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年輕人入世指南3冊套裝
    該商品所屬分類:成功/勵志 -> 成功/勵志
    【市場價】
    619-897
    【優惠價】
    387-561
    【作者】 草薙龍瞬、松浦彌太郎、中川越 
    【所屬類別】 圖書  成功/勵志  成功/激勵  自我經營 
    【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ISBN】978755941431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是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59414311
    作者:草薙龍瞬、松浦彌太郎、中川越

    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06月 

        
        
    "

    編輯推薦
    《佛繫:如何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漫畫金裝版】》
    ·佛繫三連:都行,可以,沒關繫!
    ·佛繫戀愛:“我們戀愛吧。”“都行,看你。”
    ·佛繫干活:說我好也行,說不好也行。
    ……………
    佛繫=一切隨緣 自得其樂 LOVE PEACE
    快樂 = 放下“不滿的心” 坦率而主動地滿足合理欲望
    真正的“佛繫”不是消極逃避,是將合理欲望轉化為積極能量!
    ·清——清理內心多餘的煩惱,感受“被欲望所驅使,感到不快樂”和“享受快樂”的兩種心理狀態:
    ·“快樂”是指感到喜悅或歡樂時的心理狀態,也就是幸福。
    ·“不快樂”是指內心充滿憤怒、恐懼或不安時的心理狀態,也就是不幸福。
    ·簡——簡潔理性的正面思考,放下多餘的執念、妄想,將合理的欲望轉化為能量。
    ·行——踐行重視快樂的生活方式,以“慈、悲、喜、舍”之心與世界相處,享受當下的圓滿。
    “佛繫”快樂思考法,能幫助現代人緩解因社會壓力、人際關繫、資訊爆炸而帶來的焦慮不安。
    《即答力:年輕人的自我更新指南》
    松浦彌太郎是風靡日本的生活美學大師,數百萬日本年輕人受其影響。他的作品引入中國後,受到中國年輕人的熱烈追捧。他在書中看似簡單的人生哲學裡蘊含了不簡單的生活智慧。張德芬、鄭秀文等人十分推薦他。
    49歲開啟新的人生,51歲人生過半的轉折之作

    《佛繫:如何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漫畫金裝版】》


    一、深度解讀“佛繫”,重塑快樂自我
    ·佛繫三連:都行,可以,沒關繫!
    ·佛繫戀愛:“我們戀愛吧。”“都行,看你。”
    ·佛繫干活:說我好也行,說不好也行。
    ……………
    佛繫=一切隨緣 自得其樂 LOVE&PEACE
    快樂 = 放下“不滿的心” 坦率而主動地滿足合理欲望
    真正的“佛繫”不是消極逃避,是將合理欲望轉化為積極能量!


    二、日式“佛繫”快樂思考法,傳授“清•簡•行”的健康生活理念
    ·清——清理內心多餘的煩惱,感受“被欲望所驅使,感到不快樂”和“享受快樂”的兩種心理狀態:
    ·“快樂”是指感到喜悅或歡樂時的心理狀態,也就是幸福。
    ·“不快樂”是指內心充滿憤怒、恐懼或不安時的心理狀態,也就是不幸福。
    ·簡——簡潔理性的正面思考,放下多餘的執念、妄想,將合理的欲望轉化為能量。
    ·行——踐行重視快樂的生活方式,以“慈、悲、喜、舍”之心與世界相處,享受當下的圓滿。
    “佛繫”快樂思考法,能幫助現代人緩解因社會壓力、人際關繫、資訊爆炸而帶來的焦慮不安。



    《即答力:年輕人的自我更新指南》


    生活美學大師、超級暢銷書《100個基本》作者松浦彌太郎
    松浦彌太郎是風靡日本的生活美學大師,數百萬日本年輕人受其影響。他的作品引入中國後,受到中國年輕人的熱烈追捧。他在書中看似簡單的人生哲學裡蘊含了不簡單的生活智慧。張德芬、鄭秀文等人十分推薦他。
    49歲開啟新的人生,51歲人生過半的轉折之作
    在49歲之際,松浦彌太郎決定開啟新的人生。一般來說,行至中年,一般會維持現狀度過接下來的人生。然而,他毅然辭去《生活手帖》總編輯職位,他說:“盡管自知必冒風險,我仍將自己重新歸零,選擇縱身躍入全新的領域。”
    找尋生活中的真實,成為你想成為的自己
    人生隻有一次,你是想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還是迷茫、懦弱到老死?“成功的反面不是失敗,而是什麼都不做。”所以,踏出*步,勇敢去追尋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毫無保留地與你分享半生心得,43條與你息息相關的人生經驗和感悟
    當我們與這個世界打交道的時候,不論交流深淺,都需要我們認真對待,這是基本準則。
    習慣就是“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想法和行為”。
    不論眼前的工作是多麼瑣碎的小事,但工作就意味著機會。
    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想到下一個人。
    常對自己投資。為體驗花錢。不用貧窮的方法學習。
    做被錢喜歡的工作,過被錢喜歡的生活。



    《人間處方:夏目漱石寫給青年的信》



    ★7類疑難雜癥,103個特效處方。對癥下藥,一盒起效,有病治病,無病強身
    不管是外感不適還是憂心成疾,就連習慣性不開心、工作提不起勁、尋尋覓覓卻仍無人可戀、越來越不解幸福為何物等這些日常煩惱,夏目漱石也都給出了對應處方。
    ★芥川龍之介、久米正雄、寺田寅彥、野上彌生子等從中受益
    人生在世,難題便在於如何與這世間、與自己和解。生活、工作會黯然失色還是熠熠生輝,都取決於此。夏目漱石寫給特定的熟人、摯友的這些信,都是充滿智慧的生命話語,給出與這世界達成和解的方式。有的是綿柔安慰劑,有的是苦口一良藥。無論頭疼還是心痛,外癥抑或心病,本書的處方總有一款能治你的問題。
    ★新穎的裝幀設計,隨身攜帶,輕巧開本,方便閱讀
    封面采用牛皮紙,做成處方袋,設計新穎。內文7個章節獨立裝訂,買1本得7本。隨身攜帶,輕巧閱讀。

     
    內容簡介
    《佛繫:如何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漫畫金裝版】》
    ·工作不如意,覺得自己的工作沒有價值。
    ·厭惡的事、不走運的事接踵而至,令人沮喪。
    ·和身旁的人性格不合,在人際交往中倍感壓力。
    ·內心埋藏著一段無法忘卻的沉重往事。
    ·因無法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而感到壓力。
    ·不知道今後的人生該如何活下去,總覺得不安。
    ·“快樂”是指感到喜悅或歡樂時的心理狀態,也就是幸福。
    ·“不快樂”是指內心充滿憤怒、恐懼或不安時的心理狀態,也就是不幸福。

    《佛繫:如何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漫畫金裝版】》


    人生總與痛苦相伴,煩惱總是如影隨形:
    ·工作不如意,覺得自己的工作沒有價值。
    ·厭惡的事、不走運的事接踵而至,令人沮喪。
    ·和身旁的人性格不合,在人際交往中倍感壓力。
    ·內心埋藏著一段無法忘卻的沉重往事。
    ·因無法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而感到壓力。
    ·不知道今後的人生該如何活下去,總覺得不安。


    煩惱始於“心靈的反應”,痛苦源於“不滿的心”。日式“佛繫”快樂思考法,傳授“清•簡•行”的健康生活理念,幫助現代人緩解因社會壓力、人際關繫、資訊爆炸而帶來的焦慮不安。


    ·清——清理內心多餘的煩惱,感受“被欲望所驅使,感到不快樂”和“享受快樂”的兩種心理狀態:
    ·“快樂”是指感到喜悅或歡樂時的心理狀態,也就是幸福。
    ·“不快樂”是指內心充滿憤怒、恐懼或不安時的心理狀態,也就是不幸福。


    ·簡——簡潔理性的正面思考,放下多餘的執念、妄想,將合理的欲望轉化為能量。


    ·行——踐行重視快樂的生活方式,以“慈、悲、喜、舍”之心與世界相處,享受當下的圓滿。



    《即答力:年輕人的自我更新指南》



    成功的反義詞不是失敗,而是什麼都不做。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松浦彌太郎選擇了遵從自己的內心,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所以毅然辭去了《生活手帖》總編輯一職,踏上新的征程。
    十年後,他靜思過往經歷和人生經驗,毫無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的半生心得,從生活、工作、交際、拖延癥、提問等方面為切入點,重新思考人生進階的基本,告訴年輕人應該如何利用基本,更新自我,在復雜的世界裡成為高手。



    《人間處方:夏目漱石寫給青年的信》


    103個應對世界的方式,與不安、逆境、挫折從容共存的人生指南
    本書從2500多封夏目漱石現今留傳於世的書信中,整理出七大主題:挑戰、幸福、品行、批評、處世、矜持、表現。當遭遇不安與逆境時,可以與之和平共存的人生指南與充滿智能的生命話語,能讓人的心靈頓時輕快起來,彷佛一位隨行的心靈導師和你一同解決人生的難題。

    作者簡介
    【日】草薙龍瞬
    佛教僧侶,有“東大名僧”美名,佛教學堂“興道之裡”負責人。
    ·沒有宗派、寺廟、家庭的單純“出家僧侶”。
    ·不實際探討佛教,以不談論“屬於宗教的佛教”為方針。
    ·思想的基礎為“原始佛教”(佛陀所傳播的合理的思想與冥想法)。
    他的理念獨樹一格,以不談論“屬於宗教的佛教”為方針,將佛教宣揚為“有助於改善生活的方法”。在日本國內,他不屬於任何宗派,提倡將實用性的佛教本質運用於工作、人際關繫和生活中的各個方面。
    著名出版人,特立獨行的思想家,生活美學的先行者。
    18歲高中輟學,在不會半句英文的情況下,隻身前往歐美等地遊歷。

    【日】草薙龍瞬
    佛教僧侶,有“東大名僧”美名,佛教學堂“興道之裡”負責人。
    ·沒有宗派、寺廟、家庭的單純“出家僧侶”。 
    ·不實際探討佛教,以不談論“屬於宗教的佛教”為方針。 
    ·思想的基礎為“原始佛教”(佛陀所傳播的合理的思想與冥想法)。
    他的理念獨樹一格,以不談論“屬於宗教的佛教”為方針,將佛教宣揚為“有助於改善生活的方法”。在日本國內,他不屬於任何宗派,提倡將實用性的佛教本質運用於工作、人際關繫和生活中的各個方面。


    松浦彌太郎Matsuura  Yataro
    著名出版人,特立獨行的思想家,生活美學的先行者。
    18歲高中輟學,在不會半句英文的情況下,隻身前往歐美等地遊歷。
    38歲創辦個性書店“COWBOOKS”, 41歲擔任《生活手帖》總編輯。
    50歲加入COOKPAD株式會社,以“追求高質量生活”為主題,擔任企劃統籌,創立料理主題網站 “生活的基本”。
    其他著作有《100個基本》《做王子,也做乞丐:松浦彌太郎的理想生活》《不能不去愛的兩件事》《自在的旅行》“生活中的巧思與發現筆記”三部曲等。



    中川越,1954年生於東京都。曾從事雜志、書籍編輯,在東京新聞連載專欄“書信 寫法與欣賞”,現執筆寫作。著有《從夏目漱石的書信學習表達的工夫》《向名文學習,打動人心的書信寫法》《打動人心的書信》等。
    譯者
    黃毓婷,輔大日文繫畢業,專職譯者。在語言的轉換之間讀出背後的精神與靈魂,以欣賞兩者的迥異為樂。譯有《書房的鑰匙》《松平家的心靈整理術》《為這世間而哭泣未免太可笑:從夏目漱石的來信找到人生出路》等。

    目錄



    前言
    能夠解決任何煩惱的“佛繫”思考法
    •對現在的工作不滿,考慮到將來的生活,感到不安。
    •厭惡的事、不走運的事接踵而至,令人沮喪。
    •和身旁的人性格不合,在人際交往中倍感壓力。
    •不因為不滿和壓力等負面情緒而痛苦(。見本書第3 章)
    •不在意他人眼光,活出自我。(見本書第 4 章)
    •改掉過於爭強好勝、在意輸贏的性格。(見本書第 5 章)
    •在今後的人生中,遵從心的方向。(見本書終章)

    能夠解決任何煩惱的“佛繫”思考法


    人生中的每一天都會發生各種事,我們時常有這樣的體會:人生,就是一條艱辛的路。其實,有一種方法能夠幫助我們走出人生的迷思。


    實際上,所有的煩惱都來源於“的原因”。隻要明白這一點,再加上“正確的思考法”,那麼任何煩惱都能迎刃而解。這便是本書想要傳達給讀者的主旨。


    那麼,我們每天究竟在煩惱什麼呢?


    •被生活所迫,心中充滿壓力。
    •對現在的工作不滿,考慮到將來的生活,感到不安。
    •厭惡的事、不走運的事接踵而至,令人沮喪。
    •和身旁的人性格不合,在人際交往中倍感壓力。


    乍一看,這些都是自己難以解決、解決起來相當花時間的問題,但其實並非如此,因為這些煩惱全部來自於“心靈的反應”。


    提到“心靈的反應”,或許有不少讀者無法馬上理解,實際上幾乎我們所有的日常生活活動都可以說成是“心靈的反應”。


    例如,每天早班高峰期坐地鐵時,我們常常會禁不住嘆息道:“今天也這麼擁擠啊!”這就是心靈憂郁的反應。再比如說,當我們看到他人板著一張臉,心中總會有些不爽,這就是心靈憤怒的反應。在一些重要的場合,我們總是不由自主地想:萬一搞砸了怎麼辦?這是心靈不安和緊張的反應。


    綜上所述,當我們與他人相遇時,當我們工作時,當我們外出時,我們的心靈總是做出各種各樣的反應。由於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焦躁、沮喪、對未來的不安、生活中的壓力和失敗後的悔恨等情緒所致,煩惱便開始在心中慢慢生根。


    所以說,大多數人煩惱都來源於“心靈的反應”。我們的心靈因為煩惱而動搖,這就是煩惱產生的“的原因”。找到了產生煩惱的原因,相應地,我們也能找到解決煩惱的方法,那就是避免不必要的“心靈的反應”。


    請你想像一下,如果你能避免所有不必要的反應,那麼人生會變得多麼輕松!不動搖,不沮喪,不生氣,拒絕壓力,在他人面前能放松自我,回首過去時不後悔,也不為將來的事情憂心……這些都是自我拯救的方法。讓你的心靈擺脫枷鎖,那麼幸福也會離你越來越近。


    可能有的讀者會誤解,覺得“避免不必要的反應”是指忍氣吞聲、無視、不關心等消極行為,但其實並非如此,其實它是指從一開始就將會增添煩惱的一切不必要的“心靈的反應”避免掉。比如當你的內心產生憤怒、不安、自我否定等消極情緒時,若能馬上將其化解掉,那麼人生將會美好很多。


    由於這些多餘的反應,許多人都有過為失敗、煩惱所困擾的糟糕經歷,所以從今往後,就讓我們一起來體驗一種“避免不必要反應”的美好生活方式。


    古代印度的聖人佛陀的教義中提到過“如何練習不反應”。原本佛陀的教義就旨在傳授“停止心靈多餘的反應,擺脫煩惱和痛苦”的方法,其內容主要包括兩部分:,正視心靈的反應;第二,進行合理的思考。


    正視心靈的反應包括人們常說的“坐禪”,以及近常聽到的“正念”和“內觀冥想”。當你正視自己心靈的反應和動向時,躁動的心就能恢復平靜,這對於消除壓力和轉化情緒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關於這部分內容,請參見本書第 1 章。)


    合理的思考是指為了達成目的而進行的理性思考。本書的目的在於教授大家如何“避免多餘的反應”以及“減少煩惱”,為此,


    •不進行多餘的判斷。不管什麼場合,都不要否定自我。(見本書第 2 章)
    •不因為不滿和壓力等負面情緒而痛苦(。見本書第3 章)
    •不在意他人眼光,活出自我。(見本書第 4 章)
    •改掉過於爭強好勝、在意輸贏的性格。(見本書第 5 章)
    •在今後的人生中,遵從心的方向。(見本書終章)


    本書將圍繞上述這些重要的主題,對照佛陀的教義進行思考。本書的特色也在於,通過“原始佛教”來學習這些解除煩惱的“佛陀的思考法”。筆者會將充滿智慧的佛陀的名言翻譯成簡單易懂的現代文字,並加以生動的解說。


    現在我們一提到“佛教” 就會聯想到宗教性質的內容,但是原始佛教卻有所不同,它所傳授的是實用性的、合理的、在現代社會也能通用的思考方法。如果每位讀者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本書的內容,必將獲益無窮。


    今後的人生,無須煩惱。讓我們研習佛陀的教義,不管面對怎樣的日常生活,都能避免不必要的“心靈的反應”。


    正確地理解和思考自己的煩惱,這將給我們的人生帶來平靜、滿足和幸福。


    就從這一刻起,開始新的人生吧!


    ——草薙龍瞬

    媒體評論

    喜歡松浦好多年了,每次讀他的文章都能獲得許多生活能量。
    ——範瑋琪


    松浦彌太郎教我們的,從來不是什麼“處世原則”,而是“生活風格”的實踐。
    ——王聰威(小說家)


    相對於世界的“大”,每個人是“小”的,松浦彌太郎教我們學會拿捏各種事物的大與小,過更好的生活。
    ——林正文(《小日子》雜志執行長)


    生活如寫作,練好基本功、以簡馭繁,不需要太繁復的修辭;松浦彌太郎就是寫生活的高手,以簡單的信念,看待醬缸般世界,過不簡單的人生。
    ——吳鈞堯(作家、幼獅文藝雜志主編)


    松浦彌太郎,做過古董買賣、開著書店、07年接手1948年創刊的《生活手帖》,他的人生就是一部再好看不過的小說。那種隨時可以從零開始、不被體制現實所束縛的勇氣,令人向往。他說,“讓我們隻工作不上班”。他還說,“我的人生*重要就是誠實、親切與自由。”多好。有人可以這樣生活著。
    ——@唐七Seven(自由撰稿人,生活美學倡導者)


    這位《生活手帖》總編輯的文字精煉,樸素,短篇成集,既飽有生活的質感,又不矯情做作。
    ——李迎(《時尚旅遊》資深專題編輯)

    在線試讀
    摘自——《佛繫:如何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漫畫金裝版】》
    煩惱始於“反應”,“反應”源於“七大欲望”
    很多煩惱都是從“心靈的反應”開始的,這是我們“理解” 的步。那麼,究竟為什麼我們會有這樣的反應呢?
    •親戚的言行,很早以前就讓你覺得不快了;
    •近在職場中對同事和朋友也有不滿情緒。
    •“你也太無中生有了,這樣對身體不好。你多想想別的愉快的事兒吧。”
    佛陀把現實人生比作“激流”
    對於這種看似找不到根源的煩惱其實也有解決辦法,那就是反向思考“產生反應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帶來痛苦的,就是不停追求快感的“索求之心”。
    佛陀認為“索求之心”(Tanha)就是“不斷做出反應的心靈的能量”,這是始終流動於人們心底的意識。產生“索求之心”後,它又分化為“七種欲望” 。借助現代心理學的知識,這七種欲望可以解釋為:
    ②睡眠欲——想要睡眠;
    ③食欲——想要進食;
    ④性欲——想要交合;
    ⑤懶惰欲——想要放松;
    ⑥感樂欲——想要體會聽覺和視覺等感官上的快感;
    ⑦承認欲——想要被認可。
    ② 它會產生“七種欲望”。
    ③ 我們被這些欲望所動搖,產生反應。

    摘自——《佛繫:如何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漫畫金裝版】》



    煩惱始於“反應”,“反應”源於“七大欲望”
    很多煩惱都是從“心靈的反應”開始的,這是我們“理解” 的步。那麼,究竟為什麼我們會有這樣的反應呢?


    “踫到厭惡的事情而感到不爽”的時候,不爽的理由其實 一目了然,那就是踫到了“厭惡的事情” 。但是在人生中, 我們也常常遇到“自己也不清楚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反應” 的事情。有的人會通過占卜、心理咨詢等方式尋找“理由”,但其實透過佛陀的智慧,很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例如,假設你現在有如下煩惱:


    •近你對周圍的人總是看不順眼,他們的一舉一動你都覺得礙眼;
    •親戚的言行,很早以前就讓你覺得不快了;
    •近在職場中對同事和朋友也有不滿情緒。


    說實話,你的壓力越來越大,不知道該如何解決。如果找周圍的朋友聊天,大家可能這樣回答你:


    •“我很理解你的心情,你啊,就應該活得灑脫一些。”
    •“你也太無中生有了,這樣對身體不好。你多想想別的愉快的事兒吧。”


    確實,朋友說得也沒錯,但你就是無法排遣內心的積郁。


    每當你回到日常生活,就又會陷入“總覺得看誰都不順眼”的狀態。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調整這樣的狀態呢?
    佛陀把現實人生比作“激流”
    對於這種看似找不到根源的煩惱其實也有解決辦法,那就是反向思考“產生反應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對於人們內心的不滿和不足,佛陀是這樣說的:


    我們需要理解究竟是什麼引起了痛苦。
    帶來痛苦的,就是不停追求快感的“索求之心”。


    ——選自《初轉法輪經·相應部》



    佛陀認為“索求之心”(Tanha)就是“不斷做出反應的心靈的能量”,這是始終流動於人們心底的意識。產生“索求之心”後,它又分化為“七種欲望” 。借助現代心理學的知識,這七種欲望可以解釋為:


    ①生存欲——想要活下去;
    ②睡眠欲——想要睡眠;
    ③食欲——想要進食;
    ④性欲——想要交合;
    ⑤懶惰欲——想要放松;
    ⑥感樂欲——想要體會聽覺和視覺等感官上的快感;
    ⑦承認欲——想要被認可。


    我們的心中確實存在這樣的欲望,所以我們可以按照如下方式來理解人生。


    ① 我們都有“索求之心”。
    ② 它會產生“七種欲望”。
    ③ 我們被這些欲望所動搖,產生反應。
    ④ 當這些欲望得到滿足的時候,我們就會感到喜悅。
    ⑤ 欲望得不到滿足的話,我們就會產生不滿情緒。


    這一過程不斷重復,這就構成了我們的人生。


    由“索求之心”構成的充滿了喜悅、悲傷、失望、不滿的人生, 被佛陀比喻為“激流”或“奔流”。筆者認為這真是一個絕妙的比喻。
    我們該如何面對“不滿的心”
    在佛教世界中,“索求之心”被稱為“渴愛”,它是指“不斷索求、總是感到饑渴、無法滿足的心”。這也符合我們的實際感受。


    重點在於,我們必須理解人類的心靈就是這樣構造的,人心永遠都在索求,因此纔永遠感到饑渴。


    如果我們無法理解這一點,對“索求之心”不停地做出反應的話,就會被不滿所驅使,不斷尋求“人生的變化”。比如常常回憶過去:“近總覺得很空虛,以前的時光可真快樂啊!”或者對工作感到不滿,頻繁跳槽;或者沉溺於出軌這樣危險的快感之中;又或者永遠也不願意正視自己的缺點,變成傲慢的人。


    通過索求,我們有時候確實能夠找到“前進的可能性”但是佛陀的教義卻告訴我們:“不斷索求卻總感到不滿足, 這就是人心。”過多的心靈的反應往往是適得其反的。


    可能有的讀者會認為這種“沒有夢想”的思考法很無聊, 但是當我們理解了“人心永遠都在索求”這個真相以後, 心境就會發生一些不可思議的變化。也就是說,類似“維持現狀的話似乎不妙”或者“總覺得有什麼不滿意”等這 些不知曉根源的失落感、焦躁感和內心的饑渴情緒都能得到平復,我們能夠清楚地認識到“人生原本就是如此”的事實並且接受它。
    煩惱的真相在於“承認欲”
    對於剛纔我們提到的“對周圍人總覺得看不順眼”的問題,讓我們通過“七種欲望”來思考一番。這樣的不滿,究竟來源於哪種欲望呢?


    對於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切實的主題是“承認欲”——希望得到認可的欲望。據說這是隻有人類纔有的欲望,動物沒有這樣的欲望。


    承認欲在我們幼年時體現為“希望被父母喜愛”的樸素想法,隨著成長,又逐漸演變成“希望得到表揚”“希望成為優等生”“希望受歡迎”等自我意識。


    當我們成人後,承認欲又演變為“希望從事受人尊敬的工作或者獲得那樣的地位” “希望通過磨煉工作技能而提升職業素養”等上升欲望,以及“希望自己比他人更出色”的優越感和自尊心。


    當然反過來,承認欲也可能變成覺得“自己是個沒用的人” 之類的消極感或自卑感。


    產生這些想法的根源在於“希望他人認可自己”“希望他人關注自己、喜愛自己、給自己好評”的承認欲。如果這樣的欲望讓心靈對外部世界“產生反應”,總覺得“周圍人都不怎麼認可自己”,那我們就會感到不滿或不足。也就是說,“總是對他人的細小行為看不順眼”的煩惱源在於“希望他人更加認可自己”的承認欲。當然,這也與成長環境有關,幼年時比較孤獨的人,內心這樣的想法就會更加強烈。


    佛陀思考法的步就是“理解”。我們首先應該意識到,“原來如此,我之所以感到不滿是因為承認欲的原因”,“這樣的不滿是來自承認欲的不滿”。


    當然我們也可以將“承認欲”這個詞替換成“欲求”“欲望”等字眼。當我們通過詞彙的客觀性對此進行反復理解時,“心靈的反應”就會漸漸趨於平靜。


    在之後的章節中筆者也會進行說明,承認欲就是人們在意他人的看法、嫉妒心、喜歡和他人攀比、存在爭強好勝的心理等各種煩惱的根源所在。如果無法理解“煩惱的根源就是承認欲”,人生就會陷入在意他人的看法、被嫉妒心驅使、喜歡和人攀比、情緒起起伏伏,以及心靈時常動搖的惡性循環。


    首先我們要謹記,“存在”的事物始終是“存在”的。當我們坦誠地接受自己有承認欲的時候,這些不滿、憤懣、空虛、寂寞等負面情緒竟然不可思議地消失了。


    我們隻需要弄清楚“內心饑渴的真相”,也就是承認欲,就能擺脫這些不滿的狀態。


    隻要我們明白了承認欲是“反應的原因”,內心就能變得特別放松。


    我們終於能夠開始冷靜地思考:“我得到那個人(家人或社會)的認可,究竟有什麼意義呢?”


    仔細想來,確實是,有什麼意義呢?
    追求合理的欲望並非錯誤
    所有人都希望獲得幸福,那麼究竟什麼是幸福呢?佛陀教導我們要關注心靈的狀態,所以幸福或不幸福可以理解為快樂或不快樂。


    ?“快樂”是指感到喜悅或歡樂時的心理狀態,也就是幸福。
    ?“不快”是指內心充滿憤怒、恐懼或不安時的心理狀態,也就是不幸福。


    這並不是佛教獨有的理解方式。據說世界上有一種原始生物,當它進食的時候(快樂)和遭遇危險的時候(不快樂), 會從身體裡放出不同顏色的光。從高等生物的角度來看,快樂和不快樂的時候身體所釋放出的荷爾蒙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說,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存在快樂和不快樂的反應。


    人類也是一樣的。嬰兒在開心的時候就會咧開嘴笑,不開心的時候就會放聲哭泣,我們的人生也是從快樂與不快樂的反應之中開始的。


    另外,佛教中將“快樂”表述為“樂”,“不快樂”表述為“苦”。還有一個詞叫作“不苦不樂”,也就是既沒有快樂,也沒有不快樂的狀態。


    但是在“不苦不樂”的狀態下,大多數人更容易陷入“不快樂的心理反應”。被欲望所驅使的人類,覺得“不苦不樂”的狀態非常無聊,無聊就會導致不快樂。無論如何,人的心理狀態永遠都是“二選一”,我們的人生就在快樂和不快樂之間不停地動搖,這就是我們每天的生活。


    如果希望獲取幸福,就要更加重視自己“快樂的心理反應”;想要遠離不幸,就要盡量避免“不快樂的心理反應”。


    那麼,“重視快樂的心理反應”具體是指什麼呢?


    生物感到快樂的時候,往往是自己的欲望得到滿足的時候,所以坦率而主動地滿足自己的欲望,這就是通往幸福的捷徑。


    比如,仔細品嘗自己喜愛的美食,保持充足的睡眠,和家人一起愉快地生活,重視興趣愛好等“五感”上的快樂, 也就是主動地激發“美味”“快樂”和“舒服”等心理反應, 這些都能讓我們感覺幸福。
    管理自己的欲望
    如果說“隻要能感受到快樂,就應該重視自己的欲望”,那麼對於承認欲(希望獲取他人認可的欲望),我們也有不錯的“管理方式”。


    例如“希望在工作中得到好評”“希望得到他人的感激”“希望得到表揚”等想法可以刺激人們的主觀能動性,所以應該沒有什麼人會拒絕這樣的欲望。因此,假如你也有想要嘗試和挑戰的事物,那可以大膽主動地去滿足自己的欲望。即便動機是“想要賺大錢”“想要成為人上人”或者“想要在競爭中取得勝利”之類屬於“煩惱”的想法,隻要這樣的目標能給你帶來快樂,那就應該大膽地去追求。


    但是在追求的過程中有一個先決條件:“滿足欲望便能夠帶來幸福”這件事僅限於本人感到快樂的時候,相反,假如欲望過度膨脹,變成了“焦慮”“不安”“沒有進展”或者“努力之後也得不到認可”之類的不滿時,我們就必須放下這樣的欲望。佛陀認為,感到“苦”(不快樂)的時候就是該放手的時候。


    人的一生永遠處於“被欲望驅使,感到不快樂”和“享受快樂”的兩種心理狀態之中。將欲望轉化為自己的能量, 去感受快樂的生活方式,這些是非常合理的;對多餘的欲望伸出雙手,一旦得不到滿足便感到不快樂的生活方式則是不合理的。


    任何人都想要幸福地度過一生,所以我們可以多觀察自己的心,看它是處於快樂的狀態還是不快樂的狀態,一旦感到不快樂,我們就該放下某些多餘的欲望了。



    特別篇
    過度的欲望是一種“劇毒”


    如果欲望讓人覺得高興,那也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有時候人們過於執著於自己的欲望,反而會讓自己或他人備受折磨。


    有一位母親曾向我咨詢過一件事:“我的女兒總不愛學習,該怎麼做纔能讓她好好學習呢?”據說為了讓女兒能夠 考入的XX 大學,她將女兒送入了精英教育式的初中、高中連讀學校。這所學校要求學生晚上必須在教室上自習,根據成績的高低,學生的畢業旅行目的地也會有所不同,總之是一所各方面要求都有點“過火”的學校。母親認為自己這麼做是希望讓女兒過上美好的人生,但實際上她是因為自己念書的時候沒有考入好學校,所以希望通過女兒的人生來挽回遺憾。她的內心隱藏著這樣的怨恨和不甘。


    我覺得這位母親對她的女兒來說是一個“奇妙的存在”。一些瑣事就會令她動怒,對女兒大發脾氣;剛剛還對女兒說“你這種水平什麼學校都考不上”,沒過一會兒就開始哭著喝悶酒。她的女兒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被否定人格,不知道為什麼非得這麼拼命努力學習,進而開始思考為什麼要在這個家裡生活,到底為什麼而活著,由此陷入情緒的泥沼之中不能自撥。


    後來,她的女兒在中學二年級的時候,於一個秋天的深夜裡,在浴室裡割腕自殺了。幸運的是,女兒及時被人發現並送往醫院。但是在這次事件之後,母親對女兒辛辣的態度和強制學習的方式並沒有發生任何改變。她來咨詢我“該怎麼做纔能讓女兒愛上學習”的時間就在女  兒自殺後不久。自那之後,她的女兒開始出現自殘行為,高中中途退學,終也沒能進入大學學習。


    像這樣慘痛的案例其實並不少見,不少人在幼年的時候或許都有過類似體驗。又或者作為父母,你現在就正做著同樣的事。所以對大多數人來說,解決問題的方式不是去勾勒一個虛幻的理想化環境,而在於該如何去幫助他們接受這樣不美好的現實。


    佛教往往客觀地審視人們面對的苦痛和煩惱。從一開始我就沒有“判斷”這位母親的做法是否有問題,我始終認為這位母親的內心一定隱藏著什麼原因,而我該試著去進入她的思考模式,這樣纔能幫她消除苦惱。


    從這位母親的角度來說,“自己沒能考上XX 大學”這樣的想法(挫折感、失落感)就是苦惱(憤怒)的原因。雖然沒能考上 XX 大學這件事是事實,但是這位母親卻始終不能放手心中“欲望”,並且因為過度的欲望導致價值觀扭曲:因為沒能考上大學,所以我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


    這位母親也是欲望面前的犧牲者,這樣的判斷導致她對自己產生憤怒,患上憂郁癥,出現亂發脾氣等癥狀。這些行為背後的深層動因正是沒有被滿足的“承認欲”。“一定要考入大學”的扭曲欲望和“沒能考入大學人生便沒有價值”的錯誤認知,讓陷入偏執的自己以及女兒備受折磨。


    人們因為三種執著而痛苦:


    ①想要得到某種事物的執著——但是卻無法實現。
    ②希望能夠永遠擁有已經得到的事物——但是過不了多久就會失去。
    ③希望拋棄讓人苦痛的事物—— 但卻常常事與願違。


    那麼,當這些痛苦都停止的時候,是一種怎樣的狀態呢?那是一種對“痛苦根源的執著”徹底停止的狀態,並不是痛苦的現實本身停止了。


    ——選自《在鹿野苑對五比丘的開示•相應部》


    當人們感到痛苦的時候,必然是因為內心有所“執著”。 原本人心就如同潺潺溪流一般,不會留下任何痛苦,但是 由於執著而陷入停滯,就會產生痛苦。如果讓自己、對方, 或者其他任何人感到痛苦,那麼這件事本身一定有問題。請意識到:再這樣下去,隻會是死路一條。我們可以對照佛陀的思考法來這樣思考:
    •由於“無法實現的過去的願望”產生了痛苦。
    •由於“搞砸了”(原本不應該失敗的)的判斷產生了痛苦。
    •由於“對方必須這樣做”的期待和要求產生了痛苦。
    •必須放手這些“執著”,否則隻會永遠讓自己和對方陷入苦痛的泥沼。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