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源氏物語(共四冊)(梁文道“開卷八分鐘”力薦林文月譯本,“日
    該商品所屬分類:小說 -> 世界名著
    【市場價】
    683-990
    【優惠價】
    427-619
    【作者】 紫式部 
    【所屬類別】 圖書  小說  世界名著  亞洲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1727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是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44717274
    作者:紫式部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11月 

        
        
    "

    產品特色

    width="800"width="790"

    編輯推薦

    從這裡 讀懂日本


    *古老的長篇小說  東方古典文學*

     
    內容簡介

    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語》是世界上*早的長篇寫實小說,被譽為日本文學的登峰之作,對日本文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世界文學史上也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全書共百萬餘字,涉及三代人的生活,歷時七十餘載,出場人物多達四百多位。小說主要以源氏及其子薰君的故事為核心,講述了他們的生活經歷和與眾多女性之間的關繫,以此來揭示平安時代(相當於我國的北宋時期)日本皇族和貴族階層的生活狀況,素有“日本的《紅樓夢》”的美譽;從體裁看,該書又像我國唐代的傳奇或宋代的話本。全書行文典雅,極具散文的韻味。 

    作者簡介

    紫式部(むらさきしきぶ 約973-約1014)日本平安中期的女文學家、俳人。中古時期三十六歌仙之一。本名不詳。《源氏物語》之外,另著有《紫式部日記》、和歌集《紫式部集》。


     


    林文月


    臺灣彰化縣人,1933年出生於上海日租界。1952年入讀臺灣大學中文繫,師從臺靜農等名師,後留校任教,專攻六朝文學、中日比較文學。歷任美國華盛頓大學、斯坦福大學、伯克利大學,捷克查理斯大學客座教授。作品曾獲中國時報文學獎、臺北文學獎、中興文藝獎等。

    目錄
    冊目次
    洪範新版序
    修訂版序言
    帖 桐壺
    第二帖 帚木
    第三帖 空蟬
    第四帖 夕顏
    第五帖 若紫
    第六帖 末摘花
    第七帖 紅葉賀
    第八帖 花宴
    第九帖 葵
    第十帖 賢木
    第十一帖 花散裡

    冊目次
    洪範新版序
    修訂版序言
    桐壺
    第二帖 帚木
    第三帖 空蟬
    第四帖 夕顏
    第五帖 若紫
    第六帖 末摘花
    第七帖 紅葉賀
    第八帖 花宴
    第九帖
    第十帖 賢木
    第十一帖 花散裡
    第十二帖 須磨
    第十三帖 明石
    《源氏物語》重要人物關繫表(一)

    第二冊目次
    第十四帖 澪標
    第十五帖 蓬生
    第十六帖 關屋
    第十七帖 繪合
    第十八帖 松風
    第十九帖 薄雲
    第二十帖 槿
    第二十一帖 少女
    第二十二帖 玉鬘
    第二十三帖 初音
    第二十四帖 蝴蝶
    第二十五帖
    第二十六帖 常夏
    第二十七帖 篝火
    第二十八帖 野分
    第二十九帖 行幸
    第三十帖 籐袴
    第三十一帖 真木柱
    第三十二帖 梅枝
    《源氏物語》重要人物關繫表(二)

    第三冊目次
    第三十三帖 籐裡葉
    第三十四帖 若菜(上)
    第三十四帖 若菜(下)
    第三十五帖 柏木
    第三十六帖 橫笛
    第三十七帖 鈴蟲
    第三十八帖 夕霧
    第三十九帖 御法
    第四十帖
    第四十一帖 雲隱
    第四十二帖 匂宮
    第四十三帖 紅梅
    第四十四帖 竹河
    第四十五帖 橋姬
    《源氏物語》重要人物關繫表(三)

    第四冊目次
    第四十六帖 椎本
    第四十七帖 總角
    第四十八帖 早蕨
    第四十九帖 寄木
    第五十帖 東屋
    第五十一帖 浮舟
    第五十二帖 蜻蛉
    第五十三帖 手習
    第五十四帖 夢浮橋
    《源氏物語》重要人物關繫表(四)
    《源氏物語》重要人物關繫表(五)
    各帖要事簡表

    前言
    《源氏物語》一書中,共有和歌七九五首。
    所謂“和歌”,乃是日本的古典詩歌,以和文詠出。在奈良時代,又稱為“倭歌”或“倭詩”,以別於當時並行於日本文壇的我國詩體“漢詩”。和歌的種類相當多。有長歌、短歌、片歌、旋頭歌、佛足石歌等,長短形式各不相同。這種情形,就像我國的古典詩歌也有古詩、樂府、律詩、絕句等不同的形式一樣。不過,在《源氏物語》之中出現的和歌,則僅限於由五、七、五、七、七的三十一音節所形成的短歌一種而已。
    《源氏物語》繫用散文體書成,然而全書五十四帖(第四十一帖,有題無文),其間篇幅雖有長短不齊的現像,而所含的和歌亦有多寡之別,卻無一帖無有和歌。這種以散文敘事,而中間編織入和歌的形式,頗類我國唐代的變文、傳奇,宋代的話本明清各代的古典小說裡散韻文配合的情形。

    《源氏物語》一書中,共有和歌七九五首。
    所謂“和歌”,乃是日本的古典詩歌,以和文詠出。在奈良時代,又稱為“倭歌”或“倭詩”,以別於當時並行於日本文壇的我國詩體“漢詩”。和歌的種類相當多。有長歌、短歌、片歌、旋頭歌、佛足石歌等,長短形式各不相同。這種情形,就像我國的古典詩歌也有古詩、樂府、律詩、絕句等不同的形式一樣。不過,在《源氏物語》之中出現的和歌,則僅限於由五、七、五、七、七的三十一音節所形成的短歌一種而已。
    《源氏物語》繫用散文體書成,然而全書五十四帖(第四十一帖,有題無文),其間篇幅雖有長短不齊的現像,而所含的和歌亦有多寡之別,卻無一帖無有和歌。這種以散文敘事,而中間編織入和歌的形式,頗類我國唐代的變文、傳奇,宋代的話本明清各代的古典小說裡散韻文配合的情形。
    雖然我國的文物東傳於日本為時甚早,而小說如張文成的《遊仙窟》更在唐初即已傳入日本,成為當時日本朝野上下受歡迎的讀物(日本早的和歌集《萬葉集》中已見提及《遊仙窟》及受其影響之處。《源氏物語》中亦頗見受《遊仙窟》內容情調影響的地方),我們卻並不敢武斷地說:這種散文與和歌相配合的形式即是受我國早期小說影響的結果。因為在《源氏物語》以前,日本早已有一種純出於作者虛構的小說,如《竹取物語》,及以和歌為主的歌物語,如《伊勢物語》;而在風雅的平安時代,和歌寫作的風氣極盛,執筆為文者不分男女,每愛在行文之際自然地加進一些和歌。例如約早於《源氏物語》六七十年的《土佐日記》中便有此現像。一般說來,《源氏物語》的作者紫式部,是位將虛構小說與歌物語成功地結合在一起的作家。她以純熟華麗而典雅的散文隨心所欲地敘事,而又時時於文間巧妙自然地織入和歌,從而完成了文與歌緊密結合,融通無間的別致文體。
    在我國方面,變文即是散韻文組合的一種典型文體。張文成的《遊仙窟》是以駢文敘事,而文中配合織入詩七十七首。其他的唐人傳奇,也往往有以韻文織入散文中的例子。至於宋人話本,則每常於正文前有詩詞等韻文的“入話”,文後有韻文做結束,而散文的敘事之間,也常有韻文夾雜出現。宋代的長篇小說流存者,如《宣和遺事》、《五代史平話》,亦以詩句起,以詩句結,中間以散文敘事。明清的章回小說,如《水滸傳》、《三國志演義》、《西遊記》、《紅樓夢》等,雖然未必全都以韻文起結,而文中皆大量夾雜韻文,作為抒情寫景、議論贊嘆,或人物答詠、心志表情之功用。《源氏物語》全書五十四帖中,雖然沒有一帖以和歌起頭,卻有以和歌結束者;同時,每帖之中必夾雜和歌,且其為用亦與我國古典小說中所出現的韻文部分性質相仿。這種文學形式與寫作技巧方面的特征,寧非中日文學的一種巧合?
    檢視《源氏物語》中的和歌,其在文字裡的功用,大體可分為抒情與狀物二大類型,而絕大多數則假借書中人物詠歌而出,因此也可以說是贈答歌類。
    小說故事的發展,雖以人物關繫及情節變化為主,然而景物描繪之適時插入,每每能收到以景助情,從而達於情景交融的效果,既可調劑情節推展之速度,同時作者亦得借以一展其寫景狀物之纔藝。紫式部深得此理,故她往往在文中適度參入景物描寫的文筆,而又於散文之寫景後附錄和歌。例如第二十三帖“初音”中,光源氏見紅梅初綻,清香四溢,卻無人賞鋻,遂自語道:


    為尋芳兮訪舊屋,
    梅枝梢頭春意濃,
    又見奇花兮香馥馥。


    第二十帖“槿”中,光源氏至一荒屋訪一位落寞的婦人,更有大量的和歌以助益哀傷的氣氛,茲舉二例於下:


    秋既深兮霧彌漫,
    滿園蕭條不忍窺,
    殘瓣猶綴兮斷垣畔。


    蓬草深兮極目哀,
    殘垣斷壁滿園老,
    更覆白雪兮忍徘徊?


    有時,同一景色,卻由當時在場之不同人物詠出。這樣既可收多方描繪之效果,而作者吟詠之纔華更得以充分發揮。在第十二帖“須磨”文中,主人翁光源氏謫居須磨地方,與所愛的紫夫人分離。時值秋季,見雁群列隊而飛過,不禁感傷落淚,遂詠成一首和歌:


    初雁過兮遺悲鳴,
    行行列列展旅翼,
    禽鳥豈解兮戀人情?


    伴同他遷居須磨的侍從們亦個個悲從中來,懷念京城的故舊,乃有以下三首和歌之詠唱:


    雁嗈嗈兮橫天飛,
    吾與此禽雖素昧,
    啼聲動心兮情依稀。


    雁南飛兮棄故土,
    當時無心責伊痴,
    而今漂泊兮始知苦。


    棄故土兮試旅翼,
    雁心雖亦戀家園,
    猶得列隊兮在友側。


    從上舉各例得悉:和歌的適時出現,可以重復強調,或凝練美化散文的寫景狀物部分,造成文章更繁富典麗的目的。
    然而,在《源氏物語》一書中更常見的例子,是以和歌作為人物贈答酬和之用者。其中又可別為以歌代言,以歌代信函,獨詠心事,以及會合之歌等各種情況。由於這是一部以愛情為經,政治為緯,從而表現人生百相的小說,所以不可否認的,其中以男女愛情之應對者居多數。每當男女二方的喜怒哀樂之情高漲時,便往往見以和歌互表情懷的現像,而通常以先由男方贈歌,再由女方答歌的情形較多;換言之,即男方每常居於主動的地位,女方則恆居被動地位。例如第二帖“帚木”中,寫光源氏與伊豫介夫人空蟬幽會後的一段文字,便有男女雙方的和歌:


    良宵短兮卿情絕,
    東方既白怨未伸,
    雞何頻啼兮催人別!


    君情深兮妾憂多,
    良宵雖短長啜泣,
    天命既定兮可奈何?


    別情依依,亦愛亦怨,既喜更憂的矛盾心理,於此二歌中表露無遺。在此情況下,用和歌代表言語對白,實在更能委曲婉轉地達成表情的目的。
    籐壺宮在《源氏物語》一書中是一位極重要的女角。她是光源氏的繼母,同時亦為其初戀的女性。在光源氏的心目中,籐壺宮是一位永恆的偶像,終其一生,對之思慕不已。因而作者紫式部在塑造籐壺宮這個角色時,格外仔細謹慎。她有意避免正面直接的描寫,從而反射出這位女性的高貴性與永恆性,或者甚而意圖強調其絕大的影響力,對於光源氏前前後後所贈的戀慕求情之歌,籐壺宮極少給予答和,更不可能由她主動贈歌予光源氏;然而在第十帖“賢木”文中,獨有一處例外,那是在桐壺帝崩逝不久的時候,有一個月光皎潔的晚上,光源氏前來探望新寡的繼母,“過去每逢這種情景,總有管弦遊宴什麼的,生活得挺熱鬧愜意的啊!追懷往事種種;而今,同樣的宮宇,卻已大不同於昔日,怎麼不誘人傷情?”於是,籐壺宮忍不住地主動詠成一首和歌,令侍女交予光源氏:


    九重霧兮阻清輝,
    雲上徘徊不見月,
    遙思倩影兮情依依。


    畢竟,籐壺宮也是一個女人,桐壺帝駕崩的打擊,周遭驟然的情勢轉變,以及對於與光源氏之間私生子的前途的擔憂,這種種的悲哀與不安,寂寞與混沌,內心的大波動,促使她暫忘矜持,對當時與自己有過親密關繫的男性——光源氏情不自禁地吐露了心聲,光源氏首次獲得女方主動投歌,一時悲喜交集,竟簌簌而淚下,立即詠成一首答歌:


    月依舊兮未嘗變,
    雲霧阻隔遂朦矓,
    衷心怨懟兮未得見。


    此歌含有雙關語意,巧妙地表達了他對繼母的安慰與依然不熄的戀火。
    但是,由女方一反常例而主動贈歌於男方,有時也被作者用為表示揶揄諷刺的手段。例如在第九帖“葵”文中,有一段故事敘述:在葵祭的熱鬧場合裡,光源氏偶然與曾經逢場作戲的徐娘半老之婦人相遇,該女竟多情地將和歌書寫於扇面,主動投遞給光源氏:


    葵之祭兮含辛悲,
    君既有女共車賞,
    妾獨空盼兮此佳期。


    光源氏對此十分嫌惡,便故意冷淡答詠道:


    卿多情兮知盼誰?
    不意相逢葵之祭,
    心旌為蕩兮亦嬉嬉。


    女方受歌後,覺得頗尷尬,故又詠道:


    悔相逢兮此佳日,
    葵葉徒有美好名,
    實乃凡草兮不足述!


    老女之多情,光源氏之薄幸,人間男女滑稽復可憐的心理,經由這三首歌,已完全展露在讀者眼前了。
    所謂酬和贈答,一來一往之際,受歌的一方每常緣用贈歌中的某一事物,以為作答的重心。例如第三十五帖“柏木”中,男角柏木臨終前與其所戀之三公主間,便有三首和歌往返:


    命將盡兮身將焚,
    此軀雖化煙縷縷,
    情思殘留兮仍慕君。


    郎心憂兮儂情亂,
    相思徒留恨為煙,
    互比悲苦兮俱化散。


    形既焚兮化煙移,
    幽幽空中自飄蕩,
    仍將卿覓兮不忍離。


    人生似幻化,終將歸於空無,而愛情則看似堅韌,有時又飄忽不可把握,故柏木以“煙”比喻生命,兼又像征愛情;三公主身為光源氏之妻,卻命運弄人,與柏木發生不可告人之情事,對他既愛戀又怨懟,心理矛盾而又無可奈何,遂以“煙”轉喻自己的縷縷情絲;柏木睹此答歌,復覺壽命雖有極限,而幽幽情愛不可化解,亦不忍離散,乃再以“煙”譬喻作答。一個“煙”字貫穿了男女雙方的前後三首贈答之歌,一方面以歌代言,吐露了彼此的衷情,同時更呈現出相互糾結的纏綿情調。人生之無常,愛情之無奈,得以刻畫無遺,令人讀來乃有此恨綿綿無盡期之感。
    諸如此類,男女的愛情,從深刻的思慕,到相互的挑逗,甚至於打情罵俏,彼此嘲弄,和歌在《源氏物語》中經常取代了散文的繁復冗長的敘述,而更適度且靈巧地達成表情的任務。
    由於紫式部深諳漢學,《源氏物語》一書中處處可見受中國詩文的影響,有時在和歌裡也能夠看出我國歷史人物或文學的投影及滲透情形。第九帖“葵”文裡,光源配夫人,當其獨返昔日夫婦寢殿時,於睹物思人之餘,寫下了白居易《長恨歌》的詩句:“舊枕故衾誰與共”,接著又於其下書寫二首和歌:


    曾共枕兮道恩愛,
    物是人非遺故床,
    天上芳魄兮寧心碎?


    鴛鴦夢兮而今消,
    寒床塵積人去後,
    和淚獨臥兮度幾宵。


    此二首和歌的內容,顯然由《長恨歌》句演化而來。這類例子並不限於愛情的情節,有時亦可見於感物傷時,或獨詠心事的和歌裡。當光源氏銜冤離京,謫居須磨之際,途經大江殿,靜觀波浪往返海灘;諒必是作者聯想到屈原遭讒見逐的故事吧,紫式部乃借光源之口,使詠出一首和歌:


    昔唐國兮有屈原,
    以遭讒言遂流放,
    吾今漂泊兮亦銜冤。


    ……


    如前所述,《源氏物語》是一部長達百餘萬言,登場人物多至數百的巨著,因而像其他的世界名著偉構一般,若要問其主題為何?的確一言難盡,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近年來,《紅樓夢》在我國學界日益受重視,而研究紅樓夢的學者也越來越多,各人站在各人的立場,把握這部小說的一端,隻要自圓其說,言之成理,都可以成一家之言。《源氏物語》之於日本學界,正如“紅學”之於我國,而且由於其成書較《紅樓夢》更早,所以中世紀以降,有關此書的研究,可謂包羅萬像。在作品的外緣方面,有版本索源、正偽辨別、作者及其家世繫譜之考證等種種問題的討論;而對於作品本身,則又有主題探討、文章表現、背景追究、思想(尤其是宗教思想)依據,乃至於書中人物個性,以及相互關繫的討論等多方面的專題研究。


    近世以來,則又由於有了若干外文譯本的關繫,《源氏物語》的研究地域已不再囿限於日本本土,而廣及世界其他各地區,其研究的範圍也更拓廣到比較文學的新領界,造成更多更豐饒的研究收獲。在日本本國內,《源氏物語》的研究已有若干專家結成團體,一方面從事各種論文的整理搜集工作,一方面更進一步繼續鼓勵不斷鑽研,以期有所新發現及突破舊成就,他們甚至還出版若干專以此書為研究對像的期刊(例如風間書房出版的《源氏物語の探究》)。設若將這些古今成冊或單篇的有關《源氏物語》的論文收集整頓出來,足可以成立一個小型的圖書館。
    在這樣無窮盡的探討之中,無疑的,《源氏物語》所要表現的主題是什麼?確實是一個令人關切注意的問題。但是,也正因為這個問題籠統抽像,不易把握,所以盡管古往今來許多人都在討論,卻往往各執一端,各說各話,幾乎不太可能產生一個令眾人信服的權威之說。所謂主題(Theme),乃是近代的概念,卻也不能因此而說古代的人就沒有類似的想法。然則就《源氏物語》而言,其作品想要借此書以表現的主題為何?在眾說紛纭之中,我想在這裡介紹幾種比較重要的說法。
    在較早時期,學者們恆認為《源氏物語》繫以天臺六十卷為準則,比述“一心三觀”之理。這種說法的產生,蓋以平安時代以來,經由中國而傳入日本的佛教思想在其朝野上下大為流行,而《源氏物語》一書之中,也確實處處流露著佛教的無常觀念。且其行文之際,又諸多有關佛教儀事的記載,乃至於因果報應、遁入空門等的具體事跡可尋。另有一說,則以為此書乃基於《莊子》的寓言,擬《春秋》的微言大義,甚至於《史記》的太史公筆法。此則恐怕是由於作者紫式部個人對於中國文史具有豐富的認識,而且如前所舉,在第二十五帖“螢”之中,又借書中人物,侃侃暢談“物語”的虛實問題、價值評估,以及對於正史《日本書紀》的側面抨擊揶揄,故予人這樣的印像。除了上述兩種說法之外,則又有本居宣長(一七三〇~一八〇一)所提出“物之哀”(此繫直譯,原文作“物のあはれ”)的論說。
    什麼叫作“物之哀”呢?其實,這個詞的含義也是相當曖昧朦矓,不容易具體解說的。大體言之,“物”是指客觀對像的存在,“哀”則是代表人類所秉具的主觀情意。當人的主觀情意受到外在客觀事物的刺激而產生反應,進入主客觀融和的狀態,即呈現一種調和的情趣世界;而這裡所謂情趣世界,所包含的範圍是相當廣大的,舉凡優美、纖細、沉靜、觀照的觀念都可算作其中一端。《文心雕龍》明詩篇雲:“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以及詩品序中所謂:“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庶幾近之。喜、怒、哀、樂、愛、惡、欲,是為七情。“太上忘情,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語出《世說新語》)這世界,正因為充滿情趣,所以值得留戀,有時竟也充滿歡愁矛盾,而令人無可奈何。紫式部的一支生花妙筆,正展現了多姿多彩的有情世界。
    這種“物之哀”論,一直到近代,仍受大部分讀者乃至學者的認可。甚至於有人誇張地以為“物之哀”一詞即是《源氏物語》的代詞。然而,一部真正可以永垂於世的偉大作品,則又往往不是片面之觀點所可以覆蓋得了的。這一本書裡頭,雖然表面上以平安時代上流社會男男女女的愛情作為主干,實則其間又交織著政治葛籐、社會動態、倫常道德、宗教意識,乃至於作者的藝術觀、人生觀,因而顯示出無比的吸引力和無垠的深度,也正因為其內涵的豐富與多樣性,纔使得千年來傳頌未已,研究不盡。


    在前文中,我已經談了一些有關《源氏物語》的外在與內在問題,目的是想要讓讀者諸君在閱讀之前,對於這本日本的古典小說能夠有一個概要的認識。現在,應該談一談我自己在翻譯這本書的時候所遭遇的一些問題及處理的態度。
    我想,一個翻譯者落筆之初首先面對的問題,應該是文體的選擇。尤其是文學的翻譯,不僅須求其“信”與“達”而已,原著文字氛圍的把握,更不容忽視。紫式部的《源氏物語》具有何種語言特色呢?雍容華麗、纏綿悠閑,時則典雅,時則雋永,是其風格。這種語言文字的氛圍,甚至在現代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已經很難尋覓得到了。故而日文的現代語譯本,無論自早的與謝野晶子本,或近完譯的円地文子本,改譯後的文章並不同於現代日本小說的文筆;換言之,今天日本讀者閱讀這些現代語的《源氏物語》,他們仍可以從字裡行間仿佛想像千年前的平安王朝文化。至於ArthurWaley 及Edward G.Seidensticker的兩種英譯本,也都可以看出在溝通東西文化之上,曾極力企圖把握屬於異國情調的古典氣氛。我譯《源氏物語》,雖然采用白話文體,但是在字句的斟酌方面,也努力避免陷於過度現代化,尤忌外來語法的羼入,以此試圖把握比較典雅的效果。也就因為這個緣故,全書中共出現的七百九十五首和歌,避免采用白話詩的譯法,而自創三行、首尾句押韻的類似楚歌體形式。如此,在白話的散文敘事之中時時出現比較古趣的詩歌,或者可以使人在視覺與聽覺上,有接近原著的典麗感受。
    ……

    媒體評論
    這是一千零一夜的 第118夜

    “《源氏物語》是一部非常豐富繁雜的長篇小說,我沒辦法把它很精細地給大家講,我希望一千零一夜這三集是作為《源氏物語》的入門,或是它所代表的某種日本文化觀念的一個入口。”

    我們接著說上一集提到的一個很重要的概念:“物哀”。

    物哀這個詞組在日文早就有了,但是真正把它理論化、概念化的,是日本的國學家,就是研究日本本身學問的國學家本居宣長提出來的。他是怎麼透過《源氏物語》來講物哀呢?首先我們要了解“物哀”是怎麼回事兒?

    這是一千零一夜的 第118夜


     


    “《源氏物語》是一部非常豐富繁雜的長篇小說,我沒辦法把它很精細地給大家講,我希望一千零一夜這三集是作為《源氏物語》的入門,或是它所代表的某種日本文化觀念的一個入口。”


     


    我們接著說上一集提到的一個很重要的概念:“物哀”。


     


    物哀這個詞組在日文早就有了,但是真正把它理論化、概念化的,是日本的國學家,就是研究日本本身學問的國學家本居宣長提出來的。他是怎麼透過《源氏物語》來講物哀呢?首先我們要了解“物哀”是怎麼回事兒?


     


    簡單地講,“物哀”有三層意思。


     


    ①萬物有靈


     


    *層,萬事萬物,他們都是有靈的。我們知道日本的神道教其實是一種非常原始的泛靈宗教。“物哀”其中一個基礎,就是這麼一種泛靈論,所以,本居宣長又把“物哀”叫做“物之心”。


     


    這個“哀”,あはれ這個字,它不隻是哀傷,它有的時候是感嘆。比如日本人說:“今天的天氣真好,‘哀’あはれ。”這種感嘆、哀傷的是所有事物的短暫。這受到佛家的影響,認為萬事萬物它們存在的時間都是短暫的,所有的事情都會過去……


     


    我們比較熟悉的日本人賞櫻,按照“物哀”的講法,那個櫻花它很悲哀,開得那麼燦爛,十幾天風一吹就全沒了,就像人的生命一樣。於是我們就可以引入“物哀”的第二重。


     


    ②一期一會


     


    為什麼把“物哀”捧到是日本文化和審美裡*重要的一件事兒呢?因為哀傷的東西,總比快樂的東西高級,其實這是世界文學的主流。比如,古希臘就認為悲劇的地位要比喜劇高,甚至直到今天,奧斯卡金像獎,你看過有多少喜劇能夠拿*影片的,都是所謂的“正劇”或“悲劇”。


     


    我們中國文學也一樣,寫讓人哀傷難過這種負面情緒的文學作品,它的感染力以及地位往往都要比那種很正面、讓人快活的東西要來的高。


     


    古典希臘的悲劇理論相信悲劇是能夠讓我們人感受到自己的命運,感覺到自己的局限,在悲劇裡得到一種升華、淨化。


     


    同樣的,“物哀”也是讓我們發現每個事物的局限性,在當下的這一刻它的本質就凸顯了,櫻花之所以美,是因為它總是會落下的,它要是永遠開著,反而就不美了。


     


    日本講的“一期一會”,我們每見一次面,都要當成是這一輩子*一次的見面,那是因為我們真的不知道下一刻人世之間會發生什麼事情。特別在日本那種地方,又地震、又臺風、又火山爆發的,真是人事無常。


     


    ③替物而“哀”


     


    “物哀”還有第三層意思,我們說萬物都有可“哀”之處,但可惜它們沒法表達。而人不一樣,人能表達出來。


     


    因此,當我們感受到萬物的心,我們就要想辦法幫它表達出來。所以歌詠落櫻,不隻是我看到櫻花落下來真美,而是那時候你同時要體會到這朵櫻花那一剎它的感受。你的感慨是同時要幫櫻花發出的感慨。


     


    這種講法就有點像我們中國人講移情、講感悟,但在中國文學裡面經過儒家的熏陶,我們更多時候會喜歡把外在自然景物用來代表人世的興衰,更加強調的是一種社會的、道德的,甚至是政治上的教化。但在日本,他們很單純地欣賞事物本身的美跟它必然消逝的那種感覺。


     


    あはれ 淤泥和蓮花


     


    所以,本居宣長說《源氏物語》整部小說,它裡面很少談宮廷裡的陰謀鬥爭。如果讓中國人來寫,那可厲害了,像我們現在《羋月傳》那樣,各種各樣的陰謀詭計全出來了。


     


    為什麼?因為那不美,那些東西很髒!


     


    同樣不美的,還有生病、喫藥,看大夫,也不美。所以,書中很多人物重病,比如紫之上她重病去世之前那段時間,幾乎沒有出現過大夫來看她的場面,因為那不美。


     


    所以物哀這種表達,是一種美學上的追求,是要唯美的。本居宣長認為,這纔是《源氏物語》的核心,也是整個物語本身的旨趣。從裡面,能夠認識到日本人的真性格。


     


    日本人的真性格是講自然情感的抒發。所以這書裡面那些人盡管很不道德,本居宣長也說,確實挺亂,挺肮髒的,但他說那個就像淤泥,要是沒有淤泥,你哪會覺得蓮花漂亮呢?


     


    如果這種幾近亂倫的人際關繫是淤泥的話,那蓮花就是書裡的那些人物,那些在這麼復雜的感情關繫中的人物,他們的自然情感到了,“我愛我女兒,怎麼辦?我女兒就是愛我,那怎麼辦?”你明知是錯又無可奈何,你糾纏,你自悔,你自責,你內疚,這也是“物哀”,你把這種“哀”當成美來欣賞。


     


    所以本居宣長認為,《源氏物語》是非道德的,不是反道德,是不談道德教化的。不像中國文學喜歡講道德,喜歡講政治,喜歡講歷史,不!它講的全是這種小小的,人際之間的,私人生活之間的事兒。


     


    如果這就是日本國學所講的那一套,日本這個社會豈不道德淪亡?但本居宣長認為如果人人都能夠發自內心,把自己真感情表達出來,每個人都能夠同情身邊所有的人和物,我們又會壞到哪裡去呢?


     


    當然,這是本居宣長的一家之言,我們可以不用管。但是本居宣長的這套理論,基本上界定了後來大家解讀《源氏物語》的方法。從他的這個角度去看,你就會把《源氏物語》看成一部非常唯美的小說。


     


    更重要的是,這種“物哀”在書裡深入到了一種對所有已經逝去的東西的懷念跟感懷。什麼東西的失去是*讓人感慨呢?我們來看書裡的一段話。


     


    光之君隱逝後,能稟承他那種光芒的人物,在眾多子孫輩中亦不可見。遜位的冷泉院,在此未敢輒予置詞。當代的三親王匂宮,與同生長於六條院邸的源氏之君的幼子薰,這兩位可說是有名的美男子了;他們的確各具不凡的姿容,可是,畢竟算不得是令人目眩的美貌。隻不過是都具有尋常一般的秀麗,氣質風韻亦佳,而又都繼承高貴的血統,因此普受世人尊寵。這一點倒是看來較諸源氏之君當年更勝一籌,也更具名望的樣子。


     


    這一小段文字,表面看起來沒什麼了不起,平平無奇。但事實上,這一段在日本文學史上簡直可以用“惡名昭彰”四個字來形容。


     


    因為《源氏物語》*重要的男主角,光之君居然死了。這一段一開頭就說他八年前死了,他怎麼死的呢,怎麼之前沒提到呢?往回看,這一章是四十三帖,往回一翻,就到了四十一帖,講光源氏*疼愛的養女紫之上病死了。他一生風流倜儻,這時候萬念俱灰,遁入空門。


     


    那中間那一章四十二帖寫了什麼?這一帖從來隻有帖名,沒有內文,叫《雲隱》。很多人以前說,這是不是流失了?但是後來越來越多學者相信,它不是,它就是了不起的紫式部故意的設計。


     


    她寫到源之君預備要出家,接下來一幕《雲隱》,你看這個名字“雲朵的隱藏”,這一帖裡面,其實就是要寫源之君他終於死了,但這一章她不寫,她就空出來了。故事一跳,就到下一帖,一開頭就是八年後的事兒了。


     


    這一帖向來引起非常大的爭論,尤其《雲隱》之後所謂的“宇治十帖”,有十帖的故事是發生在宇治這座京都近郊的城市, 而且整個寫法變了,出現了更多復雜的內心描寫。


     


    有人甚至拿它們來跟一千年後了不起的英國大作家伍爾夫ginia Woolf,她的那種意識流小說來相比較。紫式部在*後這十帖,整個筆法變得更細膩,對人的情感的掌握也是更精深了,但是整個故事都變了,沒有了源之君這個男主角了。


     


    也有很多人說那十帖已經不是紫式部寫的,說是她女兒寫的,什麼說法都有,但是現在,大家慢慢沒有爭議了。


     


    從那一帖之後,我們的小說進入到了一個主角不在的階段,講的是源之君他的第二、三代的愛情糾葛故事。


     


    我們可以把*後這“宇治十帖”,當成是前面源之君在世時候的一個回聲,一個水上的倒影。兩段故事的邏輯基本上是一樣的,都是一些男女的情愛糾葛,*後也都是有一個人,感到所有事情背後的那種空洞,那種悲哀……


     


    但是後面十帖,這個回響和倒影是*沒有之前的那個散發著無限光華的源之君所在的時候,那麼的精彩、那麼的華美、那麼的奪目。


     


    源之君,我們之前跟大家講過,是一個光芒萬丈般的人物。自從他死了之後,後面的人都隻不過是他的贗品,他的山寨,他們永遠沒辦法像他們的父輩或者爺爺那一輩那樣精彩。他們所有的故事裡,你可以無時無刻不感受得到那個已經死去的源之君,在那裡面的回響,像幽靈一般。


     


    在這個意義上說,《源氏物語》寫到*後這十帖,其實是一個追憶。


     


    她在追憶什麼?她在追憶源之君,追憶他在世的那個時代,平安王朝中後期那*後一點光芒,在世界上面綻放的那一刻。這時候,你會發現這個小說是一個關於追憶的小說。一方面,像日本人所喜歡講的“物之哀”,懷念一切將要消逝的東西,感懷所有事物的短暫,而為其哀憐。而當那些東西真的走遠之後,我們就陷入到對他們無窮的懷想之中。


     


    《源氏物語》讀到這裡,它果然是一部讓人會掩卷太息的小說,紫式部居然能夠寫在一千多年前。即使後來《源氏物語》在政治上面被人當成是日本民族主義的像征,有人說由於日本的民族主義,賦予了它一個超乎文學的經典地位。


     


    但是就文學而論,它確實很了不起,直到今天都還讓人嘆服。

    在線試讀
    簡體版序言
    林文月
    翻譯的目的,簡單說,是把一種語文轉換成另一種語文。懂得兩種或兩種以上語文的人,時則會有需要為自己,或為別人做這種“翻譯”的工作。
    三十年代出生於上海虹口江灣路的我,作為臺灣人法律上隸屬日本公民,而閘北虹口一帶當時為日本租界,所以到了上學年齡,我就被指定去上海市第八國民學校讀書。那所日本人設立的學校,除我和我的妹妹之外,其餘都是日本孩子。說實在的,我們當時還以為自己也是日本孩子,隻是家裡有些生活習慣和別的同學們略微不同而已。
    我的啟蒙教育是日語文。我讀日本書,也用日本語文思想,或表達心事,似乎是自自然然的;直到小學五年級的時候,中日戰爭結束,日本投降,中國勝利,我們臺灣人的身份由日本籍變成了中國籍。次年,我們舉家由上海乘船回到臺灣。臺灣是我們的故鄉,卻是一個陌生的故鄉。
    在陌生的故鄉,我們開始了新生活。我聽不太懂臺灣話,而且在推行國語的環境之下,校內是禁止使用日語的。老師用臺語解釋國語。從小學六年級開始,我突然需要適應兩種新語文。如今回想起來,大概我的翻譯經驗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我的腦中經常需要把中國語文翻譯成日本語文。這樣的習慣,使我在讀大學和研究所的時期,能夠駕輕就熟地為臺北東方出版社的兩套少年讀物:“世界名人傳記”和“世界文學名著”譯成了五本書。那些書都是經由日本人改寫為適合少年閱讀的文體,所以幾乎沒有什麼問題和困難。
    任職大學之後,教學與研究成為生活的主軸,除了有限的一些日文的漢學研究論著之外,不再有空閑執譯筆了。至於再度促使我提筆從事翻譯工作,實緣起應邀參加一九七二年日本筆會主辦的“日本文化研究國際會議”。依大會規定,參加者需提出一篇與日本文化相關的論文。我以日文書成《桐壺と長恨歌》提出發表。其後,我將日文的論文自譯為中文:《源氏物語桐壺與長恨歌》,在臺灣大學《中外文學月刊》刊載,同時為了讀者便利而試譯了《源氏物語》首帖《桐壺》,附錄於論文之後,那篇日本中世紀文學深受白居易《長恨歌》的影響,中文的讀者感覺既熟悉又陌生,產生莫大的好奇與期待,透過雜志的編輯部鼓勵我繼續譯介全書。我在沒有十分把握之下,答應下來,開始逐月在《中外文學》刊載的長期翻譯工作。費時五年半,共六十六期而譯竟了百萬言的《源氏物語》全書。

    簡體版序言
    林文月
    翻譯的目的,簡單說,是把一種語文轉換成另一種語文。懂得兩種或兩種以上語文的人,時則會有需要為自己,或為別人做這種“翻譯”的工作。
    三十年代出生於上海虹口江灣路的我,作為臺灣人法律上隸屬日本公民,而閘北虹口一帶當時為日本租界,所以到了上學年齡,我就被指定去上海市第八國民學校讀書。那所日本人設立的學校,除我和我的妹妹之外,其餘都是日本孩子。說實在的,我們當時還以為自己也是日本孩子,隻是家裡有些生活習慣和別的同學們略微不同而已。
    我的啟蒙教育是日語文。我讀日本書,也用日本語文思想,或表達心事,似乎是自自然然的;直到小學五年級的時候,中日戰爭結束,日本投降,中國勝利,我們臺灣人的身份由日本籍變成了中國籍。次年,我們舉家由上海乘船回到臺灣。臺灣是我們的故鄉,卻是一個陌生的故鄉。
    在陌生的故鄉,我們開始了新生活。我聽不太懂臺灣話,而且在推行國語的環境之下,校內是禁止使用日語的。老師用臺語解釋國語。從小學六年級開始,我突然需要適應兩種新語文。如今回想起來,大概我的翻譯經驗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我的腦中經常需要把中國語文翻譯成日本語文。這樣的習慣,使我在讀大學和研究所的時期,能夠駕輕就熟地為臺北東方出版社的兩套少年讀物:“世界名人傳記”和“世界文學名著”譯成了五本書。那些書都是經由日本人改寫為適合少年閱讀的文體,所以幾乎沒有什麼問題和困難。
    任職大學之後,教學與研究成為生活的主軸,除了有限的一些日文的漢學研究論著之外,不再有空閑執譯筆了。至於再度促使我提筆從事翻譯工作,實緣起應邀參加一九七二年日本筆會主辦的“日本文化研究國際會議”。依大會規定,參加者需提出一篇與日本文化相關的論文。我以日文書成《桐壺と長恨歌》提出發表。其後,我將日文的論文自譯為中文:《源氏物語桐壺與長恨歌》,在臺灣大學《中外文學月刊》刊載,同時為了讀者便利而試譯了《源氏物語》首帖《桐壺》,附錄於論文之後,那篇日本中世紀文學深受白居易《長恨歌》的影響,中文的讀者感覺既熟悉又陌生,產生莫大的好奇與期待,透過雜志的編輯部鼓勵我繼續譯介全書。我在沒有十分把握之下,答應下來,開始逐月在《中外文學》刊載的長期翻譯工作。費時五年半,共六十六期而譯竟了百萬言的《源氏物語》全書。
    那五六年的時間裡,我教書、做研究、又翻譯,過著與時間競走的生活,十分辛勞,卻也感覺非常充實。翻譯遂成為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我選擇日本古典文學作品為自己翻譯的對像,是基於兩個理由的:一者,日本文化從中世紀以來深受我國隋唐文化影響,而且日本人早已有繫統地譯介了中國的重要著作;相較之下,我們對日本的文學作品則相當冷漠。雖然近二十餘年來逐漸有人譯出日本文學,但以近、現代作品為主,古典文學的譯介仍嫌不夠。再者,我個人具備日語文根底,其後從事中國古典文學的教學與研究,或可在這一方面略盡綿薄之力,彌補我們所當做而未做的事情,故自一九七三年以來,自我惕勵斷續譯出了《源氏物語》(一九七三—一九七八)、《枕草子》(一九八六—一九八八)、《和泉式部日記》(一九九二)、《伊勢物語》(一九九五—一九九六)等四本平安時代的日本文學名著,以及十九世紀明治時代的樋口一葉短篇小說集《十三夜》(二〇〇一—二〇〇四)。
    以上五本書,前四本的著成年代都在千年以上,後一本也在一百多年前。每一個國家的語文都會隨時間而有所變化。現在的日本人閱讀古人的這些文學作品,多數會覺得很困難,所以與謝野晶子(一八七八—一九四二)以降,已經有多種現代日語譯的《源氏物語》等書出版了。
    我的中譯本諸書,雖然采取白話文,但是仍有許多地方非譯文本身所能傳達清楚,或者表現原文的巧妙之處,則不得不借助些注釋。注釋之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原著裡引用日本的古老詩歌或隱喻,乃至於唐代以前的中國古詩文,因此對於中國讀者而言,明白了這些道理,就會覺得既陌生而又熟悉,格外親近動人。
    《源氏物語》、《枕草子》、《伊勢物語》和《十三夜》即將在大陸以簡體字橫排出版。容我在此感謝南京譯林出版社所有幫助我促成此事的各位。
    二〇一一年一月十八日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