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林少華看村上—村上文學35年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名家作品
    【市場價】
    292-424
    【優惠價】
    183-265
    【作者】 林少華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名家作品 
    【出版社】青島出版社 
    【ISBN】978755523256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純質紙
    包裝:平裝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55232568
    作者:林少華
    出版社:青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年12月 

        
        
    "

    編輯推薦
    一部評論村上春樹文學的力作,一本讀懂村上春樹文學的寶典。 
    內容簡介
    本書從長篇、短篇和隨筆三個類別,按照時間順序一書一評村上春樹35年來創作的文學作品。從處女作《且聽風吟》到2014年*短篇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們》,共評書四十六本。

    文中不僅品評有每本書、每篇作品所體現或蘊含的藝術特征、心靈信息和精神趨向,還連續提取了作家較為典型的生活細節和創作思想的變化軌跡。全文縱向讀之,可視為作家傳略和創作譜繫;橫向讀之,又是相對獨立的文本解讀或作品各議。
    作者簡介
    林少華 著名文學翻譯家,學者。亦從事文學創作。曾任教於暨南大學、日本長崎縣立大學和在東京大學從事學術研究。現為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兼任中國日本文學研究會副會長、青島市作家協會副主席等職。著有《村上春樹和他的作品》、《落花之美》、《鄉愁與良知》、《為了靈魂的自由》、《高牆與雞蛋》、《雨夜燈》。譯有《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奇鳥行狀錄》等四十一部村上春樹作品繫列以及《心》、《羅生門》、《金閣寺》、《伊豆舞女》、《雪國》、《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等日本名家之作凡七十餘部,廣為流布,影響深遠。
    目錄
    前言


    為了靈魂的自由——村上春樹訪問記 / 444
    村上春樹:“高牆與雞蛋”——耶路撒冷文學獎獲獎演講 / 456
    村上春樹:遠遊的房間——給中國讀者的信 / 461
    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中文版序言 / 465
    村上春樹年譜 / 468


    前言







    長篇小說







    《且聽風吟》:出手不凡的處女作 / 2



    《1973年的彈子球》:村上或“我”在尋找什麼? / 15



    《尋羊冒險記》:村上的“冒險”和羊的隱喻 / 31



    《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雙線推進的“正面突破” / 42



    《挪威的森林》:永遠的青春風景 / 53



    《舞!舞!舞!》:無可奈何的獨舞 / 81



    《國境以南 太陽以西》:“國境以南太陽以西”有什麼 / 92



    《奇鳥行狀錄》:從“小資”到鬥士的“編年史” / 103



    《斯普特尼克戀人》:同性戀故事與文體“突圍” / 130



    《海邊的卡夫卡》:命運、“異界”與精神救贖 / 144



    《天黑以後》:另一種形態的“惡” / 168



    《1Q84》:不要進入“精神囚籠” / 177



    《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挖洞”——工具與目的之間 / 186







    短篇小說







    《去中國的小船》:小船上搭載的是什麼 / 198



    《百分之百的女孩》:能從這裡見到“阿Q”嗎 / 215



    《螢》:非現實中的現實 / 229



    《旋轉木馬鏖戰記》:徒勞中的轉機 / 242



    《再襲面包店》:失蹤的不僅僅是像 / 257



    《電視人》:“我”或主體性的迷失 / 268



    《列克星敦的幽靈》:孤獨並不總是可以把玩 / 284



    《神的孩子全跳舞》:地震之後的“地震” / 300



    《東京奇譚集》:是奇譚又不是奇譚 / 317



    《生日故事》:創作的翻譯腔與翻譯的創作腔——以《生日故事集》為例 / 322



    《沒有女人的男人們》:失去的和沒有失去的,不同的和相同的 / 331








    隨筆遊記紀實文學







    “村上朝日堂”繫列隨筆:村上隨筆特色及其個人特色 / 346



    《日出國的工廠》:村上眼中的日本及日本人 / 362



    《地下》:之於村上春樹的物語——從《地下》到《1Q84》 / 371



    《邊境 近境》:村上十五年前的中國之行 / 393



    《在約定的場所》:“黑匣子”的開啟與解讀 / 403



    《村上廣播》:涉筆成趣 / 415



    《沒有意義就沒有搖擺》:村上春樹心目中的音樂與“音樂觀” / 420



    《談跑步時我談什麼》:身體與文體之間 / 429








    附錄







    為了靈魂的自由——村上春樹訪問記 / 444



    村上春樹:“高牆與雞蛋”——耶路撒冷文學獎獲獎演講 / 456



    村上春樹:遠遊的房間——給中國讀者的信 / 461



    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中文版序言 / 465



    村上春樹年譜 / 468



    參考文獻舉要 / 488

    前言
    前言
    一九四九年出生的村上春樹,在經營小酒吧的一九七九年趴在廚房餐桌上寫了部小說《且聽風吟》。至今走過了三十五年文學創作旅程。我的翻譯則晚了十年。一九八九年寒假開始翻譯《挪威的森林》,同年七月由漓江出版社出版。
    記得一九八九年廣州的鼕天格外陰冷。借用村上的話說,就好像全世界所有的冰箱全都一齊朝我大敞四開。我蜷縮在暨南大學蘇州苑三十號樓五一個朝北房間的角落裡,裹一件顏色仿佛藍墨水染成的混紡雞心領半舊毛衣,時而朝下望一眼樓下路上像綠子一樣說說笑笑走過的港澳女生的彩色身姿,時而搓一下幾乎凍僵的手指,看著日文一格格爬格不止。感覺上就好像直子、綠子、渡邊君、永澤君和“敢死隊”用一條看不見的細線牽著我的自來水筆尖在稿紙上一路疾馳,世間所有美妙或不怎麼美妙的詞語隨之紛至沓來,任我一個個嵌入綠色的方格——我就這樣陪著《挪威的森林》、陪著村上春樹開始了中國之旅。爾來二十五年矣。翻譯之初,我身上還帶有些許青春餘溫,精力旺盛得差不多可以一口氣跑去月球的背面;而今早已日暮西風古道瘦馬,“鬢已星星矣”。其間陰晴霜雪,風雨寒溫,喜憂甘苦,動靜炎涼,可謂一言難盡。讓我感到欣慰的是,自己筆下的文字已經陪伴一兩代人走過各自的青春河床,不同程度地影響了他和她的閱讀興趣、審美傾向、生活格調以至心靈品位。前言

    一九四九年出生的村上春樹,在經營小酒吧的一九七九年趴在廚房餐桌上寫了部小說《且聽風吟》。至今走過了三十五年文學創作旅程。我的翻譯則晚了十年。一九八九年寒假開始翻譯《挪威的森林》,同年七月由漓江出版社出版。

    記得一九八九年廣州的鼕天格外陰冷。借用村上的話說,就好像全世界所有的冰箱全都一齊朝我大敞四開。我蜷縮在暨南大學蘇州苑三十號樓五一個朝北房間的角落裡,裹一件顏色仿佛藍墨水染成的混紡雞心領半舊毛衣,時而朝下望一眼樓下路上像綠子一樣說說笑笑走過的港澳女生的彩色身姿,時而搓一下幾乎凍僵的手指,看著日文一格格爬格不止。感覺上就好像直子、綠子、渡邊君、永澤君和“敢死隊”用一條看不見的細線牽著我的自來水筆尖在稿紙上一路疾馳,世間所有美妙或不怎麼美妙的詞語隨之紛至沓來,任我一個個嵌入綠色的方格——我就這樣陪著《挪威的森林》、陪著村上春樹開始了中國之旅。爾來二十五年矣。翻譯之初,我身上還帶有些許青春餘溫,精力旺盛得差不多可以一口氣跑去月球的背面;而今早已日暮西風古道瘦馬,“鬢已星星矣”。其間陰晴霜雪,風雨寒溫,喜憂甘苦,動靜炎涼,可謂一言難盡。讓我感到欣慰的是,自己筆下的文字已經陪伴一兩代人走過各自的青春河床,不同程度地影響了他和她的閱讀興趣、審美傾向、生活格調以至心靈品位。

    但我不光是翻譯匠,而首先是個教書匠。在大學教書,教日本文學和文學翻譯。這就要求我不能在翻譯園地裡流連忘返,而必須在這一過程中兼顧學術研究。作為身在學院體制內並且受過學術訓練的知識分子,學術研究本應是我較為熟悉的風景。但事關村上批評,每次動筆我都不太想采用條分縷析嚴肅刻板的學術文體和範式。這一是因為村上作品受眾面較廣(2000年前漓江出版社印行50萬冊,2000年以後上海譯文出版社印行700萬冊),而且多是年輕人;二是因為較之從西方引進的這種學術文體和範式,我更欣賞以整體審美感悟和意蘊文采見長的中國傳統文學批評筆法。所幸我自己也從事文學創作,算是“半拉子”作家,對這種筆法並不十分陌生。我的一個追求,就是以隨筆式文體傳達學術性思維,以期在“像牙塔”和大眾之間構築一道橋梁。這本小書可以說是遠不成熟的嘗試。

    我以為這同繫統性並不矛盾。作為書的體例,大體分長篇、短篇和隨筆三類,每類以時間順序一書一評。從處女作《且聽風吟》到二〇一四年短篇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們》,共評書四十六本。除了品評每本書、每篇作品所體現或蘊含的藝術特征、心靈信息和精神趨向,還連續提取了作家較為典型的生活細節和創作思想的變化軌跡。因此,縱向讀之,未嘗不可視為作家傳略和創作譜繫;橫向讀之,又是相對獨立的文本解讀或作品各論。文學批評的終目的,不是為了驗證以至構築某種文學批評理論,而在於通過文本解讀或賞析促成一種深度認知和審美體驗。我的優勢在於,自己是世界上單獨翻譯村上作品多的譯者,已有四十一種單行本由我逐字逐句譯成中文。不言而喻,一部作品讀一遍和翻譯一遍,感覺不可同日而語。而我的劣勢恐怕也在這裡:由於在文本中浸淫太久太深,跳出文本而從理性思辨角度加以俯瞰的氣魄和力度未免弱了些。因此,正如任何翻譯都隻能是基於譯者個人感受和理解的語言轉換,這裡所寫的也僅僅是我自己極有限的理解和感悟,絕非閱讀指南,更不具有學術上的權威性。倘讀者能從中獲得若干背景知識和點滴啟示,就足以讓我深感欣慰。

    書中很大一部分內容以譯文序跋或論文隨筆或演講訪談等形式發表過。並在二〇一〇年一月和二〇一四年四月由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和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分別結集印行,名為《為了靈魂的自由——村上春樹的文學世界》。這次所以由青島出版社再次付梓,主要是因為新寫了若干篇章。同二〇一〇年大陸版相比,增加了七篇。內容涉及當時沒有的《地下》、《在約定的場所》(地下Ⅱ)、《村上廣播》、

    《沒有意義就沒有搖擺》、《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沒有女人的男人們》,以及村上編譯(著)的《生日故事》。並在附錄中增加了《村上春樹年譜》。與此同時,限於篇幅,刪除了原版附錄I中的兩篇演講稿和一篇訪談稿。這樣,除了純學術論文和演講稿,相關新舊文稿得以大體彙聚於此——畢竟一般讀者、研究者把這些文字搜集齊全並非易事——村上文學創作三十五年的軌跡也因之粗線條呈現出來。當然這是在我看來的村上文學,故名之為《林少華看村上村上文學35年》。

    考慮到一般讀者的閱讀習慣,注釋沒有像撰寫學術論文那樣做得無一疏漏,隻擇其要者簡略注之。還請各位同行和相關學者見諒。

    和世間絕大多數人一樣,我的人生也有種種幸與不幸。不幸且不說了。而一個幸、一個幸運之處,大約就是自己的文字——譯作也罷創作也罷論說也罷——似乎為許多人所喜歡。或者說我筆下流淌出來的語彙,如一個個小精靈有幸走進無數人的視野,走進他和她的心間。我的感覺、我的想法、我的意念和情思因之得到擴展和傳播,為許多朋友所分享和共有。而我也因之分享和共有了朋友們心中的一切。這當然超越了年齡、性別、職業,超越了功利和時空。是的,的確不是我單方面付出,而且是互相給予什麼、分享什麼、共同擁有什麼,而且是美好的超越性的什麼!每當我想到這一點,我就覺得自己有可能是世界上分外幸運的人,仿佛有一股甘甜而清澈的泉水從心底靜靜滲出,終稀釋以至化解了若干無端的郁悶和不快的記憶。

    不用說,這本小書也是大體屬於這類性質的文字。感謝青島出版社的慷慨大度,感謝楊成舜編審的美意和辛勞,更感謝關注和閱讀這本小書的無數朋友們。

    林少華 二〇一四年十月一日深夜於窺海齋 時青島皓月當空海天一色




    在線試讀
    《邊境 近境》:村上十五年前的中國之行
    村上春樹是一位喜歡旅行的作家。用他本人的話說,雖然在日本擁有自己的住所,但不知何故,偏偏無法安居樂業,而寧願“滿世界跑來跑去”。從1986年(37歲)開始,在歐洲住了三年,在美國住了不止四年。這期間創作了《挪威的森林》、《舞!舞!舞!》、《國境以南 太陽以西》和《奇鳥行狀錄》等長篇小說,寫了《遠方的鼓聲》、《雨天炎天》、《終究悲哀的外國語》等遊記和隨筆。
    不過準確說來,村上也並非“滿世界跑來跑去”,或者說“滿世界”似乎並不包括亞洲。事實上,村上作為亞洲人,亞洲國家他隻到過中國和外蒙,而且隻有短短兩個星期。時間是1994年6月,路線是大連——長春——哈爾濱——海拉爾——內蒙新巴爾虎左旗的諾門罕村,之後繞回北京,路線變為北京——烏蘭巴托——喬巴山——哈拉哈河西岸的諾門罕戰役遺址。關於此次中國之行、中蒙邊界之行的記述,後來收錄在1998年結集的《邊境 近境》之中。
    說起來,《挪威的森林》初的中譯本是1990年4月出版的,到村上來華的1994年6月已逾4年。但那時《挪威的森林》尚未達到暢銷程度,村上在中國自然不怎麼出名。因此十幾年前他的那次中國之行並未引起國人的注意,基本上是作為普普通通的外國旅行者出現在旅途中,沒有受到任何特殊的接待和歡迎。所以不妨首先看一下彼時中國在彼時村上眼中是什麼樣子。
    關於火車,村上以其不無辛辣的幽默筆觸這樣寫道:“從大連開始被塞進擠得連廁所都去不成的、堪稱中國式混亂極致的滿員‘硬座’車(原本計劃乘飛機去長春,但航班被無甚理由地取消了,突然改乘火車),搖晃了一夜十二小時,累得一塌糊塗。到達長春站時,覺得腦漿組織也好像隨同周圍洶湧澎湃的情景而大面積重組一遍。/ 中國人滿不在乎地從窗口扔所有東西,若開窗坐在窗邊,有時會遭遇意料不到的災難。啤酒瓶啦橘子皮啦痰啦鼻涕啦等種種樣樣物件從窗外颼颼飛過,弄不好很可能受傷,下場更淒慘亦未可知。”關於賓館:“我轉了不少中國城市,深深覺得中國建築師有一種能使得剛剛建成的大樓看上去渾如廢墟的特異纔能。例如每次進入面向外國人的高層賓館——當然不是說全部——我們都會在那裡目睹為數眾多的廢墟。電梯貼的裝飾板張著嘴搖搖欲墜,房間天花板邊角部位開有含義不明的空洞,浴室的閥柄有一半兩相分離。臺燈的脖頸斷裂下垂,洗面臺活塞不知去向,牆壁有仿佛心理測試圖的漏雨污痕。”關於醫療服務:“在哈爾濱,始料未及地跑起了醫院——坐‘硬座’的時候,對面坐的年輕男子開了車窗再不關上,致使異物進入眼睛(不過此君人倒非常友好,我下車時忘了帶坐席上的隨身聽電池,他特意跑來遞給我)。”為此村上在哈爾濱去了兩次醫院,兩次都不用等待,連洗眼帶拿藥纔()。於是村上感慨:“根據我的經驗,就眼科治療而言,中國的醫療狀況甚是可歌可泣。便宜,快捷,技術好(至少不差勁兒)。”《邊境 近境》:村上十五年前的中國之行

    村上春樹是一位喜歡旅行的作家。用他本人的話說,雖然在日本擁有自己的住所,但不知何故,偏偏無法安居樂業,而寧願“滿世界跑來跑去”。從1986年(37歲)開始,在歐洲住了三年,在美國住了不止四年。這期間創作了《挪威的森林》、《舞!舞!舞!》、《國境以南 太陽以西》和《奇鳥行狀錄》等長篇小說,寫了《遠方的鼓聲》、《雨天炎天》、《終究悲哀的外國語》等遊記和隨筆。

    不過準確說來,村上也並非“滿世界跑來跑去”,或者說“滿世界”似乎並不包括亞洲。事實上,村上作為亞洲人,亞洲國家他隻到過中國和外蒙,而且隻有短短兩個星期。時間是1994年6月,路線是大連——長春——哈爾濱——海拉爾——內蒙新巴爾虎左旗的諾門罕村,之後繞回北京,路線變為北京——烏蘭巴托——喬巴山——哈拉哈河西岸的諾門罕戰役遺址。關於此次中國之行、中蒙邊界之行的記述,後來收錄在1998年結集的《邊境 近境》之中。

    說起來,《挪威的森林》初的中譯本是1990年4月出版的,到村上來華的1994年6月已逾4年。但那時《挪威的森林》尚未達到暢銷程度,村上在中國自然不怎麼出名。因此十幾年前他的那次中國之行並未引起國人的注意,基本上是作為普普通通的外國旅行者出現在旅途中,沒有受到任何特殊的接待和歡迎。所以不妨首先看一下彼時中國在彼時村上眼中是什麼樣子。

    關於火車,村上以其不無辛辣的幽默筆觸這樣寫道:“從大連開始被塞進擠得連廁所都去不成的、堪稱中國式混亂極致的滿員‘硬座’車(原本計劃乘飛機去長春,但航班被無甚理由地取消了,突然改乘火車),搖晃了一夜十二小時,累得一塌糊塗。到達長春站時,覺得腦漿組織也好像隨同周圍洶湧澎湃的情景而大面積重組一遍。/ 中國人滿不在乎地從窗口扔所有東西,若開窗坐在窗邊,有時會遭遇意料不到的災難。啤酒瓶啦橘子皮啦痰啦鼻涕啦等種種樣樣物件從窗外颼颼飛過,弄不好很可能受傷,下場更淒慘亦未可知。”關於賓館:“我轉了不少中國城市,深深覺得中國建築師有一種能使得剛剛建成的大樓看上去渾如廢墟的特異纔能。例如每次進入面向外國人的高層賓館——當然不是說全部——我們都會在那裡目睹為數眾多的廢墟。電梯貼的裝飾板張著嘴搖搖欲墜,房間天花板邊角部位開有含義不明的空洞,浴室的閥柄有一半兩相分離。臺燈的脖頸斷裂下垂,洗面臺活塞不知去向,牆壁有仿佛心理測試圖的漏雨污痕。”關於醫療服務:“在哈爾濱,始料未及地跑起了醫院——坐‘硬座’的時候,對面坐的年輕男子開了車窗再不關上,致使異物進入眼睛(不過此君人倒非常友好,我下車時忘了帶坐席上的隨身聽電池,他特意跑來遞給我)。”為此村上在哈爾濱去了兩次醫院,兩次都不用等待,連洗眼帶拿藥纔()。於是村上感慨:“根據我的經驗,就眼科治療而言,中國的醫療狀況甚是可歌可泣。便宜,快捷,技術好(至少不差勁兒)。”

    不過,村上的中國之行顯然不是為了寫上面這樣的中國印像記。他幾乎沒去任何景點。在大連沒去老虎灘,在長春沒看偽皇宮,在哈爾濱沒遊太陽島,而僅僅是路過。較之遊客或旅行者,他更是采訪者。他的目的地是中蒙邊境一個普通地圖上連名字都沒有標出的小地方:諾門罕。說實話,當年為翻譯這個地名查遍了手頭所有中外地圖都沒查出。那麼,村上要去那麼偏僻的地方做什麼呢?

    這涉及一場戰役:諾門罕戰役。

    這場戰役,日本人習稱“諾門坎事件”,外蒙稱為“哈拉哈河戰役”。事件是1939年春夏之交由日軍在靠近諾門罕的“滿蒙”國境線挑起的。關東軍投入近6萬兵力,結果在以蘇軍機械化部隊為主力的蘇蒙聯軍排山倒海的反擊下一敗塗地,死傷和失蹤近兩萬之眾,第23師團全軍覆滅。此後關東軍不得不收斂進攻蘇聯的野心。村上早在上小學的時候就在一本歷史書中看過諾門罕戰役的照片。不知為什麼,自那以來,那一戰役的場景始終縈繞在他的腦際。後來受聘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任駐校作家期間在學校圖書館意外見到了不少關於諾門罕戰役的英日文圖書。翻閱之間,他終於明白了自己一直為那場戰役所強烈吸引的原因:“那大概是因為,在某種意義上那場戰役的始末‘實在太日本式、太日本人式’了。”何為日本式、日本人式呢?在村上看來,就是幾乎沒有人對無數士兵在“日本這個封閉組織中被作為無名消耗品”謀殺掉負責任,甚至吸取教訓都無從談起。即使戰後的今天,“我無論如何也無法從我們至今仍在許多社會層面正作為無名消耗品被和平地悄然抹殺這一疑問中徹底掙脫出來。我們相信自己作為人的基本權利在日本這個和平的‘民主國家’中得到了保證。但果真如此嗎?剝去一層表皮,其中一脈相承呼吸和跳動著的難道不仍是和過去相同的那個封閉的國家組織或其理念嗎?我在閱讀許多關於諾門罕戰役的書的過程中持續感覺到或許就是這種恐懼——五十五年前那場小戰爭距我們不是並沒有多遠嗎?我們懷抱著的某種令人窒息的封閉性總有一天以不可遏止的強大力量將其過剩壓力朝某處噴發出去,不是嗎?”與此同時,村上意識到那場“奇妙而殘酷”的戰役正是自己尋求的題材,決心將那場戰役作為長篇小說《奇鳥行狀錄》的一個縱向主軸。“我一邊看書,一邊把自己帶往1939年的蒙古草原。我聽到了炮聲,肌膚感受到了掠過沙漠的風”。他在《奇鳥行狀錄》部中以64頁篇幅(原文)寫了同諾門罕戰役相關的情節。寫完第二部後,《馬可波羅》雜志問他能否實際跑一趟,“那是我早就想去的地方,一口答應下來”。

    很明顯,村上中國之行或中蒙之行的目的,在於親眼看一看作為《奇鳥行狀錄》題材之一的諾門罕戰役的戰場。

    關於《奇鳥行狀錄》,這部分為上中下三部、譯成中文都有50萬言的超長篇小說對於村上春樹可以說是劃時代的標志性作品,哈佛大學教授傑魯賓(JAY RUBIN)稱之為“也許是他創作生涯中偉大的作品”。這部作品無疑是他創作道路的轉折點。如村上自己所說,他諸多小說的一個重要主題就是主人公總在尋找什麼,而《奇鳥行狀錄》同以前作品的不同之處,在於“主人公積極主動地期盼尋找並為此進行戰鬥”。《奇鳥行狀錄》通篇貫穿著這種積極性或戰鬥性。而其戰鬥性的指向就是尋找和發掘日本被官方掩蓋了的另一種歷史,即充滿邪惡和暴力的歷史。而要尋找邪惡和暴力的源頭,勢必追溯日本對中國內地的侵略及其在那裡犯下的種種暴行。《奇鳥行狀錄》從尋找岡田亨夫婦丟失的一隻寵物貓開始,之後很快將讀者帶往蒙古草原和血肉橫飛的諾門罕戰場。並通過濱野軍曹之口點出了南京大屠殺:“在南京一帶干的壞事可不得了。我們部隊也干了。把幾十人推下井去,再從上邊扔幾顆手榴彈。還有的勾當都說不出口。”如果說,《奇鳥行狀錄》的主題是探索和求證當今日本暴力的傳承和淵源,那麼那場“太日本式、太日本人式”而又被蓄意掩飾的諾門罕戰役無疑是一個典型教案。可以說,村上的筆鋒在這裡已觸及日本歷史黑暗、隱秘的部位和當今日本癥結的源頭所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實際來中蒙邊境的諾門罕之前,村上已經寫完了涉及諾門罕戰役的《奇鳥行狀錄》的、第二部。第三部則是在結束中蒙之行後寫的,而恰恰是第三部,成為村上真正的轉折點。如果說部和第二部仍處於尋找和期待階段,第三部則真正開始了戰鬥:用棒球棍將作為邪惡與暴力化身的眾議院議員綿谷打塌頭蓋骨,主人公的妻子即綿谷升的妹妹也下決心去醫院病房撥掉維持綿谷升生命裝置的插頭——“我必須殺死我的哥哥綿谷升!”傑魯賓在他的專著《傾聽村上春樹》(Haruki Murakami and the Music of Words)中指出:“隻有第三部可以說受益於他對這個自學生時期就一直揮之不去的戰場的實地勘察。”

    熟悉二戰史的人都知道12月7日是美國的“珍珠港日”(Pearl Harbor Day),1991年12月7日是美國開始太平洋戰爭50周年紀念日。當時村上正在美國,即使普林斯頓那樣的大學城也彌漫著反日情緒,幾乎成了“反日日”。那天一整天村上沒有出門——“那裡的氣氛很難讓日本人出門,很難讓自己分辯說自己是戰後出生的,同第二次世界大戰毫無關繫。在那裡我確實感受到我們必須多多少少持續承擔作為日本人的歷史責任。……換言之,當時我不容分說地被挾裹在50年前發生的歷史事件及其亡靈般的復活氣氛之中。此後不久我便越過了界線,被拖進往來於1939年的滿蒙邊境和現今的東京之間那個不合邏輯的物語之中。”

    這樣,1994年6月,村上終於來到了中蒙邊境,來到了諾門罕,實際站在了哈拉河畔1939年展開諾門罕戰役的戰場——“看上去原本像是坡勢徐緩的綠色山丘,但也許因為蘇軍集中炮擊的關繫,形狀已徹底改變,植被體無完膚,砂土觸目皆是。八月下半月在蘇蒙聯軍大舉進攻之際展開的血肉橫飛的圍殲戰即那場激戰的痕跡在斜坡沙地上完完整整剩留下來。炮彈片、子彈、打開的罐頭盒,這些東西密密麻麻扔得滿地都是。就連似乎沒有炸響的部分臼形炮彈(我推想)也落在那裡。我站在這場景的正中,久久開不了口。畢竟是五十五年前的戰爭了。然而就好像剛剛過去幾年一樣幾乎原封不動地零亂鋪陳在我的腳下,盡管沒有尸體,沒有血流。”為了不忘記,村上決定拾起一發子彈和一塊炮彈殘殼帶回賓館,再帶回日本。當他半夜返回喬巴山,將子彈和炮彈殘殼放在桌子上時,他頓時感到有一種類似濃厚“氣息”的東西發生了。“深夜醒來,它在猛烈地搖晃這個世界,整個房間就好像被裝進拼命翻滾的混凝土攪拌機一樣上下急劇振動,所有東西都在伸手不見五指的一片漆黑中咔咔作響。到底發生了什麼呢?是什麼正在進行呢?”離開中國以後,那劇烈的振動和恐怖的感觸仍久久留在村上身上,並使他為之困惑。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村上開始認為:“它——其振動、黑暗、恐怖和氣息——恐怕不是從外部突然到來的,而莫如說原本存在我這個人的內面,不過是有什麼抓住類似契機的東西而將它猛然撬開罷了。”

    其實,這一奇特的體驗是否屬於“超自然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透露和強調的信息:黑暗、恐怖和暴力並沒有隨著戰爭的終止而終止,它依然活在日本這個封閉性國家體制的內部,甚至活在自己和其他個體的內部並正在窺伺時機以求一逞。正如本文一開始就引用過的村上原話:“我們懷抱著的某種令人窒息的封閉性總有一天以不可遏止的強大力量將其過剩壓力朝某處噴發出去。”村上緊接著這樣寫道:“如此這般,在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大學寂靜的圖書館和由長春駛往哈爾濱嘈雜的列車中這兩個相距遙遠的場所,我作為一個日本人持續感受著大體同一種類的不快。那麼,我們將去哪裡呢?”

    “我們將去哪裡呢?”——日本將去哪裡呢?日本人將去哪裡呢?自己將去哪裡呢?不妨說,在很大程度上是這個疑問和追索期待將村上帶到了中蒙邊境的哈拉哈西岸,帶到了諾門罕。在這個意義上,諾門罕乃是村上心中的諾門罕。那既是他在歷史迷霧中持續尋找的遙遠的“邊境”,又是他必須日常性面對的近在咫尺的“近境”。就此而言,較之一個旅行者、采訪者或者一個作家,村上更是一個必須投入戰鬥的戰士。

    後需要說明的一點是,《邊境 近境》這部遊記或旅行文學作品所收錄的不僅僅是這篇題為《諾門罕鋼鐵墓場》的中國之行、中蒙邊境之行,還收錄了墨西哥之行、橫穿美國大陸之旅和神戶故鄉之行等篇章。或場景描寫栩栩如生,充滿“新鮮的感動”,或思維的軌跡穿越時空,足以發人深省,文筆或詼諧靈動或沉郁悲涼或娓娓道來——確如村上所說“看寫得好的遊記比實際外出旅行有趣得多”。但限於篇幅,這裡就不一一涉及了。何況,作為譯者理應把“有趣得多”的東西留給讀者。
    書摘插畫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