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可大可久:中國政治文明史(值此世界秩序大變動之際,以政治歷史
    該商品所屬分類:政治 -> 政治
    【市場價】
    782-1134
    【優惠價】
    489-709
    【作者】 姚中秋 
    【所屬類別】 圖書  政治/軍事  政治  中國政治 
    【出版社】華齡出版社 
    【ISBN】978751691795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純質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6917954
    作者:姚中秋

    出版社:華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01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 本書所引史料,多據傳世典籍;敘述三代古典文明,多據《尚書》《詩經》等五經,參以現代考古發現;對今人重要研究,有所汲取。

    • 本書概括漢武帝更化改制以來所形成的政制為皇權士大夫共治體制,受錢穆《國史大綱》和餘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之啟發。

    • 本書以政、教之互動性演進為中心,刻畫兩者共同塑造超大規模文明與政治共同體、並持續生長擴展之歷程,呈現中國可大可久之道,故謂之“可大可久:中國政治文明史”。

    • 從專業角度說,本書融政治思想史、制度史和事件史為一體,以完整地揭示中國文明、國家凝定、發育之要素、結構及機制。

    • 本書是一部歷史政治學著述,也即從時間性敘事中掘發塑造今日中國文明與政治的結構性因素。歷史政治學的基本信念是:歷史活在當下,對中國尤然。

    • 本書敘述中國歷史由堯舜開始,且多據《尚書》等傳世文獻立論,從中可見中國之道,今日中國正由此道連綿而來。

    • 本書所關注者乃連續且內在一致的華夏——中國文明之道及其呈現的人心、制度之發生與演進。故本書始於堯、舜,且據《尚書》之典謨篇尋繹堯、舜之道。

    • 本書繫由《國史綱目》(海南出版社 2013 年 10 月版)一書經全面增刪修訂而來。此次修訂保留了原書框架,書中章節有合並、有添加,至於詞句,則修訂甚多,有些章節近乎重寫,篇幅亦增逾十萬字。

     
    內容簡介

    中國何以可大可久?此為研究中國政治、文明者所無法回避之“天問”。本書之作,正為回答:中國何以規模如此龐大而歷史連綿如此悠久?近世中國何以屢遭失敗而今日卻能大步走向文明復興?故本書雖繫統敘述中國歷史,但不求面面倶到,亦無意於詳述具體的人、事、制度之變;作者之志,在於以政、教之互動性演進為主要線索,揭示中國作為超大規模的文明和政治體成長的過程,探索其中一以貫之的可大可久之道。概言之,本書以政、教之互動性演進為中心,刻畫兩者共同塑造超大規模的文明與政治共同體、並持續生長擴展之歷程,呈現中國可大可久之道,故謂之“可大可久:中國政治文明史”。從專業角度說,本書融政治思想史、制度史和事件史為一體,著重揭示其間之互動關繫。世界秩序正在大變動之中,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這個變動、調適過程將充滿風險和艱難,但可以預料,中國文明一以貫之的可大可久之道必將行於更為廣闊的的世界,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作者簡介

    姚中秋,筆名秋風,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繫學院教授,歷史政治學研究中心主任。早年對西方法政思想和制度有深入研究,出版譯著十餘種;近十餘年來深入研究經學、儒家思想和中國歷史,出版著述十餘種,包括《世界歷史的中國時刻》《堯舜之道:中國文明的誕生》等。

    目錄
    自序.................................................................................................................................. 1
    卷一  政教肇造:從堯舜到周公

    堯舜之道.......................................................................................................... 3
    一、堯、舜之前的文明積累 3
    二、帝堯合眾邦為統一的華夏國家 8
    三、敬天,立孝為教 12
    四、中國政治基本原理:天下為公 15
    五、帝舜制禮作刑 19
    六、帝舜建立政府 23
    第二章
    王道之初建.................................................................................................... 27
    一、皋陶作為位思想家 27
    二、皋陶闡發天道治理觀 29

    自序.................................................................................................................................. 1


    卷一  政教肇造:從堯舜到周公



    堯舜之道.......................................................................................................... 3


    一、堯、舜之前的文明積累 3


    二、帝堯合眾邦為統一的華夏國家 8


    三、敬天,立孝為教 12


    四、中國政治基本原理:天下為公 15


    五、帝舜制禮作刑 19


    六、帝舜建立政府 23


    第二章


    王道之初建.................................................................................................... 27


    一、皋陶作為位思想家 27


    二、皋陶闡發天道治理觀 29


    三、《禹貢》與國家的疆域自覺 33


    四、王道之本:厚生養民 35


    五、王權政治的次危機 38


    六、次革命與殷商之制 39


    第三章


    殷周革命........................................................................................................ 43


    一、周人的興起與其精神氣質 43


    二、周文王之受命 45


    三、周武王完善革命理論 49


    四、《洪範》:王道大典 51


    五、周之封建天下 55


    六、封建制:多中心的間接統治格局 57


    第四章


    周公制禮........................................................................................................ 63


    一、平定叛亂,營建洛邑 63


    二、構建天命觀:皇天無親,惟德是輔 66


    三、憂患意識與道德自覺 68


    四、建立宗法制,提升王權公共性 70


    五、再次封建,完善君臣之禮 73


    六、初建官僚制 76


    卷二  封建制:以西周、春秋為典範


    第五章


    君臣之道........................................................................................................ 81


    一、君臣關繫之建立程序:策名委質 81


    二、君臣權利—義務之相互性 84


    三、封建倫理規範:主忠信 86


    四、君臣關繫的自願性:以義而合,不合則去 88


    五、反抗的權利:弒君正義論 91


    第六章


    君子群體........................................................................................................ 95


    一、社會分工中的君子群體 95


    二、君子之德行 97


    三、君子之治理技藝 100


    四、君子之威儀 103


    五、君子文明 105


    第七章


    共同體主義.................................................................................................. 107


    一、井田制與基層共同體 107


    二、君臣為“朋友” 109


    三、君子共和 111


    四、君位繼嗣之共決 114


    五、國人起義與共和 116


    六、君有合族之道 118


    第八章


    禮治.............................................................................................................. 121


    一、禮是習慣性規範 121


    二、祭祀天地鬼神之禮 123


    三、經禮作為非成文憲法 125


    四、周王在禮之下 128


    五、司法過程中的司寇和史官 132


    六、統治權之訴 133


    七、軍禮:以兵為刑 135


    第九章


    蠻夷戎狄及其中國化.................................................................................. 141


    一、華夏與蠻夷戎狄之分別 141


    二、對待蠻夷戎狄的兩種策略 143


    三、西周國家與蠻夷戎狄 145


    四、“諸夏”認同與尊王攘夷 147


    五、楚、吳、越的中國化 151


    卷三  大轉型:從孔子經秦始皇到漢武帝


    第十章


    聖人孔子...................................................................................................... 157


    一、刪述六經,凝定中國之道 157


    二、創立儒學,開啟專業學術 161


    三、興起文教,養成平民為君子 166


    四、諸子皆出於孔子 170


    五、政、學兩分或治、教兩分 172


    第十一章 諸子百家.................................................................................................. 175


    一、百家爭鳴之興起 175


    二、儒家思想議題之拓展、深化 178


    三、兵家之勃興 182


    四、作為國家構建學的法家 184


    五、墨家作為原始的新興宗教 186


    六、《道德經》與莊子 188


    七、名家與刑名術 191


    八、縱橫家的國際戰略構想與操作 192


    九、陰陽學的興起與廣泛影響 193


    十、雜家:百家爭鳴的總結 195


    第十二章 戰國王權制.............................................................................................. 197


    一、封建解體,王權興起 197


    二、編戶齊民:相互平等的國民 200


    三、子夏提供知識,魏國率先變法 203


    四、全民戰爭與常備軍 205


    五、郡、縣的出現 207


    六、官僚制 208


    七、統一適用全民的法律之治 210


    第十三章 秦制:皇權官僚郡縣制........................................................................... 215


    一、確定國家精神:秦穆公與由餘 215


    二、商鞅的國家構建學與其變法措施 217


    三、統一的皇權官僚郡縣制之建立 223


    四、超大規模的現代國家 227


    五、規模難題與焚書事件 229


    六、秦朝速亡之謎 232


    第十四章 漢初黃老之治.......................................................................................... 239


    一、革命新形態:平民革命 239


    二、漢承秦制 241


    三、封建之重建與終結 244


    四、黃老之術 246


    五、匈奴興起與漢朝困境 248


    六、早期資本主義惡性發展 250


    七、酷吏群體之興起 252


    第十五章 早期現代性.............................................................................................. 255


    一、政治平等與財富不平等 255


    二、人的普遍離散化、個體化 257


    三、神仙迷信與長生不死妄想 261


    四、物質主義人生觀 263


    五、追求富強:物質主義國家觀 265


    第十六章 歸向道統.................................................................................................. 269


    一、儒家之優勢 269


    二、陸賈命題:從打天下轉向治天下 271


    三、叔孫通制作禮儀 273


    四、賈誼之更化改制構想 275


    五、武帝初年王臧之更化改制 277


    六、漢武帝歸向道統,立經學為王官學 279


    七、“文教國家”之形成 282


    第十七章 第二次立憲.............................................................................................. 285


    一、漢初兩條變革路線 285


    二、文教的建制化 289


    三、建立察舉制,選賢與能 292


    四、打擊豪強,抑制資本主義 295


    五、建郊祀之禮,恢復敬天 298


    六、反擊匈奴,以安定中國 300


    七、張騫鑿空,構建西域天下秩序 302


    八、國民凝成與“漢人”意識初興 303


    九、儒生激進改制,王莽身死名裂 306


    卷四  士族社會:從漢武帝到安史之亂


    第十八章 士大夫與皇權共治體制.......................................................................... 311


    一、儒家士大夫群體之特質 312


    二、五經大義作為根本法 314


    三、皇權與士大夫之共治 317


    四、經義、刑律、禮共治 320


    五、循吏:權力與教化之共治 324


    六、社會組織與政府權力之共治 326


    七、共治型國家:“霸王道雜之” 330


    第十九章 士族之盛衰.............................................................................................. 333


    一、士族的形成 333


    二、東漢士風與名教 336


    三、漢末名士與清議 340


    四、曹魏對士族之利用與壓制 342


    五、西晉之再封建化 347


    六、東晉政權的脆弱平衡:王與馬,共天下 350


    七、南朝皇權復興與士族衰亡 353


    八、士族與個體化藝術之出現 355


    第二十章 族群之衝突與融合.................................................................................. 359


    一、胡人統治者已部分中國化 359


    二、北方士族之文明堅守 362


    三、北朝政權之中國化及其反復 365


    四、北周的族群融合與隋唐國家之建立 370


    五、隋唐以“南朝化”推進中國化 372


    六、西域天下秩序的擴展 376


    第二十一章 神教之勃興.......................................................................................... 379


    一、道教之初興 379


    二、佛教之傳入 381


    三、佛教大規模傳播與建制化 383


    四、道、儒之間的會通 386


    五、道、佛之間的衝突 388


    六、儒、佛之間的辯難 390


    七、佛、儒之間的會通 392


    八、佛教中國化,豐富中國文明 394


    卷五  科舉社會:從中唐到明清


    第二十二章 中唐之變.............................................................................................. 401


    一、精英崇信釋老,國家精神散亂 401


    二、安史之亂與北方再度胡化 404


    三、經濟文化中心之南移 406


    四、均田制解體,農民獲得自由 408


    五、商業繁榮與市鎮發展 411


    六、海洋貿易與東亞天下秩序 413


    七、科舉制創造新興士人群體 415


    第二十三章 宋代學術重建...................................................................................... 421


    一、韓愈:首倡道統 421


    二、範仲淹:道德自覺與天下情懷 424


    三、宋初三先生:宋學初興 426


    四、歐陽修:經史之學與文章之道 428


    五、王安石:始創道學 431


    六、濂、關、洛學道學範式之形成 433


    七、朱子與道學家共同體 438


    八、佛教完成中國化 441


    第二十四章 宋代政制.............................................................................................. 445


    一、轉向文治,完善科舉制 445


    二、祖宗之法作為憲法慣例 449


    三、經筵制度:帝王養成之法 453


    四、共治成為基本政治共識 456


    五、財政危機與變法努力 459


    六、“國是”與士人政黨政治 461


    七、執政與臺諫的分權制衡 464


    第二十五章 農牧混合國家之建立.......................................................................... 471


    一、遼與金:跨長城國家 471


    二、宋朝的戰略劣勢與南北對等的國家間關繫 474


    三、忽必烈的中國化及其限度 478


    四、明代政制:歸正與其限度 483


    五、清朝的矛盾:正統但專制 489


    六、疆域一統與中華民族之熔鑄 493


    第二十六章 宋明社會自治...................................................................................... 499


    一、士人群體的擴大與士紳的形成 499


    二、書院講學與士人結社 502


    三、宗族與祠堂:庶民之重新組織 506


    四、平民之禮與鄉約 509


    五、士紳主導的自治性福利機制 513


    卷六  在現代世界體繫中:從鄭和下西洋至今


    第二十七章 參與構造現代世界體繫..................................................................... 519


    一、蒙古人打通亞歐大陸 519


    二、中國技術和人文精神之西傳 521


    三、鄭和下西洋與印太天下秩序 524


    四、明清中國作為世界工廠 528


    五、白銀全球化與現代世界體繫的形成 530


    六、基督教入華與中西文化衝突 534


    七、18 世紀的中學西漸 536


    第二十八章 外圍化下的危機與貧弱..................................................................... 541


    一、海陸之間的戰略兩難困境 541


    二、資源過度消耗與生態危機 543


    三、歐美帝國主義之興起與入侵 545


    四、士人反思失敗,尋求富強 550


    五、外來宗教與大叛亂 553


    第二十九章 士大夫政治之回光返照..................................................................... 555


    一、清代中期的學術轉向 555


    二、湖湘之學的特質與復興 557


    三、湘軍:秀纔加農民 560


    四、同治中興:共治體制之回歸 563


    五、尋求自強:洋務運動 566


    六、權力地方化與現代化的遲滯 569


    第三十章 傳統政教體繫之瓦解.............................................................................. 573


    一、帝國主義重壓下的全面政教危機 573


    二、康有為:激進主義之濫觴 575


    三、張之洞:保守主義之闡發 579


    四、梁啟超:國家主義之高唱 582


    五、華北社會危機與義和團運動 584


    六、新政:傳統文教體繫之瓦解 586


    七、清末立憲與政治的全面地方化 590


    八、共和政治失靈,國家瀕於解體 593


    九、新文化運動:對文教的後一擊 595


    第三十一章 剝極而始復.......................................................................................... 599


    一、孫中山:從排滿革命到五族共和 599


    二、軍紳政權與國家衰敗 602


    三、五四運動:民族主義的反帝自覺 606


    四、新儒家思想之初生 608


    五、中國共產黨成立與國民黨改組 610


    六、國民黨的保守轉向與政治衰敗 613


    七、抗戰建國與文化建設的民族自覺 616


    八、抗戰勝利,中國成為世界大國 618


    第三十二章 初步實現富強...................................................................................... 621


    一、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621


    二、大一統重建與抗美援朝戰爭 626


    三、蘇聯援助下的重工業化 629


    四、黨政國家作為資源的高效動員機制 631


    五、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探索與挫折 634


    六、強干部加強企業家作為工業化的驅動者 637


    七、中國文化開始復興 640


    第三十三章 世界歷史的中國時刻.......................................................................... 645


    一、中國文明之可大可久 645


    二、中國復興而與眾不同 650


    三、中國文化鑄就世界秩序新方案 656


    參考文獻...................................................................................................................... 661

    前言
    自  序
    百年前,柳詒徵先生作《中國文化史》,其《緒論》提出歷史學應予回答的三大問題:中國何以幅員廣袤?何以種族繁多?何以歷史悠久?這三個問題可歸納為:中國何以可大可久?此為研究中國政治、文明者所無法回避之“天問”。
    本書之作,正為回答這一天問:中國何以規模如此龐大而歷史連綿如此悠久?近世中國何以屢遭失敗而今日仍能大步走向文明復興?故本書雖繫統敘述中國歷史,但不求面面倶到,亦無意於詳述具體的人、事、制度;作者之志,在於以政、教之互動性演進為主要線索,揭示中國作為超大規模的文明和政治體成長的過程,探索其中一以貫之的可大可久之道。本書之作,在於以史明道。

    自  序


    百年前,柳詒徵先生作《中國文化史》,其《緒論》提出歷史學應予回答的三大問題:中國何以幅員廣袤?何以種族繁多?何以歷史悠久?這三個問題可歸納為:中國何以可大可久?此為研究中國政治、文明者所無法回避之“天問”。


    本書之作,正為回答這一天問:中國何以規模如此龐大而歷史連綿如此悠久?近世中國何以屢遭失敗而今日仍能大步走向文明復興?故本書雖繫統敘述中國歷史,但不求面面倶到,亦無意於詳述具體的人、事、制度;作者之志,在於以政、教之互動性演進為主要線索,揭示中國作為超大規模的文明和政治體成長的過程,探索其中一以貫之的可大可久之道。本書之作,在於以史明道。


    本書敘述中國歷史,起於堯、舜、禹締造統一的華夏國家,以孔子為界,劃分為前後兩大階段,各有兩千餘年,又可細分為六個時期:前段治理模式為封建,可細分為兩個時期:期,五帝締造中國,以禹之建立夏朝告一段落。 第二期,夏、商、周三代封建制發展、完善。後段治理模式為郡縣,可細分為四個時期:第三期,戰國至西漢武帝時代,探索構建和改善郡縣制。第四期,漢武帝更化至中唐安史之亂,士族逐漸興起、支配社會又走向衰落。第五期,武周至乾隆帝駕崩,社會趨於平民化,以科舉和宗族為中心組織,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參與創造完整的世界體繫,清朝把中國弧地帶完全納入中國政治版圖。第六期,1800 年至今,先經國家衰敗,在世界體繫中頻遭失敗,乃有仁人


    志士奮起尋求富強,今已初步實現文明復興。


    本書既為回答“中國何以可大可久”而作,故敘述每一時代歷史,較多關注如下問題:



    • 學術思想和人民宗教生活之變化。

    • 國家、社會領導者群體之構成和轉變,對孔子以來的歷史而言,主要關注士人群體之演變。

    • 士人群體建制化之機制,比如察舉制或科舉制及相應制度,這構成國家之根本憲制。

    • 各族群之間的互動,由此導致的國家規模、天下秩序和中國地緣格局之變化。


    概言之,本書以政、教之互動性演進為中心,刻畫兩者共同塑造超大規模文明與政治共同體、並持續生長擴展之歷程,呈現中國可大可久之道,故謂之“可大可久:中國政治文明史”。從專業角度說,本書融政治思想史、制度史和事件史為一體,以完整地揭示中國文明、國家凝定、發育之要素、結構及機制,故本書是一部歷史政治學著述,也即從時間性敘事中掘發塑造今日中國文明與政治的結構性因素。歷史政治學的基本信念是:歷史活在當下,對中國尤然。


    本書所引史料,多據傳世典籍;敘述三代古典文明,多據《尚書》《詩經》等五經,參以現代考古發現;對今人重要研究,有所汲取。概括漢武帝更化改制以來所形成的政制為皇權士大夫共治體制,受錢穆《國史大綱》和餘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之啟發。


    本書繫由《國史綱目》(海南出版社 2013 年 10 月版)一書經全面增刪修訂而來。2011 年秋鼕學期,我開始在北航開設“中國文明文化史”課程,繫統講授中國文明發展演變的歷史,乃在多次講授基礎上寫成此書。該書出版後,繼續講授該課,又有所調整。同時,解讀五經以探究中國治理之道,研究歷史以求解國家盛衰之因,續有所得,乃知此書之作,過於倉促,頗多偏失疏漏。2019 年,我進入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繫工作,並與同仁共倡“歷史政治學”研究範式,而老朋友黃明雨先生提議重出此書,我立刻答應,正好可從歷史政治學進路對全書大修一遍。2020 年春節前著手進行修訂增補,工作剛剛展開,新冠病毒肆虐神州,困於家中,反得以專心致志,對全書作全面修訂。此次修訂保留了原書框架,書中章節有合並、有添加,至於詞句,則修訂甚多,有些章節近乎重寫,篇幅亦增逾十萬字。再沿用原書名,於讀者為不誠,乃遵明雨兄之囑,易為今名,以副其實。


     


    蒲城姚中秋於庚子驚蟄日完稿

    在線試讀
    從 19 世紀中期開始,陸續完成工業化的歐美強國主宰世界體繫,霸權在其中間轉移。進入 21 世紀以來,中國成為世界工業大國,國際地位迅速提升;中國人在思想學術、政治社會等各方面也逐漸恢復對自身文化的信心,致力於返本創新。由於其超大規模和巨大活力,中國的所作所為正在主導世界歷史的進程,塑造新的世界格局,此即“世界歷史的中國時刻”。
    一、中國文明之可大可久
    本書所述中國歷史,可粗略劃分為封建、郡縣兩個階段,又可細分為六個時期:
    期,第四紀冰期結束到堯舜禹時代。中國地處中緯度地位,地理氣候條件適中,故為世界農業起源中心之一,
    這為高級文明的發育創造了重要的條件。經數千年積累發展,到距今五千年前,中國境內已有若干頗為發達的文化區,獨立發展,又相互作用,中國及其文明即孕育於其中。到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堯舜禹時代,由於氣候和生態變化,各族群陸續向中心遷徙、聚攏,在晉南、豫西凝聚成統一的華夏國家。中國人的信念、宗教生活形態、社會結構、國家形態等文明之核心部件,已基本成型。在這個國家內,人群組織化程度提高,文明持續發展。周邊族群相對落後,成為“蠻夷戎狄”。 華夏與蠻夷戎狄復雜互動,共同構成“天下”。
    第二期,從夏經過商、西周,到春秋。堯、舜、禹以封建制建立統一國家,經夏、商兩代緩慢演進、發展,到西
    周時封建制達到完備。夏、商、周三代的王朝更替也擴大了華夏國家的規模:夏居於晉南豫西,商人帶入東方,周人帶入西部。西周時代的華夏國家覆蓋了黃河中下遊廣大地區;到春秋時代,長江中下遊地區也初步融入中國。就在封建制崩潰之時,孔子搜集先王之政典,整理、編纂為六經,詳盡地記錄此前兩千年中國文明誕生、發展的歷程,成為中國之經,其中有中國之道。孔子以六經教弟子,創立文教,養成士人為社會國家領導者。六經和士人傳承不絕,讓中國文明保持了世所罕見的連續性。
    第三期,從戰國經過秦,再到西漢中期。春秋後期,封建制逐漸解體,各國相互兼並,軍人、士人和農民群體浮現。日益殘酷的戰爭刺激各國競相變革,到戰國時代形成國王通過官僚管理廣土眾民的王權制國家。這些國家繼續進行高強度競爭,僻在西陲的秦國經徹底變法,脫穎而出,攻滅東方各國,建立了大一統的皇權官僚郡縣制國家。漢代延續了這套制度,隻是略加放松而已,形成黃老之治。
    戰國各國和秦漢大一統國家對騎馬的北方草原遊牧部落施加的壓力,促使其聯合起來,而中原軍人、官員因為各種原因逃入草原,為其提供中國的知識和政治組織技術,使之政治組織化水平快速提高,建立了人類歷史上個草

    從 19 世紀中期開始,陸續完成工業化的歐美強國主宰世界體繫,霸權在其中間轉移。進入 21 世紀以來,中國成為世界工業大國,國際地位迅速提升;中國人在思想學術、政治社會等各方面也逐漸恢復對自身文化的信心,致力於返本創新。由於其超大規模和巨大活力,中國的所作所為正在主導世界歷史的進程,塑造新的世界格局,此即“世界歷史的中國時刻”。


    一、中國文明之可大可久


    本書所述中國歷史,可粗略劃分為封建、郡縣兩個階段,又可細分為六個時期:


    期,第四紀冰期結束到堯舜禹時代。中國地處中緯度地位,地理氣候條件適中,故為世界農業起源中心之一,


    這為高級文明的發育創造了重要的條件。經數千年積累發展,到距今五千年前,中國境內已有若干頗為發達的文化區,獨立發展,又相互作用,中國及其文明即孕育於其中。到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堯舜禹時代,由於氣候和生態變化,各族群陸續向中心遷徙、聚攏,在晉南、豫西凝聚成統一的華夏國家。中國人的信念、宗教生活形態、社會結構、國家形態等文明之核心部件,已基本成型。在這個國家內,人群組織化程度提高,文明持續發展。周邊族群相對落後,成為“蠻夷戎狄”。 華夏與蠻夷戎狄復雜互動,共同構成“天下”。


    第二期,從夏經過商、西周,到春秋。堯、舜、禹以封建制建立統一國家,經夏、商兩代緩慢演進、發展,到西


    周時封建制達到完備。夏、商、周三代的王朝更替也擴大了華夏國家的規模:夏居於晉南豫西,商人帶入東方,周人帶入西部。西周時代的華夏國家覆蓋了黃河中下遊廣大地區;到春秋時代,長江中下遊地區也初步融入中國。就在封建制崩潰之時,孔子搜集先王之政典,整理、編纂為六經,詳盡地記錄此前兩千年中國文明誕生、發展的歷程,成為中國之經,其中有中國之道。孔子以六經教弟子,創立文教,養成士人為社會國家領導者。六經和士人傳承不絕,讓中國文明保持了世所罕見的連續性。


    第三期,從戰國經過秦,再到西漢中期。春秋後期,封建制逐漸解體,各國相互兼並,軍人、士人和農民群體浮現。日益殘酷的戰爭刺激各國競相變革,到戰國時代形成國王通過官僚管理廣土眾民的王權制國家。這些國家繼續進行高強度競爭,僻在西陲的秦國經徹底變法,脫穎而出,攻滅東方各國,建立了大一統的皇權官僚郡縣制國家。漢代延續了這套制度,隻是略加放松而已,形成黃老之治。


    戰國各國和秦漢大一統國家對騎馬的北方草原遊牧部落施加的壓力,促使其聯合起來,而中原軍人、官員因為各種原因逃入草原,為其提供中國的知識和政治組織技術,使之政治組織化水平快速提高,建立了人類歷史上個草


    原遊牧國家,由此開始了中原王朝與草原汗國之間的復雜互動。


    第四期,從西漢中期到唐中期。在儒家士人推動下,漢武帝進行更化改制,尊五經,接續三代傳統,賦予郡縣制國家以歷史文化正當性;立學校,養成士君子;行察舉,士君子制度化地進入政府,形成“士大夫”群體和“士人政府”,推動形成了皇權與士大夫共治體制,改造秦制為皇權士大夫郡縣制。文教與權力並行,有效地塑造了民眾的國家意識,此為中國保持大一統的深層紐帶。


    文教國家的政治體制造就了士族群體,憑知識、德行構建其廣泛的社會政治經濟權力。權力畸形膨脹的士族削弱了皇權,誘發部分漢化的胡人在北方以武力迭次興起,由此形成長時間的南北分裂。在南方,士族與皇權維持平衡,


    深度開發了江南地區;在北方,士族與胡人政權周旋,維護了中國文明,終涵融出關隴軍事權貴集團,實現胡漢的初步融合。這個集團陸續建立隋、唐兩朝,重建國家大一統,並通過“南朝化”,延續和發展了中國文明。


    第五期,從武周登基到乾隆駕崩。適應士族逐漸衰落的趨勢,隋朝初建科舉制;武周政權更是有意扶持新興士人群體,門閥化的士族走向衰亡。兩稅法賦予農民以自由身份,農民可以自由進入工商業領域,可以通過培養子弟讀書科舉而上進,由此中國社會再度平民化。由韓愈開啟的宋代儒學則為這個新出現的社會提供了重新組織的知識,為重要的是以祠堂為精神紐帶,把離散的民眾組織為宗族。經由士紳的在場教化,文教廣泛滲透,凝聚國民為一體。


    從東北興起的北方政權在政治上日益成熟,逐漸找到了同時統治農業區和遊牧區的有效辦法,終,清朝把中國弧地帶完全納入中國政治體中,結束了遊牧民族兩千多年來對中國的威脅。與此同時,中國經濟文化重心轉移到南方,


    進入海洋,成為“世界工廠”,驅動白銀全球化,參與構建覆蓋全球的現代世界體繫。借助海上得到的資源,中國的人口規模上了新臺階。


    第六期,從 1800 年至今。1800 年時,中國的 GDP 還是世界,但英國悄然進行的工業革命迅速改變了世界格局,隻用了幾十年時間,中國就成為世界體繫中的外圍國家,中國所主導的天下秩序解體。清末的各種變革努力以及民國的建立,均未能遏制國家下行的大趨勢。袁世凱復闢和新文化運動導致持續了兩千年的中國政教體繫徹底崩潰。絕處逢生,帝國主義在巴黎和會上出賣中國的強權行徑,刺激了中國民族主義意識的覺醒,人們的目光轉向了蘇俄,學習其世界視野的政治理論和政治組織技術,從而有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國民黨的改組。國家組織化程度逐漸提


    高,首先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然後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戰略性勝利,中國擺脫了帝國主義的控制,實現了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