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新生代軍旅作家”面面觀(上中下)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民間文學
    【市場價】
    619-897
    【優惠價】
    387-561
    【作者】 傅逸塵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民間文學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9898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6398985
    作者:傅逸塵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07月 

        
        
    "

    編輯推薦

     80後批評家傅逸塵率先命名並跟蹤研究“新生代軍旅作家”


    新銳精英重拳出擊 給中國文壇帶來全新氣像


    中國當代軍旅文學重鎮新老換防


    吹響新時代文學集結號——


    豹!豹!豹!

     
    內容簡介

    對現實的近距離切入與崇高審美呈現,是軍旅文學在當代中國文學的核心競爭力,或言之獨特的價值取向;在多個文學思潮中獨領時代之風騷,建構起幾代軍旅作家的優秀傳統,為廣大讀者及文學史家青睞與關注。這種傳統延續至今,成為中國當代文學一道不可或缺的風景。


    進入21世紀,70後軍旅作家群體逐漸浮出水面,為中國當代文壇矚目,逐漸成為軍旅文學創作的中堅力量。80後批評家傅逸塵敏銳地發現了這一現像,率先命名“新生代軍旅作家”並展開跟蹤研究,撰寫了大量理論、綜述、作家論和作品論等文章;尤其是自2014年起,傅逸塵在《神劍》雜志主持“新生代軍旅作家對話錄”專欄,累計推出24位青年軍旅作家,產生廣泛影響。


    這套綜合性叢書,兼及閱讀與研究,收錄有傅逸塵的評點弁言、作家代表作、創作談、對話錄、創作年譜、評論文章等;是國內*部繫統研究、評論、推介70後“新生代軍旅作家”群體的專著;較為全面地展示了年輕一代軍旅作家的整體水平和創作風貌,是廣大讀者及研究者理想的參考版本。
    作者簡介

    傅逸塵,本名傅強,1983年生於遼寧鞍山,畢業於原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繫,現為解放軍報社文化部編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軍事文學委員會委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中國現代文學館特邀研究員,解放軍軍事文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著有文學評論集《重建英雄敘事》《敘事的嬗變》、理論專著《英雄話語的涅槃》、長篇紀實文學《遠航記》、繪本《美妙的聲音》等;曾獲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紫金·人民文學之星”文學獎、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全軍文藝優秀作品獎,以及“啄木鳥杯”中國文藝評論年度優秀作品、《當代作家評論》優秀論文獎等。

    目錄
    王凱
    灰暗中閃耀著金屬的光澤傅逸塵/002
    魏登科同志先進事跡王凱/007
    終將遠去王凱/020
    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傅逸塵/066
    軍旅文學的血與沙王凱/072
    巴丹吉林的歌者徐藝嘉王凱/076
    創作年譜/082

    王甜
    敘事的生長與可能傅逸塵/086
    霧天的行軍王甜/091
    笑臉兵王甜/105
    歷史與現實在虛無中和解傅逸塵/131

    王凱


    灰暗中閃耀著金屬的光澤傅逸塵/002


    魏登科同志先進事跡王凱/007


    終將遠去王凱/020


    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傅逸塵/066


    軍旅文學的血與沙王凱/072


    巴丹吉林的歌者徐藝嘉王凱/076


    創作年譜/082


     


    王甜


    敘事的生長與可能傅逸塵/086


    霧天的行軍王甜/091


    笑臉兵王甜/105


    歷史與現實在虛無中和解傅逸塵/131


    因為那把槍王甜/136


    柔軟與堅硬徐藝嘉王甜/138


    創作年譜/145


     


     


    盧一萍


    “故事”的焦慮與可疑 
    傅逸塵/152


    哈巴克達坂盧一萍/156


    索狼荒原盧一萍/180


    拓展的文學地理空間吳平安/220


    高海撥場域的寫作盧一萍/231


    孤寂之中的燦爛與繁華李墨泉盧一萍/234


    創作年譜/244


     


    王龍


    從“怎麼寫”再回到“寫什麼” 
    傅逸塵/250


    天人交戰的“盜火者” 
    王龍/253


    誰刺殺了“我們的荊軻”? 
    王龍/268


    大國興亡誰人定王樹增/284


    百年滄桑家國夢王龍/286


    肝膽在吾儕:回望歷史照見今天李墨泉王龍/290


    創作年譜/303


     


    <


    反英雄敘事與英雄主義建構傅逸塵/306


    死亡重奏/313


    炸藥嬰兒/358


    軍旗下的成長與反思宋雯/393


    世界在虛妄處重生/402


    軍旅文壇“拳擊手”  朱向前徐藝嘉/404


    創作年譜/410


    董夏青青


    短篇小說之魅傅逸塵/414


    科恰裡特山下董夏青青/418


    壟堆與長夜董夏青青/430


    任性地塗抹蒼茫遼遠的命途底色傅逸塵/441


    創作談董夏青青/450


    言是無情卻有情徐藝嘉董夏青青/452


    創作年譜/460


     


    傅逸塵


    批評的焦慮與困境傅逸塵/464


    21世紀初年軍旅長篇小說的倫理敘事與敘事倫理傅逸塵/467


    悲劇意識的覺醒與悲劇精神的建構傅逸塵/521


    印像·“穿越”傅逸塵  朱向前/534


    傅逸塵:“新潮軍旅批評家”的建構與超越  周明全/539


    建構“新筆記體批評”隨想傅逸塵/544


    精神生長與文學超越王昊原傅逸塵/549


    批評年譜/563


     


    李亞


    懷想寓言時代傅逸塵/002


    將軍李亞/005


    自行車李亞/035


    升騰著詩性光芒的智性敘事傅逸塵/081


    塑造一個人物李亞/085


    故鄉、智性、傳奇與腔調李墨泉李亞/087


    創作年譜/093


     


    丁曉平


    歷史之“大”與文學之“常” 
    傅逸塵/098


    原子彈的秘密丁曉平/101


    二戰歷史的頂層敘事汪守德/130


    敬畏·尊重·珍視丁曉平/133


    兼有文學與歷史的野心徐藝嘉丁曉平/138


    創作年譜/155


     


     


     


    李駿


    和平年代的軍人形像怎樣塑造傅逸塵/164


    待風吹李駿/166


    費盡心機李駿/180


    文學的單純與復雜張曉峰/224


    在寂寞中行走李駿/227


    逆風飛翔向陽生長徐藝嘉李駿/229


    創作年譜/236


     


    海飛


    重建虛構敘事與日常經驗的關聯傅逸塵/240


    麻雀海飛/245


    四明鎮戰事海飛/307


    “鄉村敘事”的詩性與浪漫傅逸塵/378


    驚蟄如此美好海飛/389


    歷史煙塵與現實生活的相互觀照傅逸塵海飛/393


    創作年譜/399


    楊獻平


    散文寫作的“在場”與“祛魅”   
    傅逸塵/406


    沙漠裡的細水微光楊獻平/408


    我的邊塞生活或青春的巴丹吉林楊獻平/422


    雲端的庭院楊獻平/440


    楊獻平:懷鄉愁的一粒沙子楊光祖/455


    在“夢遼闊”的途中陳劍暉/461


    從南太行到巴丹吉林楊獻平/467


    時間的心跳李墨泉楊獻平/470


    創作年譜/480


     


    徐藝嘉


    早熟的作家與晚成的文學傅逸塵/484


    沙漠之羊徐藝嘉/487


    我們都缺伴兒(節選)  徐藝嘉/502


    徐藝嘉長篇小說《橫格豎格》驚人又啟人的“吶喊”白燁/529


    《我們都缺伴兒》創作談  徐藝嘉/532


    勇敢青春勇敢文學李墨泉徐藝嘉/534


    創作年譜/543


    裴指海


    闖入“活的”歷史傅逸塵/002


    亡靈的歌唱裴指海/005


    士兵與蚯蚓裴指海/048


    抵近歷史與現實的縱深鄭潤良/068


    一切好小說都說真話裴指海/074


    執筆醉心沙場徐藝嘉裴指海/076


    創作年譜/084


     


    朱旻鳶


    思想的深度與力量傅逸塵/090


    壩上行朱旻鳶/093


    天涯明月刀朱旻鳶/145


    追憶青春的軍營寫作徐藝嘉/ 165


    寫出更豐富的世界朱旻鳶/171


    在戲謔和幽默中想像軍營徐藝嘉朱旻鳶/174


    創作年譜/187


     


     


    蘭寧遠


    中短篇報告文學的魅力傅逸塵/190


    草原在哪裡?蘭寧遠/193


    中國飛天路蘭寧遠/200


    寧靜的守望林非/236


    為有心的“愛”寫作蘭寧遠/241


    低首親吻草原,抬頭仰望星空李墨泉蘭寧遠/247


    創作年譜/257


     


    曾劍


    深入生活與沉入生命傅逸塵/262


    飯堂哨兵曾劍/265


    穿軍裝的牧馬人曾劍/281


    品味曾劍軍旅小說之美宋先紅/295


    哪怕匍匐前行   ???曾劍/303


    溫情敘事與詩意表達徐藝嘉曾劍/305


    創作年譜 /312


     


    胥得意


    發現軍旅生活的“存在”  傅逸塵/320


    沉默的老兵胥得意/323


    彈道有痕胥得意/351


    直面軍人婚戀中的隱痛鄭潤良/367


    用作品留下小人物的背影胥得意/371


    在熱愛與堅持中真誠寫作田尚雨胥得意/374


    創作年譜/379


    魏遠峰


    強軍時代呼喚強軍文學傅逸塵/382


    萬裡奔襲魏遠峰/386


    拂曉魏遠峰/414


    英雄敘事與軍事書寫的穩健逆襲李美皆/439


    文學夢,是傳奇抑或傳說?! 魏遠峰/442


    清晰的模糊李墨泉魏遠峰/447


    創作年譜/453


     


    曹晶


    摹寫軍人的靈魂傅逸塵/460


    陸航蟲曹晶/464


    邊關之邊關曹晶/468


    曹晶筆下的另一種軍旅風景李鏡/498


    自虐與治愈的轉換器曹晶/502


    穿透黯淡的皮相發散溫潤的光芒李墨泉曹晶/504


    創作年譜/509


     


    曾皓


    小說還有多大空間傅逸塵/512


    篝火燃燒的地方曾皓/515


    追趕影子的將軍曾皓/528


    尋找,人生的姿勢北喬/539


    在水中仰望曾皓/541


    作為人的可能和多重困境李墨泉曾皓/543


    創作年譜/552

    前言
    “新生代”軍旅文學整體觀
    深思。
    當下的青年作家在小說敘事中,總是顯示出一種簡單的思維和片面的傾向:每每將一種情感結構推向,而缺乏在復雜的視境中平衡地處理多種對立關繫的能力。而王凱的長篇小說《導彈和向日葵》則始終是在復雜的網絡中展開矛盾衝突和情感糾葛。葉春風和他的軍校同學們之間、同學與同學之間、機關層面的橫向聯繫、與基層的縱向關繫,凡此種種構成了一個錯綜復雜的關繫網。故事的推進和人物的成長都需要在這重重交叉的網絡邏輯中纔能實現。的確,我們的文學應該從狹窄的個人視域和封閉的內心世界走出來了,應該以一種客觀的態度面對豐富駁雜的外部世界。客觀性不僅意味著人物形像的精確和真實,更意味著寫作倫理的強健和美學精神的開闊。


    “新生代”軍旅文學整體觀


     


     


    傅逸塵


     


     


     


    進入21世紀,以李亞、王凱、王、丁曉平、曾劍、裴指海、盧一萍、楊獻平、董夏青青、徐藝嘉等為代表的一批“新生代軍旅作家”進入讀者的視野,並逐漸在文壇嶄露頭角,創作實力不容小覷。他們的創作覆蓋了長、中、短篇小說以及散文、報告文學、理論批評等各種文體,不但數量可觀,並在質量上葆有較高水準。


    “新生代軍旅作家”大都出生於1970年代以後,他們的軍旅生涯伊始,恰逢我軍新軍事革命浪潮開始湧動,軍隊從戰術、武器、兵種到部隊官兵的知識結構都發生了歷史性遽變,這為他們的文學創作提供了極好的機遇和表現領域。而且從接受美學的角度論,無論是部隊讀者,還是地方上數量眾多的“軍事發燒友”,也都希望從軍旅文學中感知強軍興軍的壯闊圖景,感受“四有”新一代革命軍人的風采與“亮劍”精神。軍營生活的新變和讀者的閱讀期待,無疑為“新生代軍旅作家”提供了創新的空間和施展纔華的舞臺。


    “新生代軍旅作家”作為一個日漸活躍的寫作群體,以其獨特的審美體驗與視角,觀照著當代軍人的生存境遇和情感狀態,為和平時期的軍旅文學寫作開拓了新的資源和面向。他們更願意將自己的文學目光聚焦於高強度壓力環境中的個體,表現逼仄空間內小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命運軌跡;在取材上,他們更善於挖掘日常生活中人物豐富而駁雜的生命情態和生活經驗,對細節進行放大甚至誇張化處理,探索柔軟敏感的人性與人的內在心理,外化到文本層面便是作品中無處不在的傷痛痕跡。“新生代軍旅作家”普遍具有本體的、異質的獨特審美體驗,具有重構日常生活之詩學理想的文學自覺;在敘事內容上,他們傾力展示平凡個體與世俗現實之間的種種糾葛,揭示新型軍人面對軍營與社會的急速變化所遭受的各種尷尬的精神處境和命運遭際;在倫理敘事與敘事倫理兩個層面上呈現出鮮明的特色,為21世紀初年的軍旅文學增添了一道別樣的風景。當然,“新生代軍旅作家”還處於生長期,個人的文學風格有待成型,生長的瓶頸亦突出而顯明。但無論如何,作為一個鮮艷奪目的存在,“新生代軍旅作家”群值得文學界給予持續關注和研究。


     


    聚焦“小人物”形像和日常生活經驗


     


     


    上世紀90年代初的“新寫實”主義從日常生活的角度將筆觸伸向“小人物”,通過對普通人生命欲望與生存環境之間矛盾衝突的描寫,展現普通人生活上的窘境與精神上的困惑,讀者的視線被引入了平庸而瑣碎的現實生活。這種文學思潮對軍旅作家的深刻影響在進入21世紀以後迅速顯現出來。回歸文學對像的生命倫理和生活本體,重視日常生活經驗的表達,觀照軍人的個人命運和個體經驗,反撥了長久以來“政治話語”對軍旅文學的規訓和異化,軍旅作家獲得了新的更加豐厚的精神資源和寬廣的觀察、認識生活的角度,以及新的敘事方向和動力,得以在歷史、戰爭和現實等廣闊層面,探尋軍人這一特殊群體的精神存在。“新生代軍旅作家”在初出茅廬之際便遭遇了這種更為開放的文學思潮與寫作觀念。他們對自身的經歷與經驗更為珍惜,敘事倫理的向內轉使他們無論是面對現實生活,抑或是勾勒戰爭歷史,都更習慣於從小人物的個體經驗出發編織故事。


    劉躍清的《遙遠的手榴彈》和《連隊是一條河》同樣融入了“新寫實&rdq素,前者記錄了普通一兵焦文文對投彈從恐懼到自如的心路歷程,後者通過對幾個士兵的追蹤式描述,道出了“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這一軍中諺語所蘊含的苦辣酸甜。兩部作品均體現了作者對部隊基層生活的細膩體驗和真切感悟。


    如果說“新生代軍旅作家”在對當代現實題材的處理方式上延續了“新寫實”的美學風格,那麼在對歷史戰爭的書寫和追憶中,他們更傾向於運用“新歷史主義”的抒寫方式構建歷史,以感性的目光洞察歷史,在各具特色的審美觀照中探觸人性內面。王甜的《昔我往矣》在解放戰爭的大背景中,選取了女軍醫蔣南雁和孿生兄弟羅永明、羅永亮三人之間的愛情線索作為故事支點。小說在三人跌宕起伏的愛情脈絡中構建歷史,既表現了渺小的個體面對戰爭時命運的錯位和不可逆轉,同時也娓娓道出了一段真摯哀婉的革命愛情。同樣是“以情寫史”,曾皓的《篝火燃燒的地方》以一個小男孩的視角描寫了大家族中幾個女人支援抗戰的故事。小說中身在前線抗敵的“爸爸”和“舅舅”始終沒有出現,前方戰場則用“篝火燃燒的地方”這一意像指代。作者將目光定位在外婆、表姐和女僕胖丫身上,幾個身手不凡的女人的離奇遭遇既為小說增添了神秘感,也從側面表現了正面戰場的驚心動魄。此外,還有作家的視野溢出了小人物的範圍,投射到異化或弱勢的人物身上。


     


    悲憫情懷與“存在”的焦慮


     


     


    進入21世紀以來,軍旅文學開始以“個人私語”式的詩學策略消解著“史詩性”的宏大敘事模式。創作主體背棄了“史詩性”的“宏大敘事”視角,從微觀的個人化“視點”切入,以小見大,以點寫面,把生活改寫成了片段式的、具體可感的生命過程與人生經驗,賦予了“現實生活”以生命性和存在感。正是基於這種自覺性的主體建構,作品中的主人公通常被置於某種尷尬的生存境遇,生活的景像在他們敏銳而細膩的個人體驗中被賦予某種荒誕色彩,而內心豐盈的人物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不斷被迫接受衝撞,命運在時代的浪潮裡沉浮,作家的悲憫情懷得以張揚。


    王瑞勝的《省親》寫一個士官回鄉探親的故事及內心的波瀾,作家通過一個個精彩的細節以及對城鄉差距所作的細膩描摹,揭示出“士官”這一部隊中重要且特殊的群體在現實生活中的尷尬境遇。尹德朝的《勛章》刻畫了一個軍人從失望到希望,再從希望到失望,到後則是徹底絕望的情感變化,起伏跌宕,直擊人心。這是一個無名軍人的心靈史,充盈著強烈的悲劇感與沉重的憂傷。


    “新生代軍旅作家”精神上的漂泊和不安定的特征投射到現實題材的軍旅作品中,使得他們筆下的軍人形像也或多或少沾染了作家本身的憂慮和焦灼。創作主體的視野開始淡出宏大敘事,轉而對民間立場產生認同感,向平靜的日常生活靠攏,將情緒或細節放大,剖析為本真的“存在”的焦慮。


    王凱的《任務》以伍秋原和老寶貴一家的交往為線索,寫出了一名面臨轉業的軍官的生活常態。小說沉浸在一種蓬松而綿軟的敘述情緒中,敘事脈絡是簡單的,但故事牽出了諸多社會問題。有伍秋原工作前途不可預測的苦悶絕望,有新聞干事尋求升遷捷徑的急功近利,有冒充老漢姪子的青年騙取喪葬費的詭詐。這些林林素彙集在一起,有一股勢如破竹的張力,凝聚到一個焦點上亟待爆發。但在主人公得知被騙的一刻,這股本來期待宣洩的力量又瞬間土崩瓦解,一種對生活的無力感和虛無感瞬間彌散開來。也由此,作品呈現出多重審美趣味,衍生出若干可延伸和挖掘的觸角,彰顯了作者對生活的敏銳捕捉力。劉躍清的《黨齡》通過對戰爭年代一塊黃手帕的追尋將歷史和現實做了巧妙的對接和勾連,將“光榮的臨汾旅”老軍人李如虎苦苦追討五年黨齡的歷程娓娓道來,於心酸處傳遞一位老兵長達半生的對信仰的堅守,讓我們繼《集結號》之後再一次看到“為英雄正名”而無門的苦楚。曾皓的《看不見的軍功章》中,瞎眼老漢在老伴善意的謊言中把想像中的“軍功章”作為的精神支柱,讀來可笑而可悲。這兩篇小說表現了軍人的崇高精神與現實踫撞後的殘酷結果,揭露了社會的暗面,引人

    深思。


    當下的青年作家在小說敘事中,總是顯示出一種簡單的思維和片面的傾向:每每將一種情感結構推向,而缺乏在復雜的視境中平衡地處理多種對立關繫的能力。而王凱的長篇小說《導彈和向日葵》則始終是在復雜的網絡中展開矛盾衝突和情感糾葛。葉春風和他的軍校同學們之間、同學與同學之間、機關層面的橫向聯繫、與基層的縱向關繫,凡此種種構成了一個錯綜復雜的關繫網。故事的推進和人物的成長都需要在這重重交叉的網絡邏輯中纔能實現。的確,我們的文學應該從狹窄的個人視域和封閉的內心世界走出來了,應該以一種客觀的態度面對豐富駁雜的外部世界。客觀性不僅意味著人物形像的精確和真實,更意味著寫作倫理的強健和美學精神的開闊。


     


     


     


     


    氣像格局與生長瓶頸


     


     


    興起於21世紀初年的“底層敘事”思潮,確曾打開了一扇理解、認識轉型期中國社會現實的窗口,那種模式下不同社會階層、群體間的衝突與齟齬,將某些壓抑已久的社會矛盾以文學的方式呈現出來,令人觸目驚心,也感同身受。然而十數年過去了,青年作家的寫作對時代精神、社會結構、政治文化、現實生活的觀察和思考不僅沒能自覺跳脫上一個時代的拘囿,進而構建起屬己性的思想觀念、文學經驗和審美範式,反而沿著“底層敘事”的定見、成規與模式一路滑行,陷入了“形而下敘事”的泥淖,不能自撥甚至不願自撥。似乎隻要書寫社會黑暗、人性丑惡,就意味著具有思想深度;反之,不寫現實灰暗、人生失敗,作品就不接地氣,不夠深刻。占據道德高地、展露批判鋒芒成為青年作家躋身文壇的跳板和捷徑,為此可以不惜誇張變形、裝神弄鬼、違背常識、罔顧邏輯。而這樣淺薄粗陋的作品竟會每每得到文學期刊的青睞、選刊的選載、批評家的激賞和出版商的追捧。凡此種種,反過來助長了這種思想僵化、觀念停滯、審美鄙俗的潮流。相同的情感和情緒,相似的主題和結構,病懨懨的陳腐氣息如同病毒般被復制和傳播。青年作家筆下的失敗人物,從現實遭際的蹉跎到愛情婚姻的失落再到友情親情的分崩離析,直到道德底線的後退瓦解,終墜入歷史的虛無和空洞……部分青年作家在這種“形而下敘事”的閉合回路中消耗著自己的文學纔華,作品的氣像、格局和境界亦越發狹窄逼仄。


    “新生代軍旅作家”與地方“70後”作家相比,還沒有形成具有輻射影響的集群,作品的整體質量和名氣也有一定差距。但這並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讓我憂慮的是,“新生代軍旅作家”們還存在著氣像格局的狹小與未來生長的瓶頸。優秀的小說一定是不滿足於僅僅表達作為個體的精神世界,更重要的則是通過對於個體內心世界特別是陷入困頓中的精神掙扎,來表現復雜人性中的詩意與崇高,並將這種詩意與崇高升華至哲學或形而上的高度。隻有這樣,小說的氣像與格局纔不至於顯得狹小和空洞,纔更具有飽滿和開闊的精神氣質。“新生代軍旅作家”還沒能整體性地達到這樣的高度。


    “新生代軍旅作家”未來生長的瓶頸,首先是認知與把握現實軍旅生活的能力較弱。新時期以來的軍旅文學,因其始終密切跟蹤當代軍營和軍人生活的新變,深刻洞悉社會文化心理轉型,經由對重大歷史事件和社會熱點問題的生動描摹與深度透視,展現出了軍旅作家強大的思想能力、真誠的文學態度和崇高的精神立場,因而成為中國當代文學的重鎮。現實主義堪稱軍旅文學的精神底色和寫作傳統,它自身的性質和屬性都決定著軍旅作家需要及時快捷地追蹤、記錄當下軍營正在進行中的變革。新時期之初,徐懷中的《西線軼事》、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環》《山中那十九座墳茔》等中短篇小說與生活的距離之近,對生活的認知之深刻、把握之精準,思想之高蹈令人印像深刻,甚至引領著當時中國文學的發展走向。而當下的“新生代軍旅作家”缺乏在更高與更深兩個向度上認識和把握當下軍旅生活的能力。在很多人的作品中,看不到我軍新軍事革命浪潮和信息化建設的圖景,看不到我軍戰略戰術、武器裝備、訓練方式和兵員成分的新變化,基於這些新變化所產生的新矛盾、新問題也沒有得到及時反映,甚至於新型高素質軍人形像都是缺席的。軍旅作家與軍旅現實生活的隔膜與疏離由此可見一斑。即便是年輕作家,盡管曾經或正生活於基層部隊,所寫的也是現實題材,但缺乏緊跟當下軍隊新變化、觀察軍營新情況的自覺意識,缺乏宏闊視野和整體性思維,缺乏穿透事像直達本質的銳利目光,導致作品所關注的並非是當下軍旅生活中震撼人心、帶有趨向性的景觀,所傳達的思想和意識並非是當下軍隊發展的主流,所塑造的人物並非是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主體。


    其次,“新生代軍旅作家”的很多作品還沉溺於“底層敘事”,視角狹小,缺乏大氣像。軍旅文學的審美品格既有低沉悲壯的,也要有昂揚向上的;既要聚焦基層官兵的生存境遇,也要關注中高級軍官們的生存圖景,需要有大視野、大氣像、大境界。當下的軍旅小說依然難以擺脫“農家軍歌”的陰影,所塑造的人物、反映的生活和表現出來的思想意識過於低矮、狹小、逼仄。作家執迷於對小人物、小挫折、小苦難、小悲劇、小事故的書寫,執著於軍旅文學的“底層敘事”,這樣就與當前波瀾壯闊的新軍事變革進程中的軍旅生活拉開了距離。“新生代軍旅作家”需要跳出自己反復書寫的題材,更新文學觀念,嘗試以嶄新的創作姿態,寫出具有經典性和恆常性的人性光彩,寫出和平年代軍隊趨向性的發展變化和新型軍人形像。誠然,二十年前的“農家軍歌”以對軍人生活和軍人心靈的揭示,突破了新時期軍旅文學的某些禁錮,解構了已經化為軍旅作家創作定勢的“英雄情結”,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軍人在走向現代化的同時又經歷著異化與蛻化的雙向過程。然而時過境遷,在當下的軍旅小說中,“新型高素質軍人”理應成為軍旅作家們,尤其是“新生代軍旅作家”們努力刻畫與塑造的全新形像。然而,比之“農家軍歌”中那些鮮活動人、豐滿深刻的農民軍人,“新生代軍旅作家”小說中的軍人形像卻顯得相對單薄蒼白、模糊與僵硬。這種差距,我以為除了和作家的生活經驗、情感投射與寫作資源有關之外,勾連出的是一個亟須對“軍人職業倫理”進行重新認識、深化認識的問題,也即一種新的寫作倫理自覺的問題。


    再次,職業化的軍人倫理與傳統的犧牲奉獻和英雄主義精神之間的張力與錯位,是書寫新型軍人和當下軍旅生活的重要向度,而“新生代軍旅作家”對此尚缺乏文學的自覺。1990年代以來,伴隨著和平狀態的不斷持續和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深化,曾經籠罩在軍人頭上的崇高光環漸漸褪去,“價值解聖”之後的軍人職業日益退至社會的邊緣。1990年代之初,“農家軍歌”的唱響和朱蘇進創作風格的轉變作為當代軍旅文學“英雄主義寫作”主潮之外的一種變調,較為敏銳而及時地觸及到了軍人倫理的職業屬性。但是“農家軍歌”寫作因為對農民軍人狹隘性和功利性的過度戲劇化表現和片面性的價值評判,而喪失了對軍人職業一般屬性和生活基本面的把握。朱蘇進的《醉太平》盡管偏離了其一貫張揚的理想主義英雄美學追求,像征著創作主體“英雄夢”的破滅,但是卻歷史性地開啟了當代軍旅文學對軍人職業倫理的正面書寫。然而進入1990年代中期,隨著“農家軍歌”的式微和朱蘇進從軍旅文壇的淡出,軍人職業倫理敘事剛剛啟動便戛然中止。筆者認為,當下軍人倫理的內涵,簡言之,主要包含三個方面:一是使命任務的特殊要求,決定了軍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環境、生活內容都有著自身的特殊性,軍人生而為戰勝,要在戰爭和戰爭準備中追求其終極理想和價值;二是軍人職業的一般屬性,決定了軍人生活與社會生活之間的通約性,在特定的體制之內成長,軍人也要面臨職業的選擇、職務的晉升、“職場”的競爭,以及婚戀問題、瑣碎的日常事務和家庭生活;三是英雄的軍史和優良的傳統對軍人的理想信念、精神追求、立場原則、價值判斷、道德規範等等方面的傳承性影響。這三個方面在現實生活中的纏繞、滲透和交融構成了現代軍人倫理體繫,也成為“軍人倫理敘事”的內在要求。


    英雄敘事是軍旅文學的精神風骨,21世紀初年軍旅文學同樣需要塑造當代英雄形像,而“新生代軍旅作家”的作品過分抽離了英雄主義的精神內核,與地方作家作品同質化,難以形成獨特的品格。筆者認為,對當下軍營的深度挖掘、對新型高素質軍人形像的新鮮塑造是“新生代軍旅作家”有待挖掘的資源和可以提升的空間。當今社會生活正以飛快的速度向前發展,軍隊、軍營和軍人也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如何以文學的方式及時而深刻地反映軍旅生活的新變和新型軍人的生存狀態,以文學的方式構建軍人倫理新的時代意義,是“新生代軍旅作家”必須回應的現實課題。


     


    “現實性”缺失與想像力匱乏


     


     


    “新生代軍旅作家”的小說寫作多半集中於表現現實軍營中小人物的生存境遇,放大和捕捉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及細膩感受;但是,這種日常化、碎片化、低視點的敘事倫理,其弊端也顯而易見,它局限了作家的視野,拘囿了作家的想像力,導致他們的創作很難超越前輩,達到應有的深度與高度。很多作品對當下軍旅生活的表達還停留在事像的表層和故事層面的起承轉合,沒能向著更為本真的“存在”之境深潛,向著更富於生命痛感和思辨高度的寫作倫理挺進。想像力是小說重要的因素,它在諸多層面上考驗著作家,而超越作家自身經驗、建構更為廣闊的文學性空間則是它的核心要求。小說敘事上的復雜化與陌生化、智性與藝術性都是想像力的具體表現。但遺憾的是,“新生代”軍旅小說的模式化和類型化的傾向已經十分明顯。


    在“新生代軍旅作家”中,王凱的小說是現實感強的。他的作品有較為明顯的兩類書寫資源:基層連隊和部隊機關。前一類的作品有《沉默的中士》《一日生活》《藍色沙漠》等,後一類有《正午》《魏登科同志先進事跡》等。還有的作品在兩種生活資源之間交叉敘述,如《換防》《迷彩》。王凱小說中的人物往往生活苦悶,處在事業或情感上兩難的撕扯狀態。這些小說在故事之外總有一種情感上的延展,表現懷有英雄主義情結的主人公在現實面前不斷妥協,理想和倫理道德兩相衝突所遭遇的困境。王棵的“守礁”繫列小說側重書寫了當代軍人對職業倫理的堅守。王棵筆下的守礁軍人是脫離都市光鮮生活的寂寞一族,時間對於他們而言,是寂寞中大把歲月的無盡投擲,成為了對生活本體的“守望者”。守礁是偉大而沉重的職業,無論怎樣繁華的文字都掩飾不住骨子裡的悲壯與無奈。《海戒》《飛魚》《暗自芬芳》《對魚說話》《美發史》等小說沒有回避單調、寂寞、孤獨的生活,真切抵達了士兵生存的本相。對守礁生活的痛切體驗使得王棵可以將一個細節或一件細小的物件信手撚來大做文章。比如《飛魚》以一種尋常不見的氣味為線索,寫人在壓抑的環境下極度敏感以致精神失常;《美發史》則拿“頭發”說事兒,用很小的生活細節表現堅實而又無奈的沉重感;《海戒》則以精湛獨特的描寫將守礁的寂寞艱難上升到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博弈,富於人情味與美感。


    如果說王棵對現實題材的書寫有沉郁、厚重的味道,那麼朱旻鳶對現實生活的把握則有幾分戲謔和調侃。在《壩上行》中,他采用了戲謔與戲仿、輕松與幽默,甚至滑稽變形等方法,將基層連隊生活呈現為一種似真非真、似像不像的笑鬧場景與喜劇狀態。青年人的活力與智慧,青春期的激動與狂想,都可以無所顧忌地表達出來。盧一萍的《快槍手黑胡子》《索狼荒原》具有濃郁的邊疆特色,寫駐扎荒漠的官兵生活,細膩描摹男女的微妙情感,讀來頗有趣味。


    近二十年來的中國文學沒有主義和思潮,中國作家由此陷入了一種迷茫的狀態。當故事成為小說重要的,甚至是的要素,當所有的作家都絞盡腦汁去編織一個所謂好看的故事的時候,這個時代的文學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品質便可想而知了。小說肯定需要故事,但故事卻不是小說的,小說還有許多文學性的層面。我們應該有一場類似於法國“新小說”那樣的文學革命,纔無愧於中國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革。1950年代崛起的法國“新小說”,距離我們還不算太遙遠,羅伯格裡耶等,以及他們親自參與的法國“新浪潮電影”曾經讓我迷戀不已。那纔叫文學,一個影響至今仍然沒有完全消除的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文學。文學的嬗變多數是在社會轉型的時候,社會思潮的湧流當是文學發展的真正動力,二戰之後的社會思潮確為西方文學藝術提供了深厚強大的思想與哲學基礎;反觀當下的中國小說,總體論之,思想性或曰哲學性實在是弱爆了,因此,我們應該強調和鼓勵青年作家在小說中進行獨立的形而上思考,唯其如此,纔能真正改變和提升中國小說的品格。多麼好的故事,多麼飽滿的人物形像,沒有思想的支撐也難以達到高超的文學性境界。托爾斯泰也好,莫言也罷,正是他們深刻的思想和洞察,纔使得其作品具有了世界性的高度。


    當1980年代後期,文學的先鋒性喪失殆盡之後,“形而下敘事”便成為中國文學的主流;而先鋒作家們集體轉向長篇小說創作,並回歸現實主義,無疑起到了一重示範作用,即讓更多青年作家以為:看見沒有,先鋒文學尚且如此,何況吾乎?誠然,以文學的方式概括現實、穿透時代對青年作家而言無疑是一種“有難度的寫作”。但是我想,即便不能給現實生活的諸多問題提出解決方案,至少也要寫出迥然不同的生活經驗;即便不能貢獻整體性、超越性的思想智識,至少要具有思辨的眼光和立場;即便不能在形式上開掘創新,至少要趨近於高貴優雅的文學氣質。是故,“新生代軍旅作家”亦迫切需要跳脫“形而下敘事”的泥淖,以葆有未來發展的多向度和可能性。

    在線試讀
    灰暗中閃耀著金屬的光澤
    哲思。
    小說的終極關懷當是關乎生活和生命,是對人的心靈世界和生命情狀的描摹與考量,它依賴著作家豐沛的生活經驗與積澱,以及對生活本身的真切體察與精深研究。與傳統的以故事來結構小說的作家不同,王凱從不刻意編織傳奇好看的故事,在他的小說裡,步槍的烤藍、導彈的味道、軍裝的觸覺纖毫畢露;沙漠特性、自然景觀、風物人情極富質感,生活本身的氣息、肌理、脈絡以及主人公的心理活動、情感世界、官兵之間細膩幽微的關繫都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來;似乎也不著力於人物形像,寫的是富於生命痛感的生活本身,是某種氛圍、狀態、場景、情緒,抑或一種感同身受卻又無法言明的心境。這對於當前整體上湮沒於故事中不能自撥的小說敘事而言尤為可貴,也構成了王凱對當下小說過度依賴故事性的一種叛逆性意義。
    在長篇小說《全金屬青春》中,尋常的軍校生活被充滿了機智和妙味的敘述激活,居然也跌宕有致,扣人心弦。小說中的一個細節令人拍案叫絕:肖明因被同宿舍的同學孤立而痛苦難抑,在心理狀態下與哨兵發生衝突,終導致被退學處理。在肖明離校當晚,同宿舍每一個自覺不自覺討厭過這位室友的人都輾轉難眠,陷入了莫名的不安之中。肖明一入學就以“積極追求上進”姿態出現在大家面前,他的種種表現,在成熟得略有些冷漠世故的各位室友看來似乎有點平庸與可笑,但當這位隻不過按照一般社會邏輯尋求自我塑造之路的孤獨個體遭遇慘敗時,本該幸災樂禍的同窗室友們卻無法不承受自責,他們自以為是的“看透”,卻被證明是另一種更可怕的平庸與可笑。這部小說始終在冷峻與溫暖之間、沉穩與俏皮之間、荒誕與有趣之間、理想與現實之間遊走,蔓延出巨大的情感張力。

    灰暗中閃耀著金屬的光澤


     


    傅逸塵


     


     


     


     


     


     


     


    讀王凱的小說我想到了米蘭·昆德拉,但這並不意味著王凱的小說像昆德拉,因描寫的時代與政治背景,以及語言與風格的迥異,它們之間可以說是完全不同的作品,甚至沒有多少可比性。之所以想到了昆德拉是由於我發現他們對小說的理解或認識在某些層面極為相似,比如昆德拉說:“小說是對存在的探索和發現”,“存在並不是已經發生的,存在是人的可能性的場所,是一切可以成為的,一切人所能夠的”。換言之,小說家是以自己的方式、自己的邏輯通過對現實生活的描述,去發現思考“存在”的復雜意味。小說是對確定性的懷疑,是對可能性的發現,“存在”隻存在於小說家的發現之中。作為70後“新生代軍旅作家”,王凱有著扎實完整的部隊任職履歷,基層與機關生活體驗豐厚而深切。他善於挖掘表現日常生活中人物豐富的生命情態和駁雜的心靈世界,對青年官兵在軍營與社會的急速變化中面臨的各種尷尬的精神處境和命運遭際進行了富於生命痛感和思辨意味的追問與批判。王凱顛覆了傳統軍旅小說宏大敘事的模式,為軍旅生活塗抹了一層灰暗的色調,表現出作家對昆德拉式“存在”的焦慮,這種焦慮既是對現實的一種回應,更重要的則是對未來的形而上

    哲思。


    小說的終極關懷當是關乎生活和生命,是對人的心靈世界和生命情狀的描摹與考量,它依賴著作家豐沛的生活經驗與積澱,以及對生活本身的真切體察與精深研究。與傳統的以故事來結構小說的作家不同,王凱從不刻意編織傳奇好看的故事,在他的小說裡,步槍的烤藍、導彈的味道、軍裝的觸覺纖毫畢露;沙漠特性、自然景觀、風物人情極富質感,生活本身的氣息、肌理、脈絡以及主人公的心理活動、情感世界、官兵之間細膩幽微的關繫都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來;似乎也不著力於人物形像,寫的是富於生命痛感的生活本身,是某種氛圍、狀態、場景、情緒,抑或一種感同身受卻又無法言明的心境。這對於當前整體上湮沒於故事中不能自撥的小說敘事而言尤為可貴,也構成了王凱對當下小說過度依賴故事性的一種叛逆性意義。


    在長篇小說《全金屬青春》中,尋常的軍校生活被充滿了機智和妙味的敘述激活,居然也跌宕有致,扣人心弦。小說中的一個細節令人拍案叫絕:肖明因被同宿舍的同學孤立而痛苦難抑,在心理狀態下與哨兵發生衝突,終導致被退學處理。在肖明離校當晚,同宿舍每一個自覺不自覺討厭過這位室友的人都輾轉難眠,陷入了莫名的不安之中。肖明一入學就以“積極追求上進”姿態出現在大家面前,他的種種表現,在成熟得略有些冷漠世故的各位室友看來似乎有點平庸與可笑,但當這位隻不過按照一般社會邏輯尋求自我塑造之路的孤獨個體遭遇慘敗時,本該幸災樂禍的同窗室友們卻無法不承受自責,他們自以為是的“看透”,卻被證明是另一種更可怕的平庸與可笑。這部小說始終在冷峻與溫暖之間、沉穩與俏皮之間、荒誕與有趣之間、理想與現實之間遊走,蔓延出巨大的情感張力。


    《一日生活》以基層連隊普通一天的日常生活為線索,將基層連隊從早起床出操到晚熄燈查哨,中間經由整理內務和洗漱、早飯到晚上的點名、就寢等,各個環節寫得清晰而通透,表現了指導員“我”和戰士馬濤各自苦悶而瀕臨幻滅的愛情,小說差不多是軍旅版的《一地雞毛》。《殘骸》把一種無聊的生活狀態書寫得搖曳多姿。茫茫大漠,一輛卡車載著三名官兵,風馳電掣數十公裡,趕在老百姓之前發現並回收導彈殘骸。對各種導彈型號、發射方式所形成的殘骸的形狀、材質、顏色,甚至氣味、老百姓回收的價格等等,小說都給予了詳細的呈現。《卡車上的伽利略》從一件非常小的事——為了去哪家喫羊肉而發生衝突入手,一個並不復雜的故事在王凱的筆下充滿了生活的情趣,足見王凱對生活的諳熟與深切的體察。《正午》則將部隊機關的日常工作和機關干部的生存狀態描寫得入木三分。“正午”,原本是休息時間,是機關的真空狀態,沒有故事發生的時間段。王凱則敏銳地捕捉到正午這一既短暫又漫長的時段對年輕軍官上尉齊的特殊意義,將一種感覺、心境和情緒進行富於詩意的延伸和放大。王凱小說的切口往往很小,是一種深井寫作,而非大江大河的汪洋恣肆。《終將遠去》描述了一位連長在老兵轉退中面對現實的掙扎、退讓和無奈,由此牽引出老指導員張安定寬闊而偉岸的軍人胸懷。一盤炸饅頭片承載著指導員“我”對過往的回憶、對老指導員的追思,小說以挽歌的形式表達了對現實生活本質的懷疑和思考——“反正早晚都要走,軍隊要的就是一個人一輩子質量好的那幾年”。糾結的情感、殘酷的現實,軍隊在這裡被刻畫成一部機器,精準、強大、冷酷而又高效;而年輕士兵的單純質樸、細膩敏感與之構成了巨大的反差。從上述作品中不難看出,王凱對部隊基層生活的熟稔可以說滲透進連隊的每一個細胞、每一寸光陰、每一個角落。


    在王凱看來,故事隻是小說之“用”,發現、疑難、追問、辯駁、判斷,個體對世界的獨特理解、故事與現實與人性之間的關繫纔是小說之“體”。王凱的小說具有一種挽歌氣質,逝去的青春歲月在塵封的記憶裡發酵,但味道依然熟悉,讓人想起那些緩慢而笨拙的時光。在故事的外殼之下,看似不疾不徐的敘述卻蘊含著強大的情感張力,不動聲色中積蓄著撼人心魄的力量。王凱小說的焦慮在於,要麼通過強大的對生存描繪的能力使生存自身產生復雜的“存在”意味來,要麼在新的、現代的意識和視角下,對軍人的生存狀態和心靈世界做出獨特別致的考量。


    王凱筆下的巴丹吉林沙漠,以其艱苦卓絕、荒無人煙的特征,作為與生命力相對立的一種自然景像而存在;但由於責任與使命的要求,軍人必須駐扎於此,以鮮活的生命、強大的精神與充沛的情感去抵御沙漠的吞噬。兩者之間既對抗又相互依存的關繫,很容易造就觀念上的荒誕感。《藍色沙漠》充滿了自我拷問的意味,把軍人精神與情感中脆弱、迷茫的部分呈現出來,讓人看到生命的真實與荒誕是無法剝離的正反兩面,而“陷入”與“逃離”是小說主人公所面臨的現實境遇和精神困境。聞愛國是那麼輕松自如,縱身一躍就能實現逃離夢想,但後他卻因為違紀而受到處理,之前的種種努力與經營毀於一旦。人物的命運軌跡直指陷入與逃離的悖論關繫,當你逃離了某種環境,同時就陷入另一種境地,兩者反復推動,相互轉化。


    中篇小說《迷彩》是一篇頗富有現代主義色彩的佳作。軍官唐多令因為意外得知女朋友於盈盈曾經與她的上司有染,憤而與之爭吵,導致女友與他斷絕聯繫;而唐多令無法擺脫對她的思念,一次次地去於盈盈新的工作單位尋找她,一天天地等待她的消息。小說描述了唐多令既愛戀又無法釋懷、既痛苦又無法解脫的矛盾狀態,用大量筆墨表現他備受煎熬的尋找與等待。有點類似荒誕派戲劇《等待戈多》,等待意味著希望;等待也意味著機會的喪失。等待或是放棄,並無明確的答案,但它們都如此貼近生命的本質。中篇小說《沉默的中士》刻畫了一名內向懂事、甘於寂寞、盡職盡責的戰士形像,他不多言語,自願到遠離眾人的車場值班,勤勤懇懇又遵守紀律,但結局卻是他被發現曾在入伍前參與過一起搶劫殺人的罪案,由“我”出面親自逮捕了他。小說之前的情節鋪墊,在結尾處瞬間土崩瓦解:人心靈的秘密,需要沉默來堅守,更需要喧囂來遮蔽,車場的冷清環境恰恰凸顯了主人公內心世界的波瀾;而人與人心靈間的距離之遙遠,是遠遠超出我們日常的思維和想像的,人的“存在”本質上是隔離而孤獨的;但是,人與人的關繫,以及對自我的認知又是可以通過交流與溝通來達成理解的,而交流與溝通的過程是永無止境、永不停歇的。


    世俗化的關繫與軍營戰友情的衝突、錯位,欲望失落與無奈憂傷是王凱小說的常見主題。當所有人都無力自撥的時候,人的靈魂、命運和現實生活之間形成了悖論,這悖論裡堆積出荒誕感,於是小說便開始接近寓言。在意蘊上如此尖利衝撞的主題,顯然源於王凱對世界的冷眼和質疑。對小說來說,豐厚的意蘊和存在感是區別於故事的重要的標志。王凱的敘述看似漫不經心,內在氣質裡卻有著深重黏稠的質疑和悲憫,有一種深植於大漠的粗獷和蒼涼。王凱就像一個手工匠人,拿著放大鏡捕捉著巴丹吉林沙漠深處某座軍營裡一群年輕官兵的喜怒哀樂。灰藍色的沙漠、暗綠色的軍營,王凱小說的背景大都是冷色調的,灰暗中閃耀著金屬的光澤。荒蕪惡劣的自然環境、體制內部的現實壓力,對那些年輕軍人的寶貴青春而言,無疑構成了壓迫性的“存在”。面對那些碩大無朋而又堅硬無比的“存在”,青春、理想、欲望、愛情的柔軟肉身遵從著心靈的召喚,在狹窄逼仄的空間裡橫衝直撞,遍體鱗傷。王凱的敘事細膩綿密,嚴格地遵循著生活本身的邏輯,可延伸到後,往往得出的卻是與世俗和現實背道而馳的結論。這正是王凱的高明之處,小說家的視角是獨特的、異質性的,對現實和生命都懷揣著強烈的質疑和焦慮。他筆下的人物大都外表平靜、內心執拗,執著探尋和追逐的是不同於世俗邏輯的另外一重可能性,是精神的飛升和超越,是人心的不同選擇。


    王凱的小說整體上看是靜態、滯重、非線性的,動作性不強,好像是一幅幅厚重的油畫,筆觸是粗糲的,線條是稜角分明的,調子永遠是深灰色的。他擅長記敘一個生命的截面、一個靜態的特寫、一種氤氳著復雜情緒的場景。小說的敘事速度很慢,甚至人物的面目也都比較模糊,但是讀後那一種或燦爛或黯淡或悲壯的生命情狀卻會給你留下深刻的印像,並玩味良久,宛若寓言般帶有某種哲學思辨的意味。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