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中國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研究(全二冊)
    該商品所屬分類:政治 -> 政治
    【市場價】
    782-1134
    【優惠價】
    489-709
    【作者】 李英華 
    【所屬類別】 圖書  政治/軍事  政治  政治理論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2250634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是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22506340
    作者:李英華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01月 

        
        
    "

    編輯推薦

    李英華教授以十年磨一劍的精神撰成這部洋洋110多萬字的巨著《中國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研究》。從中華文明起源的“五帝時代”為開端,直至鴉片戰爭之前,時間跨越5000年。所謂“政教”是指政治和教化的統一,“政教思想”包含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宗教思想、哲學思想、倫理思想和教育思想,“政教制度”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宗法制度、宗教制度、教育制度和科舉制度。這些政教思想與制度構成了中國古典政教文明的核心內容。

    本書以一種獨特視角全面地闡述了中國古典政教文明的發展歷程、主要特征及其歷史作用,深入地論述了中華文明的三大政教思想觀念、敬天法祖精神信仰、中華文明核心價值觀、古代書院教育及其根本精神、中華先賢對域外文明的批判吸收。本書既論述了從秦始皇、漢武帝到唐太宗、明太祖、康熙帝等傑出帝王的治國方略,又闡析了從老子、孔子到董仲舒、黃宗羲、王夫之等傑出思想家的哲學智慧。此外,本書還注重剖析“政教思想”與“政教制度”之間的相互作用與相互制約的關繫。對於長期流行的根深蒂固的偏見、成見與誤解,作了詳細的辨析與澄清。

    總之,本書全面概括、闡發蘊涵於中國古典政教文明中的“老道理”與“真精神”(梁漱溟語),深入總結、評析中國歷史上的“統一的本領”和“成功經驗”(湯因比語),客觀分析、批判中國古典政教文明的弊端及其根源,充分發掘和闡明蘊含於中國古典政教文明中的富有生命力的精神信仰、價值理念、道德規範、政治哲學和人生智慧,為現代中國人的安身立命、建設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推進國家治理體繫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以及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有益的歷史啟示與歷史借鋻。

     
    內容簡介

    本書立足於文獻學與歷史學,同時運用跨學科知識和繫統論方法,研究中國古代政教思想與政教制度的發展歷程、主要內容、基本特征及其歷史作用。這裡所謂“古代政教”,是指由古代政治、宗教、哲學、倫理、教育等諸多內容所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五四以來,學界一般都是囿於現代學科分類而進行分門別類的研究,從而割裂了中國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所構成的有機整體。在這個意義上,本書的研究視角與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創新意義。

          本書力求全面概括、闡發蘊涵於中國古代政教思想與制度中的“老道理”與“真精神”(梁漱溟語),深入總結、評析中國歷史上的“統一的本領”和“成功經驗”(湯因比語),客觀分析、批判中國古代政教思想與制度的弊端及其根源,為新時代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有益的歷史借鋻。

    作者簡介

    李英華   男,1970 年1 月生,廣東興寧人。2000 年6 月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獲史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在海南大學工作至今。2008 年評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先秦秦漢哲學、古典政教文明、近現代國學復興與民族復興思潮。出版《論語今讀》(1999)、《儒道佛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2006)、《國學復興論》(2013)等著作,發表論文70 篇。

    目錄
    目錄
    導論................................................................................................................. 1
    一、課題緣起與研究意義................................. 1
    二、基本概念與基本史料................................. 5
    三、研究的立場、原則與方法.............................. 8
    四、古代政教文明的發展歷程(上)....................... 11
    五、古代政教文明的發展歷程(中)....................... 14
    六、古代政教文明的發展歷程(下)....................... 20
    七、古代政教文明的基本特征............................. 30
    八、古代書院教育的根本精神............................. 39
    九、中華文明的敬天法祖信仰............................. 42
    十、中華文明的三大政教思想觀念......................... 44
    章五帝時代與夏商西周:敬天祭祖觀念的形成與宗法封建制度的確立.............. 46
    節五帝史跡及其文化意義.................................................................................. 46

    目錄

    導論................................................................................................................. 1

    一、課題緣起與研究意義................................. 1

    二、基本概念與基本史料................................. 5

    三、研究的立場、原則與方法.............................. 8

    四、古代政教文明的發展歷程(上)....................... 11

    五、古代政教文明的發展歷程(中)....................... 14

    六、古代政教文明的發展歷程(下)....................... 20

    七、古代政教文明的基本特征............................. 30

    八、古代書院教育的根本精神............................. 39

    九、中華文明的敬天法祖信仰............................. 42

    十、中華文明的三大政教思想觀念......................... 44

    章五帝時代與夏商西周:敬天祭祖觀念的形成與宗法封建制度的確立.............. 46

    節五帝史跡及其文化意義.................................................................................. 46

    一、從黃帝到堯舜的基本史跡............................. 46

    二、“華夏子孫”表明“同宗同源”意識.................... 50

    三、“龍鳳圖騰”反映&ldqu一體”特點.................... 52

    四、“堯舜之道”蘊含“文化魂脈”精神.................... 54

    五、“堯舜禪讓”彰顯“天下為公”理想.................... 56

    第二節夏商政教思想與制度....................................................................................... 58

    一、夏啟“家天下”及其政教制度......................... 58

    二、夏桀與關龍逄——暴君與忠臣的對歷史典型.......... 61

    三、商湯“革命”與伊尹攝政............................. 62

    四、商朝的政教制度.................................... 66

    五、商紂與比干——暴君與忠臣的第二對歷史典型............ 68

    第三節殷周之際的歷史轉折及其政教思想............................................................. 70

    一、文王治岐及其臨終《保訓》........................... 70

    二、武王“革命”及其政教思想........................... 75

    三、周公東征及其分封制典............................... 79

    四、周公政教思想(上):天命無常與以史為鋻............... 81

    五、周公政教思想(下):敬天保民與明德慎罰............... 82

    第四節西周時期的政教制度及其歷史意義............................................................. 84

    一、宗法制度及相關問題................................ 85

    二、封建制度及相關問題................................ 87

    三、六官制度與世襲制度................................ 89

    四、教育制度與禮樂制度................................ 91

    五、宗教信仰與宗教制度................................ 93

    第五節周成王以後政教思想之演變發展................................................................. 97

    一、周成王“懋昭周公,惟民其乂”....................... 97

    二、周康王“道洽政治,澤潤生民”....................... 99

    三、周穆王“惟敬五刑,以成三德”...................... 100

    四、邵穆公“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102

    五、虢文公“唯農是務,媚神和民”...................... 103

    第二章春秋時期:禮崩樂壞與重建斯文............................................................. 105

    節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坐大”的政教制度..................................... 105

    一、平王東遷,王室衰微............................... 106

    二、諸侯坐大,禮崩刑興............................... 107

    三、政在家門,郡縣萌芽............................... 108

    四、天子失官,學在四夷............................... 109

    五、祀典之實,有功於民............................... 110

    第二節春秋諸侯“志在稱霸”的政教實踐.......................................................... 113

    一、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113

    二、宋襄公“欲為盟主,飲恨而終”...................... 118

    三、晉文公“備嘗艱險,匡晉尊周”...................... 121

    四、秦穆公“修德行武,遂霸西戎”...................... 126

    五、楚莊王“問鼎輕重,止戈為武”...................... 130

    六、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滅吳稱霸”.................... 135

    第三節春秋卿大夫“立德行義”的政教精神...................................................... 139

    一、管仲“政順民心,尊王攘夷”........................ 139

    二、穆叔“太上立德,死而不朽”........................ 145

    三、叔向“忠信為本,務德惠民”........................ 149

    四、子產“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153

    五、晏嬰“節儉力行,盡忠極諫”........................ 158

    六、季札“慕義無窮,見微知著”........................ 162

    第四節老子“尊道貴德,天下玄同”................................................................... 167

    一、道生萬物,眾妙之門............................... 167

    二、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170

    三、修之於邦,其德乃豐............................... 173

    四、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176

    五、歸根復命,天下玄同............................... 178

    第五節孔子“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181

    一、唯天為大,唯仁至尚............................... 183

    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187

    三、重孝貴義,執兩用中............................... 193

    四、撥亂反正,以德治國............................... 196

    五、天下為公,保合太和............................... 200

    第三章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與統一意識............................................................. 205

    節戰國時期的政治改革及其制度演變.......................................................... 205

    一、各國改革......................................... 205

    二、君權凸顯......................................... 210

    三、郡縣盛行......................................... 212

    四、稷下學宮......................................... 213

    五、統一意識......................................... 214

    第二節墨子“我有天志,立為法儀”................................................................... 218

    一、義自天出,莫貴於義............................... 219

    二、天意愛民,消除民患............................... 221

    三、兼以易別,相愛互利............................... 223

    四、選立天子,尚同尚賢............................... 225

    五、尊天事鬼,賞善罰惡............................... 227

    第三節孟子“欲平天下,舍我其誰”................................................................... 230

    一、人有四端,性可趨善............................... 231

    二、修身有道,育纔有方............................... 235

    三、重義輕利,執經用權............................... 240

    四、民貴君輕,保民而王............................... 242

    五、天民合一,得道多助............................... 245

    第四節莊子“天下沉濁,獨往獨來”................................................................... 248

    一、自本自根,道通為一............................... 249

    二、知也無涯,體盡無窮............................... 251

    三、無用之用,天地之美............................... 254

    四、盜亦有道,帝道無為............................... 257

    五、天下皆惑,予有祈向............................... 259

    第五節荀子“尊師重教,隆禮明法”................................................................... 264

    一、人之性惡,以道制欲............................... 265

    二、貴師勸學,解蔽澄心............................... 268

    三、明分使群,尊賢愛民............................... 273

    四、制之以禮,明之以法............................... 277

    五、天行有常,神道設教............................... 280

    第六節韓非子“以吏為師,以法為教”............................................................... 285

    一、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285

    二、君臣異利,邪正殊途............................... 288

    三、儒文亂法,武俠犯禁............................... 291

    四、以法治國,以刑去刑............................... 294

    五、抱法處勢,循名責實............................... 298

    第四章秦漢:政教思想的一統與“君相—郡縣”體制的建立.................................... 304

    節秦朝“以法為教”及其中央集權的政教制度......................................... 304

    一、指導思想及文教政策............................... 305

    二、皇帝制度與三公九卿............................... 308

    三、郡縣制度與郡國比較............................... 311

    四、法律制度與刻石宣教............................... 313

    五、宗教信仰與宗教制度............................... 316

    第二節漢初“黃老無為”及其郡國並行的政教制度......................................... 318

    一、漢承秦制,郡國並行............................... 318

    二、文景之治,黃老無為............................... 319

    三、陸賈“文武並用,長久之術”........................ 324

    四、賈誼“反思秦亡,重釋民本”........................ 329

    五、劉安“以道為體,儒法為用”........................ 334

    第三節漢武帝“獨尊儒術”及其與時更化的政教制度..................................... 339

    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339

    二、加強集權,削弱侯豪............................... 342

    三、興隆教育,察舉賢能............................... 346

    四、革新祀典,彰顯人文............................... 349

    五、經略天下,輪臺罪己............................... 352

    第四節董仲舒“潛心大業,推明孔氏”............................................................... 355

    一、果欲善治,必當更化............................... 357

    二、尊儒一統,新王改制............................... 359

    三、復興文化,重建價值............................... 362

    四、仁在愛人,義在正我............................... 366

    五、天人之際,合而為一............................... 368

    第五節東漢時期的治國方略、經學演變與佛教道教......................................... 373

    一、光武帝“崇儒重教,愛民務本”的治國方略............. 373

    二、漢代經學演變與今古文經學之爭...................... 381

    三、《白虎通義》與王充“聖者不神”論................... 384

    四、《理惑論》的佛教觀及其三教關繫論................... 388

    五、《太平經》的太平理想及其對道教創立的影響............ 393

     

    前言
    序言
    (一)
    1993年夏,塞繆爾·亨廷頓在美國《外交》雜志上發表了《文明的衝突?》一文。這篇文章引發學界熱烈討論。“據該雜志的編輯講,這篇文章在三年內所引起的爭論,超過他們自40年代以來所發表的任何一篇文章。”[1]隨後,亨廷頓在此基礎上寫成《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1998年,新華出版社出版了該書的中譯本。2001年,美國發生震驚世界的“9·11”事件後,這本書更加吸引世人的高度關注並引發激烈討論。該書對中華文明打上了一個“?”。[2]這個問號耐人尋味。亨廷頓的闡釋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難以讓筆者感到滿意。

    序言

    (一)

    1993年夏,塞繆爾·亨廷頓在美國《外交》雜志上發表了《文明的衝突?》一文。這篇文章引發學界熱烈討論。“據該雜志的編輯講,這篇文章在三年內所引起的爭論,超過他們自40年代以來所發表的任何一篇文章。”隨後,亨廷頓在此基礎上寫成《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1998年,新華出版社出版了該書的中譯本。2001年,美國發生震驚世界的“9·11”事件後,這本書更加吸引世人的高度關注並引發激烈討論。該書對中華文明打上了一個“?”。這個問號耐人尋味。亨廷頓的闡釋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難以讓筆者感到滿意。

    2009年11月,我參加了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舉辦的關於“中國式民主”的國際學術研討會。我提交的論文對“中華政教文明”做了初步的思考與探討。2012年6月,我在拙著《國學復興論·自序》中寫道:“‘政教’是中國文化傳統中固有的一個基本名詞。它兼具政治、宗教、宗法、倫理、教育等諸多內涵。這遠比現代‘政治’內涵要豐富而且深刻。近代以來,由於受到西方政治觀念的影響,我們幾乎已經不能從整體上認識和把握我們的政教傳統了。試問中國傳統政教的根本理念是什麼?中國傳統政教制度如何構成?有何特色?對當代中國政治文明建設有何意義?這些基本問題值得重新研討。”這些問題可以歸結為一個根本問題,即如何認識和評價中國古代政教文化傳統?同年年底,基於這個問題,我申報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研究”(以下簡稱“政教”)。

    2013年6月,“政教”項目獲批之後,我就開始了本書的寫作。原計劃於2016年6月完成,但在隨後的研究過程中,深感史料浩繁、問題諸多,根本不可能在三年時間裡完成,不得不推延項目的完成時間。直到2018年9月,初稿纔完成。此後幾個月,我不時加以修訂,然後申請結項。結項之後,又根據專家的鋻定意見做了進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在等待書稿出版的過程中,又時而修訂和完善書稿。

    (二)

    早在20世紀40年代,梁漱溟先生在其《中國文化要義》中就提出了“認識老中國,建設新中國”的著名命題。這個命題意蘊豐富,深具現實意義。他還強調指出:“新局面的開出,是從老道理的真精神裡開出來的。”隻有“從真精神裡發出新芽”,纔能“轉出一個新局面來”。錢穆先生認為,國民應對其本國歷史文化略有所知,懷有一種溫情與敬意,不對其本國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也不把當前社會存在的種種弊病一切諉卸於古人。隻有大多數國民具備這種精神素養,國家民族纔有復興之希望。

    英國著名史學家湯因比曾說:“就中國人來說,幾千年來,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文化上團結起來。他們顯示出這種在政治、文化上統一的本領,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功經驗。”值得指出,湯因比是從世界文明的寬廣視野中論述中華文明的特點及其作用的。而且,他不隻是就歷史而論歷史,他還具有一種以史為鋻、彰往察來的現實關懷以及未來憧憬。在他看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日趨強盛,中華文明將重振雄風,並且可能主導21世紀的人類文明發展。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坦言:“我日益欽佩中國人民,欽佩他們的堅忍不撥、含蓄縝密、家庭意識和他們展現出的中華文化。”“中國將在21世紀的世界中發揮重大作用。”筆者相信,基辛格的這番話語肯定不是信口開河,而是來自他對中國的深刻觀察與理性思考,來自他對湯因比等史學家觀點的認同。

    湯一介先生指出:“中華民族正處在民族復興的前夜,因此我們必須對中國文化有個自覺的認識,必須給中國傳統文化一個恰當的定位,認真發掘我們古老文化的真精神所在,以便把我們優秀的文化貢獻給當今人類社會;認真反省我們自身文化所存在的缺陷,以便我們更好地吸取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精華,並在適應現代化社會發展的總趨勢下給中國文化以現代的詮釋。”這個觀點體現了飽經風霜和磨難的前輩學者對民族復興的殷切期望!並且滲透了一種冷靜、清醒的理性思考與辯證眼光。

    概而言之,上述中外學者、政治家的洞見、遠見值得我們高度重視,也為本書稿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動力。我個人對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抱有一種堅定信念,但同時也懷有一種深沉的憂患意識。無論信念與憂患,都根源於我對中華古典政教文明的研究與反思。我力求全面地概括、闡述蘊含於中華古典政教文明中的“老道理”與“真精神”,深入地探究、總結中國歷史上的“統一的本領”和“成功經驗”,並且力求客觀地分析、批判中國古代政教思想與政教制度的弊端及其根源。總而言之,本書稿旨在重新探討和認識中國古代政教思想與制度,增強國人的文化自信,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繫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的歷史借鋻。

    (三)

    在撰寫書稿的過程中,我參加了一些學術會議,為會議提交了學術論文,以下將與書稿相關的一些研究成果做一些簡要介紹:

    2014年1月,海南舉辦紀念海瑞誕辰500周年學術研討會。我提交了論文《“文章由道德發出,事功從學問做來”——試論海瑞精神的儒釋道學養根基》。拙文比較全面地分析、闡述了“海瑞精神”的內涵,以及這種精神賴以形成的儒釋道學養根基。拙文突破了“清官”的視角,著力闡明了海瑞身上所具有的深厚的儒釋道學養。認為海瑞的深厚學養以及由此孕育的“海瑞精神”對於當前領導干部自覺提升國學素養以及做到廉潔奉公具有現實的借鋻意義。會後,《海南特區報》《南國都市報》記者對拙文觀點做了扼要報道。拙文全文收入《紀念海瑞誕辰50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2014年6月,我參加了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舉辦的“《周易》與時間”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了論文《從〈周易〉探索中華核心價值觀》認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天下為公,保合太和”這十六個字概括了中華核心價值觀,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泉和根基。《周易》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和“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兩句話把君子置於天地之間,彰顯了君子胸襟的恢宏博大。所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表明了個體的一種道德理想人格(君子人格)。“天下為公,保合太和”則描繪一種社會政治理想,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繫。“天下為公”表明了“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故治理天下應該遵循天下人的共同意願。如果把“天下”理解為全中國,那麼,“天下為公”的政治理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講的“民主”和“法治”等價值理念是相通的;如果把“天下”擴展為全世界,那麼,“天下為公”表明了一種平等、民主的國際關繫,全球性問題應該由世界各國共同參與治理。“保合太和”是指整個宇宙萬物和諧統一、協調發展。這與現代社會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精神理念是內在一致的。會議結束後,論文經修改和充實,發表於李翔海、孫熙國主編的《北大中國文化研究》(2015年第4輯)。

    2016年9月,我參加了在西安召開的“董仲舒與儒家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了論文《董仲舒的問題意識及其哲學思想》。會議結束後,承蒙李祥俊教授的約稿,論文經修改後發表於《中國當代價值觀研究》2016年第5期,題目改為《董仲舒對西漢初年時代問題的思想探索》。拙文從經濟、政治、文化及天人關繫四個方面探討、分析了董仲舒的問題意識、治國理念及其哲學思想。

    2016年12月,我參加國際儒學聯合會和海南省教育廳主辦的“國學與大學德育論壇”,提交了《論國學教育中的文化自覺問題》一文。拙文認為,國學教育必須重建中華精神信仰體繫,傳承中華核心價值觀,發揚經世致用思想傳統,致力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是“文化自覺”精神的本質體現;同時,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們還應秉持中華國學的王道精神,致力於建設和諧世界,這是“文化自覺”精神的境界。論文修訂後,發表於《國學》2017年第1期。

    2018年8月,北京孟子書院舉辦關於孟子專題的研討會。我將書稿中關於孟子的內容修訂、寫成《孟子的天下觀及其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啟示》一文,發給孟子書院。當時,正值北京大學舉辦第23屆世界哲學大會,孟子研討會被納入世界哲學大會的分會場。感謝北京孟學專家將拙文編入《世界哲學大會孟子分論壇論文集》。拙文認為,孟子的天下觀誕生於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具有豐富內涵與意義。這對於今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的參考和借鋻價值。隨後,我對拙文略加修訂後,發表於《中國當代價值觀研究》2018年第5期。

    2018年12月,我參加了由北京外國語大學舉辦的“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國際傳播與中國話語體繫建設”的學術研討會,並為此提交了《民本思想的歷史流變及其近代轉向》一文。拙文對“民本”思想的歷史流變(從先秦到近代)做了較為全面的梳理與評析,由此揭示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內涵的演變發展及其深遠意義。感謝會議主辦方將拙文收錄於《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學術論文集》(2019年第2輯)。

    2019年3月,參加“陸像山誕辰88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我提交了《“發明本心,經世濟民”——陸像山的心學精髓及其政教精神探析》一文。拙文認為,陸像山所謂“本心”是一種先驗的道德理性,同時也是宇宙本體,尤其是人文意義上的宇宙本體。故道德倫理包含於本心之中,而不在本心之外。“發明本心”是陸像山的心學精髓,同時也體現為一種修養功夫,即“收拾精神,自作主宰”。通過修養與磨煉,確立本心,就能明辨義利,做到“惟義惟公,經世濟民”。這體現了陸像山的政教精神。心學精髓與政教精神之間是一種體用關繫。陸像山晚年主政荊門,全憑一顆本心為百姓造福,贏得百姓由衷愛戴。因此,陸像山本人即踐行自己的心學精髓與政教精神的典範。這種典範至今仍有深刻的現實意義。拙文修訂後,發表於《中國心學》(2021年4月創刊號)。

    2019年6月29日,參加“董仲舒與儒家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我提交了論文《董仲舒“更化則可善治”探析》。“更化則可善治”是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出的治國主張。這個命題內涵豐富、思想深刻。拙文對此做了比較詳盡的闡發與評論。感謝魏彥紅教授將拙文發表於《衡水學院學報》2019年第6期。順便提一下,當會議結束之際,應河北大學哲學繫張燕京教授的邀請,做了一場題為“千古醇儒,奠定漢魂——董仲舒的治學、仕途及其人文關懷”的學術講座。講座用了一個半小時,然後,回答聽眾提問花了四十分鐘。感謝這些可愛的聽眾朋友!他們富於質疑與批判精神,從不同角度提出了頗有深度的學術問題。

    2019年11月23日,應北京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的邀請,我參加了“國家理論的重新審視”國際研討會,提交的參會論文為《“更化·改制·善治”——董仲舒對漢初七十年的歷史反思與理論總結》。我在發言中指出,董仲舒之所以提出“更化”,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詐起”;其二,“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於當更化而不更化也”。“更化”的主要內容是指治國理念的更新與文教政策的調整。具體而言,就是以“尊儒”取代“黃老”,同時以教化為大務,立太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董仲舒之所以提出“改制”,主要原因是漢初所實行的“漢承秦制,郡國並行”制度並不是一種健全的政制。“改制”內容包括兩大方面:一是形式性改制,表現為遷國都、更稱號、改正朔、易服色;二是實質性改制,包括經濟、政治、法律、教育等政教體制的改良。一言蔽之,“改制”體現了一種“繼亂世者其道變”的改革精神。董仲舒所謂“善治”,以“更化”為指導,以“改制”為基礎。“善治”的主要內涵與基本途徑是效法天道、任用賢能、注重教化、推行調均。總而言之,“更化”“改制”“善治”這三個關鍵詞既相對獨立,又互相聯繫。“更化”是順應時代潮流、反映人心向背,對治國之道做出重大調整;“改制”是在“更化”思想指導下,對經濟、政治等各項制度做出重大改革;“善治”是立足於“更化”和“改制”基礎之上而提出的治國之策。董仲舒強調說:“故為治,逆之則亂,順之則治。”他用五行的生克關繫來說明不同官職之間的制衡問題。順應這種制衡之道,國家就可以善治;違背這種制衡之道,國家就會產生動亂。由此可見,“更化、改制、善治”所蘊含的歷史經驗與政治智慧,對於促進當代中國國家治理體繫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借鋻意義。感謝北大國家治理研究院的邀請!拙文發表於該院院長王浦劬教授主編的《國家治理現代化研究》(2020年第5輯)。

    (四)

    在思考與撰寫書稿的七年多時間裡,我漫遊於中國古代政教文明的典籍海洋之中,在歷史文獻中梳理、穿越5000年的中華政教文明史,設身處地地感受中國古代政治家、思想家的歷史環境及其內心世界,深入領悟他們修身齊家與治國平天下的思想精神,深感無論其得失成敗如何,都應當認真總結與反思。

    本課題立足於文獻學與歷史學,運用跨學科知識、繫統論等思維方法研究中國古代政教思想與政教制度。這種研究視角隻是一種初步的探索。前輩時賢的相關成果是本課題研究的重要基礎。在參考和吸收前輩研究成果的過程中,我深為他們那種頗具風骨的學術精神所感動!特別是梁啟超、陳寅恪、梁漱溟、錢穆、湯一介、羅榮渠等先生,他們雖已作古,仍使我懷有一種恆久的溫情與敬意!這也化為本書寫作的一種精神動力。同時需要指出,對於中國古代政教思想與政教制度,五四以來的研究成果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歷史局限。由於受到現代學術分科的局限,這些成果幾乎都是按不同學科的視角進行研究的(如哲學、宗教學、政治學、倫理學、教育學等),這就割裂了中國古代政教文明的有機統一體。

    如果把中國古代政教文明比作一座大廈,那麼,上述各種視角的研究就如分別走進這座大廈的不同房間,對房間內的結構及其擺設觀察得很仔細,但卻忘了通覽大廈的整體結構,也很少注意去探明各個房間之間的內在聯繫。其實,從繫統論的觀點看,古人所謂“政教”相當於一個繫統(有機整體),它包括政治、宗教、哲學、倫理、教育等若干基本要素。這些要素相互聯繫、相互作用,並按照一定的方式構成了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有機整體(“政教”繫統)。這個“政教”繫統所具有的特性與功能並不是原來各個要素的特性與功能的簡單疊加,作為“政教”繫統的有機組成部分的各個要素的特性與功能,也異於它們原來在孤立狀態時的特性與功能。由此可見,隻有借助繫統論的方法去研究中國古代政教文明,纔有可能如實反映它的“本來面目”。

    (五)

    蘇東坡在《題西林壁》詩中寫道:“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大意是觀賞廬山時,正觀、側看、遠眺、近察、俯視、仰望,廬山呈現出千姿百態、變幻莫測的迷人景像。遊人之所以不能夠全面認識廬山真面目,原因就在於自身觀賞廬山的視角有所局限。

    這首詩盡管婦孺皆知、耳熟能詳,但未必所有人都能深刻理解這首詩所蘊含的哲理,更未必都能夠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就以本書的研究對像——中國古代政教思想與政教制度而言,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就如廬山一樣,從不同角度審視會得出不同的印像。因此,要想對它得出一個比較全面、客觀、中肯的認識與評價,也是不容易的。為什麼說不容易?這除了因為中國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本身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之外,也取決於評論者自身的傳統文化素養及其態度、立場與價值理念,甚至還取決於評論者對於當代中國社會現狀的認識與態度。因為,傳統與現代之間存在密切聯繫,有的論者由於對現實不滿,就把問題的根源全都歸罪於傳統文化,特別是歸罪於中國傳統政教思想與政教制度。顯然,這不是一種正確的、理性的認識態度與方法。

    由此可見,認識中國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要比認識廬山復雜得多、艱難得多。因為,廬山屬於自然景觀,人們一般不會帶有主觀成見,從而以一種超然的審美的眼光去欣賞;而中國傳統政教思想及其制度則不同,它是人文與歷史的綜合體現,它對當代中國社會具有很大影響,人們很難超然其外,故往往帶著某種先入為主的成見去認識、去評價,從而眾說紛纭、莫衷一是。不同觀點之間,有的竟有天壤之別。這一現像值得我們反思,我們應該尋求一種基本的共識。

    (六)

    作為作者,我力求以一種中正平和、實事求是的態度去探討、去評析。我相信,隻要學界同仁秉持一種嚴肅、真誠的態度、采取比較恰當的方法、擁有比較豐富的文獻資料來研究和探討中國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我們就會對五千年的中華政教文明逐漸形成和凝聚一種基本共識。如果把這種“基本共識”稱之為“一”,那麼其他各種“不同看法”就可以說是“多”。“一”與“多”之間是一種辯證統一的關繫。深刻認識和把握這種辯證統一,可以說是一種更高層次、更為根本的共識。

    學術界要想在中國古代政教思想與制度研究領域形成基本共識與根本共識,恐怕還需要付出長期的、艱辛的努力與探索,更需要一種無私無畏、開拓創新的學術精神。羅榮渠先生說得好:“在中國社會科學的崎嶇道路上,邁出哪怕是一個很小的步子也是很不容易的,何況是在一個新領域中進行探索。但不管如何艱難,中國的社會科學的現代化,也總得有人邁步,有人摔跤,纔可能有所前進。”他還說:“本書(編者注:指《現代化新論》一書)所講述的現代化的理論與歷史的觀點,不是西方人的現代化觀點,而是中國人探索現代世界發展進程形成的新的現代化觀點。”在現代化研究領域,羅榮渠先生可謂是一位集大成者。毫無疑問,在他身上體現了這種無私無畏、開拓創新的學術精神。正是秉持這種學術精神,羅榮渠為創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的現代化理論做出了卓越貢獻。筆者期待,學界能夠湧現出更多像羅榮渠先生這樣的學者。這樣就能夠更好地促進中國學術事業的發展。

    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國是哲學社會科學大國,“但目前在學術命題、學術思想、學術觀點、學術標準、學術話語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還不太相稱。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鋻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繫、學術體繫、話語體繫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為此,中央發出加快創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號召。近日,由*、財政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下發了《關於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指出:“以相關學科為支撐,整合相關傳統學科資源,促進基礎學科、應用學科交叉融合。”這個指導意見非常重要,也很有意義。

    應當肯定,創建中國特色人文社會科學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即體現學科的中國特色,而且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即可以為中國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中國特色人文社會科學的學術支撐與學術指導。進而言之,中國特色人文社會科學的創建與繁榮,這正是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的重要標志。

    本書稿的研究對像屬於基礎研究,雖然說不上是新領域,但在問題意識、研究視角與研究方法等方面,自感多少有所嘗試與創新。本書所提出的一些新概念、新觀點,不是按照西方政治學、宗教學等學科理論框架提出的,而是根據中國古代政教思想與制度的本來面目及其文獻典籍而提出的。區區微意,在於為學界創建中國特色人文社會科學稍盡綿薄之力。誠望學界同仁與讀者朋友批評指正!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