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袁中郎隨筆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中國古代隨筆
    【市場價】
    158-230
    【優惠價】
    99-144
    【作者】 袁宏道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中國古代隨筆 
    【出版社】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ISBN】978751581562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輕型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5815626
    作者:袁宏道

    出版社: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06月 

        
        
    "

    編輯推薦

    袁宏道,字中郎,號石公,湖北公安縣人。生於明朝隆慶二年(1568),卒於萬歷三十八年(1610)。他與哥哥宗道、弟弟中道合稱“公安三袁”,在文學史上又稱為“公安派”,是明代*個性又充滿爭議的文學家。


    袁宏道於20歲科考中舉,26歲時進入仕途。先在蘇州吳縣任知縣,但整日處理政務,在他看來苦不堪言。萬歷二十六年調任順天府教授,二十八年又由國子監助教升任禮部儀制清吏司主事,這是個掌管宮廷禮儀的六品官,但由於家中不幸,其兄宗道和祖母餘氏的去世,使袁宏道大病一場,於是告病回家,開始了長達六年的隱居生活。萬歷三十四年,袁宏道返回北京,官復原職,後調任吏部任職,三年後又升為員外郎。次年二月,袁宏道又告假南歸,僅半年,於萬歷三十八年九月初六,溘然長逝,時年43歲。


    袁宏道的文學創作洋洋大觀,以詩和散文為主。尤以散文創作影響後世。其散文創作題材和體裁都多有涉獵,包括遊記、尺牘、序跋、碑銘、墓志、日記、傳記和雜著等,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中國散文史上涉及題材多、使用體裁豐的散文家之一。


    要賞讀袁宏道的散文,有必要了解他的文學主張,這是他散文創作的靈魂。袁宏道創作的主要時期正是明朝以李攀龍、王世貞為首的“後七子”時代,他們主張“文必西漢,詩必盛唐”,雖從取法的標準上無可厚非,但他們把擬古當作創作的本源,言必漢唐,不深入時代生活,不關注與時俱進,就把不創新隻有死的文學引入了死胡同。袁宏道與後七子復古理論的爭議,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反對摸擬;二是主張文學創作要抒寫“自己胸臆”;三是提倡學習民歌。他毫不留情地嘲諷復古擬古是“糞裡嚼渣,順口接屁,倚勢欺良”,可見對那些復古者的鄙視。同時,袁宏道與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李贄關繫甚密,李贄的文學思想也對他產生了直接影響。這些思想反映在其散文創作中,體現出如下幾個特點:


    ,袁宏道的散文格調明朗流麗,自然活潑。無論是敘事記人,還是寫景抒情,總是自然流暢,毫無做作。


    第二,本色語言,妙語聯珠,摒棄陳詞濫調,崇尚風趣自然,做到了雅俗共賞,老少咸宜。


    第三,獨抒性靈,不拘格套,信手寫來,深入淺出。袁宏道的散文尤擅長抒發情感,家常話、眼前事、人間情。既樸實又靈動,情趣盎然而不失哲理,輕松愉快而不乏凝重。


    第四,文風簡潔,尤其是小品文,以簡約的刻畫,展示生機勃勃的意境。給人以雅趣和聯想,很得玲瓏剔透、自然天成的美旨。


    正因為此,袁宏道的散文對後世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也為後人所喜愛和推崇。本書共選袁宏道散文222篇,其中遊記60篇、尺牘104篇、序跋45篇、傳記3篇、雜著10篇。在每篇作品後面都加了簡要的注釋,注釋不求考據,僅為點明文題或疏通文字。袁宏道的散文題材廣泛,體裁多樣,這部選集可以管中窺豹。


    因為時間倉促,水平有限,錯誤在所難免,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內容簡介

    《袁中郎隨筆》一書共選取袁宏道散文222篇,其中遊記60篇,尺牘104篇,序跋45篇,傳記3篇,雜著10篇。在每篇作品後面都加了簡要的注釋。注釋不求考究,僅為點明文題或疏通文字。袁宏道的散文題材廣泛,題材多樣,這部選集可以管中窺豹,簡約的注釋也未必能滿足初學者的需求。 

    作者簡介
     劉琦,1982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繫,從事於中國古代近代文學教學與研究。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副校長,吉林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業技術人纔,二級教授。中國近代文學學會理事、中國近代小說研究分會副會長。
    目錄
    遊記卷
    虎丘
    上方
    西洞庭
    東洞庭
    靈岩
    陰澄湖
    光福
    天池
    遊惠山記
    惠山後記
    初至西湖記
    晚遊六橋待月記
    斷橋

    遊記卷


    虎丘


    上方


    西洞庭


    東洞庭


    靈岩


    陰澄湖


    光福


    天池


    遊惠山記


    惠山後記


    初至西湖記


    晚遊六橋待月記


    斷橋


    雨後遊六橋記


    孤山


    飛來峰


    靈隱


    遊龍井記


    過煙霞石屋洞題壁


    遊蓮花洞記


    由勝果寺上觀排牙石記


    遊吳山記


    湘湖


    禹穴


    宋六陵記


    蘭亭記


    鋻湖


    西施山


    吼山


    五洩一


    五洩二


    五洩三


    天目一


    天目二


    齊雲岩記


    宿落石臺記


    新安江行記


    釣臺


    蓮雲泉藥師殿記


    滿井遊記


    高梁橋遊記


    抱甕亭記


    文漪堂記


    遊盤山記


    遊紅螺崄記


    雲峰寺至天池寺記


    佛手岩至竹林寺記


    由舍身岩至文殊獅子岩記


    由天池逾含嶓嶺至三峽澗記


    開先寺至黃岩寺觀瀑記


    遊德山記


    由淥羅山至桃源縣記


    由水溪至水心崖記


    遊驪山記


    華山記


    華山後記


    華山別記


    嵩遊


    嵩遊第二


    嵩遊第三


    嵩遊第四


    嵩遊第五


    遊蘇門山百泉記尺牘卷


    與龔散木


    家報


    答林下先生


    丘長孺


    蘭澤、雲澤叔


    楊淇園


    吳因之


    湯義仍


    徐漢明


    瀋博士


    管寧初


    王以明


    李子髯


    瀋廣乘


    答諸舅


    張幼於


    聶昆山


    陳正甫


    何湘潭


    羅郢南


    丘長孺


    湯鄖陸


    陶石簣


    管東溟


    王孟夙


    顧紹芾秀纔


    徐漁浦


    江進之


    黃綺石


    李本建


    聶昆山


    馮秀纔其盛


    孫心易


    伯修


    徐冏卿


    張幼於


    吳敦之


    朱司理


    管東溟


    江進之


    江進之


    答陶石簣編修


    答梅客生開府


    答陶石簣


    答梅客生



    答王則之檢討


    答陶石贅


    答梅客生


    蘭澤、雲澤兩叔


    與陶石簣


    與李龍湖


    答張東阿



    與瀋伯函水部



    答王百穀


    答梅客生


    與郝仲輿


    馮侍郎座主


    龔惟長先生


    答王以明


    答陳正甫


    家報


    馮琢庵師



    答吳觀我編修


    答陶石簣


    李龍湖


    答黃無淨祠部


    黃平倩庶子


    顧升伯修撰


    龔惟學先生



    何客部本江


    黃平倩


    陶周望宮諭


    蕭允升庶子


    馮尚書座主


    答陶周望


    答陶周望


    蕭允升祭酒


    金給諫


    陶孝若


    黃平倩


    與友人


    答瀋何山儀部


    答吳本如儀部


    李湘洲司業


    與李杭州


    蘇潛夫


    答陶周望祭酒


    袁無涯


    劉雲嶠祭酒


    與潘景升


    答劉雲嶠祭酒


    與無念


    與死心


    答臧參知


    與段青園憲副


    與黃平倩


    答黃竹實


    與於念東開府


    答段徽之學使


    與孫立亭太宰書


    與瀋冰壺序跋卷


    諸大家時文序


    小修詩敘


    識張幼於惠泉詩後


    題初簿罷官冊


    識張幼於箴銘後


    識周生清秘圖後


    會心集敘


    碧暉上人修淨室引


    姜陸二公同適稿序


    四子稿序


    梅子馬王程稿序


    竹林集敘


    時文敘


    雪濤閣集序


    金剛證果引


    浮山九帶敘


    哭江進之詩序


    呙氏家繩集序


    曾太史集序


    郝公琰詩敘


    識伯修遺墨後


    謝於楚歷草序


    陶孝若枕中囈引


    張茂纔時藝序


    賞心集序


    吳長統行卷序


    雷太史詩序


    <定詩序


    行素園存稿序


    四樓詠序


    枕中十書序


    東西漢通俗演義序


    歌代嘯序


    題澄公冊


    識雪照澄卷末


    題寒灰老衲冊


    紀夢為心光書冊


    題冷雲冊


    題寶公冊


    書念公冊後


    題陳山人山水卷


    題寶方卷


    顧升伯太史別敘


    壽曾太史封公七十序


    壽存齋張公七十序傳記卷


    徐文長傳


    醉叟傳


    拙效傳雜著卷


    畜促織


    鬥蟻


    鬥蛛


    時尚


    小陶論書


    雲影字解


    贈小僧習之說廣莊


    逍遙遊


    齊物論


    養生主


    人間世


    德充符


    大宗師


    應帝王


     


    瓶史


    觴政


    附錄:酒評

    在線試讀
    虎丘虎丘:山名,原稱海湧山,在今江蘇省蘇州市郊。傳說春秋時吳王闔閭葬在此山,三日後化為白虎踞其山上,故名為虎丘。此山氣勢雄奇,風景秀麗,素有“吳中名勝”之稱。這是作者遊記裡的名篇,篇中描繪了虎丘勝景以及江南在明代中期以後經濟繁榮所帶來的充滿民俗味的遊樂景觀;由此抒寫了作者對官身的厭棄之情。文中對虎丘山的描寫準確、生動、形像,將虎丘的自然美轉化為藝術美,創造出相得益彰的藝術境界。
    虎丘去城可六七裡,其山無高岩邃壑,獨以近城,故簫鼓樓船,無日無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遊人往來,紛錯如織,而中秋為尤勝。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靚妝麗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間,從千人石至山門千人石:虎丘山腳下的巨石。,櫛比如鱗,檀板丘積,樽罍雲瀉,遠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無得而狀。布席之初,謳者百千,分曹部署,競以新艷相角,雅俗既陳,妍媸自別。未幾而搖首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練,一切瓦釜瓦釜:即氐缶,一種小口大腹的瓦器,也是原始的樂器,以此喻低級的音樂。,寂然停聲,屬而和者,纔三四輩。一簫一寸管,一人緩板而歌,竹肉相發竹肉:竹指管樂器;肉:指人的歌喉。,清聲亮徹,聽者魂銷。比至夜深,月影橫斜,荇藻凌亂荇藻:兩種水草的名字,此指月光下樹的枝葉的影子。,則簫板亦不復用。一夫登場,四座屏息,音若細發,響徹雲際,每度一字,幾盡一刻,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矣。
    劍泉深不可測劍泉:在虎丘千人石下,相傳吳王曾在泉中洗劍,所以也稱劍池。,飛岩如削。千頃雲得天池諸山作案千頃雲:山名,在虎丘山上。天池:山名,又叫華山,在蘇州閶門外三十裡。這句是說千頃雲得天池諸山作為它的幾案。,巒壑競秀,可觴客。但過午則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閣晚樹尤可觀。面北為平遠堂舊址平遠堂:初建於代時改建。,空曠無際,僅虞山一點在望虞山:位於江蘇常熟市西北。。堂廢已久,餘與江進之謀所以復之江進之:作者的朋友,名盈科,字進之。桃源(今湖南)人,萬歷二十年(1592)考取進士,當時任長州知縣。,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於其中祠:祭祀。韋蘇州:唐代詩人韋應物,曾任蘇州刺史。白樂天:唐代詩人白居易,曾任蘇州刺史,在任期間,曾開河築堤,人稱白堤。,而病尋作;餘既乞歸,恐進之興亦闌矣。山川興廢,信有時哉!

    虎丘虎丘:山名,原稱海湧山,在今江蘇省蘇州市郊。傳說春秋時吳王闔閭葬在此山,三日後化為白虎踞其山上,故名為虎丘。此山氣勢雄奇,風景秀麗,素有“吳中名勝”之稱。這是作者遊記裡的名篇,篇中描繪了虎丘勝景以及江南在明代中期以後經濟繁榮所帶來的充滿民俗味的遊樂景觀;由此抒寫了作者對官身的厭棄之情。文中對虎丘山的描寫準確、生動、形像,將虎丘的自然美轉化為藝術美,創造出相得益彰的藝術境界。


    虎丘去城可六七裡,其山無高岩邃壑,獨以近城,故簫鼓樓船,無日無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遊人往來,紛錯如織,而中秋為尤勝。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靚妝麗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間,從千人石至山門千人石:虎丘山腳下的巨石。,櫛比如鱗,檀板丘積,樽罍雲瀉,遠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無得而狀。布席之初,謳者百千,分曹部署,競以新艷相角,雅俗既陳,妍媸自別。未幾而搖首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練,一切瓦釜瓦釜:即氐缶,一種小口大腹的瓦器,也是原始的樂器,以此喻低級的音樂。,寂然停聲,屬而和者,纔三四輩。一簫一寸管,一人緩板而歌,竹肉相發竹肉:竹指管樂器;肉:指人的歌喉。,清聲亮徹,聽者魂銷。比至夜深,月影橫斜,荇藻凌亂荇藻:兩種水草的名字,此指月光下樹的枝葉的影子。,則簫板亦不復用。一夫登場,四座屏息,音若細發,響徹雲際,每度一字,幾盡一刻,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矣。


    劍泉深不可測劍泉:在虎丘千人石下,相傳吳王曾在泉中洗劍,所以也稱劍池。,飛岩如削。千頃雲得天池諸山作案千頃雲:山名,在虎丘山上。天池:山名,又叫華山,在蘇州閶門外三十裡。這句是說千頃雲得天池諸山作為它的幾案。,巒壑競秀,可觴客。但過午則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閣晚樹尤可觀。面北為平遠堂舊址平遠堂:初建於代時改建。,空曠無際,僅虞山一點在望虞山:位於江蘇常熟市西北。。堂廢已久,餘與江進之謀所以復之江進之:作者的朋友,名盈科,字進之。桃源(今湖南)人,萬歷二十年(1592)考取進士,當時任長州知縣。,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於其中祠:祭祀。韋蘇州:唐代詩人韋應物,曾任蘇州刺史。白樂天:唐代詩人白居易,曾任蘇州刺史,在任期間,曾開河築堤,人稱白堤。,而病尋作;餘既乞歸,恐進之興亦闌矣。山川興廢,信有時哉!


    吏吳兩載,登虎丘者六。後與江進之、方子公同登方子公:名文僎,字子公,新安(今安徽歙縣)人,專為作者料理筆札之事。,遲月生公石上生公石:虎丘大石的名字,傳說晉代末年的高僧竺道生,人稱生公,曾在虎丘山上聚石為徒,講《涅槃經》,群石皆點頭。。歌者聞令來,皆避匿去。餘因謂進之曰:“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皂隸:古代的賤役,後來專稱衙門裡的差役。他日去官,有不聽歌此石上者如月。”如月:對月發誓。“有如”“如”是古代設誓的句式。今餘幸得解官,稱“吳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識餘言否耶?識(zhì):通“志”,記住、記憶。
    上方上方:即上方山,位於以吳越遺跡和江南水鄉田園風光而著稱的山水風景名勝——蘇州石湖景區。作者描繪上方山的景致,並不完全是客觀地記敘山水,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觀審美意識,將上方山與虎丘山相比較來寫,由此道出了兩山各不相同的美景。對兩山的形容極為形像而精到。


    去胥門十裡,而得石湖胥門:即胥山,因伍子胥而得名。在江蘇吳縣市西南。《史記·伍子胥列傳》:伍子胥死,“吳人憐之,為立祠於江上,因命曰胥山。”石湖:相傳春秋時戰國挖溪攻打吳國,模截山腳鑿石開渠以通蘇州,故名石湖。石湖與上方山相依,青山綠水,景色秀麗。。上方踞湖上,其觀大於虎丘,豈非以太湖故耶?至於峰巒攢簇,層波疊翠,則虎丘亦自佳。徙倚孤亭,令人轉憶千頃雲耳。大約上方比諸山為高,而虎丘獨卑。高者四顧皆伏,無復波瀾;卑者遠翠稠疊,為屏為障,千山萬壑與平原曠野相發揮,所以入目尤易。夫兩山去城皆近,而遊人趨舍若此,豈非標孤者難信,入俗者易諧哉?餘嘗謂上方山勝,虎丘以他山勝。虎丘如冶女艷妝,掩映簾箔掩映:隱約映襯。;上方如披褐道士,豐神特秀。兩者孰優劣哉?亦各從所好也矣。


    乙未秋杪,曾與小修、江進之登峰看月,藏鉤肆謔藏鉤:古代的一種遊戲。,令小青奴罰盞,至夜半霜露沾衣,酒力不能勝始歸,歸而東方白矣。


    西洞庭西洞庭:即洞庭西山,俗稱西山,古稱包山,在江蘇省吳縣市西南太湖中,為太湖中的島山,山上風景極佳,盛產枇杷、楊梅、柑橘、茶葉等。本文將作者的主觀感受與客觀景物相結合,將西洞庭山概括為“七勝”,感慨於西洞庭山的山水相得益彰之美,表達了自己觀賞山水的美學標準和審美趣味。


    西洞庭之山,高為縹緲縹緲:西山的主峰,又名杳眇峰。,怪為石公石公:即石公山,是太湖的勝景。,巉為大小龍,幽為林屋林屋:林屋洞,是西山道教聖地。,此山之勝也。石公之石,丹梯翠屏;林屋之石,怒虎伏群;龍山之石,吞波吐浪,此石之勝也。隱卜龍洞卜龍洞:山中一勝景。,市居消夏,此居之勝也。涵村梅,後堡櫻,東村橘,天王寺橙,楊梅早熟,枇杷再接,桃有“四斤”之號,梨著“大柄”之稱,此花果之勝也。杜圻傳範蠡之宅,裡有先生之村,龍洞築《易》、《老》之室,此幽隱之勝也。洞天第九,一穴三門,金庭玉柱之靈,石室銀戶之跡,此仙跡之勝也。山色七十二,湖光三萬六,層巒疊障,出沒翠濤,彌天放白,撥地插青,此山水相得之勝也。記包山者,雖雲燦霞鋪,大約不出此七勝外。


    餘居山凡兩日。藍輿行綠樹中,碧蘿垂幄,蒼枝掩徑,坐則青山列屏,立則湖水獻玉;一巒一壑,可列名山,敗址殘石,堪入圖畫,天下之觀止此矣!陶周望曰:“餘登包山,而始知西湖之小也。六橋如房中單條畫,飛來峰盆景耳飛來峰:也稱靈鷲峰,在浙江杭州西靈隱寺前。相傳東晉時古印度僧人慧理稱此山很像天竺國的靈鷲山,“不知何以飛來”,故稱“飛來峰”。。”餘亦謂楚中雖多名勝,然山水不相遇。湘君、洞庭遇矣,而荒寂絕人煙,竹樹空疏,石枯土赪赪(chēng):也作“”,赤色。。博觀載籍,與洞庭為配者,或者圓嶠、方壺乎?若方內則故居然矣。


    東洞庭東洞庭:又稱洞庭東山,俗稱東山,即今“莫釐山”,是延伸於太湖中的一個半島,與洞庭西山、光福鄧蔚等七十二峰交彙而成綺麗寬廣的太湖景區。作者描繪了東洞庭的個性美,並且表現了他主張人與自然相和諧的理念。在作者看來,自然的美應與人文的美相得益彰,纔能使自然的美有生氣。


    東洞庭一名胥母胥母:又名伍母,春秋時楚國太傅伍奢之妻,吳國伍子胥之母,為避禍患,定居東山,並對開闢太湖東山有功,人們稱東山為胥母山。,莫釐其處也莫釐(釐):東洞庭山的主峰,相傳隋代莫釐將軍居住在此,所以得名。。其山視包山差小,主峰視縹緲差卑,巉岩視石公,龍山差平,廬居視清夏灣差薄。諸草木果品皆同,獨東山民倍饒裕耳。所可恨者,民競刀錐,俗鮮風雅,雖有奇峰峭壁,曾無一亭一閣跨踞石上。每置酒提壺,則盤坐荒草中,亦無方丈之榭,可以布茵列席者。山下僧寺,湫隘不堪,荒涼如鬼室。兩山之民,其不好事如此哉!


    蘇人好遊,自其一癖,然遊洞庭者絕少。雖騷人逸士,有白首未見太湖者。餘以簿書錢谷之人,乍拋牛馬,暫友麋鹿,樂何可言!徘徊顧視,乃益自雄,真不愧作五湖長矣。


    靈岩靈岩:即靈岩山,古稱硯石山,位於古城蘇州西南。春秋後期,吳王夫差在山巔建造園囿。“館娃宮”,是世界上早的園林。靈岩山向來有“靈岩秀絕冠江南”“靈岩奇絕勝天臺”和“吳中峰”等美譽。靈岩山是吳越爭霸的“見證人”,也留下了許多佳話傳說。作者憑古弔今,有感於歷史的興衰變化,發出“亡國之罪,豈獨在色?”的感嘆,這是對傳統的“女色誤國”謬論的批判,進而說明國之興亡原因是多方面的。


        靈岩一名硯石硯石:靈岩山多奇石,有“十二奇石”或“十八奇石”之說。因山石顏色深紫,可以制硯,又稱硯石山。,《越絕書》雲:“吳人於硯石山作館娃宮。”即其處也。山腰有吳王井二:一圓井,日池也;一八角井,月池也吳王井:傳說西施常在此對井梳洗,以水為鏡。八角井:也稱“智積井”,水質甘甜清洌,不盈不竭。月池:即玩月池,傳說因西施懶於望月,吳王便命人開了“玩月池”,讓月亮倒映水中,西施與吳王常到此並肩賞月。。周遭石光如鏡,細膩無駁蝕,有泉常清,瑩晶可愛,所謂銀床素綆,已不知化為何物。其間挈軍持瓶缽而至者,僅僅一二山僧,出沒於衰草寒煙之中而已矣。悲哉!有池曰硯池,旱歲不竭,或曰:即玩華池也。


    登琴臺琴臺:也是吳王留下的遺跡,位於靈岩山處,相傳西施曾在此彈琴。,見太湖諸山,如百千螺髻出沒銀濤中,亦區內絕景。山上舊有響屧廊響屧(xiè)廊:靈岩山上吳宮中的廊名。相傳吳王在此築廊,令足底木空聲響徹,西施著木屧行經廊上,輒生妙響。屧:古代鞋的木底,後泛指鞋。,盈谷皆松,而廊下松盛,每衝飆至,聲惹飛濤。餘笑謂僧曰:“此美人環珮釵釧聲,若受具戒乎?宜避去。”僧瞪目不知所謂。石上有西施履跡,餘命小傒以袖拂之小傒:即小傒奴,小男僕。,傒皆徘徊色動。碧意緗鉤,宛然石中石:水邊石上的苔藻。,雖復鐵石作肝,能不魂銷心死?色之於人甚矣哉!山仄有西施洞,洞中石貌甚粗丑,不免唐突。或雲:石室,吳王所以囚範蠡也。僧為餘言,其下窪處,為東西畫船湖,吳王與西施泛舟之所。采香徑在山前十裡,望之若在山足,其直如箭,吳宮美人種香處也。山下有石可為硯,其色深紫,佳者殆不減歙溪。米氏《硯史》雲:“村石理粗,發墨不糝。”即此石也。山之得名,蓋以此,然在今蒐伐殆盡,石亦無復佳者矣。


    嗟乎!山河綿邈,粉黛若新。椒華沉彩,竟虛待月之簾;誇骨埋香,誰作雙鸞之霧?既已化為灰塵白楊青草矣。百世之後,幽人逸士猶傷心寂寞之香趺,斷腸虛無之畫屧,矧夫看花長洲之苑、擁翠白玉之床者,其情景當何如哉?夫齊國有不嫁之姊妹,仲父雲無害霸齊國有不嫁之姊妹:指齊國建國初期國君階層中曾流行“姑姊妹不嫁”的遺風。《漢書·地理志》載:(齊桓)公曰:“寡人有污行,不幸而好色,姊妹不嫁,於是令國中民家長女不得嫁,名曰而姑姊有不嫁者。”遊記中的這句意謂:齊國雖有因和齊桓公關繫不當而不出嫁的姊妹,但管仲認為這並不妨礙齊國稱霸。;蜀宮無傾國之美人,劉禪竟為俘虜劉禪:劉備之子,劉備去世後繼位為蜀國皇帝。諸葛亮等賢臣相繼去世後,蜀國逐漸衰敗,後魏大舉伐蜀,劉禪投降,被俘到洛陽後竟樂不思蜀。。亡國之罪,豈獨在色?向使庫有湛盧之藏,潮無鴟夷之恨,越雖進百西施何益哉!陰澄湖本文結構獨特,未曾遊湖,首段先概況了湖中夏日之盛況。然後寫遊湖,洋溢著率意自由與欣然暢懷之情。結尾借題發揮,表達了對官場束縛自由的厭惡,是借景抒懷,獨抒性靈之作。


    潼子門下船,北去一裡,為陰澄湖。湖三面受風,每盛夏時,遊舟綺錯,清歌緩板,酣呼窮日夜,亦勝遊也。王百榖曰:“湖上有龍王祠,陰澄蓋應澤之訛雲。”王百(谷):明朝詩人,名登,江陰人,十歲為詩,名滿吳會間。


    丙申六月,與顧靖甫放舟湖心顧靖甫:明代戲曲家。明中葉以後此陰曲在蘇州較為流行,昆山腔面臨改革,顧靖甫與魏良鋪等人吸收此曲音韻之長,對昆山曲進行了改革。,被襟解帶,涼風颯然而至。西望山色,出城頭如髻,不知身之為吏也。少頃,郵者報臺使者至,客主倉惶,未能成禮而別。


    百榖又為餘言,吳兒以六月之廿四日遊荷花蕩,傾國而出,雖漁刀小艇,顧覓皆空。士女競為時妝淡服,摩肩簇舄簇(cù)舄:簇:聚集。舃:古代一種復底鞋,引申為鞋的統稱。摩肩簇舃:形容人很多,很擁擠。,舟中之氣如煽熱冶,而遊人自以為樂,殊覺無謂。餘笑曰:“六月烏紗,有熱於此者矣。”噫,今之君子能不以苦為樂、以熱惱為清涼者幾人哉!光福
    光福:山名,也叫鄧尉山,位於蘇州吳縣光福鎮,方圓近十裡桂梅數十萬株,歷代文人稱道“香雪海”。據說東漢大司徒鄧禹曾在此隱以後,成了“隙地遍種梅,蔚然如雪海”。明代文人姚希孟曾在《梅花雜詠》中說:“梅花之盛,不得不推吳中,而必以光福諸山為。”袁宏道在文中將梅花香雪之盛與光福的湖光山色相結合,勾畫了一幅色彩斑斕的畫面,但作者似乎更重視人文景觀的建造,所以重描寫了山前長堤,碧欄紅亭與白波翠相互映襯的美,但作者看來,人與自然的和諧,纔是景中勝境。所以對“層巒疊嶂,不以宅人而以宅鬼”的現狀表示深深的遺憾。


    光福一名鄧尉,與玄墓、銅坑諸山相連屬玄墓:在鄧尉山西南,相傳晉青州刺史郁泰玄葬在此山,故名。銅坑:在鄧尉山西,一山兩名,北稱銅坑,相傳晉宋間鑿坑取沙土煎之成銅,故名。王世貞有《銅坑看梅詩》。。山中梅盛,花時香雪三十裡。其下為虎山橋,兩峽一溪,畫巒四匝。有湖在其中,名西崦湖,闊十餘裡。亂流而渡,至青芝山足,林壑尤美。山前長堤一帶,幾與湖埒埒(liè):等於、相等。,堤上桃柳相間,每三月時,紅綠燦爛,如萬丈錦。落花染成湖水作胭脂浪,畫船簫鼓,往來湖上。堤中妖童麗人,歌板相屬,不減虎林、西湖。


    寺僧為餘言,董氏創此堤,費不下百萬錢。時年饑甚,民無所得粟,董氏令載土一舟者,得米數鬥。旬日之內,土至如山,遂成大堤。山間蒼松萬餘,樓閣臺榭,宛然圖畫,柏屏蘿幄,在在有之。碧欄紅亭與白波翠相映發,山水園池之勝,可謂兼之矣。嗟夫,此山若得林和靖、倪雲林一二輩妝點其中林和靖:北宋隱逸詩人,一生不娶不仕,以種梅養鶴為生,時人說他“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一生隱居杭州孤山。倪朝無錫鎮,號雲林子。工詩,善畫山代四大畫家之一。,豈不人與山俱勝哉!奈何層巒疊嶂,不以宅人而以宅鬼,悲夫!
    天池天池:即天池山,位於蘇州西南十五公裡藏書鎮境內,與姑蘇名山天平山、靈岩山一脈相連,是浙江天目山的餘脈。因半山坳中有天池,故而得名。這是一篇抒情與敘事相結合的遊記。作者描繪了天池幽美的自然環境,其心神也完全傾注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使他從塵世仕宦的苦惱中解脫出來,在夢境猶感晚梅的餘芳。自然美景與作者的情趣融合在一起,顯得格外清新雋永,回味無窮。


        從賀九嶺而進賀九嶺:即賀九嶺石關,位於吳中區天池山與鹿山之間的谷口處,是古時的交通要道。明正統二年(1437),在嶺上建有普濟道院。,別是一洞天。峭壁削成,車不得方軌,飛樓跨之,輿騎從樓下度。逾嶺而西,平疇廣野與青巒紫邏相映發。時方春仲,晚梅未盡謝,花片沾衣,香霧霏霏,彌漫十餘裡,一望皓白,若殘雪在枝。奇石艷卉,間一點綴,青篁翠柏,參差而出,種種奪目,無暇記憶。歸來思之,十不得一,獨夢境恍惚,餘芬猶在枕席間耳。


    土人以茶為業,隙地皆種茶。室廬不甚大,行旅亦少,雞犬隱隱,若在雲中。因誦蘇子瞻“空山無人,水流花開”之偈蘇子瞻: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人稱蘇東坡。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崇信佛教,在作品中常常表現出佛教對其影響。偈(jì):偈語,佛經中的唱詞。,宛然如畫。四顧參曹參曹:指人群。曹:人群,眾。,無一人可語者。餘因下輿,令兩下傒掖而行。問若佳否?皆雲:“疲甚,那得佳!”行數裡始至山足,道旁青松若老龍鱗,長林參天,蒼岩蔽日,幽異不可名狀。纔至山腰,屏山獻青,畫巒滴翠,兩年塵土面目,為之洗盡。低回片晷,宛爾秦餘,馬首紅塵,恍若隔世事矣。


    天池在山半,方可數十餘丈,其泉玉色,橫浸山腹。山顛有石如蓮花瓣,翠蕊搖空,鮮芳可愛。餘時以勘地而往,無暇得造峰頂,至今為恨。寂照庵在池旁,內有石室三間,柱瓦皆石,刻鏤甚精。室後石殿一,殿甚宏敞,內外柱皆石,圍三尺許,禪堂僧舍周繞其側,亦勝地也。時寺僧方有構,庵內行腳掛搭者多,餘意欲諷其去,因大書簡板曰:“種阿僧祇善根,親非親,怨非怨,陽焰空華,諸法皆如幻。遍閻浮提佛土,去自去,來自來,閑雲野鶴,何天不可飛?”自是諸僧稍稍散矣。


    遊惠山記惠山:坐落於江蘇無錫西郊,屬於浙江天目山由東向西綿延的支脈。其山以名泉佳水著稱於天下,有“天下第二泉”之盛名。遊山玩水是袁宏道生活的重要內容,此篇真實地抒發了作者的性情,在遊覽自然景物中,表現出對個性解放、精神自由的追求,也反映出對仕宦生活的厭惡。


    餘性疏脫,不乃羈鎖,不幸犯東坡、半山之癖東坡:蘇軾,號“東坡居士”。半山: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此句當是雙關語,既指兩位文學家,也指作者對自然的傾心,是詼諧的調侃。,每杜門一日,舉身如坐熱爐。以故雖霜天黑月,紛厖冗雜(pánɡ):本指石大,引申為大;此通“(máng)”:雜、亂。粉冗雜:指煩瑣雜亂。,意未嘗一刻不在賓客山水。餘既病痊,居錫城,門絕履跡,盡日惟以讀書為事。然書淺易者,既不足觀,艱深者觀之復不快人。其他如《史記》、杜詩、《水滸人雜劇暢心之書,又皆素所屬厭,且病餘之人,精神眼力幾何,焉能兀兀長手一編?鄰有朱叟者,善說書,與俗說絕異,聽之令人脾健。每看書之暇,
    則令朱叟登堂,娓娓萬言不絕,然久聽亦易厭。


    餘語方子公,此時天氣稍暖,登臨,而此地去惠山近。因呼小舟,載兒子開與俱行。茶鐺未熱,已至山下。山中僧房極精邃,周回曲折,窈若深洞,秋聲閣遠眺尤佳。眼目之昏瞆,心脾之困結,一時遣盡。流連閣中,信宿始去。始知真愈病者,無逾山水,西湖之興,至是益勃勃矣。
    惠山後記惠山後記:惠山自唐代陸羽評定為“天下第二泉”以來,歷代文人雅士僧侶貴冑多以此泉點茶為樂事。袁宏道多次蒞惠山,得其點趣。所以這一篇雖為遊記,但以敘述惠山泉享茶事為主,抒寫了自己對清新寡欲生活的追求和對凡欲艷事的厭惡之情,與上篇《遊惠山記》相互映襯,體現出高人雅士的情調。


    茶與酒一也。惠山泉點茶特異,而酒味殊不如北釀。或者謂南水甘,北水洌,甘與酒不相宜,以是有異。餘少有茶癖,又性不嗜酒,用是得專其嗜於茶。僻居江鄉,日與新化、安化泥汁滲潢為偶新化:新化縣,地處湖南中部,資水中遊,盛產普洱茶,後梁時被列為貢茶,以後歷代相襲。安化:縣名,地處湘中偏北,也屬資水中遊。特產擂茶,以黑茶和千茶為有名。這兩地雖有名茶,但袁宏道仍認為不及惠山泉茶味美。,如好色人身處宛、鄧,癭瘤滿室宛(yuān):古縣名,戰國楚邑,秦昭王置其,治所在今河南南陽。鄧:古地名,春秋魯地。
    ,自以為左嬙右施嬙:指王嬙,字昭君。,不知有識者之從旁欲嘔也。吏吳以來,每逢好事者設茶供,未嘗不舉以自笑。然務煩心懶,茶癖盡蠲,雖復傾國在前,而主人耄且瞆,較之癭瘤之嗜,十分未得一也。及餘居錫城,往來惠山,始得專力此道。時瓶壇盞,未能斯須去身。凡朋友議論不徹處,古人詩文未暢處,禪家公案未釋然處,一以此味銷之,不獨除煩雪滯已也。


    一日,攜天池鬥品,偕數友汲泉試茶於此。一友突然問曰:“公今解官,亦有何願?”餘曰:“原得惠山為湯沐,益以顧渚、天池、虎丘、羅岕,陸、蔡諸公供事其中,餘輩披緇衣老焉,勝於酒泉醉鄉諸公子遠矣。”初至西湖記初至西湖記:袁宏道為上西湖曾七次辭官,稱病六個月,萬歷二十五年(1597)掛印封庫,不辭而別,纔得到罷官的允準。初到西湖,不覺目酣神醉。作者極真實地寫出了西湖醉人的儀態、秀美的山嶺、鮮嫩的桃花,以及自己對西湖的沉醉,將“初至”之感表達得很豐富。


    從武林門而西武林門:古杭州的城門。,望保俶塔突兀層崖中保俶塔:在西湖邊山上。,則已心飛湖上也。午刻入昭慶昭慶:與下文的“淨寺”都是西湖僧寺的名字。,茶畢,即櫂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纔一舉頭,已不覺目酣神醉。此時欲下一語描寫不得,大約如東阿王夢中初遇洛神時也東阿王:三國時曹植,封為東阿王,在洛水邊遇見洛河女神,作《洛神賦》。。餘遊西湖始此,時萬歷丁酉二月十四日也。晚同子公渡淨寺子公:方文僎,字子公,徽州人,袁宏道在吳縣時的同僚,當時與袁宏道同遊西湖。,覓小修舊住僧房小修:袁宏道的弟弟袁中道,字小修,在上一年曾遊西湖。。取道由六橋、嶽墳歸。草草領略,未及遍賞。閱數日,陶周望兄弟至陶周望兄弟:陶望齡,字周望,萬歷十七年(1589)進士,官至國子監祭酒;其弟,奭齡,字公望,萬歷三十一年(1603)中舉人,官至濟寧知州。。湖山好友,一時湊集矣。晚遊六橋待月記晚遊六橋待月記:袁宏道辭去官職,首次漫遊西湖,就寫下十六篇《西湖雜記》,本文是第二篇。全文敘述了“待月”的全過程,以自己的審美視角描繪了西湖月夜獨到的幽雅景致,表現了不同凡俗的性靈與心志。六橋:西湖蘇堤上由南而北的六座石拱橋。


    西湖盛,為春為月為春為月:是春天,是月下。。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夕嵐:傍晚的山色。。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與杏桃相次開發,尤為奇觀。周望數為餘言周望:見上篇“陶周望”注。,傅金吾園中梅,張功甫玉照堂故物也傅金吾:姓傅的宮廷侍衛;明代親軍中有金吾衛。張功甫:南宋將領張俊的孫子,玉照堂是其園林,有名貴梅花四百株。,急往觀之。餘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由斷橋至蘇公堤一帶,綠煙紅霧,彌漫二十餘裡。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於堤畔之柳,艷冶極矣。然杭人遊湖,止午、未、申三時。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極其濃媚。月景尤為清絕,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此樂留與山僧、遊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斷橋斷橋:位於杭州裡西湖和外西湖的分水點上,一端跨著北山路,另一端直通白堤。斷橋之名得於唐朝,其名由來一說孤山之路到此而斷,故名;一說段家夫婦行善造橋,人稱“段家橋”,後來因為“段”、“斷”同音,便被稱為“斷橋”。本文以簡潔、平易之筆描述了斷橋之致,給人以清新雋永之感。


    湖上之盛,在六橋及斷橋兩堤。斷橋舊有堤甚狹,為今侍中所增飾,工致遂在六橋之上。夾道種緋桃、垂楊、玉蘭、山茶之屬二十餘種,白石砌其邊如玉,布地皆軟沙。旁附小堤,益以雜花,每步其上,即樂而忘歸,不十餘往還不止。聞往年堤上花開,不數日多被人折去。今春禁嚴,花開久。浪遊遭遇之奇,此其一矣。雨後遊六橋記六橋:見《晚遊六橋待月記》注。這篇小短文寫作者雨後遊湖的感受。寒食雨停,桃花謝落,本會給人蕭瑟之感。而在作者眼中卻全然不同,他將自己融入景物中,感受到雨後殘紅的美,加上白衣的點綴,其意境卻由殘紅變得明艷,“以面受花”又表現出與自然的親近、沉醉。


    寒食後雨,予曰:“此雨為西湖洗紅,當急與桃花作別,勿滯也。”午霽霽:雨停。,偕諸友至第三橋第三橋:望橋,在蘇堤上,可望花家、丁家二山。,落花積地寸餘,遊人少,翻以為快。忽騎者白紈而過,光晃衣,鮮麗倍常,諸友白其內者皆去表。少倦,臥地上飲,以面受花,多者浮,少者歌,以為樂。偶艇子出花間,呼之,乃寺僧載茶來者。各啜一杯,蕩舟浩歌而返。孤山
    孤山:山名,在裡西湖與外西湖之間,因多梅花,又名梅嶼。本文寫於萬歷二十五年(1597),文章借遊孤山抒發了作者隱遁避世的情趣和對現實塵俗的厭惡。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