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文明與法治:尋找一條通往未來的路
    該商品所屬分類:政治 -> 政治
    【市場價】
    486-704
    【優惠價】
    304-440
    【作者】 劉哲昕 
    【所屬類別】 圖書  政治/軍事  政治  中國政治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185820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大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1858207
    作者:劉哲昕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4年01月 

        
        
    "

    內容簡介

    如果說性格決定命運,那麼中華文明的性格是否命定了中華民族的未來?得中原者得天下的地理環境,分久必合的大一統歷史,舉世無匹的多樣性現實,刻骨銘心的向心力傳……當你思考中國未來民主之路的時候,這些文明性格的內在規定性,你考慮過了嗎?
    臺灣地區從“亞洲四小龍”的“龍頭”逐漸淪為“龍尾”,是否與其政治向心力的逐步喪失有關?新加坡從“龍尾”一躍成為“龍頭”,是否有賴於其政治向心力的長期保持?而我國所有的明星村幾乎無一例外都有一個強有力的長期帶頭人,提醒人們所謂“政治向心力”對於中國社會來說絕非空穴來風。
    然而當自上而下的政治向心力成為一種前提的時候,自下而上的民主還會是一個成立的命題嗎?請慢慢閱讀它,因為它或許真的可以幫助你解開心中縈繞已久的困惑……

    作者簡介

    劉哲昕,1973年生於福建。中國浦東干部學院法律與人文綜合教研部主任,華東政法大學法學博士、兼職教授,曾先後在中級法院和金融企業工作。多年來致力於中國民主法治道路的探索與實踐,2010年被授予全國干部學院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目錄
    章契約
    節洗盡鉛華唯見契約
    第二節為什麼契約屬於西方
    第三節文明的第二分水嶺
    第二章統一
    節李約瑟的半個謎底
    第二節為什麼統一屬於中國
    第三節文明的分水嶺
    第三章和諧
    節歷史輪回的第三回合
    第二節為什麼和諧源自中國
    第三節文明的第三分水嶺
    第四章同歸
    節有條不紊的歷史主線

    章契約
    節洗盡鉛華唯見契約
    第二節為什麼契約屬於西方
    第三節文明的第二分水嶺
    第二章統一
    節李約瑟的半個謎底
    第二節為什麼統一屬於中國
    第三節文明的分水嶺
    第三章和諧
    節歷史輪回的第三回合
    第二節為什麼和諧源自中國
    第三節文明的第三分水嶺
    第四章同歸
    節有條不紊的歷史主線
    第二節中西文明的補課運動
    第三節一座殊途同歸的橋
    第五章法治
    節兩個相互矛盾的基本判斷
    第二節華人社會與明星村的案例考察
    第三節中西文明交融中的中國法治
    第六章精神
    節中國人的家國情懷
    第二節一個關於人性的判斷
    第三節新時代,新精神
    結語驛站
    附錄英國紀行——我哀傷那被攔腰截斷的歷史

    在線試讀
    再版序
    繼續遠行
    《文明與法治》出版兩年了,這是一本讓我很是喫了點苦頭的小書。記得2007年的秋天,我的妻子正在產房裡苦痛不堪地生產著女兒墨墨,我卻抱著筆記本電腦在產房外不堪痛苦地生產著這本小書。而多半是由於我的固執,使得這本小書當初是以一種近乎素面朝天的方式出版的。在這個流光溢彩的時代裡,這樣的方式大概是很難吸引到眼球的了。不過幸運的是,即便如此,她的質樸天性依然為她贏得了萬千讀者的真誠關注,也為我贏得了這個稍作修飾的再版機緣。
    《文明與法治》是我計劃要寫的本書,也是我為自己設定的一個人生命題。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裡,這個命題的困難和我一路的艱辛是很難一一道來的,而這僅僅是個開始。這本小書當初之所以會起上一個不起眼到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名字——《文明與法治》,除了我對世俗力量的認識相當不足之外,主要原因是我還準備在未來為她生產另外兩位妹妹——《精英與平民》和《生命與超越》。在一位父親的眼裡,三姐妹問世有先後,血脈連一體。她們的宿命就是跟隨我曉行夜宿,為這個曾經苦難至今彷徨的民族尋找到一條通往未來的路。而由於自己在這條孤獨的遠行路上曾經如此地受益於前輩們留下的一個個驛站,所以我決心讓她們也化身驛站,以等待和照料未來的遠行人。《文明與法治》正是我留在途中的個驛站,她的搭蓋使得我在影影綽綽的歷史迷霧中次瞭望到了這條路的大致方向。書中的第五章“法治”和第六章“精神”正是我用制度和文化這兩根相輔相成的線條為這條遠行路勾勒的粗略素描。而深描的任務,則恐怕要留待她的兩位妹妹——《精英與平民》和《生命與超越》——在不遠的將來繼續完成了。

    再版序
    繼續遠行
    《文明與法治》出版兩年了,這是一本讓我很是喫了點苦頭的小書。記得2007年的秋天,我的妻子正在產房裡苦痛不堪地生產著女兒墨墨,我卻抱著筆記本電腦在產房外不堪痛苦地生產著這本小書。而多半是由於我的固執,使得這本小書當初是以一種近乎素面朝天的方式出版的。在這個流光溢彩的時代裡,這樣的方式大概是很難吸引到眼球的了。不過幸運的是,即便如此,她的質樸天性依然為她贏得了萬千讀者的真誠關注,也為我贏得了這個稍作修飾的再版機緣。
    《文明與法治》是我計劃要寫的本書,也是我為自己設定的一個人生命題。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裡,這個命題的困難和我一路的艱辛是很難一一道來的,而這僅僅是個開始。這本小書當初之所以會起上一個不起眼到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名字——《文明與法治》,除了我對世俗力量的認識相當不足之外,主要原因是我還準備在未來為她生產另外兩位妹妹——《精英與平民》和《生命與超越》。在一位父親的眼裡,三姐妹問世有先後,血脈連一體。她們的宿命就是跟隨我曉行夜宿,為這個曾經苦難至今彷徨的民族尋找到一條通往未來的路。而由於自己在這條孤獨的遠行路上曾經如此地受益於前輩們留下的一個個驛站,所以我決心讓她們也化身驛站,以等待和照料未來的遠行人。《文明與法治》正是我留在途中的個驛站,她的搭蓋使得我在影影綽綽的歷史迷霧中次瞭望到了這條路的大致方向。書中的第五章“法治”和第六章“精神”正是我用制度和文化這兩根相輔相成的線條為這條遠行路勾勒的粗略素描。而深描的任務,則恐怕要留待她的兩位妹妹——《精英與平民》和《生命與超越》——在不遠的將來繼續完成了。
    然而也正是由於這三部曲的節奏安排,使得我對此次再版的修訂變得猶豫起來了。初版至今畢竟過去兩年了,我的認識畢竟也長了兩歲。倘若現在要把書裡尚未說完的話都一一添上的話,那麼等同於返身將下一個驛站的磚磚瓦瓦都砌到了個驛站裡。這很可能導致個驛站的結構失衡,尤其是第五章“法治”將會變得格外臃腫。況且這本小書本來就有日記式的行文方式,隨意修補也怕畫蛇添足。思慮再三,我還是決定不這麼做。因此現在為大家所作的修訂,主要集中在幾個地方。首先是在第五章第二節的案例考察中添補了中國明星村的案例,這樣做主要是為了彌補初版中沒有本土案例的重大缺憾。其次是在章節談論西方崛起時添補了工業革命的故事,因為西方的真正崛起的確離不開瓦特的那臺蒸汽機。再次是在全書的結尾處附錄了一篇2005年的舊文。這篇題為《英國紀行》的千字散文,忠實地記錄了我次踏上西方世界的真實感受。文章雖然很短,但是從情感和認知上來說,它的確稱得上是《文明與法治》的前傳了。後當然是這篇再版序言了。我想通過這篇略帶擬人化的再版序言,為大家介紹這本小書的再版緣由,也為自己繼續遠行確立前方的路標。這幾處添補大概為全書增加了一萬五千字的篇幅。另外還有少量必要的字句修改散落全書各處,有的是勘誤,有的是增刪,還有的是將初版的個別編校錯誤重新改正回來。此外還有一些故事其實我特別想添補進去,比如我一直想在第二章講述朝鮮戰爭的故事前添補上甲午海戰的故事,以構成一種對比的張力。然而等到我真的要動筆的時候,纔發現原有的文字被自己編織得太過綿密,以至於現在竟然無從下手。徘徊再三,隻好長嘆投筆。1894年9月17日下午,黃海大東溝海域那場悲劇海戰的主角——兩艘排水量7335噸、擁有堅不可摧的14英寸裝甲和4門令人生畏的12英寸主炮的“定遠”和“鎮遠”鐵甲巨艦,曾經率領北洋艦隊與日寇聯合艦隊大戰四個半小時,身中一千餘彈而自巋然不動。而任一敵艦隻須中其一彈,必貫甲而入,山崩地裂,死傷枕藉。不管那個腐爛的時代終是如何絞殺了這兩艘無敵的戰艦,“不沉的定遠”永遠都是日寇膽寒的夢魘和我們悲愴的驕傲。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作為一個無緣戰陣的普通中國人,我曾不止一次地在夢中登臨定鎮雙雄,輕撫他們身上如麻如織的累累彈痕,遙想當年那場蕩氣回腸的殊死決戰,不由淚飛化作傾盆雨。既然我終究沒能在書中為他們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那麼便在這裡寫上些文字,以祭奠那場悲壯而無望的生死大戰和那些身陷無盡泥潭猶與強敵喋血死戰的真的猛士。
    這本小書以“尋路”為序,又以“驛站”結語,有心人當能體察到一位無名者的遠行之心。這麼多年來,在這條遠行路上,孤獨總是與快樂如影隨行。而每當身陷孤獨的無邊包圍之時,我也曾在心中一次次地質問這個時代。不過後來我明白了,其實孤獨與時代無關,而與遠行有關。在任何時代裡,遠行人都注定是孤獨的。況且那孤獨並非就是苦痛。因為倘若那遠方的路是單屬於自己的,孤獨本該是上天獨予的青賞。正如倘若可以選擇,一個遠行人的真正夢想乃是一人一車獨上青藏之巔,又或一人一馬縱橫草原之曠,後一人一屋在海邊喂養一群小雞。然而那遠方的路畢竟不是單屬於自己的,而我也早已沒有了選擇的可能。我的朋友啊,你可須知此時的孤獨背後那靜靜的心痛。
    驛站修葺好了。未來的遠行人,我現在把她留下,為你種下那一樹梨花的潔白,日夜等待著你的到來。前方的路依然如此漫長,我要繼續遠行了。
    2011年春
    序言
    尋路
    2004年夏天,我被短期借調到北京工作,在京西的萬壽莊賓館小住了一段時間。每天傍晚時分,一起工作的幾位同志都要在萬壽路附近散散步,閑聊一二。一日,從延安來的教授見我話少,便問是不是在思考什麼問題。我回答的確是在思考兩個一直困擾自己的問題。教授來了興趣,追問什麼問題,能不能說來聽聽。我於是坦言相告:自己一直擔心中國未來將有兩個艱難的門檻必須要過:其一是中國的崛起終有一日要跨越超級強國的門檻,從當前的國際形勢看,屆時隻怕是要有一場血與火的考驗;其二是中國的發展終有一日要跨越民主法治的門檻,而從目前國內情況來看,這條中國的未來之路究竟又會通向何方?對於中國來說,這恐怕是兩道繞不開躲不掉的歷史門檻。而對於我來說,則是兩個一直困惑難解的問題。教授以為然也。是時,記憶中的京城初夏,晚風徐徐,車馬如梭。幾位杞憂人一時無語,默默而歸。
    在隨後的幾年時間裡,思考這兩個問題成了我生命的主軸。漸漸地我明白,這兩個問題其實並非兩條平行線,它們是相互糾纏交織的。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講,前一個問題又是附屬和取決於後一個問題的。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能夠解決好內部的問題,相信外部的挑戰也會迎刃而解。因此這兩個問題實際上又可以歸結為同一個問題:中國的民主法治路在何方?
    然而這又能算是什麼新鮮問題呢?自近代以來,這個古老而多難的民族不知有多少的優秀兒女都曾用子規啼血的方式苦苦追問過這個問題,並甘用自己前僕的生命來為後繼者鋪墊這條求索路。然而時至今日,這條路卻依然在我們視野的遠方。而遠方是什麼,我們依然看不太清楚。茲事體大,隻要這條路一日看不清,這個問題就應該復一日地問下去。
    “民主法治”是一個大詞。從詞語結構上看,它是由“民主”和“法治”合成的一個詞組。前些年我曾讀過一篇文章,大意是說民主與法治是兩個可以分開的範疇對於中國的政治改革導向而言,推行民主不如推行法治因為民主並不能解決當前中國急迫的問題,反而可能使問題更加惡化,而法治則比較適合中國的具體特點。很快地我又讀到了另一篇與之商榷的文章,大意是民主與法治是兩個相輔相成的範疇它們分別是權力的產生與權力的行使離開了民主的法治很可能不成其為法治。這兩篇文章的對立比較典型地反映了當前中國關於民主法治問題的一些學術爭論。我不想加入這場爭論,更不想對這兩個詞做進一步的詞義考證,以證明它們究竟是可以分開還是不可以分開。因為對於與學術相去甚遠的普通大多數來說,所謂的“民主”和“法治”都是一個關於現代政治文明的好詞,都代表著一種人民真正當家作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想的政治生活方式。在他們面前大談“民主”與“法治”的區別,就如同孔乙己爭辯“偷書”與“竊書”的區別一樣,除了把人們本來還算明白的認識重新搞糊塗之外,意義並不大。守在純學術的層面上,我們當然可以繼續細分並繼續考證下去。但是當我們有朝一日終於轉身面對絕大多數的時候,我們欠他們的不是一場關於要民主還是要法治的學術辯論,我們欠他們的是一個關於未來中國理想生活方式的整體性描述以及一條通往這種生活方式的安全路徑。正是從這一認識出發,我將在本書中更多地選擇“法治”這個大詞作為代表,以概括表達自己心目中的這種理想生活方式。
    那麼,中國的法治究竟應該呈現出怎樣的樣態呢?回答這個問題既簡單又復雜。說它簡單,是因為法治在西方世界至少已經成功運行數百年以上,無論是在理論樣態上還是在實踐樣態上都已有先例可循。隻要願意,我們就可以毫不費力地為這個問題迅速抄上標準答案。事實上這也的確是許多人所一再鼓勵和鼓吹的方案。在這種認識前提下,考驗中國人的似乎隻是一個棄暗的決心,而等待我們的前程必將是一片光明。然而問題真的就是那麼簡單嗎?如果他們說的是真的,那麼我很困惑的是:一百多年前,求師若渴的中國人幾乎同時向德先生和賽先生發出了來華就教的請柬。為什麼輾轉百年之後,賽先生早已是桃李芬芳滿中華,他的中國弟子甚至已經將中國人送上了太空。而相偕來華的德先生卻依舊喫不慣中國的飯菜,依舊說著半生不熟的中文,甚至還依舊與他的中國學生用陌生乃至防範的眼神相互打量?這是為什麼?是中國人還不夠誠心嗎?我想不應該是的。如果說在所謂中體西用的洋務運動時期,中國人對於強國之本的認識還局限在堅船利炮上的話,那麼甲午大敗之痛則早已讓中國人明白,先進的器物文明必須建立在先進的制度和文化基礎之上。因此,那張寄給德先生的請柬的確已經承載了中國人求學的誠心,毋須多疑。其實客觀地說,德先生蒞華百年也絕非寸功未立。在推動中國邁向民主法治的歷史進程中,他可謂功不可沒。隻不過這位先生一直不知,他與賽先生不同的是:賽先生搞的是自然科學,而他搞的是社會科學。既然是社會科學,那麼往小了說,它自然要關繫到每個人的社會生活方式;往大了說,則要關繫到一個民族乃至於一個文明的歷史存在方式。而這種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是什麼?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們就是五千年歷史沉澱的總和。在這樣的總和面前,任何應然的美好願望恐怕都必須首先放下先生的架子,來接受一下實然的嚴厲盤問和考驗。今天看來,德先生在中國的尷尬也許正在於他一直都未曾放下過先生的架子。這麼多年過去了,他的中文一直不好,更弗論文言文了。他一直用略帶蔑視的眼神看著中國的歷史,就更不要說理解和尊敬它了。他一心想充當中國人的現代救世主,所以就更談不上教學相長、學學相長了。還有,在我的印像中,他一直未曾挽起褲腿下地體驗過中國農民耕種勞作的苦樂辛酸,因此在對中國的理解方面這位先生還是個小學生。一百年的時間不算短,歷史實際上已經證明:盡管這位德先生依舊受人尊敬,但是他恐怕已經沒有足夠的能力為未來的中國提供一個關於民主法治的整體性解決方案了。路,隻能我們自己去找。
    現在我想為大家引見本書的另一個主角,也就是另一個大詞——“文明”。文明的確是一個大詞,甚至比法治這個大詞還要大上不知道多少倍。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所謂的文明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的那個總和,它是一個特定群體過去與現在的全部,並在一定程度上昭示著這一特定群體的未來,也是孕育這個特定群體的各種特定生活方式的母體和土壤。所謂的法治,其實也不過是西方文明這一母體在特定的時期所孕育出來的一種特定生活方式罷了。因此從本質上講,在文明面前,法治是被決定的,而不是相反。
    然而當站在西方文明之外的其他文明面前時,法治並不總是表現得那麼謙遜,而是往往充滿了救世的優越感。這也難怪,他出身的家庭如今是如此的富有和強大,在他的內心深處又怎會真正瞧得起這些破落的窮親戚呢。甚至他還會說:“什麼親戚,攀的哪門子親啊?”是的,是親戚。這些鄰居們如今固然困頓了點,但和西方文明是親戚卻是千真萬確的歷史事實。不僅如此,甚至還可以說,如果沒有這些文明上千年的滋養和幫助,西方文明就絕不可能有今天的富庶和強大。在本書隨後的論述中,我們將會把歷史的長焦鏡推至數千年前,與一些歷史健忘者共同補上一堂關於文明興衰輪回的歷史課。在這裡隻想以中華文明為例引用幾個簡單的數據和史實。我們都知道整個世界都曾受惠於中國的四大發明。可是我們還知道嗎,根據李約瑟的考證,現代世界所賴以建立的300項基礎性發明和發現中,居然有175項來自於中國超過總數一半!更為重要的歷史事實是:這些發明和發現幾乎沒有一項曾在西方被獨立發明或發現過。它們都是被傳播過去的,或是通過實物的直接傳播,或是通過思想的激發性傳播。李約瑟的同事羅伯特·坦普爾曾經選擇了其中的100項進行過一次精確的統計分析,結果表明:從中國到西方,這些發明和發現的傳播所耗費的平均時間是1223年。這個數字也大致說明了中國曾領先於西方的數量級。李約瑟們的研究揭示了一個塵封已久的歷史事實:西方文明是站在中華文明的巨人肩膀上完成了農業革命的歷史積累,進而拉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的。所以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西方現代化大廈的基石有半數以上來自中國,他們之間當然是親戚。
    其實這些不過是中華煌煌文明的冰山一角。之所以在這裡引用它,是想說明一個簡單的道理:正如西方文明孕育出法治文明一樣,像中華文明這樣一個曾經如此先進的文明也一定會孕育出與其器物文明相互適配的制度和文化。這種制度和文化經過數千年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加強,早已滲入到中國人的血液和性情之中,並以一種民族性格的方式存在和延續著。這些歷經數千年風雨洗禮的文明特性之中一定蘊藏了諸多深刻的人類智慧,值得人們去珍惜、繼承和發揚。而且,不管人們喜歡還是不喜歡,這些特性都已經成為這個古老文明的根本生存樣態。如果粗暴地將其扭曲割舍,那麼中華文明也許將不再成其為中華文明,中國人恐怕也將不再成其為中國人。我們當然了解西方文明在今天世界的影響力,曾經耀眼璀璨如中華文明者,如今也必須低下頭來向昔日的學生今日的先生誠心學習現代的法治之道。對於這一點並無疑義。我想說的隻是:當法治遭遇文明,就如同種子遭遇土壤。他們之間絕不應該是一種你死我活、非此即彼的敵對關繫,而應該是一種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伙伴關繫。事實不正是如此嗎?一百多年前,我們的前輩就已經將法治這顆舶來的種子栽種在了中國的田地裡,日日為它施肥澆水,夜夜為它祈禱守候,期望它有一天能夠長成一棵參天大樹。然而一百年時間過去了,這顆種子依舊遠未長成人們想像中的那棵大樹。慢慢地大家都看出來了,這可能與土壤的稟賦有關。因為這塊土壤天生的稟賦的確迥異於這顆種子家鄉的那塊。要想讓它長得更好,就必須繼續努力改造這塊土壤。然而同時更要明白的是:無論如何改造它,我們也無法完全改變它,更不可能徹底更換它。因為中國隻有這麼一塊土壤,它是我們的全部。除非天地變色江河倒流,這顆法治的種子就注定要適應這塊土壤並在其上生根發芽成木。它別無選擇,我們也別無選擇。湯因比曾在《歷史研究》中告誡過人們不重視種子與土壤的匹配可能招致的嚴重後果。他說:“新的活躍力量是一個外來入侵者,它脫離了出生地和原來的合作伙伴,被放逐到一個陌生而充滿敵意的土地。這個被分離出來的漂泊的文化因素,由於這種胡亂放逐而一下子失去了原來的存在理由,同時也不再受原先抗衡因素的制約,因此在異國他鄉胡作非為。”湯因比所說的是一個關於民主法治在非洲的故事。而如果沒有看錯的話,這個故事的續集在過去的幾年時間裡應該也在我們的臺灣地區上演過,劇情同樣很糟糕。
    到此為止,本書力圖解決的核心問題已經基本呈現:在中華文明的母體中進行一場源自西方文明的法治革命,我們需要改變和必須改變的是什麼?我們需要繼承和必須繼承的又是什麼?而它們二者之間的交融終又會讓我們收獲怎樣的一個結果呢?也就是,怎樣的一個前所未有的中國特色的法治模式?怎樣的一種關於未來中國理想生活方式的框架性制度安排?為了回答這樣的一個問題,本書將沿著中西文明歷史分野的路徑,追根溯源地探尋中西文明土壤的核心本質,並努力將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描述一個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中國未來法治模式,以竭力回答本書提出的這個百年疑問。
    如同許多電影中描寫的那種玩捉迷藏的孩子,總是在一心想把自己藏得更嚴實的時候,無意中撞開了一扇通往神秘世界的時空之門;如今的我也成了這樣的一個孩子。我曾困守在認知的圍城之中,一心隻想找到一條通往中國未來的道路,卻在摸索中不小心撞開了一扇歷史的時空之門。我悄悄地倚門探望,歷史的夜空如謎如幻,無數文明猶如繁星閃爍。天是那樣的黑,我甚至看不清腳下的路。然而已經沒有什麼可以阻止我走進去、走下去了。除了因為孩子的好奇心,還因為我現在相信:如果看不清過去,我們就不會看清未來。如果不明白自己從哪裡來,我們就不會明白自己將到哪裡去。天黑不要緊,相信前路總有人家。況且每個人的心中都有火焰,我也可以燃燒自己。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