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中國人*易誤解的西方禮儀
    該商品所屬分類:成功/勵志 -> 成功/勵志
    【市場價】
    89-129
    【優惠價】
    56-81
    【作者】 於興興,郝愛娟 編著 
    【所屬類別】 圖書  成功/勵志  禮儀  外事/國際 
    【出版社】中國書籍出版社 
    【ISBN】978750681640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6816403
    作者:於興興,郝愛娟編著

    出版社:中國書籍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年01月 

        
        
    "

    編輯推薦
    到西方旅遊的越來越多,文化個性異彩紛呈;了解西方禮儀,使你舉止得體、優雅;理解西方禮儀,使你獲得文化啟迪。
    說稱呼:直呼其名不禮貌?
    數年前,當時的美國總統克林頓訪問上海,在參觀一個社區時,一群幼兒園的孩子們有組織地用英文高聲歡呼“熱烈歡迎克林頓爺爺”。克林頓微笑示謝,但多少有一點兒遲疑。就在此刻,一個三歲的男孩卻直呼“克林頓、克林頓”。備感親切的克林頓抱起了這個孩子……
    國人看到這一幕一定會感到十分詫異,那個三歲的男孩竟敢直呼貴為總統的克林頓的名字,按照中國的禮儀,這顯然是大不敬的行為。因為在中國人看來,長幼有序,一般隻有彼此熟悉親密的同輩之間纔可以“直呼其名”。
    與外國朋友交往,我們怎樣稱呼更好?
    說致謝:頻繁致謝太見外?
    如果說朋友、同事之間幫個忙說聲“謝謝”,還可以理解的話,那麼為什麼*示密的愛人之間也這麼見外呢?在中國,人們更經常看到的是“一切盡在不言中”。即使是在接受比較大的幫助時,中國人遵循的原則也常常是“大恩不言謝”。尤其在父母子女間、夫妻間、兄弟姐妹間以及親朋好友之間,更少說客氣話。如果在家裡以及親朋好友之間不斷地道謝,中國人聽起來會很怪,反而覺得相互之間有了距離,有點見外,甚至關繫開始疏遠。
    然而說“謝謝”卻是西方人*常見的禮儀習慣。 
    內容簡介
    從普及的層次上來說,這套叢書是通過文化糾錯來提升文化形像。因為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我們每個人都有文化形像的問題。而發生在我們生活中的很多有損個人文化形像的口誤、筆誤,除了公眾人物會被媒體曝光進而吸取教訓外,很多人可能沒有自我糾正的機會。這套叢書的推出,正是因應現實的需要和改善與提高大眾文化形像而產生的。
    從教育層次來說,這套叢書是對仍然活在我們身邊的傳統通識進行一次普及與推廣。這是對不恰當地否認和摒棄傳統文化從現實角度進行的一次反動,是對仍然活著的文化進行梳理。而其更深層次的隱喻是,我們要強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的精神,因為對於不了解或不懂的文化的無知而口無遮攔其實際是一種虛偽,一種作秀。我們時代的浮躁正在於我們很多人不好學習而好表現。所以強調學習的精神,對於當下的國人尤其重要。同時,對本國傳統文化通識的學習,也是我們作為中國人起碼的文化標識。所以當有人把國外著作中提到的孟子翻譯成“孟修斯”的時候,我們雖覺可笑,更覺可悲。
    對於文化糾錯和提升文化形像來說,這套叢書中是一個開端。
    目錄
    一、言語的背後是涵養,更有觀念
    說稱呼:直呼其名不禮貌嗎
    說招呼:外國人打招呼明知故問為哪般
    說致謝:頻繁致謝太見外嗎
    說告別:送到門口就分手不受歡迎真納悶
    說介紹:介紹別人用名字還是用頭銜
    說謙辭:謙虛是必要還是不誠實
    說敬稱和謙稱:使用謙稱不當會使機遇擦肩而過
    說閑聊:閑聊中哪些不能問
    說贊美和反應:贊美的作用在哪裡
    說脫帽禮:帽子要不要摘下來
    二、交往的舉止是禮貌,更是禮俗
    說:送小刀給俄羅斯人,俄羅斯人會生氣
    說拜訪:不同國家見面禮儀也不同一、言語的背後是涵養,更有觀念
    說稱呼:直呼其名不禮貌嗎
    說招呼:外國人打招呼明知故問為哪般
    說致謝:頻繁致謝太見外嗎
    說告別:送到門口就分手不受歡迎真納悶
    說介紹:介紹別人用名字還是用頭銜
    說謙辭:謙虛是必要還是不誠實
    說敬稱和謙稱:使用謙稱不當會使機遇擦肩而過
    說閑聊:閑聊中哪些不能問
    說贊美和反應:贊美的作用在哪裡
    說脫帽禮:帽子要不要摘下來
    二、交往的舉止是禮貌,更是禮俗
    說:送小刀給俄羅斯人,俄羅斯人會生氣
    說拜訪:不同國家見面禮儀也不同
    說隱私:外國人重視隱私
    說親情:中國人重親情還是外國人冷漠
    說姓名:外國人的名字是名在前還是姓在前
    說約會:約會還要預定
    說赴宴:赴宴不是小事情
    說做客:做客的時候是否可以抽煙
    說握手:什麼時候該握手
    對女性的態度:對女性尊敬該怎樣做
    談尊老愛幼:不給老人讓座就不尊重老人嗎
    對待法律的態度:情大還是法大
    說歡樂:東西方歡樂文化有差異
    電話用語:打電話要怎樣說話
    目光接觸:盯著對方看不禮貌
    說微笑:對別人微笑不都是受歡迎
    戲院和音樂廳禮儀:在戲院裡應該怎麼做
    注意形像:形像也是對別人尊重
    說收禮:收到禮物要不要馬上打開
    等級觀念:西方並不注重等級觀念
    說著裝:穿著也是一種禮儀
    三、無聲的語言,豐富的蘊味
    說表情:目光的交流是重要的
    說手勢:點頭是否都表示“是”
    說姿態:此時無聲勝有聲
    說接觸:人需要觸摸嗎
    說距離:同性手拉手就是同性戀嗎
    四、餐桌上的文化品味
    座次:子能食食,教以右手
    何時開始用餐
    中西方用餐禮儀的差異
    中西方喝酒的不同方法
    祝酒有技巧
    喫西餐時不必喝酒
    中西方酒與菜的搭配也不同
    為別人夾菜很惡心
    西方宴會中忌喧嘩
    參加宴會時應該怎樣打扮自己
    怎樣使用餐巾
    中西喝湯的方法有差異
    宴會禮儀知多少
    不同國家菜式有講究
    外國人飲食氣氛有講究
    中西食物搭配觀不同
    中西方飲食文化反差大
    中西餐具面面觀
    中西上菜次序之不同
    外國人停餐方式也有講究
    外國人“喫什麼”、“喝什麼”有講究
    中西飲食方式有差異
    應怎樣拒絕邀請
    西方人的小費禮儀
    宴會上的水果
    “牢丸”“扁食”皆為餃子
    中西茶道有別
    外國人喝咖啡有講究
    中西請客付賬有差異
    進餐速度太快不利於身體健康
    五、愛的天堂,到達的路徑不一
    中西婚慶儀式差異
    服裝:婚紗並非都是白色
    中外婚俗習慣有差異
    中西婚禮氣氛有差異
    外國人也鬧洞房
    穿什麼衣服參加婚禮
    新娘的花束有講究
    並非所有的西方婚禮都鋪張
    蜜月來源於西方
    戒指來源於東方
    中西婚宴差異大
    中美婚俗的差異
    六、靈魂歸處,表達的都是祝福
    喪葬儀式中的異與同
    中西葬禮中服裝的差別
    中西方不同的喪葬傳統
    西方喪禮中也有“迷信”
    七、商務細節中的文化個性
    早到5分鐘纔是守時
    中西談判中的差異
    商業場合中的服飾
    八、生活觀念,歸源文化深處
    說顏色
    紅色是否代表吉祥
    白色是否代表不吉
    黑色是否代表神秘
    黃色是否代表富貴
    綠色是否代表邪惡
    藍色是否代表憂郁
    粉紅色是否代表女性
    說教育
    教師的作用有多大
    學生作業差別有多少
    中西家庭教育不同
    中西消費觀念差異
    中西對待寵物不同
    蟬噪林欲靜
    數字吉兇認識不同
    在線試讀
    一、言語的背後是涵養,更有觀念
    說稱呼:直呼其名不禮貌嗎
    數年前,當時的美國總統克林頓訪問上海,在參觀一個社區時,一群幼兒園的孩子們有組織地用英文高聲歡呼“熱烈歡迎克林頓爺爺”。克林頓微笑示謝,但多少有一點兒遲疑。就在此刻,一個三歲的男孩卻直呼“克林頓,克林頓”。備感親切的克林頓抱起了這個孩子……
    國人看到這一幕一定會感到十分詫異,那個三歲的男孩竟敢直呼貴為總統的克林頓的名字,按照中國的禮儀,這顯然是大不敬的行為。因為在中國人看來,長幼有序,一般隻有彼此熟悉親密的同輩人之間纔可以“直呼其名”。中國人稱呼家庭成員、親戚或者鄰居,往往用“二哥”、“四姐”、“趙叔”、“李大爺”等,以顯示對話雙方的親密關繫。要是直呼爺爺、奶奶、姥姥、爸爸、媽媽、老師的名字,肯定會被認為你不懂禮貌,分不清上下長幼尊卑了。但奇怪的是,電視鏡頭告訴我們,克林頓更喜歡的不是那些尊敬地稱呼其為克林頓爺爺的小朋友,而是那個“不禮貌”的小男孩。
    實際上,克林頓的態度恰恰反映了西方人在稱呼上的禮儀習俗。與在稱呼上過於講究的中國人相比,西方在稱謂上顯然更加隨意,更加“不拘禮節”。他們所習慣的是對等式的稱呼,常常用名字稱呼別人(如:Tom,Michael,Linda,Jane等),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某某小姐(如:Mr Summers,Mrs Itoward,Miss Jones等)。這種做法在美國人中尤為普遍,甚至初次見面就用名字稱呼。不僅年齡相近的同輩人之間這樣稱呼,年齡懸殊的人之間也這樣稱呼,其中並沒有不尊重對方的意思。家庭成員之間,隻要彼此尊重,孩子對父母或祖父母也可以互稱姓名或昵稱。如可以聽到孩子叫年長的人Joe,Ben,Helen等,對於中國“姨公(婆)”、“堂(表)兄弟(姐妹)、”“嫂子”、“弟妹”、“小舅子”、“姪”、“外甥”“二哥”、“三姐”、“四嬸”、“周大伯”、“師傅”、“警察叔叔”等這些漢語的稱呼西方人也往往傾向於用名字相稱。老外尤其不喜歡別人用grand-(爺爺奶奶)之類的稱呼,因為這樣的稱呼表明自己老了,上了年紀,而西方人忌諱的就是“老”。一位德國老太太,就曾抱怨說:“我愛北京,但不喜歡被稱為奶奶。”社會地位不同的人也是這樣的。例如,許多大學生叫老師的名字。老師們對這種做法並不反感,並沒有唐突或不禮貌的感覺,也不認為學生不尊重自己或過於隨便;他們反而認為學生能這樣做,正好說明自己待人友好,平易近人。
    說招呼:外國人打招呼明知故問為哪般
    電影《北京人在紐約》中有這樣一幕:一、言語的背後是涵養,更有觀念
    說稱呼:直呼其名不禮貌嗎
    數年前,當時的美國總統克林頓訪問上海,在參觀一個社區時,一群幼兒園的孩子們有組織地用英文高聲歡呼“熱烈歡迎克林頓爺爺”。克林頓微笑示謝,但多少有一點兒遲疑。就在此刻,一個三歲的男孩卻直呼“克林頓,克林頓”。備感親切的克林頓抱起了這個孩子……
    國人看到這一幕一定會感到十分詫異,那個三歲的男孩竟敢直呼貴為總統的克林頓的名字,按照中國的禮儀,這顯然是大不敬的行為。因為在中國人看來,長幼有序,一般隻有彼此熟悉親密的同輩人之間纔可以“直呼其名”。中國人稱呼家庭成員、親戚或者鄰居,往往用“二哥”、“四姐”、“趙叔”、“李大爺”等,以顯示對話雙方的親密關繫。要是直呼爺爺、奶奶、姥姥、爸爸、媽媽、老師的名字,肯定會被認為你不懂禮貌,分不清上下長幼尊卑了。但奇怪的是,電視鏡頭告訴我們,克林頓更喜歡的不是那些尊敬地稱呼其為克林頓爺爺的小朋友,而是那個“不禮貌”的小男孩。
    實際上,克林頓的態度恰恰反映了西方人在稱呼上的禮儀習俗。與在稱呼上過於講究的中國人相比,西方在稱謂上顯然更加隨意,更加“不拘禮節”。他們所習慣的是對等式的稱呼,常常用名字稱呼別人(如:Tom,Michael,Linda,Jane等),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某某小姐(如:Mr Summers,Mrs Itoward,Miss Jones等)。這種做法在美國人中尤為普遍,甚至初次見面就用名字稱呼。不僅年齡相近的同輩人之間這樣稱呼,年齡懸殊的人之間也這樣稱呼,其中並沒有不尊重對方的意思。家庭成員之間,隻要彼此尊重,孩子對父母或祖父母也可以互稱姓名或昵稱。如可以聽到孩子叫年長的人Joe,Ben,Helen等,對於中國“姨公(婆)”、“堂(表)兄弟(姐妹)、”“嫂子”、“弟妹”、“小舅子”、“姪”、“外甥”“二哥”、“三姐”、“四嬸”、“周大伯”、“師傅”、“警察叔叔”等這些漢語的稱呼西方人也往往傾向於用名字相稱。老外尤其不喜歡別人用grand-(爺爺奶奶)之類的稱呼,因為這樣的稱呼表明自己老了,上了年紀,而西方人忌諱的就是“老”。一位德國老太太,就曾抱怨說:“我愛北京,但不喜歡被稱為奶奶。”社會地位不同的人也是這樣的。例如,許多大學生叫老師的名字。老師們對這種做法並不反感,並沒有唐突或不禮貌的感覺,也不認為學生不尊重自己或過於隨便;他們反而認為學生能這樣做,正好說明自己待人友好,平易近人。
    說招呼:外國人打招呼明知故問為哪般
    電影《北京人在紐約》中有這樣一幕:
    有一天,剛到美國不久的北京音樂家王起明遇到了一位美國朋友,兩人熱情地寒暄起來:“你好,王起明,近來還好嗎?”“還不錯,謝謝。你呢?”“很好。今天天氣很好!”“是的,可惜我得上班去。”……第二天,王起明再次遇到了這位美國朋友,他的招呼開場白又是“今天天氣真不錯啊!”這下王起明納悶了,為什麼美國人見面打招呼總是從談論天氣開始,難道就不能換個話題開始嗎?在中國,人們見面習慣的招呼就是:您喫過了嗎?您上哪去?你今天氣色不好,生病了?好久不見,你又長胖了!你又瘦了,要注意身體啊!
    顯然,盡管兩人是朋友,王起明在一定程度上還是誤解了美國朋友的招呼禮節。英美人見面時如果是上午則說:Good moming.下午則說:Good afternoon,在傍晚就說:Good evening.如果與熟人打招呼則說:How are you?或How's life?如果是與較熟的人或朋友打招呼則說:Hello,或Hi。如果用我們中國人見面打招呼時常說的“Have you eaten?”去問候英美人,就會引起對方的誤解,因為“Have you eaten?”在英語裡不是打招呼用語,而是“an invitation”即“邀請對方去喫飯”。如果見到英美人時說:“Where are you going?”他們會很不高興。因為“Where are you going?”對英美人來說則是“an intervention of prirate”,“干涉別人的私事。”在英語文化中,年齡、地址、工作單位、收人、婚姻、家庭情況、信仰等話題屬個人隱私範疇,忌諱別人問及。談論天氣顯然不存在干涉他人隱私這一問題,因此,英美人寒暄頻繁的話題是天氣的狀況或預測。如“It's raining hard,isn't it?”“It's fine,isn't it?”“Your dress is so nice!”等等。
    說致謝:頻繁致謝太見外嗎
    初到西方國家的中國人常聽到的一個詞可能就是“謝謝!”:
    當妻子為丈夫倒一杯水,丈夫會說:謝謝!
    同樣,當丈夫給妻子搬好椅子,請她就座,妻子會說:謝謝!
    當朋友給對方掛電話,談話結束時,對方會說:謝謝!
    在餐館裡,離開時客人對老板說:謝謝!老板同樣會對客人說:謝謝!
    你付了賬,收款員會對你說:謝謝!
    聽到對方對自己的贊美或恭維,你要說:謝謝!
    接收到別人送的禮品,一般是當面打開稱贊一番,並欣然向對方說:謝謝!
    別人應邀參加了你的宴請,你要說:謝謝!
    如果說朋友、同事之間幫個忙說聲謝謝還可以理解的話,那麼為什麼親密的愛人之間也這麼見外呢?在中國,人們更經常看到的是“一切盡在不言中”!即使是在接受比較大的幫助時,中國人遵循的原則也常常是“大恩不言謝”!尤其在父母子女間,夫妻間,兄弟姐妹間,以及親朋好友之間,更少說客氣話“謝謝!”。如果在家裡以及親朋好友之間不斷地道謝,中國人聽起來會很怪,反而覺得相互之間有了距離,有點見外,甚至是關繫開始疏遠的征兆。
    然而“說謝謝”卻是西方人常見的禮儀習慣。在以個體主義為導向的西方文化裡,不管別人幫你什麼忙,從經濟上的資助等大事到準備一桌美餐,送上一瓶飲料,借塊橡皮擦,問個路,傳個話,找錢,叫人來接電話,總之,隻要接受哪怕是舉手之勞的一丁點的幫助都會說“謝謝”。“Thank you.”在西方文化中是使用頻率的禮貌用語之一,這兩個字可以說一天到晚都掛在他們的嘴邊,幾乎用於一切場合,所有人之間,即使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甚至夫妻之間等關繫密切的成員之間也不例外。在西方人看來,不說這些客氣話就有些失禮,對別人不夠尊重。因此,如果你到了國外,不妨學著對幫過你的任何人說聲“謝謝!”
    說告別:送到門口就分手不受歡迎真納悶
    一位中國人在一位美國朋友家做客,喫完晚飯後告辭,主人在門口就與客人說“拜拜”了,這位中國客人好生納悶,自己是不是做錯了或說錯了什麼,不受歡迎呢?
    眾所周知,在中國,客人告辭時,在說Good-bye或“再見”之前,“手續”繁雜。中國人送客人時,主人常對客人說:“慢走!”“路上小心點!”“再見,走好啊!”,如果主人希望表現得更殷勤一些,會陪同客人從樓上走到樓下,甚至把客人送到街盡頭,或車站,看著客人上了車,車開走了,主人纔轉身回去。如果是在和病人告別時,中國人更是體貼備至,常說“多喝點開水”、“多穿點衣服”、“早點休息”之類的話,表示對病人的關懷。
    然而,這些禮儀在西方未必受歡迎。因為相對於中國人在告別時的復雜程序,西方人要簡潔得多。他們在告別時,往往簡單一句“拜拜”,“Bye Bye!”“See you later!”“See you next time!”“Goodnight!”中國人在告別時的熱情,英美人會視為“繁瑣”。西方人在告別時的簡潔原則既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時間就是金錢”,在他們看來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現,因為如果你對一個病人說“多喝水”之類的話,那與指手畫腳沒什麼區別。相反,他們一般會說“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復”等等。
    同樣,當一位美國人在你告別時說:“我會和你保持聯繫”時,千萬別太當真。否則你等了一年多也未見隻言片語,便會抱怨他不講信用。當他說“我會和你保持聯繫”這句話時,我們必須明白那僅僅是一種告別語,相當於“再見”,說話人並無他意,更沒有作任何許諾。
    說介紹:介紹別人用名字還是用頭銜
    在中國,人們很喜歡被稱為某某經理,某某總裁,因為這是身份與地位的像征。但是這在西方,人們很少用正式的頭銜稱呼別人。當然這也並不是的,正式的頭銜隻用於法官、高級政府官員、軍官、醫生、教授和高級宗教人士。需要注意的是,西方從來不用行政職務如局長、經理、校長等頭銜來稱呼別人。
    在社交場合中,如何稱呼他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若稱呼不妥當則很容易讓他人馬上產生反感,甚至嫉恨在心久久無法釋懷。對於自己已經認識的人多以Mr.Ms.或Mrs.等加在姓氏之前稱呼,如Mr.Chang,Ms.Tsing,Mrs.Huang等,千萬不可以用名代姓。例如:稱呼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人們一定稱其為華盛頓總統、華盛頓先生,因為這是他的姓。如果稱他為喬治先生,保證會震驚全場,因為在美國隻有以前的黑奴纔會如此稱呼主人,這一點我們常常弄不清楚,所以也讓別人特別驚訝乃至氣憤。當然有時也有例外,例如:對於重要人物好加上他的頭銜,如校長、大使、參議員、教授……,以示尊重,當然也如前述是以頭銜之後加上其人之全名或姓氏稱呼,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也別接上名字。一般而言有二種人在名片上和頭銜上是終身適用的,這三種人是:大使、博士以及公侯伯爵。在稱呼他們時一定要加頭銜,否則表示十分不敬,甚至視為羞辱,務必謹慎小心。對於不認識之人可以用Mr、Madam稱呼他們,我們國家有不少一見外國人就稱為“Sir”,這是不對的。隻有對看起來明顯十分年長者或是雖不知其姓名但顯然是十分重要的人士方纔適用之,當然面對正在執行公務的官員、警員等也可以“Sir”稱呼以表尊敬。而對於女士則一律以Madam稱呼之,不論她是否已婚。對於年輕人可以稱之為Young man,年輕女孩則稱為Young Lady,小孩子可以昵稱為Kid(s),較禮貌地稱之為Young Master。在此Master並非主人之意,有點類似漢語中的的“小王子”之類的稱呼。
    在國際交往場合,如想結識朋友,是有一定規矩的,一般應由第三者介紹。如當時不具備這種條件而你又確實想結交某人,你可走到他面前作自我介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介紹完後不可先伸手,也不可以問對方的名字。對方若不作自我介紹,你可道聲謝離開,這在西方並不算失禮。在互相介紹時,應用句型“This is x,and this is x。”介紹兩人認識時,要先把男士給女士,先把年輕的介紹給年老的,先把職位低的介紹給職位高的。如果是同性之間,介紹完畢後應先伸手相握,可以說“很高興認識你”(Nice to meet you!),沒有必要說“久仰”或“希望以後常聯繫”之類的話,在有些國家會將“常聯繫”理解為有事要相求於你,這樣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說謙辭:謙虛是必要還是不誠實
    中西方由於文化環境的不同,導致了人們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其中容易引起誤會和笑話的是謙辭的使用。在社交場合中,中國人喜歡使用謙辭,以表示謙虛,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韜光養晦”,而西方人講究“實事求是”,把別人的贊美當成一種自然而然的事,大大方方的接受。於是當西方人遇到中國人時,就容易引起誤會了。
    記得有一個笑話是這樣的:一首來中國訪問時,中國一位官員攜夫人一起去迎接。見面後首表示禮貌說:“您的夫人真美麗!”當翻譯官翻譯給中國官員時,這位中國官員謙虛地說:“哪裡,哪裡。”但這位烏龍翻譯官首時竟然翻譯為:“where?where?首一臉驚訝,連忙說:“angwhere,anywhere.(任何地方都漂亮)”就是在不經意間引起了異常的尷尬。
    中國人注重謙虛,在與人交際時,講求“卑己尊人”,並把這看作一種美德,這也是一種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像。一般在社交場合中,在別人贊揚我們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以表謙虛有禮。西方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當他們受到贊揚時,總會很高興地說一聲“Thank you”表示接受。由於中西文化差異,我們經常會認為西方人過於自信,毫不謙虛;而當西方人聽到中國人這樣否定別人對自己的贊揚或者聽到他們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時,會感到非常驚訝,認為中國人真的是太虛偽、太不誠實了。
    中國人反對王婆賣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國式的自我謙虛或自我否定卻常常使西方人大為不滿。“Your English is,very good。”“No,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You've done a vety good job。” “No,I dont think so.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這種謙虛,在西方人看來,不僅否定了自己,還否定了贊揚者的鋻賞力。
    中國人招待客人時,一般都準備了滿桌美味佳肴,不斷地勸客人享用,自己還謙虛:“沒什麼菜,喫頓便飯。薄酒一杯,不成敬意。”行動上也多以主人為客人夾菜為禮。西方人會對此大惑不解:明明這麼多菜,卻說沒什麼菜,這不是實事求是的行為。而西方人在請客喫飯時,菜肴特別簡單,經常以數量不多的蔬菜為可口的上等菜,席間勸客僅僅說:“Help yourself to some vegetables,please.”喫喝由客人自便自定。
    說敬稱和謙稱:使用謙稱不當會使機遇擦肩而過
    外國企業剛進人中國時,在應聘的時候,曾經出現過很多尷尬的事情。曾經有一個年輕人到外企中應聘,為了表示謙虛,不狂妄自大,不自覺間使用了一些謙虛的話,例如當別人稱贊他時說“過獎了”,當誇獎他時,雖然心中竊喜但嘴上仍然說“沒有,沒有。”後,盡管他的條件和成績是較優秀的,但是他仍然沒有被錄取。於是他百思不得其解。在他用於被一家國有企業相中上班以後,纔弄明白,原來是文化的差異使他與前一份工作失之交臂:外商們認為他的謙虛是不自信的表現!他們需要的是自信的員工,無論在什麼時候都能保持一份自信樂觀的心態投入到工作中。在清楚背後的原因後,他哭笑不得,也感慨萬千。
    漢語有敬稱和謙稱,而英語沒有。英漢社交稱謂中還有一個特別的差異,就是敬稱與謙稱的使用。英語中雖然同樣有敬稱,但絕少有謙稱,因為西方人崇尚平等,提倡自信,對人有禮但絕不過分自謙。而在漢語中謙稱與敬稱並重,這一文化現像的產生,無疑也源於中國傳統禮教。“夫禮者,自卑而尊”(《禮記·典禮》),因而漢語謙稱有許多,如:愚、在下、鄙人、不纔、小可、晚輩、未學、後生、卑職、下官等等。漢語中不僅有表示自謙的詞,而且還有代為親屬謙虛的詞,如:小兒、犬子、內子、拙荊、小女、小婿等等。漢語裡用敬稱直接表示敬意,舊時常用,如尊稱:令尊、令堂、令公子、令愛、令千金等又用謙稱間接表示恭敬,抬高對方,貶低自己,讓對方產生優越感,消除壓力。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