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春秋楚國公族社會研究
    該商品所屬分類:政治 -> 政治
    【市場價】
    635-920
    【優惠價】
    397-575
    【作者】 李世佳 
    【所屬類別】 圖書  政治/軍事  政治  政治理論 
    【出版社】鳳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3499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50634992
    作者:李世佳

    出版社:鳳凰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08月 

        
        
    "

    編輯推薦

    帶你了解不一樣的楚國社會

     
    內容簡介

    本書繫國家本書繫社科基金青年項目階段性成果之一。全書除緒論外,共分八章,主要包括楚國公族社會的演進軌跡、公族社會下諸制考索、世族公族研究、公子公孫研究等,從公族社會的各個方面全面揭示了楚國公族的特點。作者立足於傳世文獻、出土文獻和考古資料,同時廣泛研讀學界既有成果,不僅充分占有以上學術信息,並能細致梳理,進而潛心吸收,取精用宏,在學術前輩和時賢的基礎上,努力深化、拓展研究,進而提出己見。如對楚國公族中舉凡屈氏世繫、楚公子踐祚易名等若干相關重要問題,均能結合傳世文獻和清華簡等近年出土資料,發覆創新。與此同時,作者又拓展視野,對有關楚國公族社會、楚國社會史等一繫列的具體問題,都提出了自己新的見解,觀點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可成一說。

    作者簡介

    李世佳,山東莒縣人,現為四川大學文華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先秦史、出土文獻。在《中國史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等知名刊物發表文章多篇。

    目錄
    目錄
    緒論
    第三節春秋楚國公族社會之興盛與演進
    第四章公族社會下之世族公族研究(上)
    節楚公族氏稱考析
    第二節若敖氏之鬥、成二氏
    第三節薳氏
    第四節晉楚城濮之戰所見“南河”解析
    第五章公族社會下之世族公族研究(下)
    節屈氏
    第二節景氏
    第三節昭氏
    第四節楚“屈子赤角簠”新研
    第五節湖北枝江出土“父”銅器的新認識

    目錄


     



    緒論


    章關於“公族”的幾個問題


    節“公族”一詞的定義


    第二節楚稱“王族”問題分析


    第三節“公族”的劃分


    第四節“公室”與“公族”


    第二章楚國公族社會之演進軌跡


    節楚人“羋”姓的由來——兼談楚君專稱的“熊”氏


    第二節楚之建國與《史記·楚世家》“鬻熊子事文王”解



    第三節春秋楚國公族社會之興盛與演進


    第三章楚國公族社會下諸制考索


    節以公族為主的采邑制度探究


    第二節公族社會下所見楚國兵卒


    第三節春秋楚國公族未擅國柄論


    第四節楚國公族社會下的禮制文明
    第四章公族社會下之世族公族研究(上)


    節楚公族氏稱考析


    第二節若敖氏之鬥、成二氏


    第三節薳氏


    第四節晉楚城濮之戰所見“南河”解析


    第五章公族社會下之世族公族研究(下)


    節屈氏


    第二節景氏


    第三節昭氏


    第四節楚“屈子赤角簠”新研


    第五節湖北枝江出土“父”銅器的新認識


    第六章公族社會下之公子公孫研究


    節春秋所見楚國公子公孫人物


    第二節楚繫青銅器“楚子某”器相關問題研究


    第三節楚公子踐祚易名相關問題研究


    第四節春秋楚公子群政治演進史


    第五節楊《注》蔡“鄧”、楚“鄧”辨析


    第七章楚公族社會下異姓情況分析


    節楚公族社會下異姓概述


    第二節春秋楚國異姓世族研究


    第八章戰國時期楚公族情況簡述


    參考文獻

    前言

    學界多認為,中國是世界幾大古老文明中未曾中斷過的文明,其鮮明特色中極為引人矚目者,即在上古長期保持了濃厚的宗法血緣色彩。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經典著作中提出了一個著名觀點:“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並且就國家形成的標志明確指出:“國家和舊的氏族組織不同的地方,點就是它按地區來劃分它的國民。”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72、166—167頁。 換句話說,早期文明或早期國家形成的首要標志即是地緣聯繫取代了血緣聯繫。恩格斯此說無疑符合他所掌握的早期國家尤其雅典國家的歷史實際,但與中國早期文明或曰先秦時期的史實有所不合。這既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極為復雜性,又要求我們以嚴謹的新探索來發展歷史唯物主義理論。


    學界多認為,中國是世界幾大古老文明中未曾中斷過的文明,其鮮明特色中極為引人矚目者,即在上古長期保持了濃厚的宗法血緣色彩。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經典著作中提出了一個著名觀點:“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並且就國家形成的標志明確指出:“國家和舊的氏族組織不同的地方,點就是它按地區來劃分它的國民。”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72、166—167頁。 換句話說,早期文明或早期國家形成的首要標志即是地緣聯繫取代了血緣聯繫。恩格斯此說無疑符合他所掌握的早期國家尤其雅典國家的歷史實際,但與中國早期文明或曰先秦時期的史實有所不合。這既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極為復雜性,又要求我們以嚴謹的新探索來發展歷史唯物主義理論。


    先秦尤其是在史料相對豐富的西周春秋時期,名曰宗族的父繫血緣家族組織不僅長期存在,而且作為經濟、政治乃至軍事實體直接參與、構成了國家社會組織。此種情形,與雅典國家建立在地緣關繫全面取代氏族血緣紐帶的基礎上迥然相異。正是就如此堅韌厚重的宗法血緣紐帶,許多學者認為,國家形成標志中“按地區來劃分國民”這一條不適用於夏商周三代。當然,這個問題還可以繼續探討。仔細審察周代社會歷史,不難發現宗法血緣貫穿社會的同時,地域聯繫不僅與宗法血緣紐帶交織並存,而且已於一定程度從政治形式上外在地超越了後者。周天子分封、褒封的“天下萬邦”中,不僅封君多樣,血緣多源,而且王朝及其領導的“天下”,從政治上直接超越和凌駕於為數眾多的族邦,形成了規模的地域政治共同體,“尊尊”源於但已高於“親親”,體現了鮮明的早期文明特質。而按“天子建國”原則由周王陸續所封之國,也都無一例外地紛紛突破了公族血緣的狹隘藩籬,在姓氏血緣上並存的國、家格局。因此,我們認為,先秦國家建立的標志之一,就是在地緣、血緣紐帶並存的時代背景下,地域或地緣聯繫雖然未能如雅典國家那樣完全取代血緣紐帶,但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或高於血緣聯繫,居於主導地位,揭示了周代社會的早期文明性質。


    但同時必須指出,隨著周代宗法制度在天下的持續普遍推行,宗法血緣紐帶在社會尤其國家制度中的地位作用達到了可謂登峰造極的境地:王朝——國——“家”三級政權,都同時披上了宗法血緣外衣。當時,不僅君主同時兼為君統、宗統之首,血統與政統合一,卿大夫之“家”這一級政權更直接以血緣組織的名義登上了政治歷史舞臺。顯然,周代宗法血緣並非僅僅是原始殘餘,而是繼夏商兩朝之後,周代文明這一東亞大陸上空前巨大的共同體賴以存續的膠合劑,更是文明的發展演進所致,賦予周代文明以某種新的特質、形態。而在西周王朝尤其是其直接控制的王畿內部,由各宗族交互形成的國家組織中,王族無疑是核心或曰主干,構成了本支繁茂的強大體繫。與之相應,在周王室分封、褒封的天下列國中,該宗法組織曰公族,公族及其本支體繫同樣成為了列國宗法社會的核心和主干。對於上述王族,尤其是先秦傳世和出土文獻中頻繁出現的公族的定義,學者們的觀點不盡相同。聯繫到在奠定晉文公霸業的城濮之戰中,晉國公族充當了中軍主力的《左傳》記載,以及同書中“公族,公室之枝葉”之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文公七年。 我們認為,還是以《詩經·魏風·汾沮洳》鄭玄箋所謂“公族,主君同姓昭穆也”近乎得之。易言之,公族即由列國始封君的後裔組成的宗法集團。在周代宗法分封制下,公族是國內社會地位、實力強的宗法集團,是國君及公室賴以雄踞全社會之上的重要的血緣靠山和社會基礎,在政治上世襲顯要的官爵,經濟上世襲占有為眾多的封地和人口,軍事上則構成諸侯軍隊的主力和中堅。


    東周時期,隨著王室權威的旁落,“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按宗法分封制產生的列國公族,乘機發展膨脹,紛紛在文獻中登上歷史舞臺,一些大國遂成為春秋天下的顯要角色,因而成為春秋史研究的重要對像。特別是長期充當爭霸主角的晉、楚公族,更是引人矚目,他們不僅發揮了重要的國際國內影響作用,並形成了自身的鮮明特點,但又從宗法社會的主干核心地位出發,走向了迥然不同的歷史歸宿。自春秋初期著名的“曲沃代翼”事件後,晉國公族很快形成了對公室的嚴重威脅,公室繫統內部矛盾的迅速激化,促使晉獻公斷然變法改制,“盡殺故群公子”和桓莊之族,《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並“詛無畜群公子,自是晉無公族”。《左傳·宣公二年》。 由此成為定制,不僅嚴重打擊了公族原有的核心主干繫統,並在其後以部分公族遠親舊支和異姓貴族取而代之,成為與國君宗親關繫疏遠的新貴。從社會歷史的長時段宏觀視角看,晉國這一超前而近乎的做法,與其時列國均按宗法分封原則優寵公室子弟和公族之制迥異,韓、趙、魏等新貴的不斷膨脹,使得晉國逐漸走上了君弱臣強、公室衰落的不歸途,終落入了與晉獻公初衷適得其反的結局——公室國破家亡的三家分晉。


    作為與晉國長期爭霸天下的主要對手,楚國的情形則很不一樣。雖然地處南土,楚國與周室關繫似乎若即若離,有時甚至出現劇烈衝突,甚至躍躍欲試,試圖“問鼎中原”,但仍然實行周代宗法分封制度。與此同時,楚國的公族(文獻中因楚稱王而有時又稱王族)與晉、魯等華夏其他諸侯國相比,也形成了自身鮮明的特點。比如,楚國公室與公族之間的矛盾自然不可避免,以至出現過若敖氏之亂等一時之動蕩,但都能較快平息,既沒有像魯國那樣架空公室,更沒有像晉國那樣引發大刀闊斧的斷然改制,使公族遭遇滅頂之災而一蹶不振。總之,春秋時期,宗法的弊端在楚國表現得相對不算激烈,總體上長期維持了君尊臣卑的格局。與此同時,公族支繫也長期作為公室的有力支撐,保持了在宗法社會內的核心主干地位,因而幾乎壟斷了令尹、司馬等政軍要職。宗法政治體制的基本穩定,使得楚國能夠終東周之世在長江流域持續發展,到戰國中晚期幾乎統一了廣大長江流域,初縣等新制也率先在這裡孕育產生。


    上述歷史表像自然引起了學界的關注,隨著一個時期以來楚地考古的長足進展,楚國歷史文化也持續成為先秦史研究的熱點領域,楚國公族研究則是其中非常重要的課題,圍繞它已經產生了一繫列成果,擺在讀者面前的這本《春秋楚國公族社會研究》,就是其中頗有分量的一本專著。作者李世佳副教授自本世紀初成為川大研究生起,其碩士學位論文選題即以楚國歷史為研究對像,此書則脫胎於他的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獲得博士學位後,他又以之為基礎申報獲得了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結項前後又反復精心修改,算來已歷時十餘載,幾易其稿,可謂年輕學人的心血之作。書稿的修改撰寫牢牢立足於傳世文獻、出土文獻和考古資料,同時廣泛研讀學界既有成果,不僅充分占有以上學術信息,並能細致梳理,進而潛心吸收,取精用宏,在學術前輩和時賢的基礎上,努力深化、拓展研究,進而提出己見,成績可喜。如對楚國公族中舉凡屈氏世繫、楚人“羋”姓由來、楚公子踐祚易名等若干相關重要問題,均能結合傳世文獻和清華簡等近年出土資料,發覆創新。與此同時,作者又拓展視野,對“鬻熊子事文王”的古老傳說、“連尹”等官名、包山楚簡中所見“”字及其地望、楚“棠”地望,以及對楚大師編鐘、楚子棄疾簠和“爿言父”銅器的器主身份等一些列具體問題,都提出了自己新的見解,觀點兼有理據,可成一說。上述創見,已多以論文形式見刊,這次彙集展示於此書,便於有興趣的讀者集中了解作者這些年來的探索和收獲。相信本書面世後,將有助於楚國公族社會以及整個楚國歷史文化研究的深化。


    學術沒有止境,書中難免會存在不足。作者向來為人謙虛,歡迎讀者不吝指正。值得祝賀的是,作者近再次申報獲得了以晉國世族為研究對像的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希望和相信他通過嚴謹艱苦的新探索,屆時將繼續為學界提供令人欣喜的學術成果。


    是為序。


     


    彭邦本


    2021年12月28日於四川大學竹林村

    在線試讀
    章關於“公族”的幾個問題
    春秋時代的政治、經濟社會體繫中,“公族”成員占據著一個很重要的位置。
    現代學者朱鳳瀚先生言,“公族是春秋列國貴族集團的主干”,“列國卿大夫家族多生於公族”,公族“為了爭奪政治與經濟權益又與公室相抗爭,構成春秋社會矛盾的焦點,並成為社會形態發展轉化的重要契機”朱鳳翰:《商周家族形態研究》(增訂本),第432頁。。
    節“公族”一詞的定義
    以上韓獻子、晉悼公的對話中,“公族”作為一個單一的詞彙計出現兩次,而其所指則不盡相同。其一,“公族穆子”指的是公族大夫韓無忌,楊伯峻先生解釋說:“公族其官,穆其謚。”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第909頁。其二,“無忌備公族”,韋昭注:“公族,同姓。&rdqu誥撰,王樹民、瀋長雲點校:《國語集解》,第412頁。
    總結上文,則“公族”一詞宜有兩層內涵。
    層:“同姓”。漢代學者鄭玄也有相似解說,《詩經·魏風·汾沮洳》:“殊異乎公族。”鄭玄箋曰:“公族,主君同姓昭穆也。”(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校刻:《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及附語),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357頁。顧名思義,指的是歷代國君之同姓子弟,具體而言“指包括有歷代國君之後裔(也就是歷代國君未繼位的庶子們的家族)在內的親屬集團”朱鳳翰:《商周家族形態研究》(增訂本),第435頁。。
    第二層:“公族大夫”亦可簡稱曰“公族”。“公族大夫”一職,蓋由來已久,《禮記·文王世子》:“庶子之正於公族者,教之以孝弟、睦友、子愛,明父子之義,長幼之序。”是西周初年即已有公族大夫之官,其執掌是教訓公族子弟。又《左傳》魯宣公二年(前607):“初,驪姬之亂,詛無畜群公子,自是晉無公族。”杜預注:“無公子,故廢公族之官。”孔穎達申之:“不畜群公子,故無公族。是公族之官掌教公之子弟也。”(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校刻:《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及附語),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1867頁。
    青銅器銘文中也多見“公族”一詞,“公族”的兩層內涵(“親屬集團”與職官“公族大族”)在青銅器銘文當中亦有所體現。現將青銅器中出現“公族”一詞的銘文擇要摘錄如下:

    章關於“公族”的幾個問題



    春秋時代的政治、經濟社會體繫中,“公族”成員占據著一個很重要的位置。


    清代學者高士奇雲:“按列國之卿,強半公族。如魯,如宋,如鄭,則並無他姓。齊、魏亦多公族。”即使是晉國卿族多異姓,“然欒氏、韓氏亦公族也”按,韓氏,是曲沃桓叔的後裔,《國語·晉語八》“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賜”條下,韋昭注:“桓叔,韓氏之祖曲沃桓叔也。桓叔生子萬,受韓以為大夫,是為韓萬。”欒氏,《史記·晉世家》記載有“欒賓”,為晉靖侯庶孫,事曲沃桓叔。參見(清)高士奇:《左傳紀事本末》卷三一《晉卿族廢興》,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431誥撰,王樹民、瀋長雲點校:《國語集解》,第439頁;(漢)司馬遷:《史記》卷三九《晉世家》,第1638頁。。



    現代學者朱鳳瀚先生言,“公族是春秋列國貴族集團的主干”,“列國卿大夫家族多生於公族”,公族“為了爭奪政治與經濟權益又與公室相抗爭,構成春秋社會矛盾的焦點,並成為社會形態發展轉化的重要契機”朱鳳翰:《商周家族形態研究》(增訂本),第432頁。。


    既然“公族”在春秋社會當中如此重要,那麼對“公族”一詞的定義、“公族”按照不同標準而進行的劃分以及“公族”與“公室”的關繫等問題展開詳細的討論,是很有必要的。



    節“公族”一詞的定義


    “公族”一詞,在古代典籍文獻中的出現頻率是很高的,其中《國語·晉語七》載有晉中軍將韓獻子(韓厥)請老一事,如下:


    韓獻子老,使公族穆子(韓無忌)受事於朝,辭曰:“(晉)厲公之亂,無忌(穆子)備公族,不能死。臣聞之曰:‘無功庸者,不敢居高位。’今無忌智不能匡君,使至於難,仁不能救,勇不能死,敢辱君朝,以忝韓宗,請退也。”固辭不立。(晉)悼公聞之,曰:“難雖不能死君,而能讓,不可不賞也。”使掌公族大夫。
    以上韓獻子、晉悼公的對話中,“公族”作為一個單一的詞彙計出現兩次,而其所指則不盡相同。其一,“公族穆子”指的是公族大夫韓無忌,楊伯峻先生解釋說:“公族其官,穆其謚。”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第909頁。其二,“無忌備公族”,韋昭注:“公族,同姓。&rdqu誥撰,王樹民、瀋長雲點校:《國語集解》,第412頁。


    總結上文,則“公族”一詞宜有兩層內涵。


    層:“同姓”。漢代學者鄭玄也有相似解說,《詩經·魏風·汾沮洳》:“殊異乎公族。”鄭玄箋曰:“公族,主君同姓昭穆也。”(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校刻:《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及附語),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357頁。顧名思義,指的是歷代國君之同姓子弟,具體而言“指包括有歷代國君之後裔(也就是歷代國君未繼位的庶子們的家族)在內的親屬集團”朱鳳翰:《商周家族形態研究》(增訂本),第435頁。。


    第二層:“公族大夫”亦可簡稱曰“公族”。“公族大夫”一職,蓋由來已久,《禮記·文王世子》:“庶子之正於公族者,教之以孝弟、睦友、子愛,明父子之義,長幼之序。”是西周初年即已有公族大夫之官,其執掌是教訓公族子弟。又《左傳》魯宣公二年(前607):“初,驪姬之亂,詛無畜群公子,自是晉無公族。”杜預注:“無公子,故廢公族之官。”孔穎達申之:“不畜群公子,故無公族。是公族之官掌教公之子弟也。”(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校刻:《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及附語),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1867頁。


    青銅器銘文中也多見“公族”一詞,“公族”的兩層內涵(“親屬集團”與職官“公族大族”)在青銅器銘文當中亦有所體現。現將青銅器中出現“公族”一詞的銘文擇要摘錄如下:


    (1) 中觶(《集成》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版。該書簡稱為《集成》,下文不再說明。06514):王大眚(省)公族於庚,振旅,王易(賜)中馬……王曰:用先。中埶王休,用作父乙寶尊彝。


    (2) 師酉簋(《集成》04288)年正月,王纔吳,各吳太廟,公族釐入佑師酉,立中廷……


    (3) 牧簋(《集成》04343):唯王七年十又三月既生霸甲寅,王纔周,纔師汓父宮,各大室,即位。公族入右牧,立中廷……


    (4) 番生簋(《集成》04326):丕顯皇祖考,穆穆克慎氒德,嚴纔上,廣啟氒孫子於下……王命□司公族、卿事、太史寮……


    (5) 毛公鼎(《集成》02841):……命女兼司公族與三有司……


    詳析上5條銘文記載,除去第1條銘文所記“公族”繫指“公之族”外,其他諸“公族”稱謂,皆是“公族大夫”之簡稱。


    本書所主要探討的是層含義之“公族”按,本書中如無特殊說明,“公族”一詞所代指的即是國君同姓子弟。,即包括有歷代國君(含時公)後裔在內的親屬集團。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