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不抱怨的智慧
    該商品所屬分類:成功/勵志 -> 成功/勵志
    【市場價】
    132-193
    【優惠價】
    83-121
    【作者】 松怡 編著 
    【所屬類別】 圖書  成功/勵志  人生哲學  人生智慧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0112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0801129
    作者:松怡編著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年07月 

        
        
    "

    編輯推薦
    一份寧靜,始於一份安詳;一份快樂,始於一份釋懷;
    一份醒悟,始於一份寬恕,不抱怨,生活纔會不累。
    ——聖嚴法師
    佛在心中未遠遊。阿彌陀佛解萬愁,經中妙法增智慧。平和人生佛中修。
    放飛心靈。讓它在喧囂中回歸純:爭。回歸本位、自然。傾聽佛語的教導,汲取人文的滋養。感悟智慧的啟迪。感受名利之外的寧靜、淡然、怡然自得、清幽淡雅……
    當一件事發生時,我們不必急著去問這件事到底是如何,而要先知道自己對這件事的感覺如何。無論遭遇什麼樣的逆境,都要先停下來,讓自己喘一口氣,想一想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傅佩榮
    溝通需要雙方共同的努力,隻有一方的努力是不夠的。除了打開心胸接納別人,對於他人的剛強和抗振心,也要用心去軟化,如此纔能達成真正有效的溝通!
    ——聖嚴法師
    今天,你抱怨了嗎?
    *受讀者歡迎的大師聖嚴法師如是說: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要能放下,纔能提起。提放自如,是自在人。
    快樂就如星雲大師所說:對過去不悔,對現在不煩,對未來不憂!
    快樂就通的佛學智慧,一看就懂的人生智悟,一本讓你受益終生的人生快樂聖經。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幫助人們獲取清心,解憂、解怒、解惱的書。
    現代人面對日益加大的生活壓力。習慣了抱怨,一心渴求擺脫生活與心靈的重負,但苦於難以找到適當的解脫之法。
    本書從查源、覺知、轉化等幾個方面,通俗地將一些佛的智慧貫穿其中,由淺入深地一一列出了脫離苦惱的秘方,不失為當下人們獲得平和的上佳選擇。
    目錄
    傾聽佛語教導,感悟智慧啟迪/體恆法師
    輯了解自己為什麼抱怨
    心在哪裡
    你在想什麼
    兩個氣源
    解開憤怒的“結”
    氣是自己找來的
    誡己
    察覺不完滿
    慈悲地觀照
    深觀
    消除無名
    尋找氣根
    憤怒的種子傾聽佛語教導,感悟智慧啟迪/體恆法師
    輯了解自己為什麼抱怨
    心在哪裡
    你在想什麼
    兩個氣源
    解開憤怒的“結”
    氣是自己找來的
    誡己
    察覺不完滿
    慈悲地觀照
    深觀
    消除無名
    尋找氣根
    憤怒的種子
    菩提的“不計較”
    掃心地
    憂擾清心
    接受殘缺
    不當嗔怒嫉妒
    轉換心行
    心不安的根源
    心中的“奶酪”
    萬物都有佛性
    度人何妨
    第二輯體察他人的心聲
    虛心傾聽
    等待怒氣消散
    打開自己的耳朵
    查觀他人
    心堅如石
    度心寬
    幫助他人走出困境
    過濾眼、耳、舌三根
    同體大悲
    不可濫愛
    心中有佛
    觀音在哪裡
    換位體悟
    第三輯在當下保持覺知
    把憤怒從身體趕出去
    不和憤怒兜圈子
    樹立正見
    歸於寧靜
    覺察自己的呼吸和內在變化
    持不動心
    不受第二支箭的苦
    內心的能量區
    快樂是自己找來的
    不接受,就會遠離
    看好初發心
    把好心關
    疼痛的內省
    心靈的毒蛇
    謙卑長學識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置心一處
    向內求
    無執心
    惜福
    在孤獨中沉澱
    佛度有希望之人
    第四輯不抱怨的藝術
    自我覺悟
    信念的作用
    把憤怒當做一個孩子
    坐禪
    平和超越一切
    生氣的時候,我們看起來像什麼
    他人也可以是一面鏡子
    對自己誠實
    悲憫是一種力量
    有些事,沒有想像中那麼重要
    愛你的敵人
    放下與接受
    化解憤怒
    開發快樂
    轉求其他
    佛沾“氣”字墜凡塵
    如蛇蛻皮
    莫如蒼蠅鑽故紙
    以寬恕救自己
    置一片殘心
    送一份禮物
    撫摸自已
    第五輯慈悲地溝通
    源自內心的新氣像
    照看內心的花園
    擁抱苦難
    尊重他人
    內外兼顧的修養
    每一個生命都是可貴的懷善心
    分享的快樂
    從自己開始
    快樂不是個人的事
    寬恕
    善言止惡
    尊重是自己給的
    說話也有藝術
    以退為進
    坦白與懺悔
    開始重新來過
    在線試讀
    輯了解自己為什麼抱怨
    心在哪裡
    也許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心到底是什麼?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做什麼?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過去不可把握,未來不可猜測,看起來,“心”像是一個很神秘的東西。如果始終弄不明白這些問題。當你走到生命末端的時候,難免會感到懊惱。而要使自己的心穩住,就應當自覺自察,悟透自己。
    一個人若沒有德行,又不認識這個心,他的心就會走樣變形;就像一面干淨的鏡子染上塵埃,又像太陽被烏雲遮蔽,無法看到事物真實的面貌。
    人生、宇宙是我們當下所面臨的現實問題,但是很多人都茫然不解。所以,必須透過修行、修心來體證真理。
    那麼,什麼是心,我們又要修哪一個心呢?
    你也許感覺到了,你要走的路有很多意外之處,還有很多離奇古怪的因緣,每一件事情都有原因和結果,在經歷這些事情的時候,人很容易喪失方向,要麼走崎嶇而錯誤的路,要麼干脆就沒有路可走。
    似乎怎麼想也想不出答案。但答案是存在的。有一個謎擺在我們面前:出生是為了什麼?死去又是到哪裡去?
    大多數人從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忙忙碌碌,忙著追求很多東西,不管是想要考上大學,還是想成立家庭,抑或是當官……各種各樣的目的,有的人能實現自己的目的,有的人花了很長時間纔實現,有的人壓根都沒實現自己的目的。那麼,你是否想過,一旦目的實現了,自己又該去做什麼呢?或者,目的已經沒有希望實現了,又該怎麼辦呢?也許你隻能無奈地換一個目的。既然沒有一定要去實現的目的,人就會放松下來,回到本真的自己,這時候的人,腦子是清醒的。
    並不是隻有某些人纔會頓悟,每一個人都擁有頓悟的能力。舉個例子,剛開始看書的人,看不懂書上在說些什麼;剛開始做題的人,往往不能得出答案,但看不懂書的人和做不出題的人,卻會在某一個時刻,突然就看懂了書、做出了題,我們把這種經歷叫做“悟”,悟可以分為很多種,悟出了世界上的某種道理,是一種悟,此外還有小悟和大悟。“悟”更指的是“一個人對自己本心的悟”。
    人的心剎那間就發生變化。我們現在不可能擁有未來的心,我們現在這一剎那的心同樣是過去的我們不可能擁有的,那麼我們真正的心是什麼呢?在每天的生活中,我們看到的隻是事物的表像,而不是事物真正的一面。輯了解自己為什麼抱怨
    心在哪裡
    也許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心到底是什麼?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做什麼?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過去不可把握,未來不可猜測,看起來,“心”像是一個很神秘的東西。如果始終弄不明白這些問題。當你走到生命末端的時候,難免會感到懊惱。而要使自己的心穩住,就應當自覺自察,悟透自己。
    一個人若沒有德行,又不認識這個心,他的心就會走樣變形;就像一面干淨的鏡子染上塵埃,又像太陽被烏雲遮蔽,無法看到事物真實的面貌。
    人生、宇宙是我們當下所面臨的現實問題,但是很多人都茫然不解。所以,必須透過修行、修心來體證真理。
    那麼,什麼是心,我們又要修哪一個心呢?
    你也許感覺到了,你要走的路有很多意外之處,還有很多離奇古怪的因緣,每一件事情都有原因和結果,在經歷這些事情的時候,人很容易喪失方向,要麼走崎嶇而錯誤的路,要麼干脆就沒有路可走。
    似乎怎麼想也想不出答案。但答案是存在的。有一個謎擺在我們面前:出生是為了什麼?死去又是到哪裡去?
    大多數人從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忙忙碌碌,忙著追求很多東西,不管是想要考上大學,還是想成立家庭,抑或是當官……各種各樣的目的,有的人能實現自己的目的,有的人花了很長時間纔實現,有的人壓根都沒實現自己的目的。那麼,你是否想過,一旦目的實現了,自己又該去做什麼呢?或者,目的已經沒有希望實現了,又該怎麼辦呢?也許你隻能無奈地換一個目的。既然沒有一定要去實現的目的,人就會放松下來,回到本真的自己,這時候的人,腦子是清醒的。
    並不是隻有某些人纔會頓悟,每一個人都擁有頓悟的能力。舉個例子,剛開始看書的人,看不懂書上在說些什麼;剛開始做題的人,往往不能得出答案,但看不懂書的人和做不出題的人,卻會在某一個時刻,突然就看懂了書、做出了題,我們把這種經歷叫做“悟”,悟可以分為很多種,悟出了世界上的某種道理,是一種悟,此外還有小悟和大悟。“悟”更指的是“一個人對自己本心的悟”。
    人的心剎那間就發生變化。我們現在不可能擁有未來的心,我們現在這一剎那的心同樣是過去的我們不可能擁有的,那麼我們真正的心是什麼呢?在每天的生活中,我們看到的隻是事物的表像,而不是事物真正的一面。
    德山祖師看蠟燭的明滅時,悟出了一個道理:光明和黑暗都不是恆定的,都是在變化的,如果能夠察覺到這一點,並超越了光明和黑暗的變化,那麼你就進入了不生不滅的境界。
    旅行的人總是在流浪,在不停地尋找自己的目的地,他們在世界上來來回回地走著,從不會在一個地方停留太久;隻有那些住在屋子裡,不四處走動的人,纔是主人;灰塵在空中飄浮,難道空間會隨著灰塵的飛舞而動蕩嗎?不會。如果想要知道主人究竟是誰,就一定不要錯誤地把客人當做主人。
    以此推理,我們就可以明白,就人自己而言,變化的身體和心念是客人,你要想知道自己的心在哪裡,就先要明白哪些不是自己的心。當你找到了自己的心以後,接下來要做的,是更深入地了解你的心,它究竟有些什麼樣的作用。如果在你的生活中,你的心能夠做主。那麼你的人生就是自在的。人們應當相信,很多問題都是人自己造出來的,因此轉變自己的心念十分重要,因為這關繫到因緣的轉變,也關繫到你的人生逆境和痛苦的轉變。智者往往能夠抓住機會創造轉變,從而使身外的條件變的適合自己,此時,他們的心也更好地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有位太太請了一個油漆匠到家裡粉刷牆壁。油漆匠一走進門,看到她的丈夫雙目失明,頓時流露出憐憫的眼光。可是男主人一向開朗樂觀,所以油漆匠在那裡工作的那幾天,他們談得很投機,油漆匠也從未提起男主人的缺憾。
    工作完畢,油漆匠取出賬單,那位太太發現比原先談妥的價錢打了一個很大的。
    她問油漆匠:“怎麼少算這麼多呢?”
    油漆匠回答說:“我跟你先生在一起覺得很快樂,他對人生的態度,使我覺得自己的境況還不算壞。所以減去的那一部分,算是我對他表示一點兒謝意,因為他使我不會把工作看得太苦。”
    油漆匠對她丈夫的推崇,使她淌下眼淚。因為這位慷慨的油漆匠,自己隻有一隻手。
    態度就像磁鐵,不論我們的思想是正面抑或是負面的,我們都受到它的牽引。而思想就像輪子一般,使我們朝一輪特定的方向前進。我們無法調整環境來完全適應自己的生活,但可以調整態度來適應一切的環境。畢竟,你的生活並非全數由生命所發生的事決定,而是由你自己面對生命的態度,由你的心靈看待事情的態度來決定。
    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會影響我們的情緒,使我們產生怒氣,變得生氣,但我們應該知道,我們很難改變身外之物,我們能改變的,是我們的內心。因此,我們要轉化自己內心的憤怒。
    密切關注自己的心念,可以及時地打斷一種消極的意念。而使人們遭受痛苦的,往往就是這些消極的意念。在同樣的情況下,正視一個人和仇視一個人的理由同樣多。假如人們真的靜下心來修行,同時密切地關注著自己的內心,那人們應該表達的意念,就會寬廣的多,而不僅僅局限於一些使人快樂的意念。就算整個世界對我們來說都是敵對的,我們也仍然可以與世界和他人達成友善關繫,當然,前提是我們已經具備了控制自己心念的能力。
    你在想什麼
    我們的生活應當是正常的,對自己的舉動也不用過度地考慮,但隻要涉及自己的內心,就一定要謹慎。因為,你的種種念頭都會通過你的行為反映出來。之所以說我們不用考慮行為,實際上是要提醒你——詿意自己的心念。你問過自己這樣的問題嗎——我在想什麼呢?
    如果一個人感到了不滿足與苦累,主要的原因不在於這個人所具備的外界因素,比如這個人所經歷的人、事件以及外部環境。每個人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以自己的眼光看待同一件事情,所以每個人心中所獲得的經驗是各不相同的。就像面對同一個旅遊景觀,有的遊客會覺得非常吸引人,使他們流連忘返,而有的遊客會覺得了無生趣,沒有一點欣賞價值。雖然他們都到達了相同的風景點,但是在各自心中卻產生了完全不同的看法。
    如果我們對每一個風景的看法都是又簡單而很相似的,那麼我們還用得著跑到那風景面前去嗎?我們還不如買一堆旅遊書坐在家裡看呢。“眾口難調”也說明了同樣的道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口味習慣,面對同樣的食物,每個人都會有自己不同於他人的反應。
    再看看我們生活中的人際關繫,也反映了同樣的情況。一個人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認同,在某些人眼中他正直,善良,給人們溫暖的感覺,而在另一些人看來,他卻如敵人一樣,看到他就覺得反感。這就證明,每個人對同一個人的感受不盡相同,也許這個人能給別人愛的感覺,但自己對於他卻感受到了恨。
    如果我們想要了解人心所感受到的巨大差異,不一定要把所有人的感受都了解之後纔能得出結論。運用一個簡單的方法,靜下心來,我們回想自己的過去,與我們相遇過的人,我們對他們的感覺是怎麼樣變化的。對於一個陌生的人,初次見面可能沒有什麼值得我們記住的事情,所以,我們幾乎不理會這個人的存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我們了解了他待人接物的方式,發現他是個友愛,熱心的人,我們成為了親密的朋友,隨著相處越來越久,發現他身上似乎具備了所有的美德,於是,我們之間產生了愛,而且這種愛越深使我們越相信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
    可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他做了與我們的立場相對的事,或者隻是表示了他對我們的某些不贊同,盡管這對於我們的生活沒有任何的影響,但結果卻使我們不再願意聽到他的聲音,與他共事和生活,我們眼中的這個人已經失去了讓我們喜愛他的所有理由。所有的情況都發生了變化,我們隻看到的是一個讓人討厭的人,和往日被我們所愛的那個他完全相反。因為我們看待這個人的態度轉變,那麼我們所感受到的感情也會改變,往日對那個人的愛戴轉變成了憎惡,而我們的心則懷揣著巨大的痛苦。
    有一次,我和一位朋友,以及這位朋友的孩子(這個男孩子年齡在十五歲左右)前往一個地方。路上,聽到兩個婦人在吵架,其中一人對著另外一人罵道:“你一點天良都沒有,你不講天理。”另外一個婦人回罵:“我怎麼沒有天理,你纔沒有良心呢。”
    我的那位朋友聽了,對自己的孩子說:“你聽,他們在講道說教呢!”男孩說:“爸爸,他們是在互罵,不是在講道。”我的這位朋友又說:“他們一個在講天理,一個在講良心,不是講道是講什麼呢?”朋友的孩子一聽,覺得有理。這時朋友接著對自己的孩子說:“天理良心用來要求自己就是道。要求別人就是互罵。”我很欣賞朋友的做法。他不動聲色地讓孩子上了一次生動的課。隔斷人們之間的仇恨,往往由於很小的事情而起。另外,人們對別人過於苛刻,對自己則過於放松,天理、良心——這些原本可以約束人們行為的規則,一旦被人們加以合理的利用,就已經失去了它們本身的意義,不再具備使人反省自身行為的作用。
    顯然,我們心靈所有的苦累,不是因為外界事物的變化,而是自己看待外界事物的心境發生了改變,並且,即使是外界事物不發生變化,用不同的心境去看待它們也會獲得不同的感受。而我們生命的過程就是一個體驗這種不斷波動的過程。
    這種波動是始料不及的。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某一次你正要對某個人發怒,但當你還未將刻薄的話語說出口之前,腦海中突然閃現了這個人與自己共同經歷的某些快樂體驗,或者是這個人樂善好施的德行,再或者是對自己自私行為的反省。一時間,心中憤的陰影被驅散,心中的痛苦被化解,你和他人之間又恢復了往日的親密。毋庸置疑,這樣的經驗每個人都體驗過,它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意念的轉變時常發生。
    ……
    書摘插畫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