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人,或所有的士兵(尊嚴地活著,也要知道為什麼而活! 近八十萬言
    該商品所屬分類:小說 -> 中國當代小說
    【市場價】
    486-704
    【優惠價】
    304-440
    【作者】 鄧一光 
    【所屬類別】 圖書  小說  中國當代小說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ISBN】978702017617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020176175
    作者:鄧一光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12月 

        
        
    "

    編輯推薦

    1. 鄧一光新作,近八十萬言,叩問人性淵藪之力作!一部記敘帝王時代結束後國人成長密碼的史詩作品,一部勘探國民精神萌芽時民族凝聚原點的鴻篇巨制!

    2. 鄧一光的寫作重新審視了人類與生俱來的榮耀和弱點,捍衛了人類的恐懼權利,捍衛了彌足珍貴的個人立場,尊嚴地活著,也要知道為什麼而活!展現出一位小說家深厚的人文關懷。

    3. 鄧一光考據史料,非虛構與虛構筆法相結合,勾陳史實,宏大磅礡,既可以看見張愛玲、蕭紅等人的香港生活印跡,又可以看到主人公的內心掙扎、猶疑,我們對他多了解一分,我們對自己,對人的狀況、限度與可能就多了解一分。

    4. 小說出版後,入選《當代》長篇小說年度佳作、“花地文學榜•年度長篇小說”獎、閱文 • 探照燈書評人圖書獎“2019 十大好書”等十數種文學專業榜單,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廣泛好評。

     
    內容簡介

    在這本小說中,鄧一光借助第二次世界大戰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講敘了中國現代史中早期知識分子與民族、國家和世界命運同擔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主人公郁漱石在國民覺醒時期以少年之身赴日本和美國留學,在民族危亡時刻以青年之身歸國抗戰,在全球反法西斯戰場的香港保衛戰中,率小組與敵寇作戰,因被俘身陷囹圄,經歷了三年數個月的非人折磨,又以直面恐懼與軟弱的勇敢逃出戰俘營,尋找同樣陷入戰爭囚籠的戀人,參加了香港戰後重建工作,由此度過了短暫的一生……


     


    鄧一光說:“恐懼是值得被捍衛的,正因為有人類原生的恐懼,人纔不會淪為野蠻的殺戮機器,希望纔能夠得以留存。”鄧一光的寫作重新審視了人類與生俱來的榮耀和弱點,捍衛了人類的恐懼權利,捍衛了彌足珍貴的個人立場,展現出一位小說家深厚的人文關懷。


     


    小說出版後,入選《當代》長篇小說年度佳作、“花地文學榜•年度長篇小說”獎、閱文 • 探照燈書評人圖書獎“2019 十大好書”等十數種文學專業榜單,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廣泛好評。

    作者簡介

    鄧一光,男,1956年生於重慶,曾任湖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武漢文學院院長,2009年以高級人纔身份引入深圳,從事專業創作。著有長篇小說《我是太陽》《我是我的神》《家在三峽》等10部,中短篇小說集《懷念一個沒有去過的地方》《深圳藍》等20多部,影視劇本若干,有長、中、短篇小說以英、法、德、俄、日、蒙、韓等多種文字譯介到海外。


     


    小說作品曾榮獲首屆魯迅文學獎、首屆馮牧文學獎、首屆郭沫若散文獎、首屆林斤瀾短篇小說傑出作家獎、第二屆國家圖書獎、第三屆郁達夫文學獎等數十項重要文學獎項;作品兩度入選當代文學年度長篇小說榜、兩度入選中國小說學會年度長篇小說榜、兩度入選全國城市文學排行榜、兩度入選收獲文學年度小說榜、兩度獲得十月文學獎、三度獲得人民文學獎、三度獲得《小說選刊》獎、三度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優秀作品獎,並獲得《當代》年度長篇獎、《作家》金短篇小說獎、《上海文學》中篇小說獎、《長江文藝》短篇小說獎、《中篇小說選刊》雙年獎、《小說月報》百花獎、北京市文學藝術獎、上海市長中篇小說大獎,入選《亞洲週刊》全球華人十大中文小說榜、《揚子江評論》年度長篇榜、《長篇小說選刊》年度金獎等重要文學榜單。

    目錄
    目錄
    部/00
    一法庭陳述:我應該活著/00
    二法庭調查及其他:被告沒有在內地任何戰場上作過戰/0

    第二部/0
    三法庭陳述及其他:他和同伴充滿幸福的聚集地/0
    四法庭外調查:沒有過去和未來,隻有地獄般的現在/
    五法庭外供述及其他:我願意接受詛咒,永世不再變成人/
    六法庭舉證及其他:哔啵,一個氣泡破裂了/

    第三部/
    七法庭外調查及其他:陸軍省俘虜情報局的岡崎小姬/
    八法庭外調查:他們向英國人和美國人宣戰了!/

    目錄


    部/00


    一法庭陳述:我應該活著/00


    二法庭調查及其他:被告沒有在內地任何戰場上作過戰/0


     


    第二部/0


    三法庭陳述及其他:他和同伴充滿幸福的聚集地/0


    四法庭外調查:沒有過去和未來,隻有地獄般的現在/


    五法庭外供述及其他:我願意接受詛咒,永世不再變成人/


    六法庭舉證及其他:哔啵,一個氣泡破裂了/


     


    第三部/


    七法庭外調查及其他:陸軍省俘虜情報局的岡崎小姬/


    八法庭外調查:他們向英國人和美國人宣戰了!/


    九法庭調查及其他:我有足夠的理由退出戰爭/


    十法庭外調查:我身邊那些尸首,他們會不會突然坐起來/


     


    第四部/


    十一法庭外調查:擺脫麻木的好辦法就是找死/


    十二法庭外調查:燉豬肉、烤魚和青菜醬湯,超過四盎司


    大麥飯/


    十三法庭外陳述:我的喜悅和幸福,就是我的男人/


    十四法庭外調查:我身處兩座戰俘營中/


     


    第五部/


    十五法庭外調查:卑鄙是會傳染的,而且它會上癮/


    十六法庭外調查及其他:我被自己出賣了/


    十七法庭外調查:死亡有很多方法,活下去隻有一種/


    十八法庭外調查:影子武士後代,影子武士後代/


    十九法庭外調查:不管戰爭什麼時候結束,人們總要結婚/


     


    第六部/


    二十法庭外調查:我隻選擇一種方式活下去/


    二十一法庭外調查:君不見櫻花明日落塵埃,傾盡全力


    瞬間開/


    二十二法庭外調查:那一刻我相信,我們如同至親骨肉,可以在


    彼此的眸子中看到自己過去的樣子/


     


    第七部/


    二十三法庭外調查:如露之臨,如露之逝/


    二十四法庭陳述及其他:“抬頭,看上面!”/


    二十五結案報告和遺書:媽媽,我堅持不下去了/


     


    本書參考資料/

    前言
    張英:您是如何想到寫《人,或所有的士兵》這部作品的?
    鄧一光:寫完《我是我的神》後就想寫一個角度小點的故事,關注人性中另外一些側面,比如一些脆弱和隱秘的內容,想知道它們在故事中會呈現出怎樣的光芒,當時特別質疑之前那種恣意汪洋的寫作。我自己總結,想寫人的小,而不是大。隨著年齡的增長,生命中的一些在失去,一些潛流是重要的,卻因生命在高峰期的輕謾而忽略了,一些微微的生命內容,也被我忽略了,想找回來。後來慢慢地,發現失去的不是真失去,是被限制住了,囚禁住了,想寫一個限制者或囚禁者的故事。
    張英:為什麼是囚禁?這個題材不多見。
    鄧一光:作為個體生命,特別微弱無力,在他一生中,很多願景和行動力被囚禁住了。比如我是農民,或是工人,一生在田裡干活,在工廠工作,其實我有很多和稼穡、和機器不一樣的念頭,但我被生計和職業囚禁住了,我的行動不屬於我自己,我被囚禁在一個地方。再比如,我有很多願望想去做,想把自己敞開,去擁抱世界,我對自己的現狀不滿意,想要改變,成為另外的樣子。可我不可能那樣做,我被社會角色和人際關繫,更主要是主體的格式化,被思想和精神限制住,被無知、文明、秩序……囚禁住,那樣的我是分裂的。我為這個題材著迷,我認為人終是要從人性中找到和自我對話的窗口,當時就想寫這麼一個故事。

    張英:您是如何想到寫《人,或所有的士兵》這部作品的?


    鄧一光:寫完《我是我的神》後就想寫一個角度小點的故事,關注人性中另外一些側面,比如一些脆弱和隱秘的內容,想知道它們在故事中會呈現出怎樣的光芒,當時特別質疑之前那種恣意汪洋的寫作。我自己總結,想寫人的小,而不是大。隨著年齡的增長,生命中的一些在失去,一些潛流是重要的,卻因生命在高峰期的輕謾而忽略了,一些微微的生命內容,也被我忽略了,想找回來。後來慢慢地,發現失去的不是真失去,是被限制住了,囚禁住了,想寫一個限制者或囚禁者的故事。


    張英:為什麼是囚禁?這個題材不多見。


    鄧一光:作為個體生命,特別微弱無力,在他一生中,很多願景和行動力被囚禁住了。比如我是農民,或是工人,一生在田裡干活,在工廠工作,其實我有很多和稼穡、和機器不一樣的念頭,但我被生計和職業囚禁住了,我的行動不屬於我自己,我被囚禁在一個地方。再比如,我有很多願望想去做,想把自己敞開,去擁抱世界,我對自己的現狀不滿意,想要改變,成為另外的樣子。可我不可能那樣做,我被社會角色和人際關繫,更主要是主體的格式化,被思想和精神限制住,被無知、文明、秩序……囚禁住,那樣的我是分裂的。我為這個題材著迷,我認為人終是要從人性中找到和自我對話的窗口,當時就想寫這麼一個故事。


    張英:您選擇這個題材,寫作之前都做了哪些工作,如何落實您的想法?


    鄧一光:首先要找形式上的囚禁,比如從原始部落開始,一直到現代社會的各種秩序,比如限制和剝奪人自由、尊嚴,甚至生命的手段,比如監獄。這個故事的場景也可以放到現代或未來,以日常生活為背景,寫進一個大企業,寫在一個自由人身上,寫現實中不存在的世界,都可以,但我後來覺得,把故事放在非常態環境中,可能更有表現力。


    張英:這個非常態環境就是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


    鄧一光:故事醞釀階段,選擇過幾個歷史環境,也考慮過當下,但特別不好找落地點。此前也知道香港在1941年到1945年被日本侵占時的一些情況,那會兒沒引起注意,移居深圳後,和香港一河之隔,有時過去走一走,逛逛書店,看幾場戲,接觸了一些人,很多氣息撲面而來,於是開始收集資料,做些田野考察,它們讓我漸漸產生出興趣。


    張英:能具體說說是什麼讓您選擇這個寫作背景?


    鄧一光:首先,香港戰役在太平洋戰爭中幾乎沒什麼戰略價值,說得上的價值,是日本知識界復興派鼓吹亞洲論和世界強國論,讓日本陸海軍出奇地達成一致,選擇在占領香港的方式上,用武力打敗老牌帝國英國,這讓香港成為太平洋戰爭中座被攻打下來的城市。每座城市都有它的光榮史和屈辱史,香港1842年起被英軍占領,1941年又成為日本占領地,1945年英國人再回到香港,重新奪得殖民權益,換言之,香港是三度被殖民,而殖民是一種文明改造和囚禁。那個年代香港人口多時有160萬華人,1946年時是60多萬華人,這麼多華人,在香港卻沒身份,他們的身份被囚禁在殖民管理機制和占領地文化的浸潤中了。而香港戰役造成了日後亞太地區政治態勢的改變,也在香港的城市屈辱史上抹上了一道戰爭血痕,形成了香港人說不清道不明的一些文化記憶,甚至形成了部分香港的城格和香港人的文化人格。


    其次,我去查這段歷史資料時,發現可以接觸到的非常少,英國政府沒對這場戰役做出整體交代,日本也沒。日本直到1975年,纔由防衛廳出了一本很薄的小冊子。重點在長沙作戰,戰略上要打通大陸線,從部署上能看出,打香港隻用了一個師團的部分兵力、一支艦隊和少量的空軍,和長沙作戰完全不一樣。至於國民政府,留下的隻是些行文模糊的總結,我看到了第七戰區戰役總結,隻有幾千字,連史料條件都不具備。我很喫驚,太平洋戰爭個被攻下的城市,這麼重要的政治意味、戰略價值和戰爭標志,記錄怎麼會這麼少?參戰國各方為什麼不總結,卻都采取了沉默方式?即使在戰前和戰爭中,基於戰略考慮撒了很多的謊,戰後為什麼不反省?這個選擇不是隨機的,而是具有意識形態考量的。比如為什麼日本陸海軍高層堅決要先打下香港,而不是先打下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以後,香港不攻自破。攻打香港的日軍三十八師團氣,再戰瓜達爾卡納爾島,被盟軍打廢了,以後再沒參戰能力,後連建制也被解除了。我問了很多歷史學家、政治學家、軍事學家,日本陸海軍高層為什麼要選擇攻打香港?沒人能清晰地回答。我當時就覺得,這場戰爭的理由沒出處,不是沒人知道,是知道的人不說,它被囚禁在什麼地方了。


    張英:當時有個“文化大營救”,茅盾、鄒韜奮、夏衍、梁漱溟、蔡楚生、張友漁、胡繩、戈寶權等文化名人,以及上千名進步學生被營救出香港。其中有些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部長級官員,很多人成為了文化、文學藝術、教育、新聞等領域的棟梁。


    鄧一光:如果這些人沒被營救出來,他們的命運會完全不一樣,很可能中華文明的進程都會換個面目。這場戰爭所產生的影響,無論對香港還是對內地都非常大。如今一說張愛玲、蕭紅大家都知道,她們好的作品或是在香港寫下的,或記錄了香港戰時生活,可為什麼很多人不知道這段歷史?這樣一步一步走進這段歷史,我決定用它做背景寫這個故事。


    張英:看到《人,或所有的士兵》的名字時,我在想,這本書是否把您的文學理念做了個全面總結:首先是人,其次是所有的士兵?


    鄧一光:說到底,正是因為人對自己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確定性困惑、不滿足和不放棄的執念,纔有了虛構化的文學性表達。書定稿時,有人給我提建議,說書名拗口,應改個容易辨識的,就叫《士兵或所有的人》。我沒同意,寫這本書時,名字隻有一個:人。我要從符號化回到生命本體。先不說主人公,說張愛玲、蕭紅,這些在故事中出現的人物,當時中國剛剛擺脫帝王統治走向共和,軍閥混戰,國運坎坷,作為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他們的個體生命在其間不斷掙扎,他們都是永恆少年。所以,一定要從個體生命開始,至於他是不是士兵不重要,叫《人,或所有的平民》《人,或所有的工人》《人,或所有的農民》都可以,人不能易位。


    鄧一光:故事中寫到200多位歷史人物,主要人物是虛構的。


    張英:你把整個故事放在法庭庭審和庭外調查這樣一個閉環結構中講述,為什麼?


    鄧一光:法庭結構是一種限制形式,讓故事在“囚禁”中講述。


    張英:你又寫了一個從開放社會到戰俘營的多國人相處的結構,好幾個講述者他們背景不同,什麼樣的人都有,為什麼這樣設置?


    鄧一光:個體與群體既有交互也有衝突,這是人類生活的基本狀況,戰爭是意識形態和文化總和的衝突,在不可調和時導致的結果,囚禁是其中一個環節。太平洋戰爭前,香港已是重要的東亞港口城市,160萬人口主要是兩廣和福建籍為主的華人,但權力在數千到上萬名歐洲和美洲人手上,政治、經濟和文化權力由他們體現,衝突的主導也是,後來一些上海和重慶的華人去了,聲音多了一些,不過華人仍是利益邊緣體。更大範圍的衝突,導致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的衝突和交互換了一個場合,換到一個肉身的日常生活被囚禁,尊嚴、精神和自由被剝奪的戰俘營裡,主導者成了東亞國家,這個東亞國家不但對西方有復雜的情感和利益訴求,對亞洲,包括同在東亞的中國也有復雜情感和利益訴求,那麼多文化觀、民族觀、歷史觀在被充分限制的體繫裡共存。這種異質性的存在,需要一個適合講述的結構。


    張英:布局挺有意思,您把香港戰役的外部空間擴充了。


    鄧一光:題材決定的。


    張英:這種結構意識落實在寫作上,有難度嗎?


    鄧一光:技術上沒有,歷史現場上有。當事各方都選擇沉默,資料獲取非常困難。我在處理資料時也有障礙,不懂英語和日語,隻能支付翻譯費,找學生和兒子幫忙,這個工作用了幾年時間,後還是覺得這一塊的歷史是坍塌的,很難把一些支離破碎的信息拼接起來,更別說還原故事的現場真相。


    張英:您說戰爭是意識形態和文化總和的衝撞,在不可調和後導致的結果,能更詳細地談談嗎?


    鄧一光:意識形態是人類現有手段的終目的,不同民族、國家、團體都可能引發意識形態對立,不管哪種目的,政治的、經濟的、種族的、宗教的、文化的,到後,衝突到不可協調時,作為終極手段,隻能用戰爭來解決。而戰爭也隨科技進步不斷發生戰爭介質的改變,到兩次世界戰爭,殺傷性和破壞性越來越大,當然戰爭也有另外的觀察視角,比如戰爭推動歷史進步,但不是這本書要討論的。


    張英:從開闊的角度講,戰爭僅僅出現在意識形態領域中嗎?暴力手段在個體之間有沒有?


    鄧一光:暴力是人的本性之一,戰爭條件在人性中自然存在,天生就有。意識形態性質的戰爭滿足於人的高級欲望,而初級形態的暴力滿足於人的初級願望,一方面,人們想遏制戰爭,制止戰爭,另一方面人們做不到這點,更大的需求不斷滋生出對戰爭動因、權力和結果的欲望。這是個巨大的悲哀。


    張英:這個看法很有意思,近一兩百年發生的戰爭似乎都與人性中對戰爭的欲望有關。


    鄧一光:比這個更早,2300年前蘇美爾地區的城邦國家,他們實行的是公民兵制,《吉爾伽美什與阿伽》中記載,基什國王要打埃勒克國,埃勒克國長老會說我們投降,民眾說誰要投降,我們打,結果全國的人都自願跑去打仗,國王和長老會並沒強迫他們。早期人類使用的工具是石頭和棍棒,比較奢侈的是獸骨,它們的作用是不加區分的,尋找和種植食物、建立棲身地、爭奪配偶、征服其他人。古希臘文學大量故事講的是人性暴力源頭,哲學家早看到人性的這一逆根性產生的機制,迄今為止,人類還沒找到一種方式,能真正遏制自己心中的暴力欲望和衝動。


    張英:包括甘地、曼德拉,還有哈維爾,他們知道生命的價值,不贊成用暴力對暴力,用黑暗對黑暗。


    鄧一光: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民族都需要看到自己天性中的黑暗、內心的陰影,主動加以約束。哈維爾在《公民自由權運動宣言》和公民論壇中,從公共場合批評該怎麼談話入手,建立公共衝突的準則,用以約束暴力在無序交流中的升級。暴力則不同,升級為戰爭更不同,戰爭是惡性發展自己的能力,推動野心和願望,無視人類良性競爭原則的行為。


    張英:就像甘地,提出普遍的要求,反抗,但不是和軍隊對抗,不是進行戰爭,而是從每個人開始,說真話,用和平的方式抗議,形成一種洪流,顯示你力量的存在,慢慢地推進。


    鄧一光:和平主義作為一種觀念是偉大的,作為一種力量則非常微弱,但它的精神是了不起的。這樣的文明精神在種族中一代代積累,力量會越來越大,會將抑制暴力的願望轉化為人類共識。我的主人公對戰爭有質疑,他沒有理論依據,困惑於生命遺傳中的兩難,同時被生命史中的審美感動,甚至戰俘營管理者在要殺死他時,被毒蛇咬傷了,他也去救施害者,用後一點力量把毒液吸出來。有位批評者說,他不能接受這樣的行為。我回答他,從道德層面我也不能接受,但你沒看到他那樣做也是反抗,比你我更接近人應當有的尊嚴。


    張英:是的,雖然很少。


    鄧一光:太少了,所以纔要寫。

    媒體評論
    鄧一光在我心目中是位文壇‘大力士’,能舉起一般作家無法舉起的‘重器’。他的多部作品都有這樣的氣像,77萬字的新作更是在2019年具有壓軸地位與價值。——閻晶明(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

    這是一部非常不一樣的小說,主人公一生的經歷比普通人的三生還要五味雜陳,一言難盡。孟繁華(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市評協主席)

    這部作品的思考可以看作是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所思考的延伸, “是一名中國作家面向世界對戰爭做出的自己的回答。《人,或所有的士兵》證明了,一名中國作家的回答是有力量的。——賀紹俊(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瀋陽師大特聘教授)

    鄧一光在我心目中是位文壇‘大力士’,能舉起一般作家無法舉起的‘重器’。他的多部作品都有這樣的氣像,77萬字的新作更是在2019年具有壓軸地位與價值。——閻晶明(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


     


    這是一部非常不一樣的小說,主人公一生的經歷比普通人的三生還要五味雜陳,一言難盡。孟繁華(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市評協主席)


     


    這部作品的思考可以看作是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所思考的延伸, “是一名中國作家面向世界對戰爭做出的自己的回答。《人,或所有的士兵》證明了,一名中國作家的回答是有力量的。——賀紹俊(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瀋陽師大特聘教授)


     


    這部作品顛覆了長篇小說的傳統結構,呈現大於表現,題材大於主題,其豐富性類似於百科全書。主題思想卓爾不群,在當代小說史中開闢了新篇章,具有全新氣像。——胡平(中國作協小說委員會副主任)


     


    這部作品捍衛了長篇小說的尊嚴,77萬字也很匹配我們對長篇小說的想像。這部作品對人和戰爭有總體性的思考,思考了人的處境和為難。作者找到了寫作的暴風眼。——張莉(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我們會在小說中看到幾乎稱得上瑣碎的細枝末節,物品、動植、每個在大歷史中微不足道的個人的生命史,他們的感受、體驗、情感。人人都有其不甘、不足和局限,那麼人人都是需要施加同情的所在。——劉大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郁漱石一直活著。我們對他多了解一分,我們對自己,對人的狀況、限度與可能就多了解一分。——嶽雯(中國作協創研部理論處處長、青年評論家)


     


    它記錄了充滿創傷的‘戰爭的現場’,批判了國民性的‘歷史健忘癥’,對‘憂郁的香港’進行了反思,代表著鄧一光文學創作的新高度。——賀江(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後)

    在線試讀

    法庭陳述:我應該活著(GYB006—B—191)被告郁漱石法庭自辯記錄:

    謝謝法庭給我辯護的機會。
    我猜,在法庭終決定我命運之前,或者說,在你們把絞索套上我的脖子之前,這樣的機會不會再有了。
    我要說,我沒有什麼可辯護的。
    我不知道為什麼辯護,為什麼站在這兒接受審判。
    你們指控我在中日戰爭期間犯下通敵叛國罪,請告訴我,你們怎麼界定中日兩國間的戰爭,這場戰爭從哪裡開始算?同治十三年1874年5月,日本入侵臺灣,後迫使清政府簽訂《北京專條》,承認琉球為日本保護國,賠償白銀50萬兩。?光緒二十年1894年7月至次年2月,日本進攻駐朝鮮清軍,攻占遼東半島,消滅清朝北洋艦隊,迫使清政府簽署《馬關條約》和《中日遼南條約》,史稱“甲午戰爭”或“清日戰爭”。?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6月,“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日軍攻陷天津、旅順、奉天,攜11國與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並單獨與清政府簽訂《中日會議東北四省事宜條約》,獲得在中國東北南部特權。?民國三年1914年8月,日軍占領濟南和膠濟鐵路全線,攜英軍攻占青島,迫使袁世凱政府接受《日華條約》。?民國十七年1928年5月至次年10月,日軍進攻青島,占領濟南和膠濟鐵路沿線,制造“五三”慘案。?民國二十年1931年9月18日,日軍在瀋陽制造“九一八”事變,在隨後3個月內占領東北全境。?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月28日,日軍進攻上海,國民政府被迫簽署《上海停戰協定》,史稱“一·二八”淞滬抗戰。3月9日,日本挾持清廢帝愛新覺羅·溥儀成立“滿洲國”,並先後攻占濟南、熱河、察哈爾及河北大部,進逼平、津,迫使國民政府簽署《塘沽協定》。?還是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7月7日,日軍在盧溝橋攻打中國守軍,隨後攻占平、津,11月攻占上海,12月攻占國民政府首都南京,中華民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宣布全國抗戰。?不,你們從來沒有說清楚過,害怕說清楚。你們說不清楚中日間的戰爭自何時起,說不清楚近百年來中日間的衝突哪些算戰爭,哪些行為應該被計入戰爭罪,哪些罪行應該由國家承擔,由擔任政府決策者和領袖的人來負責,你們在這些事情上語焉不詳,在國家責任上閃爍其詞,又怎麼能夠合法地執行生殺予奪大權,指控我這個低級軍官對中日間的戰爭負責?我若不明白這個,怎麼交代“罪行”?


    法庭陳述:我應該活著(GYB006—B—191)被告郁漱石法庭自辯記錄:


     


    謝謝法庭給我辯護的機會。


    我猜,在法庭終決定我命運之前,或者說,在你們把絞索套上我的脖子之前,這樣的機會不會再有了。


    我要說,我沒有什麼可辯護的。


    我不知道為什麼辯護,為什麼站在這兒接受審判。


    你們指控我在中日戰爭期間犯下通敵叛國罪,請告訴我,你們怎麼界定中日兩國間的戰爭,這場戰爭從哪裡開始算?同治十三年1874年5月,日本入侵臺灣,後迫使清政府簽訂《北京專條》,承認琉球為日本保護國,賠償白銀50萬兩。?光緒二十年1894年7月至次年2月,日本進攻駐朝鮮清軍,攻占遼東半島,消滅清朝北洋艦隊,迫使清政府簽署《馬關條約》和《中日遼南條約》,史稱“甲午戰爭”或“清日戰爭”。?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6月,“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日軍攻陷天津、旅順、奉天,攜11國與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並單獨與清政府簽訂《中日會議東北四省事宜條約》,獲得在中國東北南部特權。?民國三年1914年8月,日軍占領濟南和膠濟鐵路全線,攜英軍攻占青島,迫使袁世凱政府接受《日華條約》。?民國十七年1928年5月至次年10月,日軍進攻青島,占領濟南和膠濟鐵路沿線,制造“五三”慘案。?民國二十年1931年9月18日,日軍在瀋陽制造“九一八”事變,在隨後3個月內占領東北全境。?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月28日,日軍進攻上海,國民政府被迫簽署《上海停戰協定》,史稱“一·二八”淞滬抗戰。3月9日,日本挾持清廢帝愛新覺羅·溥儀成立“滿洲國”,並先後攻占濟南、熱河、察哈爾及河北大部,進逼平、津,迫使國民政府簽署《塘沽協定》。?還是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7月7日,日軍在盧溝橋攻打中國守軍,隨後攻占平、津,11月攻占上海,12月攻占國民政府首都南京,中華民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宣布全國抗戰。?不,你們從來沒有說清楚過,害怕說清楚。你們說不清楚中日間的戰爭自何時起,說不清楚近百年來中日間的衝突哪些算戰爭,哪些行為應該被計入戰爭罪,哪些罪行應該由國家承擔,由擔任政府決策者和領袖的人來負責,你們在這些事情上語焉不詳,在國家責任上閃爍其詞,又怎麼能夠合法地執行生殺予奪大權,指控我這個低級軍官對中日間的戰爭負責?我若不明白這個,怎麼交代“罪行”?


    戰爭的發動者宣布終戰了,施加者交出了佩刀,你們不在乎終戰與投降的關繫,隻在乎終於熬過了“這一場”戰爭。“很好”,你們說。你們想盡早結束眼前的一切,去忙別的。那是另一場戰爭,對手換成了中國人,對嗎?


    一個國家經歷了七十一年戰爭,有多少肮髒的內幕,多少人的死亡和恥辱,還不夠?


    總之,你們是“這一場”戰爭的勝利者,有足夠的理由利用審判這種合法方式好好享用戰勝者的權利,以緩解七十一年財殫力痡的國家間戰爭留下的創痛,消解七十一年佛頭著糞的恥辱,為下一場戰爭歃血以誓。看起來這很合理。可是,上百萬渡過中國海登上中國大陸燒殺掠搶的戰爭施加者,他們呢?你們為什麼要把他們匆匆送走,你們害怕什麼?


    我不屬於勝利者一方。


    我隻想活著,不要被人蒙上腦袋,拉上絞刑架,脖頸套上發硬的繩索,啟動暗倉,像一枚風干的果子墜落進長長的暗道。


    就是說,我們都不希望結束得太快。


    好吧,我願意配合你們,至少我可以學學山魯佐德,而尊敬的法官和軍法官先生們,你們就是山努亞和薩曼,我們來玩一個講故事的遊戲,看看我能在死神面前做些什麼,熬過多長時間。


    現在,讓我們從頭開始。


    你們說,你們有確鑿“證據”,證明民國三十四年七月二十九日,燊島叢林中發生過一場激烈攻擊,致使中國派遣軍1939年,日軍大本營發布“大陸令”362號,向中國派出遣華軍,首任司令官西尾壽造,末任司令官岡村寧次。D戰俘營毀於爆炸和大火,那是美國人的轟炸造成的——日治期間,英國政府支持盟軍轟炸日占區香港,國民政府也支持轟炸日占區華南,美國人的“米切爾”“解放者”“入侵者”和“復仇者”反復向情報提供的目標俯衝投彈,空襲導致了大量誤炸傷亡,比如紅磡小學事件,正在上課的學生來不及躲避開呼嘯而來的航空炸彈,一百多名孩子當場被炸死。既然如此,當第14陸軍航空隊的納爾·克爾中尉率領的10架B—25轟炸機在萬米高空發現了隱藏在燊島原始叢林中的D戰俘營,並且把戰俘營操場上用石灰畫出的矩線當作日軍隱藏在叢林中的零式飛機跑道,克爾中尉下令“消滅小鬼子的蒼蠅”,4架B—25轟炸機打開投彈倉,投下5噸炸彈,幾百名戰俘連同D戰俘營消失在火海中,就不是什麼意外的事件了。


    你們告訴我,美國陸軍情報局A.莫斯特上尉奉命調查民國三十四年在香港大轟炸中因墜機被俘的13名美軍機師的下落,他是戰後早進入華南的美國軍官,他向上司提供了一份D戰俘營毀於盟軍誤炸的報告,報告根據美國陸軍第14航空隊作戰日志、日軍香港防衛司令部空襲預警日志和日軍荒木勝利支隊戰俘審訊記錄,證明造成D戰俘營被炸結果是空中觀察誤判引起。莫斯特上尉從香港戰俘總營的文件中查到了由D戰俘營第131號戰俘設計的《戰俘體育運動項目報告》,莫斯特上尉的助手在D戰俘營廢墟中找到殘存的貝殼石灰和一些簡易體育用具,以上證據證明誤炸這一說法是可信的。而這一切,應該由造成這場可悲事件的相關人員負責,就是說,由那個設計了D戰俘營《戰俘體育運動項目報告》並親自用貝殼石灰在戰俘營中畫出21道白色矩線的第131號戰俘負責。


    看上去,這個推斷很合理。


    我就是D戰俘營第131號戰俘,那個似乎應該對這場造成數百名戰俘死亡事件負責的人。


    我能說什麼?你們想聽到什麼?你們希望我為什麼做證?


    我不知道你們為何拒絕接受D戰俘營毀於日方“消滅痕跡”預謀的事實,為什麼不承認那是一場計劃中的屠殺,為什麼要在日本宣布終戰10個月之後,把D戰俘營日方管理者匆匆送回日本。他們是屠殺事件的策劃者和實施者,他們應該告訴你們,在燊島原始森林中究竟發生了什麼。


    你們怕什麼?有什麼事情會被揭穿,需要遮掩?


    現在,讓我們來談談什麼是事實。


    民國三十四年七月二十九日,燊島上的大屠殺開始了,它從下午5點09分開始,整整持續了3小時。屠殺者用去的時間比這個更長,如果算上劊子手們離開燊島之前對奄奄一息瀕死者的補殺,以及焚燒小山般的戰俘尸體用去的時間,屠殺應該超過72小時。


    126名英國戰俘,133名加拿大戰俘,17名印度戰俘、4名荷蘭戰俘、3名意大利戰俘和1名菲律賓戰俘在大屠殺中被日本人處心積慮的預謀和盟軍趾高氣揚的航空炸彈合謀殺害。死者中部分人遭到航空炸彈的彈片和烈焰的攻擊,因為營養不良和窒息失去所剩無幾的逃生機會,剩下的大多數人在衝向鐵絲網的逃亡途中被藏匿在叢林中的機槍子彈擊中。死亡群體中人數多的來自中國,總共有682名中國戰俘在屠殺中死去,包括幾名年僅十幾歲,在D戰俘營關滿三年的未成年戰俘。


    重復我剛纔的話,兇手是日本中國派遣軍和美國陸軍空軍。


    大屠殺開始的時候,我在離現場1公裡遠的海邊坡地上。D戰俘營就在我腳下。我親眼目睹了屠殺。


    那真是一個奇怪的場景。太陽正在落入林梢,盟軍空軍編隊從東北方向飛來,它們的目標是燊島西南的香港。我聽見95式重型機槍的聲音,它們從D戰俘營西北方向的森林中傳來,短促的連發,大約三次。子彈射向空中,目標是從天空中飛過的盟軍轟炸機編隊。這是以指撓沸的公然冒犯,對嗎?已經飛過頭頂的轟炸機編隊中,4架B—25米切爾轟炸機從西北方向折返回來,向燊島俯衝。至少20枚200公斤重量的航空炸彈落下,數枚炸彈準確落在營區中,大火立刻燃燒起來,營房快速坍塌,到處都是抽搐和扭動的戰俘。我看見一些戰俘從一排排倒下的營房中驚慌地竄出,在彈片和硝煙中爬動,他們不甘地翹起消瘦的肩膀和佝僂的背,掙扎著被火焰吞噬掉。米切爾轟炸機上的05英寸機槍響了,戰俘們的胸膛和頜骨像夏天後晚霞中的花卉一樣爭相綻開,成片倒下,任由隨後追上來的大火燒成焦炭。我還是看到了憤怒,大量的憤怒。那些國民政府第7戰區的士兵和英聯邦軍隊的士兵們,他們即使在中彈之後也罵罵咧咧,頑強地從地上爬起來,手裡攥著一塊發臭的布片或者被機槍子彈切斷的同伴的手掌,試圖躲開從森林中不斷飛來咝咝噴湧著黃煙的瓦斯罐以及伏擊者發射出的榴彈和機槍子彈,徒勞無功地跌落回地上。


    這不是我的錯。


    我在屠殺現場,但我活下來了,看上去比那些大汗淋漓的屠殺者還要完整,這不是我的錯。


    我不是僥幸存活下來的D戰俘營戰俘。還有一支遊擊隊——他們曾經是D戰俘營的戰俘,一共63人,在屠殺日的前20天,他們從東區21號宿舍下那條奇跡般的地道中成功地逃出戰俘營。請原諒,是61人,有兩人在逃亡前留了下來。逃出D戰俘營的61人中,1名掉進海中溺死,1名在路上病死,1名因不明原因在海上被同伴殺死,剩下58人。他們在登上惠州海岸時,慎重地做出將會返回燊島拯救留在D戰俘營的兄弟的決定。我不知道他們是否兌現了承諾,是否返回過燊島,但顯然,就算他們返回燊島也來不及了。


    先生們,你們知道這些事情,對嗎?你們中間的每個人都知道,燊島上的大屠殺它真實地發生過,你們手中有一份秘密檔案,證實它的確存在。與其說第14航空隊的轟炸幫助了日本人,不如說它就是日本人“消滅痕跡”計劃中的一部分。多麼有趣的配合啊,一支耀武揚威的轟炸機隊,規模龐大的殺人武器庫,它們飛抵頭頂,隻需要按照計劃向機群輕輕扣動機槍扳機,三次,或者再多一次,接下來的事情就順理成章了。D戰俘營被大火燒成灰燼,在幾場大雨之後恢復成更早時期的清代兵營廢墟,人們無法辨認南方茂密的雨林植被中曾經存在的D戰俘營,它消失了,不見了。但你們知道,那場屠殺,它的確存在。


    究竟發生了什麼?是什麼讓你們幫助真正的劊子手銷聲匿跡,是害怕仇恨無休止地蔓延下去,還是對戰爭的認真清理將耽擱你們去進行另一場戰爭?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關於這場大屠殺,你們指認的被告不是犯下戰爭罪和殺人罪的組織和集團,不是中國派遣軍和第14航空隊中的任何人,而是一名中國人。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