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無畏而贏:奧巴馬競選團隊經理權威親述競選運作內幕(杜子健強力
    該商品所屬分類:政治 -> 政治
    【市場價】
    326-473
    【優惠價】
    204-296
    【作者】  
    【所屬類別】 圖書  政治/軍事  政治  世界政治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014992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300149929
    作者:[美]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年03月 

        
        
    "

    編輯推薦


    1.《無畏而贏》是**一本以局內人視角破解奧巴馬競選團隊營銷內幕的權威之作。奧巴馬競選團隊靈魂人物戴維?普洛夫權威親述,以一個局內人的視角,破解***精彩*浩大*不可思議的營銷之戰。“沒人能比普洛夫更讓我信任了。”奧巴馬如此評價本書作者。

    2.《紐約時報》暢銷書,犀利筆法酣暢淋漓,揭破內幕讓人脊背發涼,大呼過癮。

    3.深入奧巴馬營銷團隊利用黑莓手機、Facebook、Twitter推動社會化營銷的每一個細節,破解路演、辯論的營銷手段深入社區,得到百萬民眾擁護的秘密,再現互聯網如何催生一個總統的神話!



           

     
    內容簡介


    《無畏而贏》揭秘了奧巴馬競選團隊,*精彩浩大不可思議的營銷之戰。他們是如何籌款,如何拉票的?他們是如何設計競選戰略,如何演講的?他們是如何公關,如何應對危機的?他們是如何運用社交網絡和社會化媒體贏得百萬支持者信任的?


    《無畏而贏》是一本以局內人視角破解奧巴馬競選團隊營銷內幕的權威之作,作者普洛夫,是奧巴馬信任的團隊經理。奧巴馬曾稱贊他道:“如果我們想了解一下我們選戰團隊的機制,看看我們是怎麼籌款的,看看我們是怎麼拉票的,看看我們是怎麼管理基層會議流程的……恐怕沒有其他人能夠完成,沒人能比普洛夫更讓我信任了。”


    本次普洛夫以一個局內人的視角,破解*精彩浩大不可思議的營銷之戰,帶你重溫奧巴馬總統從籌備選戰到勝利背後的營銷故事。深入奧巴馬營銷團隊利用黑莓手機、Facebook、Twitter推動社會化營銷的每一個細節,破解路演、辯論的營銷手段深入社區,得到百萬民眾擁護的秘密,再現互聯網如何催生一個總統的神話!

    作者簡介

    戴維·普洛夫

    奧巴馬競選團隊經理,被譽為奧巴馬團隊的戰略家和總設計師。現任美國白宮高級顧問,並將出任2012年奧巴馬競選首席顧問。


    2008年,奧巴馬在就職演說中,特別感謝道:“我的競選經理戴維?普洛夫、首席策略師戴維?阿克塞爾羅德以及政治*好的競選團隊--是你們成就了今天,我永遠感激你們為實現今天的成就所做出的犧牲。”


    在主持了奧巴馬總統競選後,他創立了一個名為“為美國動起來”,並擁有1300多萬支持者的團體,以便在日常政治和生活中繼續選戰的精神和行動。

    目錄
    引言
    第1章 抉擇時刻
    從思考,到計劃,到決策,僅僅隻有六天時間而已,然而卻像過了六個月。巴拉克?奧巴馬,時年四十四歲,擔任聯邦參議員僅兩年,父親來自肯尼亞,母親來自堪薩斯,他將角逐美國總統,而他手中幾乎毫無勝算……
    我們的目標都來自我們的競選戰略:隻有將它們一一實現,我們纔能成功地執行這一戰略——像一束激光一般,我們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在艾奧瓦和其他幾個早的初選州上。我們在明處,難免腹背受敵,這是一場你死我活的爭鬥,我們每天都得騰出時間去滅火。
    從一開始我們就認定必須擴大選民數量,否則就會淪為魚肉。我們必須仔細挖掘每一個參加基層會議的人,必須挖掘年輕選民、零散選民、未登記的無黨派以及共和黨人士,必須盡一切可能拉攏他們……南卡羅來納的大部分政治人士認為我們瘋了,他們搞不懂為什麼奧巴馬這麼看重那些志願者而不是“地方大員”。
    我們常常開玩笑說這場選戰就像星球大戰中的國王對付絕地武士:我們先贏了幾場戰役,但是不知道他們什麼時候會發動死星,給我們致命一擊。我們知道,希拉裡?克林頓馬上就會給我們來這麼一下:希拉裡團隊宣布籌得了270,這是他們次在初選籌款上壓倒了我們。

    第5章 重塑選戰格局
    數月以來報道一直稱她是必勝人選,終於,一道裂縫出現了。在媒體添油加醋之下,一顆小火星瞬間變成了燎原大火,燒向希拉裡陣營。我們已經沒必要去煽風點火了;我們袖手旁觀這場廝殺就行了。這是選戰中的一個重大時刻,在盛大的籌款晚宴上,我們擊敗了的勁敵,苦盡甘來。

    引言

    第1章 抉擇時刻

    從思考,到計劃,到決策,僅僅隻有六天時間而已,然而卻像過了六個月。巴拉克?奧巴馬,時年四十四歲,擔任聯邦參議員僅兩年,父親來自肯尼亞,母親來自堪薩斯,他將角逐美國總統,而他手中幾乎毫無勝算……


    第2章 一切纔剛剛開始

    我們的目標都來自我們的競選戰略:隻有將它們一一實現,我們纔能成功地執行這一戰略——像一束激光一般,我們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在艾奧瓦和其他幾個早的初選州上。我們在明處,難免腹背受敵,這是一場你死我活的爭鬥,我們每天都得騰出時間去滅火。


    第3章 不放過每一個角落

    從一開始我們就認定必須擴大選民數量,否則就會淪為魚肉。我們必須仔細挖掘每一個參加基層會議的人,必須挖掘年輕選民、零散選民、未登記的無黨派以及共和黨人士,必須盡一切可能拉攏他們……南卡羅來納的大部分政治人士認為我們瘋了,他們搞不懂為什麼奧巴馬這麼看重那些志願者而不是“地方大員”。


    第4章 希拉裡的反擊

    我們常常開玩笑說這場選戰就像星球大戰中的國王對付絕地武士:我們先贏了幾場戰役,但是不知道他們什麼時候會發動死星,給我們致命一擊。我們知道,希拉裡?克林頓馬上就會給我們來這麼一下:希拉裡團隊宣布籌得了2
    70,這是他們次在初選籌款上壓倒了我們。



    第5章 重塑選戰格局

    數月以來報道一直稱她是必勝人選,終於,一道裂縫出現了。在媒體添油加醋之下,一顆小火星瞬間變成了燎原大火,燒向希拉裡陣營。我們已經沒必要去煽風點火了;我們袖手旁觀這場廝殺就行了。這是選戰中的一個重大時刻,在盛大的籌款晚宴上,我們擊敗了的勁敵,苦盡甘來。


    第6章 有驚無險的“過山車”

    在冷酷、生硬、堅不可摧的新罕布什爾,激昂樂觀的人群如熔岩般正在噴薄。然而,突然間,我們墜入深淵:在後一輪離場民調中,我們的領先優勢降到了兩個百分點。那一晚是奧巴馬給了我們前進的動力。未來某個時候可以找出時間去分析、惋惜甚至一蹶不振,但現在我們必須繼續前進……


    第7章 超級星期二,22個州一起開戰

    南卡羅來納帶給我們的興奮勁兒隻延續了幾個小時,接下來將有22個州在同一天鳴鑼開戰,而我們在其中很多州都處於落後地位,超級星期二已經演變成了具有深刻意味的大日子,而我們隻有十天準備時間……


    第8章 樂極生悲

    接下來的兩周,我們還要打十一場硬仗,這可能是這兩年來有意思的一段時間了,但是樂極生悲,我們將面臨整場選戰中的挑戰,奧巴馬的候選資格危在旦夕……


    第9章 難熬的一場辯論

    這是第二十二場初選辯論,也是難熬的一場辯論。我鼓勵奧巴馬,“就把這當做你後一次初選辯論,興奮起來。在一年裡熬過二十二場辯論以及十幾場演講之後,噩夢終於要結束了。你永遠不用再跟希拉裡?克林頓辯論了。永遠。”
    他疲倦地干笑了幾聲,“我會抖擻精神的,不過這場辯論肯定不輕松。”


    第10章 你死我活的初選鏖戰終於結束了

    “如果有必要的話,我們及時撕破臉也要贏下提名。他們搶不走我們的東西。巴拉克?奧巴馬將會是我們的提名候選人,他將會是我們第四十四任總統。”
    我們走過了一條堪稱是總統競選歷看不到希望的選舉之路,陰謀詭計擋不住我們的腳步。


    第11章 奔向大選之路

    在18個月的鏖戰之後,犀利的一位對手終於偃旗息鼓了。但來不及享受這勝利的喜悅,在奔向大選的路上,我們已經落後新對手約翰?麥凱恩三個月了。我們決定不參加聯邦資助體繫,而完全依靠草根支持者們與麥凱恩決戰……


    第12章
    史無前例的海外出訪之旅

    這似乎是一趟常見的總統之旅,然而奧巴馬還不是總統,我們不過是一支選戰團隊,是一個沒有政府或者外交資源的私人組織而已。在國內完成一周的宣傳活動且不出紕漏已經很困難了,現在我們要把戰場搬到從未涉足的海外,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第13章 “副總統拜登,我決定了”

    結束了與三位副總統候選人的會面,我們的飛機從裡士滿機場衝向雲霄。我們一邊喫著盒飯,一邊回味這一天的經歷。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但奧巴馬必須自己做出後的決定,他需要一個直言敢諫、心繫百姓的左膀右臂。




    第14章 颶風“莎拉?佩林”,麥凱恩的新搭檔

    “他們好像選擇了莎拉?佩林,我們得趕緊行動起來。”佩林?我過了好一陣纔反應過來這是誰。於是,米特?羅姆尼、蒂姆?普蘭迪、喬?利伯曼,這些已經在我腦海中盤桓了數周的名字,一瞬間都成了浮雲。她的故事獨一無二,就像一本小說……


    第15章 危機就是“契機”

    美國經濟狀況一直在惡化。到2008年春天,經濟已成為選民關注的議題。奧巴馬一直在跟保爾森、伯南克、薩默斯等人交流,我們打算在廣告上打破常規,把有關經濟問題的討論、把選戰的情況發送給所有草根支持者,沒有修飾,沒有腳本,
    “人質版”視頻備忘錄來了……


    第16章 與麥凱恩對決

    奧巴馬在經濟問題上的回答如同一道激光準確聚焦在中產階級身上,而麥凱恩隻是誇誇其談,沒有多少在現實經濟環境中站得住腳的東西。對手苟延殘喘的老套政治伎倆扭轉不了局勢,奧巴馬令人信服地贏得了後三場辯論。


    第17章 美國第44任總統,奧巴馬贏了

    其實,俄亥俄州的結果一出,選舉也就結束了。那個夜晚屬於我們,2008年11月4日,東部時間晚上11點,巴拉克?奧巴馬,被宣布將成為美國第44任總統。對於奧巴馬、美國,以及全世界而言,新的征途開始了。


    第18章 結束,新的開始

    網絡技術的應用在競選的成功中扮演了關鍵角色,我們發動了一場史無前例的草根運動,我們的秘密武器,就是浩浩蕩蕩的的志願者大軍。敢於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敢於做別人認為不可能的事。即使華盛頓前途兇險,奧巴馬也將無畏前行。


    第19章 我們相信變革

    變革從來不易,奧巴馬揚起手臂劃過寬闊的白宮辦公室,“這是一間很棒的辦公室,但重要的是我在這裡做了什麼,我不會放棄……我見了太多人,看了太多信,聽了太多有關破產、失業,甚至死去的故事。我不知道我們將如何前進,甚至我們是否還能走下去,但我們必須試一試……”


    致謝

    前言
    [引言]
    引言
    漫漫長路終於走到了盡頭。這趟征途始於2006年11月,阿克塞爾羅德和我一起步入機場,前去共謀巴拉克?奧巴馬的總統競選大計。那是我們的次會面,前途未卜。當時,我們都認為沒什麼希望,估計也就踫這麼一次頭罷了,然後還是分道揚鑣。
    然而我們一直走到了現在,而且正並肩走過兩年來共同戰鬥於其中的競選總部大樓的走廊,前去給當選總統道喜。我們走出電梯,步入大廳,保鏢們爆發出一陣歡呼,伴隨著淚眼婆娑的謝意。他們的喜悅之情打動了我,那種真實感是喧囂的電視新聞和前方不斷傳來的捷報所不能給予的。
    “我還是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我對阿克塞爾羅德說。我們往外面街上走去。
    “我了解,”阿克塞爾羅德點頭道,“這事兒意義太重大了,現在還回不過神來。”

    [引言]

    引言


    中部時間晚上十點半,戴維?阿克塞爾羅德(David
    Axelrod)和我離開位於芝加哥的奧巴馬競選總部指揮室,去迎接工作人員的祝賀。這些人原以為要度過一個數據交錯上升,廝殺得難分難解的長夜,但恰恰相反,他們已經在舉杯相慶了,因為各大電視臺剛剛宣布他們的老大當選第四十四任美國總統。


    漫漫長路終於走到了盡頭。這趟征途始於2006年11月,阿克塞爾羅德和我一起步入機場,前去共謀巴拉克?奧巴馬的總統競選大計。那是我們的次會面,前途未卜。當時,我們都認為沒什麼希望,估計也就踫這麼一次頭罷了,然後還是分道揚鑣。


    然而我們一直走到了現在,而且正並肩走過兩年來共同戰鬥於其中的競選總部大樓的走廊,前去給當選總統道喜。我們走出電梯,步入大廳,保鏢們爆發出一陣歡呼,伴隨著淚眼婆娑的謝意。他們的喜悅之情打動了我,那種真實感是喧囂的電視新聞和前方不斷傳來的捷報所不能給予的。


    “我還是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我對阿克塞爾羅德說。我們往外面街上走去。

    “我了解,”阿克塞爾羅德點頭道,“這事兒意義太重大了,現在還回不過神來。”

    剛剛當選的美國總統——一個非洲裔美國人,父親是肯尼亞人,母親則來自堪薩斯,而他本人四年前還隻是伊利諾伊州議員而已。現在,他一舉擊敗了兩黨的金牌選手——希拉裡?克林頓和約翰?麥凱恩(John
    McCain),成為美國政治大的黑馬之一。

    這些保鏢(他們全都是黑人)的那股子興奮勁兒深深地打動了我。後來我知

    道,全美上下,城鄉各地,大大小小的團體,不論黑人白人,都在上演這一幕慶祝場景。美國人不隻是在表達對於某個黨派或候選人獲勝的滿意之情,也不是為兩害相權之輕者占了上風而長舒一口氣,他們在表達某種更為深刻的東西。他們的反應更近乎一種從心底油然而生的喜悅——因正義被匡扶而爆發的喜悅,動員起來,完成了袖手旁觀者譏為不可能實現之事而爆發出來的喜悅。對於這個時代的大多數人而言,之前就算有這種感受也都是二手的,輾轉自歷史課本。而現在,我們切身體會到了。


    阿克塞爾羅德和我穿過街道,來到凱悅酒店,下任總統及家人、喬和吉爾?拜登(Joe and Jill
    Biden)正在那兒觀看選舉結果。先頭部隊領著我們從隱蔽的樓梯拾級而上,行至一架被封閉的電梯,後穿過大廳,去往奧巴馬的套房。競選巡演團的所有成員在大廳裡一字排開,這兩年來,正是這些人陪伴奧巴馬巡回各地演講、造勢、拉票,共同度過了一段難忘而不可思議的旅程。雷吉?勒夫和馬文?尼科爾森(Marvin
    Nicholson)這兩個壯漢更是一見面就熱情地給了我一個熊抱。

    阿克塞爾羅德和我悄悄走入套房,奧巴馬正在和小布什總統通電話,接受他的祝賀。此時,那種如夢成真的感覺又一次貫穿我全身,令我不禁顫抖。就在我們進來前,奧巴馬已經收到了參議員約翰?麥凱恩(被擊潰的對手)具有歷史意義的“投降”電話。回過神來,我們立刻就投入了其樂融融的擁抱和慶賀:擁抱拜登夫婦以及米歇爾的哥哥克雷格?羅賓遜(Craig
    Robinson);然後和米歇爾擊掌相慶,感覺棒極了。米歇爾的母親難掩興奮之情,緊緊握住女婿——下任美國總統的手。隨後奧巴馬結束了與小布什的通話,穿過房間向我走來。我們擁抱良久。然後他把阿克塞爾羅德和羅伯特?吉布斯(Robert
    Gibbs)一起拉過來照了張相,留住了這寶貴的瞬間。

    我突然注意到房間裡是多麼安靜,沒有歡聲笑語,沒有開香檳的聲音。也許是因為筋疲力盡,或是如釋重負,歡欣感並不那麼誇張,而是多了幾分沉靜內斂,我們還真是一群相當壓抑的勝利者,不明所以的局外人乍一看可能還真不知道這些人到底是贏了還是輸了。


    然而我還是不能放松下來。雖然勝券在握,但是還有一些州尚無音訊,而這些州就像我的小寶貝一樣——非要把它們都哄上了床我纔能歇口氣,好給它們蓋上一條“奧巴馬牌”藍色毯子。我一邊盯著電視機,一邊在黑莓手機上查看結果,心想老天保佑。


    我們從新聞報道以及我方前線人員口中得知,格蘭特公園附近已經聚集了大量民眾,而且大家情緒十分激昂。於是我們擠進門口等候的車子,沿湖濱大道疾馳而去;很快我們就看到聚集的人群。公園外圍的民眾看到我們的車隊駛來,興高采烈的支持者如山呼海嘯一般,沿路追隨車隊,一直跟到安全入口處。阿克塞爾羅德、吉布斯和我不想站在後臺看奧巴馬演講,於是我們要求先頭隊伍讓我們下車,融入人群。我們希望被群眾的萬丈熱情所淹沒。


    我看著巴拉克?奧巴馬,還有他美麗的家人,出現在臺上,此時,我再也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這一切是真的嗎?這就是我們未來的家庭?奧巴馬發表了極為精彩的演講;其間他還感謝了我和阿克塞爾羅德,這讓人有點兒尷尬,而且不敢相信是真的。


    演講結束了。奧巴馬夫婦和拜登夫婦擁抱握手,向人群揮手致意,大步走下舞臺。

    兩年前,這個歷史性時刻似乎還隻能是白日夢而已。它超出了可信範圍——需要一點熊心豹子膽,你可能會說,纔敢相信巴拉克?奧巴馬能夠從克林頓“夫妻店”手中搶下民主黨提名資格,更別說接下來再以365張選舉人票(electoral
    votes)贏得總統大選,而且所獲得的選民票比之前的紀錄還多了700萬張,得票率在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中僅次於1936年的富蘭克林?羅斯福和1964年的林登?約翰遜。


    這次奧巴馬競選總統可謂是一場蕩氣回腸的戰役,有這樣一位出類撥萃的候選者衝鋒陷陣在前,不畏強敵,敢於爭取勝利——而且,不僅僅是贏取勝利而已,還贏得有膽魄、有毅力,把世俗陳見一次又一次地踩在了腳下。我們對待選民不是像對小孩子一樣連哄帶騙,我們很真誠,並且組織了群眾性的草根運動,之前美國政治歷史中從未見過類似場景。


    這真不簡單。一開始就連張羅辦公室、布置電腦和電話線這類事情都頗費了一番工夫。大部分人,包括我在內,起初搖搖晃晃踏上“奧巴馬競選總統”這趟征程,都是咬著牙下定決心,而非傻呵呵地空懷幻想。這是一場勝算極為渺茫的政治豪賭。我們萬萬沒有想到,正是由於接下了這份來自芝加哥的工作,我們得以從一個獨特的角度親眼目睹美國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媒體評論


    關於奧巴馬絕塵而起問鼎總統的全部細節,關於干將撥於卒武的驚天傳奇,關於互聯網如何催生一個總統的神話。這本書讀完,我基本可以在將來出任某競選團隊的高級智囊了。


    ——華藝傳媒機構首席顧問 杜子建



    如果你想了解一下我們選戰團隊的機制,看看我們是怎麼籌款的,看看我們是怎麼拉票的,看看我們是怎麼管理基層會議流程的——所有這些事情都難以置信地復雜,而且我們必須白手起家……恐怕沒有其他人能夠完成,沒人能比普洛夫更讓我信任了。


    ——美國總統 巴拉克?奧巴馬


    普洛夫以一個局內人的視角,讓讀者仿佛親臨選戰現場……這是一本詳盡、令人深思而值得借鋻的歷史記錄。

    ——《紐約時報》


    普洛夫是一位無名英雄,他對於選戰程序有著無與倫比的理解,這一切都被證明是制勝的關鍵。

    ——奧巴馬總統高級顧問,2012年奧巴馬競選經理 戴維?阿克塞爾羅德


    在線試讀
    第1章 抉擇時刻

    2006年國會選舉前一個星期,我的公司合伙人戴維?阿克塞爾羅德(後文簡稱阿克塞爾)和我坐在芝加哥的一間機房裡,給幾位民主黨主顧的一組電視廣告做後的潤色。我們在機房裡已經待了七八個小時,而整個弄完大概要十六個小時。
    “這該死的選舉,趕緊給我結束了,”我發牢騷道,“贏不贏已經無所謂了,隻要它快點完事兒就行。 ”
    這種抱怨兩年一次。每逢選舉年的10月底前,我們這些業內人士個個都是一個通宵接著一個通宵地干活,一個電話接著一個電話地開會,一個民意測驗接著一個民意測驗地研究。如果全體同仁能夠把選舉這事兒撂在一邊,先去睡上一個禮拜,毫無疑問大伙兒都會這麼做的。
    阿克塞爾有一搭沒一搭地擺弄著一些音樂——是給我們手頭上正在做的短片準備的。“嗯,那麼你一定不會喜歡這個,”他說,“巴拉克想在選舉完了那天在芝加哥踫個頭,談一下競選總統的事情。他希望你到場。所以別因為一個中期選舉就把自己搞得這麼激憤。”
    “真的?”我說,“太可惡了。 ”
    那年秋天,奧巴馬《無畏的希望》(The Audacity ofHope)一書的巡回簽售活動意外地演變成了總統競選的序曲。吁請他出馬參戰的無黨派獨立團體在全國各地紛紛湧現,如星火燎原般帶來了成千上萬的潛在擁躉。民眾的熱情已經非常高漲。在我看來,它源自一種渴求,對於新事物的渴求;一種希望,不隻是希望把小布什這一頁歷史趕緊翻過去,還要翻開民主黨的歷史新篇。
    圍繞這次簽名售書活動的空前盛況,接下來又在政治圈和媒體界引發了關於奧巴馬參選可能的諸多猜測。奧巴馬在10月的某個星期天將現身電視節目《會晤新聞界》(Meet the Press),預計主持人蒂姆·拉瑟特( TimRussert)會追問他是否準備參選。而且事實上奧巴馬在 2006年 1月份參加這個節目時曾發表謝爾曼聲明,說他不會在2008年參選,這讓局面更加詭譎難測。
    10月,在他上《會晤新聞界》前的那個星期六,阿克塞爾和我跟奧巴馬以及他的新聞秘書羅伯特·吉布斯通了電話。當時奧巴馬和吉布斯正驅車沿新澤西高速公路趕往賓夕法尼亞,前去為民主黨參議員候選人造勢大會站臺。奧巴馬是2006年民主黨候選人中熱門的,全美各地都在搶著要他去站臺助選,人氣一時無兩。之所以奧巴馬會如此暴得大名,還得歸功於他在2004年波士頓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激動人心的演講,以及此後兩本書的大獲成功。

    第1章 抉擇時刻



    2006年國會選舉前一個星期,我的公司合伙人戴維?阿克塞爾羅德(後文簡稱阿克塞爾)和我坐在芝加哥的一間機房裡,給幾位民主黨主顧的一組電視廣告做後的潤色。我們在機房裡已經待了七八個小時,而整個弄完大概要十六個小時。


    “這該死的選舉,趕緊給我結束了,”我發牢騷道,“贏不贏已經無所謂了,隻要它快點完事兒就行。 ”

    這種抱怨兩年一次。每逢選舉年的
    10月底前,我們這些業內人士個個都是一個通宵接著一個通宵地干活,一個電話接著一個電話地開會,一個民意測驗接著一個民意測驗地研究。如果全體同仁能夠把選舉這事兒撂在一邊,先去睡上一個禮拜,毫無疑問大伙兒都會這麼做的。


    阿克塞爾有一搭沒一搭地擺弄著一些音樂——是給我們手頭上正在做的短片準備的。“嗯,那麼你一定不會喜歡這個,”他說,“巴拉克想在選舉完了那天在芝加哥踫個頭,談一下競選總統的事情。他希望你到場。所以別因為一個中期選舉就把自己搞得這麼激憤。


    “真的?”我說,“太可惡了。 ”

    那年秋天,奧巴馬《無畏的希望》(The Audacity of
    Hope)一書的巡回簽售活動意外地演變成了總統競選的序曲。吁請他出馬參戰的無黨派獨立團體在全國各地紛紛湧現,如星火燎原般帶來了成千上萬的潛在擁躉。民眾的熱情已經非常高漲。在我看來,它源自一種渴求,對於新事物的渴求;一種希望,不隻是希望把小布什這一頁歷史趕緊翻過去,還要翻開民主黨的歷史新篇。


    圍繞這次簽名售書活動的空前盛況,接下來又在政治圈和媒體界引發了關於奧巴馬參選可能的諸多猜測。奧巴馬在
    10月的某個星期天將現身電視節目《會晤新聞界》(Meet the Press),預計主持人蒂姆·拉瑟特( Tim
    Russert)會追問他是否準備參選。而且事實上奧巴馬在 2006年 1月份參加這個節目時曾發表謝爾曼聲明,說他不會在
    2008年參選,這讓局面更加詭譎難測。

    10月,在他上《會晤新聞界》前的那個星期六,阿克塞爾和我跟奧巴馬以及他的新聞秘書羅伯特·吉布斯通了電話。當時奧巴馬和吉布斯正驅車沿新澤西高速公路趕往賓夕法尼亞,前去為民主黨參議員候選人造勢大會站臺。奧巴馬是
    2006年民主黨候選人中熱門的,全美各地都在搶著要他去站臺助選,人氣一時無兩。之所以奧巴馬會如此暴得大名,還得歸功於他在
    2004年波士頓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激動人心的演講,以及此後兩本書的大獲成功。

    阿克塞爾、吉布斯和我努力為奧巴馬找個合適托辭,把他 1月份的說法和
    10月份的現況給圓起來:競選總統,照他私下曾經跟我們說的,是“不可能的”;但是,巡回簽售的反響和國家目前的狀況,以及他也深刻意識到我們需要在領導方面來個大變革,這些因素促使他考慮出馬參選。


    我們先是奉上了一些慣用的答非所問的伎倆:“蒂姆,現在的重點是幫助民主黨人在
    2006年贏回國會控制權”,或者“2006年選舉都還沒開始,所以我們不妨悠著點兒;以後還有大把時間來討論
    2008年的事情”。

    奧巴馬聽完後,提出了一個獨闢蹊徑的解決辦法。“干嘛不說實話?”他提議道,“說我在
    1月份上節目的時候壓根兒沒有參選的想法,但現在情況有了變化,我在 2006年中期選舉後會考慮參選。 ”

    這種直白的回答可能聽上去平淡無奇,但是政客們在上這種節目時總喜歡絞盡腦汁地否認一些明擺著的事實。奧巴馬這種不裝腔作勢,把自己想法開誠布公地說出來的做法反而讓人耳目一新。


    戰略磋商結束後,我給阿克塞爾打電話說:“太絕了。聽上去有點傻,但是我認為如果他真這麼回答,會更為讓人信服,因為這個回答完全不是那種政治客套話。


    “這正是他的獨特之處,”阿克塞爾回答道,“很多人已經成了政治動物。他不是,他還是個人。 ”

    阿克塞爾
    1992年就認識奧巴馬了,當時奧巴馬正在芝加哥推動一個選民登記運動,而阿克塞爾則是芝加哥當地一顆冉冉上升的民主黨政策咨詢新星。雖然阿克塞爾從來沒有為奧巴馬提供過政治方面的服務,但此後那些年他們一直保持聯繫,並且培養了牢固的關繫。他經常說奧巴馬是他認識的人當中聰明的,絕沒有第二個人比得上他。


    阿克塞爾和我是一家政治咨詢事務所的合伙人。我們
    1994年相識,那時我在特拉華州操盤一場美國參議員競選活動,他受聘擔任我們的媒體顧問。他的事務所幫助制作電視和電臺廣告,還提供選舉戰略和信息方面的意見和建議。


    在我看來,阿克塞爾在政治顧問這個行當可謂特立獨行。他不圓滑——事實上,他是圓滑這個詞的反面典型。他和他當時的合伙人並沒有一味承接太多競選方面的業務,而是有選擇地全神貫注於少數幾件有價值的工作。阿克塞爾對自己的工作相當自豪,求質而不求量,而且他有一種健康的心態,並不唯華盛頓馬首是瞻,這一點很吸引我。他還很有幽默感,更是以不修邊幅、天性散漫“聞名江湖”。他也是我所認識的人當中聰明的一個。


    我們在特拉華州那場選舉中喫了敗仗——
    1994年,面對共和黨掀起的滔天巨浪,民主黨人幾乎全軍覆沒,我們也未能幸免,但我認為阿克塞爾這次干得很出色,所以之後我們繼續有聯繫。
    2001年他問我是否有興趣作為合伙人加入他的公司。這個提議對我很有吸引力:一方面我有興趣學習一門新知識——廣告制作,另一方面我很推崇這家事務所術業有專攻的路線。我答應加入,但是要在華盛頓而不是芝加哥總部工作。


    這家事務所( 2007年改名為 AKP Media)在 2002年年末開了一個會,討論 2003年和
    2004年的業務立項計劃。會談主要圍繞 2004年的伊利諾伊州聯邦參議員空缺席位競選。

    民主黨方面有兩個主要參選人,一個是富商布萊爾·赫爾( Blair
    Hull),他放言說要斥百萬巨資競選,另一個是州審計長丹·海因斯( Dan
    Hynes),他有州黨團以及很多工會組織的支持,被公認為熱門人選。兩個候選人都曾就助選事宜咨詢過我們,阿克塞爾也跟他們一一坐下來商談過,為的是考量一下他們的情況。


    但是在這次立項會談中阿克塞爾宣布,他不想給任何一位效力。相反,他認為我們應該給一位名叫巴拉克·侯賽因·奧巴馬的州參議員助選,盡管他隻是個無名小卒,沒有政治根基,沒有位高權重的人給他撐腰,可以說毫無勝算。而且那時候“
    9· 11事件”纔過去 14個月,大部分人認為光憑他的名字就足以毀了他的候選資格。

    “其他候選人中的某一位這次可能會贏,”阿克塞爾對我們說,“但巴拉克·奧巴馬纔是那種應該擔任聯邦參議員的人。他聰明、自律、通曉法律,而且致力於建立能夠催人奮進的政治氛圍。我想這纔是我們應該效勞的人。


    “不妨把話說白了,”一位同事總結道,“也就是說,我們要給一個沒機會、沒錢,而且名字還很滑稽的候選人效勞?”

    “就像我常跟各位說的,”阿克塞爾不無調侃地說,“我是個很差勁的生意人。 ”

    這事就這麼定了。阿克塞爾之前是《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的政治主筆記者,後轉而涉足政界,此後歷經全國各地的市長、參議員、國會議員選舉事務。從操作角度而言,他被認為是伊利諾伊州民主黨政治教父,在事務所有關伊利諾伊州業務的任何決策中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我並沒有太多地參與奧巴馬
    2004年參議員競選日常事務,當時我手上有其他項目要負責,但是我參加了一些會議,而且為他的初選起草了選舉活動初始計劃。後來他以極大優勢贏得了初選,我又為他的普選起草了選舉活動初始計劃。


    2003年春,應阿克塞爾要求,我次跟奧巴馬踫面。我從華盛頓飛到芝加哥,然後我們三人在密歇根大道我入住的酒店那兒喫了頓早餐。我在飯桌上的任務很簡單:說服奧巴馬不能一面競選聯邦參議員,一面又自己做司機和調度員。作為一名“初生牛犢”,他的競選活動需要克服以上問題,以及其他一繫列有待糾正的問題:他沒有花足夠的時間打電話籌款。他不能與潛在的政治支持者足夠有效地達成交易。他總是無法放手,讓他的競選工作人員去更多地掌控選舉活動和他的生活事務。


    “你必須放手,相信別人,”我告訴他,“你手下的人會不可避免地搞砸一些事情,但是任何競選活動中寶貴的資源都是時間,候選人的時間,也就是您的時間!你必須擔當起候選人的角色。而不是把競選活動負責人、調度員或是司機之類的角色硬扛在自己肩上。


    “我知道這個道理,”他說,“但這是我的生活、我的事業。我認為我比那些雇來的人更能做好競選工作的一點一滴。我從自己的政治生涯中所學到的除此之外無它,所以我很難放手。但我會聽你的話,試著做得更好一些。


    這是我次領教奧巴馬強大的自信力。早飯接下來的時光我們聊了聊競選情況。我被他的睿智和輕松自如所打動,並且注意到他更樂意聊具體的政策而不是鉤心鬥角的政治。我還注意到他對於競選戰略的看法:他決心不依靠
    30秒的廣告和雋語金句,而是依靠在伊利諾伊州掀起一場草根運動來贏得這場選舉。但如今幾乎沒人用這種方式來搞政治了。也許阿克塞爾就是因此而心有所動,我想。我們需要這樣的人出現在政治生活中——也極度需要這樣的人出現在華盛頓。


    但是,如果當時要我掂量掂量有沒有可能三年半後我們會討論巴拉克·奧巴馬是否應該競選總統,我根本不會把這個問題當真。彼時,美國仍在“
    9· 11”事件的餘波中震顫,共和黨人把權力牢牢抓在手中,提出這種問題簡直就是瘋了。

    但是到了
    2006年年底,這個提議有了那麼一絲可行性。政治角力場可謂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形勢驟變,個中原因之一就是人心所向。小喬治·布什總統是處處不受待見。伊拉克問題、經濟問題、華盛頓的分裂,以及美國在全世界道德領袖地位的逐漸喪失,都讓小布什和共和黨的行情一落千丈。


    結果,民主黨在
    2006年國會選舉中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十二年來次贏下了眾議院;而且還贏得了足夠的參議員議席,再加上某個溫和派的共和黨參議員自動認輸,民主黨徹底控制了參議院,這是十二年來僅有的第二次。因此這次選舉對於共和黨來說可謂一敗塗地。


    從歷史上看,一個連任總統的第六年任期可能給執政黨帶來巨大損失。
    2006年,有一股更深層的暗流在湧動,而這股暗流可追溯至“核心領導層已經腐爛”這種感覺。選民們選擇相信民主黨人的觀點:占多數地位的共和黨已深陷一種腐敗文化,像傑克·阿布拉莫夫(
    Jack
    Abramoff)這種臭名昭著的說客能夠翻雲覆雨,通過大把砸錢給他們的政治靠山,為他們自己和他們的主顧各取所需。同時,廣大人民卻身處水深火熱之中。選民希望這一切徹底結束。


    2006年選舉中,許多共和黨人被拉下馬來,但這並未徹底滿足人們對於根本性變革的渴望。選民有更多希冀,而總統選舉這個戰場纔是他們畢其功於一役的機會。如果沒有對於變革的渴望(其背後基石是華盛頓已經從根兒上爛掉),巴拉克·奧巴馬出馬參選這種想法根本就不會萌發。


    在這種背景下,新晉的奧巴馬團隊召開了次會議,討論競選總統的事宜。阿克塞爾和我在民主黨國會競選委員會(負責民主黨聯邦眾議院選舉事宜的委員會)度過了
    2006年選舉之夜。過去兩年我們把所有心血都傾注到了這項工作中,部分是因為有切身體會。阿克塞爾的老友拉姆·伊曼紐爾( Rahm
    Emanuel)是民主黨國會競選委員會主席,而我本人也曾在
    2000年執掌民主黨國會競選委員會,當時以幾千票極其微弱的劣勢輸掉了眾議院全國選舉。六年後夙願終於得償。我們欣喜若狂。

    那是一個值得數日沉浸其中的夜晚。但相反,在睡了幾個小時後,我們就乘飛機趕往芝加哥,去討論一件可能性微乎其微的事情——奧巴馬競選總統。


    我當時的感覺是我們接下來幾個月會對這件事進行反復推演,而他終會決定不參選。因為按照近年來的經驗看,幾乎每個重要總統候選人在終決定入局競選之前都要花費多年時間,苦心孤詣地制訂計劃、打好基礎纔行。甚至那些隻是想賭上一把的候選人,在終退選之前,也少不了多方走訪調研這樣的“腳下功夫”。而大部分重要的
    2008年民主黨競爭人選都要花上這之前的兩年,甚至更長時間,在艾奧瓦州和新罕布什爾州為選舉造勢,培養人脈關繫,贏取潛在的支持表態,至少在這些“風雲不定”的州府混個臉熟。拜登、華納、多德、愛德華茲,以及貝赫等人都在緊鑼密鼓地計劃和布局。希拉裡·克林頓則“高處不勝寒”,早已臻至另一番境界:憑借二十年積累下來的資本和人脈,她早已把艾奧瓦圈為自己的地盤,鮮有其他候選人能夠沾邊。她一旦選定目標,手下大軍就會集結而起,奔赴戰場,攻城撥寨。


    我赴會的路上一方面是滿腹狐疑:這樣一個競選能付諸實踐嗎?應該付諸實踐嗎?一方面也有點煩躁:纔剛剛結束一場選舉,這還不到十二個小時,又要開始一場新的競選。除非奧巴馬那個下午決定不參選,否則我打算用來陪家人的時間就又泡湯了,前方等著我的將是一大堆的公文記錄和分析報告,而且還不知道路在何方。


    個踫頭會規模很小,參加的有奧巴馬和夫人米歇爾·奧巴馬;他們在芝加哥的密友瓦萊麗·賈勒特( Valerie
    Jarrett)和馬蒂·內斯比特( Marty Nesbitt);奧巴馬參議員辦公室幕僚長皮特·勞斯( Pete
    Rouse);新聞發言人羅伯特·吉布斯;調度員和政治助手雅莉莎·馬斯特蒙科( Alyssa
    Mastro-monaco);史蒂夫·希爾德布蘭德( Steve
    Hildebrand),一位民主黨政治操盤手;以及阿克塞爾和我。

    這樣的組合可以說是一支雜牌軍。吉布斯在 2003年一場清洗中離開了約翰·克裡的總統競選隊伍,進入了一種“政治煉獄”。奧巴馬贏得
    2004年參議員選舉的初選後,我們開始著手為他的競選團隊網羅更多的政治老手,於是吉布斯被招入麾下。他來自亞拉巴馬州,是奧本橄欖球隊的鐵杆“粉絲”,在多個選舉和民主黨團隊中擔任過宣傳干事長。他素以雷厲風行、不留情面而聞名。吉布斯選擇為奧巴馬操刀,可以幫他自己重振大好前程。兩人盡管在為人處事和家教素養上不盡相同,但通過參議員競選這段過程以及之後參議員任上兩年的磨合下來,吉布斯和奧巴馬逐漸惺惺相惜。吉布斯有很好的政治和媒體判斷力,奧巴馬因此倚重他,如果決定參選的話,顯然會希望他來扮演一個重要角色。


    自擔任參議員伊始,奧巴馬就吸引了各路大將前來投奔。皮特·勞斯曾經是前民主黨領袖湯姆·達施勒( Tom
    Daschle)的幕僚長,且名望和影響力日隆,甚至漸有“第 101位參議員”這樣的美譽傳出。達施勒在
    2004年競選連任時敗北,於是奧巴馬力邀勞斯擔任他的幕僚長一職。勞斯起初不情願,但終歸入其麾下,以其寶貴經驗和手腕,輔佐奧巴馬在參議院左衝右突、漸露崢嶸。雅莉莎·馬斯特蒙科之前是約翰·克裡(
    John
    Kerry)競選總統期間的調度員,而現在,去給一個新任參議員打下手,雖然會負責更多的政治事務,但終歸角色類似,這通常會被認為是職業道路上的一種倒退,但奧巴馬的潛力吸引了她。


    史蒂夫·希爾德布蘭德之前操盤民主黨選戰多年,是黨內受尊敬的競選經理和組織干事之一。他對艾奧瓦州相當了解,
    2000年曾經在那兒為阿爾·戈爾( Al
    Gore)的黨內初選操過刀。他初參與進來是十月份,應勞斯之邀,他跟隨奧巴馬前往艾奧瓦州炸牛排大會( Harkin Steak
    Fry,傳統競選活動),奧巴馬在該地所激起的熱烈反應使人們對他計劃參選的猜測日漸升溫;在跟隨奧巴馬出巡幾次後,希爾德布蘭德對奧巴馬深信不疑,並且極力鼓動他進軍總統寶座。


    瓦萊麗·賈勒特和馬蒂·內斯比特都是奧巴馬的私人密友,浸淫伊利諾伊政界已久。瓦萊麗曾擔任奧巴馬
    2004年競選參議員時的財務總監一職。我當時有種感覺,這個會議結束後,瓦萊麗、馬蒂還會和巴拉克及米歇爾單獨開一個會,探討接下來到底怎麼走。他們倆在未來整個競選過程中都將是重要參謀。


    開會地點選在 AKP
    Media公司的一個小房間裡。我們擠擠挨挨地圍坐在一張會議桌旁,等待奧巴馬開口說出內心想法。沒幾分鐘我們就明白了,他的考慮遠比我們大部分人所以為的要多。他把自己之所以考慮參選的緣由和盤托出:這個國家需要深刻的、根本性的改變;華盛頓方面目光短淺;特殊利益集團和說客掌握了太多權力,美國人民需要再一次信賴並訴諸自身的民主權利;族群割裂太深;中產階級以及那些試圖成為中產階級的人,尤其是他們的孩子,較其父輩,可能將來機會漸少,而風險日多。他提出的問題是——在我們把話題引到政治方面之前,就應對這些挑戰來說,他是否提供了某些足以將他與其他候選人區隔開來的東西,從而值得一戰。我認為他的回答是相當強有力的參選理由,也是一個強有力的競選信號。我們之前已經對這場競選的立足點開展了一些基線調查,但是還沒有嘗試競選理念,而且也沒有進行任何民意調查以總結出這樣一個競選理念。這個競選理念本身就讓人興奮不已。同時打動我的還有,他對於競選的初步評判完全圍繞實際,而非政治空談。我之前參與候選人或者潛在候選人的會議也算不少,但鮮有這種體會。


    奧巴馬確實問了政治上的明爭暗鬥情況,我們都眾口一詞地說希拉裡·克林頓有極大領先優勢。事實上,幾乎難以想見她怎樣纔會輸。我們也花了點兒時間談了一下其他候選人,隻是點到為止。我們討論了一下約翰·愛德華茲(
    John
    Edwards)在回合艾奧瓦州黨內初選中的優勢,這將是增加我們競選難度的一個可能因素;因為我們不能自以為在那兒我們是希拉裡·克林頓之外的不二人選,我們必須努力爭取。她可以說是一頭龐然巨獸,在每一個州都安插有組織人手,其鼎鼎大名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且是一臺隨時準備啟動的籌款機器。而這些我們全都沒有。任何有關
    2008年初選的政治談話都免不了以希拉裡·克林頓為始,然後以她為終。

    米歇爾·奧巴馬的問題則是,這一切對她的家庭意味著什麼。奧巴馬是否要經常四處征戰?他們還能一起共度周末嗎?他們一家能夠一起應戰嗎?她要付出多少努力?是否會因此影響她的工作和對女兒的照顧?


    這是我次和米歇爾踫面。我被她的直率以及她提出質疑時那種毫無客套廢話的專注所打動。很明顯她不願錯過任何事實,我可以感覺到競選總統這件事不隻是巴拉克的個人決定,而是他們倆共同商討的結果。


    希爾德布蘭德是這個小房間裡的拉拉隊隊長,所以他倒是給米歇爾許了一個童話般的未來:星期天肯定沒有選戰活動,會有很多時間可以待在家裡;隻可惜除了他,沒人給米歇爾帶來什麼好消息。走捷徑是別指望了。肯定是場消耗戰,而且隻會越來越煎熬。候選人隻能偶爾抽空回家喘口氣,而且就算在家,也有無數電話要打,無數講話要揣摩。如果我們丟了初選,那麼這個時間至少是一年。如果贏了,那麼就得兩年。


    一切都是這麼直來直去,毫無矯飾,我對此感到滿意。他們需要睜大眼睛,不遺漏任何一個事實,然後作出決策。但是聽別人說是一回事,到時候實際體會是另一回事;我們沒辦法控制他們會如何消化這些信息。我知道他們可能自己安慰自己說前路雖然艱險,但盡在掌握,而結果卻發現困在半途中。


    至於米歇爾要不要參與進來,我們所達成的共識是,這場選戰,如果成為現實的話,會希望盡可能多地發揮她的作用,但是她可以告訴我們她什麼時候方便跟我們一起轉戰各地,然後我們會安排利用那個時間,而不會強求她付出更多。奧巴馬夫婦明確表示他們不會把一雙年幼女兒假手他人照顧,所以我們得遷就他們家庭的安排,而不是相反。


    會議結尾,我們約好過幾個禮拜再重新踫頭,每個人到時候都得拿出些東西來推進討論——一個計劃表,這樣奧巴馬夫婦能夠清楚他們的未來生活面貌,一天天會怎樣發展,這個月和上個月比會有什麼不同;一個大概的日程安排以及我們暫定的選舉戰略建議;籌款預估情況;頭三個月的重點事項和參照標準的概括。


    奧巴馬說他會找時間跟米歇爾商量他們是否能夠事業家庭兩不誤。他挑明說,這次競選的理念,也就是他在會議一開頭所列舉的理由,沒得商量。所以奧巴馬夫婦會告訴我們他們對於家庭和生活方式問題的想法,而我們其餘人要花大量時間討論,按照他的說法是,“我們要規劃一個不以贏為目的,而是要站得住腳的選戰”。那是我們要跨越的障礙。看上去不高,但考慮到我們的起點,它簡直就是珠穆朗瑪峰。


    我依然認為這樁事很大程度上不過是紙上談兵罷了,但是奧巴馬對於參選比我所預期的要更為當真。於是我在去往奧黑爾機場的路上給阿克塞爾打電話,想聽聽他怎麼說。“我認為他確實想參選,但是他的心思還是圍繞在參選這個想法上,而不是實際參選,”他說,“我們不妨看看他如何應付現實,明白參選究竟意味著什麼,會有多少困難,有多大機會。米歇爾是決定因素。如果她反對,那也就不用談了。我現在還搞不清她什麼立場。


    我嘆了口氣,“好吧,我現在滿腦子想的就是本來準備下個禮拜帶我兒子去迪士尼樂園,現在不得不往後拖了,因為要先騰出手來完成他要求的事情。不過他確實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很明顯他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參選,而且這跟爭權奪利、政治鬥爭,或是長久以來的野心都無關。不過我還是認為他不會付諸行動——畢竟,在後關頭,在毫無計劃的情況下,貿然賭上一把,跳入競選總統的戰局,何況對手優勢之大恐怕歷史罕見,有多少人會這樣做?而且還拖著兩個小孩?”


    “可能我們所有的工作到頭來都是一場空,”阿克塞爾附和我說,“但還是要努力,這樣至少他有充分的決策依據。 ”

    這期間,奧巴馬召集了一些重要的參議員辦公室員工、朋友和外界顧問人士在華盛頓聚了聚。這簡直就是一場哈佛法學院同學團圓會。阿克塞爾和我也參加了。奧巴馬闡明了他當前的想法,還要求在座的每個人也坦陳他們的想法、觀點和憂慮。




    我被眾人反應中所蘊涵的深思熟慮打動了。大家主要擔憂的是這次參選對他的家人意味著什麼;一些人很直白地說他們認為這次為時過早;另外有人說他早就該準備起來,而不是等到已經在華盛頓的參議員任上待了這麼長時間後,纔想到要參選。還有人認為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要張羅起一場競選實在困難。奧巴馬身邊圍繞的居然是這麼一群“無我”的同仁,這已經讓我頗為感慨,更何況一屋子的哈佛法學院畢業生,原本應該與滿腔激情、豪言壯志這種形像聯繫在一起纔比較合理,所以耳聞目睹的這一切就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了。我感覺,在場沒有人是出於自身的私心雜念——有機會接近一位讓人耳目一新的總統候選人,來提出他們的觀點的。


    會議快結束時,奧巴馬轉向我,要我說說需要哪些準備來真正推動總統競選以及未來可能的操作方式。我花了大概
    15分鐘,簡單梳理了一下當務之急:推出一個讓人耳目一新的網站,招募有經驗的優秀人纔,制訂計劃和預算。我還談了談希拉裡之強大,以及我們需要尤其重視前面幾個初選州府,目的是影響整個戰局——比賽中跑在前面的人如果起跑階段被絆倒,一般來說會給自己帶來極大危險,雖然原本差不多都贏定了。我們沒有深入討論競選戰略,但我認為重要的是,他的戰友們必須一開始就意識到這可不是一場鬧市街頭懇請眾人簽名的營銷把戲;可能得求爺爺告奶奶在艾奧瓦州爭取到每一個選民,迎來一絲勝利的先機。我下結論說,為了打敗希拉裡,我們必須打一場完美的選戰纔行。而且就算我們做到了這點,勝利的天平依然有極大機會倒向她那一邊。


    房間裡一片安靜,隻有我在那兒侃侃而談。我突然感覺理想變得現實了一點,對於奧巴馬來說也同樣。我還突然意識到,如果他參選的話,也許會請我操盤他的競選。那一瞬間,我想自己原本應當把嘴閉緊一些。


    過去五年來我一直是名咨詢顧問,是阿克塞爾的合伙人。我拿錢,然後提供意見和建議而已,犯不著去為某個盤根錯節的組織的方方面面操心。在進入咨詢這一行之前,我曾經操盤過兩次聯邦參議員競選,一次國會競選,還管理過一個全國黨派委員會。我知道操盤選戰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如坐針氈的苦差事。


    當然,它也有讓人志得意滿的一面,但是這項工作可不隻是制定競選策略、時刻關注各項指標數據、操勞大筆資金的去向這麼簡單。還必須對付層出不窮的人事問題、調停內部紛爭,還得為辦公室空調費用以及員工出差補貼數額之類的事情發愁——這些事我很久都沒管過了,但想起來就知道有多煩人。競選經理必須掌控競選活動的方方面面,候選人一個電話過來,他總不能說,“我不太清楚,得先跟相關人員談談。”就像我之前跟奧巴馬說的,沒有省事的捷徑可走。競選經理時時刻刻都是走在刀刃上,要打的是一場消耗戰、持久戰。


    2000年之後我就沒有操盤過這類活動了,所以,除了知道我有可能“廉頗老矣”之外,我也不確定我的家人以及我本人是否能應付得了。我越想就越對前景感到憂心忡忡。我有一個纔兩歲大的兒子,剛搬進新家,而且已經有了
    2007年的家庭計劃。我妻子有一份成功的事業,正在申請今年秋季的研究生院入學。我們還希望再添一個小孩。一場選戰可能把這一切全盤打亂。


    聚會散了後,走到外面街上,我對阿克塞爾說,“我已經明白接下來的走向了。對他身邊的心腹來說,我是操盤這一切的理想人選。但是,我不想參與,而且我甚至不確定我是否是上佳之選。好另找人選,要快。


    “你料事如神,”阿克塞爾微微一笑,說道,“但我準備告訴他,你是,也是人選。反正我們將擠在同一條船上,哪怕它要往下沉。


    回想起來,我們這個尚在孕育中的團隊在投入這場可能的競選之前,已經在2004年和2006年,從不同角度,親眼目睹一些新的選舉手段和政治潮流,而這些將在2008年成為燎原之火。2006年阿克塞爾和我曾在馬薩諸塞州為德瓦爾?帕特裡克(DevalPatrick)打過一場非常無望的州長選戰,這場選戰很吸引人、很有新意,我們利用互聯網來組織和溝通信息,從一開始就如此,好像原本就不得不這麼做似的。


    奧巴馬本人
    2004年的那場競選讓我們看到了他在電視上,與選民直接溝通的巨大魅力。我們意識到,毋庸置疑,有力的武器就是候選人本身,不用任何矯飾。


    初小團體的全部成員,吉布斯、阿克塞爾和我,都跟 2004年總統競選有些牽涉(各為其主),這個事實對於我們如何看待有關
    2008年選舉的陳規陋見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而且也是我們在選戰中力壓希拉裡的又一巨大優勢所在。她的心腹沒幾個參與了
    2004年民主黨初選。
    2006年,阿克塞爾和我跟拉姆·伊曼紐爾及民主黨國會競選委員會密切合作,以圖重新奪回眾議院控制權,期間,我們目睹希望渺茫的參選人終贏得
    2006年國會初選和大選;而在
    2005年,吉布斯跟隨奧巴馬出行,目睹他在全國各地掀起熱情回應,簡直嘆為觀止,在有些地方的盛況完全超乎想像。當然,重要的是,奧巴馬也在汲取這些知識。我們四人有幸看到了一股新的潛流在湧動,能夠投選民求新求變之好;看到了新的技術進展,能夠幫助我們運籌帷幄,從這陣變幻不定的風中順勢借力。這些知識中,很多與關於如何競選總統的那些陳規陋見相悖,因此,這算是一次很好的開堂考,看看我們是否能夠無視眼前所見,而是聽從心底所想,清除雜念,從一張白紙開始,不囿於過去選戰經驗,不重蹈覆轍。




    我們這個核心小團體又齊聚芝加哥,準備召開第二次會議。這次,米歇爾?奧巴馬以相當驚人的作風開門見山。她宣布他們已經梳理了所有的家庭問題,並且已經決定,如果他們認為自己能夠付出相應的努力,就會參選。他們仍需要一些時間在家務事這本賬上作出終決策,但是我們當天的會談將更多集中在政治而非個人生活上。


    我們在這場會議上,以及這一期間,花了很多時間討論政治日程安排。我們沒有把這次競選視為一場全國大戰,指望能夠畢其功於一役,而是要以州為戰場,一場一場地打——從
    1月份艾奧瓦開始,一直到 6月
    3日的蒙大拿和南達科他。因為我們相信,一場戰役的輸贏會顯著地影響到下一場的走向。從根本上講,這是一個借勢的道理,不管到底正確不正確,我們別無選擇,唯有堅信。我們落後希拉裡
    30個百分點,如果全線鋪開,在全美多個前沿陣地硬踫硬的話會輸得很快、很慘。之前的一些選戰讓我們對這條路線有了一些信心。歷史上,借勢而上在早期戰役中向來非常關鍵:贏家常常能夠連下幾城,至少能維持一段時間。一次潰敗通常就很難翻盤,不過,領跑者雖然有時也會馬失前蹄,輸個一兩場,但是由於他們在其他州依然有強勁實力,而且在財力和組織上遙遙領先,因此能夠重振旗鼓。


    2008年,民主黨將次在初選日程表中增加兩個州:內華達和南卡羅來納。按照順序,這兩個州將緊隨艾奧瓦和新罕布什爾之後。 2月
    5日,盡管許多州的初選日期尚未確定,但首戰日期已初現端倪,隻是我們沒想到那會是一個囊括二十二個州的“大日子”,所謂超級星期二。


    在我們甚至還沒搞清日程表的終模樣之前,我們就不斷給奧巴馬“洗腦”,說初的幾場選戰有不可估量的影響。作為一個試圖異軍突起的候選人,如果一開始就摔上一跤,那麼也就完了。“如果你參選,”我們告訴他,“就要準備把所有時間花在兩件事上:籌款和拉票,地點是這四個州其中之一,通常是艾奧瓦。
    ” 雖然這個戰略時不時要經受考驗,但事後來看,一早就敲定並明確這個戰略,實在是再重要不過了。

    我們的戰略判斷是,必須在初選階段盡早給希拉裡來一個下馬威,這樣我們纔可能有機會打亂她的陣腳,把她掀下馬來。阿克塞爾和我很快就此取得了共識,團隊其他成員也逐漸認同了這條路線。沒有你來我往的冗長討論,大家心照不宣。


    遵守這條路線不動搖需要嚴格紀律,但是這樣做的必要性並非什麼高深莫測的理論。我們的對手是如此令人生畏,如果她一開始就連下數城,這場比賽也會早早結束。一旦她一開始就確立巨大的領先優勢,我們不可能在後面的初選州府趕上她。而且到了那時,她對於提名候選人已經是志在必得,而我們卻要在之前沒有投入多少時間和資源的州府開戰,她的組織和資金優勢會真正發揮出來。


    就像阿克塞爾某一天在喫早飯時跟我說的,“我們沒別的選擇。要不拿下艾奧瓦,要不完蛋。 ”

    我懷疑如果能夠用電腦來模擬初選走向的話,有
    95%的可能希拉裡會贏。剩下的幾分希望則歸愛德華茲。我認為我們的前途就是那麼兇險。雖然不能保證我們的戰略路線能夠通向勝利,但是畏懼不前或者輾轉迂回無疑會讓我們一頭墜入深淵。


    在進行深入調查研究、摸透全部候選人的終陣容前,我們對四州的初步剖析如下(按照慣例,希拉裡依然是我們的重點分析對像)。

    我們認為艾奧瓦有可能成為希拉裡·克林頓的“禍地”。比爾·克林頓從來沒在那兒打過初選選戰——
    1992年,“自家人”參議員湯姆·哈金( Tom Harkin)當仁不讓(這場選戰我參加了),到了
    1996年,克林頓沒有對手。不同於其他州,在艾奧瓦,克林頓“夫妻檔”雖然可能借當選官員和重要民主黨活動人士的背書而氣勢洶洶,但並非固若金湯、刀槍不入。她的高層心腹人員中沒有一個有艾奧瓦選戰經驗。和其他地方不一樣,在此地,他們未能借力比爾·克林頓
    1992年初選埋下的遍布大街小巷的志願者樁腳。而且許多艾奧瓦人強烈反戰,包括許多共和黨選民,因此我們認為她在伊拉克戰爭上所投的贊同票以及所持的強硬立場可能給她帶來麻煩。從歷史上看,對於希望渺茫、呼聲不高的候選人向來很友好,隻要他們花大量時間在本地拉票,有響亮的競選口號,並且組織得力。


    當然,我們在艾奧瓦沒有資本,奧巴馬在那兒的人脈關繫接近於零。但是他周圍的這些人——我、希爾德布蘭德、阿克塞爾、雅莉莎,在艾奧瓦則有著豐富的經驗,或者曾經透過全國選舉這個多稜鏡窺探過艾奧瓦州的眾生相。我們了解黨內初選的風雲詭譎、選區的毫釐之差,以及該州選民向來不關心全國性媒體這個事實(他們選擇自己作出判斷,而且願意為此花時間)。所以我們知道在艾奧瓦不必擔心會出現偏聽則暗這種情況。當時我並沒有完全意識到如此廣泛的艾奧瓦黨內初選經驗給奧巴馬競選總部所帶來的優勢,但是回頭看,我能夠想像在希拉裡的總部,艾奧瓦對他們來說簡直就是外星球。






    [譯者後記]



    2012年,四年一度的美國總統競選又將鳴鑼開戰,而這本總結奧巴馬上一場選戰之成敗得失的譯作也正好選在這麼一個敏感時刻面世了。恐怕會有讀者心生疑問:一本姍姍來遲的書值得買、值得看嗎?而作為譯者的我,其實在??譯此書時,心中時不時冒出來的一個問題也是,這本書值得??譯嗎?畢竟它講述的不光是別人的家長裡短,而且還是幾年前的家長裡短,難免給人隔靴搔癢、時過境遷,甚至刻舟求劍之感。尤其是美國總統選戰也是一樁時效性極強的事情,往往隻聽新人笑,不見舊人哭,彼時人們想必都在忙著追逐的選情動態,討論各位候選人的八卦是非以及一言一行,所謂選戰依舊笑春風,還有人會在乎昨日人面何處去嗎?好在我們有奧巴馬這位前度劉郎今又來,他肯定依然是選戰舞臺上的主角,也是我們這本書的主角,他串起了這本書和這場新的選戰,他讓我們有了一個憑此書
    “聽其言、觀其行”的對比機會。甚至有些比較關心美國政治或者世界政治的人會產生一個比較邪惡的想法:這次他還能巧舌如簧嗎?他還能Make
    the Change嗎?

    這種微妙的今昔對比感正是我們閱讀本書的一大樂趣所在。當然,這點並不在作者戴維?普洛夫的考慮之中。作為操盤這場選戰的主將,他是以一種“勝者為王”的角度來書寫歷史的。正如他在本書中所強調的,奧巴馬之所以取得終勝利,歸根結底,在於他提出了正確的口號,在於他組織並發動了一場草根運動(Grassroots
    movement),而相對的,希?-裡和麥??恩都隻能走中上層路線。美國政治歷來是精英政治和金錢政治,尤其集中體現在總統競選之中,而奧巴馬似乎??來了一場“庶民的勝利”。通過走群眾路線,聚沙成塔、涓滴成海,奧巴馬不僅在籌款上擺脫了財團的掣肘,並且取得了極大成功,更是在投票統計上一舉刷新了多項紀錄。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某些意義上,我們可以將奧巴馬的這場勝利稱為群眾路線的勝利。也難怪一些右翼保守人士對奧巴馬極盡批評責難之能事。奧巴馬的這場勝利,是一場變革,甚至有革命的意味。他出身低微,是個混血兒,是個黑人,而且缺乏政治背景和??驗,缺乏政治大佬的支持,但他抓住了機會,他做到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而這在崇尚精英政治的美國也取得了成功。這是否說明美國政治有了微妙變化?這都有待我們通過明年的選戰繼續觀察。奧巴馬還會走群眾路線嗎?他還能發動群眾嗎?他還能在籌款上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功嗎?


    說到這場選戰,另一個關鍵詞恐怕就是Change(變革、改變)了,甚至可以說是關鍵詞,充斥於奧巴馬的講話以及本書之中。然而當時就有人對此揶揄道:Change
    what?不過更進一步的追問都被淹沒在了群眾的巨大熱情之中,也許因為群眾太需要Change,畢竟當時正值??濟危機高峰,華爾街一連串的丑聞、伊??克戰爭泥潭、阿富汗戰爭泥潭、赤字居高不下、人們對於小布什繼而對於整個共和黨繼而對於美國精英政治的失望,此時奧巴馬適時地喊出了Change這個如雷貫耳的詞,這就夠了,人們在跟隨他振臂高呼時恐怕沒多少時間去考慮Change
    What。回過頭來看,奧巴馬實現了他承諾的Change嗎?民主黨中期選舉的失敗也許是個否定的回答。當然,也許??本就不該對選戰口號過於較真。說到底,奧巴馬的勝利是選戰的勝利,是選戰路線和戰略的勝利,這也是本書要強調的,至於執政合格與否,這個問題將由即將??開帷幕的下一場選舉來回答。目前來看,顯然奧巴馬需要在這後一年不僅打好自己擅長的選戰,同時需要更好地實現自己在上一場選戰中所許下的承諾,這樣纔會更有底氣,畢竟他的下一場選戰不能再光靠群眾路線和口號了。美國群眾的眼睛也是雪亮的,他得拿出點實際的東


    西來。

    我想,這種對比感也正是我們中國讀者閱讀此書的樂趣所在。它讓我們在感嘆奧巴馬昔日輝煌勝利的同時,不禁為他下一場選戰捏了一把汗;它讓我們看到了選戰的漂亮口號與殘酷的執政現實之間的落差;它讓我們明白了一場選戰僅僅是一場選戰,它恐怕不能改變太多現實。


    不過,僅從本書的角度而言,我們必須為奧巴馬鼓掌,為他的選戰團隊鼓掌。他們獨闢蹊徑、殺出重圍,完成了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本書作者作為這場選戰的親歷者和操盤者,以手資料為我們奉獻了此書,讓我們得以一窺這場精彩選戰內幕故事。僅從這一點而言,這本書也值得您一看,而我本人也很榮幸能夠??譯此書。


    後,我要感謝在??譯本書過程中給予我大力支持和幫助的朋友,他們是周克民、趙研、高峰,還要感謝我的父母,謝謝他們在我埋首??譯此書時對我的照顧。

    書摘插畫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