。在統計糧食產量時,豆類按去莢後的干豆計算,藷類按每5千克鮮藷折合1千克糧食計算,其他糧食一律按脫粒後的原糧計算。

    獨立國家聯合體(以下簡稱“獨聯體”)成員的糧食概念與其他地區略有差別。從成員國《糧食法》、獨聯體《提高成員國糧食安全構想》、歐亞經濟共同體《糧食安全技術標準(草案)》、俄白哈三國關稅聯盟《糧食安全技術標準》等法律文件中可知,俄語表達的“糧食”有兩層含義。

    (1)狹義的糧食(зерно),指的是“谷類、豆類和油料作物的果實,可用於食物、種子、飼料和技術等用途”。對應的“糧食安全”(безопасность зерна)指的是“糧食生長周期各階段存在供應不足風險,根據其發生的可能性程度及其後果的嚴重程度看,可造成民眾生命和健康損害、侵害消費者利益”。這一概念比中國使用的狹義的糧食概念更寬泛,多一個油料作物。中國認為油料作物屬於經濟作物範疇(與谷物並列)。

    (2)廣義的糧食(продовольствие),意義相當於聯合國的“食品”或“農產品”,包括谷物、豆類、藷類、油料作物、蔬菜、水果、畜牧產品、水產品等所有用於食物、飼料、種子和工業原料的農產品。對應的“糧食安全”(продовольственная безопасность,英文是food security)是指“一種經濟狀態,無論國內和國外環境如何,均擁有足夠的相關資源、潛力和保障,確保居民獲得必需的生理營養需求”。而“糧食獨立性”(продовольственная независимость)是指“在滿足人體基本食物需求的前提下,本國重要糧食品種的年產量不低於居民年消費量的80%”。

    糧食生產統計口徑: 

    (1)中國=谷物(cereal)+豆類(beans)+藷類(roots and tubers),其中谷物=小麥(wheat) +稻米(rice)+玉米(corn)+雜糧(other grains)。

    (2)美國=小麥+稻米+粗糧(coarse grains),玉米按粗糧計算。

    (3)世界糧農組織(FAO)沒有嚴格界定“糧食”一詞,隻有谷物(cereal)。在FAO框架下(如Food Outlook),糧食(泛指一切可以食用的農產品)=谷物(grain)+油料作物+糖類作物+肉類+奶類+水產品等。其中,谷物的範疇同美國的定義大體一致,包括小麥、稻米(以碾米計)和粗糧(玉米、大麥、高粱等)。

    (4)獨聯體成員=谷物+豆類+油料作物。

    糧食利用口徑:

    (1)糧食利用(utilization)=糧食消費(food,即口糧)+飼料(feed)+種子(seed)+貿易(trade)+其餘利用(other)+浪費(waste)

    (2)(某期)糧食供給量=當期產量 +當期庫存量(期末庫存量-期初庫存量)+淨進口量(進口量-出口量)

    與糧食相近的一個概念是“食品”(food)。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食品目錄共有八大類共106種:一是谷物類,二是塊根和塊莖作物類(如土豆等),三是豆類,四是油籽、油果和油仁作物,五是蔬菜和瓜類,六是糖料作物,七是水果、漿果、葡萄等,八是家畜、家禽、畜產品等。很多時候,國際社會的糧食安全話題所涉及的品種與聯合國糧農組織界定的食品範圍是相當的。

    與糧食相近的另一個概念是“農產品”。廣義的農產品包括農作物、畜產品、水產品和林產品,狹義的農產品隻包括農作物和畜產品。不同機構根據不同的功能和目的,對農產品的定義和統計範圍做出不同的界定。

    (1)世界貿易組織主要從貿易角度定義農產品,其《農業協定》規定農產品指農作物和畜產品,不包括水產品和林產品,具體是指《農業協定》附件1所列商品:商品名稱和編碼協調制度(HS)第1~24章的產品(活動物、動物產品;植物產品;動植物油、脂及其分解產品;精制的食用油脂;動植物蠟;食品;飲料、酒及醋;煙草、煙草及煙草代用品的制品),但不包括第3章和第16章的魚及其制品;甘露醇、山梨醇(HS2905.44);糖油;蛋白質類物質、改性澱粉、膠;整理劑、HS2905.44以外的山梨醇;生皮;生毛皮;生絲和廢絲;羊毛和動物毛;原棉、廢棉和精梳棉;生亞麻;生大麻。

    (2)聯合國國際貿易標準分類(SITC)側重從生產角度(原材料、半成品、制成品)定義農產品。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的《國際貿易統計年鋻》將農產品分為食品和非食用農業原料兩部分,包括農作物、畜產品、水產品和林產品,具體是:0類(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1類(飲料及煙類);2類(非食用原料);3類(動植物油、脂、蠟)。

    (3)聯合國糧農組織主要根據原料和加工程度,將農產品由粗到細分為產品部門(如谷物部門、蔬菜部門、畜產品部門等)、農產品大類(如谷物部門下有小麥、大麥、玉米、稻米等)、制品(如小麥大類下設面粉、麩皮、澱粉、通心粉、面包、糕點、麥芽飲料等)。總體上,聯合國糧農組織在統計時,將農產品分為4類分別統計:農作物及其制品(Crops & Crops processed);活動物及其制品(Live Animals,Livestock primary & Livestock processed);水產品(Fisheries & Aquaculture);林產品(Forestry)。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學院的盧鋒和梅孝鋒在HS-SITC編碼體繫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國情,將農產品貿易品類分為七大類:一是農產品(谷物、棉花、油及油料、糖);二是食用畜產品(肉類、乳品、禽蛋、動物油脂);三是非食用畜產品(生皮、動物毛和絲);四是水產品;五是園藝產品(蔬菜、水果、咖啡、茶等);六是飲料及煙草類產品;七是其他農產品(飼料、雜項食品、動植物原料、動植物油脂、麻)(見表0-1)。

    二糧食安全的界定

    糧食安全問題是一個全球性挑戰,迫切需要國際社會共同有效應對。1979年11月舉行的聯合國糧農組織第20屆大會決定,從1981年起,將每年的10月16日作為“世界糧食日”,開展各種活動,提醒各國關注糧食問題。糧食安全(food security)是“確保所有人在任何時候既買得到又買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簡而言之就是“買得起、買得到、買得好”。隨著時代變化,糧食安全的外延和內涵不斷擴大,不同時期的政策選擇及理論研究為其注入了新的內容,反映出糧食安全問題本身及其技術和政策問題的復雜性。

    雖有古諺“民以食為天”,但是作為一個正式概念,“糧食安全”這一術語是在二戰時期(20世紀40年代初)發展形成的。當時歐洲飽受戰爭創傷,許多地方深受饑餓之苦,饑荒時有發生。1943年,44個國家在美國弗吉尼亞州溫泉城召開會議,研究“在糧食和農業方面如何實現免於匱乏的自由”等問題,並得出結論:“免於匱乏的自由意味著每一名男子、婦女和孩童都擁有牢靠、足夠和適當的糧食供應”,其中“牢靠”是指糧食的可獲得性,“足夠”是指糧食供應的數量充足,“適當”是指糧食供應的養分含量。與會者認為,二戰後初期緊迫的需求是對谷物和其他糧食的需求,以便維持起碼的膳食熱量水平;待主糧產量水平恢復後,則需要提高那些富含維持健康所需營養素的食物的產量;另外,貧困是饑餓和匱乏的首要根源,從長遠看,全球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是減少貧困和實現充足營養保障所不可或缺的條件。

    20世紀 50~60 年代,世界糧食和農業政策主要側重於提高主糧品種(尤其是小麥和稻米)的生產率、產量和營銷,而“依托減貧實現免於匱乏的自由”這一長遠目標並未受到重視,主要糧食出口國手中持有大量餘糧。1966 年,聯合國通過《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其中第11條規定:“一、本公約締約各國承認人人有權為他自己和家庭獲得相當的生活水準,包括足夠的食物、衣物和住房,並能不斷改進生活條件。各締約國將采取適當的步驟保證實現這一權利,並承認為此而實行基於自願同意的國際合作的重要性。二、本公約締約各國既確認人人免於饑餓的基本權利,應為下列目的,個別采取必要的措施或經由國際合作采取必要的措施,包括具體的計劃在內:(甲)用充分利用科技知識、傳播營養原則的知識、發展或改革土地制度以使天然資源得到有效的開發和利用等方法,改進糧食的生產、保存及分配方法;(乙)在考慮到糧食進口國家和糧食出口國家的問題的情況下,保證世界糧食供應,會按照需要,公平分配。” 

    20世紀70年代初,受連續多年的氣候影響,全球糧食歉收,世界糧食庫存銳減,加之蘇聯在國際糧食市場大量搶購,世界糧食供求失衡。同時,國際石油危機導致石油價格暴漲,進而帶動農資和農業生產成本增加,對動蕩的糧食市場造成巨大衝擊,糧食市場長期積累的各種壓力集中爆發,全球糧食價格普漲,引發了1972~1974年的世界糧食危機。發展中國家遭受的災害深,它們迫切要求改變國際糧食生產和供應的不合理狀況。1973年9月,第四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提出召開世界糧食會議的倡議。1973年12月17日,聯合國大會一致通過決議,決定於1974年11月在羅馬召開一次世界糧食會議。1974年召開的世界糧食大會通過了《消除饑餓與營養不良世界宣言》和《世界糧食安全國際約定》,以“糧食供給”為出發點定義糧食安全,即“在任何時候都有足夠的糧食供應,滿足不斷增長的糧食利用需求,並能應對糧食產量和價格的波動”。此外,會議還提出了衡量一國糧食安全的具體指標,即糧食庫存量至少應占當年糧食消費量的17%~18%。

    1996年在意大利羅馬舉行的世界糧食首腦會議(WFS)通過了《世界糧食安全羅馬宣言》和《世界糧食首腦會議行動計劃》,重申“糧食安全”是指“所有人在任何時候都能通過物質和經濟手段獲得充足、安全和富有營養的食物,滿足其膳食需要和飲食偏好,過上積極和健康的生活”,“糧食安全行動應當確保糧食體繫向所有家庭提供獲取充足、適當和安全食物的穩定渠道”。這一定義確定了糧食安全的四個維度:可供量(availability)、獲取(access)、穩定(stabilization)、利用(utilization),同時也包含涉及食物和護理的“良好營養”等各個層面。其中,可供量是指提供數量足夠和營養充分的食物實物;獲取是指個人有能力買得起能夠滿足營養需求的食物;穩定是指人們在任何時候(包括突發危機)都能夠獲取糧食;利用是指人們有能力和條件不僅通過適當的膳食,而且通過清潔的水、適當的衛生條件及其他非食物性因素來利用糧食。

    從上述歷程可知,1974~1996年,國際社會對糧食安全的定義已發生質的變化。1974年的定義關注糧食供應(supply)和人類生存的本能要求,強調糧食的基本數量要求,即“夠喫”,保障糧食的可供應量,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各國和全球糧食價格穩定。而在1996年的定義中,食品安全成為糧食安全的應有之義,糧食安全包括了相互聯繫、不可或缺的四個要素(可供量、獲取、穩定、利用),對糧食的要求不但要“喫飽”,更要“喫好”,“營養維度是糧食安全概念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安全委員會工作的固有組成部分”。該定義中對糧食選擇偏好的要求,體現了糧食本身所承載的社會、文化、傳統以及宗教和倫理價值,糧食安全上升為人的基本政治經濟權利,以至“糧食權”(right of food)成為2007年世界糧食日的主題。

    糧食安全的定義提供了一個明確的目標,以用來制定、執行和評估相關政策和計劃,同時它也是一套責任繫統,是一個由世界、地區、國家、社區、家庭和個人組成的龐大的有機責任繫統,幫助人們實現積極和健康的生活,奠定世界和平和有序發展的基礎。缺乏糧食安全保障的直接後果便是營養不良和饑餓。在實踐中,饑餓程度和貧困水平往往是衡量各國糧食安全的兩個硬指標。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之“消滅貧窮和饑餓”中確定的目標之一,便是要在2015年前,全球每日收入低的人口比例和挨餓的人口比例相比1990~1992年的比例分別降低一半。

    三糧食安全的評價指標

    “糧食安全”是一個開放和發展的動態定義,它不僅是一個目標,也是人們借以實現健康、積極生活的媒介,還是國際社會需要共同承擔的責任。從公共政策的操作層面看,國際社會將糧食安全的基本目的定位於減少與消除貧窮和饑餓,糧食安全的評價指標體繫也主要針對“貧窮和饑餓”問題。當前,國際社會通用的貧困標準主要參照世界銀行2008年修訂的指標,即居民每天生活費不低於1.,低於此標準即被列為貧困人口。與此同時,聯合國的饑餓指標參照“長期的營養不良”,即“人體每日所需攝入熱量的標準是2100卡路裡”,這是維持健康生活的標準。一個人若數周或長期每日攝入熱量低於此標準,便處於饑餓狀態。

    在糧食安全中,不同人群的糧食獲取能力不同,如農民、兒童和婦女等屬於脆弱群體。全球3/4的饑餓人口生活在農村地區,他們完全依賴農業為生,收入來源單一。受文化傳統和社會結構影響,婦女特別是孕期和哺乳期的女性更容易因營養不良造成嬰幼兒體重不足或生產死亡等。兒童尤其是5歲以下的兒童,也容易因營養不良造成體重不足甚至死亡。

    當前,國際社會有多個糧食安全綜合評價體繫,使用範圍廣的是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IFPRI)的“全球饑餓指數”(GHI)。該指數通過對每個國家的營養不良人口比例、5歲以下兒童營養不良比例、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三個指標平均加權,得出0~100的一個綜合指數值,指數值越低,說明糧食安全狀況和水平越好,0表示無饑餓狀態,100表示完全饑餓狀態,0~4.9屬於較低饑餓狀況(low),5~9.9屬於中等饑餓狀況,10~19.9屬於嚴重饑餓狀況,20~29.9屬於令人擔憂的饑餓狀況,大於等於30屬於極其驚人的饑餓狀況。

    中國營養學會於1989 年、1997 年、2007年先後出版和修訂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設計了“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提出了一個在營養上比較理想的膳食模式。它共分5 層,包含每人每天應攝入的主要食物種類,其中,底層是谷類食物,每人每天應攝入250~400克;第二層是蔬菜和水果,分別為300~500克和200~400克;第三層是魚、禽、肉、蛋等動物性食物,分別為125~225克(其中魚蝦類50~100克,畜、禽肉50~75 克,蛋類25~50克);第四層是奶類和豆類食物,每天應喫相當於鮮奶300克奶類及奶制品和相當於干豆30~50克的大豆及豆制品;第五層塔頂是烹調油和食鹽,每天烹調油不超過25~30克,食鹽不超過6克。根據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中的人均每日膳食需求量標準,按低、中、高三個方案計算出人均年食用糧食需求量分別為219.39 千克、275.94 千克和335.19千克。

    在此基礎上,中國農業科學院唐華俊研究員結合1995~2009年中國糧食利用統計數據,認為:(1)基於平衡膳食模式的中國人均糧食年需求量不超過400千克,其中低方案為252.64千克,中方案為322.07千克,高方案為386.60千克;(2)由於不合理的食物消費結構模式,近年來中國實際人均糧食年消費量在378.88~406.09千克波動,實際值大於基於平衡膳食模式下的人均糧食需求量;(3)人均糧食需求量 322.07千克(中方案)可以基本滿足中國的口糧需求量,386.60千克(高方案)基本可以確保中國的糧食安全。

    四本書的主要內容

    截至2014年底,上海合作組織(以下簡稱“上合組織”)共有6個正式成員國(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5個觀察員國(蒙古、伊朗、巴基斯坦、印度、阿富汗)和3個對話伙伴國(白俄羅斯、斯裡蘭卡、土耳其),還與聯合國、東盟、歐亞經濟共同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阿富汗建立了工作聯繫。此外,每逢舉行重要會議,上合組織還會邀請一些客人參會,通常有土庫曼斯坦、聯合國、獨聯體、歐亞經濟共同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東盟等國家或國際組織代表。

    上合組織成員國的農業合作需求強烈。各國均面臨保障糧食安全、加快農業現代化的重任,單憑一己之力難以解決。在調整糧食和農業生產結構方面,受耕地和水資源所限,各國需在保障口糧、適應民眾飲食多樣化需求、滿足工業原料供應、出口創彙四者間做出合理和有效的平衡。在生態方面,各國均需抑制土壤和草場沙漠化、鹽堿化,以保護動植物。在調控糧價和抑制通脹方面,上合組織成員國的食品支出占居民總消費支出的比重較大,居民對糧食和食品價格浮動敏感,需防範金融風險,降低糧食金融化影響,避免小幅或局部的糧價波動被放大成劇烈和全面的漲跌。 

    上合組織成員國的農業生產各具特色,農產品各具比較優勢,互補性較強。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北部地區位於世界土壤肥力的黑土地帶,是世界小麥、玉米、大豆和畜牧業的主產區,同時在農作物遺傳育種、動植物免疫、國家資源庫儲備、生物技術、重型農機等方面經驗豐富。哈薩克斯坦南部地區、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以及與這些國家相鄰但還不是上合組織成員的土庫曼斯坦)分別是世界棉花主產區之一,蔬菜、水果和高山畜牧業也較發達,在灌溉農業、棉花育種等領域有技術專長。

    中國是世界的糧食進口國,市場容量足以消化整個獨聯體國家的出口量,在節水灌溉、設施農業、土地改良、小型農機具生產等方面具有優勢。根據貿易特化指數測算可知,2008~2013年,與上合組織其他成員國相比,中國的植物產品和食品等農產品具有比較優勢,但植物產品優勢呈減弱態勢,食品優勢呈增強態勢。與此同時,中國的活動物和油、脂等農產品具有比較劣勢,但活動物類的依賴程度漸弱,油、脂類產品的依賴程度漸強。

    中國現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資金和技術實力雄厚,農業企業競爭力增強,農業裝備和科技水平提升,多邊和雙邊合作機制不斷完善,人纔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無論是地緣條件和政治關繫,還是合作基礎,周邊國家都是中國調整資源利用戰略,實現農業“走出去”的。GM(1,1)模型測算的結果表明,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農產品淨進口國,與上合組織其他成員逆差將達59.328。其中,從上合組織其他成員(包括正式成員國、觀察員和對話伙伴國)的農產品進口總額將達到238.160,比2012年增長6.57倍,向上合組織其他成員國的農產品出口總額將達到178.831,比2012年增長4.68倍。

    本書致力於整理上合組織各成員國的農業狀況,分析地區內其他區域國際合作機制中的農業合作內容及經驗教訓,研究上合組織成員農業合作與中國西部糧食安全的相互關繫和影響,思考如何更好地發揮中國在上合組織農業合作中的作用,增進區域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水平,推動區域和平穩定發展。

    本研究始於2012年,因時間跨度大,文中的部分數據已經較舊。不過,農業主要是靠天喫飯,上合組織成員國的農業生產格局和國家政策近幾年並未發生顯著變化,因此,文中的數據並不影響主要結論。另外,由於原始統計數據主要來自對像國官方或國際組織發布的統計年鋻,計量單位通常是千、百萬、十億等,因此,在轉為符合中國計量習慣的單位(萬、億等)的過程中,可能因四舍五入而造成統計誤差,個別數據加總後與表格總計欄中的數據會有微小差異,此處先做說明。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