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我要成為世界的一部分(作者許知遠簽名本限量珍藏版)
    該商品所屬分類:政治 -> 政治
    【市場價】
    108-158
    【優惠價】
    68-99
    【作者】 許知遠 
    【所屬類別】 圖書  政治/軍事  政治  世界政治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ISBN】978754432012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44320122
    作者:許知遠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7年04月 

        
        
    "

    編輯推薦
    外交事物依舊充滿魅力。金正日乘坐9天火車橫穿俄羅斯的行為,可以令*偉大的廣告創意指導黯然失色。
    跟著許知遠,再一次梳理這個混亂的世界!
    本書作為許知遠任職於《經濟觀察報》期間寫的國際時政評論文集,其中的激情和理智總是在不經意中契合著。
    作為《許知遠文集》的第二部,本書的文字充滿誘惑力和無盡的想像,內容則理智而充滿智慧。裡面不無精闢的分析,還有許氏風格的幽默。
    這些經常故作鏗鏹、端莊的文字,是我一心要為讀者疏理“9·11”之後混亂的世界的努力。但其結果常常相反,它們增添了新的混亂,盡管一些人慷慨而熱情的人安慰我說這種混亂也激發起他們的想像力。
    在整整3年時間裡,我痴迷於國際政治,在戰爭、談判、謊言中,人的個性與內心衝突暴露無遺。它也是我在知識上朝秦暮楚的好奇心的延展,我偶然會好奇,我竟然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喋喋不休地評論了那麼多,其中過分明顯的表現了我渴望進入歷史進程的強烈願望。這或許也暗合我對寫作的不負責任的偏見,與其說是為了讀者而存在,不如說它僅僅是作家個人情緒的抒發。
    是的,我們正處於後現代世界之中,牛頓世界中的穩定、均衡的結構正讓位於混亂、*與不可測。但在此刻,我們需要強調的是什麼?創造了相對論的愛因斯坦一生厭惡“測不準原則”的量子力學,一直到去世前,他都在試圖建立一個統一的場論以對抗這種不確定性。他在致量子力學大師玻爾的信中說:“你信仰擲骰子的上帝,我卻信仰世界存在著完整的規律和結構……”面對混亂的今日世界,我們要提醒自己,此情此景並非從未上演過。1910年代的人們感受的驚愕可能遠勝我們,所謂的“後現代世界”也仍處於人類傳統之中。*可怕的危險在於,我們丟棄了“駕馭混亂”的信心。 
    內容簡介
    呈現在你眼前的是一位專欄作家的努力,其中很大一部分談論的是政治人物,這些文字大多完成於2002—2004年。那時候,許知遠任職於一家報紙,他一心要為讀者疏理“9·11”之後混亂的世界。在整整3年時間裡,他痴迷於國際政治,在戰爭、談判、謊言中,人的個性與內心衝突暴露無遺。用許知遠的話說:“它也是在知識上朝秦暮楚的好奇心的延展,我偶然會好奇,我竟然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喋喋不休地評論了那麼多。這或許也暗合我對寫作的不負責任的偏見,與其說它是為了讀者而存在,不如說它僅僅是作家個人情緒的抒發。
    作者簡介
    許知遠,1976年生,200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微電子專業,現任職於《生活》雜志,同時是金融時報中文網,《亞洲周刊》的專欄作家,他也是單向街圖書館的創辦人之一。曾出版《那些憂傷的年輕人》、《轉折年代》、《納斯達克的一代》、《昨日與明日》、《思想的歷險》、《新聞業的
    目錄
    自序
    新的世界秩序
    這一代人的中國意識
    權力的探詢
    新世界秩序,我們了解什麼?
    親愛的,冷戰真的結束了
    足球,謊言與後現代世界
    現實的大國遊戲
    日益凸顯的帝國與政治全球化
    為什麼發動戰爭?
    新使命與老智慧
    一場想入非非的戰爭
    尼爾·福格森:帝國的興衰
    均勢時代的外交關繫自序
    新的世界秩序
    這一代人的中國意識
    權力的探詢
    新世界秩序,我們了解什麼?
    親愛的,冷戰真的結束了
    足球,謊言與後現代世界
    現實的大國遊戲
    日益凸顯的帝國與政治全球化
    為什麼發動戰爭?
    新使命與老智慧
    一場想入非非的戰爭
    尼爾·福格森:帝國的興衰
    均勢時代的外交關繫
    制度迷戀癥
    革新中的越南
    亞洲的新浪潮
    以整個文明為坐標
    轉變觀念,再一次
    我們為什麼落後
    為了忘卻的紀念
    全球化與新歷史主義
    以整個文明為坐標
    文明的衝突,還是歷史的終結
    中國與美國:217年的理解
    我聽到馬克思的聲音
    總統的班底
    環境與社會的崩潰
    關於全球化的另一場戰爭
    美國傳統與我們的世界
    年輕人,歷史並非一蹴而就
    告別昨日世界
    “9·11”的一代
    紐約精神
    一部新全球史的開端
    文學的力量
    成人的童話
    影響世界的思想
    天纔的業餘選手(上)
    天纔的業餘選手(下)
    後的錢德勒
    弗裡德曼:一個90歲的反凱恩斯主義者
    斯蒂格利茲的質疑(叛徒的聲音)
    深入歷史:再見,喬治·凱南
    實驗場中的冒險家
    回憶吧,馬爾克斯
    愛默生:200年的激情
    福山:美國與歐洲的分歧
    梅納得·德賽:全球化可以消除貧窮
    艾瑞克·霍布斯鮑姆的年代
    科學時代的藝術家霍金
    中間階層的興起
    專業教育的危機
    英國的啟蒙
    重建公共知識分子傳統
    馬修·阿諾德的遺產
    人性的光華
    梅櫂忠夫眼中的日本
    熊彼特歸來
    松下的商業哲學
    瑞斯頓的遠見
    墓地裡的不朽戰鬥
    羅伯特·卡普蘭眼中的世界
    李健熙之道
    在線試讀
    新的世界秩序
    這一代人的中國意識
    “未來競賽的核心就在這個國家。”這是創造了福爾摩斯的英國小說家柯南道爾在1898年訪問美國時的判斷,非常適用於2004年的中國。自從1971年以來,瑞士小城達沃斯在每年的1月底至2月初都會吸引來自全球政界、商界與學術界的領袖人物,他們就我們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面臨的重要問題進行公開討論。盡管2004年的主題被設定為“通向繁榮之路”,但參會者卻發現,所有的話題終都轉向了中國。
    《華爾街日報》2004年3月這樣感慨:“她就像狄更斯時代的英國……與1960年的日本。”日本商業思想家大前研一相信,隻有在這些類比的幫助下,你纔能更好地理解中國在今天的變化。從1898年的柯南道爾到2003年的大前研一,我更願意相信中國崛起所激起的情緒更類似於19世紀末的美國。1890年的美國面臨著什麼?城市化、工業化是這個國家的主旋律,對物質的崇拜、欲望與焦灼困擾著這個國家。也是在這個10年,美國的政治家與民眾逐漸發現了對於國家身份認同更為強烈的需求。從1776年以來,美國與其說是一個國家,不如說是一種信仰,幾代美國人一直刻意地回避與世界的接觸。當他們的物質財富已形成巨大的積累後,卻沒有在世界獲得相應的權力。當所有的遊客感慨於美國生活的豐沛時,當它的制造業早已超過英國時,它卻隻擁有弱小得可憐的政府與軍隊,在外交事務中基本沒有發言權。
    西奧多·羅斯福咄咄逼人的擴張政策令人厭惡,但這個推崇“胡蘿卜與大棒”政策的總統,卻給予美國人所需要的國家認同感。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在當時意識到,他們代表的是一個新世界,它將可能取代舊世界。而在20世紀初的歐洲議會辯論中,充斥著“美國威脅論”這樣的論調。
    1890~1920年的美國給人深刻的印像。生命貫穿於這30年的兩代人,親歷了比前十幾代人都要劇烈的變化。一個鄉村的、孤立的、淳樸的美國,變成了一個城市的、全球化的、玩世不恭的美國,洛克菲勒的石油、亨利·福特的T型車、斯蒂芬斯的扒糞新聞、羅斯福的擴張主義,重新塑造了這個國家。生活在這個年代的年輕人,雄心勃勃、又有些不適地進行這一場試驗。他們中引人矚目的一位是沃爾特·李普曼,作為1911屆哈佛畢業生有纔華的一位,他沒有投身於政治活動,而成為了一名新聞記者,他在1914年與他人共同創辦的《新共和》是那個時代響亮的號角之一。這本雜志表達了一代知識分子熱忱的追求,即如何幫助一個正在進行巨大轉型的國家適應她的新角色,既然時間已經來到20世紀,就不能仍死守著19世紀的思考方式與意識形態,而且他們相信,社會是有可能進行根本性變革的。在年僅29歲就為威爾遜總統起草和平十四條的李普曼,將後半生投入了外交事務的專欄寫作,他依靠驚人的思維與分析能力,使美國人適應一個逐漸成真的現實——她已經變成了全球性的領導力量,她必須擁有勇氣與信心,完成她的使命,接受各種挑戰,忍受疲憊與挫折。新的世界秩序
    這一代人的中國意識
    “未來競賽的核心就在這個國家。”這是創造了福爾摩斯的英國小說家柯南道爾在1898年訪問美國時的判斷,非常適用於2004年的中國。自從1971年以來,瑞士小城達沃斯在每年的1月底至2月初都會吸引來自全球政界、商界與學術界的領袖人物,他們就我們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面臨的重要問題進行公開討論。盡管2004年的主題被設定為“通向繁榮之路”,但參會者卻發現,所有的話題終都轉向了中國。
    《華爾街日報》2004年3月這樣感慨:“她就像狄更斯時代的英國……與1960年的日本。”日本商業思想家大前研一相信,隻有在這些類比的幫助下,你纔能更好地理解中國在今天的變化。從1898年的柯南道爾到2003年的大前研一,我更願意相信中國崛起所激起的情緒更類似於19世紀末的美國。1890年的美國面臨著什麼?城市化、工業化是這個國家的主旋律,對物質的崇拜、欲望與焦灼困擾著這個國家。也是在這個10年,美國的政治家與民眾逐漸發現了對於國家身份認同更為強烈的需求。從1776年以來,美國與其說是一個國家,不如說是一種信仰,幾代美國人一直刻意地回避與世界的接觸。當他們的物質財富已形成巨大的積累後,卻沒有在世界獲得相應的權力。當所有的遊客感慨於美國生活的豐沛時,當它的制造業早已超過英國時,它卻隻擁有弱小得可憐的政府與軍隊,在外交事務中基本沒有發言權。
    西奧多·羅斯福咄咄逼人的擴張政策令人厭惡,但這個推崇“胡蘿卜與大棒”政策的總統,卻給予美國人所需要的國家認同感。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在當時意識到,他們代表的是一個新世界,它將可能取代舊世界。而在20世紀初的歐洲議會辯論中,充斥著“美國威脅論”這樣的論調。
    1890~1920年的美國給人深刻的印像。生命貫穿於這30年的兩代人,親歷了比前十幾代人都要劇烈的變化。一個鄉村的、孤立的、淳樸的美國,變成了一個城市的、全球化的、玩世不恭的美國,洛克菲勒的石油、亨利·福特的T型車、斯蒂芬斯的扒糞新聞、羅斯福的擴張主義,重新塑造了這個國家。生活在這個年代的年輕人,雄心勃勃、又有些不適地進行這一場試驗。他們中引人矚目的一位是沃爾特·李普曼,作為1911屆哈佛畢業生有纔華的一位,他沒有投身於政治活動,而成為了一名新聞記者,他在1914年與他人共同創辦的《新共和》是那個時代響亮的號角之一。這本雜志表達了一代知識分子熱忱的追求,即如何幫助一個正在進行巨大轉型的國家適應她的新角色,既然時間已經來到20世紀,就不能仍死守著19世紀的思考方式與意識形態,而且他們相信,社會是有可能進行根本性變革的。在年僅29歲就為威爾遜總統起草和平十四條的李普曼,將後半生投入了外交事務的專欄寫作,他依靠驚人的思維與分析能力,使美國人適應一個逐漸成真的現實——她已經變成了全球性的領導力量,她必須擁有勇氣與信心,完成她的使命,接受各種挑戰,忍受疲憊與挫折。
    中國將重新上演類似的故事嗎?它將從一個邊緣國家,重新回到中心?它將把不斷積累的物質財富,轉化成真實可見的力量?隻有在兩種情況下,國家的意識纔會以鮮明的姿態突顯出來。一種是危機,在面臨入侵與生存危險的19世紀與20世紀初,國家意識在中國開始出現,因為不安全感,日本人在1980年代之前,始終有著強烈的民族意識;另一種情況下則是使命感,某一代人或許恰巧比前幾代人更有欲望證明自己,或是他們面對的環境已經發生重大改變,過去的策略不再起作用,他們必須重新設計自己的未來,西奧多·羅斯福時代的美國正是如此。
    某一國家在某一時代的氣質與表現,往往是支配當時社會生活的那一代人氣質的延伸。一些共同性的歷史事件塑造了一代人的觀念,類似的經歷將使他們擁有類似的意識,這種意識將直接影響他們對於外界作出的反應。出生於1970年代的一代中國青年,將很快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聲音,他們對於中國與世界的看法,將可能緩慢地塑造一個新世界,尤其是當中國已變得如此重要之時。
    每一代人都迷戀於成為歷史的一部分,每一代人信誓旦旦地宣稱自己正身處一個偉大的轉折時刻,每一代人都喜歡引用英國人馬修·阿諾德的名言:一個舊世界已經死亡,而一個新世界尚未誕生。“9·11”給了這代人這樣自我宣稱的機會。在相當大的程度上,2001年應被視作我們這一代人——對國際事務與自己生長的國家的認識開始蘇醒的年份。
    在那天晚上坐在電視機前目睹著那一好萊塢式的場面時,我距離自己的25歲生日仍有16天。我經歷了一個大多數中國青年的典型成長路線,我出生在一個小鎮,在出生那一年,周恩來、朱德、相繼去世。這一年,人們還敲鑼打鼓地上街、並用大喫大閘蟹的方式慶祝“四人幫”的垮臺。我不能說我對十一屆三中全會有什麼印像,對於貫穿1980年代的中國改革帶來的啟蒙運動也缺乏印像,更不用說什麼國際環境的變遷。在80年代後期流行著一部影片《凱旋在子夜》,講述的是對越自衛還擊戰的故事,友鄰的反目占據了我早的外交意識。在我小學畢業那年,弗蘭西斯·福山發表了《歷史的終結》,緊接而來的是柏林牆的倒塌與兩年後前蘇聯在1991年的終解體。
    沒錯,美國是我們這代人感興趣的國家,我們對於世界的理解也基本隻是美國再加上英國等幾個歐洲國家。我幾乎從未想過中國在這個世界上扮演怎樣的角色這樣的問題,盡管我受教育的那所大學以“憂國憂民”著稱,但五四的一代早已變成了托福、GRE的一代,一代人中傑出的頭腦匆匆忙忙、頭也不回地鑽進了美國大學實驗室。中產階級的生活魅力徹底馴服了他們的自我意識。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將民族主義稱作“想像的共同體”,一些特別的事件、人物與傳統會激起人們普遍的情感,人們依靠這種情感與意識構造了一個國家,確認自己的身份。對於類似我這麼大的年輕人來說,2001年的3件事足以刺激這種想像力——申辦奧運會成功、加入WTO與中國進入世界杯。2001年的北京城至少經過了三次狂歡,在那些夜晚的長安街上、三裡屯的酒吧裡,所有的人再次變成了兄弟姐妹,他們都為自己的國籍身份而驕傲。發生在2001年9月11日紐約與華盛頓的悲劇,則使這一代人次認真地思考我們生活的世界,他們開始有意識地學習整張世界的地圖,並逐漸開始了解中國在這張地圖上屬於什麼位置,並可能擁有怎樣的未來。
    在初的幾個月,大多數西方人(至少在媒體上發表意見的知識分子與政治家)相信,在歷史的教科書上,2001年很有可能與1914年處於類似的地位。在斐迪南大公在1914年6月28日的薩拉熱窩遇刺前,整個歐洲已經享有了將近100年的和平,人們甚至相信戰爭將永不再會爆發,當時流行也影響力的看法來諾曼·安吉爾在1914年出版的暢銷書《大幻想:關於軍事權力與國家優勢的關繫研究》,這位當時名噪一時的記者說,自由貿易已使領土擴張成為過失,從經濟學上將,戰爭已變成一種非理性行為,永遠和平已經到來。
    而在“9·11”發生前,全世界都沉浸於冷戰結束的喜悅之中。人們談論的是全球自由市場,資本的自由流動,跨國公司,新技術革命……又是一位記者對此作出了總結,在1999年出版的《凌志汽車與橄欖書》中,《紐約時報》的托馬斯·弗裡德曼(他很像是諾曼·安吉爾的一個翻版)宣稱——世界10歲了。他相信1989年柏林牆的倒塌標志著全球經濟的正式形成。1914年的全球化仍主要局限在歐洲與美洲,但現在,它不再有地域障礙,也不再有意識形態的障礙,就像IBM的廣告語“四海一家的解決之道”。
    弗裡德曼式的樂觀情緒鼓舞著我們這一代的成長。我們的“中國意識”復蘇得很晚,是因為在我們智力日趨成熟時,我們所受的主要影響與地域無關。19世紀的俄國的流亡分子赫爾岑在《往事與隨想》中說的,整整幾代俄國知識精英是在法國文化的熏陶中成長的,對他們而言,法語比母語更得心應手,法國宮廷的禮儀比粗俗的俄國規矩要風雅得多。而我們呢,則是一種新的雜合文化的產物。世界都在美國化,這是20世紀90年代的文化批評家們喜歡的判斷,就像18世紀的歐洲都在法國化一樣,或是15世紀的亞洲都在中國化一樣。不錯,至少和全球千千萬萬的青少年一樣,我們喝可口可樂,喫麥當勞,用Windows操作繫統,聽Billboard上的歌曲,迷戀莎朗·斯通與湯姆·克魯斯……但這種膚淺的描述根本不能反應出我們所呼吸的文化的真實面目。我相信,根本不存在美國文化這一概念,它真正的精性與寬容性。我更無法理解歐洲批評家對於世界文化美國化的批評,對於我們來說,這種所謂的美國化首先是一種解放力量。美國的建國之父們在撰寫他們的立國基礎時,首要考慮的是從古希臘的民主到法國的啟蒙運動的精神,法國人孟德斯鳩比任何美國人,都對美國憲法的影響要大。
    與父輩不同,我們沒有生活在第三次世界大戰隨時可能打響的陰影之中,中國采取的外交政策是韜光養晦,而非四面樹敵或是輸出革命,為了保持經濟建設的穩定性,外交政策與其他政治議題一樣,從來不是公共生活的一部分。中國開放的過程,也正是整個世界的運轉中心由國家轉向市場的過程。撒切爾夫人在1979年的英國開始了私有化運動,羅納德·裡根在1981年美國開始了放松管制運動,他們盡量將政府退出經濟活動的舉動贏得了大量的追隨者。這場運動中兩位重要的思想家是奧地利經濟學家哈耶克與芝加哥大學的米爾頓·弗裡德曼,他們兩人都以是J·M·凱恩斯的反對者著稱,他們相信政府與對於經濟行為的干涉,終將通往“奴役之路”。沒有證據表明,鄧小平讀過他們的著作,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纔是他們那一代的規範讀本。但是1978年時已經74歲的鄧小平卻讓自己成為與撒切爾、裡根並列的20世紀後20年全球自由市場的重要的締造者,前者或許比後兩者更為重要,因為他領導的市場化進程囊括了世界1/4的人口。在2002年時,我纔知道西方對於中國的印像在整個80年代是多麼好,在短短10年內,《時代》雜志兩次將鄧小平評選為“年度人物”。
    這是市場革命與技術革命年代,政治似乎不再占據著舞臺中央,在全球市場的映襯下,民族國家消退了。每一代人都有實現自己光榮與夢想的機會,在“9·11”發生前,我們的主要榜樣是來自硅谷的IT公司,是那些.com公司的百萬富翁。在我們看來,世界革命的中心不再是莫斯科,而是舊金山;創造歷史的不再是列寧、托洛茨基,而是比爾·蓋茨、楊致遠;指導我們行動的不再是解放全人類的革命宣言,而是商業計劃書……
    當然,我們錯過了這場革命,我們還太年輕、沒有海外留學的經歷、也缺乏技術纔華,不能成為這場革命的主角。但有趣的是,比我年齡略長、那些從海外歸來創辦網絡公司中的一些人比我更為強烈地感受到技術革命中蘊含的“中國的前途”。他們將數字革命視作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有效的途徑,寬帶所帶來的充分信息是一場新的啟蒙運動,它將徹底幫助中國人告別知識匱乏的年代。我正是在一時刻了解到了“中國概念”:中華網(China.com)隻是將China後面加上了一個.com,就在NASDAQ上市天超過了1。
    而“9·11”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風尚。它是我們告別了對世界過分一廂情願、簡單化的理解,它更激起了我對整個世界的好奇。世界不僅僅是由那些年輕的百萬富翁的名利生涯構成的,它也是意味阿富汗人那些痛苦的臉龐。很多時刻,我們是通過觀察別人來了解自己,世界已經發生了如此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們也發現這些鏡像中的我們也發生了重要的變化。那些傳統的制約因素一下子消失了,而一些新命題則迅速突顯出來。
    這個過分戲劇性的場面,也出人意料地將中國推向了更為核心的位置。這不僅因為在一場必須依靠全球性合作纔能完成的反恐戰爭中,中國的作用如此重要。更因為,在一個被恐怖主義、商業丑聞、經濟下滑包圍充滿不確定性的時刻,中國依舊高速的發展,給人以無窮的想像力。作為全球化進程重要的發動機的美國的視線的轉移,則突然間賦予中國一個前所未有的定位——它有可能在一個全球領導力缺失的年代提供某種希望。從2001年至今,外界對中國認知,與中國人對自己的認知,發生了極度戲劇性的轉變。錯過了Dot-com革命的我發現,一場更為浩大的革命剛剛開始展開,而我們將是這場戲劇中的新的主角。我們被一種強大的力量誘惑與強迫著,重新審視自己與我們一直面目模糊的國家。結果正如V·S·奈保爾對於他的祖籍印度的形容,我們發現中國也是“難以表述的國家”但在很多時刻,我們卻拒斥或是漠視了它。我不關注它的過去,也很少考慮它的未來,更不知道它與整個世界正在發生哪些關繫。
    Dot-com運動給我刻上了深深的“熱衷於時髦”的痕跡。我必須承認,當我在2002年左右將目光投向中國時,主要的原因是中國話題已變得如此熱門。我幾乎從未讀過古文,對於傳統文化一無了解,我的主要閱讀材料來自於被翻譯成中文的外版書籍與雜志。就像我的朋友所說,當我談論中國時,口氣仿佛是一個外來者。但是,當我談論得越多,就越發現自己愈是這個話題的一部分。我愈像旁觀者一樣感受到“偉大的中國故事”,愈感受到一種強烈的召喚,即成為這個偉大故事的參與者之一,幫助這個偉大故事的實現。
    當身處河流之中時,你常常感覺不到它的流動。但如果你將目光稍微放得長遠一些,你就又會發現多麼大的變革已經產生,中國已多麼深刻地卷入了全球事務之中。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七大經濟體,即使她的增長速度日漸減緩,她也將並不費力地超越英國、法國與德國,成為僅次於美國、日本的經濟體。
    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到“以人為本”,中國的國家戰略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而當胡錦濤前往非洲時,他首要關心的是石油,這種利益上的要求將越來越迫使中國更廣泛地關注全球性的政治、軍事變化。亞洲日漸習慣甚至依賴中國的崛起,再沒有狹隘的中國利益,中國必須為亞洲的穩定提供更多的幫助。歷史不斷教誨我們的是,一個國家經濟力量,終總會轉化成政治與文化力量,盡管這其中可能存在著相對漫長的間隔。
    但是,有多少中國人已經為這種這種變革做好準備,他們準備適應中國的新角色了嗎?如果中國要成為了一名領導性國家,那麼有多少中國人了解了美國、日本、歐洲、朝鮮與越南……人人都在談論“中國的崛起”,但是一個崛起的國家的政府與國民,應該擁有怎樣的能力與心態,他們怎樣纔能贏得他人的信賴。多年以來,我們不斷犯的一個錯誤是,要麼就將外來者視作在一切方面都占優勢的一方,徹底失去自尊;要麼就是沙文主義的俘虜,以不屑一顧的姿態對待別人。在整個80年代,我們將日本的經濟奇跡視作榜樣,但伴隨著日本泡沫的破滅,日本似乎一下子就成為了反面教材,在中國概念刺激下的驕傲的中國人很少意識到,即使停滯的日本的人均GDP也是經濟高速增長的中國的30倍以上。
    出生於1970年代注定了我們擁有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精神。在超過四分之的世紀中,中國沒有經歷過全國性的混亂,沒有遭遇惡劣的外部環境,並保持著高速度的物質生產能力,這在過去150年的中國,從未出現過。這種樂觀主義常常賦予我無法去除的輕浮感,世界總是充滿幸運、而沒有艱苦。幾代人面臨民族危難時表現出的深重的使命感,到了我這一代幾乎消失殆盡。出生於70年代後期的一代人幾乎是“天然的全球化的一代”,對他們而言,世界是以另一種方式進行敘述的。1978年重要的歷史,不是十一屆三中全會,而是斯蒂夫·喬布斯的蘋果電腦有了進一步改善,1989年值得紀念是因為伯納斯·李發明了互聯網……意識形態終結了,我們關心的MTV、管理革命與跨國公司,在這一面上,中國這一代青年與西方的同齡人相當類似。但伴隨著成熟,這一代人將必須肩負起更為重要的使命。他們要幫助這個國家擺脫歷史的陰影,向更為成熟與強大的方向邁進。值得憂傷的是,這一代人仍缺乏韌性與耐性,或許也缺乏足夠的雄心壯志,但值得慶幸的是,由於沒有歷史的陰影,他們或許會使這個國家變得更健康。對我而言,未來令人激動的是,我正在卷入一場偉大的試驗,我將有可能像我景仰的人物一樣,幫助塑造一個新國家、一個新社會的形成。
    確切而言,這一代人將再次面臨重新塑造這個國家性格的挑戰。塑造了一個革命氣質的國家,在那一代青年人眼中,地球上充滿了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人民,世界地圖上的大部分地區都在等待插上我們的紅旗。“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將中國由崩潰的邊緣拯救出來,也帶來一個過分實用主義的中國,甚至將整整一代人變成了“經濟動物”。而現在,或許再用一代人的時間,我們將到達150年以來,幾代中國傑出之士所渴望達到的目標。如果追趕不再是一個國家的目的,那麼她應該為自己尋找哪些新目標,她該為自己的行為賦予哪些新的意義?
    一場公共性的討論已變得如此迫在眉睫。“摸著石頭過河”的國家戰略曾經如此重要,但它的局限性也日趨明顯,2020年的“小康社會”仍隻是一個經濟意義上的國家遠景規劃。在相當程度上,我們仍在依靠過去25年高速發展帶來的慣性繼續前行,但一些全新的思考必須開始展開。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