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外面的世界II 杜拉斯作品集 瑪格麗特杜拉斯著 情人作者 熱衷於私
    該商品所屬分類:小說 -> 外國小說
    【市場價】
    286-416
    【優惠價】
    179-260
    【作者】 瑪格麗特·杜拉斯 
    【所屬類別】 圖書  小說  外國小說  英國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2175054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21750546
    作者:瑪格麗特·杜拉斯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03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 熱衷於私人寫作的杜拉斯為外面的世界所寫。
    ? 內容充滿正義感和悲憫之心。
    ? 文字真誠、動人。
    ? 杜拉斯不僅是一位女性,她更是一個真實地活著的人。她比任何人都敢於面對自己的欲望和恐懼——自己的真相。在小說裡,她像個外科醫生一次次剖開自己,反復拆解那些影響她一生的苦難;而在這本書裡,不再有修飾,極致的脆弱、巨大的恐懼、強烈的愛欲,都赤裸裸地呈現在了我們面前。
    ? 譯者黃葒是國內研究杜拉斯的專家。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瑪格麗特•杜拉斯1962—1993年間寫的報刊文章、序言、書信、隨筆,有的已經發表過了,有的從來沒有刊行過。有的文章關於當時法國的社會事件,有的是因為一部心愛的電影,一幀看了良久的畫作,一次相逢,一夜寂寞。
    這些文章看似散亂,其實蘊涵著一種延續。這種延續並不限於時間的先後順序。它來自主題本身。主題間或許未必真的存在著某種聯繫,然而它們相互交錯,相互回應。
    全書所要展現的主題或許就是對法蘭西的某種想法吧。一個被展示更多於被講述的法蘭西,這是一個對所有的風都敞開的民族。

    作者簡介

    瑪格麗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1914—1996)


    充滿野性、出乎意料的作家、劇作家、導演,一生創作了五十多部作品、十九部電影等。《情人》獲1984年龔古爾獎,暢銷全球。她在戲劇和電影方面成就卓著,導演的電影《印度之歌》創造了一種新的電影語言。


    杜拉斯生於印度支na,在那裡一直生活到十九歲,這段生活影響了她的一生,成為她寫作的源泉:作為她生命底色的童年的匱乏,永遠與命運抗爭卻永遠失敗的母親,偏愛大哥的母親,總是和他要錢的大哥,親近卻早逝的小哥哥,死去的孩子……“活著讓我不堪重負,這讓我有寫作的欲望。”她無時無刻不在寫作,用寫作解剖自己的一生,在寫作中趨近自身的真相。 

    目錄
    目 錄
    序 1
    白岩 3
    重溫 5
    大西洋的“黑” 12
    帕斯卡爾 18
    福樓拜是…… 20
    給拉西中心的信 37
    眼中的殺機 40
    拉爾夫·吉布森 43
    凡爾賽宮的巴拉丁公主,皇族的寫照 48
    對法蘭西的某種想法 60
    聖特洛貝的特洛貝先生 63
    讓—瑪麗·達萊 76

    目 錄
    序 1
    白岩 3
    重溫 5
    大西洋的“黑” 12
    帕斯卡爾 18
    福樓拜是…… 20
    給拉西中心的信 37
    眼中的殺機 40
    拉爾夫·吉布森 43
    凡爾賽宮的巴拉丁公主,皇族的寫照 48
    對法蘭西的某種想法 60
    聖特洛貝的特洛貝先生 63
    讓—瑪麗·達萊 76
    巴士底獄的裸體男子 79
    雅尼娜·尼埃普斯 82
    歷史上的狗 88
    右翼,死亡 94
    寒冷,如臘月 97
    我 107
    關於裡根 110
    寫給所有的時代,寫給所有的封齋節 113
    真實的缺失 118
    我不相信光榮一詞…… 135
    毒品 140
    明天,人類 143
    胡言亂語 152
    威尼斯 170
    韋瑟倫城堡 174
    永遠的卡拉斯 184
    布瓦提裡城堡 188
    翻譯 195
    我所做過的浩大的閱讀之一 198
    讀在火車 203
    曼哈頓布魯斯 217
    醫院寂靜 219
    為創作的新經濟 221
    神似 234
    芭芭拉·莫裡納爾 240
    喧囂與寂靜 246
    羅傑·迪亞芒蒂,電影之王 254
    還是褒曼,總是褒曼、褒曼 260
    《扒手》 267
    年輕的塞爾日和他的黑氈帽 271
    給克羅斯特先生的信 273
    給史密斯先生的信 277
    我過去常想…… 281
    母親們 294
    我母親有…… 300
    情人們 315
    就像一場婚禮彌撒 320
    給讓·威斯丁的答復 326
    巴黎,1992年1月26日 336
    特魯維爾,1992年10月2日 341
    她寫了我 345
    我不怕…… 348
    附錄:杜拉斯生平和創作年表 349
    代譯後記:從異地到他鄉—杜拉斯印像 357

    媒體評論

    杜拉斯的一生帶有20世紀的鮮明印記……她將她的經歷轉化為荒涼、詩意的小說。
    ——《紐約客》


    她的激情就是的賭注,她以此為本而鬥爭,做了很多人用成萬上億的資金也做不到的事。
    ——《洛杉磯時報書評》(關於《外面的世界》)


    瑪格麗特是一個謊話連篇的人。                       
    ——埃德加· 莫蘭(法國哲學家)


    對待瑪格麗特·杜拉斯的文學沒有中間路線。要麼為之傾倒,要麼厭惡至極。我認為有一點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這種針鋒相對從來沒有間歇。              ——恩裡克·維拉-馬塔斯(西班牙作家)


    杜拉斯,她是一個火球,一個所到之處無不留下溫柔灰燼的火球。
    ——埃瑪紐·麗娃(《廣島之戀》女主角)


    現代小說的成就者是卡爾維諾、君特·格拉斯、莫迪亞諾,還有瑪格麗特·杜拉斯。 
    ——王小波


    她熱愛的與其說是某一種主義,毋寧說是運動本身所包含的動蕩和摧毀的意味。她崇尚“快樂的絕望之路”,她想以自己來證明人類是可以活在絕望裡的。
    ——袁筱一


    《外面的世界II》是世界映射在杜拉斯眼中的樣子,不僅僅是,因為在她眼中,讀者不時也能窺視到作家的內心深處,黑暗又明亮,茂盛又荒涼。
    ——黃葒

    在線試讀
    我過去常想……
    我過去常想人與人之間教育的差異,氣候的差異,地理上的差異,年輕人和成人們。我想像生在印度支na和生在佛蘭德斯的區別,出生在一個受過不公正的待遇、遠離精神的土著學校女教師的家庭,和出生在一個富有卻沒心沒肺、隻想著他的錢財的男人家中的區別。我相信這些差別,除了這些差別我從來沒想過別的。我再也不相信任何東西了。
    對接踵而來的一代代人來說,已經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東西好推薦的了,除了純粹的智力,既沒有時代的結構又沒有形勢的支持。什麼也不能填滿他們的心靈,精神不能,政治也不能,於是他們感到自己被拋棄了,他們選擇了經濟和社會的浪漫悲觀主義,要麼是體育,要麼是一種毫無天分可言、引起丑聞巷議的文學。但智力,他們回避的倒是更多。這是可怕的、燒毀的大陸,那兒什麼也沒有,人們並不知道。這裡沒有什麼派得上用場。沒有什麼是值得去學,值得一看的。所有的前因後果都消隱了。所有的相互關繫(?)。我們要麼聰明到接近不可思議,要麼就不是聰明。
    我認為當我二十五歲的時候我已經是一位蒼老的婦人了。我讀《聖經》、馬克思,還讀一點克爾凱郭爾、帕斯卡、斯賓諾莎,但不讀黑格爾,也不讀薩特。我就在那兒,很自覺地,我想學習,我相信我們可以學習,我用了諸如經驗、生活之類的詞語。我相信可以從比我們年長的人,從自然界,從我們認識的事物、我們閱讀的書中學習。
    就是看《聖經》的時候我不再學習了。我們浪費了很多時間。我再也不相信任何東西了。我們閱讀一本書,我們就成了那本書,沒有和寫書的作者這個主體有什麼聯繫。你看《勞兒之劫》,你就成了勞兒·V.斯泰因,你成了她,卻和我毫不相干。我在其間什麼也不是,徹底結束了。是我創作了它。名字將繼續存在,這就是一切。我將為這種無名去死,為作者死去。我為寫作而死。寫作並不能幫助我多活一秒鐘。有助於存在的就是此時此刻,短暫的,稍縱即逝的。沒有任何別的概念。沒有很近的、即刻的計劃。即使過了一百年,《勞兒之劫》依然是一部古典作品,這與我毫不相干。人們認為“在身後留下什麼東西”會有助於個人的永恆,這真是不可思議。真切、可怕的需要就是過日子。是全人類的絕望。絕望有它的“理由”。如果生是死的起源,那麼逃避死亡又有何益?人們編造了眾神、詩歌和自殺,這真是可憎。但知道這一切都是些陷阱,人們可以活得更好。
    要是到了2050年人們還在看《勞兒之劫》,我會死得更安心。反對死亡的藥方就是自殺。

    我過去常想……
    我過去常想人與人之間教育的差異,氣候的差異,地理上的差異,年輕人和成人們。我想像生在印度支na和生在佛蘭德斯的區別,出生在一個受過不公正的待遇、遠離精神的土著學校女教師的家庭,和出生在一個富有卻沒心沒肺、隻想著他的錢財的男人家中的區別。我相信這些差別,除了這些差別我從來沒想過別的。我再也不相信任何東西了。
    對接踵而來的一代代人來說,已經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東西好推薦的了,除了純粹的智力,既沒有時代的結構又沒有形勢的支持。什麼也不能填滿他們的心靈,精神不能,政治也不能,於是他們感到自己被拋棄了,他們選擇了經濟和社會的浪漫悲觀主義,要麼是體育,要麼是一種毫無天分可言、引起丑聞巷議的文學。但智力,他們回避的倒是更多。這是可怕的、燒毀的大陸,那兒什麼也沒有,人們並不知道。這裡沒有什麼派得上用場。沒有什麼是值得去學,值得一看的。所有的前因後果都消隱了。所有的相互關繫(?)。我們要麼聰明到接近不可思議,要麼就不是聰明。
    我認為當我二十五歲的時候我已經是一位蒼老的婦人了。我讀《聖經》、馬克思,還讀一點克爾凱郭爾、帕斯卡、斯賓諾莎,但不讀黑格爾,也不讀薩特。我就在那兒,很自覺地,我想學習,我相信我們可以學習,我用了諸如經驗、生活之類的詞語。我相信可以從比我們年長的人,從自然界,從我們認識的事物、我們閱讀的書中學習。
    就是看《聖經》的時候我不再學習了。我們浪費了很多時間。我再也不相信任何東西了。我們閱讀一本書,我們就成了那本書,沒有和寫書的作者這個主體有什麼聯繫。你看《勞兒之劫》,你就成了勞兒·V.斯泰因,你成了她,卻和我毫不相干。我在其間什麼也不是,徹底結束了。是我創作了它。名字將繼續存在,這就是一切。我將為這種無名去死,為作者死去。我為寫作而死。寫作並不能幫助我多活一秒鐘。有助於存在的就是此時此刻,短暫的,稍縱即逝的。沒有任何別的概念。沒有很近的、即刻的計劃。即使過了一百年,《勞兒之劫》依然是一部古典作品,這與我毫不相干。人們認為“在身後留下什麼東西”會有助於個人的永恆,這真是不可思議。真切、可怕的需要就是過日子。是全人類的絕望。絕望有它的“理由”。如果生是死的起源,那麼逃避死亡又有何益?人們編造了眾神、詩歌和自殺,這真是可憎。但知道這一切都是些陷阱,人們可以活得更好。
    要是到了2050年人們還在看《勞兒之劫》,我會死得更安心。反對死亡的藥方就是自殺。
    問題—我曾經說過,我還要重提—就是如何填滿生命的時間。好是去填滿它而不是不去填滿它,因為忙碌中,有時會在這些迷人的時刻,人們忘記了死亡,忘記有限,忘記逝水流年。生活使生命無限。怎樣纔能說服自己?那麼好就是不要再做我現在所做的事:寫作。好就是無為。要是我們真能換點別的干干,比如無所事事,也許好就是無所事事。但不要相信人們的所作所為會對死期大限有什麼影響。死亡的觀念在整個的一生,牛、馬、人、傻瓜、天纔身上都時刻存在,對無法永恆,注定要韶華逝盡的的恐懼。為什麼要害怕、畏懼死亡呢?現在的時尚就是否認死亡。去反對人類原先接受的死亡教育。不—死。在廣島的殘疾人中有那麼一個人,他無法入睡,兩年來他沒睡過覺,他因無法入睡終死去,但兩年快結束的時候,他已經不能算是一個人了,他看著前來看望他的兒女卻一點也認不出他們了。他的心髒一直跳動著,時不時地他睜開眼睛看一看。他一點也不能動了。他一句話也不能說了。他胖了許多,他成了一堆隻有眼皮還會間歇跳動的肉凍。大家知道眼皮這樣子跳是睡不著覺的。在廣島所有的慘劇中我經常想起的就是這一樁。這位兩年都睡不著覺的男子。隻有廣島纔有這樣的事存在。它是無法解釋的。我從來沒能去解釋這一折磨。
    女人身上有一種真正的野性,男人都是思想家的犧牲品,他們處在一種復制的狀態,習得的態度,對性的態度,對知識,對社會,等等。現在女人去森林,她們要比男人自由得多。
    男人們就像1910年時的女人一樣娘娘腔,而我們,女人們就像1981年的女人一樣女性。男人在沿襲,女人則在開拓。所有男人給出的論據都是學來的,而女人給出的卻是她們創造出來的。
    在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之間不可能爭吵。男人們都倦怠了,他們都有一點兒病態,有點兒自戕傾向,他們沒有真正的好奇心,他們有一種負罪感。未來是女性的。我這樣說的時候有點悲傷,因為我很希望未來是屬於兩性的,但我認為它是女性的。男人都病了,缺乏陽剛之氣,還有,還有。
    我愛男人,我隻喜歡這個。
    應該結束對表達方式的成見。要是想展示一個場景,同樣也可以展示它是怎麼拍成的,攝影機是怎樣拍攝這一場景的。攝影機拍出來的場景同樣是電影。給公眾展示電影是如何拍攝的,這也屬於電影。不讓攝影機露面,不把準備階段的東西展示出來,就和不把金錢、不把電影運轉的金錢列車展露出來是一樣的。在電影市場和石油、小麥、黃金、武器市場之間,有一種完全的等同。我讓攝影機露面。我向大家展示一部電影是怎樣拍攝的。人們說這裡牽扯到了讓電影消亡的動機,而我這樣做的時候可能並沒有這樣的企圖。
    常常在電影拍到一半,我對它沒有信心了,於是我放棄了,我無法抵擋這種被我稱作“謀殺”的誘惑。我想世界上所有的電影工作者都對我無比憎惡。我隻愛自己的電影。我認為那些花幾億去拍片的電影工作者不能在影片上署自己的名字。而我肯定能在我所有的電影上署上自己的名字,就像我給自己的書署名一樣。要是有什麼東西是署上我的名字的,那就是我的工作。
    導演、電影制作者在我看來都屬於無產階級,是體力勞動者,是窮人。他們都處於被異化的境地。真正的自由就是這一理想,做自己想做的,相信自己可以無視命運。
    有些人覺得不需要說話、不需要回答、不需要知道、不需要看,他們就在那兒,活著,但是,沒有其他的理由,隻是把心髒關在胸膛的牢籠裡,關在一個根據令人贊嘆的共有參照分布的神經繫統裡。我完全允許他們這樣,但他們不應該做美國電影的翻版,沒有這個必要。我有一種感覺,有很多精力是用在使人們保持一成不變上的,為了讓芸芸眾生按著老樣子,就是眾口一詞,在那裡,已經不需要人口統計學的數據了。
    在每個人身上都有一種可悲的、瘋狂的企圖:希望自己和所有人都一樣,這種認同從愛你,愛到要死,進而到愛每一個人,想要為愛你而死,又想自己和那些永遠都不會愛你的人一樣。人們想在愛中消亡,愛情是自我的終結,人們想以同樣的方式死去,也就是死於同一種愛情,也就是去找回這種不可能的、不被大家理解並接受的認同,對亂lun的認同。我對這一作為開始的方程式深信不疑,它是針對所有人的。
    虛無,就是無限。這完全是平行的,是同一個詞語。生活是徹頭徹尾的虛無,是無限,在必須生活而日子又過不下去的時候,人們給虛無找了權宜之計。並不因為上帝不存在,人們就得自殺。因為“上帝不存在”這一說法沒有任何意義。什麼都無法替代上帝的不存在。他的缺席是無法替代的、美妙的、本質的、天纔的。讓我們處於快樂之中,由“上帝”這個詞引起的快樂的絕望之中。這很難讓人苟同,但我認為這也是明擺著的。《卡車》中的女人,她就是日復一日地生活在沒有上帝的快樂之中,沒有計劃,沒有任何參照,總是樂於去看,去看白天、黑夜,去遇上卡車司機和法共和法國總工會的肮髒的家伙。
    快樂的絕望並不是活下去的理由,而是不自戕的理由—自戕是天真的,是精神的懦弱。生命在那裡,在每個人身上,它是給予的,盡管簡單卻奇妙,為什麼拒絕這難以解決的挑戰。拒絕生命就是信命。我們無法走出去,生活就是劫後餘生,不可能有另一種生活方式。自殺是愚蠢的,在否定的時候卻給了生命某種意義,什麼都沒有,除了生命。所有人都有逃離生命、自殺的方式,但所有的民主都有它的天真、貧乏之處,甚至現在的這個民主。生活沒有別的答案,除了活下去。
    孩子們的笑,他們的快樂,他們的瘋笑,似乎這纔是生活的、真正的需要。
    一切的一切,天真的應該是薩特。所有的理論、所有的思想都是泛濫的。就在我寫下這些的時候,對我來說還是完全真實的。我們隻應該一板一眼地描寫現實:晚上九點,六月末,炎熱,越過高高的籬笆是夜晚昏黃的光線。我記下了這些荒誕。
    對政治的失望,我從沒有從中恢復過來。從來沒有。就是越過了這份天真我成了一名作家。對薩特和其他人來說,光有戰鬥精神是遠遠不夠的,應該走上講臺。傳播思想,那裡纔是合適的,因為人們都渴望聽到理由。這便是天真的所在。幸福,就是對無法滿足的認知,認識到我們都處於無法滿足的境地,同時這個問題是解決不了的。這是個偽命題。進行法國大革命、喚起大眾或許是必要的,但說不準這根本就是天真。說不準這一假說,它給機制,給馬克思主義造成的危害z大。要是馬克思主義完了,就是因為這種從法國大革命以來到1917年俄國革命期間形成的思想和命運,也就是人民的幸福這一概念。所有人的幸福向來不能帶來個人的幸福,而個人的幸福同樣無法帶來所有人的幸福。幸福的概念是個人的、個體的、個人主義的,什麼情況下都不可能從全社會的角度去實現。社會不能決定幸福。要是我的幸福是去偷、去殺人,社會是不會賦予我這份幸福的。根本的愚蠢就在於這種對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的解讀中。
    可悲的是幸福是屬於個人範疇的,它不是社會所給予的。幸福現在成了一個倒退的概念,是一種社會學的愚蠢,但這也許是本質的。
    我呢,給我的存在以新鮮感的—我希望它隻在我死後纔停止—就是人們創造了上帝,還有音樂,還有寫作。絕不是十字軍東征、馬克思或是大革命,毋寧說它是所有波德萊爾的詩歌,一首蘭波的詩,所有貝多芬、莫扎特、巴赫,還有我自己。我想大革命給人類、給人類的思想史都帶來了危害。我想這就是我曾經信仰並加入多年的主義,這是深邃的愚蠢—從嚴肅意義上而言—就像人們所謂的深邃的智力。現在我們千方百計要擺脫的還是,總是這種主義,它讓人不再自由地去感受新鮮事物,即興的東西,去聆聽女人的、孩子的、瘋子的聲音,等等。一切都被僵化了、固定了。這就是病。
    除了智慧,沒有幸福可言。我認為像盧梭、蒙田、狄德羅這樣的人企及了幸福。
    我談母愛談得很多,那是因為它是我所知道的的無條件的愛。它永遠不會停止,是所有艱難歲月的港灣。對此毫無辦法,這是一場災難,世界上的,美妙的。
    我獨自一人生活了有十多年了,是我曾經擁有的豐盈的生活。
    《杜拉斯拍電影》,由熱羅姆·博茹爾和
    讓·馬斯科洛導演,1981年


     


    母親們
    寫自己的工作是很難的。說什麼呢?我談起了她,母親。《樹上的歲月》裡的母親和《抵擋太平洋的堤壩》裡的母親是一樣的。是我們的。也是你們的。同樣也是我的。這位我所熟識並熱愛的人是一位法國女人。是法國北部的女人。佛蘭德斯種植者的女兒,歐洲北部無邊無際、平原麥田的女兒。如果還活著,她現在該有一百多歲了(四十歲上下生下了後一個孩子)。好學生。獲獎學金—和日後的我一樣—她進了師範學校。二十五歲那年,她去了印度支na—原本該在那裡待上五年:1905—1910。在那裡,在那些偏僻的鄉村,她教當地安南小孩法語和算術。那時候,在印度支na搶劫成風,同樣風行的還有麻風病、饑荒和霍亂。什麼都阻止不了母親,年輕時的這段歲月對她來說是一種幸福。之後她結了婚,我們降臨了:三個孩子。
    當我現在想到她的時候,我看到的還是年輕時用娘家姓名的她—瑪麗·勒格朗。
    不過祖父是西班牙人,這就是為什麼瑪麗既有烏黑的頭發,又有金發女郎明亮的綠眼睛。守寡,還年輕—她那時約摸四十一歲,三個孩子,一份小小的差事,貧困盤踞在她的生活中,幾乎成了永久的房客。我現在想起她來,還是一副越南村婦、稻田流浪女的模樣。固執。對孩子愛極了。她成了對我們的愛的殉道者。因為,當然了,她認為有必要學習並謀取一份穩定的工作,以便減輕生活中的不幸。我終究認為她是我們童年初的幸運:這位婦人憎惡藝術,不管是何種形式的,她什麼書也不看,從來不去劇院,不去影院—真是一塊原始的土地。我們就在這塊土地上降生了。不,我沒有一位迷戀繪畫或音樂的母親。對我母親而言,沒有什麼是“令人陶醉”“美麗”“有趣”的。什麼都不,除了日常生活的際遇、工作、喫飯、睡覺和對三個“格諾”的愛。也許在她以後,我再也踫不到把每一天都當作一種轟轟烈烈的新鮮事來過的
    人了。
    當我寫《樹上的歲月》時,這本書在我看來仿佛,是的,我相信隻是關於母親對兒子的愛—瘋狂的愛,如潮水一般,席卷了一切。我現在卻在思量,這一景像在劇中是否占了主要位置,另一個與之比肩的景像,也就是兩個女人之間的關繫,母親和小妓女—兒子的女友,瑪爾塞爾。她們倆對雅克,這個寵兒同樣深厚的愛使她們彼此接近,盡管她們之間存在著種種社會差別—表面上是無法超越的。在二十五歲的妓女和七十六歲的有著無可指摘的過去的母親之間。劇中未曾預見到的景像今年鼕天在奧賽劇院同樣也賦予了它未曾預見的新的活力。這很奇特,文本的價值可以被揭示出來,雖然我們因為對自然的事物反應遲緩而未曾看見,就像這裡,女人和愛情的價值。
    二十年前劇中還有一些地方讓我覺得可恥,知道兒子不工作,成天玩紙牌賭錢,現在這卻一點也不讓我覺得難堪了。甚至他偷母親的錢都不會讓我產生像童年時一樣的羞恥感了。恥辱離開了。讓我震驚的是兒子對瑪爾塞爾的粗暴,或者說是她,瑪爾塞爾對他的容忍。隻要一句她一直不說,或她隻在劇終纔說的話就可以停止這一話語的積習。兒子在我看來比女人們要更加孤單。隨著風俗的變遷—近十年來變化是驚人的,兒子在我看來比以前要親切了。他獨自一人,不再年輕。他還擁有著他的母親,和二十歲時一樣。這位母親愛他勝過一切,勝過我們,勝過任何人。而他,不知道她對他傾注的無邊愛戀,則希望她死去,希望自己再也不要成為任何人的寵兒,好讓他終被共同的命運吞沒,跌進世界上孤兒們的共同的深淵。
    當我發表了此書後,我到母親在盧瓦河邊後買的房子裡去看她。母親見了我,獨自一人,躺著,穿著黑色衣裳,仿佛新近剛服喪似的。她拒絕和我說話,拒絕擁抱我。她隻對我說她不明白我怎麼能編出這麼個故事,編出《樹上的歲月》裡關於兒子的如此離譜的故事。她又補充說她對孩子們都是一視同仁的,她為三個孩子做出的犧牲也是一樣的。我試著向她解釋說,對某個孩子的偏愛是從一些幾乎無法覺察的、極其細微的細節中表露出來的,盡管母親對此沒有任何責任,但這種有所區別的愛對那些不得寵的孩子來說無疑是不幸的。母親根本就聽不進去,她說她聽不懂我在胡扯些什麼。她說了她是多麼遺憾我寫書而不是干別的什麼,比方做生意或回到北方這塊土地什麼的,我離開了,任她躺在殉道者母親的床上。她的關於做生意的話都被白紙黑字寫進該劇的劇本裡。
    不,後一次去看兒子,後一次在歐洲旅遊回來後,她沒有馬上去世。她之後過了很久纔死去,被戰爭驅趕,遠離業已成為她的祖國的印度支na。孑然一身,八十歲了。臨終時,她叫著我的長兄。她隻要他陪在身邊,隻要這個兒子。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