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地方性知識與邊緣經驗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民間文學
    【市場價】
    188-273
    【優惠價】
    118-171
    【作者】 石彥偉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民間文學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2120584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輕型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21205848
    叢書名: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之星叢書2019年卷

    作者:石彥偉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09月 


        
        
    "

    編輯推薦

    這本評論集是作者2008年到2018年十年來所撰回族文學評論文章的精選,既體現了新世紀以來回族文學領域的發展態勢,也體現了青年學人的學術成長。文風清爽曉暢,現場感強,帶有文學編輯的眼光和特色。

     
    內容簡介

    《地域性知識與邊緣經驗》是一部回族文學評論集。其寫作背景是:作者2008年擔任《民族文學》編輯起,開始涉足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結合自身文化背景和知識優長,尤其對回族文學領域給予較多關注。長年堅持撰寫回族文學年度述評,多次受邀擔任《文藝報》《回族文學》等報刊年度述評人,為多位回族作家的新作撰寫評論文章。也曾擔任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國回族文學通史·當代卷》主編之一,繫項目組*年輕成員,歷時4年獨自承擔了東北、華北、中南、西南等地區70餘萬字撰稿、統稿工作,進一步建立了回族文學宏觀視野。其推介回族文學事業的熱忱態度及業務素養受到回族文學界認可,繫當下回族文學批評領域少壯派主要代表。

    作者簡介

    石彥偉,1985年生於哈爾濱,回族,現居北京。《民族文學》雜志編輯,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為少數民族文學、影視與口述歷史。出版散文集《面朝活水》《雕花的門》《泰斯比哈》,部分作品被譯為阿拉伯文、維吾爾文、蒙古文,入選多種選本。曾獲冰心散文獎、黑龍江省少數民族文學獎、《民族文學》年度獎、《廣西文學》年度獎等。擔任《中國回族文學通史·當代卷》主編、《回族當代文學典藏叢書》副主編。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作家協會會員,北京市文聯“首都優秀中青年文藝人纔庫”入選者。

    目錄
    尋找一種新的批評方法 孟繁華 /1

    輯 時間與空間

    濃蔭下的一抹清涼
    ——2009年回族文學述評 /3
    骨骼深處的撥節之聲
    ——2010至2014年回族文學述評 /20
    2010年《回族文學》年度述評 /28
    2013年《回族文學》年度述評 /39
    回族文學的“抗戰動作” /50
    北京地區當代回族文學概論 /60
    華北地區當代回族文學概論 /68
    東北地區當代回族文學概論 /76

    尋找一種新的批評方法     孟繁華     /1


     


    輯       時間與空間


     


    濃蔭下的一抹清涼


    ——2009年回族文學述評     /3


    骨骼深處的撥節之聲


    ——2010至2014年回族文學述評     /20


    2010年《回族文學》年度述評     /28


    2013年《回族文學》年度述評     /39


    回族文學的“抗戰動作”     /50


    北京地區當代回族文學概論     /60


    華北地區當代回族文學概論     /68


    東北地區當代回族文學概論     /76


    中南地區當代回族文學概論     /86


    西南地區當代回族文學概論     /92


    誰來給臨夏文學修一條鐵路


    ——兼評首屆“魅力臨夏”散文詩歌大獎賽     /99


    地方性知識與邊緣經驗


    ——以《青海回族文學叢書》為中心的考察     /115


     


    第二輯       作家與作品


     


    把絕唱獻予擔當


    ——讀馬德俊長篇小說《愛魂》     /135


    從搖籃,到搖籃


    ——馬瑞麟詩集《心中的故鄉》序     /139


    堅定與持久:一顆鑽石般的詩心


    ——木斧詩歌創作論     /147


    無邊綠野,一條正路


    ——李佩倫創作與研究評略     /161


    錚錚鐵骨,長子情懷


    ——高深創作論     /171


    文學需要負重的舉意


    —&mdas康長篇小說《回族人家》     /184


    《穆斯林的葬禮》閱讀札記     /188


    留下敬重,永不惜別


    ——也由魯迅與張承志談起     /201


    律己的時代,他者的尊嚴


    ——讀張承志散文集《敬重與惜別》     /204


    一根傲骨,一身血氣


    ——評王樹理中篇小說《第二百零七根骨頭》     /210


    雙向互動:藏漢文明的差異與調和


    ——評何曉長篇小說《佛心》     /220


    守護住這涓細的一眼泉源


    ——讀李進祥的小說     /228


    李進祥長篇小說《亞爾瑪尼》責編手記     /234


    “極簡主義”:對《清水裡的刀子》電影改編策略的讀解     /237


    真正的“和&rdquo共生


    ——評黃旭東長篇小說《前程》     /250


    鄉土回族題材的同質與異構


    ——由敏奇纔兩篇小說《牛殤》《節日》談起     /257


    梧桐樹,女人河


    ——沙益薇女性散文閱讀印像     /264


    不染池中盛開的尊嚴


    ——讀馬金蓮短篇小說《蝴蝶瓦片》     /267


    向光朝聖的通道


    ——《民族文學》“回族九○後詩人微信專號”編前語     /271

    前言
    尋找一種新的批評方法
    ——《地方性知識與邊緣經驗》序

    孟繁華

    尋找一種新的批評方法


    ——《地方性知識與邊緣經驗》序


     


    孟繁華


     


     


    實事求是地說,石彥偉這本批評集的書名是我建議的。他原來有自己命名的書名,但我覺得不那麼確切,也不大醒目,於是我便建議他用了這個書名。這樣的做法很容易讓人想起孟子批評的“好為人師”的“人之忌”。好在石彥偉年輕,他沒有計較地接納了。這個書名自然與石彥偉批評文集的內容有關,他幾乎是研究回族文學的專門家;另一方面,我也是受到了美國人類學大師克利福德·紀爾茲(格爾茨)的名著《地方知識》的影響和啟示。紀爾茲的巨著《文化的解釋》出版以來,是學界重要的閱讀著作;《地方知識》是繼《文化的解釋》之後的另一本重要著作。這本書不同於《文化的解釋》。《文化的解釋》提出了“深描說”,那是一種“邁向文化的解釋理論”;《地方知識》更像一本文藝評論集,收錄了包括《文類的混淆》《在翻譯中發現》《藝術乃一文化體繫》《地方知識》等八篇短篇論文,它不僅顯示了紀爾茲的博學,同時也是一種深具文學性的寫作。


    石彥偉的這本文集中,都是研究和評論回族文學的文章。既有《回族文學》的年度述評,也有“回族文學”的年度述評;既有對張承志、霍達這樣當代著名回族作家的評論,也有對像石舒清、馬金蓮、李進祥等著名的中青年作家的評論;更有對不同地區回族文學的觀照和評論。有點有面,有宏觀也有具體,從中可以窺見石彥偉從事文學評論以來的大體樣貌。石彥偉是“八○後”一代年輕的批評家,他有這代批評家共同的閱歷和經驗,有這代批評家大體相似的學院經歷和知識背景。但是,由於他關注的文學對像的差異性,使得他的文學批評與同代人比較還是有較大的辨識度和特點。我想大概可以歸納這樣幾點:


    首先是石彥偉“與文明對話”中的寬闊的文學視野。他在通過一個時段回族文學的閱讀和勘探,看到了“‘後心靈史時代’的回族長篇小說處於領袖缺席狀態”的扭轉,看到了回族作家作品的不斷豐富和作家隊伍的不斷壯大,“回族文學”的邊界在不斷拓展和深入的現實。他不回避問題,但總體上他不是當代文學的“唱衰派”。通過對小說、散文、詩歌、報告文學、文學評論、網絡文學等不同文學樣式的具體分析,他看到了變化和發展,看到了新的局面和氣像。但是,他不回避問題。在他看來,某一個時段的回族文學,“除主將張承志,先鋒李進祥、馬占祥等少數幾位取得明顯突破外,多數作家仍處於平穩的攀爬狀態。堅守固然可貴,但以‘更真摯的正義感、更遼闊的視野、更優美的藝術性’(張承志語),去直面風頭浪尖的大洗禮,勇敢堅韌地發聲,纔更加值得期許。‘文章合為時而著’,應該坦承,在祖國的勃興、時代的變革、世界舞臺風起雲湧等重大事項的拷問面前,我們的多數回族作家,還顯得過於保守和沉寂了一些;在文學正在迎來新世紀以來好發展機遇期的當下,我們的回族作家,還沒有開足向一流大刊、一流出版社、一流文學網絡全面衝刺的馬力。傳統型文學的優勢固然需要維繫,而適應時代潮流的市場化文學和網絡文學,在轉型時期更應學會在陣痛中生發銳氣”的問題。敢於提出問題,是一個優秀批評家重要的品格。


    其次,是石彥偉文學批評的格局和氣像。對一個青年批評家來說,寫具體的作家論和作品論可能更駕輕就熟,他們基本的文學批評訓練決定了這一點。但是石彥偉對當下回族文學總體性的把握和了解,使他敢於也有能力寫出“大文章”。他的“年度評述”是一種類型,他寫出了多篇這樣的文章;像《回族文學的“抗戰動作”》這樣的文章,不僅需要文學史知識,同時更要具備從學術意義上討論這一現像的能力。這是一篇重新“發現邊緣”的文章,如果沒有良好的學術訓練,寫出這樣的文章是不可能的。他在“時間與空間”不同的維度上努力馳騁,看到了回族文學在不同歷史和地域中的絢麗綻放。


    第三,是石彥偉對藝術問題的精確分析,對文本細讀的耐心和誠懇。他寫了大量的作家作品評論。這類文章是批評家的基本功,要求批評家有良好的藝術感覺和理論修養。石彥偉在評論張承志、霍達等著名作家時,體現了正義的文學價值觀和良好的文本分析素養;而對那些我還不熟悉作家作品的分析,同樣是一種“發現邊緣”的工作。這個工作可能是更艱難的——短時段的觀察,能考查一個批評家的眼光和功力。


    綜合石彥偉的文學評論,我認為他是通過文學批評的方式在書寫回族的“民族志”,是在尋找一種新的文學批評方法——通過“地方性知識”,在尋找知識形成的具體情境和條件。因此也就形成了他關注“地方知識和邊緣經驗”的合理性。我祝願年輕的石彥偉的文學評論越寫越好。


    是為序。


     


    2019年5月25日

    在線試讀


    時間與空間



    濃蔭下的一抹清涼
    ——2009年回族文學述評



    新世紀以來,特別是近幾年,文學場域正在發生新異的潮動:幾十年來以文學期刊為主導的傳統型文學,正在分泌成以商業出版為依托的市場化文學,以及以網絡媒介為平臺的新媒體文學,“三分天下”的格局日趨顯明①。這是中國文學不得不面臨的現實語境,亦為新格局觀照下的回族文學提供了多維考量的視角。或許更加習慣和擅長於傳統型文學的回族作家,還沒有來得及適應這種潛在的異動,但他們的觸須已經不自覺地伸向了更加寬闊的陸地。
    翻檢2009年的回族文學作品,大致可以得出這樣一組印像:長年滯後於潮流的市場化文學和網絡文學有了“破土式”的拓進,草根書寫與精英書寫構成新穎的參照;文明的多樣性得到了充分尊重;靈魂性寫作逐漸強健起來,歸根於回族母體文化的題材明顯增多,城市生活、時代精神得到相應補給。較有代表的幾個收獲是:張承志散文集《敬重與惜別——致日本》,李進祥中短篇小說集《換水》,長篇小說《西域東來》《穆斯林的莊園》《前程》等作品出版;《民族文學》推出“寧夏專輯”,《回族文學》創刊三十周年;“齋月日記”“望新月”書評促發網絡民間寫作熱潮。


     


    時間與空間


     


     


     


    濃蔭下的一抹清涼


    ——2009年回族文學述評


     


     


     


    新世紀以來,特別是近幾年,文學場域正在發生新異的潮動:幾十年來以文學期刊為主導的傳統型文學,正在分泌成以商業出版為依托的市場化文學,以及以網絡媒介為平臺的新媒體文學,“三分天下”的格局日趨顯明①。這是中國文學不得不面臨的現實語境,亦為新格局觀照下的回族文學提供了多維考量的視角。或許更加習慣和擅長於傳統型文學的回族作家,還沒有來得及適應這種潛在的異動,但他們的觸須已經不自覺地伸向了更加寬闊的陸地。


    翻檢2009年的回族文學作品,大致可以得出這樣一組印像:長年滯後於潮流的市場化文學和網絡文學有了“破土式”的拓進,草根書寫與精英書寫構成新穎的參照;文明的多樣性得到了充分尊重;靈魂性寫作逐漸強健起來,歸根於回族母體文化的題材明顯增多,城市生活、時代精神得到相應補給。較有代表的幾個收獲是:張承志散文集《敬重與惜別——致日本》,李進祥中短篇小說集《換水》,長篇小說《西域東來》《穆斯林的莊園》《前程》等作品出版;《民族文學》推出“寧夏專輯”,《回族文學》創刊三十周年;“齋月日記”“望新月”書評促發網絡民間寫作熱潮。


    較之本年度共和國六十華誕喜慶氣氛下文壇的一繫列動向,回族文學內部發生的微妙變化尚不足以引起廣泛注目,但回族作家們正是以一種沉穩諧和的內在秩序,一種氣定神閑的堅守姿態,共生的文化氣度,構築成2009年中國文壇濃蔭下的一抹清涼。


     


    長篇小說:歷史的找尋與文明的對話


     


    苛刻地說,“後心靈史時代”的回族長篇小說處於領袖缺席狀態。作品一年多比一年,但圖書市場(特別是東部)能見得到,卓越網、當當網能買得到,非回族讀者也能知道,也願意買、願意讀的作品卻少見,事實上是暗藏著一種危機。這種狀況自2007年開始有所改觀,書店貨架上回族作家的長篇小說越來越多,且民間寫手的勢力越發壯大,我想這與近幾年國內“草根書寫”的崛起大勢是相匹配的。這些民間寫手一出手就是大部頭,且大多不約而同對準了回族題材,體現了彈跳有力的文化自覺意識:如2007年馬守蘭的《綠色月亮》、2008年吳秀忠的《林海回民工隊》;到了2009年,又有張浩春的《西域東來》和丑丁的《穆斯林的莊園》等。這至少說明兩個問題:其一,回族的民間寫作存在巨大潛能,草根書寫一旦成熟,極有可能與精英書寫交相輝映;其二,相對保守和傳統的回族文學已經開始理性接受市場化的衝撞,化表達的訴求與政策環境的包容,為回族普通寫作者謀求公開出版、商業化運作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可能。


    歷史深處的殷切找尋,是本年度回族長篇小說的厚重底色。張浩春的《西域東來》將視角投放在回回民族漸現代時期,講述了1220至1234年這十餘年間,一個在中亞錫爾河草原長大的少年札蘭丁,被成吉思汗的西征大軍擄掠到蒙古,進而被編為探馬赤軍,滅西夏、征大金,後駐屯於中原,融合為中原回回人的曲折故事。小說盡管采取大景深鏡頭伸向歷史文明地心,但並沒有用大事件、大人物刻意為作品包裝厚度,而是踏實地講述大時代下小人物的命運,用血肉豐滿的細節建構史詩風範。另一部歷史小說《穆斯林的莊園》加重了家族記憶的斑駁痕跡,講述一個西遷新疆的回族世家五代人的命運沉浮。主人公馬順昌頗具傳奇色彩,他曾為慈禧身邊愛將,深得朝廷重用,後幾經輾轉為國效忠,不料遭小人暗算,背負叛逆罪名而終。先人的悲劇命運為整個家族記憶奠定了淒涼基調,大莊園日漸敗落,及至“我”母親這一代,已無顯赫背景和富裕金帛,但家族傳承下來的善良、忠義、博愛的文化基因在後代身上得以重獲。兩部歷史小說一個講民族的孕育,一個講家族的落寞,共同支撐始末的是回族堅貞不屈的精神底氣,充盈著英雄主義的氣魄與美感。作者不是專業作家,初涉長篇創作即有不俗表現,為回族民間寫作開了疆域,壯了聲勢。盡管作品對宏大敘事的營建技巧、人物造型的手段尚顯青澀,個別作品在歷史價值觀的宏觀把控上,尚有偏頗和倉促之嫌,但作為民間寫作的代表和回族文學市場化轉型期的拓荒之作,它們仍是本年度回族小說的重要斬獲。


    鄉土敘事是回族作家的長項,但一貫以西部作家為主力。河南作家獻出的兩部現實主義長篇,均以中原地區的鄉土生態為描寫對像,使回族鄉土文學的版圖愈臻整齊。黃旭東的《前程》講述中原散雜居多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和基層民族工作的故事,塑造了回、漢、蒙古、滿等各族農民干部群眾的生動群像。他們深深扎根在腳下的中省大地,為新農村的嶄新圖景傾盡心血,承領著農耕文明在工業文明和信息文明衝擊下逐漸解體的觀念更變,亦在不同民族文化的交疊與踫撞中,尋共生的途徑。邵軍的《河之街》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一個以皮革為主要產業的農村企業的創業史,通過五大家族錯綜糾結的命運關聯,折射出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在利益、欲望與情感考量中的種種困惑。同時,該作回族題材版本的《河街穆民的變遷》等作品也在瀟湘書院等多家文學網站受到關注。比較來看,西部的回族鄉土文學,講究的是純樸清香的苜蓿草味、黃泥小屋的斑駁味、肉香誘人的炊煙味,而這兩部中原鄉土小說,多了幾分官場、商界、人際圈的喧嘩氣息,欣欣向榮的背後暗藏幾分利欲潛動,是味道截然不同的一番鄉村景觀。這種差異性可能源於地緣背景和文化心理的不同,但更多顯示的是結構在同化過程中對鄉土作家所產生的心理衝擊和文化認同的異變。鄉土生活固然呼喚的呈現,但這種嘈雜的響動對回族文學內涵氣質的塑造是否具有良性意義,需要觀察和省思。


    回族作家書寫其他少數民族生活早有先河,文明的比較意義。本年度有三部長篇屬於這一類型。何曉的《佛心》以一塊水色格桑花玉佩為物像線索,以六世活佛倉央嘉措的情詩為抽像線索,寫了藏漢幾代人在內地古城與藏地之間的離合追索,著重寫出了藏文化對漢文化的影響和淨化。還有兩位湖南青年作家不約而同寫到了本土民間文化、異族文明的多樣和神秘。於懷岸的《貓莊史》描寫清末至解放初貓莊山寨一個巫師的人生經歷,折射湘西農村從混沌走向文明,從血泊泥淖中走向有序和輝煌的百年風雲。馬笑泉的《巫地傳說》通過大學生霍勇在追憶和踏訪相交織的雙重回鄉路上的忠實記錄,觀察鄉土靈性與時代進程的扭結與消長,反映了梅山文化的神秘智慧。兩部作品都涉及到大量巫楚民間文化的玄幻色彩,相對於傳統回族生態是完全陌生的鏡像。這類題材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回族文學的收視範圍,體現著少數民族文學博大包容的品質,但個別描寫如果出現了與回族審美習慣不大相適的情況,好能夠有所節制。


    總體而言,當下回族長篇小說創作,對歷史、鄉文明的挺進姿態是顯而易見的,但理性地看,多數作品敘事能力、精神氣度的塑造功力尚顯虛弱,比之張承志、霍達創制的經典寫作時代,應當說進入到一個相對艱辛的爬坡期。


     


    中短篇小說:不動聲色的溫暖與蒼涼


     


    較之長篇小說在歷史觀望中浩瀚的虛茫感和文明對話的表層繁茂,中短篇小說則以更加扎實穩健的堅守姿態,在波瀾不驚中“靜水深流”,蓄養了回族文學迎對日益縱變的主流現場發聲的底氣。這一年是寧夏的豐收年:《民族文學》推出“寧夏專輯”,集中發表回族作家各類體裁作品二十四篇。這是該刊自1988年、1998年後第三次推出“寧夏專輯”。十年一道分水嶺,今天的寧夏回族作家,陣容整飭,影響日隆,不僅在回族文壇具有領銜意義,而且就小說領域來看,在主流文壇也是有聲有色、生氣盎然的。坦白地講,“回族文學”這個概念作為一個民族的整體文學形像出現,之所以在回族以外的世界還不至於那麼突兀和陌生,除老作家長年的躬耕實踐之外,以石舒清、李進祥、馬金蓮為代表的當今幾位寧夏小說家功不可沒。他們都是短篇好手,不動聲色中透露出濃郁的溫暖與詩意的蒼涼,大概是其作品的共性之美。愈臻純熟的筆力正在將他們推向當前國內優秀小說家的前臺,亦使短篇小說成為回族文學的優勢體裁。


    平民生活和底層敘事,是回族作家擅長的題材。石舒清的《雜拌》以父親日記為引子,回憶了舊社會幾樁人事,陳家人、牛家人、鮑玉財、文阿爺在父兄卑微落魄時的信任幫襯之恩,閃耀著人性的純潔與高貴,在時光消磨中愈顯清晰。《平民三記》寫出了一組有神采的女性:外表柔弱但極具反抗意識的舍舍,愛娃娃的菲菲,愛讀書的黛黛姨娘,為哥哥換老婆而出嫁的圓女,正氣持家的小舅母,都是隱忍、負重、純澈,甚至近似童話人物的鄉村女性形像。她們看似慣常但暗藏驚異的舉止,往往令人驚嘆作家的洞察天賦。石舒清小說近年來走的都是這個路子,如敘茶話、講評書,閑扯中句句有物,平靜中事事糾情,似乎要把樸實寫到極致。作家自己也在小說中自白,語言“要丑笨,不要漂亮”①。這種散文化的敘事風格,個人經驗的質樸言說,在小說創作中是一條絕大多數人不會選的泥濘之路,需要作家強悍的控制力和持久的磨刀精神,也要消耗氣。風險也是大的,隱在節奏稍有松懈,就易造成平乏的印像,譬如《客居》就是尚待打磨、不夠理想的作品。


    李進祥中短篇小說集《換水》出版並召開研討會,是本年度回族文學的標志性事件。一本集子裡的二十七篇作品,二十餘次被《小說月報》《小說選刊》《新華文摘》轉載,或入選多種選本,足見集子的成色。李進祥也是專寫小人物的高手。《剃頭匠》講一個剃頭匠等了一輩子要給殺父仇人剃一次頭,趁機報仇,可當垂暮之年的仇人果真坐在眼前,那把剃刀卻在歲月磨礪中鈍去了仇恨,刮除了人性的幽暗,反射出寬慈與平靜之光。作品寫得驚心動魄,注重心理節奏的張弛,主旨與技法與代表作《挦臉》異曲同工,是本年度的上乘之作。《方匠》是一篇“清水河版”的《棋王》,通過下方隱喻進退攻守的人生哲學。從沒敗過的韓信敗在貨郎子之手,隻因一段愛的守望。《跤王》則寫到公社工地上的兩個絆跤高手為爭奪一隻石羊的犒賞,打紅了眼,後卻敗給一個老伙夫:私欲終究無法戰勝博愛。《植物人》寫一個因醫療事故而成殘疾的少女,清澈的微笑喚起了更多人對愛的釋放與反思。這些作品都是李進祥平民情懷的真切流露。


    健步成長的馬金蓮,依然習慣以兒童化的視角體察世態炎涼,發掘陳舊生活中的感動與悲哀。《老兩口》《古爾巴尼》《啞巴巴的愛情白楊》集中描寫弱勢群體或喜或悲的底層際遇,憂傷而悲憫的關懷中,負載著青年女作家沉重多累的憂患之心。《蝴蝶瓦片》中的小刀,以弱勢到極致、甚至病態的形像,將污濁之中的清澈尊嚴演繹得別致動人。同為寧夏的八○後作者,方一舟與馬金蓮在題材、意識、手法上開啟的是別樣鏡像,《空潮》以意識流手法寫一個泊居城市的打工者眼中的事物,冷峻旁觀中,如快切鏡頭般飛速掠過一幕幕人間戲劇,清潔與污穢、平靜與狂躁、禁欲與縱欲,歸結為壓力對青年一代傾軋下的巨大空虛。撒雨的《蒲公英的媽媽》以一個流浪女人的生存狀態折射社會性問題和異鄉人的心理軌跡,溫潤感傷,語言有嚼頭。馬有福的《上糧》、底惠喬的《洗衣謠》分別展現了西部、東部地區苦中有樂的農民生活場景。謳陽北方的《金玉良緣》寫兩個在酒店打工的廚師和服務員的純樸愛情。戴雁軍的《誰是我的替身》寫農村民辦教師文菊因轉正考試中被人冒名頂替,失去在城市生活的機會,但傷痛沒有讓她放棄權益,而是如打官司的秋菊一樣,開始了不離不棄的抗爭之旅。小女子身上那種不甘被捉弄、不甘放棄的自救精神,令人心存敬意。


    現代性對傳統生態與人性的改造,是當下短篇小說關注的熱點,以李進祥為代表的回族作家們對這一命題多有精彩表達。《監控器》與《前面的女人》是李進祥小說裡為數不多的對現代化生活的聚焦,一篇講監控器折射的信任危機,一篇寫網絡語境下的情感操守,多有耳目一新素彰顯。《干花兒》中的“花兒”連結著兩位老人深沉決遠的苦戀,意在昭明保護文化遺產,更應尊重符號下面所代表的原初而持久的情感,而不能淪為作陪現代文化、炫目獵奇的工具。《梨花醉》寫農民在舉村搬遷際遇下的掙扎與困頓,盡管頑固的李根老漢終融入潮流,但對傳統的留戀與憂患依然存在。於懷岸的《天堂》通過一起交通事故,寫貓莊人在市場經濟衝騰下的變異,表達了對物欲的憎惡與對天堂般淳樸精神境界的向往。馬金蓮的《莊風》把背景放在出去的一群人,對看客心態、群氓現像的揭示和諷刺力透紙背。冶進海的《大姐回鄉》寫大姐在傳統風尚與現代意識撞擊中的愛情抉擇。古原的《黃牆上的月亮》則講述一個老記者面臨現代生活、復雜的人際關繫的擠壓,對純淨淡定的鄉土生活的懷戀。回族作家處理鄉土題材老到從容,對現代性裂變對鄉土生態的改造多有敏銳見地,但一些作品手法略嫌單調,思考還不夠透徹,需要作家進一步現場,補素,拓展思維的疆域。


    成長的困惑,似乎是一個常寫常新的題目。平原的《花兒與少年》作為“寧夏專輯”的封底特別推薦篇目,受到矚目和好評。鄉下賣書少年和時尚的都市女子,因為書而發生關聯,誘發了好奇,蓄積了信任。城與鄉,貧與富,男與女,知識與命運,關懷與背叛,諸多命題撞擊在少年單純的心頭,使作品隱含著一種精神重量。從容淡定的敘事格調,神秘憂傷的詩意氣質,縝密別致的心緒潛變,是作品的看點所在。謳陽北方以鮮明徹底的女性意識、蒼涼溫潤的良善呼喚、細致入微的人性狀描,在中篇領域獨樹一幟。《世上沒有多餘的人》講述女孩小艾自幼被過繼到城裡的大伯家,遭到繼母虐待,後又被趕回鄉下,墜入到城市鄉村的雙重隔膜中,養成了訥言寡語的性格。但她心中愛的種子始終在突破重重劫難,在常人難以理解的目光中去關愛瘋掉的繼母、寬容縱欲的丈夫、收留和她一樣被拋棄的唇裂女孩。盡管小艾的成長史充滿了濃重的悲情色調,甚至她的善舉有些令人費解,但高貴的愛的原則終救贖了邪惡與仇恨。在馬金蓮的《少年》裡,生存的艱辛、求知的早折、家庭的重負過早落在打工少年的肩頭,純潔的靈魂時刻面臨丑惡與利欲的考驗,但少年頑強地自制著、抗衡著,健碩地成長著,是一篇蘊含豐富、值得品咂的佳作。此外,馬笑泉的《單車駛過少年柔軟的心》,李進祥的《十四歲的羅山》,查舜的《霞光是天邊的一種假設》,敏奇纔的《月亮和星星》,從不同側面寫到青少年生活的重壓、求學的艱難、情感的萌動,筆觸內斂,詩意綿長。


    回族人的天命中總是對自然生靈多著幾分親切,動物題材亮點紛呈。《老家的燕子》保持了石舒清小說“小敘事、大靈魂”的特色。老屋多了一窩燕子,給父母單調孤寂的留守時光添了幾許生氣,也叫醒了作家的鄉愁、悲憫與歉疚。小狗驅逐黃貓的驚心動魄,老燕領飛雛燕的熱鬧喜悅,內斂著的溫暖與幽默氣質,使人怦然心動。他的另一篇《小事情》也寫到燕子,卻是個悲劇:為保護雛燕,老燕與貓不依不饒地相鬥,不幸殉命;一隻被捉的地鼠,負傷頂著壓了巨石的大盆走了幾十米;一隻鴿鴣在落網掙扎的一刻就消耗氣,以靡態作為對捕手的抗議。在石舒清的筆致下,動物的靈性得到無限鮮活的怒放,求生的本能和尊嚴令人肅穆。馬金蓮的《發芽》和《流年》寫到人與動物的關繫,騾子與乳牛,都被賦予傳奇般的人性色澤,連同著人的命運更迭起落。與之類似,李萬成的《草地上的人們》寫到蒙古草原上烈性的公牛和青馬,馬悅的《花女兒》寫到一頭花斑牛被販賣的波折命運。兩篇小說偏重對人物心理的描摹,但動物形像的塑造還略顯黯淡。敏奇纔的《紅雀》以一隻籠中鳥隱喻女性命運,窒悶的等待中凝結著飛翔的熱望。馬佩珍等人創作的《意外》描寫在狩獵場裡人與野兔和貓頭鷹的故事,結局部分對人的誤傷引人深思,這兩篇小說生活味道醇正,新意有待


    拓撥。


    原生態的回族生活更加本真而密集地呈現在文本之中。古原出版的短篇小說集《白蓋頭》,收錄了《齋月和齋月以後的故事》《清真寺背後的老墳院》《耶其目的老房子》等二十二篇具有濃郁回族生活氣息的佳作。安靜的村莊,油畫一般的院落,陽光下頭戴白帽的老人,肅穆聖潔的清真寺,無不體現著作家質樸而詩意的美學追求。王樹理的中篇《第207根骨頭》全景講述了明朝回族將軍鐵鉉的英雄史。作品以其鮮烈的民族血性,真摯的正義精神,忠貞的愛國主義烈焰,在共和國六十華誕之年重新推出,頗具勁道。作家在回族歷史人物身上挖掘出來的忠義、正直、剛烈的品質,為回族精神性的塑造開拓了新的視閾。另一篇《補鈣》,講述母親法圖麥教育為官之子走正路的故事,並借母愛喻比祖國與民族對兒女的哺育,小切口,大智慧,是具有回族精神特質的主旋律典範。還有幾篇作品展現了中華大共生的回族生活風貌,地域特色清新,如金沙描寫雲南回族的《緬桂花香》,楊軍禮描寫新疆回族的《草原深處》、馬金龍的《守墓人》,金偉信描寫東北回族的《別克》,謳陽北方描寫中原回族的《小石阿訇的幸福生活》,這些作品彰顯著回族作家的文化自覺意識和對母體文明的信賴與皈依,寫出了氣,是回族文學重塑文化話語的有益嘗試。


    這裡還有一篇從反向思考的頗有力道的作品,就是李進祥的《宰牲節》(又名《宰牛》)。小說將筆觸削尖,以宗教節日為切口,直指傳統信仰社區諸多應受批判與審問的現狀,不寫概念,寫內核,寫實實在在的信仰生活經驗,這在作家以往的小說中還未發現。這不是李進祥的作品,卻可能因其批判現實主義的氣場,成為要害的作品。它將李進祥帶向了一個更為復雜原生、更為遼闊的精神指向,也為回族作家書寫回族宗教生活多歌頌、少反思的僵化模式提供了必要的提示。


    還應述及的亮點是,一些網絡回族小說也寫得津津有味,譬如同心網的中篇小說《旱塬往事》,講述清末旱塬大地上以回族人穆一刀為代表的一群俠客好漢,拯救為民受難的巡撫一家的傳奇故事。小說由同心網的三十位網友聯合接力創作,其中回族作者二十二名,除網絡寫手外,還吸引了民冰、馬悅、馬曉麟等同心本土回族作家加盟。盡管區區八萬字的作品尚顯粗糙,卻展現了網絡文學凝聚心力、智慧和情感的優勢,是網絡回族文學的新穎嘗試。此外,伊斯蘭在線網的《山水在流》,中穆網的《回扣》《誰踢了你青春的屁股蛋子》,同心網的《尤努斯的煩惱》《達吾爺》等也是書寫回族生活的得法之作。


     


    散文:領跑者力挺“他者的尊嚴”


     


    如果說,小說領域趨向平穩,尚無驚世之作,散文領域則呈現大起大落的反差狀態。張承志在年初出版的散文集《敬重與惜別——致日本》在文壇保持著迎風獨立的旗幟姿態。它容納的氣魄與蓄積的重量,銳意的眼光與獨異的氣質,似乎並不適合和其他散文作品在同評介。散文集以冷峻的筆勢深入討論了近現代以來日本文化的道統與嬗變,並由此比薦中國文化,努力進入到國民精神的自省之中,清醒地提出在這樣一個“律己的時代”,中國尤應破除崇洋媚外的痼疾,清算盤踞體內的“大中華主義”情緒,在崛起中警惕對弱小民族的歧視,喚起“他者的尊嚴”。隨著中國的文化造型在世界舞臺愈發鮮艷,國人的自我膨脹心態也在愈演愈烈,正因如此,張承志的這一聲喊,顯得如此遒勁嘹亮、痛徹心扉。它所肩負的是一介知識分子忍痛接受批評的度量,是作家“為人民”立場的高位夯實,是“清潔的精神”的繼續外延。我的預感是,此書很可能將同《心靈史》共同支撐起張承志創作生涯的兩座峰巔。對作家來說,語言可以錘煉,風格可以蓄養,思想可以深植,甚至氣質都可以模仿,唯有立場,是斷然學不像,也很難變異和進步的。立場在某種程度上是作家的精神底色,從他一落筆開始,就決定了他所能攀爬的高度。《心靈史》之所以重要和,是因為沒有任何作家可以做到張承志這樣,把全部的真摯如此徹底地送進底層窮人的靈魂深處;而《敬重與惜別》之所以在某種程度上超越了作家前面的散文集,是因為再沒有一種立場,會比站在比自己更弱小、更卑微、更值得悲憫呼號的群體之中,更加地高貴而有力。張承志苦苦尋求的,恐怕正是一種“有力”的表達,而要達到期望的力度,又必然需要依存多種文明的參照繫,否則就容易走入隘道。《敬重與惜別》正是作為一個嶄新的參照繫,體現著一種對文明多樣性的深度尊敬。必須注意,以《鮮花的廢墟》《敬重與惜別》為標志,張承志不再僅僅是那個被評論炒俗了的“三塊大陸上的歌者”,他的筆早已伸向了西班牙、日本、巴勒斯坦,拓展著自己對世界視野、人類立場的渴盼與追尋。由此我們快慰地看到,花甲年的張承志仍是一個健碩的戰士,他秉持立場,懷揣公義,跑得更高、更快、更強大。


    還有多位作家出版了自己的散文隨筆集,他們大多以文化眼光介入歷史、異域、時代與人生。馬吉福出版《從空間追尋時間》《幸福與痛苦的人生》《理性與本能的人生》等四部散文集,他對人生哲學的巡遊,秉承了東西方文化的精髓,關注心靈自由,充滿生命信仰的關懷。馬瑞芳的學術隨筆《馬瑞芳趣話王熙鳳》,以詼諧有趣的筆觸,對王熙鳳身上潛隱的人性特點進行了個性化解讀,顯示了學者深厚的古典文學根底和紅學研究造詣。馬季的《消失的王城》《消失的文化遺產》《消失的寶藏》繫列文化隨筆,情迷於人類發展史上神秘消失的文化,潛入一條文明奧秘的隧道,如一道閃電照亮了人類的記憶,引發我們對精神曠野的懷戀。毛眉的散文集《新疆,我要拖你入海》以散點化視野,重新打量西域故土,與早年的《走遍新疆》等遊記相比,女作家的散文創作已從浮光掠影的風光掃描走向深沉厚重的文化寄寓。敏彥文的《生命的夜露》則更多聚焦文化界前沿,堪為一部時代觀察者的行思筆記。


    刊物發表的散文較之作品集質量更優,出眾者當數名不見經轉的河南女作家阿慧。她的《羊來羊去》被《散文選刊》《讀者·鄉土人文版》等刊轉載,不誇張地說,是近幾年國內好的散文之一,女孩與羊的故事在阿慧筆下是那樣曲婉憐人,感人肺腑。當散文寫作普遍強調刺激、崇拜小資、沉湎過去時的時候,當世俗物欲不斷吞噬生命尊嚴的時候,阿慧以河流般的濕潤和悲憫,救贖著愛的傳統。寫母愛的《十一個孩娃一個媽》,寫鄉土的《西窪裡的童年》,以及《天邊那片白》《黃的視宴》等作品,都閃耀著潔淨的人性光芒。我的預言是,很近的將來,大器晚成的阿慧將不僅在回族文壇成為領跑者之一,而且也將在全國散文界獲得更加充分的評價和應有的席位。


    此外,阮殿文的《一個漫遊者在迪慶高原》和《小街少年》於精神高原上立意,於靈魂疼痛處發微,寫出了散文的美感與深度。沙戈的《悲傷,不悲傷》對死亡的體察與感受,冷峻清涼,有詩性的內斂和悲憫。王正儒、方芒等八○後作家肩負新一代回族知識分子的道義與良知,為母族精神傳統立言。王正儒的散文《拒絕遺忘》經多次轉載、獲獎,成為回族散文中的優秀新篇。網絡領域,網絡寫手安然、伊蕾的隨筆雜文在全球化語境下,為重塑文明的尊嚴而啼血發聲,也為回族網絡生態從快餐化、娛樂化向思想化、學知化過渡,付出了誠懇著實的努力。中穆網、伊光網等網站出現“齋月日記”繫列寫作熱潮,成為回族民間寫作的代表性現像,值得深入研討。


    從宏觀趨勢來看,創刊三十周年的《回族文學》雜志在近兩年下大力氣拓展地理散文版圖,以弘揚回族文化為己任,植根民族傳統,追尋文明記憶,湧現出數量可觀的一批佳章。如拜學英《渭河邊上的追思》,古原《關於西安的一條巷子》,馬志榮《西部寫意》,葉多多《湄公河畔穆斯林人家》,冶生福《湯瓶裡的村莊》,敏洮舟《風雨故鄉》等。這些地理文化散文,或是一座山、一條河、一個村落、一戶人家,或是一桌宴席、一本家譜、一座墓碑、一把木梳,觸角遍及東西南北中各個地域文化現場,攤鋪開回族文明遼闊豐饒、姿色萬千的精神圖譜。此外,李佩倫、楊繼國、王樹理、馬有福、哈正利、馬霽鴻、馬福倉、君悅、馬強、馬錦丹、範景鵬、瀋沉等也都有散章發表。客觀地說,回族作家的散文創作盡管飽懷文化憂思,充滿生命記憶,但精神硬度、思想高度還普遍顯得乏力,與小說相比,品相平平。尤其是距離領跑者張承志散文所能抵達的精神駐地,尚有漫長之旅有待求索。


     


    詩歌:黎明前的匍匐等待


     


    寧夏青年詩人馬占祥出版《半個城》,是本年度回族中成色的一部詩集。詩人在感動與疼痛中,深入同心故土的純淨與虔誠,集子中的每一首詩,都殷實、干淨、致遠。“因為有了馬占祥,西部詩歌的坐標上注下同心;也因為有了馬占祥,狂熱的詩歌寫作者不敢輕易寫下同心”①。出版的優秀詩集還有:沙戈的《塵埃裡》,馬季的《馬季詩選》,楊志廣《低處的光芒》等,體現了回族詩人獨特的審美情的藝術追求。值得記憶的是,年內歸真的甘肅老作家、曾寫出《絲路花雨》的趙之洵先生留下絕筆遺著《敦煌沙》,凝結著老作家的終極思考與濃情摯愛,令人懷念。


    刊發作品中,單永珍的《河西,河西》《青海:風吹天堂》,涇河的《我有一匹黑馬叫閃電》《草芥》,馬曉麟的《麥子與大寺》,保劍君的《高處的村莊》,夢西的《寧夏寫意》等組詩,籠罩著濃郁的麥草之香、土地之香,體現了寧夏詩群的不俗實力。馬克的《啊,五星紅旗》以蕩氣回腸之勢頌詠了紅色主旋。八○後詩人馬關勛的《站在高高的山巔》、馬國平的《漂在哈爾濱》等詩作,顯示出新銳的洞察力。從容、李春俊、馬存梅、馬超、海默、查文瑾、民冰等亦有詩作發表。民刊《獨立》詩叢第十五卷以“回族現代詩群”專欄,刊發單永珍、馬占祥、孫謙、安然、海麥的多組詩作,其中以孫謙的長詩《穆斯林詞》分量重,該作賦予經堂語彙以詩性關懷,充滿信仰文化的端莊凝重之美。此外,安然、西馬、紅樹林、逝風無痕、深谷幽蘭、劉青之等網絡詩人也較活躍。


    概而觀之,本年度的回族詩壇在年齡梯度上呈現這樣的格局:中老年詩人逐漸淡出歷史舞臺;以單永珍、沙戈、涇河、馬占祥為代表的七○後詩人日趨沉穩,構成回族詩歌主體陣容,基本具備與主流詩壇抗衡的實力;八○後詩人和網絡青年詩人則尚顯稚嫩,未能形成群落,甚至有斷層危機。形像地說,就是“中間重,兩頭輕”,整體上處於黎明前的等待時期,爆發潛力仍然很大。


     


    報告文學:為回族文化寫史立傳


     


    如果說,時代賦予少數民族作家的使命,是“濃墨重彩展現少數民族地區翻天覆地的歷史性巨變,描繪色彩斑斕的民族生活和源遠流長的民族風情,傳承多民族大家庭團結和諧的文化基因”①的話,那麼報告文學正是作家響應時代呼聲、施展纔情抱負的體裁。鎖昕翔的《納訓評傳》記錄了《一千零一夜》譯者納訓先生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客觀而詳細地評述了他在阿拉伯文化、文學譯介方面的巨大貢獻,贊揚了他的愛國情懷、理想信念。馬蘭的《守望故土》以飽滿的激情謳歌了山西長治回族六百年來的基業。海默的《老腳印》記錄了回、維吾爾、哈薩克等十個民族的老人質樸而殷實的人生軌跡。馬步鬥的《孝道如山》描寫了西部企業家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回報社會的感人事跡。昌吉回族文化研究中心、《回族文學》共同選編的《百年回族》一書,收錄了表現各領域取得傑出成就的回族人物和重要歷史事件的報告文學三十六篇,是一部中國回族精英傳。除成書之外,《回族文學》在傳統特色欄目“歲月鉤沉”“回族人物”散發的一批報告文學,相繼介紹了現當代傑出回族人士,如文化泰鬥納忠、虎嵩山,革命人士郭隆真、張洪儀、黃鎮磐,文體名流孫敖、曹磊等。回族作家的報告文學弱勢相對明顯,主要表現在視點分散,氣像不夠開闊。在時代的洪流面前,在固守與自新中跌宕沉浮的回族文化呼喚更加大氣厚重的壓陣之作。


     


    評論:網絡催生民間力量崛起


     


    本年度的回族文學研究平穩推進,並無大的波瀾。老一代評論家白崇人、李鴻然仍然密切關注國內少數民族文學、尤其是回族文學的發展態勢,並結合躬耕一生的研究經驗,賦予評論成果以珍貴的歷史記憶和多層次的縱深維度。中青年評論家郎偉、王鋒等密切關注回族作家創作,尤以寧夏文學研究為權威。郎偉對寧夏少數民族作家群的分析與梳理,清晰明澈,其中為《民族文學》“寧夏專輯”所作卷首語《孤獨的寫作與豐滿的文學》,寓理於情,寫出了“石舒清們”的風神與靜氣。馬季的網絡文學和長篇小說研究在業內頗有生氣,是一位回族標識逐漸清晰的優秀青年評論家。值得關注的事件是,在互聯網領域,回族知識階層的有識之士正在喚起一輪全民閱讀熱潮,如中穆網第五屆“望新月”齋月讀書活動以網友捐款捐書、讀者免費取書評書、民族社群評獎為方式,促生書評一百二十九篇,體現了“播下一個民族讀書的種子,搭起一個民族思考的平臺”之宗旨。這一網絡文學現像顯示了民間評論者介入文化觀察領域的可貴探索和巨大潛力。主流立場與民間視角的補償與呼應,勢必促進回族文學創平衡與人民立場的堅守。


     


    2009年的回族文學,數量可觀,質量穩中求進,總體上呈看好態勢,但除主將張承志,先鋒李進祥、馬占祥等少數幾位取得明顯突破外,多數作家仍處於平穩的攀爬狀態。堅守固然可貴,但以“更真摯的正義感、更遼闊的視野、更優美的藝術性”(張承志語),去直面風頭浪尖的大洗禮,勇敢堅韌地發聲,纔更加值得期許。“文章合為時而著”,應該坦承,在祖國的勃興、時代的變革、世界舞臺風起雲湧等重大事項的拷問面前,我們的多數回族作家,還顯得過於保守和沉寂了一些;在文學正在迎來新世紀以來好發展機遇期的當下,我們的回族作家,還沒有開足向一流大刊、一流出版社、一流文學網絡全面衝刺的馬力。傳統型文學的優勢固然需要維繫,而適應時代潮流的市場化文學和網絡文學,在轉型時期更應學會在陣痛中生發銳氣。我們期待看到更多的回族作家,能夠多用一點心力,多一點擔當精神,加盟到回族文蓬勃和全面振興的事業中來。


     


    2010年1月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