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2021諾獎作家古爾納作品:最後的禮物
    該商品所屬分類:小說 -> 小說
    【市場價】
    387-560
    【優惠價】
    242-350
    【作者】 【英】阿卜杜勒拉扎克 古爾納 
    【所屬類別】 圖書  小說  外國小說  英國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9088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32790883
    叢書名:古爾納作品

    作者:【英】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09月 

    原版書名:The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在這部作品中,2021年諾獎得主古爾納不僅續寫漂泊異鄉者的孤獨與掙扎,完美詮釋何謂“回不去的故鄉,融不入的他鄉”,更是首次聚焦於移民後代所遭遇的身份危機,揭示出種族中心主義對人類心靈造成的傷害,並嘗試探討出路何在。

     
    內容簡介

    《後的禮物》是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出版於2011年的作品,也是他的另一部小說《贊美沉默》的姐妹篇。故事講述了主人公阿巴斯因自卑和猜忌,在十九歲時拋妻棄子,逃離故鄉桑給巴爾,成為一名水手,穿梭於世界各大港口,過著居無定所的阿飛生活。直到十五年後,他在英國埃克塞特與一位出生後即遭遺棄的黑人混血姑娘瑪麗亞姆一見鐘情,二人決定在諾裡奇定居,開啟一段生兒育女的平凡生活。
    然而,人生並非從此幸福美滿。英國移民的卑微身份始終如夢魘般彌漫整個家庭。而阿巴斯閉口不提桑給巴爾的一切,更是令一對兒女如同無根的浮萍,在身份認同的問題上迷失了自我。阿巴斯在六十三歲那年中風,此後便纏綿於病榻,直至過世。在這段臨終歲月裡,他用盡大半生努力淡忘的那片遙遠故土,在他腦海中變得愈發清晰,令他魂縈夢牽。在妻子的鼓勵下,他終對著一臺錄音機,緩緩道出了他完整的人生故事,為孩子們留下了他生命中後的禮物。

    作者簡介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坦桑尼亞裔英國作家,2021年因“他對殖民主義文學的影響,以及對身處於不同文化夾縫中難民處境毫不妥協且富有同情心的洞察”而獲諾貝爾文學獎。古爾納1948年出生於東非海岸的桑給巴爾島,20世紀60年代移居英國並求學,終在肯特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留校任教至今。他的主要學術興趣是後殖民主義寫作和與殖民主義有關的論述,特別是與非洲、加勒比和印度有關的論述。曾擔任凱恩非洲文學獎和布克獎評審,2006年入選皇家文學學會。古爾納的作品圍繞難民主題,主要描述殖民地人民的生存狀況,聚焦於身份認同、種族衝突及歷史書寫等,他展現的後殖民時代生存現狀被認為具有重要的社會現實意義。代表作有《天堂》《海邊》《來世》等。

    目錄

    1 一天
    2 搬家
    3 逃跑
    4 歸來
    5 儀式
    譯後記
    附錄 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 獲獎演說“寫作”

    前言
    譯後記
    這是一個有關移民家庭的兩代人,在英國遭遇心理危機與精神困頓的故事。至於這種困頓的緣由,我相信很多讀者的腦海中一定盤桓著一個詞——歧視,前面或許還應加上“種族”二字。然而,這個詞在全書中一次都沒有出現。在我看來,這並不是因為作者要刻意回避,而是因為他的筆鋒更加深刻地觸及了這個問題的實質。
    就在翻譯本書的過程當中,我個人一些塵封的回憶——一些不愉快的回憶——也不止一次被故事中不同人物的遭遇所喚醒。我想,我不如就從個人經歷著手,談談我對這個故事的感同身受。
    那是2005年到2007年間,我本科畢業後,去往澳大利亞攻讀碩士學位。十五年前國內的社會氛圍與民眾心態,與今天當然有很多微妙的差異。而對於留學生而言,重要的一點在於,那時的我們大多相信,自己是從一個相對欠發達的國度,去往一個更加富庶、更加“文明”的社會學習觀摩。此為背景。隻是,那個社會展現“文明”的方式,與我初預想的大相徑庭。

    譯後記
    這是一個有關移民家庭的兩代人,在英國遭遇心理危機與精神困頓的故事。至於這種困頓的緣由,我相信很多讀者的腦海中一定盤桓著一個詞——歧視,前面或許還應加上“種族”二字。然而,這個詞在全書中一次都沒有出現。在我看來,這並不是因為作者要刻意回避,而是因為他的筆鋒更加深刻地觸及了這個問題的實質。
    就在翻譯本書的過程當中,我個人一些塵封的回憶——一些不愉快的回憶——也不止一次被故事中不同人物的遭遇所喚醒。我想,我不如就從個人經歷著手,談談我對這個故事的感同身受。
    那是2005年到2007年間,我本科畢業後,去往澳大利亞攻讀碩士學位。十五年前國內的社會氛圍與民眾心態,與今天當然有很多微妙的差異。而對於留學生而言,重要的一點在於,那時的我們大多相信,自己是從一個相對欠發達的國度,去往一個更加富庶、更加“文明”的社會學習觀摩。此為背景。隻是,那個社會展現“文明”的方式,與我初預想的大相徑庭。
    件事情發生的時候,我正在悉尼城區的站臺上排隊等公交車。我排在隊列的位。等了好一會兒,車終於來了。車門剛一開,我就急著上車,公交車司機卻皺著眉頭對我擺擺手,指指我身後。我回頭一看,這纔發現身後是一個坐著輪椅的老人。應該讓這位老人先上車。接著,司機又嚴肅地對我補了一句:“下次要多體貼他人。”聽到這句“訓誡”,原本正忙不迭要道歉的我,把到了嘴邊的“Sorry”咽了回去,隻是聳聳肩,默默地讓到一旁,看著司機體貼地為老人放下專用坡道,把輪椅推上車。
    第二件事情也是發生在悉尼街頭。我正準備走斑馬線過馬路的時候,看到對面站著一個體格魁梧的中年男人,兩眼緊盯著我,似乎就在等著我走到他跟前。男人的站姿很“威嚴”,氣場很足。我的反應是,他大概是警察。果然,我過完斑馬線,剛一“上岸”,守在道口的男人立刻迎上前來,半伸開手臂,像是要攔我。我停下腳步,不知道“警察先生”打算問我什麼話。男人開口了,聲音很渾厚,吐字很清晰,語速很慢: 他的教會要在聖誕節當晚舉辦一場慈善晚會。我也可以來。我哈哈笑了,笑得有點過於開懷,不是因為我想嘲笑男人的“樂善好施”,而是因為這個反轉實在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笑過之後,我搖搖頭,謝過男人,徑直走開了。就在這時,牧師聲如洪鐘地在我身後又補了一句:“晚餐是免費的!”
    第三件事情發生在大學附近的郊區。我出了門,趕著去學校上下午的課程。穿過一個街區公園的時候,一個小男孩攔住我,問我有沒有看見他的媽媽。我當然沒有。可這正中小男孩的下懷。他抬起頭,盯著我的眼睛,一字一頓地對我說:“不,你看見了。”我詫異地瞪大眼睛,上下打量起這個小男孩來。男孩年紀在七八歲左右,看上去很“老道”;我們所在的公園寧靜祥和,不時有附近的居民路過,男孩怎麼看也不像是在求助的樣子。看到我臉上的詫異,男孩的氣勢更足了,提高嗓門又重復了一遍:“你看見了。你們這些人,從來都隻會說沒看見!” 
    這三件事的共同點,除了都讓我感到很不愉快之外,就在於對方都對我做出了錯誤的假定,完全無視我真實的想法與意願。這種錯誤的假定,與其說是歧視,不如說是傲慢。而這也是古爾納在本書中給出的一個題眼。那位公交車司機在告誡我要體貼他人的時候,當然是在假定我不懂體貼。他不了解——或者說是沒興趣了解——我僅僅是沒有看到身後有一位坐輪椅的老人;就算我看到了,初來乍到的我也不一定知道當地這條關於禮讓的不成文規則。第二件事中的牧師先生多半沒有聽說過“不食嗟來之食”的典故。但就算沒有,他也應該能本能地察覺到,他那種姿態與語調,多半是會讓人感到不適的。可他依然這樣做了,因為他錯誤地假定,對於有些人來說,一頓免費的聖誕節晚餐比自尊更重要,而我就是這樣的人。對此他十分篤定。第三件事情中的小男孩是有意思的。他用一個孩子的把戲做鋪墊,誠實地說出了很多成年人從來不會說出口的心裡話。我有沒有看見他的媽媽,我怎麼說不重要,他的認定纔重要。而他的認定是不會錯的,因為——“我們這些人”就是這樣的。
    如果要我給傲慢下個定義的話,那我會說,傲慢就是錯誤地高估自己,看低他人。更確切地說,是把他人與自己因為處境不同而產生的落差,誤當成是人與人之間的高下之別,當成是自己高人一等的明證。我在這裡並不是想說,這種傲慢是歐洲裔的外國人(借用古爾納的話)所特有的。不,這原本就是人性中固有的一部分,是不分國別、膚色與種群的。在任何人類社會中,落差都無處不在,傲慢也就無處不在。我們其實根本無需走出國門,就能體會到這一點。我想,任何有生活經歷的讀者,都會明白我的所指,也就無需我再舉例贅述了。隻是,一個“異鄉人”,對於這種傲慢的刺痛或許格外敏感吧。
    本書主人公阿巴斯的人生悲劇,始於他人的傲慢所帶來的創傷,這甚至要先於他的“移民”“難民”身份。此後的一生中,他都活在這種傲慢的陰影之下,小心翼翼,如臨大敵,守口如瓶,時刻提防著羞辱,提防著輕蔑,直到一切為時已晚。他的女兒漢娜(安娜),雖然一心要擺脫父母的桎梏,卻一度與父親殊途同歸。“我不怕任何人,任何事。”他們在心中對自己說,把自己的人生變成了一場戰鬥,反擊著一個看不見的敵人;而在此過程中,他們也失去了自己的人生,無論這場戰鬥是輸是贏。通常,人們會把這種不幸的心理狀態稱作自卑情結,但我想換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阿巴斯們之所以如此,根源恰恰在於他們過分在意那些毫不在意他們的人,一心想要向那些人證明,自己值得尊重。可這種證明既無必要,也無意義,因為傲慢者所關注的隻有自我,他們並沒有興趣去真正了解那些為他們所輕蔑的人。我想,阿巴斯們應該對自己說的,不是“我不怕任何人” ,而是我不欠任何人任何解釋。我要將我的全部人生,投入到追尋我個人的幸福與價值之中,一分鐘都不能浪費在那些無意平視我的人身上。

    媒體評論

    (古爾納)毫不妥協並充滿同理心地深入探索殖民主義的影響,關切著那些夾雜在文化和地緣裂隙間難民的命運。——2021年諾獎頒獎詞
     一部令人久久難以忘懷的小說……古爾納深刻思考了人類的必死性、記憶的分量以及為建立後殖民時代的身份認同所作的掙扎,並將它們與充實的情節完美結合在一起。——《出版人周刊》

    在線試讀

    1、一天
    一天,遠在麻煩開始之前,他一句話都沒有跟人說就悄悄溜走了,從此一去不回。後來,又有一天,在過去了整整四十三年之後,在一座英國小鎮上,他剛一邁進自家大門,就倒地不起了。那天出事的時候已經很晚了,他剛剛下班回到家;可一切本來就已經太晚了。他不管不顧,聽之任之太久了,而除了自己,他沒有別人可怪。
    他早就預感到了要出事,預感到了自己要垮。這不是自打他記事起就徘徊在他身邊的那種對毀滅的恐懼,而是另一種預感,仿佛某個處心積慮又肌肉發達的東西不慌不忙地向他壓來。這不是突如其來的一擊,更像是一頭野獸緩緩地扭頭看向他,認出了他,隨即伸出肢爪來要將他扼殺。就在虛弱感掏空了他身體的同時,他的思維依舊清晰;清晰如斯的頭腦裡,冒出的卻是荒唐的想法:這一定就是饑寒至死,或是被壓在一塊巨石下面窒息而死的感受吧。哪怕他此時心急如焚,這樣的類比還是讓他眉頭一皺:瞧見情節劇疲勞的後果如何了吧?
    下班的時候他就覺得疲憊,是那種偶爾會在一天結束的時候莫名其妙找上門來的疲憊,近幾年來尤為頻繁,每當這時他就隻想坐下來,什麼也不干,直等到那精疲力竭的感覺消退,或是等到有雙強有力的臂膀過來將他抱起,帶他回家。如今他老了,至少也是快老了。這樣的願望就像是一段記憶,仿佛他記得很久以前有人這樣做過——將他抱起,帶他回家。但他認為那並不是記憶。他人越老,心頭的願望有時就越幼稚。他活得越久,他的童年就離他越近,越來越不像是對他人生活的遙遠幻想了。
    在公交車上,他努力想找出那疲勞感的根源。這麼多年了,他還在這麼干,努力想把事情搞明白,尋找種種解釋,藉此減輕那種恐懼感:生活還會讓怎樣的事情發生呢?每天結束的時候,他都要回顧一遍自己走過的路,直到他找對了那種種不幸的正確組合——正是這些不幸讓他在一天終了時如此虛弱——仿佛這樣的認知(如果這算得上認知的話)真能緩解他的痛苦。衰老,首先登場的很可能就是它了,長期損耗,無可替換的磨損件。或者是早上緊趕慢趕著去上班,其實他遲到個幾分鐘,沒有人會在意,也沒有人會犯愁,而這樣子又急又累地趕一路有時會讓他一整天都喘不過氣來,燒心地痛。或者是他在員工廚房裡給自己泡的那杯有問題的茶,讓他的肚子裡面汨汨冒泡,預示著腹瀉的到來。他們把一罐牛奶放在外面一整天,沒蓋蓋子,就放在那裡一面喫灰,一面飽吸他們來來去去時帶進來的腐氣。他真不該踫那牛奶的,可他抵擋不住啜上一口茶的誘惑。或者,他純粹就是勞累過度又沒掌握技巧,去又推又搬那些他根本就不該踫的東西。又或者,他可能是心痛了吧。他從來都不知道心痛何時會來,從何而來,要待多久。


    1、一天


    一天,遠在麻煩開始之前,他一句話都沒有跟人說就悄悄溜走了,從此一去不回。後來,又有一天,在過去了整整四十三年之後,在一座英國小鎮上,他剛一邁進自家大門,就倒地不起了。那天出事的時候已經很晚了,他剛剛下班回到家;可一切本來就已經太晚了。他不管不顧,聽之任之太久了,而除了自己,他沒有別人可怪。


    他早就預感到了要出事,預感到了自己要垮。這不是自打他記事起就徘徊在他身邊的那種對毀滅的恐懼,而是另一種預感,仿佛某個處心積慮又肌肉發達的東西不慌不忙地向他壓來。這不是突如其來的一擊,更像是一頭野獸緩緩地扭頭看向他,認出了他,隨即伸出肢爪來要將他扼殺。就在虛弱感掏空了他身體的同時,他的思維依舊清晰;清晰如斯的頭腦裡,冒出的卻是荒唐的想法:這一定就是饑寒至死,或是被壓在一塊巨石下面窒息而死的感受吧。哪怕他此時心急如焚,這樣的類比還是讓他眉頭一皺:瞧見情節劇疲勞的後果如何了吧?


    下班的時候他就覺得疲憊,是那種偶爾會在一天結束的時候莫名其妙找上門來的疲憊,近幾年來尤為頻繁,每當這時他就隻想坐下來,什麼也不干,直等到那精疲力竭的感覺消退,或是等到有雙強有力的臂膀過來將他抱起,帶他回家。如今他老了,至少也是快老了。這樣的願望就像是一段記憶,仿佛他記得很久以前有人這樣做過——將他抱起,帶他回家。但他認為那並不是記憶。他人越老,心頭的願望有時就越幼稚。他活得越久,他的童年就離他越近,越來越不像是對他人生活的遙遠幻想了。


    在公交車上,他努力想找出那疲勞感的根源。這麼多年了,他還在這麼干,努力想把事情搞明白,尋找種種解釋,藉此減輕那種恐懼感:生活還會讓怎樣的事情發生呢?每天結束的時候,他都要回顧一遍自己走過的路,直到他找對了那種種不幸的正確組合——正是這些不幸讓他在一天終了時如此虛弱——仿佛這樣的認知(如果這算得上認知的話)真能緩解他的痛苦。衰老,首先登場的很可能就是它了,長期損耗,無可替換的磨損件。或者是早上緊趕慢趕著去上班,其實他遲到個幾分鐘,沒有人會在意,也沒有人會犯愁,而這樣子又急又累地趕一路有時會讓他一整天都喘不過氣來,燒心地痛。或者是他在員工廚房裡給自己泡的那杯有問題的茶,讓他的肚子裡面汨汨冒泡,預示著腹瀉的到來。他們把一罐牛奶放在外面一整天,沒蓋蓋子,就放在那裡一面喫灰,一面飽吸他們來來去去時帶進來的腐氣。他真不該踫那牛奶的,可他抵擋不住啜上一口茶的誘惑。或者,他純粹就是勞累過度又沒掌握技巧,去又推又搬那些他根本就不該踫的東西。又或者,他可能是心痛了吧。他從來都不知道心痛何時會來,從何而來,要待多久。


    可就在他坐上公交車的時候,他知道自己身上出了點不同尋常的事情——那是一種越來越強的無助感,讓他不由自主地呻吟起來,他身上的血肉一面發熱,一面萎縮,取而代之的是一種陌生的空虛感。一切發生得慢條斯理:他的呼吸節奏變了,他開始戰栗,出汗,眼看著自己垂頭弓背,蜷成一團自暴自棄的人類形態,對此他再熟悉不過了——那是一具等待痛苦、等待解體的人體。他冷眼旁觀著自我,他的胸腔、髖關節和脊柱的分解讓他有一點驚慌失措,仿佛肉體和精神正在彼此分離。他感覺到膀胱傳來一陣劇痛,意識到他的呼吸變得急促又慌亂。你在干什麼?犯病了嗎?別發神經了,深呼吸,深呼吸,他對自己說。


    他下了公交車,步入二月的空氣中——那是寒流突降的一天,他身體虛弱,渾身發抖,遵照自己的指令做著深呼吸。他沒穿夠衣服。他身邊的其他人都穿著厚重的羊毛外套,戴著手套,圍著圍巾,仿佛他們憑著實踐經驗,早就知道這天到底有多冷,而他,盡管在這裡生活了這麼多年,卻還是不知道。又或者,不同於他,他們也許聽了電視和收音機上的天氣預報,然後興高采烈地拿出了他們專為這樣的用場纔壓在衣櫥裡面的厚衣物。他身上還穿著那件他一穿就是大半年的外套,足以抵擋雨水和寒意,而在天氣暖和的時候又不至於太熱。他從來都說服不了自己為不同的場合和季節囤積一櫥的衣服鞋子。這是一種勤儉節約的習慣,於他而言已不再必要,可他就是改不了。衣服隻要穿著舒服,他就喜歡一直穿,直到穿破為止;他還喜歡想像,假使他能看見自己從遠處走來,那他僅憑身上的衣服,就能一眼認出自己來。而在那個寒冷的二月傍晚,他為自己的節儉,或者是摳門,或者是苦行——管它是什麼呢——付出了代價。也許,那其實是他心中的不安,是一個與周遭環境依然格格不入的外鄉人的心態,總是輕裝出行,這樣等到他需要告別這裡的時候,就可以將外套一把甩開。他以為就是這麼回事,天太冷了。他穿得不夠,出於他個人的愚蠢理由,而這場嚴寒讓他抑制不住地打起了冷戰,由內而外地瑟瑟發抖,讓他覺得自己的身子骨眼看就要散架了。他站在公交站臺上,不知所措,聽著自己的呻吟,明白自己的意識開始恍惚,就好像他打了片刻的小盹兒,剛剛醒過來似的。他強迫自己動起來,可他的胳膊和雙腿卻像是沒了骨頭,他的呼吸聲像是短促、沉重的嘆息。他的雙腳像是灌滿了鉛,失去了知覺,凍僵的血肉裂開道道縫隙,針扎般的痛。也許他應該坐下來,等待這一陣發作過去。可是不行,那樣一來他就得坐在人行道上,被人當成是流浪漢,他也有可能就再也站不起來了。他強迫自己往前走,艱難地邁開步伐,一步接著一步。此刻重要的事情就是趕回家,趕在他的氣力耗盡之前,趕在他倒斃曠野之前,他的尸體會在原地就被撕成碎片,散落各處。從公交車站回家的路他通常要走七分鐘,約摸五百步。他有時候會數,借此淹沒腦海裡亂哄哄的聲音。可那天傍晚,這段路一定走了不止七分鐘。他感覺似乎走了不止七分鐘。他甚至都不能確定他還有沒有力氣支撐下去。他好像從一些人的身邊走過,有時候他會打個趔趄,不得不得找面牆,倚上幾分鐘或是幾秒鐘。他已經完全分不清楚了。他的牙齒在打顫,等到他終於摸到家門口的時候,他已經一身大汗了;他一打開門,就坐在了門廳裡,任由燥熱和眩暈將他壓倒。有那麼一會兒工夫,他什麼事情也想不起來了。


    他的名字叫阿巴斯;盡管他自己沒有察覺,但他進門的動靜其實很響。他的妻子瑪麗亞姆聽到他在摸索鑰匙,接著又聽到他砰的一聲把門關上,而換作平時他都是悄無聲息地溜進門的。有時候,瑪麗亞姆甚至都不知道他回家了,直到他站在她的面前,一臉微笑,因為他又逮到她了。這就是他愛開的一個玩笑,總愛嚇她一跳,而她又總是被他嚇著,因為她沒有聽見他進門。那天傍晚,鑰匙插進門的聲響驚動了瑪麗亞姆,對於他的歸來她感受到了片刻很是平淡的喜悅;緊接著,大門砰的一聲響,她聽到了他的呻吟。她出屋來到門廳,就看見他坐在地板上,挨著門口,兩腿在面前攤開。他的臉被汗水打濕了,他的呼吸困難,氣喘吁吁,他的雙眼迷茫地一會兒睜開,一會兒闔上。


    瑪麗亞姆在他的身邊跪下,叫著他的名字:“噢,不,阿巴斯,阿巴斯,你這是怎麼啦?噢,不。”她把他那隻滾燙潮濕的手放進自己的手心。她剛一觸到他,他的眼睛就閉上了。他張著嘴,費力地喘著氣,她看到他的褲管內側已經濕了。“我來叫救護車。”她說。她感覺到他的手輕輕地握緊了自己的手,過了片刻他呻吟著說了句:不要。接著他又低語道:讓我休息。她身子後仰,跪坐在腳後跟上,他的無助讓她驚恐萬分又不知所措。他的身體在一陣劇烈的疼痛與惡心中起伏著,她又叫了一遍他的名字,握緊了他的手。又過了一小會兒,她開始感覺到他的躁動在平復。“你做了什麼?”她柔聲問道,喃喃地問著自己,喃喃地問著他,“你對自己做了什麼?”


    她覺察到他努力想要站起身來,於是將他的胳膊架在自己的肩上,幫助他掙扎著爬上樓梯。不等他們走到臥室,他就又開始渾身戰栗了;瑪麗亞姆承受住他的體重,硬是架著他走完了上床的後幾步路。她匆匆脫去他的衣物,擦了一把他身上沾染穢物的部位,再給他蓋好被子。她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先給他寬衣擦身,再給他蓋被子。也許這隻是一種敬重身體發膚的本能吧,一種多餘的、她從來沒有多想過的禮儀。忙完這些後,她在他的身邊躺下,臥在被單上面,而他則在一旁一面發抖,一面呻吟,一面出聲地啜泣,嘴裡一遍又一遍地念叨著,不要,不要。等到阿巴斯終於不再戰栗,也不再啜泣,甚至像是睡著了的時候,瑪麗亞姆便回到樓下,撥了診所的緊急電話。大夫在接到她電話後的幾分鐘內就現身了,完全出乎她的意料。那位大夫是瑪麗亞姆從未在診所裡見過的一個年輕女人。她腳步匆匆地進了屋,面帶微笑,態度友善,仿佛這裡並沒有出什麼特別嚇人的事情。她跟著瑪麗亞姆上了樓,瞥了一眼阿巴斯,然後環顧四周,想要找一個地方擱手提包。她的每一個動作都是深思熟慮的,好像是在告訴瑪麗亞姆不要恐慌,而既然大夫已經來了,她也確實感覺自己鎮定了不少。大夫給阿巴斯做了檢查,測了他的脈搏,用聽診器聽了他的呼吸,量了他的血壓,拿燈照了他的眼睛,又取了他的尿樣,往裡面放了一張石蕊試紙。接著她又問他問題,問他出了什麼事,有的問題重復了好幾遍,直到他給出令人滿意的回答。她的聲音與舉止中透著的不是擔心,而是禮貌與關懷;她在和瑪麗亞姆討論接下來該怎麼辦的時候,甚至還抽空和瑪麗亞姆相顧一笑,她的牙齒閃亮潔白,她深色的金發在臥室的燈光下泛著光。他們是怎麼學會這一套的?瑪麗亞姆不禁疑惑。他們是怎麼學會如此從容淡定地處理受傷的人體的?就好像她面對的是一臺壞掉的收音機似的。


    大夫叫來了一輛救護車,等到了醫院他們告訴瑪麗亞姆,阿巴斯犯的是糖尿病急重癥,還沒有達到昏迷的程度,但也夠嚴重的了。他們告訴他,這是遲發性糖尿病,出現在步入衰老的人群身上。通常這病是可以治療的,可他不知道自己得了病,之前也沒有接受過任何治療,因此發展成了急重癥。現在要完全說清楚會有什麼樣的後遺癥還為時尚早。他的家族有糖尿病史嗎?他的父母、叔伯和阿姨有得病的嗎?阿巴斯說他不知道。第二天,專科醫師在給他做檢查的時候說,糖尿病不會危及生命,但從他的運動反應[1]來看,他的大腦可能受到了某種損傷。沒必要如臨大敵的。他有可能還可以恢復部分喪失的功能,也有可能恢復不了。時間會給出答案的。他還得了輕度中風。常規檢查可以明確他的身體情況和對應療法,但在此期間他得再留院觀察一日,如果沒有出現進一步的狀況,那他就可以回家了。醫師給他開了一份長長的禁忌清單,讓他服藥,又叮囑他要請病假,別去上班。這年他六十三歲,而事情還遠不止這麼簡單。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