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重現經典:一個人(附贈安?蘭德手跡)
    該商品所屬分類:小說 -> 社會
    【市場價】
    198-288
    【優惠價】
    124-180
    【作者】 美安﹒蘭德 著,張林 譯 
    【所屬類別】 圖書  小說  社會小說圖書  小說  外國小說  美國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ISBN】978722910508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229105082
    叢書名:重現經典

    作者:[美]安﹒蘭德著,張林譯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01月 


        
        
    "

    編輯推薦

    《源泉》與《阿特拉斯聳聳肩》的精神起源
    ﹒蘭德遺產繼承人倫納德?皮卡夫作序
    援引罕為人知安?蘭德信件&訪談&日記
    附贈安?蘭德親筆修改英國版完整復印件

    2008年,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奧巴馬傳記隨之熱銷全美。然而,在全球經濟危機陰影的籠罩下,美國各大暢銷書排行榜的榜首並非奧巴馬傳記,而是安?蘭德的《阿特拉斯聳聳肩》。美國人相信,能救美國的不是奧巴馬,而是安?蘭德。

    2010年,美國行為藝術家尼克?紐克曼駕駛汽車,跨越美國30個州,行駛1.2萬英裡,用GPS在“谷歌地球”上留下“請閱讀安?蘭德(Read Ayn Rand)”的句子,據說這是人類有史以來寫下的**文字。

    ﹒蘭德:美國精神的定義者

    金融大鱷喬治?*、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
    美國前總統羅納德?裡根、**建築師蘭克?勞埃德?賴特
    維基百科創始人吉米?威爾士、《花花公子》創辦人休?海夫納
    埃克森美孚CEO雷克斯?蒂爾納森、吉列公司CEO詹姆斯?基爾茨
    ……
    無數世界**人物的精神偶像

     
    內容簡介

    在《一個人》這部作品中,人沒有自己的名字,隻以一個口號加一串數字來加以區別,人甚至不知道“我”這個字眼,但凡要表示“我”的概念,都用復數的“我們”來代替。
    主人公“平等7-2521”與眾不同,雖然自出生起就被灌輸集權的思想,人身自由完全被剝奪,也不能如願以償地進入研究機構,反而被判定做終身的清道夫,但他依舊憑借直覺與天賦,追求著知識和理性。
    聰明的主人公在沒人察覺的情況下發明了電燈。可是專家學者們“欣賞”了他發明的電燈後,胡亂給他扣上一項罪孽的帽子,想要置他於死地。憤怒無奈的平等7-2521隻能落荒而逃,逃入“原始”森林,等待被野獸吞噬的命運。
    而在這裡,他發現了“我”這個詞的存在……

    作者簡介

    安?蘭德(1905—1982),俄裔美國作家、哲學家。青年時代從蘇聯流亡美國,以其小說和哲學聞名於世。小說《源泉》(The Fountainhead)1943年出版後立即成為暢銷書,並為她贏得了巨大的聲譽,至今仍以每年超過10萬冊的數量再版。1957年《阿特拉斯聳聳肩》(Atlas Shrugged)出版,成為美國歷史上僅次於《聖經》的超級暢銷書,被譽為對美國影響**的10本書之一,全球累計銷售近億冊。
    安?蘭德推崇理性,認為人的**美德便是理性。她的客觀主義哲學自20世紀50年代起風靡美國,影響了幾代美國人,她本人也成為美國青年崇拜的偶像。
    安?蘭德一生著述百餘種,根據她的生平拍攝的紀錄片和故事片曾獲奧斯卡獎。1982年安?蘭德去世,此後美國創立了許多蘭德書友會和專門研究安?蘭德思想的機構。

    目錄

    序言/1
    一個人/21
    安?蘭德手跡/115
    附錄/263

    前言
    序言


    安?蘭德為這部篇幅不長的小說起的暫定名是《自我》(Ego)。“我之所以用這個詞,要的就是它確切的、字面上的意思。”她在給一位記者的信中這樣寫道,“我的意思並不是‘自己’的像征,而是實際上特指‘人的自己’。”i
    安?蘭德認為,“人的自己”,就是他的頭腦或他在概念方面的機能,即理性的機能。人所有精神上獨特的屬性,均源自於這一機能。譬如,是理性(即人的價值判斷)導致了人情感的產生。同樣也是理性控制著人的意願,即做出選擇的能力。
    然而,理性是個人的所有物。並不存在諸如集體大腦這種東西。

    序言


    安?蘭德為這部篇幅不長的小說起的暫定名是《自我》(Ego)。“我之所以用這個詞,要的就是它確切的、字面上的意思。”她在給一位記者的信中這樣寫道,“我的意思並不是‘自己’的像征,而是實際上特指‘人的自己’。”i
    安?蘭德認為,“人的自己”,就是他的頭腦或他在概念方面的機能,即理性的機能。人所有精神上獨特的屬性,均源自於這一機能。譬如,是理性(即人的價值判斷)導致了人情感的產生。同樣也是理性控制著人的意願,即做出選擇的能力。
    然而,理性是個人的所有物。並不存在諸如集體大腦這種東西。
    “自我”這個詞將上述幾點綜合成了一個單一的概念:它將頭腦(及其屬性)定義為個人的一種財產。從而,“自我”便構成了一個人的基本身份。正如一本字典中所述:自我即“任何人的‘我’或自己;(它是)一個思考、感覺、希望的人,並將它自己與其他人的自己,與它思想中的對像區分開來”。ii
    安?蘭德之所以頌揚人的自我,其原因顯而易見。通過這一行為,她(含蓄地)維護了她的哲學的核心原則,同時也是她作品中的主人公們的核心原則:理性、價值、意願、個人主義。相比之下,她作品中的反派角色則不思考,不判斷,不希望;他們都是二手貨 ,情願被他人所控制。他們已然宣布放棄了他們的頭腦,從字面意思上來說,他們已經沒有了自己。
    這部關於“人的自我”的中篇小說於1938年在英國首次出版。它與1943年出版的《源泉》(The Fountainhead)有什麼關繫呢?安?蘭德在1946年寫道,《頌歌 》(Anthem)就像“藝術家們為了將來的大幅油畫而作的草圖。在寫《頌歌》的同時,我也在為了《源泉》而工作。二者有著同樣的主題、精神與意圖,不過是以完全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的”。iii
    當時有一位記者曾警告蘭德女士,對一部分人來說,“自我”這個詞“衝擊力太強了,甚至是不道德的”。她答復道:“哎,當然會有這樣的人。你以為這本書是針對誰寫的?”iv
    盡管對於文本而言,“自我”這個詞始終至關重要,但出版時,書名卻改成了《頌歌》。這並不是說安?蘭德試圖使這本書變得溫和起來,而是她對每一部作品都會采取同樣的步驟。她的暫定名總是直言不諱並且毫無感情,為了自己明白起見,直接點出作品的核心問題;這樣的書名容易過早並過多地向讀者洩露內容,也過於枯燥無味。她*終確定的那些書名仍然與核心問題有關,但卻采取了間接的、喚起的方式;它們讓讀者自己去發現作品的意義,從而吸引甚至觸動他們。[關於這一點還有另外一個例子,《罷工》(The Strike)這個暫定名在適當的時候變成了《阿特拉斯聳聳肩》(Atlas Shrugged)。]
    按照蘭德女士的想法,現在這部小說,從一開始就是一曲獻給“人的自我”的贊歌。因此,修改作品的標題並不困難:從“自我”變成“贊歌”再變成“頌歌”,讓讀者自己去發現這曲贊歌所頌揚的對像。“*後兩章,”蘭德女士在一封信中寫道,“是真正的頌歌。”v其餘的部分都是鋪墊。
    在我看來,選擇“頌歌”(而不是“贊歌”,或者比如說“頌揚”),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頌歌”是一個有宗教色彩的詞語,它的第二個定義是“一段神聖的聲樂作品,歌詞通常摘選於宗教經文”。vi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安?蘭德想讓自己的作品具有宗教性。事實恰恰與之相反。
    在《源泉》一書的二十五周年紀念版序言中,安?蘭德解釋了這一點。她寫道,在某種程度上,為了抗議宗教在倫理學這一領域的壟斷:

    就像宗教率先僭越了倫理學的領域,使道德與人類相對抗一樣,它同樣也篡奪和盜用了我們語言中的道德概念,將它們置於世俗之外,使人類無法企及。“升華”通常被用來表示由於對超自然的沉思而喚起的那種情感狀態。“崇拜”一詞意指在情感上體驗對某種超乎人類的事物的忠誠和獻身。“崇敬”是指一種神聖的敬意,它通過膜拜去體驗。“神聖”的意思是超越於任何與人類、與地球有關的東西,並且不能被它們所觸及。凡此種種。
    但是,這樣的概念確實指的是實際的情感,盡管並不存在超自然的範疇;而體驗這些情感會令人振奮,使人感到高貴,並不會讓人感到宗教定義所要求的那種妄自菲薄。那麼,在現實中,它們的來源和所指是什麼?那便是人類致力於一種道德理想的一整個情感王國。……
    必須將人類情感的這一**等級從幽暗的神秘論的深淵中拯救出來,讓它重新指向恰當的對像——人類。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也正是本著這樣的意圖,我把《源泉》一書裡戲劇化的人生觀念確定為“對人的崇拜”。vii

    出於同樣的理由,安?蘭德為這本書目前的標題選擇了“頌歌”這一美學道德概念。通過這一行為,她對神秘論發起了戰爭,而沒有對其投降。她要求對人及他的自我表達“神聖的”敬意,而這敬意實際上不應來自於上天,而應來自於地球上的生命。一曲“獻給自我的頌歌”是對敬神者的褻瀆,因為它暗示著對人,以及*重要的,對他心底那個根本的、固有的、自私的東西的崇敬,而非對神的崇敬。正是這個東西使他能夠應對現實並且幸存於世。
    在人類歷史上曾經有過很多自我主義者,也有過很多崇拜者。自我主義者通常都是憤世嫉俗的“現實主義者”(就像霍布斯 ),並且他們鄙視道德;而崇拜者,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則超然世外。他們之間的衝突便是事實與價值二分法 的一個實例,許多個世紀以來一直困擾著西方哲學。這一衝突令事實似乎毫無意義,也令價值失去了基礎。安?蘭德的“獻給自我的頌歌”這個概念否定了這一惡毒的二分法。她的客觀主義哲學將事實與價值融為一體——在《頌歌》這個例子中,則是將人的真正本性與對其崇高而世俗的贊美融為了一體。
    《頌歌》的體裁是由它的主題所決定的。作為一首頌歌,或者說贊美詩,這部小說無論在形式上還是風格上都不是典型的安?蘭德作品(盡管它的內容非常典型)。正如蘭德女士曾經說過的那樣,《頌歌》有故事,但是沒有情節,比如,沒有通過事件的逐步進展來不可阻擋地引出行動的高潮和問題的*終解決。《頌歌》一書中*為接近高潮的事件是男主人公對“我”這個詞的發現。但這一情節並非一個關乎存亡的行動,而是內心的活動,是一個認知的過程——此外,它還有些偶然(並非全部由此前的故事情節所推動)。viii
    同樣,《頌歌》也沒有使用安?蘭德的典型藝術手法,即她口中的“浪漫現實主義”。與她的其他小說相比,這部作品沒有現實的、當代的故事背景,也相對很少嘗試再現感覺上的、對話上的,或者心理上的細節;故事設定在一個遙遠而又原始的未來社會,用詞非常簡單,很像《聖經》的寫法,這樣的行文比較適合這樣的一個時代與世界。安?蘭德曾對塞西爾?B?德米勒 描述說,這本書是一個“戲劇化的幻想故事”。ix在回答羅斯?懷爾德?萊茵 的一個問題時,她正式將這本書歸類為一首“詩”。x
    對於這本書在其他媒體上的改編版本,她持有同樣的觀點。1946年,她寫信給華特?迪士尼 ,信中提到,如果這本書有可能被搬上大屏幕,“我希望它能以非寫實的動畫形式呈現,而不是由真人來演”。xi
    後來,我記得是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魯道夫?紐瑞耶夫 向她發來請求,想根據《頌歌》創作一出芭蕾舞劇。通常安?蘭德都會拒絕這類請求。不過由於《頌歌》一書的特殊性質(同時也由於對紐瑞耶夫的舞蹈的贊賞),她滿腔熱情地支持紐瑞耶夫的想法。(遺憾的是,無論是電影還是芭蕾舞劇,*終都沒有實現。)
    關鍵在於,雖然動畫片或者芭蕾舞劇的確可以呈現一個幻想故事,但卻無法呈現蘇俄或洛克的鬥爭 或思想者的罷工 。
    《頌歌》起初的構思是一部劇作。那是在20世紀20年代初期(或者也許更早一點)。當時,安?蘭德還是生活在蘇俄的一個少年。大約四十年之後,她與一個采訪者討論了這部作品的形成過程:

    它本來會是一部關於未來一個集體主義社會的劇作。在那個社會裡,人們丟失了“我”這個詞。他們彼此稱呼為“我們”,這個設想構成了故事的主體。劇裡有很多人物。我想,它應該分成四幕。我所記得的關於這部劇作的一個情節是,裡面的人物都難以忍受社會。有時,某個人會在某次集體會議中間尖叫並發瘋。關於這個情節,留下的**痕跡是那個在夜裡尖叫的人。xii

    這部劇作並非專門反對蘇聯的:

    我並不是在對我的背景進行報復。因為若是這樣,我應該將故事背景設置在蘇聯或者影射蘇聯。我想把那樣的世界徹底抹除,我的意思是,我不會想要在我的故事裡寫到蘇聯或者與它有任何關繫。當時我對蘇聯的感覺,僅僅是從我的童年時期,從十月革命以前延續下來的一種被激化的感覺。我覺得這個國家太神秘、太墮落、太腐化了。我覺得人必須離開這裡,找到文明的世界。xiii

    1926年,二十一歲的安?蘭德離開蘇聯來到美國。但是,直到讀了《星期六晚郵報》(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上一個發生在未來的故事,她纔有了寫《頌歌》的想法:

    它沒有什麼特別的主題,隻是描述了某種戰爭摧毀了文明這一事實,在紐約的廢墟中,*後一個幸存者開始重建。沒有什麼特別的情節。它隻是一個冒險故事,但讓我感興趣的是,這是我**次看到一個幻想故事被印到了紙上——而不是那種身邊事類型的連載小說。他們會刊登這樣一個故事,這一事實令我印像尤為深刻。因此我想,如果他們不介意幻想,那我願意嘗試一下《頌歌》。
    那個時候,我正在致力於構建《源泉》的情節,這是我所有的努力當中*為難熬的部分。除了坐下來思考,我別無事情可做,這令人苦不堪言。我在進行建築學方面的研究,但還不能著手去寫。我必須偶爾抽出時間去寫點其他東西。因此,1937年夏天,我寫了《頌歌》。xiv

    接下來,便是為它的出版而進行的一段長期的鬥爭——不是在英國,它在英國立即就出版了;鬥爭是在美國進行的:

    起初,我計劃把《頌歌》寫成一個雜志故事或者連載小說……但我想,當時是我的代理說,它不應該寫給雜志,她很可能是對的。或者可能她試過,但沒有成功。她告訴我說,它應該作為一本書被出版,我完全沒有這樣想過。她把它同時提交給了美國出版商麥克米倫(Macmillan)和英國出版商卡斯爾(Cassell)。麥克米倫曾經出版過我的《我們活著的人》(We The Living),當時版權還在他們手裡。卡斯爾立刻接受了這本書。他們的老板說,他不確定這本書是否能賣,但它很美,他從文學角度欣賞它,願意出版。而麥克米倫則拒絕了這本書。xv

    此後的八年裡,《頌歌》在美國一無所成。之後,在1945年,洛杉磯一個出版非虛構文章的小型右傾機構小冊子出版者(Pamphleteers)的倫納德?裡德判定,《頌歌》應該被美國讀者看到。1946年,裡德將它作為一本小冊子出版了。1953年,另外一家讀者寥寥無幾的右傾出版社卡克斯頓(Caxton)出版了它的精裝版。*後,在1961年,這本書寫作完成的四分之一個世紀之後,新美國圖書館出版社(New American Library)終於發行了它的大眾平裝版。
    通過這樣漫長而痛苦的一步一步,這個個人主義的國家終於獲許去發現安?蘭德這本個人主義的小說。迄今為止,《頌歌》的銷量已達近二百五十萬冊。
    為了它的**個美國版,安?蘭德重寫了這本書。“為了此次出版,我對(這個故事)進行了編輯,”她在1946年版的前言中寫道,“但盡量保持了它本來的風格……沒有添加或刪除任何理念或事件……這個故事保持了它的原樣。我提升了它的面孔,而非它的脊梁或精神;這兩者本來便無須提升。”xvi
    直到年近四十,直到已經精通英語並完成了《源泉》的寫作,安?蘭德仍然沒有徹底滿意於自己對風格的控制。其中的一個問題,是她的早期作品存在某種程度上的過度描述;有一次她告訴我,當某個觀點(或某種情感)已經充分客觀地表達過之後,她有時卻還是不太確定。到了1943年之後,她無論在藝術上還是英語上都已成為胸有成竹的專業人士,於是重新拾起了《頌歌》,其後又拾起了《我們活著的人》。憑借如今成熟的學識,她開始修訂這兩部作品。
    多年後她說,在編輯《頌歌》時,她主要關注的是:

    精確、明晰、簡潔,並且消滅一切社論式的,或略顯華而不實的形容詞。你知道,嘗試使用那種半古體的風格非常困難。有些段落太誇張了。實際上,在某些地方我為了風格而犧牲了內容,純粹是因為我不知道該怎麼表達。當我在完成《源泉》之後修改這本書的時候,我已經能夠完全控制我的風格,也知道該如何通過簡單並直接的方式獲得同樣的效果,而不必與《聖經》太過相像。xvii

    有些人想知道,在他們自己的作品中,該如何實現“精確、明晰、簡潔”——除了這些,我還得加上“美”,因聲與義的完美結合而產生的美。為了回答這一問題,我在這一版中附上了英國原版《頌歌》的一個復印件,其中的每一頁上都有安?蘭德為美國版所做的編輯性修改,全都是她親筆所寫。拋開“聖經體”這一具體問題,如果隨著閱讀的深入,您一邊研究她所做出的修改一邊問“為什麼”,其實,您可以從寫作這件事裡學到的東西永無止境——無論是安?蘭德的寫作還是您自己的。
    在努力思考的那段歲月裡,關於自己的藝術,安?蘭德學到了很多。當然,關於其他的更多方面,她同樣學到了很多,其中包括如何應用她的哲學。但是從本質上來說,作為一個人,她是不可改變的。在蘇聯想像《頌歌》的那個孩子,與近三十年後對它進行編輯的那個女人有著同樣的靈魂——而又過了三十五年之後,她仍然為它而感到驕傲。
    1936年,也就是寫作《頌歌》的前一年,她勉為其難地為《我們活著的人》這本書填寫了一份宣傳表格。在這份表格裡,可以為她的這種不變性找到一個小小的例證。這份表格要求作者們闡述自己的哲學觀。時年三十一歲的她這樣開始了她的回答:“讓我的人生成為它自身的理由。一直到兩百歲,我都知道自己要什麼。知道你生活的目標並加以追尋。我崇拜個人,是因為他們作為個人的**可能性;我厭惡人類,是因為他們沒能實現這些可能……”xviii
    當我偶然發現早在1936年(甚至更早一些時候)安?蘭德便已列舉出的這些特征時,我不禁想到了洛克的朋友奧斯頓?海勒 對洛克所做的一番評價 :

    我經常想,他是我們之中**獲得永生的人。我指的不是他的聲譽,也不是說他永遠都不會死。而是他正在永生。我覺得,他是永生這個概念的真正含義。你知道,人們都渴望永生,但是他們正和生活過的每一天一起死亡。……他們改變,他們否認,他們反駁——而他們把這叫作成長。*終,沒有任何東西被留下來,沒有任何東西不被逆轉,不被背叛;就好像從來都沒有過實體,隻有一連串形容詞在一團不成形的東西中忽隱忽現。他們連片刻都沒有擁有過,又怎麼能期望得到永生呢?但是霍華德——你可以想像他永遠存在。xix

    你同樣可以如此去想像安?蘭德。就上述的意義而言,她本人同樣永垂不朽,並已青史留名。因此,我期望她的作品可以與世長存。或許當另一個黑暗時代 可能或真的來臨的時候,它們甚至都可以虎口餘生,就像亞裡士多德的邏輯學著作一樣。
    無論如何,《頌歌》活了下來。此時此刻,我非常高興能有機會為它在美國的五十周年紀念版作序。
    正在閱讀這些文字的你們當中的一些人,將會在這裡慶祝它的一百周年。作為一個無神論者,我不能要求你們對未來的歲月“保持信念”。取而代之的是,我要求你們:堅持理性。
    或者用《頌歌》的風格來表述:愛你的自我,如愛你自己。因為這就是了。
    ——倫納德?皮卡夫
    加利福尼亞州歐文市
    1994年10月

    i 給理查德?德米勒的信,1946年11月。
    ii 《蘭登書屋英語詞典》,校園版,1968年。
    iii 給洛林?普魯提的信,1946年9月。
    iv 給理查德?德米勒的信,1946年11月。
    v 給洛林?普魯提的信,1946年9月。
    vi 《蘭登書屋英語詞典》,校園版,1968年。
    vii 蘭德女士為《源泉》二十五周年紀念版(平裝版第9頁)所作的序言。
    viii 私人通信。
    ix 給塞西爾?B?德米勒的信,1946年9月。
    x 給羅斯?懷爾德?萊茵的信,1946年7月。
    xi 給華特?迪士尼的信,1946年9月。
    xii 傳記式面談的記錄,1960—1961。
    xiii 同上。
    xiv 同上。
    xv 同上。
    xvi 《頌歌》1946年版前言,第5頁。
    xvii 傳記采訪的記錄,1960—1961。
    xviii 《偷拍安?蘭德》,1936年6月。
    xix 《源泉》,平裝版第453頁。

    媒體評論
    “我剛認識安?蘭德的時候,是一個亞當?斯密式的自由企業家,滿腦子理論體繫和市場效率。經過與蘭德長時間的討論和多次直到深夜的爭論,她使我明白,為什麼資本主義經濟不僅是有效和可行的,而且是合乎道德的。”
    ——第13任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

    蘭德是一個偉大的作家,她既有精妙的富有創造力的思想,又有十分精彩而優美的文筆。
    ——紐約時報書評

    蘭德是一位大氣的作家,纔思敏銳,聰慧過人,其作品閃爍著無限的智慧,讀來令人痛快酣暢……這是惟一一部由美國婦女創作的並能讓人常記心田的智慧之作。
    ——時代雜志

    “我剛認識安?蘭德的時候,是一個亞當?斯密式的自由企業家,滿腦子理論體繫和市場效率。經過與蘭德長時間的討論和多次直到深夜的爭論,她使我明白,為什麼資本主義經濟不僅是有效和可行的,而且是合乎道德的。”
    ——第13任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

    蘭德是一個偉大的作家,她既有精妙的富有創造力的思想,又有十分精彩而優美的文筆。
    ——紐約時報書評

    蘭德是一位大氣的作家,纔思敏銳,聰慧過人,其作品閃爍著無限的智慧,讀來令人痛快酣暢……這是惟一一部由美國婦女創作的並能讓人常記心田的智慧之作。
    ——時代雜志

    安?蘭德注定要成為青史留名的傑出小說家以及20世紀*著名的哲學家。
    ——《紐約每日鏡報》

    安?蘭德堪稱公共知識分子的女性標本。不了解安?蘭德,就很難理解美國精神。
    ——劉擎,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員

    “我在12年前的一個偶然機會,接觸到蘭德的哲學,雖然比較晚,但這簡直是我人生中一次美妙的發現,我有一種回家的感覺,她的哲學幫我認清了我的個人價值和目標,讓我明確了應遵循的商業道德,尤其是客觀主義認識論對我的智能理論研究有很大的啟發。”
    ——自適應人工智能公司創始人沃斯

    “難以計數的為自由而戰者從安?蘭德的作品中得到了鼓舞。她用自己獨一無二的能力描寫了英雄主義、理想主義,以及個人創造力背後的浪漫故事,同時鼓舞讀者去保護自由思想與自由市場。”
    ——基普?梅洛,正義研究所所長

    在線試讀

    寫下這個是一種罪過。思考別人都不思考的詞語,並把它們寫在別人看不到的紙上,是一種罪過。這既低劣又邪惡。這仿佛是在單獨講話,除了我們自己的耳朵,沒有別人傾聽。而我們深深知道,單獨行動或單獨思考是*為嚴重的違規。我們已經觸犯了法律。法律說,除非“職業委員會”吩咐,否則人們便不能去寫。願我們得到寬宥!
    但是,這並非我們**的罪過。我們犯下了更大的罪,而這罪行還沒有名字。一旦被人發覺,不知等待我們的將是什麼樣的懲罰,因為在人們的記憶當中從未發生過如此這般的罪行,從而也沒有適用於它的法律。
    這裡一片幽暗。蠟燭的火焰在空氣中凝滯不動。除了我們在紙上的手,這條隧道裡沒有任何東西移動。我們單獨待在地底下。單獨,這個詞真是可怕。法律說,任何人、任何時候都不準獨處,因為這是*為嚴重的違規,也是一切邪惡的根源。不過,我們已經觸犯了很多條法律。此時此刻,除了我們的一個身體,這裡空無一物。隻有兩條腿在地上伸展,隻有我們一個頭的影子映在面前的牆上,看到這些實在奇怪。
    四面牆壁都布滿裂痕,上面無聲地淌過細細的水流,暗黑如血,泛著光亮。蠟燭是我們從“清道夫之家”的食品儲藏室裡偷來的。一旦有人發覺,我們將被判處在“改造拘留宮殿”裡關上十年。不過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光很寶貴,當我們需要借助它來完成作為我們罪行的那項工作時,就不應該把它浪費在寫字上。除了這項工作——我們的秘密,我們的邪惡,我們寶貴的工作,什麼都不重要。然而,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必須要寫,因為——願委員會憐憫我們!——我們希望能講出來一次,哪怕除了我們自己的耳朵,再無他人傾聽。

    我們的名字是“平等7-2521”。所有人的左手腕上都戴著一隻鐵鐲,上面寫著他們的名字,而我們這隻上面寫的就是“平等7-2521”。我們今年二十一歲,身高有六英尺,這是一個負擔,因為這裡沒多少人有六英尺高。教師們和領袖們曾經指著我們,皺起眉頭說:“‘平等7-2521’,你們的骨頭裡帶著邪惡,因為你們的身體長得超過了你們兄弟的身體。”可是我們改變不了我們的骨頭,也改變不了我們的身體。
    我們出生時受到了詛咒。這詛咒總是讓我們產生一些禁止去想的想法,而且一直給我們一些人類不該去希望的希望。我們知道我們是邪惡的,但我們沒有意志也沒有能力去抵抗。我們知道我們是邪惡的,而且我們沒有抵抗,這件事既讓我們驚訝,也讓我們偷偷地恐懼。


    寫下這個是一種罪過。思考別人都不思考的詞語,並把它們寫在別人看不到的紙上,是一種罪過。這既低劣又邪惡。這仿佛是在單獨講話,除了我們自己的耳朵,沒有別人傾聽。而我們深深知道,單獨行動或單獨思考是*為嚴重的違規。我們已經觸犯了法律。法律說,除非“職業委員會”吩咐,否則人們便不能去寫。願我們得到寬宥!
    但是,這並非我們**的罪過。我們犯下了更大的罪,而這罪行還沒有名字。一旦被人發覺,不知等待我們的將是什麼樣的懲罰,因為在人們的記憶當中從未發生過如此這般的罪行,從而也沒有適用於它的法律。
    這裡一片幽暗。蠟燭的火焰在空氣中凝滯不動。除了我們在紙上的手,這條隧道裡沒有任何東西移動。我們單獨待在地底下。單獨,這個詞真是可怕。法律說,任何人、任何時候都不準獨處,因為這是*為嚴重的違規,也是一切邪惡的根源。不過,我們已經觸犯了很多條法律。此時此刻,除了我們的一個身體,這裡空無一物。隻有兩條腿在地上伸展,隻有我們一個頭的影子映在面前的牆上,看到這些實在奇怪。
    四面牆壁都布滿裂痕,上面無聲地淌過細細的水流,暗黑如血,泛著光亮。蠟燭是我們從“清道夫之家”的食品儲藏室裡偷來的。一旦有人發覺,我們將被判處在“改造拘留宮殿”裡關上十年。不過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光很寶貴,當我們需要借助它來完成作為我們罪行的那項工作時,就不應該把它浪費在寫字上。除了這項工作——我們的秘密,我們的邪惡,我們寶貴的工作,什麼都不重要。然而,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必須要寫,因為——願委員會憐憫我們!——我們希望能講出來一次,哪怕除了我們自己的耳朵,再無他人傾聽。

    我們的名字是“平等7-2521”。所有人的左手腕上都戴著一隻鐵鐲,上面寫著他們的名字,而我們這隻上面寫的就是“平等7-2521”。我們今年二十一歲,身高有六英尺,這是一個負擔,因為這裡沒多少人有六英尺高。教師們和領袖們曾經指著我們,皺起眉頭說:“‘平等7-2521’,你們的骨頭裡帶著邪惡,因為你們的身體長得超過了你們兄弟的身體。”可是我們改變不了我們的骨頭,也改變不了我們的身體。
    我們出生時受到了詛咒。這詛咒總是讓我們產生一些禁止去想的想法,而且一直給我們一些人類不該去希望的希望。我們知道我們是邪惡的,但我們沒有意志也沒有能力去抵抗。我們知道我們是邪惡的,而且我們沒有抵抗,這件事既讓我們驚訝,也讓我們偷偷地恐懼。
    我們努力讓自己跟我們的兄弟相像,因為所有人都必須彼此相像。在“世界委員會宮殿”入口上方的大理石上刻著一些話,一旦我們受到了誘惑,便會反復地對自己說:

    我們是一個整體,我們合而為一。
    沒有人類,隻有偉大的“我們”,
    **,永久,不可分割。

    我們反復地對自己說著這些話,但是它對我們毫無幫助。
    這些話是很久之前刻上去的。字母的凹槽裡和大理石的黃色條紋中都長滿了綠色的霉菌,年代久遠得已經無法歷數。這些話是真理,因為它們寫在“世界委員會宮殿”上,而“世界委員會”是代表所有真理的團體。從“偉大的復興”之後,這些話便一直刻在那裡。事實上,它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比那更為久遠的、沒人記得的時代。
    然而,我們永遠不能提及“偉大的復興”之前的那些時代,否則我們將被判處在“改造拘留宮殿”裡關上三年。隻有“無用者之家”的“老人們”會在夜裡悄聲談論那些日子。他們悄聲說著許多奇怪的事情:“不能提及的時代”裡那高聳入雲的大樓,沒有馬也能動的馬車,以及沒有火焰的光。但是那些時代都是邪惡的。當人們懂得了一個“偉大的真理”,那些時代便過去了。這個真理便是:所有人都是一個整體,除了全體的意志,沒有其他意志。
    所有人都善良而智慧。隻有我們,“平等7-2521”,單單我們帶著詛咒出生。因為我們不像我們的兄弟。回首我們的一生,我們發現詛咒一直伴隨著我們,並且將我們一步步地帶向了*終的、**的違規,也就是藏在地底下的罪行這一罪行。
    我們記得“嬰幼兒之家”。跟這座城市裡所有同年出生的孩子們一起,我們在那裡生活到了五歲。那裡的睡眠大廳潔白干淨,除了一百張床以外空無一物。那時的我們與我們所有的兄弟完全一樣,但卻犯下了一樣罪行:我們和我們的兄弟打架。無論什麼年齡,無論什麼理由,幾乎沒有比跟兄弟打架更為嚴重的過錯。“嬰幼兒之家委員會”是這麼告訴我們的。而在那一年的所有孩子當中,我們被鎖進地下室的次數*多。
    五歲那年,我們被送到了“學生之家”。那裡有十間病房,我們要在那裡學習十年。人類得一直學習到十五歲,然後纔開始工作。在“學生之家”,當塔樓裡的大鐘敲響時,我們便從床上起來,等它再次敲響時,我們便上床睡覺。脫掉衣服之前,我們站在巨大的睡眠大廳裡,舉起我們的右臂,與前方的三名教師一起說:
    “我們無足輕重。人類方為一切。因我們兄弟的恩惠,我們纔得以生活。我們通過、依賴、為了我們的兄弟而存在,他們就是國家。阿門!”
    然後我們睡覺。睡眠大廳潔白干淨,除了一百張床以外空無一物。
    我們,“平等7-2521”,在“學生之家”的那些年裡並不開心。不是因為學習對於我們來說太難,而是因為它太容易。生來便擁有過於機敏的頭腦,這是一種極大的罪過。跟我們的兄弟不一樣,這的確不算是善,而勝過他們,則變成了惡。教師們是這麼告訴我們的。每次看到我們,他們都會皺起眉頭。
    因此,我們與我們的詛咒作戰。我們試圖忘掉學過的課程,但卻始終牢記於心。我們試圖不去理解教師們教授的內容,但總是他們還沒開口,我們便已經懂了。我們看著“聯合5-3992”,一個隻有一半大腦的蒼白男孩。我們試圖像他們一樣說和做,這樣我們也許就會像他們,像“聯合5-3992”。但是不知為何,教師們知道我們並不像他們。而在所有的孩子當中,我們被鞭打得*為頻繁。
    教師們是公正的,因為是委員會任命了他們,而委員會代表著所有公正的聲音,因為它們代表著所有人的聲音。如果說,有時在心底秘密的黑暗當中,我們會為十五歲生日那天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感到遺憾,那麼我們知道,那是由於我們自己的罪行。因為沒有留意教師們的話,我們觸犯了一條法律。教師們曾經對我們所有人說過:

    “不要膽大妄為地在你們的頭腦裡選擇離開‘學生之家’以後你們想做什麼工作。‘職業委員會’規定你們做什麼,你們就得做什麼。憑借它偉大的智慧,‘職業委員會’知道你們的兄弟在什麼地方需要你們,你們那毫無價值的小頭腦完全想不到這些。如果你們的兄弟不需要你們,那你們就沒有理由用你們的身體給地球造成負擔。”

    我們從童年開始就非常了解這一點,但是我們的詛咒破壞了我們的意志。我們是有罪的,並且我們在這裡坦承:我們犯了偏心的罪。比起其他的工作和課程,我們更喜歡某些工作和某些課程。我們沒好好聽講“偉大的復興”之後當選的所有委員會的歷史,但是我們熱愛“事物的科學”。我們希望去了解。我們希望去了解構成我們身邊這個地球的萬事萬物。我們的問題問得太多,以致教師們禁止我們再次開口。
    我們認為,天空中,水底下,生長中的植物裡,都存在著奧秘。但是“學者委員會”說過那裡沒有奧秘,“學者委員會”知道所有的事情。我們從教師們那裡學到了很多東西。我們學到了地球是平的,太陽繞著地球旋轉,從而有了日夜。我們學到了所有風的名字,它們從海上吹過,推動我們的大船航行。我們學到了如何給人類放血,以治療他們所有的小病小痛。
    我們熱愛“事物的科學”。在黑暗中,在秘密的時刻裡,當我們在夜晚醒來,身邊沒有其他兄弟,隻有他們在床上的身影和鼾聲時,我們閉上我們的眼睛,緊鎖我們的雙唇,屏住我們的呼吸,這樣便不會被我們的兄弟看見、聽見或猜到我們的任何動靜。我們想,一旦時機來臨,我們希望被送到“學者之家”。
    當代所有的偉大發明都來自於“學者之家”,比如**的這個:如何用蠟和細繩制造蠟燭,一百年前便被我們發現了;還有,如何制造可以安在窗戶上擋風遮雨的玻璃。要發現這些東西,學者們必須研究地球,了解河流、砂礫、風和岩石。如果我們去了“學者之家”,那我們就也可以研究這些東西了。我們可以詢問關於這些東西的問題,因為他們不禁止問題。
    問題讓我們不得安寧。我們不知道我們的詛咒為何讓我們永無止境地追尋未知的事物,但是我們無法抵抗。我們的詛咒悄聲告訴我們,這個地球上存在著很多偉大的事物,如果去嘗試,我們便能了解它們,而我們必須了解它們。我們問,為什麼我們必須了解,可它沒有給我們答案。我們必須了解我們可以了解的事物。
    因此我們希望被送到“學者之家”。我們的願望是那麼強烈,以致我們的雙手會在夜晚的毯子底下顫抖。我們咬著胳膊,想止住我們無法承受的另一種疼痛。它是邪惡的,所以到了早上,我們不敢面對我們的兄弟,因為人類不能為了自己而有所希望。而當“職業委員會”來給我們發放人生指令時,我們受到了懲罰。
    人生指令會告訴年滿十五歲的那些人,在接下來的人生裡,他們的工作將是什麼。春季的**天,“職業委員會”來了,坐在了大禮堂裡。我們當中年滿十五歲的和所有的教師都去了大禮堂。“職業委員會”的成員們坐在一個高高的講臺上,對每個學生都隻說了兩個詞。他們先是喊出學生們的名字,當學生們一個接一個地走到他們的面前時,他們又會說“木匠”或者“醫生”或者“廚師”或者“領袖”。然後每個學生都會舉起他們的右臂,說:“我們兄弟的意志得到了踐行。”
    如果委員會說了“木匠”或者“廚師”,被分配到的學生們便開始工作,從此不再學習。但是如果委員會說了“領袖”,那些學生就會進入“領袖之家”。那是這座城市裡**的房子,因為它有三層。他們會在那裡學習很多年,然後便可以成為“市委員會”、“州委員會”和“世界委員會”的候選人——由所有人自由投票選舉。不過,盡管那是一個極大的榮譽,可我們不希望成為領袖。我們希望的是成為學者。
    於是,我們在大禮堂裡等著輪到我們。不久,我們聽到“職業委員會”在喊我們的名字:“‘平等7-2521’!”我們朝講臺走去,我們的雙腿沒有顫抖,我們抬頭看向委員會。委員會裡有五位成員,其中三位是男性,兩位是女性。他們的頭發已經白了,臉上的皺紋縱橫交錯,就像干涸河床上的黏土。他們老了。看上去,他們比“世界委員會宮殿”的大理石還要老。他們坐在我們面前,紋絲不動。我們都看不到有呼吸的氣流拂動他們白色長袍的褶皺。但我們知道他們活著,因為其中*為年長的那個伸出一根手指指向了我們,接著又放了下去。這是**移動的物體,因為他們說話的時候甚至連嘴唇都沒有動。他們說:“清道夫。”
    當我們把頭仰得更高,看向委員會成員們的面孔時,我們感覺脖子上的繩索勒緊了,而且我們很開心。我們知道我們一直是有罪的,但是如今我們有了贖罪的辦法。我們會欣然而樂意地接受我們的人生指令,我們會欣然而樂意地為我們的兄弟工作,我們會消除我們的罪過,雖然他們不知道,但是我們知道。所以我們很開心,我們為我們自己,為我們戰勝了自己而驕傲。我們舉起我們的右臂開了口,我們的嗓音清晰無比,在那天的禮堂裡是*為沉著的。我們說:
    “我們兄弟的意志得到了踐行。”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